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3-2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根据一道应用题,通过对学生队伍的理解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体会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才不会遗漏和重复,本课制作了动态的数轴图,通过演示18的因数有1、18(闪动),2、9(闪动),3、6(闪动)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顺序”,并且在观察中看到区间不断的缩小,到3至6时观察区间,真正体会到了“找前了”这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课中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生在汇报找到了哪些数的因数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所选择板书的数字要有多样性,如选择板书的数要有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数的概念,但这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数因数个数多,有的少,不是一个数越大因数的个数越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习。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习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2)“倍数”与“倍”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曾经有人将公开课比喻成“摸着过河的石头”,“通向峰顶的曲折小路”。是啊,因为对岸花香弥撒,因为峰顶风光无限,但众所周知,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多少次要掉进河里,多少次想放弃攀登,但这个过程又可以使人“改头换面”,使人学习到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正是一节全国的数学公开课,让我经历了这个过程,也使我真真正正地“蜕变”了一次,经历了从思想到实际教学水*的一次飞跃,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是我教学成长的一个催化剂。

  一、有压力才有动力

  经过市里、省里的层层选拔,6月中旬当拿到全国公开课的入场券时,我是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锻炼提升自己。可欢喜过后,心头又有了些许担忧,毕竟我才工作了两年,教学经验不足,万一讲不好怎么办?说实话,当时我的压力特别大。

  正是这股压力,转化为一股促我前进的动力,也使我最终有所收获。在准备这节全国公开课时,正是这股力量使我深入地、不厌其烦地去研究教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准备中,这个过程也真正起到了提高我驾驭教材能力的作用。记得晋主任和孙老师帮我备课时,有很多我当时接受不了的东西,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羞愧万分,过后就会再从各个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教材,借助网络、参考书等一切可以运用的教材辅助资料去理解教材。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就是在这艰苦的过程中,我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也是这种对自己不甚满意的态度让我提醒自己不断去学习,在自我加压中,许多原本薄弱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公开课之前,我对课件的研究不是很深。但为了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主动地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实在不懂的就请教学校的微机老师。让我欣喜的是,通过这次讲课,我制作课件的水*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的不懂,到现在的非常熟练。当我的课件得到大家的认同时,我心里有一种成就感,真正体会到了“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的涵义。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节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台。在进行准备的漫长的过程中,我听了包括张齐华老师、程校长和王主任等多位名师讲的这节课,在听课当中我领略到了大家的风范,感受体会到了教学的魅力,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自己试讲过后,晋主任等也都会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促使我及时改掉缺点,不断提高教学水*。

  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

  二、反思我的课堂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

  生:3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个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爷爷的儿子是一个儿子,爸爸的儿子又是一个儿子,所以有两个爸爸。

  师:正像同学所说的,爸爸或儿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

  师: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是学数学的,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师:首先,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它的面积是12,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睁开。

  生1:长是6,宽是2。

  生2:长是4,宽是3。

  生3:长是12,宽是1。

  师:长是7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找不到一个整数与7相乘得12。

  师:7不行,长是8行吗?

  生:不行。

  由于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知识非常熟悉,我创新使用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长和宽的情况,并通过“反正法”:长是7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思考,从而渗透“整数”的含义,这时数和形也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更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收放有度,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讲授与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与发现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数学知识领域,有许多内容是人为规定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传道”的作用。比如本节课初步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我采用讲授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师:看来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只有这3种情况。那在这里,4,3,6,2,12,1就与12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数学上,像4×3=12,这时4就是12的因数,12就是4的倍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研究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不包括0。

  师:刚才我们说了4和12的关系,那3和12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时学生只是停留在“鹦鹉学舌”的思维状态中,关键是由表及里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以及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因而后面的教学我大胆放手,通过对15、18、20、24几个具体数的研究,让学生逐步有顺序、有规律的找出它的全部因数、倍数,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由于我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差,心理紧张等原因。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没有做到收放有度。在讲因数这一环节里放得太过,学生汇报15、18的因数时,已经把“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找因数的方法汇报的很到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但由于我缺乏经验,没有脱离教案这根“拐棍”,仍然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探究20、24的因数,没有能及时收回,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因此,讲倍数部分的时间就太仓促,到后半部分我只能赶时间,就直接让学生上台找朋友、介绍自己。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对比发现规律,也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开练习,最后几个环节好像“走过场”,显得不扎实。有好多学生“找朋友”的情绪还很高涨,我也只能遗憾的对他们说:“同学们,真的很遗憾,下课的时间到了,还有好多同学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课的时候再和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吧!”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也导致后面有很多精彩的环节没有展现出来,比如说“完美数”的精彩环节。我深刻反省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时教学中我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至于到比赛时会“原形毕露”。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也为我敲响了警钟!

