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怎么写优秀5篇 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4-05-2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5篇设计方案怎么写,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一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主阵地,一大批教育者探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将视角聚焦于课堂提问的设计上。那种“满堂灌”的教学现象逐渐被“满堂问”、“问题串”取代,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无效问”“琐碎问”不仅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的理解和体悟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与一般课堂提问相比,术化提问设计改变了碎片式的提问,而是以一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更注重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赏析,设计到位的充满艺术的问题,轻便有力地架构起学生活动的思维框架,牵动对全篇课文的品读、理解和讨论,建立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杜绝了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

2 案例过程

在备《猫》这篇课文时,我对文本阅读这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于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4、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次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5、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二、精读赏析:重点品读15――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情况是什么情况?

2、犯罪嫌疑人是谁?: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作者为什么怀疑是那只丑猫?)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有哪很些?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事实真相是什么?

6、案件反思:(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备课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去理解文本,在思考中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在我所带的其中一个班,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这课时,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很好,感觉既定的教学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前,我邀请组内听课的老师与我一起对这堂课进行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问题比较琐碎,问题的的设置比较浅显,问题之间没有形成逻辑梯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整堂课仿佛在赶时间,学生虽然参与面广,参与频率高,但还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在走,在“偏离预定轨道”时候,总是有老师硬拉回来,迅速进入下一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还是按照教师设计的现有思维框架在走,没有展现出生成之美。与《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是相违背的。因而,学生的自我解读文本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在组内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完善。作为散文,体会作者感情是解读的重点,因此主问题应该以“感情”为核心。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对待同一只猫的前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和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也会自然逐步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经修改后,我对文本阅读这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说事: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情: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前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文中词句逐一归纳)为什么?

三、明理: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仅仅是猫吗?

经过这样的改变,整节课的主问题就变得很明晰,而由主问题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前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就可以引出“为什么第三只猫不受欢迎?”“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得多”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随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之前的预设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学生有了自我理解文章、品味情感的过程,并且也可以不受拘束地进行思维地发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来源于学生的意外惊喜,整节课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层层递进,过渡自然顺畅,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3 案例反思

经过《猫》这课堂教学设计的否定与重构,我意识到了明确和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整体把握教材。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发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找到牵动全篇的主线,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避免片面孤立地处理文本。

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二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生: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师:几位同学说得不一样。那位同学说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是这段的主要内容。这两位同学说写赵州桥的美观,也是这段的主要内容,其实他写栏板上的雕刻,栏板上的雕刻又怎么样呢棗生:美观。

师:对了。咱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段是写它的美观(板书:美观)。写赵州桥美观的这一部分,大家看看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师:(板书:图案)你们看有几种图案?

生:写了三种图案。

师:哪三种,一种一种地说。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师:这里面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戏珠?

生:飞龙是什么样的?

生:“抵着”怎么讲?

师:这都是描写龙的动作的,我这儿有几幅图,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幻灯呈现桥面图,老师边指边引导)这是棗

生:栏板。

师:栏板上雕刻着棗

生:精美的图案。

师:(幻灯呈现彩色图棗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第一幅图,谁能想起这是书上的哪句话?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个句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大家再看第二幅图(幻灯呈现飞龙图)。龙周围是云彩,这两条龙似乎飞起来了,这叫什么龙?棗

生:飞龙。

师:这两条龙前爪怎么着?

生:相互抵着。

师:什么叫“相互抵着”,懂了吗?

生:懂了。

师:它们的头向什么地方望?

生:一条向后望,另一条也向后边望。

师:这就叫各自棗

生:回首遥望。

师:大家再看第三幅图(幻灯呈现双龙戏珠图)。两条龙中间是什么呀?

生:珠子。

师:这就叫什么?

生:双龙戏珠。

师:两条龙在玩这颗珠子。这三幅图都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课文写得多好!你们再读读这段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课文,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遍)

师:好,请大家看黑板(指着板书小结)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生:隋朝。

师:设计人是谁呀?

