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八声甘州赏析3篇

更新时间:2023-03-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八声甘州赏析1

  八声甘州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别本尧道作秋江、赵学初作曾心传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简析】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老友勺别重逢,旋又离去,赠上的难道仅仅是一枝芦花吗?它实在是我的一片心呀!零落的难道仅仅是芦絮,是秋色吗?它实在是我们比秋色更浓重更花茫的故国之思呀!朋友,还记得前年联袂北游,踏雪冒寒 、古道走马的情景吗?可是除更增亡国沉痛,竟了字不能写出……如今你这一走,留给我的是加倍索寞。登楼排遣吗?又怕见那夕阳,它更使我忆起夕阳一般沉沦的故国……

八声甘州赏析2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1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2.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1、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1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珍惜;(2分)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2分)

  赏析: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八声甘州赏析3

  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寿阳,古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国国都郢城为秦兵攻陷,曾东逃迁都于此,故词人怀古,称之为故都;东晋改名寿阳,即今安徽寿县。八公山,在寿阳城北,淮河的支脉淝水流经其下。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在这里进行。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氐族)亲领步骑80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谢安命其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兵与苻坚决战于淝水,击溃前秦号称百万之众的军队。

  叶梦得随高宗南渡,系主战派人物之一。绍兴初,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寿春等六州宣抚使。离朝出任地方长官,对朝廷内的主和派颇为不满,但却无力改变,内心感到压抑。至寿阳登临八公山吊古,一方面仰慕当年谢石、谢玄在前线指挥作战,得到朝廷谢安等人的有力支持;另一面又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国事劳心劳力,也不过“空成今古”,更何况谢安晚年就已经受到国君的冷落,自己又何必为往事而悲怆,以此来排遣心头的烦恼。但烦恼是排遣不掉的,所以结末又有“可堪岁晚,独听桓筝”的凄凉寂寞和不满之情的倾吐。

  上片开头写寿阳城,曾经是古代的国都,城边江岸生长杂乱的野草,迷茫一片;望淮河的支脉淝水,依然象当年一样环绕孤城寿阳滚流不息。这是淝水之战的地理位置,而今词人登临于此,纵然风景依旧,却已经人事全非。以下一个“想”字,贯穿七句,“想”的都是淝水之战的情景。“乌衣年少”,指贵族子弟谢石、谢玄等人,他们直接指挥淝水之战,打败异族侵略者;乌衣,即乌衣巷,晋代王谢贵族居住的地方。“芝兰秀发”,形容年轻有为的子弟正茁壮成长,英气勃发,这是渲染“乌衣年少”、谢家子弟的才情。《世说新语》记载谢玄的话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戈戟云横”,武器象阵云一般纵横陈列,明写晋军军容和声威,暗写“乌衣年少”的心胸和韬略,又活用《世说新语》典,该*载:“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戈戟。”以下说“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都是指符坚的军队沸沸扬扬,不可一世;而“乌衣年少”却从容沉着,只是“坐看”而已,可见其胆略过人。“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更写出了谢家子弟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战争,以少胜多,迅捷克敌,一举成功,那是怎样的神采和气概啊!

  上片于山城回想当年开展淝水之战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下片抒情,写自己的感想。

  换头三句说,往事近千年,那时败逃的异族侵略军,惊恐万状,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而今同样一个八公山,还有同样的断崖和草木,遥遥地簇拥,显得峥嵘可怖。这是呼应上片开头三句,说山河依旧,为下文抒写“英雄不再,朝中无人”作反衬,且从对历史的描写,引向对现实的感喟。“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云涛吞吐,气壮山河,也徒然无补,因为已经没有地方能够找到谢家子弟那样的英雄豪杰来询问抗敌作战的对策了。这分明是说“朝中无人”了,也是词人吊古感怀的“情结”所在。“信劳生”四句说,历史上的英豪,为国事劳心劳力,到头来空成今古之谈;可笑我啊,又何必为往事而思念、悲怆?这是为排遣苦恼而退一步着想,也是为下文进一步抒写词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作铺垫。“东山老”,指谢安,因为谢氏曾隐居东山,出山后支持和指挥淝水之战,坚决抗击前秦的进攻;但同时也暗喻作者自己,梦得词多以谢安自况。据《晋书·桓伊传》载,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孝武帝闻之甚有愧色。说的是谢安与孝武帝同听桓伊弹筝,可是本词结尾却写作:“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到国君疏远冷落的孤独寂寞心情,远远超出谢安当年的遭遇,可见这里说的“东山老”,既指谢安,又是作者自喻,活用典故,抒己之情。国者的热情往往受到执政者的冷落和扼杀,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当时的政治悲剧,作者的感慨是很深的。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阅读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1)