  (6)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虽然,这次讲课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但它带给我收获是颇多的。它使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找准了自己的起点,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此为鉴,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以下几方面需要更加地努力:

  (1)多学习。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通过讲这次课,我深感自己的理论功底浅薄。为了使自己的成长的更快,我要多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资料,多看数学专业方面的课例、杂志。及时做好读书笔记,不断的关注课改前沿信息,用坚实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

  (2)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3)多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经常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水*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多反思。不断地进行反思性学习。在教学中对教材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

  我非常庆幸能参加这次讲课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教学智慧在磨砺中渐渐生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感谢领导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素数和合数的判断不熟练。一些数如:49、51、91这些数看上去是素数,但其实是合数。这些数经常被学生误认为是素数而导致错误,原因是这些学生就简单的看看,而不愿意用2、3、5等素数去尝试,努力寻找是不是有第3个因数存在。

  (二)意思相同,但语句表述不同时,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如:在上面的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其实这道题目就是问在上面的数中素数有哪些。

  (三)有的学生缺少分析理解,研究和判断的能力,判断和选择题的错误比较多。例如:1的倍数肯定是奇数。如果一个学生先找到1的倍数,然后根据数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有的学生看到1是个奇数,然后就简单地做出它的倍数也是奇数想法。例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如果学生找一个数,看看它的最小倍数是哪个?找找它的最大因数是哪个?这样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的倍数简单地被题目的意思误导,加上*时的练习中还有倍数一般都是大的,因数一般都是小的概念,学生容易误判。

  教学中,我和学生有时太满足于*时练习的结果,而缺少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训练。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改变教学观念,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依靠学生。

  建议

  1、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本单元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学中,建议教师不要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探究,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作比较,学生才能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寓教于乐,游戏中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枯燥,课本上的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在认识倍数和因数后,应安排有趣味的游戏,比如数字转盘游戏,让学生看转盘说指针停止时,内圈的数与外圈的数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又能从中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学会找倍数和因数之后也可设计游戏,如:“猜猜一位老师的电话号码”,在一个八位数的号码中已知其中四位,根据有关倍因数关系的问题请学生找出未知的四位号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稍有难度的.练习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后的成就感。

  3、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第一课时学生交流12的因数时,教师展示了三位同学的作业:第一种是无序的,第二种是从小到大有序的,第三种是一对一对有序的。接着老师让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评论,此时大多数学生的评价都认为不好,找得缺漏、无序,这时其实作为老师是否可以问问这种答案“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找到的这些答案都是正确地,然后再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如果老师能经常注意这样引导评价,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再看别人的缺点,也给了刚才那位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使他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体会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才不会遗漏和重复,本课制作了动态的数轴图,通过演示18的因数有1、18(闪动),2、9(闪动),3、6(闪动)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顺序”,并且在观察中看到区间不断的缩小,到3至6时观察区间,真正体会到了“找前了”这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课中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生在汇报找到了哪些数的因数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所选择板书的数字要有多样性,如选择板书的数要有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数的概念,但这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数因数个数多,有的少,不是一个数越大因数的个数越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

  1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除法,只接触过整数乘除法,因此教材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2要求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长方形的不同摆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乘法意义的表象,为后面利用乘法找因数和倍数埋下伏笔。

  3重视说的训练,要求具体明确。“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当学生说到12*1=12时,感到有些拗口,教师即时鼓励,体现了数学的人文精神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作风。

  4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5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即颠覆传统又扎实训练。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

  本单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册新教材采用整数除法的表示形式教学,便于学生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本质意义。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偶数、奇数与2的倍数的关系等,形成概念链,依靠理解促进记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

  关注由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即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如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熟悉20以内的质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

  3.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4.加强解决问题的教与学,新教材增加了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可以根据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推理出两数之差、两数之积的奇偶性,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探究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特征;4的倍数特征;6的倍数特征等,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5

