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 《渔家傲·秋思》

更新时间:2023-03-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1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2

  猩红的夕阳映照着西北边境,在坠落之前释放着最后的绚烂;南下的大雁高声啼叫,飞往舒适安逸的地方,对于此地,竞没有丝毫的留恋。朔风的尖啸,军马的嘶鸣,军号的凄厉,从四面八方响起,它们所汇聚的声音,悲凉凄恻,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只有重重叠叠的山峰泰然地耸立着。袅袅不断的青烟与火红的落日相连,它们是要追随夕阳一起落下,还是会升得更高呢?五年了,我依旧弄不懂这个问题……

  读不完的雄壮与萧瑟,看不完的豪迈与悲凉。光明的太阳终于坠落,心,也随之变得冰冷。远方的京城那儿,必有璀璨的烟火布满天空,喧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惜,这美景不属于我。今夜,只有那皎洁的月亮将光华覆盖我孤寂的心灵。我将思念倾注在它身上,而它,也一定会将它们洒向我的家人吧。

  提神酒来了。酒杯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也无法将它融解。起风了,我的袖袍飘荡。仰脖将酒一饮而尽,却还是难消心中乡愁……月亮啊月亮,你将我的思念带到了么?家乡的亲人们,你们过得好么?下一次的信又什么时候到呢?我怕我,等不到那个时候!

  一天天的碌碌无为,消磨着我的激情。我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燕山上还未刻上我们*胡的功绩,回家自然也无从谈起。叹一口气,夜也随之一颤!

  寒意渐起,我裹紧自己。夜空中飘荡的笛声幽怨惆怅,铺满大地的霜华闪烁着傲然的冷光。我忽然想起,这一整夜,都属于我。席地而坐,在与夜的对视中,拉开尘封已久的心帘。师老无功、乡关万里,只有几封家书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揩下一把眼泪握在手中。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吧,我们一定会*安回家的吧!我的声音,像呓语般,在我耳边久久萦绕。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今陕西延安)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想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阅读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1)

——渔家傲李清照扩写作文3篇

渔家傲李清照扩写作文1

  西北边境入秋以来,满目荒凉,寒风呼啸着,那漫天的黄沙席卷着本就不长草木的边塞。牧民早已裹上冬装,此时的边塞风光,与内地截然两样。

  风光与内地截然不同。南飞的北雁只恐寒流,成群结队向衡阳飞去,丝毫没有停留之意。不禁思念起家乡,不知亲人们是否安康?多希望那一只只大雁能将我的思念之情带回到我的家中去。在兖州城傍晚时分,一声声低沉的号角声传遍方圆百里,四面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崇山峻岭,只叹得孤零零的城门在长烟中紧闭,让人顿生凄恻悲凉。

  饮一杯浊酒,想起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营中将士无不思乡念亲,但战争还未取得胜利,况且路途遥远。哎,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做归计啊!夜晚阵阵苍凉羌笛声从营中传来,不绝于耳。秋霜遍地的肃杀秋夜,将士们如何能够安睡?忧国思家催白了将士们的黑发,也催下了感伤时局的涩泪。

  将士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是因为未尝建功呢?还是因为过于思念家乡呢?

渔家傲李清照扩写作文2

  秋日,傍晚,边塞一味的荒凉,萧瑟重重。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幔过天际,那样的无情,似是厌烦了硝烟战火。那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有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城,只有在落日下,才能看见袅袅的长烟,有种存在的意外,粗劣的酒水永远也抵不过绵长的相思

  是啊,永远的战场,永远的兵戈,看不到尽头的胜利,是归乡最后的绝望。絮棉不绝的羌管声,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又有几人能抵抗无眠?帐中的将军,青丝已转成白发,铁血男儿的眼泪已失去最后的防线。

渔家傲李清照扩写作文3

  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雁偶尔掠过天空,排着古老的仪仗队匆匆离去,竟一点也不留恋这好似专为它们而准备的边塞景象。

  这荒凉的西北边塞!

  秋风更强劲了,挟着黄沙,如马鞭一般抽打着路边瑟缩的灌木,抽打着冰冷而坚硬的石头和那一队疲惫的人马。马禁不住这无情的抽打,打着响鼻,嘶鸣着。士卒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时间在此时仿佛凝固了。

  一声悠远而浑厚的收兵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的嘶鸣声,盔甲武器碰撞之声,猎猎的秋风撕扯旌旗之声以及风沙疯狂摩擦而发出的狼嚎一样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回响在这大漠的上空,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风吼叫着,携卷起的黄沙弥漫了层层山峦,掩盖了夕阳温暖的黄色,留下一片仓皇的惨白。

  宿营地上空,不断升腾的股股浓烟,张牙舞爪,渐渐吞没了西方那一抹惨白。周围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来愈狰狞。只有那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马和着边塞的风入梦。