生:石匠李春。

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质疑后,指名通读全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赵州桥》。赵州桥这篇课文,跟咱们以前学过的别的课文有点不同的地方。咱们学过的好多课文都是写事的,写一件事。咱们想一想,赵州桥这课是写事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写物的,写一座建筑。将来咱们到工作岗位也好,今天咱们学习也好,常可能遇到写一个建筑,写一件东西。比如我们秦皇岛,有一个闻名的山海关,假如你到山海关去了,别人没去过,向别人介绍一下,那你就写棗山海关。那篇文写出来的话,就跟我们这篇文的形式差不多。(提高声音,强调地说)所以这节课,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把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写好的。在写雄伟而美观的赵州桥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节课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作者先从哪方面写的。谁来说说?

生:先写的是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

师:这位同学很动脑筋,课文先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下面就讲了为什么世界闻名呢?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所以第二段就写的是什么?

生:设计特点。

师:第二部分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除了写它的设计特点以外,还写了什么?再看,你说。

生:还写了赵州桥坚固不坚固,美观不美观。

师:你用的是疑问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说,再说一遍。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所以第二三部分写的是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它的美观。最后,第四部分,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怎么写的赵州桥呢?(指板书)先写赵州桥建设在:

生:■河上。

师:它是隋朝的棗

生:石匠李春设计的。

师:接着就写这个桥设计上的棗

生:特点。

师:和它的棗

生:美观。

师:最后,指出这座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棗

生:智慧和才干。

师:下边,咱们再细致地研究,看作者怎么写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找找是哪一段?

生:第二段。

师: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

生:五句。

师:噢,没看清楚。再看。

生:六句。

师:几句呀?

生:六句。

师:第一句怎么写的?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写它的概貌,就是说赵州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棗

生:非常雄伟。(板书:雄伟)

师:第二句,你说。

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第二句就写这个桥的长、宽。

(板书:长、宽)

(老师让一个学生朗读第三句,接着又让另一个学生读第四句)

师:谁说三、四句写的什么?

生:这两句写的是桥的特点。

师:对,很动脑筋。第一句写赵州桥的雄伟,第二句写赵州桥的长和宽,第三句就开始写什么呀?(指上节板书)

生:特点。

师:第四句也写它的特点。看看第五句。

(一个学生朗读第五句)

师:你们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大桥洞上面的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这么复杂的话他说得很清楚。换句话说,这第五句写的是四个小桥洞的棗

生:作用。

师:最后一句,第六句。你读。

(一个学生读第六句)

师:这又写的是什么呀?

生:水流过……

师:别着急,再想。你说。

生:写的是桥的设计。

师:还不全面,你说。

生:写的是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一个创举,下面又接着写这样设计的好处。所以,第六句是小结。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的好处是棗把这个长句子再读一遍。

生: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在上节板书的边上又加写了:创举;既……又……)现在,我们来看,写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这部分,作者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一句话,给人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写有多长多宽,具体地写是什么样的;最后,做了一个小结:这是个创举,既减轻了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个顺序,作者这个想法,你们记清了吗?

生:记清了。

师:按着这个顺序背一背。

(老师先借助板书引导着背诵,然后自由背诵,最后,又借助幻灯上的图集体背诵。学生基本上能背下来。)

师:很好,同学们背得差不多了,下课后再念念,把这段课文背熟。下面,我们看看写赵州桥非常美观的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师:这样的图案有几幅?

生:三幅。

师:好,现在谁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先看第一幅图。(再次复映图片)

生: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第二幅图。

生: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师:第三幅图。

生:双龙戏珠。

师: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你读。

生: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又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师:(总结)这段的第一句,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告诉我们这段要写美观(指前节板书:美观)。下面三种图案分着写的,你们说,最后一句是写什么?

生:写的是栏板上的图案精美。

师:是指一个图案吗?

