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画画

更新时间:2023-03-1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1

  【出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二。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华佗。

  一天,有两个病人前来求医看病。这两人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已经看遍附近所有的医生,但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千里迢迢来找华佗。

  华伦详细问了两个人的病情后,给他们各抓了一付药,告诉每人煎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和次数,两人就离开了华佗诊所。

  两人出门打开一看药方,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病症相同,为何处方不一样呢?他们俩说,是不是华佗太忙,一时写错了方子呢?

  于是,两人带着疑问又回来找华佗。他俩说明情况后,华佗笑着说:“没错,没错。别看你俩得的病从外部症状看相同,可引起这症状的原因是不同的。刚才我检查时已发现,你们一个是内部伤食引发的头痛发烧,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们两个的药方就不一样。”

  释义

  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情用药。也比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2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3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4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名叫华佗。他的医术极为高明,尤其精于医道和用药,人们都争着找他看病。华佗被人们誉为“神医”,主要是由于他能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仔细诊断,找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次,两个病人找他看病,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他们都得了头痛发热病,病一发作,头就疼得厉害,而且发高烧。

  华佗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的病情,细致地摸了摸脉,然后又认真地观察了一番,最后给他们各开了一张药方。两人拿到药方,高高兴兴地抓药去了。

  出门不久,他们把药方对照着看了看,觉得很奇怪:两人的症状十分相似,都是一种病,怎么药方大不相同呢?李延的药方上开的是发汗药,而倪寻的药方上开的则是泻药。于是两人便嘀咕起来:会不会是大夫开错了药方呢?

  两人又急忙回来找华佗。华佗清楚了他们提出的疑问后,笑了笑说:“你们放心吧,药方一定没有错的!”华佗又耐心地对他们解释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的症状虽然相同,但是病因却不一样。倪寻的病是由于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则是由于身体受风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用的药自然就不相同了呀!”“原来如此!”听了华佗的解释,两人都笑了。他们一再感谢华佗,并安心地服了药。

  很快,两个人的病都好了。他们赶紧登门拜谢,对华佗一揖在地,异口同声地赞道:“先生您是神医,果然名不虚传啊!”

  ——《朱子语类》

  【对症下药的意思】原指医生针对病症开方用药。现在常用来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

  【活学活用】杨大夫有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济世救人。

  【妙语点拨】华佗诊断出两个病人虽然都是头疼发热,但病因却大相径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开出不同的药方。病人抓药服食后,身体恢复健康。这启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需良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获。

  【近义】有的放矢

  【反义】膝痒搔背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

  【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阅读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1)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3篇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1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做华佗的神医

  他的医术在当时相当出名,几乎没有他治不好的病。

  一天,城里的倪寻和李彦去华佗的医馆里看病。

  他们两个人的病状都是一样的发烧头疼。

  华佗让他们坐下,然后根据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了两个人的病情。

  过了一会,华佗就他们两个开了药方

  但是两个人的药并不一样,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彦开的是让他出汗的药

  倪寻和李彦两个人就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他们两个病状差不多但是开的药差别这么大呢?

  华佗和他们解释,虽然他们的病症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一样的

  倪寻的病是肠胃不适引起的,估计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应酬太多

  吃多了太多油腻的东西,所以用了泻药

  但是李彦就不一样了,他是这几天天气转凉

  他又经常风餐露宿,身体里累积了很多的寒气导致的

  所以要开一些出汗的药让他把寒气去掉。

  倪寻和李彦听了都十分佩服,不断地称赞他为神医

  华佗谦虚的说我哪是什么神医,不过是对症下药而已。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2

  【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3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2)

——对症下药造句

对症下药造句1

  【词语】:

  对症下药

  【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释义】:

  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造句】:

  一、等我望闻问切之后,再对症下药。

  二、对这次事件,我们必须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不要盲目行事。

  三、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四、如果您不知道准保户在想什么,您又怎么能够对症下药。

  五、能对症下药才是良医,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六、*思想问题就该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成效。

  七、那医生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医术十分高明。

  八、这药我吃了完全无效,医生到底是否对症下药呢?