  入梦?思乡的人就怕入梦。

  白天行军、作战劳顿,使他们没有思乡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万般的明月把他们全揽在了故乡的怀抱中。望着月亮,妻子浅浅的笑靥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年过花甲缝补衣裳的母亲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孩子甜甜的喊声从月中传来但士卒无奈,腮边挂满了冰冷的泪痕:奉命戍边,虽已多年,但抗敌的功业尚未完成,有家难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将军独自斟上一壶烈酒,为了缓解白天征战的劳顿,更为了驱走那一股股袭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淡淡的灯火在灯罩中摇曳着,把将军疲惫的身影时而拖长时而缩短。将军的手在作战地图上移动着,心中反复思忖着作战计划。他的眼停在了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点上,静静地出神。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带领士卒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士卒们簇拥着他:胜利了!胜利了!欢呼着,跳跃着。他走出队伍,神情庄重地在一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宋字

  将军的面容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刚才的酒烈,还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画面中激动所致。头上的白发被红红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凉的羌笛声,把将军拉回了现实。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怒,丝丝缕缕,在整个月夜中飘荡,如幽灵一般慑人魂魄,再次牵起了将军心中那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无限的乡思。

  刹那间,帐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将军的额头。

  那夜,戍边官兵图报国,征战男儿尽思乡。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2)

——渔家傲秋思扩写200字_作文

渔家傲秋思扩写200字_作文1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一点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却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的时候,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然而还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3)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700字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700字1

  秋天来了,边塞中,又是一番奇异风景。

  我抬头向天望去,人字形的大雁飞向远方,是否是想要在美丽的衡阳安家?将士们疲惫不已,困倦地依偎在一起,即使是意识清醒,也没有留意这一切。

  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在这里,风沙漫卷着枯叶。马嘶吼着,似乎在申述着在战场中的疲累。号角声又响了起来,声音苍凉而悲愤,如诉如泣。仿佛随时都要发生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仗。我低头,呢喃着:“怪不得大雁不愿在这儿安家……”

  太阳就快落下,耀眼的红色发出了刺眼的光芒——一抹金色,那抹金色好像撕裂了天空,肆虐地穿破了云层。渐渐地,光开始柔和起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脸,我刚忍住了快流下的泪水,却不料又被这一般柔和惹出热泪。将士们也被这柔和所启发,思念起远方的亲人和家乡,小声抽噎了起来。火红的太阳终于跃下了重重叠叠的山峰,速度很慢很慢,像舍不得山峰,像我舍不得家人那样的依依不舍。

  我与士兵坐在一座孤独的城里,城门死死地关着,生怕有敌人闯门而如,一丝也不敢怠慢,先前有些闭眼的战士忽然猛睁开了眼,好像在怕守不住城门。

  “希文,来饮一杯酒吧!”一位将士叫住了我,递给我一杯浑浊的酒,我端着酒杯,盯着那变得快像墨水一般浓稠的苍穹,夹着对万里家乡的思念,把酒一下子灌了下去,希望麻醉自己告诫着自己:“未立‘燕然’之功,怎能归故里?”

  不知何时,在充满了疲倦的*静里,不知怎的听见了羌管的声音,难道是幻听?即使音乐声优美动听,可依然丝毫没有减轻我的累。

  夜深了,天上下起了雪,草木开始结霜,仍然双眼紧闭,每一个人都依然没有睡着,或许是有心事堆积在心底。就像是雪压在地面上那样。久久不得融化。将军的两鬓已经经岁月的冲刷变得斑白,士兵们也是满脸泪水,都是为了战事吧……

  我站了起来,任凭风雪吹打着我,我背着冻僵的双手,仰起头,无奈地轻叹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着思念与无奈,混着英雄气概。

  将士们因家乡的哭泣,与漫天飞雪,又成了一番新风景……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4)

——《渔家傲》教案10篇

《渔家傲》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人!

《渔家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教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词人的作品是以清丽婉约著称的,总结;柳永、秦观、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这些作者的词作是否都一贯秉承宛转柔美的写作风格呢?显然并非如此,婉约派词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伟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与之以往风格大为不同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教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打败金兵获得更大的胜利,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彼岸,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

  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六、教学总结:

  本文用豪迈雄奇的笔墨,描绘了梦中海天相接及梦回天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怀才不遇的慨叹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岳飞抗金大捷的赞叹和对收复失地的期望。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渔家傲》教案3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故事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理解诗义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

  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教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词人的作品是以清丽婉约著称的,总结;柳永、秦观、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这些作者的词作是否都一贯秉承宛转柔美的写作风格呢?显然并非如此,婉约派词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伟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与之以往风格大为不同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教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打败金兵获得更大的胜利,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彼岸,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六、教学总结:

  本文用豪迈雄奇的笔墨,描绘了梦中海天相接及梦回天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怀才不遇的慨叹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岳飞抗金大捷的赞叹和对收复失地的期望。

《渔家傲》教案8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故事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理解诗义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

  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傲》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教案10

  一、教学设想: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会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5)

——《渔家傲》教案10篇

《渔家傲》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人!