生:描写栏板上刻的全部图案的精美。

师:全部。不是一块,也不是两块,而是所有的。这就把这一段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

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三

首先,要写好导学案,教师要明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主置,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怎么设计。

2.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刁: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导学案设计中应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进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次训练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做、都能做、都会做。既有独立完成的题目,又有合作完成的题目,还有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单独设计的题目。

其次,要写好导学案,教师要弄清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导学案,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第三,要写好导学案,教师要掌握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需要学生学习后了解、掌握概念概念、要点、规律等。能力与方法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学到哪些能力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等。

2.重点、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了解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要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四

预 设

为促进学生“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的生成,我 www.gaokaobaba.com 想将例题“数一数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各有多少个”以动态形式呈现,即吃正方形、三角形饼干(掉下一个饼干吃去,再掉下一个饼干吃去……).

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这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呢?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到用记录的整理方法。

(1)产生“有没有其他统计方法”的需要(目标之一). 让学生说说这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 估计学生会采用数一数的方法,但播放是动态的,很可能答案不唯一。 思考:怎样才能统计准确?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2)用各自的方法去统计(目标之二). 在学生想到用记录的整理方法后,要学生凭借各自的生活经验去统计。

(3)更新、完善统计方法(目标之三).

课堂状况回顾

我教学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因而,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生成这一记录整理方法的状态。 当孩子们还没有生成时,我没有催赶,而是设置情境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 课后回想,播放“猴子吃饼干”的情境共有四次:① 出示问题时;② 当学生用数一数方法在“三种形状的饼干究竟各多少”上争执不休时,又一次播放了“猴子吃饼干”情境,让孩子们逐渐体会到在动态情况下数一数的方法不够好,产生“有没有别的整理方法”的急切需求;③ 孩子们找到了记录整理的方法后,播放第三遍,让孩子们用各自的记录方法去整理。 课堂上学生的记录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④ 在学生比较、体会、吸纳并选择了一种较好的记录方法后,播放第四次,让孩子们再用简单符号统计。 我认为这四次播放都是必要的,每一次都使孩子们的认识前进一步,有了这四次,才会使孩子们自己生成“符号记录”这一收集整理的方法。

分 析

从习惯的数一数方法到符号记录的整理方法,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孩子们来说,这中间有一个跃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反映了课程具有历程性、过程性。 课程生成需要历程,需要过程(假如“猴子吃饼干”的情境仅仅播放一次,那么显然不可能使孩子们自己生成新经验),因而设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生成新经验的必要基础经验。 过程性目标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孩子们的生成进程,按着学生生成进程的变化而变化。 上例中教师做得很成功,虽然播放“猴子吃饼干”的情境一共有四次,但这四次并没有给人重复、多余的感觉,相反,它们恰恰是在学生经验变化、生成新经验的路上所需要的一个个过程、一个个情境。

策 略

课程作为过程,需要进程、运动和变化,而不是作为客观的目标或学习内容摆在学习者的面前,由学生自己去“内化”。 课程需要已有经验与新信息的不断作用才可能逐渐生成,而不是速成的。 因此,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并设定过程性目标,当然这种过程性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过程性目标的设定、调整、删除、增加都是为了课程的进行。

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1. 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 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 (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服务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① 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本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 ② 知识链接。 分析学习这节课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补充些什么。 ③ 活动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境。 ④质疑问难。 对于新知识,各类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可怎样释疑,老师还应补充哪些问题。 ⑤ 应用衍射。 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可做哪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渗透或暗示。

2. 教学设计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坏,并非看他对既定的教案执行如何,而要看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境快速调用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灵活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一环节应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 包括:①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自学?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小组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集体讲解?② 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难时,又该怎样调整?③ 某问题是请一名学生回答,还是请几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怎么回应?答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纠正?学生还没想好又怎么处理?④ 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观察表情?个别提问?课堂作业?抑或上黑板板演?当然除了针对每一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策略库里还应包括每节课都得考虑的公共策略。

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五

笔者正好要教学这部分内容,于是,带着对一年级“找规律”教学的思考,我在毫无告知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了这样的找规律填数:

70,( ),60,55,( ),( )

结果学生上交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于是,我就进行了如下的追问:

生1:70,(65),60,55,(50),(45)

师:有什么规律?你怎么发现这种规律的?

生1:我看到题目中60和55相差5,也就是相邻的两个数相差5。

生2:70,(55),60,55,(50),(55)

师:你写的规律好像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有什么规律?