  这个单元课时数比较多,对于学生数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很好的训练。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三种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数的因数(或倍数),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介绍短除法;三是对于特殊关系的数(倍数关系或互质数)直接根据规律写结果。根据复习和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对数的感觉比较欠缺,特殊关系的数不容易看出来,且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出现混淆情况,也就是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够透彻与深刻。如果学生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约分和通分。所以我准备在*时每节课都有三到五个训练,并进行专项过关。在应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少数后进生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辅助图形来分析,也需要一个时间的积淀过程。

  2、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这四个概念按照两个不同的标准分类所得。学生在分类思考时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现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3、235倍数的特征

  如果单独让学生去说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学生比较清楚,但在灵活应用时就比较迟钝,特别是用短除法寻找公因数时,不能很快的进行反应,数的感觉不佳。

  以上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还需要*时不断的训练。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再坚持一份恒心,相信学生们会有提高,会有改变。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6

  1、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2、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3、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7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起于疑。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习,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这一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探究中释疑,培养学习能力

  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个反例加以说明.0.2×60=12,我们能说0.2和60是12的因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再次读书发现原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二次读书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有了明确。很好的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实践中发现,优化学习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为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9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

  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素数和合数的判断不熟练。一些数如:49、51、91这些数看上去是素数,但其实是合数。这些数经常被学生误认为是素数而导致错误,原因是这些学生就简单的看看,而不愿意用2、3、5等素数去尝试,努力寻找是不是有第3个因数存在。

  (二)意思相同,但语句表述不同时,有的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如:在上面的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其实这道题目就是问在上面的数中素数有哪些。

  (三)有的学生缺少分析理解,研究和判断的能力,判断和选择题的错误比较多。例如:1的倍数肯定是奇数。如果一个学生先找到1的倍数,然后根据数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有的学生看到1是个奇数,然后就简单地做出它的倍数也是奇数想法。例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如果学生找一个数,看看它的最小倍数是哪个?找找它的最大因数是哪个?这样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的倍数简单地被题目的意思误导,加上*时的练习中还有倍数一般都是大的,因数一般都是小的概念,学生容易误判。

  教学中,我和学生有时太满足于*时练习的结果,而缺少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训练。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改变教学观念,要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依靠学生。

  建议

  1、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本单元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学中,建议教师不要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探究,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作比较,学生才能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寓教于乐,游戏中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枯燥,课本上的练习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在认识倍数和因数后,应安排有趣味的游戏,比如数字转盘游戏,让学生看转盘说指针停止时,内圈的数与外圈的数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又能从中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学会找倍数和因数之后也可设计游戏,如:“猜猜一位老师的电话号码”,在一个八位数的号码中已知其中四位,根据有关倍因数关系的问题请学生找出未知的四位号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稍有难度的练习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新知识后的成就感。

  3、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第一课时学生交流12的因数时,教师展示了三位同学的作业:第一种是无序的,第二种是从小到大有序的,第三种是一对一对有序的。接着老师让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评论,此时大多数学生的评价都认为不好,找得缺漏、无序,这时其实作为老师是否可以问问这种答案“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找到的这些答案都是正确地,然后再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如果老师能经常注意这样引导评价,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再看别人的缺点,也给了刚才那位学生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使他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资料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决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资料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一样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那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就应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必须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透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那里教师能够透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透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状况

  从学生的作业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状况。从以上状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

  第一种是分为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

  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

  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课后自已或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含有因数和倍数知识的转盘。

  教后反思:

  40分钟的时间一闪而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提升,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我感觉无尽的惊喜。

  课堂导入,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关系”这种印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明白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通过试一试、练习、特别是(8是倍数,4是因数…… 的辨析,让学生明白: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通过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找到规律。

  在教学中由于过分依赖课件,致使有的环节没有深入,没有给学生时间进行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1、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除法,只接触过整数乘除法,因此教材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2、要求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长方形的不同摆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乘法意义的表象,为后面利用乘法找因数和倍数埋下伏笔。

  3、重视说的训练,要求具体明确。“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当学生说到12*1=12时,感到有些拗口,教师即时鼓励,体现了数学的人文精神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作风。

  4、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5、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即颠覆传统又扎实训练。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

  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 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