《渔家傲》教案4

  一、教学设想: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会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词。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易近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

  是怎样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失望。)从此句,我们可读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怀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三、课堂练习

  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课堂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国难当头,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一剪梅》《声声慢》等。

《渔家傲》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8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故事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理解诗义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

  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傲》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10

  一、教学设想: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会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6)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0篇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

  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也同时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2

  水无声,风无语,人也不言。

  斜阳早已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棵苍老古槐被一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乌鸦凄凉的鸣叫刺破天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引起了作者无限的感伤。

  一道窄小而破旧的小桥,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的脚步,桥下那潺潺的流水缓缓流去,像时间一般,转眼间,多少年又过去了。河流边,有几户人家已经在准备晚饭了,那飘渺的白烟,透过烟囱,很薄很薄,冉冉地往山上飘去,久违的泪水划过脸颊,滋润了我那龟裂的脸。

  空中,几个孤零零的星星眨着疲惫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条小径隐藏在蒙蒙夜色中,,从一扇柴门前绕过,又在一个拐弯处消失。

  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3

  步入山间崎岖的小径,尽头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树,树间缠绕着灰色的藤蔓,显得死气沉沉。

  似乎乌鸦也感受到了黄昏的到来,伴随着悲凄的叫声回了巢。榕树边有一条细溪,水很清,却不见一条鱼。溪上有一座木桥,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桥面斑驳腐朽,我每走一步,它便发出吱吱的响声。

  走过小桥,有一户人家,我兴奋地跑过去,却只看见断壁残垣,空荡的院落里只有枯草随风摇曳……

  牵着我瘦弱的老马,一个人走在这条荒凉的`古道上。几处破败的驿站,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忙……而现在,能够回应我的,只有飒飒的西风……

  一阵寒意侵来,我才发现,太阳已经西落,我继续前行着,就算是无奈,我也要继续我的人生!

  我知道那天涯的某一处,你依然等着我的归来……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4

  这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独自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眼前的景色毫无生机。一座老房子上挂着十几条枯藤,这房子大概有几十年没人住了吧,阴森森的,再加上房子上的枯藤,给老屋又增添了几分萧条。向周围一看,有十几棵树,但它们一棵比一棵老,摸上去坑坑洼洼的,粗糙干枯,那深深的树纹里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随着一片“嘎嘎”声,一大群乌鸦归林了,天空如同铺上了一层黑布似的。如雷鸣般的'嘎嘎声刺破了周遭的宁静,似乎又像是撕裂锦帛的声音,这凄惨的声音如同在描述我的心声,把我的心也撕碎了。

  我继续向东走,来到了一座小石桥上,小石桥十分古老,栏杆已残破缺损,看起来有几十年了。桥下的水非常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沙石。一片枫叶掉落下来,荡起了一圈圈涟漪,随着河水缓缓流向了远方。走过小桥,是一个小村子,一个个白墙黑瓦的小房子冒着袅袅的炊烟,一户户人家都即将团聚在一起吃晚饭,而我却独在他乡,多么孤独啊。

  走过村子,来到了一条长长的古道,秋天的落叶铺满了小路,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地毯的缝隙中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落叶下的青苔。突然刮来一阵西风,吹起了落叶,落叶在风中飞舞,如只只蝴蝶。到底已是深秋,风凉丝丝的,刀割般吹着我的脸,似乎急着要把冬天带来。我拽了下我的马绳,这才注意到,我的马,多么瘦弱啊!无精打采的,已经饱经风霜了。啊!多么凄苦的马,陪伴着同样凄苦的我!

  夕阳西下,天空被映成一片火红,也把我的身影拉得长长。我的内心充满着忧伤,与家乡相隔百里,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种种情感涌上心头,不知道,这样的路我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5

  日暮的时候,我走在黄沙漫漫的黄河古道上,秋天的风无情地吹打着,腹中饥肠在鸣,身上寒衣在抖。

  几株多年生的枯藤缠绕在一棵沧桑的老槐树上,几片叶子在秋风里摇摆,仿佛苍老的槐树的褴褛的衣衫,座下的马儿突然打了一个响鼻儿,几只乌鸦嘎嘎地从老槐树上惊飞了。又一阵黄风袭来,我的身上也打了一个寒战,这塞外的秋天就是冷啊,出门时也没有想到多带几件衣服,嗨,就是想到了,又哪有多余的衣服让我带出来呢?那一张张等着我此番回去能吃几顿饱饭的嘴啊,此时此刻,会不会和我一样饥寒交迫呢?那调皮捣蛋的儿子,是不是懂事了?是不是知道帮助妈妈做事了?那乖巧的`女儿呀,可怜你生在这个穷家里,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可父亲没有让你养尊处优的本事呀,父亲有的,是满腹的报国无路的郁闷,是满屋的换不来金银的书墨,委屈你了,我的孩子。还有年过古稀的老母,是儿子无能呀,不能在床前尽孝,母亲,好好地等我回去,回去之后,儿子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您老。我的妻,辛苦你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肩上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孩子小,老人弱,我的妻,等我回去,回去当牛做马报答你。