生:我写的是把70、60、( )看成一组,发现70和60相差10;( )、55、( )看成另一组来发现规律。

师:你两个两个间隔看发现了规律,那你运用这种规律还能写出来吗?

生:①70,(54),60,55,(50),(56);②70,(56),60,55,(50),(54);③70,(53),60,55,(50),(57)……

师:间隔的规律照这样写下去能写完吗?

生:写不完。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70,(64),60,55,(50),(46)

师:你写的这个好像没有规律啊?

生: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把这6个数分成3组:70、( );60,55;( ),( )。先看每组的第一个数是70、60来确定第3组的第一个数是50;再根据第2组的60、55发现相邻两个数相差5,我设计了第1组相邻两个数相差6,第3组相邻两个数相差4。

师:哦,原来你是两个两个相邻看发现了数的规律,用这种规律还能写出来吗?

生1:太多了,写不完。

生2:70,(65),60,55,(49),(43)

师:你的有什么规律?

生:我先看前面3个数:70,( ),60,设计了相邻两个数相差5的规律:后面3个数:55,( ),( ),设计了相邻两个数相差6的规律。

师:你三个三个地看发现了规律,还能用这个规律写出其他规律吗?

生1:①70,(65),60,55,(44),(33);②70,(65),60,55,(40),(25);③70,(65),60,55,(45),(35)……

生2:能写很多,前面3个数、后面3个数的相邻两个数都相差5时,就变成了70,(65),60,55,(50),(45)。

生3:70,(65),60,55,(54),(53)

师:你的前四个数有规律,后面两个数为什么这样填?

生:我把前面4个数看成一组,相邻两个数相差5:后面的数我设计的规律是相邻两个数相差1。

师:哦,你在四个四个地看发现规律,照这样的规律也能写出很多。

生:70,(65),60,55,(50),(70)

师:你是在五个五个地看吗?

生:是的,我把前面5个数看成一组,相邻两个数相差5,接下去70、65、60、55不断重复。

【反思】

正当我为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而高兴的时候,笔者办公室里的老师对此题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只有等差数列70,(65),60,55,(50),(45)符合题意:另一种认为此题的答案有很多,只要学生能说出合理的想法都可以,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学的精确性使得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都通往同一个结果,数学的模糊性又使得用不同的解题视角通往不同的数学维度。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们关注的差异性导致思维的多元性,从而产生答案的多样性,虽然有些想法并不完美,但这些都是学生呈现的真实想法。

那么,为什么有的老师不能包容有合理解释的答案呢?我想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定势思维的“唯一性”,大部分教师看到这题后条件反射出等差数列或者从出题者的意图想到此题是考查学生对等差数列规律的知识,从而不再深入研究学生遇到这题时会怎么想,还会有哪些答案:二是应试教育评价的“唯一性”,面对试卷或练习中的题目,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只有一个和参考标准一样的答案,既方便教师的批改,又能让学生得高分。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和出题者应当转变观念,顺应学生各个阶段的想法。

首先,教师应当减少定势思维,扩宽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通常在应试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以参考答案为标准,其实我们要多问问学生、书本、同行、专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关注数学的实质,切不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想法。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让位给学生,倾听学生想法的来龙去脉,读懂学生的思维,贴着学生的想法去教,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爱表达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

上一篇:酒店圣诞节活动方案 酒店圣诞节活动方案策划书最新14篇 酒店圣诞节主题活动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策划书推荐
  • 2021年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计划 2024
  • 高三班级学期工作计划 最新高三班
  • 教学行事历2021 最新最新教学工作
  • 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目标 最新实验室
  • 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优秀(36篇) 民生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 2023年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施方案3篇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举措
  • 公司10周年庆典活动方案(17篇) 公司10周年庆典活动策划
  • 篮球比赛主题活动策划书(篮球比赛活动方案活动主题)
  • 2023年八五普法方案 2023年八五普法工作实施方案6篇(2021年八五普法工作要点)
  • 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报告整理通用10篇
  • 猜你喜欢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