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15篇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更新时间:2023-05-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下面这15篇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是为您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化学实验试题教学设计 篇二

引课:老师这里有一瓶刚刚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我们如何证明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学生:在气体中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学生进行该实验操作 发现石灰水没变浑浊

教师引导: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提出问题:石灰水没变浑浊,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也可能是石灰水的原因 二氧化碳的原因:装置漏气,没收集到二氧化碳

实验时用浓盐酸,使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影响该实验 石灰水的原因:石灰水变质

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假设并引导归类,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学生自主设计,教师检查方案,需要时加以指导。 关于装置漏气:重新检查该装置气密性

关于是否使用浓盐酸:检查教师所用盐酸是否为浓盐酸(教师提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

水蒸汽重新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即白雾))

关于石灰水是否变质:将石灰水中通入呼出气体看是否变浑浊 教师总结方案,引导学生加以完善。 实验中预期现象及结论。

进行实验:学生按照本小组所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反思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节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

Sn、

Pb、

Ag、Pt、

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着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 (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 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六

一、深挖往届试题潜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往届高考化学试题中大多数试题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从思维层面都具有较高深度。但我觉得:有些试题还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把试题进行全面改造后加以训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1: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电池反应由两个半反应组成,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例如:伏打电池的电池反应为:Zn+2H+=Zn2++H2↑两个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H++2e=H2↑铅蓄电池具有电压高,放电容量大,经济上较便宜,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轮船作启动与照明电源。已知:铅蓄电池充电完毕后,电池中硫酸的密度为ρ1,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变为ρ2。又铅蓄电池充电时的反应:

2PbSO4+2H2OPb+PbO2+2H2SO4

法拉第常数;F=96500C/mol。

(1)写出铅蓄电池使用时所产生的总反应式及两电极上的半反应。

(2)已知充、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是下列两个数据:1。10g·cm—3,相当于含14。35%(质量)的硫酸、1。28g·cm—3,相当于含36。87%(质量)的硫酸。请指出ρ1,ρ2分别对应于哪一个数据。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该停止充电?

(4)按方程式计算生成及消耗的水和硫酸的质量。

(5)计算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中需加多少硫酸?

(6)对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计算充电和放电后硫酸溶液体积的差值。

(7)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什么?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复习高考化学试题中有关铅蓄电池的选择题后,参考一些资料,编拟的一道综合试题。该题考查生活中的铅蓄电池,其内容牵涉到化学中原电池、物理学中电学知识及环保方面的知识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整体性和创造性。进行试卷讲评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浅。现简答如下:

(1)由题示可知:伏打电池的电池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依据电池的充电、放电反应互为相反的过程,可得铅蓄电池的电池反应:

Pb+PbO2+2H2SO42PbSO4+2H2O

正极反应:

PbO2+2H2SO4+2e=PbSO4+2H2O+SO42—

负极反应:

Pb+H2SO4—2e=PbSO4+2H+

(2)从方程式看出:铅蓄电池放电时生成了水,溶液的密度降低;反之,充电时生成了H2SO4。因此,ρ1应该为1。28g·cm—3,相当于含36。87%(质量)的硫酸;ρ2应该为1。10g·cm—3,相当于含14。35%(质量)的硫酸。

(3)该问题是在前两问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由铅蓄电池的电动势和溶液的密度变化可想到两种方法:

(a)测量电池电动势:放电时,电动势降至某额定限量即充电;充电时,电动势上升达某一额定限量即停止充电。

(b)设法用比重计测定电解液比重。若充电时比重计的读数为ρ1时,则表明充电完成;若放电时比重计的读数为ρ2,则表明放电完成。

(4)根据电池反应,每消耗2molH2SO4,即196gH2SO4,生成2mol水,即36g。

(5)解题关键是求出反应中硫酸和水消耗和生成的量。根据电池的总电量、法拉第常数,可求出充、放电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解得开始时需加入硫酸的量为634。6g。

(6)在前一问的基础上,求出充、放电后溶液的体积,即得该蓄电池中硫酸溶液的体积差为105。8cm3。

(7)本问属环保问题。由于铅蓄电池笨重,抗震性差,有酸雾产生,需补水,一旦漏液会造成设备的腐蚀等问题。因此,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发生漏液,铅污染环境等。

二、变换试题设问角度,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在传统的高考复习中,学生的思维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久而久之,这种定势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考复习中,笔者在考题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变化设问角度,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中,以达到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芒硝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试回答:

(1)我国广西某地蕴藏着一大型芒硝矿。从广西的地理环境看,该大型芒硝矿床应存在于地下浅层,还是地下深层?为什么?