  又一阵寒风袭来,座下瘦弱的马儿也禁不住打了个哆嗦,古道旁边,小桥流水,几户人家的灶筒正冒着缕缕炊烟,羊儿们回圈了,鸟儿们回巢了。前看漫漫长路无尽头,后望长路漫漫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夕阳渐渐下去了,万物渐渐宁静了,天地之间,独留下了远在天涯的我,愁肠欲断,愁肠欲断……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6

  枯老的藤蔓弯弯曲曲缠绕着不知长了几百年的老树,黄昏照耀下的乌鸦在枝头凄厉的叫着。

  秋天的黄昏总是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老树旁的桥依然在那里,上面已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桥下的水依旧哗哗的流着,一刻也不停歇。

  桥的.不远处住着几户人家。他们正做着晚饭,袅袅炊烟飘了过来,香气逼人。使饥肠辘辘的游子想到了家的味道。

  年代久远的路上,有几匹马,它们顶着西风,迈着艰难的步子,向前走着。身上还背着一个沉重的行囊,使它每一步迈得更加费力。

  太阳逐渐落山了,最后一点儿光辉照着大地。这时,赶路的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家,思念家中头发花白的老母。

  可他们回不去,因为他们是游子,是浪迹天涯的人,他们要养活自己,维持生计。但是他们也思念家乡。每当星星挂满天空,他们思乡;每当年年重阳时,他们思乡;每当一人独登高台时,他们思乡。可因为生活所迫,他们的归期遥遥无音。

  古道上的马依然缓慢的前行,老树上的乌鸦依然不停地叫,小桥下的流水依然向前流着,寒冷的西风依然呼呼的刮,赶路的游子依然思念着家乡。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7

  秋风萧瑟,夕阳在山。

  道旁,枯干、嶙峋的老树,一如老态龙钟的老头,垂垂老矣;缠绕在老树上的一条条干枯的藤蔓,已经浑然成了老树的躯干,似乎在向我诉说着死亡的悲戚;还有一些归巢的乌鸦栖息在这老树的.枝头上,不时地发出瘆人的惨叫,仿佛已经在为这老树送行。

  暮色渐渐弥散,我又要到何处歇脚呢?

  我仿佛又看到了家乡那弯弯曲曲的石桥,石桥下缓缓流过的溪水,溪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小楼,小楼上又在眺望我的家。

  夕阳似乎一点也不同情我的悲伤,径自去了,只有这匹瘦削的老马还伴着我,陪我在肃杀的秋风中,在荒草丛生的古道上继续跋涉、跋涉。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8

  回家的路,还有多远?

  曾经年少风雅,也不过一刹那。

  看那人啊,衣衫不整的,蓬头垢面的.,定不是君子啊!但你可知,先生他是多么辛苦地在为你们啊!你可不知将来的事:你们村都差一点被杀掉,是先生取得的成就,救了你们!记得他曾说过的“龙楼凤阁”吗?那也只是幻想罢了……

  枯损的藤条密密缠绕在粉碎的墙壁上,屋脊上,一鞭一鞭的像是在抽他的心,但他已经不能再累了;老树被刻上岁月的痕迹,秋风萧瑟中已垂垂老矣;昏黄的乌鸦,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无奈地煽动几下翅膀,想着,自己还有多长时间能照顾儿女,在乌鸦中崭露头角呢?黄昏的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照在地上,形成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那些树叶不久就要落下了。

  哟,那远处的小木桥还真是别致呢,下面的细流因为它而完整了许多,水也亮晶晶的,波纹勾勒着它的线条。他叹了口气,继续瞧着。远处织着一层薄烟,笼罩夕阳,夕阳下有着人家,有着喧闹声,他们感叹着,夕阳那么美,新的一天会来,真是快乐而充实呢!呵,先生苦笑一声,听罢,继续向前走。

  先生有些苦闷,郁郁不乐。又是一年秋,又将老去一岁,可还是没能改变这个国家,那留给自己的时间,留给国家的时间,还剩多少呢?自己终将老去。

  这条小道不知被踏过多少遍了,依旧扬起尘土的气息,古老地沉睡。西风吹过,突然感受到寒冷,他紧了紧单薄的衣裳,望向周围,没有一个人。他身旁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先生并不骑那匹马,因为那匹马似乎已经不再有力气载比它沉的东西了,只差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肋骨清洗可见,鬃毛没有光泽,铜铃大的眼睛瞪着前方。

  落日的余晖终于消失,先生突然回想起儿时是那么优秀,为何儿时被夸赞,被支持,现在却不能了?儿时,有那么多的人向自己看齐,现在,自己却只是渺小的一点。他痛苦的仿佛肠都断了,可又有谁会在意呢?只有与他相伴的马儿呀,在天涯海角也还是渺小的一点呀。

  先生,您的意志还是否坚决呢?