  1.根据课本的练习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我执教的《因数和倍数》一节,是一节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一样的摆法和三种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学生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构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之后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之后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我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仅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教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景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我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并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简便,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 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今天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意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学生根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马上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所有因数的有序思考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许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挑选了一些学生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考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考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诉他们,这样思考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本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寻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天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诉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楚,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该再稍稍提点一下,应该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学生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很多。今天进行了练习后,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该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学生书上练习时,提醒学生弄清每题的具体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学生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学生这样思考: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天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情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遗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学生阅读,复述后让学生观察寻找记忆的方法,学生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学生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交流复述,学生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学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学生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学生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是为模仿而模仿,教师没有在学生模仿复述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如果加了这层思考,学生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意之处: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花费的时间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时我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不会重复、遗漏的简便方便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这些方法。再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寻找,真实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学生邮箱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分层练习和检测中没有学生出现漏或重复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大小与他获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让学生用24张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就不仅限于乘法,有个别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我班也有个别学生在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的概念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师直接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4和24、6和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24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24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24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24的因数,接下来就是6和24的关系,同学们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

  ②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通过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比老师给予有效得多。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起于疑。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习,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这一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探究中释疑,培养学习能力

  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个反例加以说明.0.2×60=12,我们能说0.2和60是12的因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再次读书发现原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二次读书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有了明确。很好的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实践中发现,优化学习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为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课后自已或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含有因数和倍数知识的转盘。

  教后反思:

  40分钟的时间一闪而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提升,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我感觉无尽的惊喜。

  课堂导入,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关系”这种印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明白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通过试一试、练习、特别是(8是倍数,4是因数。…… ( ))的辨析,让学生明白: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通过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找到规律。

  在教学中由于过分依赖课件,致使有的环节没有深入,没有给学生时间进行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 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 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 32 33

  3 3+3 6+3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 :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 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 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 32 33

  3 3+3 6+3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 :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1)小黑板出示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整理:全班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摆法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而且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算式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倍数和因数)

  (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板书: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

  (3)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练一练:从3×6=1836÷4=9中任选一题说一说。

  为什么4和9是36的因数?

  4、小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可以确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只有这两个吗?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

  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

  可以怎样表示?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在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2的倍数有

  (2)5的倍数有

  4、想一想: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5、练一练:想想做做2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整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4、试一试(既要一组一组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5、比一比:根据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一说

  6、练一练:想想做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

  1、判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25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

  (4)6的最小倍数是12,12的最小因数是6。

  2、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学生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提问:“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时,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本来以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能顺利回答,但是在课后与三年级的教师交流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安排。由此,我想:新课程实施了五年,我其实还是门外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教材编排具有连续性,而老版本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起,注重深度。看来教师不光要关心自己年级的教材内容,还得知道整个教材编排体系,知道各个年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是降低要求的发展或者是被强行提高要求的发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5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篇三:因数和倍数2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6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7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是四下第九单元的内容。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倍数与因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根据算式直接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汇报交流后通过对比(一种是没有顺序,一种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对于倍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所以学生很容易学,用的时间也比较少。

  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找到的两个自然数非常接近时,就不需要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9

  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掌握较好,倍数与因数的应用相当部分学生应用也比较灵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存在问题也不少,纵观本单元的教学,从中得到的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倍数、因数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以及有关倍数、因数的特征及应用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将分类,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找因数,找质数等等,这些都有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知识点的建立、新知识的形成尽量让学生从已有知中识讨论、寻求,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让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4、重视新知识的应用

  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且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5、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本单元的测验卷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说明解题的理由的比较多,而学生也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较薄弱,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突破这一环节。

  (3)、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明知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缺陷,但很难抽时间弥补及跟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2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课后反思:

  一、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教,直接放手要出问题。

  二、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

  三、应逐步鼓励学生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探索其它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3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起于疑。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习,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这一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探究中释疑,培养学习能力

  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个反例加以说明.0.2×60=12,我们能说0.2和60是12的因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再次读书发现原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二次读书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有了明确。很好的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实践中发现,优化学习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为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

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本单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册新教材采用整数除法的表示形式教学,便于学生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本质意义。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偶数、奇数与2的倍数的关系等,形成概念链,依靠理解促进记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

  关注由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即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如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熟悉20以内的质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

  3.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4.加强解决问题的教与学,新教材增加了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可以根据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推理出两数之差、两数之积的奇偶性,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探究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特征;4的倍数特征;6的倍数特征等,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上完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通过操作实践,认识因数和倍数

  我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2、通过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找因数和倍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我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能力

