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3-03-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步骤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2.掌握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经历体会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步练习

  1.(20xx?大连)方程2x+3=7的解是(  )

  A.x=5 B.x=4 C.x=3.5 D.x=2

  【分析】方程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解答】解:2x+3=7, 移项合并得:2x=4, 解得:x=2,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的解即为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2解一元一次方程》测试

  1.解方程|x|-2=0,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解:当x≥0时,得x-2=0.

  解这个方程,得x=2;

  当x<0时,得-x-2=0.

  解这个方程,得x=-2.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2或x=-2.

  仿照上述的解题过程,解方程|x-2|-1=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2

  《1.2有理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 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 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1.2.1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5.对-3.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是负数,不是分数

  B.是负数,也是分数

  C.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1.2有理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8.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a|=( )

  A.2 B.﹣2 C.1 D.﹣1

  【考点】绝对值;相反数.

  【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定义,知a=﹣1,从而求解.

  互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解答】解:根据a与1互为相反数,得

  a=﹣1.

  所以|a|=1.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相反数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性质.

  9.若|1﹣a|=a﹣1,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1 C.a<1 D.a≤1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1﹣a|=a﹣1得到1﹣a≤0,从而求得答案.

  【解答】解:∵|1﹣a|=a﹣1,

  ∴1﹣a≤0,

  ∴a≥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求法,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难度不大.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_ay+_2yb=—3_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

  师:很好!下列问题也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

  (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

  (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

  (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

  (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

  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

  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二、例题讲解

  【例】(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

  解:(1)电视台不可能对每个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对这?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因为调查对象只有中学生,缺乏代表性;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

  《6。2普查与抽样调查》课时练习

  2。下列事件中最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A。为制作校服,了解某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B。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视力情况

  C。了解一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D。了解我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情况

  答案:A

  解析:解答:A。人数不多,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所以A正确;

  B。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B错误;

  C。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C错误;

  D。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D错误。

  故选:A。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此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

  《6。2普查与抽样调查》基础巩固

  1、(知识点1)要调查某校九年级550名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下列调查对象选取最合适的是()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九年级学生

  2、(题型二)下列调查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A、了解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禽流感H7N9确诊病人同机乘客的健康状况

  C、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电脑的数量

  D、“神七”载人飞船发射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3、(题型三)为了了解某市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有关部门准备对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做调查,以下调查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是()

  A、查阅外地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统计资料

  B、测量该市一所中学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C、测量该市两所农村中学各1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D、在该市市区任选两所中学,农村任选两所中学,每所中学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50名八年级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通过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四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_,如有括号,就先算__________、同级运算按照从___往___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理数的运算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p66,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作业

  9、用符号“>”“<”“=”填空、

  42+32________2×4×3;

  (—3)2+12_______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5、小亮的爸爸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月工资2500元,按规定: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部分又要分为两部分,并按不同税率纳税,即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的税率;超过500元不超过20__元的部分则按10%的税率,你能算出小亮的爸爸每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2、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作图的技能、通过数据处理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3、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它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上、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难点: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制作三种统计图并会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报刊、杂志及电视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一些统计图、最近,我在一本百科全书上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人类生存至少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因为出生的人口和死亡的人口大致持平、然而随着农业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世界人口开始急剧增加、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平均每4天要出生100万以上的婴儿、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人口的过快增长已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食品短缺和城市过分拥挤等、

  下面我们来看两幅统计图,了解一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百分比分布及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也许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世界人口的状况、

  课件出示相关图示、

  师:你会从世界人口增长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变化不大?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20xx年,世界人口预测将达到多少?

  生:从世界人口增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500年,人口达4.25亿;在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情况变化不大;但从公元1800年起,世界人口就开始迅速增长、当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粮食产量增加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人口才开始迅速增长、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从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还能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来我们的统计图不仅是数据的展现,而且还是历史背景的再现、

  生: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看到1950年~1990年这段时间人口翻了一番,而且从图上还可以预测出20xx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

  师:我们再接着分析“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分布图”、这是一个什么形式的统计图?

  生: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师:这个统计图是在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综合改造得到的根据这个统计图你又能得到何种信息呢?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世界人口在七大洲的分布吗?联系我们前两节课学的内容,同学们可针对这个统计图讨论交流、

  (教师此时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看同学们如何认识这个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是否准确、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讲评、)

  生:扇形统计图是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才是相应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像亚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9.3%,可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63%;而北美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6.1%,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6.9%;南极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3%,那个地方却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不同成为无人区、所以有些地区自然条件很差,人口很少,而有些地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用数学中统计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现在我们再来看某家报刊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尽可能的获取信息吗?

  生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知50年后,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

  生2:我们还可以看到从xxxx年到20xx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生3:从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0亿;从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由40亿增加到50亿;xxxx年到xxxx年由50亿增加到60亿、由此预测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从?