  期待再次见到您。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9

  小山上,一束束柔软的残光从那边斜射过来,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翠玉盘挂在天边,也许,再过一些时候,它也会不见了。

  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仿佛一根根的鞭子抽打着我。衣袖儿随风舞动,落叶在空中盘旋,仿佛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流浪,如今,只有瘦骨如柴的老马陪伴着我。我有气无力地牵着它踉踉跄跄地向前方走去。

  绿树村边合,而如今,只剩下光秃秃枝桠,仿佛是饱经风霜老人的脸。一株枯藤爬得很高,大概是在眺望些什么吧!此刻,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乌鸦也飞回了巢,飞回了它朝思暮想的家。我与老马由得停下了脚步,仰起头痴痴地着乌鸦归巢。

  一座狭窄的木桥出现在了眼前,小桥看上去晃晃悠悠的,踩上去还会发出吱吱的响声,仿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远处座落着几乎人家,在夕阳中静默着,屋顶上还冒出了袅袅的白烟,时而传出嬉戏打闹声。也许,在家中,母亲早已煮好了晚饭等着我回去而如今,有的只是空空的`想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色渐渐暗下来,应该为自己找个归宿了。

  望着弯弯曲曲的古道,无穷无尽的通向远方,望不到尽头,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呢?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0

  深秋到了。带着绵绵柔长来了,画下了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

  枯干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树上栖息着一群黄昏时候归来了乌鸦,那乌鸦仰天长鸣,仿佛在唱着一首悲惨的秋之歌,那悲惨的声音啊,听了之后让人潸然泪下,那藤蔓和苍老的树啊,好像在流泪。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桥那边是一户人家,从烟囱里徐徐冒出一屡白烟,升向天空,在和白云倾诉内心的苦,小桥上的行人在姗姗前进,个个都低着头,那溪中的水啊,全都是行人的泪,在唱着一首伤心的歌流向了远方,我想,那是一首首思念家乡的歌吧!这时,它们一定是去找自己的家和离别已久的家人。一位面容憔悴的旅人正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儿,冒着寒风,风尘仆仆的奔波在荒凉的古道上。调皮的风孩子啊,别吹了吧,你的力气太大了啊,他受不住,他太单薄了,放下你那强壮的手臂,让你的母亲来抚摸他吧!叶啊,别落在他的身上了,你让他整个人都失去的.活力啊。太阳啊,别沉落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还没回去呢,他的亲人还不知道他在天涯的何处,没有了你的日光照射,那游子久看不到回家的路,那他的家人久更担心他了。

  游子啊,快回去吧,你的家人还在苦苦等着你呢。你那双鬓斑白的母亲和你那天真活泼的孩子此时此刻正望着沉落的夕阳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快回去吧,快回去吧。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7)

——秋思扩写作文10篇

秋思扩写作文1

  瑟瑟的秋风给人一种凉意,路人行色匆匆。小贩的叫卖声也在树叶的沙沙声中变得模糊不清。宏伟的城墙在秋叶的衬托下仿佛变得更加苍老。

  我想写一封寄给家里的书信,“爸爸妈妈你们都还好吗?小弟长高了吗?……”我的手握着毛笔,久久不肯放下,就连墨汁滴到了宣纸上都不知道。是啊,这是一封想念父母、想念家乡的书信,句句表达了我的真心。

  放下毛笔,我看了又看,唯恐有什么没有写进去的事情。一封寄给父母的信,总有说不完的话,还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担心呀!

  在捎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我把他叫住了,说:“请等一等,我要把我写的信再拆开看一下,查看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内容。”当确认内容完整之后,才又亲手交给捎信的人。唉,只有身在他乡的游子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

秋思扩写作文2

  洛阳城里,秋风习习,片片枯黄的落叶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从树枝上脱落后在半空中打了个优美的旋儿,才依依不舍地投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诗人张籍捡起一片落叶,想:天冷了,家乡那边怎么样了?亲人们好吗?他们有没有记得添衣服呢?哎,不如写封信问候一下亲人吧?

  于是张籍提笔写了起来。可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了,张籍写了一页又一页纸终于写完了,张籍小心翼翼地把信包起来,远望着天空,只见一排排大雁正往南飞去。张籍顿时触景生情,他禁不住说:唉,希望这封信能把我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传给家乡与亲人。于是他把这封信交给了送信的小伙子。小伙子正要骑马远去时,张籍高举着手臂,一边挥舞一边大声地说:哎!小伙子,等一等,回来!于是小伙子扭转马头,又回来了。我想再检查一下信。张籍说。好,那你快点。于是张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谨慎地一字不漏地读了一遍,才又把信交还给小伙子。小伙子走了,张籍的心也随着信飞走了。

  望着小伙子与马渐渐在地*线上消失,张籍思绪万千。呆望了一会儿,张籍转过身,缓缓地向自己的住处走去。瑟瑟的秋风又给这多愁善感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夕阳把张籍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路上,风吹树叶的声音,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都无法填满张籍空虚的.心灵。回到居所,张籍便提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秋风托着落叶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秋思扩写作文3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瑟瑟秋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寒战,继续走。

  这天怎么如此冷?