  课前我精心设计练习题,力求不仅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课上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应该进一步规范课堂用语,做到不拖泥带水。

  3、教者评价应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避免单一化。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

  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 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

  1.根据课本的练习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1、以“理”为基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因数”、“倍数”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排列整齐的队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学习新知,在数与形的结合中,深刻体验因数倍数的概念。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在教学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12的因数,并在交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把握个别到统揽整体、从思维混沌走向思维清晰的过程。抓住教学的难点“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自由地说,再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并加以调整。表面看来仅仅是组合的变换,实质上是思维的提高和方法的优化,并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对一对”找因数的方法,经历了互相讨论、相互补充、对比优化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启发学生“能像找因数那样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规律的形成重在“观察”,教师如果能在此恰到好处的“引导”,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设计时,我借助了“找自己学号的因数和倍数”这个活动,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学生亲自的尝试中,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中,学生的思维被逐步引导到了最深处,知道了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反过来也是正确的。教师在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开学后上第一节课年级组教研课,挺有压力的。毕竟放了这么久的假,感觉有点不习惯,好象字都写不稳一样。还好,上完课后感觉还能够。

  因数和倍数是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自我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俭很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那里我强调按顺序找,也就是从“1”开始,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并认真观察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现,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研究,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行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因为方法比较易于掌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教师们就这堂课认真评析,真诚的说出自我的观点,异常就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了讨论,异常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一下几点:知识的渗透点、练习发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巧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动听点、管理到位点、应变灵活点。

  这几点既是目标也是方向,相信我们在新的一学期,团结协作,勤奋务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忙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日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本事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本事。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忙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头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能够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可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趣味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本事。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确定自我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教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能够站起来。最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当是几,找的朋友应当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应对问题进取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欢乐。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0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

  听了刘老师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堂课,收获颇多,尤其是在引导学生亲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写出了100以内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们猜测:“同学们,那你们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只关注到数字的个位,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1、2、4、5、7、8、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老师对学生的猜想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借助摆棋子,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刘老师先让学生确定一个3的倍数,如24,然后让学生自己摆棋子,十位摆的颗数,个位摆的颗数,共用颗数,这个时候学生就在十位摆2颗,个位摆4颗,共用了6颗棋子,然后再选好一个3的倍数,依次摆下去,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也渐渐的发现了蕴含在这中间的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在小结的过程中将十位摆的颗数、个位摆的颗数、共用颗数抽象成十位、个位、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把棋子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而刘老师只是稍稍引导学生,最后由学生交流,用语言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整个过程清晰明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后,老师又让学生举例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是这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教师一直在学生中进行指导,使得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更有实效,但个人认为,如果在学生动手摆棋子、探索规律的过程之前,教师先示范摆法,使学生的操作更有章有法,我相信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总之,这是一堂值得去学习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更多关注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2

  有幸听了刘老师执教《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受益匪浅。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即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刘老师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下功夫较多,由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再到5的倍数特征时,何不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刘老师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时,刘老师没有让学生通过做课本上的习题总结结论,而是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的学号,谁是2的倍数,谁是5的倍数,然后自然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有的同学举了两次手?”全体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几个同学的学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很自然的找到了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我感觉这一个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贴近学生实际。这是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够。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营造气氛不很到位。后来气氛有所缓和。

  2、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3、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少,激励性的语言不够。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3

  今天参加了县小学数学研究班下各组的业务培训活动,王薇薇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春游话题引入信息:小兰想让爸爸妈妈带她去春游,四月一日起,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讨论“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问题: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时,三月底,正是春游的好时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游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三是切题,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一学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2、师生共同寻找:

  30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问:为什么要加“30以内”)

  30以内6的倍数有:6、12、18、24、30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12、24

  3、根据上面的信息,她们最早可以哪一天去?(这一生活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是“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数有:12)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加“30以内”?