  九、看病访先接受检查与诊视,否则医生如何对症下药?

  十、中医师都是经过望闻问切后,才对症下药。

  十一、我们做心理辅导工作的.,也得因对象不同,对症下药。

  十二、经你对症下药,我的电脑果然恢复正常。

  十三、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十四、公司经营状况这么坏,你得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好转。

  十五、我们*场吠要对机器作深入了解,以便出状况时能对症下药。

  十六、解决问题应该对症下药。

  十七、他因暗恋而痛苦,你要能找女主角去安慰他,那就是对症下药了。

  十八、他根本不是感冒,你不要胡乱猜测,得找医生对症下药才行。

  十九、经过心理医师的对症下药,他终于走出失恋的阴影。

  二十、经过医生对症下药,病人高烧已退。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3)

——淡黑斑色斑得对症下药

淡黑斑色斑得对症下药1

  造成斑点的因素绝不仅仅是来自我们都知道的紫外线、空气污染、劣质化妆品也会在脸上留下讨厌的记号。另外,肝脏、卵巢、肾上腺机能不良同样会在脸上出现肝斑、孕斑或子宫斑,有时偏食而引起维生素C摄取不足,也会留斑。

  容易产生雀斑的原因

  这是因为雀斑有着很强的遗传性,如果母亲有黑斑,或者家里的女性很多人都有黑斑,那就要意识到自己也是容易产生雀斑的体质,在*时的皮肤护理中就要更多地做好预防工作。

  美白护肤品的功能就是淡化脸部斑点或避免斑点的产生,从洁肤、化妆水、面膜到美容液、面霜,各式各样的产品不胜枚举。它们都在药材、胎盘素、维生素C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酵素、蛋白素、W21等成分,以提高预防、淡化黑斑的功效。

  许多人对美白护肤品保持着强烈的希望,以为只要涂上它,就会马上对脸上的斑点说拜拜!其实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使用美白护肤品必须配合饮食及健康,才能够真正恢复漂亮干净的娇容。美白产品能避免肌肤黑色素沉淀,淡化黑色斑点,它属于全年皆可使用的.产品,许多人常常误认为美白产品只适合夏季防紫外线专用。使用美白护肤品还要视个人肤质状况而定,如果肌肤特别容易出斑,可用此类产品防止及淡化黑斑,至于肤色原本就黑的女性,应该明确一点,美白护肤品不可能改变肤色。

  已经产生的黑斑能否彻底消除?

  手术或者药物是可以做到去除黑斑的效果的,外用药可以通过皮肤很好地吸收,能够使真皮中的色素脱落,口服维生素C也可以起到阻止黑色素产生作用,中药则以调整身体状况为目的,创造容易治疗黑斑的基础。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因此不能保证任何人的黑斑都可完全治愈,但多数人都可通过治疗使黑斑彻底消除,至少淡化。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4)

——*历史成语故事5篇

*历史成语故事1

  大笔如椽

  【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出处】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晋书·王珣传》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相近词】如椽大笔

  【成语举例】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历史成语故事2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历史成语故事3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历史成语故事4

  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历史成语故事5

  【成语】: 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5)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5篇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1

  乐不思蜀(汉语成语)

  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2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在放到蜀国的音乐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快乐,并不想蜀国。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乐不思蜀的材料

  【注音】lè bù sī shǔ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年代】古代

  【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乐不思蜀的点评

  “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做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大多时候是自于内心的感悟,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3

  1 解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2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3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4 示例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 ~ ”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了。

  5 近义词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6 反义词

  落叶归根

  7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8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9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10 典故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4

  乐不思蜀(汉语成语)

  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成语出处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

  示例

  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5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求解驿站】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蜀,指三国时蜀国。

