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湘夫人教案优秀7篇 《湘夫人》优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2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这7篇湘夫人教案是来自于的湘夫人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湘夫人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 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进入文本

1、解读第一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赏析名句的妙处?

——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

(1)齐读:

(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

(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比兴。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 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里是因情造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杜若 石兰……)

4、解读第四段:

(1)齐读:

(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境。

(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

——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的礼物。

(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

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体见课件)

6.总结:写法借鉴

(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

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罾何为兮木上。

《湘夫人》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名句赏析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情感目标: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辩证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落实与文章背诵。

2、难点:比兴的写法及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已经成了屈原的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A、字词质疑解疑

B、内容梳理

文章主要写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

⑴望

⑵迎

⑶怨

⑷等

C、对文本作其它的常规分析

方式上,先由学生探讨交流,再明确:

①形象分析: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②写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2、比兴。"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铺叙。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③、主旨情感的探讨: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拓展与思考:

1、作者刻画这一形象,除表达对湘君的赞美之情外,还有别的用意没有?见教材思考题第四题。

2、作为读者,对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经典,你有何感悟?比如,如何看待湘君的等待?

歌德: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

(四)作业:背诵巩固。

湘夫人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三、“楚辞”及《楚辞》:

1、“楚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

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用“骚体”指“楚辞”

2、特点:

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多用语气词“兮”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3、《楚辞》:

作品总集名,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编辑。

四、诗文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生字词的巩固:

北渚()眇眇()袅袅()白薠()

骋()望蘋()中罾()潺()湲()

麋()水裔()江皋()西澨()

葺()荪()兰橑()薜()荔()

擗()櫋()庑()门九嶷()

袂()褋()澧浦()搴()

3、讲解1—2段词句:

第二节

一、讲解3—4段词句:

二、学生巩固全文词句:

三、分析诗歌:

1、诗歌《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

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2、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4、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这句诗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的呢?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6、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7、既然是错乱的现象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写景方法我们称为什么?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8、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9、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10、第三段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运用描写的手法,极力展开铺陈,营造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相会之处: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11、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12、“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一举动?

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

13、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虽然表面的决绝,而内心的想念是无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时的,

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最终恢复了平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1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这于屈原是多么的契合: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湘君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四、诗文结构:

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写湘君怀念湘夫人的心理活动。

铺叙湘君幻想与湘夫人相会的情景。

写湘君离开约会地点的行为和心境。

湘夫人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湘夫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品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三、作家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课文分析

四、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略)

2、内容述评 注释(略)

述评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 “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

五、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册

湘夫人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2、掌握《湘夫人》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导学:

我们在高中学过屈原的,从中感受到作者“ ”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一、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诵读指导

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渚眇罾潺

袂汀遗搴

三、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帝子降兮北渚(2)与佳期兮夕张

(3)罾何为兮木上(4)蛟何为兮水裔

(5)葺之兮荷盖

2、找出第三段中和“蛟何为兮水裔”中裔意思相同的两个字

3、能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导思:

1.提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一、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1、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二、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3、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4、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传统诗歌意象歌谣: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补充内容:所谓的“比兴”则是《诗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叙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物咏物。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而屈原在他的《离骚》则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了“赋比兴”的的手法。屈原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到了后来,“比兴”就具有了诗的寄托之意。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在这首诗中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

导练:

一、背诵这篇作品。

二、完成课后题第四题2、3小题。

三、完成课后第五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7篇湘夫人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湘夫人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上一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精选5篇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精选5篇50字 下一篇:幼儿园教案大班14篇
教案推荐
  • 春节的诗歌通用9篇
  • 有关爱国的诗句汇总集锦50句 有关
  • 2022重阳节现代诗歌朗诵大全10首通
  • 经典少儿诗歌朗诵最新6篇 经典少儿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