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通用10篇 科学发展观思想感悟

更新时间:2024-05-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一

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 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

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二

一、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用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投资审计工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提升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位置,要求把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发展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用“发展第一要义”的理念来指导“发展第一要务”的实践。审计机关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监督部门,其所具有的维护经济秩序,调控宏观经济管理,国资保值增、监督权利运行、保障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等作用,凸显了在科学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__市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经济社会正处速发展之中,国家每年投入的建设资金巨大,因此,作为__市从事国家投资审计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是第一要义”贯彻到我们投资审计工作中。长期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将其作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工作指导思想加以贯彻。把“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工作指导思想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投资审计中,要充分考虑所确定的工作内容是否贯彻了“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指导思想,是否适应了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要充分审视取得的工作效果是否达到了科学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投资审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审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把为人民而审计,通过审计造福于人民,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当好财政资金的“守护神”,作为审计工作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在审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当前重点是要以促进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强对关系民生问题的审计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注党和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关注政府民生工程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中心要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履行好能源类、水利基础设施类、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防治类投资项目的审计职责,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真正体现为民审计。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紧跟__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确立工作重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审计中心作为__市投资审计工作的重要力量,就是要围绕__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确立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严格查处建设项目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问题,坚决揭露当前建设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和破坏经济秩序的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党风廉政建设,为__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化解矛盾。要特别关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政府投资,公共服务,节能减排,资源使用,生态补偿等问题,运用审计手段揭露和解决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要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发挥审计监督的宏观调控作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搞好审计调查活动。认真分析研究和即时反馈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高投资审计工作质量

科学发展观 篇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党中央按照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以新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寻适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诣社会。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集中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系统性建设过程。推动这一建设过程快速而健康发展必须靠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地承载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双重含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强调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求发展;在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来促进发展;在发展的能力上,强调必须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发展的条件上,强调必须积极创造发展条件,努力营造发展机制;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强调要抓住发展机遇、强化发展意识、更新发展理念、创造发展环境、创新发展体制、增强发展动力、拓宽发展空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全国人民不断得到越来越多实惠的过程。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物质基础。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如何确保在2020年或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要求,更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实现这一承诺,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崇高而十分艰巨的任务。顺利实现目标,将对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将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严重影响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并确保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眼前与长远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根本考验。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收、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篇四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摒弃以牺牲人的发展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旧发展观,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这种科学发展观本质上以主体人为中心,把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维护和保障人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坚持五个统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克服多年来存在的注重城市,忽视农村,导致政策和投资过分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采取重大措施,从根本上遏止和扭转我国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和倾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纠正和克服以牺牲环境,过渡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的片面观点和倾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努力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以我为主,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要在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使世界上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最佳结合,同时要打造中国的经济航空母舰,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动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四、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 篇五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hn6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需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准。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准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联系到自身,我们应做到三点: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篇六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之前,对于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理论界实际上是存在不同认识的。所存在的疑问,集中反映在以下问题上: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有无区别?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法与党中央此前提出的“执政为民”有无实质性区别?如果“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没有实质性区别,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就是同义语,那么,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无区别?根据《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以人为本”的解读,笔者简要地谈谈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有无区别?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高放的考证,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与时递进的三种社会思潮,它们既有继承性,又有开创性。人本主义说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顶峰,它使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从道德伦理的价值观进一步上升到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的高度。

应当如何评价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总起来说,西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极大地打击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神权和封建专制主义君权的统治,弘扬了人性与人权,推进了科学技术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来之后,实行的却是“以富人为本”,广大无产者和劳苦大众依然处于贫穷无权状态。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的新的“以人为本”观。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涵义上的“以人为本”观。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句话,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基础的,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法与党中央此前提出的“执政为民”有无实质性区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同志2003年7月1日在学习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如果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实质上理解,应当说,“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提法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二者都是“立党为公”的宗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既然二者实质上一样,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执政为民”之外又提出“以人为本”?我国著名学者邢贲思的解释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的,针对的是忽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对应的是“以物为本”,它的涵义非常清楚,用词十分确切,不应当引起歧义。

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无区别?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读本》指出,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归结起来,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我们要着重把握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相互联系的四点,具有整合的意义,准确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真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现实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更加善待平民百姓。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七