  【活学活用】你到了美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妙语点拨】刘禅身为一国之主,沦为亡国奴后,在敌国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假装想念故国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居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料想九泉之下的刘备,倘若知晓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番模样,必被气得捶足顿胸!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任自己,而要志存高远,并不懈地为之奋斗。

  【近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叶落归根、饮水思源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6)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5篇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奇货可居

  【拼音】: qí huò kě jū

  【解释】: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奇货可居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在专制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因为“低薪制”的设计使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事实上,传统财政制度中可钻的空子太多,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在大部分时候,贪污之所以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在儒学价值观有效运转下人格操守的约束;再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治高压,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的反腐决心和虎视眈眈的监视。

  在乾隆晚年,约束腐败的两个条件都失去了作用。在乾隆的不断打击挫辱下,官员们渐渐放弃了人格操守,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不变的指针,那就是现实利益。晚年乾隆精力不济、“多从宽厚”,更带头腐败,为贪心的官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空间。在乾隆前期,大清经济一直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从一亿增长到近三亿。*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聚敛钱财的基数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腐败如同细菌遇到了适合的温湿度和酸碱度,在乾隆皇帝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仅仅十余年间,乾隆朝就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在繁荣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经千疮百孔了。

  乾隆中后期,腐败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涉案数额从小到大,腐败案件由少到多。乾隆前期,继雍正肃杀之后,贪污案件极少发生。偶有发生,贪污额亦不大。乾隆前期处理的几个案子,少者数千两,多者也不过数万两,极少有上十万者。像提督鄂善收贿银千两,即被处死。到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侵蚀公帑二十四万两。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公款近九万两。

  二是腐败官员由底层向高层发展,涉案*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高级领导干部经过组织程序千挑万选,人格操守和政治素质均应大大高于官僚队伍的*均水*。确实,在乾隆前期,因为腐败而被处理的高级官员,不过三五人而已。到了中期之后,形势为之一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到首席军机大臣,都陷入腐败的泥潭。乾隆中后期二十多年间,省部级*被处理者达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2

  【拼音】qí huò kě jū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生意,碰到在那里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决定做一次一本万利的政治买卖,就先到秦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让她认异人为儿子,帮助异人回国成为秦国国君,从而自己当上秦国的丞相。

  【出处】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囤积居奇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其它使用】

  ◎ 在去年抢购风中,一位个体户投入几万元购进400条毛毯,以为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3

  【拼音】qí huò kě jū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生意,碰到在那里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决定做一次一本万利的政治买卖,就先到秦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让她认异人为儿子,帮助异人回国成为秦国国君,从而自己当上秦国的丞相。

  【出处】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囤积居奇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其它使用】

  ◎在去年抢购风中,一位个体户投入几万元购进400条毛毯,以为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4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原来是往来于各国经营商业的。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的时候,知道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被拘留在丛台这个地方,正缺乏必要的费用,已经如一个穷人一样。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说,这是一件最好的货物,可以弄到手里,将来要赚大钱。

  于是,吕不韦拿出金钱来结交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乾,由公孙乾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偷偷对异人说:准备拿出一千金到秦国去,劝说秦国的太子和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想办法把他从赵国救回秦国去。异人很高兴。

  不久,由于吕不韦的四处活动,异人逃回到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也很高兴,叫他改名为楚。

  后来,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为王,史称孝文王,立子楚做太子。孝文王除丧后的第三天,大摆酒席,宴请群臣,不料宴后回宫,忽然死了。人们都怀疑是吕不韦害死的。子楚继位,称庄襄王,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太子,并任吕不韦为垂相,封为文信侯,真是获到了千万倍的利益。

  后来人们就用“奇货可居”来泛指垄断某种东西,向别人讨价还价。也指某事物将来很有前途。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5