  5、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30以内4的倍数30以内6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如在找对象11和13的最小公倍数时,11的倍数从1倍找到11倍还能口算,老师问12倍不能口算怎么办,一生能够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首先多写其中某一数的倍数,然后再写第二个数的倍数,当出现和第一个数相同时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总数了。

  其外,老师也非常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虽会多花了点时间,也是一种好习惯。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同时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如当得出2×6=12时,引导学生充分练说,“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12×1=12、3×4=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36有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5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同时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如当得出2×6=12时,引导学生充分练说,“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12×1=12、3×4=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36有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6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X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体验,让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两点建议:

  1、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促进理解,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未能体现出练习的层次性。

  2、反馈渠道要畅通。要注重课堂反馈,找2和5的倍数反馈时不少学生只停留在乘法算式层面,说明教学找3的倍数时学法指导还不够到位。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7

  《因数和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同时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其中一道题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习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8

  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让学生用24张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就不仅限于乘法,有个别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我班也有个别学生在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的概念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师直接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4和24、6和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24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24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24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24的因数,接下来就是6和24的关系,同学们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

  ②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通过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比老师给予有效得多。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9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0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当确定好内容后,我和吴艳、顾志成三人各自备课,第二天放学后化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讨论教案,后又几经修改,但总感到时间来不及。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学起来比较枯燥。如何使学生通过四十分钟愉快轻松的学习掌握这乏味的概念性内容,如何开头,各部分之间怎样衔接,每一个知识点采取何种形式呈现、展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那几天这许多问题始终盘绕在脑海中,课上下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掌握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标。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注意了以下几点: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学生乔雨雷、乔风光兄弟间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公开课不管上的什么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往往都要叫学生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了讨论。往往是一组中的优等生把答案说出,其他学生洗耳恭听。当3、2、5的倍数写出来后,我问:“整体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你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首先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当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看到学生陆续举手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是我一贯的做法,必须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3、内容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流畅。

  从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因数,从而揭示课题,引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到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归纳找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通达顺畅。

  4、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老师手里拿了2、3、5几张数字卡片,老师出示卡片,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留下了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让学生想办法如果他们也要站起来,老师出示的卡片上应是几?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疑问:一开始的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

  我想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精心设计的话,对学生对我们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3篇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2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 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3

  因区领导要来调研,我们四年级几位数学老师经商量决定,都上《倍数和因数》,都觉得这个内容挺简单的。今天上午第一节课,领导进了我的教室听了我上这一课。上完这课,之前的那个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新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原本我想让每位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再一想,都四年级的学生了,不需要操作了,而且,操作这一过程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本来这节课就时间很紧。没想到,学生在心中拼一个长方形后,说乘法算式时疙里疙瘩的,语言表述不流畅,看来是学生缺乏操作体验的缘故吧。至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熟练地说,这些学生都掌握很好,只是,不知怎么搞的,我竟然把“能说5是因数,12是因数,60是倍数吗?”这个问题给忘记了,这样,无形中淡化了需强调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不出我所料,在下午的反馈中,专家真指出了这一点。

  第二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话,应该先找倍数的。我考虑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就做了调整,再说,之前,我查阅了好多资料,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先因数比较合理,因此,我的决定就更加坚定了。在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言交流找的方法,学生真的很努力很拎的清,见有领导听课,竟然发挥出色,表现的相当的真实,也相当的出色,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回答给人的感觉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在下午的反馈中,专家夸我的课真实、朴实、实在,我想这应归功于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朴实、实在感染了我。然而,我在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到位,导致有几处的问话重复,最终导致本课时间不够,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遗憾。第三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里,我又一次偷懒,我完全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结果学生们真的无师自通,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并有了很多发现,相当有价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让我明白,学生真的不可以小看,他们真的很厉害。但有一点,归功于我,他们的大胆是我在近一年的时间中不断训练的成果。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3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3篇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1

  我结束了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教学。在我看来内容不是很难,没什么高难逻辑思维在里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对于列举法和筛选法应该都掌握的不错。但是翻看了学生的练习册,才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里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有的答案书写不完整,没有写出最关键的话;有的公因数与因数概念混淆,求一个数的因数也说成公因数;有的是公因数与公倍数找不全,有遗漏现象;只有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完整的做对这些题目。

  看来学习的过程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确是这样,面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决定对如何求公因数、公倍数做一专项练习。首先我将各种错误情况例举出来,教学生们进行判断,找出其中的问题加以改正,接着与学生一起对不同情况进行了归纳,使学生在针对不同题型的时候可以用不同方法快速做出解答,而不是只知道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从这节课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同学都掌握的不错。不仅改正了自己练习册上存在的很多错误,还教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归纳总结已学知识。收效很大,很是高兴!

