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视频

更新时间:2023-03-2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1

一日,赵孟頫忙中偷闲和夫人管道升登上院中假山,在凉亭内欣赏秋日美景,突然管家送来一封书信,夫人接过信札一看,原来是娘家来的,她看完后对夫君笑道:“久未回乡,家人甚为惦念,婶婶盼我们能回乡一见呢!”赵孟頫不禁无奈地摇摇头:“我何尝不想回乡共享天伦之乐,只是如今身在官场,俗务缠身,身不由已啊!”他的夫人当然深知夫君的志向与心思,而赵孟頫也甚为体谅夫人思亲之苦。于是二人商量着给家人送去果脯蜜饯点心等当地特产,而赵孟頫知道夫人全家笃信佛教,于是他还为夫人的婶婶专门准备了一百条香烛作为礼物,东西准备妥当后,夫妻二人兴致很高,命人展纸研墨,回复一封家书。

虽然只是一封给婶婶问安、馈赠的家信,但我们可以看到,这封家书一气呵成,气韵流动。这就是流传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著名国宝书帖《秋深帖》。《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字共计十八行,全帖为行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润,畅朗劲健。

这封家书以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写道:“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对长辈的思念。信中还向婶婶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

只是在这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

赵孟頫与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秋深帖》应该是赵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写。从字迹上看,《秋深帖》笔体温和、典雅,正与赵孟頫的行书特点相契合。专家推测,可能是赵孟頫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頫觉得属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

这封家书究竟是谁写的呢?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还是赵孟頫信笔写来在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又涂改了呢?当年的赵孟頫夫妇不曾想到,这一团涂改的痕迹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和疑惑……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2

看多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介绍,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说他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精音乐,冠文章,熟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志,可谓集艺术、学术才华于一身,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后裔。对此我是不怀疑的,同样还不怀疑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了一个半世纪,偏安于江南一隅,终于不能支持,倾大厦于元人铁骑之下,他这个宋室亲贵,奉了元世祖的诏命,从闲居的故乡登舟北上,入京为官,却也一路风顺水顺,拜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生前即已享尽尊荣,死后又封魏国公,谥文敏。

这可太有趣了,一个前朝宋室中人,怎么就能保住项上人头,而且还又混得这么体面,让我在时过700年后的今天,都甚觉匪夷所思,难解内情。

这是否可说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我在想,大概不好这么下结论,但也绝对是有关系的。这里先按下其他艺术门类不表,只说他的书法成就,便代有推崇者。譬如元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明确指出,松雪(赵孟頫号)“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虞集的总结是有道理的,有元一代,赵孟頫独树一帜,是可以称之为书法家的,创立的遒劲姿媚的书法风气,不仅在当时,就是对后世的书法传统,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书体亦被后人冠以“赵体”的盛誉。又譬如元人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赵孟頫字)篆、隶、真、草、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便是近人马宗霍,也在他的《书林记事》中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阅读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1)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0篇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2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3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4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5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6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7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8

  苏轼做官故事

  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宋朝的著名文学大家。深得皇帝赏识。1057年,宋神宗时,苏轼做官,深得赏识,曾在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职。后来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宋哲宗时期,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等地。晚年时期再次被贬,宋徽宗时才被*北还。

  在苏轼做官期间,发生了许多趣事。传闻说苏轼虽然为官多年,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官员的豪宅,在京城更没有自己的宅子。在开封做官期间,儿子大婚,无奈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却没法为儿子购置一套新房。波折之下,苏轼借了好友的一套房子这才把儿子的大事给办了。虽然只是为官期间的一件小趣事,但是类似的事情可不少,由此可见,苏轼的这些官做的是有多清廉。

  其实,纵观史书,苏轼一再被委以重任,一再被贬,无非就是因为朝廷有所顾忌,还有党派之争的种种因素。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苏轼。无论做官还是被贬,他仍然有着自己的原则。在位时,一心为百姓着想,为官清廉,整顿吏治,务实为民。作为一名文人,他有着自己的报国大志,想要国家富国强兵。所以在职期间,一直踏踏实实,关心人民的切实利益,关心大众疾苦。虽然屡次被贬,但是他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两袖清风,深得人民喜爱。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苏轼都始终干实事,不空谈。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9

  苏轼徐州做官参与抗洪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不仅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说一波三折,曾经几次被发配到离京城很多的蛮荒之地,苏轼抗洪讲述的就是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带领士兵与群众抗击洪水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为官的恪尽职守。