  【成语】: 奇货可居

  【拼音】: qí huò kě jū

  【解释】: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奇货可居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在专制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因为“低薪制”的设计使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事实上,传统财政制度中可钻的空子太多,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在大部分时候,贪污之所以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在儒学价值观有效运转下人格操守的约束;再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治高压,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的反腐决心和虎视眈眈的监视。

  在乾隆晚年,约束腐败的两个条件都失去了作用。在乾隆的不断打击挫辱下,官员们渐渐放弃了人格操守,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不变的指针,那就是现实利益。晚年乾隆精力不济、“多从宽厚”,更带头腐败,为贪心的官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空间。在乾隆前期,大清经济一直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从一亿增长到近三亿。*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聚敛钱财的基数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腐败如同细菌遇到了适合的温湿度和酸碱度,在乾隆皇帝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仅仅十余年间,乾隆朝就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在繁荣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经千疮百孔了。

  乾隆中后期,腐败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涉案数额从小到大,腐败案件由少到多。乾隆前期,继雍正肃杀之后,贪污案件极少发生。偶有发生,贪污额亦不大。乾隆前期处理的几个案子,少者数千两,多者也不过数万两,极少有上十万者。像提督鄂善收贿银千两,即被处死。到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侵蚀公帑二十四万两。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公款近九万两。

  二是腐败官员由底层向高层发展,涉案*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高级领导干部经过组织程序千挑万选,人格操守和政治素质均应大大高于官僚队伍的.*均水*。确实,在乾隆前期,因为腐败而被处理的高级官员,不过三五人而已。到了中期之后,形势为之一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到首席军机大臣,都陷入腐败的泥潭。乾隆中后期二十多年间,省部级*被处理者达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7)

——幼儿成语故事5篇

幼儿成语故事1

  盲人瞎马

  东晋时,有一天,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顾恺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华。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闲谈说笑。

  有一次,三人玩文字游戏,先抽到说了语(用一句话表示事情完结)。

  顾恺之说道:火烧*原无遗燎。这句话是以烧光为了。

  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这句话以人死为了。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这句话以一去不复还为了。

  后来,他们又抽到说危语(用一句话表示非常危险的情况)。

  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枪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

  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姜的树枝上。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

  正当大家谈论得兴高采烈时,旁边殷仲堪的参军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塘边,这当然是最危险的事情了。

  坏了一只眼睛的殷仲堪听了,心里十分不高兴,说:“咄咄逼人!”

  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引出了盲人瞎马这个成语,盲人骑着瞎马走路。原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中。后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幼儿成语故事2

  义不容辞的故事:

  【成语】: 义不容辞

  【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解释】: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30万大军直取江南。东吴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谋士张昭建议,立即发信给荆州的刘备,让他和我们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因为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刘备的妻子是孙权的妹妹),援助我们抗曹是他义不容辞的。刘备见信后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说,曹操新近杀了西凉太守马腾,所以只要派人去联络马腾的儿子马超,让他带兵入关,就能叫曹操无法再来进攻江南了。这个成语意思是在道义上是不允许推辞的

  月下老人的故事:

  【成语】: 月下老人

  【拼音】: yuè xià lǎo rén

  【解释】: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成语故事】:

  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众叛亲离的故事:

  【成语】: 众叛亲离

  【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解释】: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纵虎归山的故事:

  【成语】: 纵虎归山

  【拼音】: zòng hǔ guī shān

  【解释】: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成语故事】:

  曹操亲率大军战胜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到都城许昌。曹操表面上对刘备非常尊重,实际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刘备的动静。当时,被曹操硬逼到许昌的汉献帝,正下密诏组织一些人,准备诛杀曹操。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也参与了这一秘密活动。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他常常关着大门,躲在院子里种菜,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曹操认为他说得对。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刘备刚走,郭嘉、程吴从外地赶回许昌。他们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程吴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等曾请求您把他杀掉,丞相没有听从;如今您又给了他许多兵马,这等于把蚊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够办得到吗?”郭嘉接着说:“即使丞相不把他杀掉,也不该轻易放他离去。人说得好,一旦放跑了敌人,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幼儿成语故事3