——《八声甘州》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八声甘州》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2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2)

——八声甘州 柳永答案3篇

八声甘州 柳永答案1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3)

——八声甘州 柳永答案

八声甘州 柳永答案1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4)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注释

  ①水调:曲调名。

  ②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③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赏析:

  作者:佚名

  总释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这首词情致比较低回。流年易逝,旧欢难拾,就是词人惆怅的缘由吧。然而措语深婉,并不激烈。换头以下,景物如绘。“云破月来花弄影”韵致高绝。一个“弄”字尤能传出活泼的生机。结句“落红”上承风起,又把“伤流景”缴足,层折井然。《后山诗话》称:“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淡之趣。

  下片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2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注释

  ①水调:曲调名。

  ②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③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赏析:

  作者:佚名

  总释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这首词情致比较低回。流年易逝,旧欢难拾,就是词人惆怅的缘由吧。然而措语深婉,并不激烈。换头以下,景物如绘。“云破月来花弄影”韵致高绝。一个“弄”字尤能传出活泼的生机。结句“落红”上承风起,又把“伤流景”缴足,层折井然。《后山诗话》称:“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淡之趣。

  下片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注释

  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韵或仄韵转*韵体。《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唐武*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后期:以后的约会。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xǐng):省悟。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瞑: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

  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这个小序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5)

——《桥声》读后感3篇

《桥声》读后感1

  我是带着一种释然的心情翻开这本书,随着作者的笔画高低,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那是如此冷酷,却背后又带有一丝柔情的一本书,至今我还是很赞美吴忠全的文字,他笔下的故事少有修饰,没有矫揉造作,凶狠到让人不忍直视。他的才华和勇气让人羡慕和佩服,难能可贵地是他还有极高的文字辨识度。

  桥声内容大致是:陆成安与其他赶在春节前返乡的人一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他本不想回家,父亲的一通电话却带来了母亲的噩耗,使他不得不作出这个决定。可回到家后的陆成安发现,一切变化都出乎他的意料,物是人非的背后,有太多隐秘不清的东西正在窥视着他。无数个陌生人走进他的生活,有太多他不知道的和当时无法触及的秘密,正向他席卷而来。孤独、无助、迷惘、无能为力,生活裹挟着他,正朝着未知的方向疾驰而去……

  在这里,我不由得感叹生活就像是一座人来人往的桥,它承载着来往的路人的命运与悲喜,却唯独发不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人人都知道这是如此虚无缥缈的世界,却又不得不耗尽一生,哭笑忐忑。

  我们是何等的卑微与凄凉。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6)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7)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翻译赏析3篇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翻译赏析1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注释

  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韵或仄韵转*韵体。《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唐武*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后期:以后的约会。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xǐng):省悟。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瞑: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

  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这个小序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翻译赏析2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作者:张先

  朝代:宋朝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持酒杯细听那《水调》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径。

  赏析:

  这是一首送春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词是为人称道的佳作。王国维赞:“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其妙处在于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中。这是北宋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8)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菁选3篇)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1

  文脉梳理

  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写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作品主题

  作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扬州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文章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思古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等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2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就将绵密和蕴藉的情致、丰满和深远的想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极耐人咀嚼和寻味。

  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的歌声时,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澹心《板桥杂记》所写的明末歌妓,对他产生了“奇异的吸引力”,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寂寥”和“无端的怅怅”,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进行兜揽和纠缠时,他却又十分窘迫起来,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他此时既被妓们的歌声所“诱惑”和“降服”,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道德律的压迫”,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重重的争斗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道德律”所束缚的“自私的人”。与他同游的俞*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这使作者觉得俞*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道德律”的束缚,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

  俞*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只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明艳和精雕细刻,只有像这样的文字本身,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超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尽管是够华丽和明艳的了,却又一点儿不显出雕琢的痕迹,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他尽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总体上看来,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把华美的文采与精密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3

  文脉梳理

  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写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作品主题

  作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扬州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文章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思古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等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八声甘州赏析3篇(扩展9)

——柳永《八声甘州》全诗 (菁选2篇)

柳永《八声甘州》全诗1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全诗2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上一篇:大学生毛概实践报告10篇 大学生毛概实践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心碎离开的诗句集合70条
  •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通用11篇
  •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优秀14篇 高一语
  • 描写童年时候的短句73句总汇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