  手挡着刺眼却又感觉不到任何温度的阳光。

  阳光透过手指映得人眯了眼。

  哦,黄昏了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尽自己最后的一点绵薄之力极目,

  远眺这曾属于自己却又将失去的这一方天。

  它正缓缓消沉下去。

  几只老鸦在这黄昏时节掠过夕阳,

  栖息在几棵被曾经旺盛的藤蔓缠绕的、早已枯死的树上,更添一分悲惋。

  夕阳将光辉洒满了一方土地。通过斑驳的树影,隐约可见那几缕阳光正映在那几只老鸦身上。

  惊起,归巢。

  又是一阵乍起的秋风。

  地上的黄叶打着旋儿飞了起来,继而无奈地归土,复回。

  夕阳渐渐消弭下去。越来越红却又越来越淡地消弭,西沉。

  带着无奈。

  也许明天的太阳,会更美吧?

  但这又如何?

  至少,今天,它走到了尽头。

  越到后来,就越绚烂,也越凄惨。

  山下的溪水泛着粼粼的波纹,被夕阳映着,中心绯红。

  远处,有一叶归渔的孤舟缓缓地漂着,河边的芦苇被这萧萧的秋风吹得瑟瑟发抖。

  夕阳又沉了一分。

  映在那桥上。

  古桥上的人呢?那成天翘首的姑娘?

  罢,也许她回家了。

  那山上的炊烟随着一阵秋风,消散。

  清冷的世界。

  是谁在那枫林掩映下的古道尽头?

  又是谁在那里吹箫?

  箫声悲惋,箫声凄凉,箫声,依旧,

  人比黄花瘦。

  伴着一地箫声,和着阵阵秋风。

  思至极至,肝肠寸断。

  原以为不会想念了,谁知,却是将它掩埋。

  收起这萧,牵起这瘦马。

  一阵秋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寒战。

  天涯的断肠人,继续走。

秋思扩写作文4

  我身在他乡洛阳城已经很多年了。

  今天,我在院子里休息,看见一些散落的黄叶。恍然间,一阵秋风掠过,拂动了我的衣袖。一种凉飕飕的感觉扑面而来。看着眼前已经进入落叶缤纷的冷秋的洛阳城,我想起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和家乡的`亲人们。

  走进书房,闻着浓浓的墨香,想起儿时私塾里那幽幽书香。提起笔,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却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父母亲是否安康?邻居家的毛毛又在捉蛐蛐玩吧?家门前的桂花树一定开出芬芳的花儿了……

  窗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信差来了。我匆匆地封好了信,递给信差。他收了我的信就匆匆走了。我心头一紧,担心刚才写得匆忙,没有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思绪表达清楚。

  赶紧快奔几步,赶上信差。他看我的眼神充满了不解。我把信拆开,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放心地重新封好信,递给了信差。

  马蹄声渐渐远去了。它带上了我的思乡之情,回到了故乡……

秋思扩写作文5

  洛阳城里,秋风瑟瑟。落叶簌簌而下,他们像无家可归的弃儿,飘向远方。牐

  唉,落叶迟早都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人身边呢!想着想着,几颗从脸颊上滚下.

  我满脑子想着自己的家乡、至爱的亲人。“父亲的工作是否顺利呢,母亲的风湿病犯没犯,有没去看郎中,我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点点滴滴的事有没有累着,我那调皮的儿子,不知现在是否用功读书……”

  我有千言万语要与亲人诉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写封信寄回家。

  咚……咚,“你有信要寄吗?”,哦,原来是邮递员来了。

  牐牎袄戳!”我把信封好,打开门.

  牐牐牎罢夥饧沂榍胍欢ㄒ交给我的家人!千万别弄丢了。”

  牐牐牎澳惴判模我一定会把信亲手送到你的家人手上!”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自信地说道.我说:“有劳你了!”

  牐犇侨讼铝寺ヌ,“慢!”我说,“还有什么事吗?”他问.“我还有几句话没写,我要补上。”他又把信递给了我,我打开信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又加了几句话。牐

  “快点,再晚我就来不及了.”我只好把信封好,依依不舍地把这封家书交给他。他上了马,扬长而去.我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喊道:“一定要把信送到我家人手上…”

秋思扩写作文6

  洛阳城里秋风瑟瑟,火红的枫叶一片一片地飘落。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离开了洛阳。就连高傲的牡丹,也耐不住寒冷,悄悄地睡了。

  窗前,张籍正安静地翻阅着一卷卷竹简。他抬眸望向窗外,望着家乡的方向,想着他的`至亲:“马上就到中秋了,不知母亲可还健康?不知父亲可还健康?家里的一切可都安好?妻子和孩子也都好吗?”张籍想着想着,不禁自言自语道:“唉,还是写封家书问候一下他们吧,这样我也安心,父母也都会放心的。”