  为富不仁的故事:

  【成语】: 为富不仁

  【拼音】: wéi fù bù rén

  【解释】: 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成语故事】:

  战国时,腾国很弱小。当时各国诸侯都为开疆拓土而不断发动战争,尤其是大国诸侯随便制造一个事端就向小国兴兵。战胜之后,小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家从此消失。大国诸侯尝到了甜头,发动战争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喊杀之声在华夏大地上回荡,战争风云经年不散,把那个时期称为战国,真正的名副其实。滕国本来就国势衰微,到了滕文公继位时,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府库空虚,民生凋敝,四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滕文公决心收拾残局,振兴滕国。他首先征询朝中文武官员的意见,让官员们拿出治国兴邦的办法。滕国官员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不知从何处着手,一个个都像锯掉了嘴的葫芦,开口不得,闷闷不语。滕文公一气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宫中凭栏远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学问家孟子现今正旅居滕国,为什么不请教他呢。于是,滕文公轻车简从,来到孟子住处。孟子见国君亲自前来,觉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问道:“老朽不过是一介布衣,不敢劳驾国君,如有疑问,老朽乐于效力。”滕文公长叹一声说:“您是大学者,大贤人,所以特来请教。您知道,滕国兵微将寡,国家贫弱,依先生之见,怎样才能使滕国早日富强起来不受邻国欺侮呢?”孟子见滕文公态度诚恳,便直言相告说:“人民是国家的本源,把一个国家比喻为大树,那么人民就是树根,树根越发达粗壮,才能使技干强健,树叶茂密,大树才能茁壮生长呀。”滕文公问:“怎样才能使树根健壮呢?”孟子说:“当然要施仁政,孔子说:仁者爱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更不要随意增加人民的负税。人民安居乐业了,还愁国家不富吗。阳虎说的想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这句话十分荒谬。对一国之君来说,只有讲仁义才能使人民爱国,人民才肯为国家效命。如果,国君横征暴敛,弄得人民怨声载道,人民当然不愿为国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决心在国内推行仁政。

  刎颈之交的故事:

  【成语】: 刎颈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故事】: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拼音】: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解释】: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成语故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管理国家大事,一向尽心尽力,对百姓的照顾也非常周到,可是为什么我国的人民并没有增多,而邻国的人民也没有减少呢?”孟子说:“您是怎么照顾人民的呢?”梁惠王说:“像河内有了灾荒,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去;要是河东的收成不好,我也照样办理。放眼看天下,有哪一国的国君像我这样的呢?”孟子笑着说:“让我来举一个战争的例子吧!如果一方战败,士兵纷纷逃走,有的逃了五十步,有的逃了一百步,逃了五十步的就笑别人“贪生怕死”,这样的情形,您认为如何呢?”梁惠王说:“不对的,那士兵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跑得慢而落后了五十步罢了。”孟子接着说:“同样的道理,你虽然在小地方照顾了百姓,可是你喜欢打仗,而且一打起来,百姓成千成万的死去,这和邻国又有什么两样呢?不也像是五十步在笑百步那样的情形吗?”

  栩栩如生的故事:

  【成语】: 栩栩如生

  【拼音】: xǔ xǔ rú shēng

  【解释】: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幼儿成语故事4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幼儿成语故事5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8)

——春天的成语故事5篇

春天的成语故事1

  人面桃花

  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在一住处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去了,却看见大门紧锁,那姑娘已不知去向。于是就提笔写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道出了人们心中无限的惆怅,因而广为流传。

  春风得意

  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1岁时才考取进士,他写下《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用来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草长莺飞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

  清代高鼎《村居》也写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后来多用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春树暮云