  6、4、1统计图的选择:课后作业

  (20xx·武汉)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喜好,某校从八年级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要求每人只选取一种喜欢的书籍、如果没有喜欢的书籍,则作“其他”类统计、图①与图②是整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这两个统计图可知喜欢“科普常识”的学生有90人

  B、若该年级共有1 200名学生,则由这两个统计图可估计喜爱“科普常识”的学生约有360人

  C、由这两个统计图不能确定喜欢“小说”的人数

  D、在扇形统计图中,“漫画”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72°

  《6、4统计图的选择》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题型一)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可以转换成()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D、既不能表示成扇形统计图也不能表示成折线统计图

  2、(题型三)甲、乙两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后5次的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接起来,如图6 —4—1,下面的结论错误的是()

  A、乙的第2次成绩与第5次成绩相同

  B、第3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第4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在5次测试中,甲的成绩都比乙的成绩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8

  【对话探索设计】

  〖复习

  我们知道,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有限小数5.32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所有的有限小数都是分数吗?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是不是分数?

  结论: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

  〖探索1

  小学时所指的整数包括正整数和零,学了负整数以后,今后我们所指的整数与小学时所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结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

  〖探索2

  下列负数哪些是负分数?

  -12, ,-0.33, ,-12.03, .

  〖探索3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

  1, 0.0708, -700, -, -3.88, 0, , 3.14159265, , .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注意:大括号内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探索4

  为什么不是分数?如果说所有的分数都是小数,对吗?反过来,所有的小数都是分数,对吗?

  结论: (1)小数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两类,而无限小数又可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

  (2)分数一定是小数,小数不一定是分数.

  〖探索5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在数-100, 70.8, -7, , -3.8, 0, , ,中,不是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小数的是_____________;不是有理数的是__________.

  (友情提示:,都是小数,但都不是分数,自然也都不是有理数.你答对了吗?)

  〖练习

  P10.练习

  【作业】

  P18.习题1.

  【补充作业】

  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把下列小数化为分数:3.14159, .

  【备选素材】

  1.判断:

  (1)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一个有理数,是分数,就一定是小数;

  (4)一个无限小数,如果不循环,就不是有理数;

  (5)小数就是分数;

  (6)有理数只能分成两类.

  (7)负分数不是负数.

  2.按符号分,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______和______三类,而分数则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两类.

  3.分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4.满足什么条件的小数才是有理数?

  5.(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有的小数不是分数,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说明为什么0.3是分数,而却不是.

  6.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还可以按符号分为正有理数﹑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7.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3|, -(-0.072), , -3.88, , 3.14, , .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 、分数:;正整数:、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相反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求出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使学生能根据相反数的意思进行化简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回忆上节课的情境,小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大街走了0.5千米,在数轴上表示出他的位置。点A,点B即是小明到达的位置。

  观察A,B两点位置及共到原点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吗?

  《数轴》专题练习

  1.(4)班在一次联欢活动中,把全班分成5个队参加活动,游戏结束后,5个队的得分如下:

  A队:-50分;B队:150分;C队:-300分;D队:0分;E队:100分.

  (1)将5个队按由低分到高分的顺序排序;

  (2)把每个队的得分标在数轴上,并标上代表该队的字母;

  (3)从数轴上看A队与B队相差多少分?C队与E队呢?

  《2.4数轴》同步测试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22017·海安县期中绝对值大于2且不大于5的整数有________个.

  3某检修小组乘坐一辆汽车沿公路检修供电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走过的路程记录如下(单位:km):+5,-3,+7,-1,-4,+8,-12.求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总共行驶的路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辨别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条线段.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3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地面上有两点和,处放有一块骨头,三只不同颜色的小狗从点跑到点吃骨头,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请同学们辨别,哪只狗更聪明.

  结论:

  2.探究: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

  3.探究:比较线段的长短

  怎样比较两根筷子的长短.

  方法:

  4.探究:线段的中点

  通过学生玩跷跷板,抽象出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的定义:

  因为点在线段上,M是AB的中点

  所以AM==0.5.

  1分钟记忆:说说线段的性质、线段的中点

  反馈检测:

  判断:

  1.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

  2.如果点是线段的中点,那么( )

  3.如果,那么点是的中点( )

  选择:

  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 )

  A.线段的中点B.线段最短

  C.这两点间的距离D.线段的三等分点

  2.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3.已知线段,在直线上画线段,使,求线段的长.