  史书的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家园。于是让士兵将想要逃走的富民们赶回去,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来到了武卫营,将卒长找来,号召卒长带领士卒去抗击洪水,卒长看到苏轼还在坚守岗位,非常的感动,于是带领着士卒们穿着短衣,光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抗击洪水,筑成了一道长堤,长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进入城内了,这样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还在日夜不停的下,为了守住城池,苏轼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过家门也不回家,并且让各级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后来苏轼还将那里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并且申请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防止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并且表彰了苏轼,到现在徐州的人民还在怀念苏轼。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知道,苏轼作为一个官员是尽职尽责的,不仅仅以身作则,还带动了一大批的官吏坚持自己的岗位,所以说苏轼不仅仅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个好官。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0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2)

——书法家的故事10篇

书法家的故事1

  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2

  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证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此刻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期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状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向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书法家的故事3

  “浓墨宰相”——刘墉

  清乾嘉年间,帖学风行,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等人书法更是风靡一时,当时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人物,他就是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角——刘墉,他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的长处,大胆创新,韵味特殊,备受世人赞赏。

  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他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创新,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满天下”。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轻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能够“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他与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鲜明对照,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但他敢于突破传统的写法,受到了当时的一些思想保守的书法家的指责,翁方纲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着这一趣事:翁方纲有一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这个学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纲在练字,写的还是他练了一辈子的字体,一笔一画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动一笔。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就拐弯抹角地说:“岳父,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您这天给我谈谈吧!”

  翁方纲放下笔,看了看他的女婿,说:“你回去问你的老师,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

  这个学生真的回去问老师。刘墉笑了笑说:“你回去也问你的岳父,他写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这互相间的问话,反映了他们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之后这个故事成了书法史上的佳话。

  据说刘墉握笔的姿势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写字的时候,笔正腕端,采用传统的握笔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内室书房写字的时候,就不论写大字写小字,都转动笔管,飞快地书写。笔随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飞动,像狮子滚绣球一样。他写得兴奋的时候,甚至笔管脱手飞落到地上。可惜,这种方法没有传下来。

书法家的故事4

  蔡邕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东汉灵帝熹*年间,皇上旨令蔡邕写《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但是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最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这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事见唐·张怀瓘《书断》)

书法家的故事5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了道路。

书法家的故事6

  翰林顾子敦身材魁梧,与黄山谷同在翰林院供职。夏日闷热,子敦有午睡的习惯。黄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际,便在他敞露的胸腹上写字。子敦虽然恼怒也无可奈何。有一天,他睡在桌子上,醒后得意地对黄山谷说:“这下子你没法子捉弄我了!”山谷笑而不语。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夫人问子敦背上的字是怎样回事?原先山谷偷偷地将诗写在他的背上了。诗云:“红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当时民间流行纹背,写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被山谷用来作为开玩笑的材料了。(据《复斋漫录》)

书法家的故事7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书法家的故事8

  东汉灵、献帝时人。籍居南阳。后为袁术将。工书,尤善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晋卫桓《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云:“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拊。梁鹄乃益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拊。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耿球碑》是宜官书。自矜重。”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曰:“师宜官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书品》列师宜官,为上之中品,云:“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唐张瓘《书断》卷中云:“灵帝时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唐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师宜官正隶草为上之上品传世书迹有。《耿球碑》。

书法家的故事9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立刻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那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回到。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书法家的故事10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3)

——书法家的故事10篇

书法家的故事1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祝允明是明代书法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性格豪爽,疾恶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儿子,不学无术,又自以为是。有一天,这位少爷写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胜,到处炫耀自己儿子的“才华”。好多帮闲文人也帮忙吹嘘,有人提出必须要请祝允明来给文章题字。

  请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辞,看过文章,提笔写下了两行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看后,大喜,帮闲们也说好好好,真乃诗文合璧,交相辉映。

  不久,这事被唐伯虎明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一个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释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那位少爷的文章写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那位少爷的文章离题万里。”

  祝允明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游览。这事被杭州太守明白了,太守想请祝允明在一幅古画上题字,但与祝不熟,于是便请自己熟识的唐伯虎来疏通此事。

  这太守为人吝啬贪财,祝允明想借此机会教训教训他,于是提出要三百两银子做润资。太守只给了一百两。祝便打定了一百两的主意来回敬。

  这幅画叫做《柳堤送别图》,画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树,小船待发,河岸上一女子正与人依依惜别。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画的上方写了如下几句:“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写毕,便派人将画还给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这叫什么玩艺儿,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来。唐伯虎一看,也觉得祝兄闹得过分了,答应与祝允明交涉此事。yingbishufa.

