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

  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

  历史中)

  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时间约10分钟)

  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

  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

  (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

  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

  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

  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

  曹操统一条件 ②招贤纳士

  ③实行屯田

  北方 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课后的材料阅读,并能说明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学生讲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

  鼎立前形势魏(曹丕)

  三

  国赤壁208年蜀(刘备)

  目的

  鼎之曹操——孙刘联军吴(孙权222)

  立战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学生讲述过程中可以补充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蒋干中计、借东风、苦肉计、火烧连营等,诗词《念奴娇赤璧怀古》《七步诗》等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

  (意图:擂主小组的同学完全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攻擂小组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变成问题来难为擂主的同学,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攻擂守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知识在争论中也被学生掌握。选播电视剧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对赤壁之战起烘托作用)

  2、指导学生划三国鼎立简图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2孙权建业

  (意图: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动手动口,灵活应用(约5分钟)

  1、剪贴三国简图(地图册P27)

  2、列举三国英雄谱

  曹操——曹丕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黄盖

  3、讨论你怎样认识曹操这个人物?

  (意图:用剪贴地图让学生体会三国在祖国版图上的具*置,曹操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

  五、教师,学生自我(5分钟)

  1、教师围绕重难点

  2、学生作课后自我测题

  3、学生小组自我

  (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客观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擂主小组根据守擂情况,攻擂小组根据提问题情况,包括课前查资料情况、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动手情况四项,每项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组、最佳攻擂小组再加二分)

  附:板书设计

  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

  曹操统一三国鼎立

  北方局面形成

  曹——袁绍曹——孙刘联军

  附:“攻擂法”教学方法简介

  借鉴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模式,把竞争引入课堂

  具体方法:1、根据班级人数,把距离近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参与攻擂比赛。

  2、根据每课内容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问题的擂主小组(可采用自愿请战的方式,,也可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小组长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协作,把本组所分的问题分析透彻,讲给全班同学。攻擂小组同学把教材的内容变成问题提问擂主小组的同学,擂主小主同学如有两个问题答不上就会被赶下擂台。

  3、根据具体攻守情况加以。

  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3篇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1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2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就是以曹操一生作为线索,分别设计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汉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官赤逐鹿英雄出;第三篇章:三分天下谋统一;第四篇章:英雄远去尽评说。因此在导入部分时采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基本史实时,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论从史出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然后对人物评价的图片方法进图片行指导,然后再培养学图片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展示诸葛亮城图片,让学生聆听诸葛亮事迹,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3篇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

三国鼎立说课稿1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双方战役

  特点战斗

  结果原因

  分析意

  义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三国鼎立说课稿2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双方战役

  特点战斗

  结果原因

  分析意

  义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三国鼎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

  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

  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

  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东汉末年B、东汉初年C、三国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说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魏

  赤壁之战蜀

  刘备吴

  联合抗曹

  孙权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三国哲理故事3篇

三国哲理故事1

  三顾茅庐讲的是关于三国时期刘备的故事。话说刘备有雄心壮志,但天时地利不够,于是在官渡打战中被曹操打败了。刘备的手下有个谋士叫徐庶,常常给刘备出谋划策,给他解了不少围。虽然曹操打赢了刘备也不甘心,想把他的左膀右臂也给折了。来一个消息骗徐庶,“徐庶你快回来,你那岁数大的娘亲身体不好,恐怕……”徐庶知道这消息心急如焚,但也担心刘备,就跟刘备说,“隆中有个旷世奇才名字叫诸葛亮,他的主意很多,想法很广。我不在你身边,你要请他下来,这样你打天下的大业就可以实现了!”哎,不得已,刘备打了败仗只能跑去自己的亲戚刘表家投靠他。天天在刘表家的后院里种菜,实在是闷,什么时候才能得天下。于是就把这烦心事跟自己的两个兄弟说了。两个兄弟也赞成他去找诸葛亮。于是第二天三人捎上礼物就去隆中请诸葛亮下山帮助自己。

  但这诸葛亮是不好请的。第一天去就不巧,门口碰到个书童,“我们家先生出去旅游了,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呢!你们请吧,我就不招呼了。”三个只能回去了。

