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 因数和倍数数学手抄报模板

更新时间:2023-03-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1

  一、填空

  (1)用12个边长是1cm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你会几种摆法?

  ①可以摆成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的长方形,即()×()=12。

  ②也可以摆成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的长方形,即()×()=12。

  ③还可以摆成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的长方形,即()×()=12。

  以上所填的都是12的(),12是这些数的()。

  (2)如果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c是()和()的倍数,a和b是c的()

  如果A、B是两个整数(B≠0),且A÷B=2,那么A是B的(),B是A的()。

  (3)在1、6、7、12、14、49这六个数中,是7的倍数的数有()

  (4)12的因数有()

  4的倍数有()(从小到大写5个),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5)在1,2,3,6,9,12,15,24中,6的因数有(),6的倍数有()。

  (6)一个数,它的因数的个数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因数是(),最大的一个因数是()。

  (7)6的因数有(),6的倍数有()(写5个),6既是6的(),又是6的( )。

  二、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2)因为7×8=56,所以56是倍数,7和8是因数( )

  (3)14比12大,所以14的因数比12的因数多( )

  (4)1是1,2,3,4,5…的因数()

  (5)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6)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阅读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1)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3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4

  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掌握较好,倍数与因数的应用相当部分学生应用也比较灵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存在问题也不少,纵观本单元的教学,从中得到的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倍数、因数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以及有关倍数、因数的特征及应用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将分类,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找因数,找质数等等,这些都有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知识点的建立、新知识的形成尽量让学生从已有知中识讨论、寻求,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让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4、重视新知识的应用

  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且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5、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本单元的测验卷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说明解题的理由的比较多,而学生也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较薄弱,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突破这一环节。

  (3)、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明知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缺陷,但很难抽时间弥补及跟进。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5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6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现比引导更有效!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7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8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x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x6=12,1x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9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知道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8呢?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面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后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找什么。可以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一定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这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这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可以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习中也发现做的不理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符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2)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现。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

  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

  (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2)师生共同寻找。

  提问: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

  (3)小结并规范写法:

  3的倍数:3、6、9、12、15……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3、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①观察比较: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③小结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不存在,而一个数的

  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4、填一填。

  15的因数有()

  30以内7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数学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吗?其实数学中有趣的事儿多着呢!

  阅读《神奇而有趣的“完美数”》,感受数学的神奇。

  学生尝试寻找第二个完美数,师提示: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是个双数,而且正好是老师的年龄。

  (五)课堂作业

  《数学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而且整节课的容量较大,学生能有效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比较困难。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注重下面三个方面的设计: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我与学生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以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在教学一个数的因数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序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避免重复、遗漏,而且书写整洁清楚。让学生充分感受有条理、有序的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习求一个数的倍数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去有序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作业的汇报,发现只有有序的去找,才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整节课下来,我发现这种有序思维不但能加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进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

  3、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作为有效训练的载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练习中我设计了72÷8=9这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接着我有设计了3、5、18、20、36这5个数,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选择性说说哪两个数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在课尾,我还设计了寻找“完美数”的活动,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齐、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3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4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5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当确定好内容后,我和吴艳、顾志成三人各自备课,第二天放学后化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讨论教案,后又几经修改,但总感到时间来不及。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学起来比较枯燥。如何使学生通过四十分钟愉快轻松的学习掌握这乏味的概念性内容,如何开头,各部分之间怎样衔接,每一个知识点采取何种形式呈现、展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那几天这许多问题始终盘绕在脑海中,课上下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掌握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标。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注意了以下几点: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学生乔雨雷、乔风光兄弟间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公开课不管上的什么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往往都要叫学生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了讨论。往往是一组中的优等生把答案说出,其他学生洗耳恭听。当3、2、5的倍数写出来后,我问:“整体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你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首先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当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看到学生陆续举手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必须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3、内容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流畅。

  从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因数,从而揭示课题,引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到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归纳找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通达顺畅。

  4、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老师手里拿了2、3、5几张数字卡片,老师出示卡片,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留下了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让学生想办法如果他们也要站起来,老师出示的卡片上应是几?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疑问:一开始的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

  我想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精心设计的话,对学生对我们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7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素数和合数的判断不熟练。一些数如:49、51、91这些数看上去是素数,但其实是合数。这些数经常被学生误认为是素数而导致错误,原因是这些学生就简单的看看,而不愿意用2、3、5等素数去尝试,努力寻找是不是有第3个因数存在。

  (二)意思相同,但语句表述不同时,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如:在上面的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其实这道题目就是问在上面的数中素数有哪些。

  (三)有的学生缺少分析理解,研究和判断的能力,判断和选择题的错误比较多。例如:1的倍数肯定是奇数。如果一个学生先找到1的倍数,然后根据数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有的学生看到1是个奇数,然后就简单地做出它的倍数也是奇数想法。例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如果学生找一个数,看看它的最小倍数是哪个?找找它的最大因数是哪个?这样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的倍数简单地被题目的意思误导,加上*时的练习中还有倍数一般都是大的,因数一般都是小的概念,学生容易误判。

  教学中,我和学生有时太满足于*时练习的结果,而缺少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训练。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改变教学观念,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依靠学生。

  建议

  1、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本单元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学中,建议教师不要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探究,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作比较,学生才能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寓教于乐,游戏中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枯燥,课本上的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在认识倍数和因数后,应安排有趣味的游戏,比如数字转盘游戏,让学生看转盘说指针停止时,内圈的数与外圈的数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又能从中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学会找倍数和因数之后也可设计游戏,如:“猜猜一位老师的电话号码”,在一个八位数的号码中已知其中四位,根据有关倍因数关系的问题请学生找出未知的四位号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稍有难度的练习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后的成就感。

