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说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译文

更新时间:2023-03-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1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常中又显出不*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阅读题: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8.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8.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二: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现来了。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诣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3)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__________。

  答: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2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常中又显出不*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阅读题: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8.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8.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二: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现来了。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诣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3)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__________。

  答: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阅读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1)

——《溪居》全诗赏析3篇

《溪居》全诗赏析1

  【诗句】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出处】唐·柳宗元《溪居》。

  【意思】闲居便与农家菜圃为比邻,偶尔好似隐逸的山林之客。

  【全诗】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所作。元 和五年(810),柳宗元在游览永州西山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 为喜那里秀丽而宜人的美景,便筑屋而居,并把溪名改为愚溪。这首五 言诗就是写迁居愚溪后的闲适生活。此诗貌似闲适,字里行间却无不流 露着诗人内心隐含着的郁闷和怨愤,实为强作闲适,而我们又可以发现, 这首诗的韵味也恰恰就在这些地方。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开门见山地道出来永州的原因。我长久 以来总是为官职所羁累,幸好这次有 机会把我贬到永州,解除了我的无穷 烦恼。从这里看来,似乎诗人毫无受 挫、消极的情绪,而是怡然自得地享受 起这份闲适与清静,把这次“不幸”转 化成“万幸”了。接下去六句,写的就 是他的谪居生活:闲居无事,便与农田 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 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 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 归来。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对天长 歌,与人无争,好像对自己的不幸遭遇 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2)

——道间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道间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译文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注释

  乍寒乍暖:忽冷忽热。

  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村垆(lú):乡村酒店。

  邮:驿站、旅舍。

  方寸:指心。

  怡怡:和悦顺从。

  粗裘(qiú):粗布衣服。

  粝(lì)食:粗米饭。

  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黄公度以状元步入仕途,因不愿阿附奸相秦桧而罢官,后又因作《分水岭》诗被流放。这首诗是写羁旅行役中所见所感,借景物抒发自己恬然自适情怀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观。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黄公度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道间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

  道间即事

  黄公度〔宋代〕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译文: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注释:

  乍寒乍暖:忽冷忽热。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村垆(lú):乡村酒店。邮:驿站、旅舍。方寸:指心。怡怡:和悦顺从。粗裘(qiú):粗布衣服。粝(lì)食:粗米饭。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黄公度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3)

——溪居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溪居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注释

  1.溪居:溪边村舍。

  2.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3.系(jì):栓,捆绑。

  4.却关:打开门闩。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常中又显出不*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

  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4)

——《白马篇》全诗及赏析3篇

《白马篇》全诗及赏析1

  【诗句】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出处】唐·李白《白马篇》。

  【意思】你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你*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全诗】

  《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赏析】

  第三层,写壮士豪饮仇杀的游侠习性。他在纵饮后更具豪情风采,几杯下肚就要舞弄心的宝刀。他杀起人来如同割草一般,他爱和汉代剧孟那样的游侠们交往。这一层几句描述,今天读来,似乎很难唤起人们的好感,但在古代,却被视为一种豪侠的举动,是蔑视王法、挣脱礼仪束缚的表现。李白本人在年轻时就这么干过,所以他对这类行动十分欣赏,提起来也津津乐道。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5)

——唐诗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3篇

唐诗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1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作者: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解】:

  1、簟:竹席。

  2、空:形容秋天清虚景象。

  3、砧杵: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韵译】:

  我早早地枕着竹席迎风纳凉,

  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

  千家万户传来了捣衣的声响。

  看节候应该是到了更深夜阑,

  思念友人心灵相期睡觉也晚。

  刚刚反复吟诵你送我的佳句,

  不觉乌鸦呱呱啼叫天已渐亮。

  【评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为了酬诗,而通宵未眠,足见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写秋夜,声色俱全。颔联属对,尤其自然秀逸。颈联写更深夜阑,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联写吟咏赠诗,不觉已鸦噪天曙,结构颇为严密。“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清新活泼,实属佳对。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6)

——王维《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 (菁选3篇)

王维《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1

  1、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奉告。

  5、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王维《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2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二: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美丽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长久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早晨还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吴宫的贵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贫贱时不比别人特殊,显要后才感觉到稀奇。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招呼女佣人替她搽粉,用不着自己打扮穿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吴王宠爱更娇态迷人,爱怜过度竟不明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过去一起浣纱的同伴,不能够一同乘车回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奉劝西施邻家的女子,怎能够效法西施之美?

王维《西施咏》全诗翻译赏析3

  这首诗借咏赞西施,比喻为人。本诗描写古代美女西施,赞颂西施的美艳绝伦不可仿效。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身卧柴薪、口尝苦胆,谋求复国。在国家危难之时,西施将身许国,由越王勾践敬献给吴王夫差,成了吴王最宠幸的妃子。吴王因为迷恋西施美色,无心朝政,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为美丽的化身及代名词。

  在本诗中,诗人借西施由浣纱女到吴宫妃,由低微卑贱到无比尊贵这种偶然的命运变更,来讽喻有才能之士只能凭借偶然机遇获得君王看重的社会现实,抨击了不重才学重机遇的不*世态。恰如陈子昂曾经在《隗君》诗里所写的“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诗人也在本诗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贤臣”这种际遇的难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诗,对那些趋炎附势、*步青云的权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宦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写道:“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颇为中肯。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7)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 (菁选2篇)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1

  子夜吴歌

  李白

  秋 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 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李白《子夜吴歌》鉴赏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2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 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句意: 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

  清王夫之 《薑斋诗话》 卷二: “景中情者,如 ‘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又 《唐诗评选》: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田同之 《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

  长安夜空, 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 衣的情景。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总 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 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 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说诗晬语》卷下)

  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立言温厚。”(《唐诗别裁集》卷二)

  【总案】 《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战争,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生活的.愿望。“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诗的语言自然洗炼,格调清丽婉转,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的风味。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8)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1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阅读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3)“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二: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译文: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

  浮萍碎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三:

  (1)前两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色?(6分)

  (2)张先被人称为“张三影”,试分析本诗中他的写影。(5分)

  【答案】

  (1)①首联写远景,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景物明丽清澈的特点。②颔联写近景,大小处落墨。三句“浮萍”“山影”写视觉,四句“草声”写听觉。③这四句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使景物错落有致,如在目前。

  (2)本诗写景极巧妙。“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影。

  四

  1、“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2、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2分)“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2分)

  2、“过桥人似鉴中行”,(1分)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2分)②“莫放修芦碍月生”,(1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2分)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

  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赏析】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9)

——白居易《太行路》全诗赏析

白居易《太行路》全诗赏析1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这两句的意思:巫峡里的水能颠覆船只,若比起君心啊,它多么*稳!讽刺之意显而易见,遣词简劲有力,讥剌深刻,所谓“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出自白居易《太行路》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

  ①太行句:太行山路崎岖难行,往往造成车毁人亡。

  ②坦途:*坦之路。

  ③巫峡之水:巫峡水急浪高,舟行极险。

  ④安流:*安的水道。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菁选2篇)(扩展10)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1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上一篇:割席断交成语故事3篇 割席绝交的成语故事视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句子汇聚80句 秋
  • 《江畔独步寻花》【优秀4篇】(《江
  • 次北固山下【优秀10篇】(《次北固山
  • 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 文学在文言文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