  祝允明见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气壮地说:“我的题诗照例是三百两银子,他只给了一百两,我能给他写这么多,就很对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两银子给,我就把诗补齐,包他满意。”

  唐伯虎只好把这意思转告给太守,太守虽然心疼银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应;否则,画毁了,就更亏了。

  祝允明按约来到太守家,坦坦荡荡收下银子,便开始挥笔续诗,不一会儿,续诗写完了,众人观看,只见画面上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几句续诗,便把全诗激活,把原本开头几句*淡的诗句也变得有了好处。全诗成了一首带有元曲情调的婉约缠绵的离愁别绪的佳作,人情人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绝。

书法家的故事2

  郑板桥巧讽和尚

  郑板桥板桥性爱山水,即使在他穷困落拓时依然兴致勃勃。板桥时常到寺庙投宿。一般状况下,出家人都乐于为人带给方便,板桥为此还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桥有时也遇到使人气结的和尚。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是一个穷秀才,十分势利,规定务必抄经若干方可借宿,语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桥也只好答应。经抄好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板桥的字写得很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下:

  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而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立刻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幅对联裱悬于佛堂,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经其点破。和尚也一下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注:上联的玄关在于繁体的“鳯”字)

  郑板桥对佛学研究颇深,但他十分憎恶那些势利市侩的和尚。

  晚年的板桥,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随便,且又其貌不扬。有次,他去逛扬州城外的*山堂。*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为他是一俗客,就随便说了声“坐”,对泡茶的小和尚说了声“茶”,就不再作声了。板桥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讲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山堂内欧阳修读书处的石膏像。老和尚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你那个穷样还谈什么欣赏欧阳修?欣赏了一番寺庙内的雕刻和字画,和尚与他搭讪几句,板桥皆娓娓道来,十分内行,和尚发现这位粗布衣裳的人谈吐不俗,很有才学,心想,他必须不是一般的*民老百姓,或许有什么来头,转而招呼道:“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寺里来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尚笑脸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热情。这些达官贵人见郑板桥也在座,一个个上前向他问好,喊出板桥的名字。和尚方才明白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不免大吃一惊,立刻变了态度。老和尚赶忙满脸堆笑地对板桥打躬合掌说道:“请上坐!请上坐!”此时小和尚将茶端了上来,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立刻又回去换来香茶。这时老和尚拿出纸张笔墨,请求板桥留点墨迹。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挥毫写就下面这幅妙趣横生的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时定会面红耳赤,恨不能脚下有条地缝钻进去。

  他在镇江焦山读书时,给其友徐宗于的信中曾说:

  山中和尚,泰半是钱奴化身,市侩转世,口念阿弥陀。心贪阿堵物,俗不可耐,触人欲呕。入山游客,不问雅俗,但视衣衫,入寺烧香,只计贫富。有钱布施,声声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状似弥勒;无钱施舍.则白眼相加,冷语对答,阴森之气,逼人发抖。知客堂中,最为可恨,请客一坐,有请坐、请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别。內外各有度词隐语,彼此相通,亮中说话,暗中关切,冷眼傍观,气破肚皮。悲哉!悲哉!庄严佛地,清静梵宫,变作论斤较两之市井,我佛有灵,定当低眉合眼。效夫子之喟然而叹也。(《焦山别峰庵与徐宗于》)上则故事当根源于此。

书法家的故事3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状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状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写”。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以前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样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明白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十分生气,他认为这种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样能再助长呢?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资料,欠缺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书法家的故事4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书法家的故事5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书法家的故事6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个大文人,但生性诙谐,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征明瞒了祝枝山,躲在一处饮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赶到那里,一进门就大声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请我自到。”说罢,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然后对祝枝山说:“这天我们吃酒,有个规矩,须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不准吃。”祝枝山笑笑说:“好吧,你们先说。”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不怕别人来嫌恶,撞来席上自营营。”文征明之后说:“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吃人嘴脸生来厌,空腹贪图乱钻营。”

  不速之客祝枝山听了,明白他们在取笑自己专吃白食,但却假装不懂,便也吟了一首:“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怪盘中食,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

  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请你猜猜他们三人所作诗谜的谜底是哪三种昆虫?