为了使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更加实在的成效,就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学习只是途径,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造成了学与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把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既解决突出问题,又创新体制机制,既突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都有明确具体的既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实事求是查找问题,齐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理论指导实践,是将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为此,必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空对空”,而应“实打实”。三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是学习的主体,群众是实践的对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都是为了群众得实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学习实践,离不开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实践方式。但是一定要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要服从于、服务于科学发展。坚决做到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形式坚决不搞,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要以内容统领形式,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造势而造势,将学习实践活动搞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五是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广大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价值观,要有“不怕今人说不好,就怕后人骂脊梁”的忧患意识,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和得失看淡些,把党和国家的千秋事业发展看得更重些,只有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文件中走向当地发展的实践中,并在生动、实在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近期,全委上下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我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通过参加委内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学会,系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我深刻感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 篇八

最近,由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了,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为我们深入学习、正确领会、全面贯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本好教材。

《读本》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需要。它在坚持发扬此前由主持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准确地勾勒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通过对这个《读本》初步阅读学习,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优点:

第一,《读本》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准确的理论定位,彰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增强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读本》肯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准确和科学的理论定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既是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逻辑。《读本》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的深入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经验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读本》正确地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科学含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初衷和原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重要命题的正确解读。《读本》根据同志的有关论述,认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强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把以人为本顺理成章地解释为“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样,就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从而,它既肯定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关系,又强调“以人为本”与中外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有“根本区别”。尤其使人深受启发的是,《读本》还进而揭示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阐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观点,强调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的社会价值目标。我认为,这样理解和阐述以人为本及其相关原理,忠实于原意,符合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篇九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首先,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发展的理论。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同志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发展的道理不能丢。没有发展,其它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也就谈不上发展观。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都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言以概之,就是人民谋发展,发展为人民。而以胡景涛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在雪灾、震灾、矿难等天灾人祸面前,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慰问受灾的群众。因为他们的心里一直装着人民。尤其总理在汶川地震的那一次怒吼:“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我们能够读懂他的焦急。

再有,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可持续,就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依托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断子孙发展的后路。而我们不少地方的工业生产力主要是靠消耗自然资源,技术含量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回收的“3高3低”。属于以物为本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以我所在小镇的邻镇为例。小镇四面环水,人称“鱼米之乡”。近两年,不锈钢产业兴起,农田被占,大兴土木,污水横流,那都是带有重金属的污水呀。好好的河水越发地散着恶臭味。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篇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思想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凝聚力之一,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做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的重要讲话,此次讲话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推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同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党组织会议中对的讲话精神进行了传达,提出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具体如何实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可以说,此次会议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工作的重要指导,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

通过对此次会议精神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现阶段,根据我国少年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科书是学生接触最多、实现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科书是教师对少年儿童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甚至是全部工具,而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他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更多的时间都是以课本为伴,其潜意识里就有认同教科书、接受教科书、学习教科书、把教科书的内容作为行为的指导,所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是实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考虑到少年儿童对于一些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有几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形式能吸引青少年,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长篇文章的形式出现在少年儿童的教科书中,显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教育效果自然很难发挥,所以说,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受众,选择以漫画、生活儿歌的形式在教科书中向少年儿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对少年儿童教育的目的;其二是内容不能晦涩难懂,同样的道理,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其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说,在内容选择上,要适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简单化,通俗化,这样才能让少年儿童真正理解,才能以此为行为指导。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是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整个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促进其它途径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校园的文化氛围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园内课外活动实现,比如少先队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动主体展开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一定的帮助,此外,也可以通过校园内宣传栏的方式在整个校园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以校园广播、校园学报等形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的营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构建起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境,甚至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要重于学校,在过去,我们常常忽视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所以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起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同样重要。一方面,家庭教育要做好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少年儿童在学校获得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巩固,所以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严格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应采取主动形式,除了辅助学校教育之外,在家庭生活中向少年儿童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少年儿童的生活中更多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样非常重要。

总之,不论采用怎样的形式,在今天,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里生根发芽。

上一篇:网站建设总结 网站建设总结优秀12篇 网站建设总结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工作总结推荐
  •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有关诚信论
  • 社会实践感悟500字 关于社会实践心
  •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
  • 责任演讲稿 关于责任的演讲稿精选1
  • 以学铸魂践忠诚 专题研讨交流发言稿范文六篇 学思践悟铸忠诚
  • 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征文800字精选5篇 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征文
  •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情况报告最新3篇
  • 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汇报精选6篇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文1500字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文1500字
  • 党组织软弱涣散整顿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精选5篇 党组织软弱涣散整顿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精选5篇
  • 猜你喜欢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