(2)芒硝可调节室内温度,科学家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达到蓄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请问这是为什么?请用方程式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芒硝可作什么材料?

(3)为测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学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称量样品→溶解→加过量试剂A→过滤出沉淀B→洗涤沉淀→烘干称量→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a。实验时,甲学生选用AgNO3作试剂A,乙学生选用BaCl2溶液作试剂A。问哪一位学生所选用的试剂A不合理,为什么?

b。以下都是在试剂A选择正确时进行的实验:检验加入的试剂A是否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Wg,沉淀物质量为mg,请列出实验测定结果的计算式:Na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复习第三章《硫、硫酸》专题时,通过参考一些资料独立编写的试题。本题以学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盐的溶解性、结晶水合物得失结晶水所伴随的能量变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等,但试题变化设问角度,以生产、生活实际为线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第3问能很好区分学生平常是否做过实验、做实验时积极思考,还是“照方抓药”。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做得极不理想,有80%的学生没有全部做对,这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现简答如下:

(1)地下深层。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于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层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于芒硝随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得失结晶水,在得失结晶水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因此,芒硝可作储能材料。

(3)a。甲学生选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为除生成AgCl沉淀外,还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淀,而且烘干沉淀时,AgCl将发生分解,使测定结果不准确;b。取上层反应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淀,说明A过量;Na2SO4的质量分数略。

三、精心点拨,层层推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经典试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顿悟。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只有对经典试题精心点拨,并由此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才能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产生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有关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A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综合复习时精心选择的试题,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D为铁盐,因为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从而确定B为Fe,A为硝酸,因而问题(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浓)+NO=H2O+3NO2,因此,浓硝酸与铁加热时不能产生NO。试题讲解后意犹未尽,笔者又针对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1、为什么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呢?

2、工业上制备硝酸时为什么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说明:本题是对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过认真分析信息③后,笔者指出:由于浓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与NO分子能很快反应,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而工业上硝酸的制备是③的逆反应,是将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浓硝酸,生成的浓硝酸将会很快与生成的NO反应,重新生成NO2。通过上述分析,学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对信息③的认识:

2HNO3(分子)+NO3NO2+H2O

笔者针对例3中“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的信息,还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是由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Fe3++6C6H5OH→[Fe(C6H5O)6]3—+6H+

某学生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试预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已完全被激活,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了共识:由于苯酚具有弱酸性,苯酚钠具有强碱性,当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引起Fe3+的水解平衡发生移动,产生红褐色的Fe(OH)3沉淀,反应为:

3C6H5O—+Fe3++3H2O=Fe(OH)3↓+3C6H5OH

生成的苯酚再与Fe3+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Fe(C6H5O6)]3—,反应为:

Fe3++6C6H5OH→6H++[Fe(C6H5O)6]3—

最后,由于H+不断产生,酸性不断增强,生成的Fe(OH)3沉淀不断溶解:

Fe(OH)3+3H+=Fe3++3H2O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提高了。由此笔者想到:信息题应该仅仅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手段,老师更应该对题中信息进行深化,展开它丰富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有人认为:试题做多了,学生能力自然就上来了,就能考出好成绩。笔者不敢苟同,很不赞同题海战术。我认为采用精讲精练,在深钻考纲和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知识点广而浅,灵活度高,思考空间大的试题,力求对试题求异求新,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高考复习中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做出的一点探索、一点尝试,希望中学化学同仁能批评指正。