书法家的故事7

  汉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东汉灵帝熹*年间,皇上旨令蔡邕写《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但是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最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这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事见唐·张怀瓘《书断》)

书法家的故事8

  东汉灵、献帝时人。籍居南阳。后为袁术将。工书,尤善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晋卫桓《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云:“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拊。梁鹄乃益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拊。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耿球碑》是宜官书。自矜重。”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曰:“师宜官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书品》列师宜官,为上之中品,云:“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唐张瓘《书断》卷中云:“灵帝时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唐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师宜官正隶草为上之上品传世书迹有。《耿球碑》。

书法家的故事9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時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到达成熟的阶段。当时,人們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十分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齐,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齐,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最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但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书法家的故事10

  韦诞,字仲将,三国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人,擅长楷书,尤其精于题署,汉魏时期的皇宫、舍馆和各类宝器上,都有他写的手迹。

  魏明帝即位后,在洛阳兴建凌云台。楼台上悬挂有未题字的匾额,让韦诞去题写。人们用笼子装着韦诞,再以滑轮、长绳牵引,吊拉上去。匾额离地面有二十五丈,韦诞站在上面,胆颤心惊。一气之下,他扔掉手中笔,把它烧了,并告诫他的子孙,断绝传授他的楷书法,还将这一条写进了家规。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4)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0篇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2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3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4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5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6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7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8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9

  苏轼对对子

  有一个苏轼的故事,体现了他的学问渊博而且运用灵活。宋朝与辽国结盟,两国使者往来,时常以诗文相互谈谑。元佑(宋哲宗赵煦年号,1086-1093)间东坡就担任接待辽国使者的工作。辽国使者素闻东坡的大名,想出一个奇题来使他答不出来。他们国家素来有一个对子,是“三光:日、月、星”。大凡用数字来对,必然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你如果答四什么,那么下接四样东西,就多了一个字。所以他们整个国内,没有能对出来的。使者首先就以这个对子请教东坡。东坡答:好的,好的。就对使者的助手说:“我能对,而您不能对,也不是可以全大国之体的事。我对‘四诗:风、雅、颂。’这是一个天生的对子,何不以这去回复您的主人?”(我们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种类型。而雅有大雅与小雅之分。四种诗的类型,就暗含在风雅颂三个字之中,这就克服了上面所说的难关。)

  助手依照东坡的话去回复,正在叹愕之时,东坡又徐徐地说道:“我也有一个对子,‘四德:元、亨、利。’”(我们知道,《易经》的乾卦首句是‘乾:元亨利贞。’乾有四德,元亨利贞。这里东坡只说了元亨利,而没有说贞。真的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使者似乎抓住了东坡的把柄,睢盱(张目仰视貌)要来辩论,指出东坡的“失误”。东坡说:“你以为我忘记其一吗?请不要吱声,我对‘两朝兄弟邦’。您是外国的臣子,不知道这是仁祖的庙讳。(仁祖,即仁宗赵祯。祯与贞同音,臣子是不能说出皇帝的名讳的。)”使者实在是想不到,有这样的情况。大骇服。既而互相谈话,都为东坡所胜。使者自愧不如。一直到白沟往返,咬着舌头不敢再说什么了。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0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5)

——书法家王羲之传说故事3篇

书法家王羲之传说故事1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书法家王羲之传说故事2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事3篇(扩展6)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菁选2篇)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1

  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2

  从小,王铎就模仿大家的作品,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他前期的作品时常能见到“二王”的影子,他四十岁之后,又受到了书法家米芾的影响,笔风开始转变,再加上他一直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将各中要道融会贯通,加上其一心研究书法,又有跟其他人更多的经历,他的作品收放自如、笔力苍劲、雄伟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书风,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王铎行书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王铎行书的线条多变又丰富,用笔也不拘泥于一二,好像一个矛盾体,既豪放又谨慎,既雄壮又委婉,既痛快又阴沉,让人难以捉摸。他用墨也不均匀,有时非常粗壮浓厚,浓厚的甚至分不清具体的比划,时而又清淡枯燥,但是两者转换又非常自然。看上面这幅《李贺诗贴》,“病”“长”“尊”等字非常浓墨重彩,但是写“客”“孙”等字的时候明显笔墨就清淡的多了。有人会误以为这是王铎没有调节好笔墨的缘故吧。看他的字好像在看一副画,特别是他的点勾,非常生动自然。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的字,大多是倾斜的,常往右倾斜,左右结构的字也通常一高一低错落开来,所以第一眼看到他的字很多人才会有乱的感觉吧。

  王铎行书代表作品有《行书卷》、《拟山园帖》等。

上一篇:感统训练教案10篇 感统训练教案小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短篇胎教故事范例大全精选11篇 胎
  •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10篇 中国古代寓
  • 雷锋的事迹故事优秀12篇
  • 《拔萝卜》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拔萝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