  3、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第一课时学生交流12的因数时,教师展示了三位同学的作业:第一种是无序的,第二种是从小到大有序的,第三种是一对一对有序的。接着老师让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评论,此时大多数学生的评价都认为不好,找得缺漏、无序,这时其实作为老师是否可以问问这种答案“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找到的这些答案都是正确地,然后再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如果老师能经常注意这样引导评价,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再看别人的缺点,也给了刚才那位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使他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知道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8呢?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面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后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找什么。可以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一定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这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这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可以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习中也发现做的不理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符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3)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3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4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5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6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7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8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x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x6=12,1x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0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知道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8呢?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面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后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找什么。可以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一定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这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这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可以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习中也发现做的不理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符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4)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3篇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1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体验,让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5、两点建议:

  1、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促进理解,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未能体现出练习的层次性。

  2、反馈渠道要畅通。要注重课堂反馈,找2和5的倍数反馈时不少学生只停留在乘法算式层面,说明教学找3的倍数时学法指导还不够到位。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5)

——小考卷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小考卷数学练习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1、已知小圆的半径是2cm,大圆的直径是6cm,小圆和小圆的周长之比为( ),面积的比是( )。

  2、12的因数有( )个,选4个组成一个比例是( )。

  3、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00,把它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4千米,在这幅地图上应画( )厘米。

  4、3时整,分针和时针的夹角是( )°,6时整,分针和时针的夹角是( )°。

  5、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4和7,那么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 )。

  6、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8cm的圆,圆规两脚尖的距离是( )cm,这个圆的位置由( )决定。

  7、一个数,如果用2、3、5去除,正好都能被整除,这个数最小是( ),如果这个数是两位数,它最大是( )。

  8、如果一个长方体,如果它的高增加2cm就成一个正方体,而且表面积增加24cm2,原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

  9、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是2.80,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10、打一份稿件,甲单独做需要10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2小时,那么甲、乙的工效之比是( ),时间比是( )。

  1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cm,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cm2,体积是(

  )cm3。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两根1米长的木料,第一根用 米,第二根用去 ,剩下的木料同样长。( )

  2、去掉小数0.50末尾的0后,小数的大小不变,计数单位也不变。( )

  3、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2个锐角。( )

  4、因为3a=5b(a、b不为0),所以a:b=5:3。( )

  5、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的'比是3:1。( )

  6、10吨煤,用去了一半,还剩50%吨煤。( )

  7、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中位数,但一定有*均数和众数。( )

  8、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

  9、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

  10、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长6cm,宽3cm的长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半圆,那么半圆的周长是( )cm。

  A 9.42 B 12.42 C 15.42

  2、有一堆水泥,运走 ,还剩 吨,这堆水泥共有( )吨。

  A B 1 C 4

  3、下面各组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 3 cm 和 3cm B 1cm 、2cm 和 3cm C 6cm 、8cm和 9cm

  4、把4根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行四边形,它的( )不变。

  A 周长 B 面积 C 周长和面积

  5、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将得不到( )。

  A 长方形 B 正方形 C梯形 D *行四边形

  四、计算题(共 25 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9.6÷0.6= 0.5÷0.02= + = 3.14×22= - =

  4-4÷6= 3÷10%= 0.125×8= ÷ = 13.5÷9=

  2、脱式计算。(共12分)

  3.25÷2.5÷4 5 ×0.5÷5 ×0.5 (0.8+ )×12.5

  86.27-(28.9+16.27) 2 - - 1.6×[1÷(2.1-2.09)]

  三、解方程(共8分)

  4(2x-8)=24.4 x- x=1 :x= : 5x-4.5×2=

  五、操作(共10分)

  1、经过点P分别画OA的*行线和OB的垂线. 2、这是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请在

  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计算

  正方形的面积占圆的百分之几?

  六、解决问题(共25分)

  1、一个绿化队修理草坪,用去了900元钱,比原来节省了300元钱,求节省了百分之几?

  2、信誉超市运来480千克水果,其中苹果占 ,3天卖出苹果总数的 ,求*均每天卖出苹果多少千克?

  3、一箱圆柱形的饮料,每排摆4个,共6排,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的底面直径是6.5cm,高是12cm。这个纸箱的体积至少是多少立方分米?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长5cm,如果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5、现在把一堆小麦堆成圆锥形,已知它的底的周长是12.56m,高是1.2m。已知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求这堆小麦共重多少千克?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习题3篇(扩展6)

——数学练习题以及答案

数学练习题以及答案1

  环形跑道周长是500米,甲、乙两人从起点按顺时针方向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跑120米,乙每分钟跑100米,两人都是每跑200米停下来休息1分钟,那么甲第一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

  解:

  第一,甲乙出发后第一次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那么就有当甲行200米之后,再出发的时间是200÷120+1>2分钟。

  这时,乙用2分钟,也行了100×2=200米的地方。

  意思是说,乙行了2分钟,就和在休息的甲在200米的地方停留。

  第二,甲比乙多行500米而追上。

  因为行完之后,甲比乙多行500米,

  那么就说明多休息500÷200=2……100,即2次。

  即甲追乙的路程是500+100×2=700米

  要追700米,甲需要走700÷(120-100)=35分

  甲行35分钟需要休息35×120÷200-1=20分

  所以共需35+20=55分

上一篇:给老婆的一封信10篇 给老婆的一封信心里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1500字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优秀10篇(大
  • 贫困学生资助申请书5篇(贫困学生资
  • 2023年小学生卫生健康教育方案 小
  • 最新学校管理工作方案(14篇) 学校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