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01-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九、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4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00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06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06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图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图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图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9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上一篇:位置教学设计 下一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
  • 中班语言故事教案(中班语言故事教案《骄傲的小乌龟》)
  • 安全儿歌20首(安全儿歌大全100首首)
  • 硬笔书法教案(硬笔书法教案20课时)
  • 幼儿园小班秘密教案(幼儿园不能说的秘密教案)
  • 幼儿园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范文10篇)
  • 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0篇)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