  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拎着礼物去了,那天下着鹅毛大雪,上隆中的路不好找。一瘸一拐终于到了诸葛亮的家了,一到门口就看到里头有个人在读书,于是特别高兴,终于找到诸葛亮了。于是跑过去,“诸葛先生,可让我见到你了!我是……”这时那个读书人转向他,“不好意思啊,你认错人了,我是他的弟弟。我哥哥刚刚被朋友叫出去了。”刘备也没办法,跟他弟弟说,“我来了两次都没碰见,这样,我写封信,麻烦您帮我教给他吧。”于是,又回去了。

  快到新年了,刘备又去隆中。到的这时候诸葛亮刚好在睡觉。为表自己的诚心,刘备就让关羽和张飞在门口等着,自己就进去,在诸葛亮的门口等着。终于诸葛亮醒来了,刘备兴奋地过去,跟他表达自己的'心意真诚地希望诸葛亮能够帮助自己得到天下。被刘备“三顾茅庐”真情实意感动,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军师。

三国哲理故事2

  公元260年,司马昭密谋杀害了皇帝曹髦(曹丕的孙子),立曹奂为皇帝。这时,魏国的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

  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不信任姜维,让他到汉中屯田种麦去了。司马昭得到这个消息,决定立即讨伐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很有谋略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命邓艾为征西将军,联手征讨蜀国。姜维写了如何保卫蜀国的奏章,可刘禅听信黄皓的谎话,在宫中寻欢作乐。钟会和邓艾很快打到了成都,昏庸的刘禅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魏军。从此,蜀国就灭亡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国皇帝曹奂撵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为"晋"。这样,魏国也灭亡了。司马炎又开始算计怎样才能将吴国灭掉。吴国皇帝孙皓(孙权的长孙)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这天,孙皓正和自己喜欢的宦官岑昏玩乐,有人报告说司马炎的大将杜预和王浚已经打过来了,他大吃一惊。岑昏说:"用连环铁索横在长江上,江面下再放上万个铁锥,敌人就过不来了。"孙皓认为很有道理。

  王浚听说吴国在长江布置了铁索和铁锥,不禁哈哈大笑。他让士兵造了几十个大木筏,中间放一个装满油的火炬,四周捆绑些草人,顺流放下。铁锥碰上木筏,都被拉了出来;铁索碰到火炬,也被烧断了。吴国士兵见到这种情况都吓跑了。

  孙皓见晋军攻到了首都建业,又害怕又没有办法。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都不回答,一起进宫,杀了专门给皇帝出坏主意的岑昏。这时,王浚已进了城,孙皓只好投降。

  从此,晋国建立起统一*,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哲理故事3

  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袁绍的本郡)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从这时起,备在荆州居住达十年之久。

  荆州靠近中原,情况比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这里避难的很多。刘表是一个徒有虚名而缺乏实际才干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机会袭取许都,又不能收用荆州土着及侨居的许多人才。所以当刘备来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本人深切认识到自己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由于没有优秀的参谋人员,所以对访求人才,十分注意。当时襄阳有一个名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备找他访问天下大计。司马徽自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而在备面前夸奖号称“卧龙”和“凤雏”的两个年轻俊杰。备问是谁?他说就是诸葛亮和庞统。另外,已经归附刘备的徐庶也向备称述诸葛亮好比是潜伏在人世间的龙。两人不约而同的介绍,自然引起了刘备的深切关注,他立即对徐庶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自从跟随刘备以后,极为备所器重,他这样称赞诸葛亮的才能和风格,怎能不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向往呢!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地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获得了亮的接见。

  相见之后,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在答语中,先用曹操打败袁绍的事例,说明只要措置得当,弱者也可以变强。然后指出现在曹操强大,一时难同他死打硬拼。江东的孙权亦无隙可击,只能利用孙权,共同对付曹操。接着,亮又言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凡庸之辈,难以守住基业。他们下边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择明君。诸葛亮肯定了刘备具有“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及“思贤如渴”等优点。同时提出了今日之计,应先取荆、益,再图曹氏的战略部署。刘备听了,连声称善。于是二人情好日密。可是关羽、张飞不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会有多么大的本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毕竟对刘备是极信服的,见刘备说出这种话,自然也就不再提出异议了。