  张籍坐到桌旁,磨墨铺纸,提起毛笔,正要落笔。可他又犹豫起来:“究竟从何写起呢?”张籍放下笔,再次望向窗外,沉思起来。

  几个时辰后,张籍终于写好了信。他小心翼翼地叠好信纸,装进信封里,再在信封上写下“父母大人亲启”,盖上印章,开门出去了。

  张籍找到了一个信使,对他说:“请您务必把家书送到我家人手中。”说着,把信交给他。“好的,大人,照办就是。”信使接过信,走了。“等等!”张籍叫住信使,说:“我还是不放心,让我再看一遍吧。”他拿家书,拆开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后,才交给信使,叮嘱道:“一定要亲手交给我的家人啊!”“大人放心,我一定会的。”信使翻身上马,骑着它向张籍的家乡飞驰而去。

  张籍望着信使渐渐远去的身影,想着家人收到信时高兴的样子,他的嘴角就在不经意间漾出了一抹微笑。

秋思扩写作文7

  洛阳城里,秋风渐起,一片片黄灿灿的树叶,犹如一把把小伞从天而降,这位漂泊在外几十年未归家的游子,独自漫步在铺满树叶的巷子里,他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寻找什么,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他就是张籍。

  秋天来了又去,他不知道自己在洛阳城里过了多少个秋天了。他想:自己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家里怎么样,哥哥姐姐们还好吗?爹和娘怎样?一个个亲人就像湖底不断往上冒的水珠蹿到了自己的眼前,慈祥而苍老的双亲,还有依然美丽贤惠的妻子……他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步伐,他觉得应该给家里写一封信。

  他提起笔在一张纸上写道:哥哥姐姐们,你们还好吗?我在外面飘泊几十年,一直都没有回家看看你们,爹和娘怎么样?又是一年秋天到,家里的庄稼又成熟了,爹和娘肯定乐得合不拢嘴,你们……

  他写完就飞快奔出去,把信交给了一个信使。

  张籍焦急地问:“这信什么时候能送到?”信使说:“大约一个月。”

  张籍问这问那,信使好不容易才走开,可张籍又飞奔着追上去,把自己的信封打开又补充了一点后,看了好几遍才让送信的送走。

  信使走了,带着张籍对家人的思念走了。望着渐渐远去的信使,张籍惆怅与思念装满了心,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充满感情地写道: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扩写作文8

  送走了炎热的夏天,迎来了凉爽的秋天。张籍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秋的景色。

  一阵微风吹来,树上黄色树叶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大雁一会儿在空中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桂花开了,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秋天不知不觉地就来了,张籍想到:马上就要中秋节了,家人们过得怎么样呢?这时,张籍看见了放在桌上的白纸,决定写一封信问候家人们。张籍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

  写完信时,早已是深夜了,张籍上床睡觉了。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侧身朝着窗外看,看见那高高挂在空中的圆月,心中只有对家人的思念。他决定一定要把信写好,于是从床上坐了起来,又回到桌前,打开叠得好好的信封,反复看了好几遍,这才算安心地睡着了。突然,他又从梦中惊醒了,只见他急忙来到书桌前,拿起笔写了起来,也许他是遗漏了什么。写完后,他又把信叠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信封。

  第二天,送信人来了,问道:“张大人,您需要我帮您送信吗?”张籍从桌子上拿起一封信,递了过去:“麻烦你了,这封家书要寄到我老家去。”送信人准备出发了。“唉,等等。”张籍喊道,“把信再给我看一眼。”张籍从送信人手中接过信,打开信封,又看了好几遍,发现没有遗漏后,便交给了送信人。送信人急匆匆地走了。

  张籍想到不久后家人们会得到他的一封信,高兴地回到了屋子里。

秋思扩写作文9

  洛阳城里秋风瑟瑟,火红的枫叶一片一片地飘落。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离开了洛阳。就连高傲的牡丹,也耐不住寒冷,悄悄地睡了。

  窗前,张籍正安静地翻阅着一卷卷竹简。他抬眸望向窗外,望着家乡的方向,想着他的至亲:“马上就到中秋了,不知母亲可还健康?不知父亲可还健康?家里的一切可都安好?妻子和孩子也都好吗?”张籍想着想着,不禁自言自语道:“唉,还是写封家书问候一下他们吧,这样我也安心,父母也都会放心的。”

  张籍坐到桌旁,磨墨铺纸,提起毛笔,正要落笔。可他又犹豫起来:“究竟从何写起呢?”张籍放下笔,再次望向窗外,沉思起来。

  几个时辰后,张籍终于写好了信。他小心翼翼地叠好信纸,装进信封里,再在信封上写下“父母大人亲启”,盖上印章,开门出去了。

  张籍找到了一个信使,对他说:“请您务必把家书送到我家人手中。”说着,把信交给他。“好的,大人,照办就是。”信使接过信,走了。“等等!”张籍叫住信使,说:“我还是不放心,让我再看一遍吧。”他拿家书,拆开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后,才交给信使,叮嘱道:“一定要亲手交给我的家人啊!”“大人放心,我一定会的。”信使翻身上马,骑着它向张籍的家乡飞驰而去。