  唐代的李白、杜甫是好朋友。李白去江东漫游,杜甫在长安思念朋友,于是写下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浓缩为成语“春树暮云”,用来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万紫千红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写过《春日》一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后来用来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流水落花

  南唐后主李煜被囚汴京期间,写下《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后来用“流水落花”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

春天的成语故事2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后来用于指春天就要过去了的意思。

春天的成语故事3

  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1岁时才考取进士,他写下《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春天的成语故事4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是春光和煦,阳光照耀的意思。

春天的成语故事5

  由于苏轼一直对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在一些诗文中又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作了讥刺,于是政敌便弹劾他。苏轼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署公文。他于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寓定惠院。五月二十九日,家人也迁到黄州,于是迁居临皋亭。1081年(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慥,潘丙、古耕道、郭遘将他送至女王城东禅院。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四十七岁。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诗写道: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第二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如候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9)

——读成语故事有感5篇

读成语故事有感1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它的弯曲的身体。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吐“丝”的.并不是蝮蛇,而是那些猎物,“丝”是红外线,人和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放射着红外线,而蝮蛇头部的热感应器能接收红外线,因而就能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该我了,我先选了个位置站好,估计了一下离目标的距离,心里盘算着怎么走才能找准位置。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家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一天,一位到他家喝酒的朋友,把倒影在酒杯里的弓误以为是蛇,吓得生了病,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乐广不明白酒杯里怎么会有蛇,想了很久,才明白是那张弓的倒影。他告诉了朋友,朋友心中的疑虑 立即消失了,病也好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在心中怀有太多的疑虑,而应该想办法去消除疑虑,而很多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的。这让我想起我*常碰到的一些事情:

  我以前不敢一个人在家里,就算在家的时候,我也要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有时候听到厨房里的碗轻轻一动发出一点点响声,我就已经被吓得缩成一团了!爸爸妈妈回来告诉我,这是风吹动了碗,我这才放心了下来。

  前几天我到同学家玩,不小心手指被门缝夹了,好疼呀,我当时还以为手指会掉下来,非常担心,哭了。后来仔细看了又看,才发现原来只是流了一点血而已。于是,我又开心的笑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有《爱的教育》,《贝丝的快乐农场》,《父亲的城》,其中还有我最爱看的《*成语故事》。

  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是从已经看过的故事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半途而废中”的乐羊子,在贤惠妻子的劝告下,做到了路不拾遗,明白了一块布要一寸一寸,一尺一尺才能织起来,如果剪断,那从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和剪断这块布有何不同呢。而我有时候就听不进老师和爸妈的劝告,没有耐心,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常常受到老师和爸妈的批评。

  还有,“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为了继续求学,放弃做官,千里迢迢冒着大雪去拜访老师,正巧遇到老师在睡觉,他就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但他已成了雪人。杨时这种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和他相比我是那么的渺小。

  看看我,经常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而我在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不认真听,既对老师不尊敬,又没学到知识。最后还得受老师和家长批评;夏天,爸妈怕我学习热,于是就把空调打开,而我却在里面玩,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这本书,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曹冲称象”里的曹冲的机智;“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这些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读成语故事有感3

  我喜欢读课外书,一有时间,我几乎都在读课外书,因为课外书太神奇了,它让我体会到喜怒哀乐,也告诉我许多道理……

  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成语的来历和意思,故事里还有一些人生道理,可有意思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语故事是《持之以恒》,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元朝的时候,有个叫陶宗仪的书生,他落榜之后仍坚持苦读,就连下田干农活也不例外。田里没有纸书写,陶宗仪就把自己的心思写在树叶上,放进大缸中封存起来。十年过去了,写满文字的树叶装了满满十缸,陶宗仪把树叶拿出来,把上面的文字加以整理,便成了一部长达三十卷的著作——《南村辍耕录》,书中记载了元代许多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点滴的积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去思考和钻研,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持之以恒”的故事。