化学实验试题教学设计 篇七

化学是高中所有学科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式不恰当等原因,直接导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改善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必须探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课堂上创设有趣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经常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营造轻松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看”中不断进步,使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这样化学实验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离子反应”时是这样创设实验情境的,播放《三国演义》第66回:“绝路问津”片段。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哑泉之谜,它实际上就是一些溶有CuSO4的泉水,而且其真正致病的是Cu2+。然后我设计了3套方案,分别向泉水中加入NaCl、BaCl2和NaOH。实验探究是否存在可行的方案除去Cu2+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并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学生在学习中既兴奋又好奇,这样巧妙地创设实验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将实验带给大家的兴趣感逐步转化为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使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根本动力。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一炭的吸附性和次氯酸的漂白性,积极思考漂白的不同原理、实验现象的异同;其次,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讲解为什么会得出此种实验结果,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并不了解,同时学生对实验步骤也并不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实验信心。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之前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十分必要,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在掌握实验步骤的情况下去做实验,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实验难度,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于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发现更多新的问题。

4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相长是不变的真理。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为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同时,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神秘感,不断的进行探索,发现化学本身的巨大魅力,从而对做化学实验更加的积极主动,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也许教师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积极探索。例如:在进行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材中描述不相符,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检查是否因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操作性的失误。学生认真做过实验之后,发现两种物质反应之后确实不像教材中所描述的那样出现浅红色的溶液,而是出现了黑色的悬浮不溶物。学生因此觉得教材是不正确的,继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实验。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证明出现的悬浮物中到底含有什么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完成实验。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证明出结果,学生会因为实验带来的成就感,而对化学实验产生深深的兴趣。

5反思总结是实验探究的新起点

实验结束以后,结合各组的实验情况,可选代表进行交流,找出每组实验现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以及实验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能够提出新的可探究的问题,实验探究的结果怎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不论结果如何,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知识、能力、技能的体验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感受到的,因此实验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化学新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为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必须积极的完备化学实验器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供有利条件。然而,教师要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向学生演示并传授知识,还要给予学生自行操作的时间,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要积极投入化学学科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实验课的操作过程。

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篇八

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知识间的纵横向的联系串联的较好。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记忆会学是学好化学的最好方法。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恰当

补充视点

理清化学式的学法和读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建议

利用多媒体

教什么:学习效果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暴漏问题,提高认知。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性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入,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小结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注意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当堂检测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评价及时反馈。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

补充视点

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改进建议

增加拓展知识

怎么学:怎么学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人人主动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补充视点

练习可以多一点

教学改进建议

采取举一反三方法

怎么学:学得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问题解决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业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反馈并进行指正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补充视点

教学改进建议

加大练习的强度和力度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 篇九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硫磷碳氦氖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过氧化氢(7)氧hua汞(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微观(填“宏观”“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写法: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

根据HgO、SO2、Fe3O4NaClKCl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氧在后,金属左非金属右,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读法: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

七、板书设计: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十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化学电解池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第一课时 电解原理

参赛单位:济宁市第二中学 参赛教师:胡政敏 -12-22 1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宁市第二中学胡政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2 3 4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cucl2 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两个电极(常用惰性电极:pt、au或碳棒)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 (4)闭合回路 3、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4、分析电解反应的一般思路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

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要点扫描】

1.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流方向。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2.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正确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方向和溶液的PH值变化。

3.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新型化学电源

4.根据电极反应,理解原电池工作时基本定量关系。

【知识梳理】

一。 原电池

1.工作原理:

2.基本组成: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

5.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例。 已知下列原电池的总反应式,请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并归纳如何根据原电池的总反应式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① Zn+CuSO4=ZnSO4+Cu

② 2Zn+4NH4Cl+4MnO2=[Zn(NH3)4]Cl2+ZnCl2+2Mn2O3+2H2O

③ CH4+2O2+2KOH=K2CO3+3H2O

【归纳】根据总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基本思路:

负极:还原剂 氧化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

正极:氧化剂 还原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 分享:

(1) 若总反应式中没有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H+,另一极必定生成H+。

(2) 若总反应式中没有O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OH-,另一极必定生成OH-。

(3) 氢氧不够,水来凑。

6.PH值变化:

二。常见化学电源

(1)一次电池: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了。

如普通的锌锰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2)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这类电池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如铅蓄电池: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化学电池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不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电极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除,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如氢氧燃料电池:

a.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时:负极 ;正极

b.电解质溶液为强碱时:负极 ;正极

c.电解质溶液为水时: 负极 ;正极

如乙醇燃料碱性电池:负极 ;正极

小结: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典例精析】

例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B.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C.在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阳离子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题体会:

例2.把铁钉和碳棒用铜线联接后,浸入0.01 mol / L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碳棒上放出氯气 B.碳棒近旁产生OH- ( )

C.碳棒上放出氧气 D.铁钉上放出氢气 E.铁钉被氧化

解题体会:

例3.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3)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 8CO2+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级,电极反应为:O2+4e- 2O2--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 4CO2+SH2O

解题体会:

【反馈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和溶液,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Cu、Cu、稀硫酸 B Zn、Cu、稀硫酸

C Cu、Zn、酒精 D Zn、Cu、CuSO4溶液

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A) (B) (C) (D)

正极 Zn Ag Cu Cu

( )

负极 Cu Cu Zn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FeCl2

3.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 )

A 不变 B 先变小后变大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4.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

B 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

C 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

D 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

5.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6.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7.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

C 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 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8.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C6Li-xe- C6Li1-x+x Li+ (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Li1-xMO2+xLi++xe- LiMO2 (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Li1-xMO2 LiMO2+C6Li1-x

B 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去1 mol电子,金属锂所消耗的质量小

C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C6Li1-x+x Li++x e- C6Li

9.如图所示的装置,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吊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况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10.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 )

11.根据右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铁片与铜片不用导线连接,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用导线把金属片连接起来,现象是 ,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正极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1)将两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为电极,在两极区分别通入甲烷(或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构成燃料电池,则通入甲烷气体的极是原电池的 ,该极的电极反应是 ,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正极助燃气,制得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下列反应式:正极: ,

负极:2CO+2CO32-==4CO2+4e-。总反应: 。

(3)铅蓄电池(原电池)工作时,总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由此可以判断。

A 原电池的电极材料:① 正极 ;② 负极 。

B 电极反应式: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

C 工作后,蓄电池里电解质溶液的pH(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理由是 。

13.如右图所示组成一种原电池,试回答下列问题(灯泡功率合适)。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灯泡 (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

(2)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时,灯泡 (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

14.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目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2NiO(OH)+2H2O 2Ni(OH)2+Cd(OH)2

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 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 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 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锡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

(3)另一种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很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7,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试回答: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

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15.由铜片、锌片和200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当在铜片上共放出3.36L(标准状况)气体时,H2SO4恰好全部用完。(假设锌片不放出气体)求:

(1)消耗锌的质量;(2)通过导线的电子数;(3)稀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原电池 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典例精析]

例1 BD 例2 BE 例3 BC

[反馈练习]

1.BD 2.C 3.C 4.D 5.D 6.C 7.C 8.BD

9.D 10.A

11.(1) Fe片溶解,周围有气泡逸出 Cu周围无明显现象

(2)Fe片溶解 Cu周围有气泡逸出 负极 Fe 2e- = Fe2+

正极2H+ + 2e- = H2 Fe + 2H+ = H2 + Fe2+

12.(1) 负极 CH4 8e- + 10OH- = CO32- + 7 H2O

CH4 + 2O2 +2OH- = CO32- + 3H2O

(2) 2CO+ 2CO32--4e-=4CO2 2CO+O2=2CO2

(3)A. PbO2 Pb

B. Pb-2e-+SO42-=PbSO4

C. 变大,在过程中消耗了H2SO4

13.(1)亮

a.Mg2e- = Mg2+ 2H+ + 2 e- = H2 (2)亮

a. 2H2O + 2e- = H2 +2OH- Al 3e- + 4 OH- = AlO2- + 2H2O

14.(1)B (2)Ni(OH)2和Cd(OH)2能溶于酸性溶液。

(3)锂的摩尔质量小 :2Li+ZH2OLiOH+H2

15. 9.75g 0.3mol e- 0.75mol/L

化学电解池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四、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为《电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初三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为大家整理的15篇化学教学设计模板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上一篇:预防溺水班会课主题教案优秀12篇 预防溺水班会主题班会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7篇
教案推荐
  • 中学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精选篇精选
  • 新闻稿优秀10篇 新闻稿优秀10篇文
  • 学生创新创业报告通用4篇
  • 最新校园元旦活动策划方案(十四篇)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林若岚陆青云林若岚小说免费在线阅读_陆青云林若岚全文阅读 第3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