  张籍望着信使渐渐远去的身影,想着家人收到信时高兴的样子,他的嘴角就在不经意间漾出了一抹微笑。

秋思扩写作文10

  一大早,我来到了张府,敲了敲门,一位书童探出头来,问:“张籍先生,您找谁呀?”我说:“我找你师父,难道他不在吗?”“对,他一大早就回家探亲去了。”书童说完关上了门。

  在回去的路上,我望着翠绿的树叶枯黄,五彩的花朵凋零。洛阳城里的一阵秋风拂过,带来了阵阵凉意,天上的大雁一群群往南飞,飞回他们的家,而我在洛阳城都住了五六年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我思绪万千。

  夜晚,我吃完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上,洒下了缕缕清淡的光,我那股思乡之情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父母本身就身体不好,不知现在怎么样了;还有儿子,现在已经24岁了,会照顾到父母;最重要的还要数妻子了,她自己撑起这个家多不容易呀。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花花地往外流淌,对了,我怎么想不起写信呢?我写信给他们呀,是啊,我虽然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可是写什么好呢?提起笔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这几年来官场上的烦恼,生活上的不定,对家人的总总思乡之情……一时间所有的感情像泉水一样涌上心头。过了许久,我终于写完了信,但我仍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起了床,到门口,等送信人,过了一会儿,一个人骑着马,奔了过来,我把信交给了那个人,那个人就走了。“等等。”我叫到,那个人,转过头来,我接过信,又写了几句“你们要好好的生活,别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写完,又封好,才交给捎信人。

  后来,我就写下了《秋思》这首诗。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8)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9)

——渔家傲扩写成作文 (荟萃2篇)

渔家傲扩写成作文1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渔家傲扩写成作文2

  傍晚,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简陋,却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虽然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硬邦邦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在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起自己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下来,茶杯在她手中抖动着,水流了出来,老妇人站起来想去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有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老妇人尽管年老力衰,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有人低声在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老头告别。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3篇(扩展10)

——渔家傲语文课件

渔家傲语文课件1

  教材分析

  《渔家傲》是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词作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猜她是谁

  她是一位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的杰出作家,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传世佳作虽仅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李清照轶事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是*最有成就的女词人。清照天生聪明,又出生在书香门第,故年幼即通文艺。二十一岁嫁给胡州太守赵明诚。明诚也能赋诗填词,夫妻感情甚佳。结婚不久,明诚出游,清照重阳节作了《醉花阴》词寄给明诚。明诚自愧不如,但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他三天三夜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作了五十首词,和清照的词放在一起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正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设计意图:以清照的才学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她的欲望)

  二.目标展示

  1.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

  三.检查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经历及本词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3.结合课下注释通译全词。

  4.搜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师生交流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备受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词风。

  2.初读——感知词之美

  学习生字:谩(màn)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3.细读——理解词之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品读——领略词之韵

  1.从炼字角度赏析词中“接”“连”。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归纳本词主旨。

  明确:

  1.“接”“连”二字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浑茫无际的境界。

  2.运用典故,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黑暗的社会。风千万别停息,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在那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体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虽然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施展,找不到出路。她梦想仙境,表现她对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表现她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4.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五.拓展提升: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夏日绝句》《武陵春》《醉花阴》等词,教师根据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内容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对李清照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教师随笔:少女的你,无拘无束,游山玩水。父亲视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踏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目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便流传千古。

  幸福接踵而至,与丈夫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但金军的铁蹄踏碎了你的美梦。曾经的举案齐眉,曾经的身后依偎,在那一刻全然倾覆。北宋的江山摇摇欲坠,你淹没在千万逃难人流里。你与丈夫辛苦经营的古玩,一半被毁,一半跟随。辗转,飘零,丈夫的病躯抵挡不住暑热的侵蚀,舍你而去,只留下柔弱的你。不再执手,不再对视,不再相诉,你的世界坍塌摧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家破之日亦是国难之时,柔韧中带着坚毅,你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徘徊在项羽自刎的乌江边,回想着千年前那场拼杀,为英雄的末路高唱挽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晚年的你没有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当你看透张汝舟的真面目后,毅然决然地离婚!这无疑是挑战男人的权威,挑战整个封建制度。惊世也好,害俗也罢。你决心要为天下不幸的女子树立榜样,你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告诉世人:世界不该全由男性主宰,天*该向女子倾斜!你颠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转了性别的空间。

  你是华丽的诗篇,绚丽;你是天空的白云,渺远;你是奇异的花朵,芬芳。你散发着青春、喷发着激情、弥漫着忧伤的诗篇将永伴世人。您是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是*词坛上永恒的丰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2、延伸作业: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比较作者不同人生阶段诗词的创作风格及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上一篇:《与妻书》读后感10篇 与妻书读后感1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通用11篇
  •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优秀14篇 高一语
  • 描写童年时候的短句73句总汇
  • 社区工作者入党申请书优秀4篇(社区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