  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深有体会,知道了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要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我的亲友们听,因为我认为*这么优秀的文化得不到传播实在太可惜了,我要做一个小小文化传播者,这也是我的理想。我要读更多的书,并将我从书里读来的内容全部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伟大的*有这么多灿烂的文化,我也可以为我的祖国骄傲骄傲一下。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好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暑假期间,我在农家书屋读了《成语故事》(*少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

  我觉得要把一本书读透,那肯定要熟读,要反复地读,要读出其中的味道。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读的,我首先是把这本书全部看下来,大概有了印象后,就开始读第二遍,读第二遍的时候要了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又什么言外之意,之后就读第三、第四遍,反复地读。如果你读出来其中的味道,那就证明你把书读透了。

  我读了《成语故事》后,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方式。了解到每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杯弓蛇影》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在他朋友家喝酒的时候,误以为自己喝了一杯装有小蛇的酒,于是他卧床半个月,一病不起。后来当他的朋友来探望他的时候,他指着他朋友大骂说:你为什么要给我一杯里面装有一条小蛇的酒给我喝,害我半个多月卧病在床。他的朋友想了想说:你误会了,因为那时候墙上挂着一只弓。加上当时的灯光暗,弓的影子刚好影入你的酒杯里,所以你当时看到的蛇?。他听完他朋友说后,立即精神起来,病症完全消失了。

  我看完《杯弓蛇影》这个故事后,才明白完全是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心理在作怪。此外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捧腹大笑’这些比较经典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成语故事》这本书后,我获益良多,丰富了自己的词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生动有趣,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我觉得《成语故事》这本书是让我受益一生的书。

读成语故事有感4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善待自己,相信他人。我提议,为我们的童年干杯;有点儿失落,也有点儿淡淡的甜味。有太多太多,原来在过去的那么多时间了他给了我那么多的爱,只是那时候的自己认为什么都是应该,不懂爸爸给我的爱,可我这次我懂了,在今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爱他们,也会像他们爱我一样,不再等以后,不让自己后悔。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周景王打算铸一口大铜钟,却遭到大臣的反对,但周景王根本不理,还是铸了一口大铜钟。他找来乐师远奏,乐师们说:“这口大钟声音美极了,悠扬悦耳。”周景王听了,很高兴。就天天叫乐师演奏给他听。一天,司马官州鸠对他说:“您铸造的大钟如果百姓都乐意,那才叫和谐悦耳。凡是百姓不同意的是就会失败,万众一心比城池牢固呀!”

  读完这篇故事,我要学习州鸠的万众一心的优良品质,我要遇到困难就和别人一起解决困难。有一次,我们班进行两人三足障碍跑的比赛,我和以前打交道比较多的小明分在一组,但在绕障碍的时候我们两个思想不统一,结果老是摔一跤,虽然我们开始跑在第一名,却被一组同学后来居上,超过了我们,最后我们只得了第二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得到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

  读完这篇故事,我懂得了,只要众志成城,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读成语故事有感5

  《映雪囊萤》、《负薪挂角》、《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都是《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里精彩的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让人充满正能量。其中给我鼓励最大的是《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两个故事。

  《悬梁刺股》写的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孙敬在学习中怕自己打瞌睡,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在房梁上,一打盹,头发就被绳子拉痛醒了。而苏秦在打盹时却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你看他们两人多刻苦学习啊!而我呢,一困就睡,管他三七二十一。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才了到一半,眼困了,把笔一扔,上床倒头就睡。本想睡一会再起来接着做完,可是跟伙伴们疯玩了一天的我,一觉醒来天大亮了,昨晚我偷懒了。一到教室就拼命地赶呀赶,狼狈不堪。想想古人悬梁刺股,看看自己得过且过,好惭愧啊!以后,我一定要谨记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学习精神,好好读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叫我感动。匡衡的家穷到连一根蜡烛都买不起,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就借着隔壁透进的一点光来读书学习,却成就了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所以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会自觉做作业、看书、练字、画画。有一次,我看《十万个为什么》入了迷,半夜被奶奶骂我不关灯,浪费电。我吐吐舌头,告诉自己,以后我白天要多看书学习。

