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 吕蒙正不计人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更新时间:2023-03-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1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④蒙正遽止之( )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

  B:

  15.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2.①过错 ②这 ③假装 ④立刻,急忙

  13.①C ②A ③B

  14.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15.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2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吕蒙正不计人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过错)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这)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假装)④蒙正遽止之(立刻,急忙)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C)②蒙正遽止之(A )③不问之何损(B) A同列B朝士姓名C吕蒙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 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3.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④蒙正遽止之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

  B:

  15,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2,①过错

  ②这

  ③假装

  ④立刻,急忙

  13,①——C

  ②——A

  ③——B

  14,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15,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阅读答案3篇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阅读答案1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广记》)

  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21.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9.(1)A(2)B(2分,每小题1分)

  20.D(2分)

  21.C(2分)

  22.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3篇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吕蒙传》阅读答案 (菁选3篇)

《吕蒙传》阅读答案1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小题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小题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小题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小题1】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小题1】(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小题1】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吕蒙传》阅读答案2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吕蒙传》阅读答案3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乙】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A.数讨山越(屡次)君宜顾之(拜访)

  B.遂往诣蒙(到)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C.鲁肃过蒙言议(经过)非复吴下阿蒙(再)

  D.因为肃画五策(谋划)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13.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以故意待也醒能述以文者

  B.母哀而舍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归以告其母缊袍敝衣处其间

  D.肃于是越席就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B.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有意这样对待他。)

  C.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开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

  15.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肃对吕蒙原先比较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B.从两段文字看,吕蒙是一个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的人。

  C.甲段文字中,吕蒙的母亲要惩罚他的原因是他做了山贼。

  D.从两段文字看,鲁肃所重视的人才必须既有武略,也有学识。

  参考答案:

  12.C13.A14.B15.C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4)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不蹈绳墨绳墨:法度B.造次不能道寒暄造次:仓促

  C.会暑雨班师班师:出征D.倡言重进反倡言:扬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晟擅长写诗,曾到洛阳应试进士,因与洛阳士子们注重仪表、崇尚名声的'风气不合,后放弃功名,北游赵、魏。

  B.孙晟装哑不愿为刘金所用,被送到金陵后,他起草的教令合乎烈祖心意,因而参与了烈祖受禅称帝之事。

  C.元宗即位后,孙晟升作左仆射,并和冯延巳同处相位,但他鄙薄冯延巳的为人,轻侮嘲弄他,最终被罢相。

  D.孙晟受命前往寿州劝降时,身着戎服坐在楼车上,对着城上守将行拜礼。周主恼恨他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将他扣留。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4分)

  xx

  (2)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3分)

  xx

  (3)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3分)

  xx

  8.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4分)

  xx

  xx

  阅读答案:

  5. C 6. D

  7. (1)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特别注重谨慎保密,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底细。(4分)

  (2)这次出使应当交给你,然而我若是推辞了,这就辜负先帝了。(3分)

  (3)李重进献上金陵的密信,信中有很多离间的话,因此周主发怒。(3分)

  8.冒死承担出使重任,不愿劝降寿州守将,不肯吐露江南虚实,从容赴死以身报国。(4分,每点1分)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5)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3篇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1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 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 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 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 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20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2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 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 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 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 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3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3分)

  2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4分)

  2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6题(18分)

  22.(3分)B

  23.(3分)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4.(4分)(学生能写出其中任意两种论证方法给2分,能简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给2分)(1)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小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2)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事业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3)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4)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

  (5)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25.(4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1)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3)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4)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四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观点。

  26.(4分)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6)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3篇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10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3.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翻译句子:(6分)

  ⑴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⑵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5.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4分)

  参考答案:

  3、(2分)C

  4、(6分)

  (1)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释”1分;句式“于树荫”1分)

  (2)例一:(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

  例二:(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顾”1分;通顺1分)

  5、(4分)①不贪图不义之财。②为人要诚实。③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④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⑤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⑥事实胜于雄辩。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2

  (三)(8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1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2分)

  A.同释重担息树阴(解释)

  B顾州纲纪(回头看)

  C惠令人置羊皮席上(放)

  D得其实矣(得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拿)

  B.徐喷以烟(用)

  C.仁以为己任(可以)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凭借)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22.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2分)

  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人有负盐负薪者阅读答案3

  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荫。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背之物①。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衬垫。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人有负盐负薪者( ) ②遂讼于官( )?

  ③顾州纪纲( ) ④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小题2】以下句中划线的“之”与“使争者视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 B.主人处处款之C.至之市,而忘操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4分) ①背 ②于是、就 ③回头看 ④柴草

  【小题1】(2分) B

  【小题1】(2分)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羊皮,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

  【小题1】(2分)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办案公正(任答两点得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B中与例句“之”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置、席、击”等。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2.怎样理解“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这句话?(2分)

  3.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2.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2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翻译: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3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8226;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

  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2分)

  楚人不知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

  答案:

  8、楚人/不知也(2分)

  9、①、访探望(1分)

  ②、暴露,显露(1分)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3分)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王蒙《湖》阅读答案 (菁选2篇)

王蒙《湖》阅读答案1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吗?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梨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摘自《读写天地》2009年第5期)

  回味无穷

  在对湖的如数家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来自于作者对湖的深刻的感悟。“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作者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我们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游湖、品湖之旅。在描绘湖的时候,作者极尽细腻描写之能事,对湖展开了生动的描绘,令人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饱含深情,从湖中品出难得的意蕴,抒发出真实的情感,给人无穷的回味。

  且读且思

  1.在首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文章第五段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湖》:1.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的各种情感。2.用排比句式更突出地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3.不宜删去。因为此段与第六段相互补充,表明自己对大湖、小湖都喜爱,另外,如果没有此段,第四段和第六段就不连贯了。4.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是那么困难

王蒙《湖》阅读答案2

  湖

  王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禾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大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994年4月

  18.第1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4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本文第4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参考答案

  18、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深情、美丽……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的各种情感。

  19、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20、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那么困难。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9)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阅读答案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凄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点。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6.下列关于“*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式过马路”现象。

  C.*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参考答案及解析:

  6.D 【解析】(从原文第1段中第3句可知“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是“*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又是“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的原因,而不是“*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造成“*式过马路”现象频发原因的.分析见第2段,概括说是“行为博弈”和“心理上的安全优势”,而不是选项说的“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

  7.B 【解析】(文中只是将*的红灯等待时间与德国、英国的红灯等待时间作了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

  8.B 【解析】(与此项对应的信息区是第4段末句,该句说的是“……才有利于疏导交通”,并没有说“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式过马路’现象”。而且,“消除‘*式马路’现象”说法过于绝对。)

上一篇:人与自然英语作文10篇 人与自然英语作文带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描写茶花的枝叶的句子二年级 描写
  •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14篇 《怀念
  •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3篇 高三语
  • 当别人说了你不想听的话100句聚集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