  以上“三顾草庐”的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一提到这事,人们就极推崇诸葛亮的才智和预见;对于刘备的屈身下士虽然也普加赞扬,但认识程度尚嫌不足。实际上,像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却累世难见,像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以高度的评价。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三国征文3篇

三国征文1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为*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说起刘备,是皇室宗亲,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刘备因无法扶起汉室而叹气,正巧遇到张飞,两人进入酒店又遇到关羽,随后三人在桃园三结义,此乃生死之交呀!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关张三兄弟又得凤雏、卧龙,建立蜀国。东征为张飞报仇,被陆逊打败,在白帝城病倒。我感觉刘备待人宽厚,很重兄弟情义,又重用人才,是《三国演义》里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提起诸葛亮,那可是足智多谋。在《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就非诸葛亮莫属了,他是有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刘备最得意的军师。“草船借箭”表明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空城计”和“火烧新野”又表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机智的头脑曾多次帮刘备击败曹军,可谓是屡战屡胜。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呀!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敢于冒险,知识渊博的人,真可谓天下奇才。

枣红的脸,长长的发,手拿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此人便是关羽。“刮骨疗毒”验证了他的勇敢和坚强。“单刀赴会”又说明他武力高强,有胆量。一般人无法抵挡关羽的攻击,是一员威猛厉害的武将,但他也有失误之处:一不小心竟把荆州给了别人,真是不应该呀!但他的勇猛和仁义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话说三国,英雄好汉纷纷浮现水面,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走进三国时代,欣赏众多英雄人物,让我仿佛听到了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三人碰杯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当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的壮观场面;仿佛看到了诸葛亮摇着羽毛扇,胸有成竹的样子。

所以说,《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历史名著,绝世佳作!三国文化源远流长。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快乐三国作文

快乐三国作文1

  我门家是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凡是来过我门家的人,都说在我们家的每一分钟都很快乐。不信?你瞧,“快乐三国”又发生新鲜事了。

  悠闲国国王--爸爸

  说起“悠闲国国王”,可真是悠闲。那些烟已经伴他走过了20多个年头了。早上起床抽支烟,说是可以认真工作;开会时抽支烟,说是可以提高觉悟;饭后抽支烟,说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就因为他爱抽烟,所以常引来邻国“国王”的唠叨,你听--

  唠叨国国王--妈妈

  “真是的,有开始抽!一天也不知道说你几回戒烟!你怎么这么没记性呀”这一说就是半个小时,说得我和爸爸的耳朵都长老茧了。记得上次我们春游,临走时,妈妈还唠叨呢,“雨衣带了吗?今天可能下雨;带着小刀好削苹果;听老师的话,别乱跑”我都走出老远了,她还不知在那儿说些什么。

  聪明国国王--我

  我是聪明国的小皇帝。凡是家里买东西都要带上我,因为我有“经济头脑”嘛!今天,聪明国国王也遇到麻烦事了,“悠闲国”和“唠叨国”的“国王”因为一丁点儿芝麻小事发生了“战争”,大动肝火,吵得小狗都趴到床底下了。最后,两位“国王”为了不影响我学习,只好采用了“眼不见为净”的措施,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互不干扰。要使他们和好如初,当然要靠我了。我找来了爸妈最爱吃的苹果。“爸,妈妈说你上班辛苦,让我给你送个苹果。”爸爸听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妈,爸爸说你干活辛苦,让我给你送个苹果。”我以同样的.说法换得了妈妈的微笑。两国“国王”终于和好如初了。

  三国组成欢乐国

  今天,“悠闲国国王”给我们讲了一段笑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唠叨国王”说:“你呀,讲什么讲,老不正经!”“你没听说吗?”“悠闲国王”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如果不是我,你早就成了老太太了。”大家又一阵大笑。

  这就是我们快乐三国的故事。

上一篇:舞蹈的观后感 优选2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教师竞聘演讲稿优秀15篇 教师竞聘
  • 2022教师节国旗下的讲话实用优秀9
  • 教师节国旗下的演讲稿优秀10篇 教
  • 教师爱岗敬业演讲稿优秀5篇 教师爱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