  我爱读书,读书让人明理,读书让人睿智。文化知识使人知书达理,读书学习使人实现梦想。同学们,读书的号角吹响了,大家都来读书吧,因为读书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篇(扩展10)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胶漆相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

  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

  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

  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

  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乘人之危】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成语故事2

  悬梁刺股

  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注释]股:大腿。

  [提示]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成语故事3

  四面楚歌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大将韩信率领汉军,将楚军围困在垓下。一天深夜,四面传来楚国的民歌。楚军以为楚地都已失守了,军心涣散。项羽也心乱如麻,仓促带领一支人马突围。逃到乌江边时,他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杀。其实,楚歌是刘邦命令汉军唱的。

  [注释]楚:指古代楚国人。

  [提示]比喻四面被围,孤立无援,陷于绝境。

*成语故事4

  望洋兴叹

  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有一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小河的水不停息地流进黄河,黄河的河面一下子宽阔了许多。河伯看到自己如此强大,就得意地向东方奔流。到了入海口向外一望,大海广阔无垠,比黄河不知要宽多少倍,感到惭愧,河伯感叹地说:“见识越少的人,越自以为是,我就是这样啊。”

  [注释]望洋:仰视的样子。

  [提示]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故事5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自称叶公。他对别人说:“我最喜欢龙。”他把家里的厅堂、屋梁、房柱、门窗及墙壁上,全都刻画上龙的形象。天上真龙听说了,非常高兴就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狼狈逃窜而去。

  [注释]好:喜欢或喜爱。

  [提示]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爱好它。

*成语故事6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成语故事7

  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注释]薪:柴草。胆:苦胆。

  [提示]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8

  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成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暑假里,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还是我上三年级时的事了,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说需要剪些窗花来装饰教室。我不会剪窗花,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去帮忙,我也跟去了。我装腔作势地说:“剪窗花还不简单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剪小草,一会儿让那个同学剪小花,俨然是一个“行家”。正巧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在总结时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在这件事过去不久的一天,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去,让我们去参加学校的剪纸比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只好红着脸跟老师说了实话,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绝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因为没有过硬本领的人,或许能混过一时,但不可能混过一世。《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年少时的宝贵时光,脚踏实地、发奋学习,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成语故事》中像这样含义深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有时间我还要再读读这本书。

*成语故事9

  *古代寓言故事(一):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古代寓言故事(二):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古代寓言故事(三):庖丁解牛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古代寓言故事(四):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到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楚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个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

  楚王转过头来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呀!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古代寓言故事(五):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

  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寓言故事(六):利令智昏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古代寓言故事(七):杯弓蛇影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古代寓言故事(八):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成语故事10

  迎刃而解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

  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注释]迎:当着,碰上。刃:刀口。解:分开。

  [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成语故事11

  螳螂捕蝉

  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吴王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一只蝉在叫,它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黄雀要啄食它。黄雀呢,更没想到我用*在瞄准它。它们没考虑身后的危险啊!”吴王听后,撤回了决定。

  [注释]蝉:知了。

  [提示]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一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连用。

*成语故事12

  闻鸡起舞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他们年轻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注释]闻:听到。

  [提示]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成语故事13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提示]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14

  1、后起之秀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2、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3、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4、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5、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6、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7、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8、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9、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10、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11、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2、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3、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4、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5、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6、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7、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18、舍我其谁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9、水陆毕陈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20、魑魅魍魉

  【成语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15

  一鼓作气

  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作:振作。气:指勇气。

  [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上一篇: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3篇 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适合练习口才的文章精选7篇(练口才
  • 关于玩物丧志的名言 关于玩物丧志
  •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阿
  • 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3篇 战国时期纵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