  的确,数学学习做题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做题之后的总结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杂而不精,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我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多种解法中选取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一些灵活的题目而言,应该在做题中对许许多多的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在考试中将方法灵活运用,防止死做与定性思维的产生。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想: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我给这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认识因数和倍数。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通过轻松、愉快的谈话引入,说明“一个人是好朋友”这样的关系不能成立,从而为说清楚“倍数”和“因数”这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对感知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新课伊始,直接由哪两个数相乘得12引入,教学因数倍数的概念。因数和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不要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也不可能探究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教,教时要结合具体算式讲。教师讲完之后,要让学生结合其它的算式进行练习,给学生一个举一反三的机会。因此,我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对于特殊的“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教师引导概括:一个数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倍数。然后通过除法算式加深因数倍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这里老师引导“能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吗?通过对反例的辨析,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让学生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是有所指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的说6是因数或12是倍数,应说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

  (二)合作交流,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材把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合在一个课时教学的,课的容量大、内容多。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真正使孩子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并且能够有序、完整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有序完整的找一个数的因数,既是重点更是难点。教学中我结合得到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师半扶半放的引导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有了找12的因数的例子为依托,正好可以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提供了思维的*台,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容易,放在后面可以少投入些时间。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不是急切认定结果,也不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24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

  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在学和议的环节,学生交流的过程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不断提升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正方形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部分教学,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认真地思考、充分地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亲历了方法探究的过程,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

  接着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找因数的方法。最后通过观察比较三个数的所有因数,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而找出因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因数倍数教学反思3

  教师在教学时做了如下一些努力: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今天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因为今天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教师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书上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由这些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教师进行了设问:8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8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8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8的因数,接下来2和8的关系,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

  1、单元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2、本节课内容简介:

  教材把课题确定为“探索活动(二)”,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教材首先提出“我们研究了2、5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教材利用100以内的数表来研究,先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再观察特征,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去研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但都无法发现规律。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一定的提示:“将3的倍数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观察呢?”以帮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提出:“这个规律对三位数是否成立?”的问题,促使学生能自己找几个三位数来验证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评价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3的倍数。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四年的时间,已经养成了动脑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材料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与研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能把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问题的研究。当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来临时,学生的表现一般是群情激昂,对数学问题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与研究能力。

  备课思路:

  1、借助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基础,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猜测。

  2、利用100以内的数表,在猜测的基础上,研究并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

  3、通过直观学具的操作,进一步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4、引导学生验证发现的规律。

  5、在练习的基础上,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去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过程:

  活动一:提出数学问题。

  (一)按要求组数。

  1、用3,4,5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1)组成2的倍数。

  (2)组成5的倍数。

  2、学生用语言描述2,5的倍数的特征。

  一点想法:

  这个过程,比教材的要求要稍微高一点,教材上的要求一般是在100以内的数种研究2,5,3的倍数,这里面有一个考虑,拓展到三位数中来复习旧的知识,使复习起到桥梁的作用,进一步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提出问题。

  1、能不能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2、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索数学问题。

  (一)对学生猜想问题的处理。

  1、进行猜想。

  (1)学生面对问题进行猜想。

  (2)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

  2、探索猜想。

  (1)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2)学生举例子:比如453,543。

  (3)学生如果出现345或354等例子,教师可以写在黑板上,不用多加评论,作为后续的学习内容。

  (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猜想结论的成立,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3、验证猜想。

  (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

  (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1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

  ②16个位上的数字是6,但是不是3的倍数。

  (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

  (4)让学生对猜想的结论不成立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

  (二)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问题冲突: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明的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

  2、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100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100以内数表,如下图)

  3、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桌交流一下。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倾听着,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困惑。

  (2)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4、教师引领。

  (1)斜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思考点: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5、得出结论。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6、验证结论。

  (1)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2)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

  ①回到我们课始的问题,用学生写出的345或354等例子进行验证,

  ②写一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3)完成课本第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三:拓展与延伸

  (一)回顾与反思

  (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思考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2)回顾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再次进行整理与归纳。

  (二)完成实践活动

  1、猜想并验证9的倍数的特征。

  (1)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上几个问题分层次展开研究。

  (2)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

  特别说明:这个学习过程可能在课内完成不了,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研究,一定让学生经历涂、画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习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上一篇:钉子的故事 菁选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最新教学管理制度通用5篇 教学管理
  • 初中学生入团申请书范文1000字优秀
  • 课题申请书优秀13篇 课题申请书优
  • 电子毕业论文最新11篇 电子毕业论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