  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分水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请问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

  4.2比较线段的长短课时练习

  知识点1线段基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D.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

  2.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 )

  A.两点之间,射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4.2比较线段的长短》同步练习

  2.(知识点1,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 .(题型二)把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路,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线段有两个端点D.线段可以比较大小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号两数相减。难点:异号两数相减。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

  Ⅱ.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如果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如果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

  考察:3-10=3+(-10)=-7,3-(-10)=3+10=13,

  (-10)-(-3)=-10+3=-7,(-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察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

  解:∵15-5=10,∴15℃比5℃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Ⅲ.做一做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Ⅳ.课时小结

  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Ⅴ.课后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5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2.(题型一)李明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计算|(-3)+_|,其中“_”是被墨水污染而看不到的一个数,他翻看了后边的答案得知该题的计算结果为6,那么“_”表示的数应该是.

  3.(考点一)计算:(1)-2- (+10);

  (2)0-(-3.6);

  (3)(-30)-(-6)-(+6)-(-15);

  《2.5有理数的减法》测试

  16.下表记录了七年级(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正号表示比标准体重重,负号表示比标准体重轻),标准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kg)-5+3-7+4+60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3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1.1正数和负数》同步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零 是正数不是负数 B、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零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D、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

  2、向东行进-30米表示的意义是( )

  A、向东行进30米 B、向东行进-30米

  C、向西行进30米 D、向西行进-30米

  3、零上13℃记作 +13℃,零下2℃可记作( )

  A、2 B、-2 C、2℃ D、-2℃

  4、某市20 15年元旦的最高气温为2℃,最低气温为-8℃,那么这天的最高 气温比 最低气温高( )

  A、-10℃ B、-6℃ C、6℃ D、10℃

  5、 中,正数有 ,负数有 .

  6、如 果水位升高5m时水位变化记作+5m,那么水位下降3m时水位变化记作 m,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 m.

  7、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 的意义.

  8、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 如果向南走48m,记作+48m,则乙向北走32m,记为 ,

  这时甲乙 两人相距 m. .

  9、某种药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保存温度是(20±2)℃,由此可知在 ℃~ ℃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10、20xx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 上年减少24㎜,20xx年比上年增长8㎜,20xx年比上年减少20㎜。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三年我国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长量.

  11、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右移动5m记作移动-5m,那么这个物体又移动+5m是什么 意思?这时物体离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多 远?

  12、某老师把某一小组五名同学的成绩简记为:+10,-5,0,+8,-3,又知道记为0的成绩表 示90分,正数表示超过90分,则五名 同学的平均成绩为多少分?

  13、某地一天中午12时的气温是7℃,过5小时气温下降了4℃ ,又过7小时气温又下降了4℃,第二天0时的气温是多少?

  《1.1正数和负数》同步练习含答案

  19.体育课上,对初三(1)班的学生进行了仰卧起坐的测试,以能做28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来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来表示,其中10名 女学生成绩如下:1、4、0、8、6、8、0、6、-5、-1.

  (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多少?

  (2)没达标的同学做了几个仰卧起坐?

  解:(1)这10名女生的达标率为8÷10 ×100%=80%.

  (2)没达标的同学做仰卧起坐的个数分别是23个和27个.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4

  4.1从问题到方程:教案

  【学习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导学提纲】

  1.左右两个图形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知道左图中的食盐有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右图中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相等,你能知道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4.1从问题到方程:同步练习

  1.(20xx?哈尔滨)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2×1000(26﹣x)=800x B.1000(13﹣x)=800x

  C.1000(26﹣x)=2×800x D.1000(26﹣x)=800x

  【分析】题目已经设出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26﹣x)人生产螺母,由一个螺钉配两个螺母可知螺母的个数是螺钉个数的2倍从而得出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

  【解答】解: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26﹣x)人生产螺母,由题意得

  1000(26﹣x)=2×800x,故C答案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应用题,考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及掌握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4.1从问题到方程》测试

  1.某学校组织600名学生分别到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野生动物园的人数比到植物园人数的2倍少30人,若设到植物园的人数为x人,依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

  2.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要3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20天,若甲队先做若干天后,由乙队接替完成剩余的任务,两队共用25天,求甲队单独工作的天数,设甲队单独工作的天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_____.

  3.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000个螺母,一个螺钉需要配两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根据题意可列方程得_____.

  4.某商店换季促销,将一件标价为240元的T恤8折售出,仍获利20%,若设这件T恤的成本是x元,根据题意,可得到的方程是_____.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上一篇:环保主题班会教案 环保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工作计划推荐
  • 最新好句好段摘抄加感悟(3篇) 好句
  • 最新好句好段摘抄加感悟200字(三篇
  • 初中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优秀4篇(初
  • 中考语文一些知识点汇总优秀9篇(中
  • 敬老爱老活动方案(10篇)(敬老爱老活动美篇)
  • 2022年融资计划书范文五篇(未来融资计划怎么写)
  • 2023年老体协会工作计划(六篇) 2023年老体协工作计划
  • 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小学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
  •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精选8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 英语活动方案范文精选5篇
  • 猜你喜欢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