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通用8篇 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方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2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大伙儿找到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通用8篇,仅供参考。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一

为"灭洋"而起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反洋教"。洋教是指西方传来的基督教。从康熙晚期到鸦片战争前,清廷一直实行禁教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列强的压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同意解除教禁。传教士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纷纷来华传教。很明显,这种传教的实质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为了传教的策略需要,教会在中国创办了不少以传播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医院和报刊杂志,对现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引进和广泛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深入到内地乡村建堂传教,农民和教会的冲突日益激烈,屡屡发生各种"教案"。

反洋教既有文化上的冲突,更有实际利益的冲突。从文化上说,教会认为"祭天祀礼拜祖"是偶像崇拜而禁止信教者进行这些活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视为神圣的祭天地、敬鬼神、祀祖宗、拜孔子几乎水火不容。洋教因此被许多人(尤其是官绅)视为"灭伦伤化",难以容忍。在实际利益方面,教会为了扩大传教,往往不择手段,不分良莠地吸收教民。

由于教会享有种种政治特权,不少品行不良分子纷纷入教,仗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在教民与乡民的冲突中,教会自然偏袒教民,地方官往往也无可奈何。这样,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兴起声势浩大的反洋教运动。

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全国发生大小教案8百余起。其中较大的有"天津教案"、"长江暴动"及四川余栋臣起义等。其发动与参与者有地方官员,土豪乡绅,普通农民,民团会党,城市贫民,流氓无产者……十分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激烈。但基本诉求仍是"趋正避邪"、"忠君卫道"的封建性。义和团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义和团的口号虽不统一,但主要是"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并明确表示"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爱国性与封建性混为一体。对一切与"洋"有关之人和物,义和团极端仇视,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

暧昧的清政府

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决定。由于中央和地方官员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深受影响,时而主剿,时而主抚,但总的倾向是主抚。而最终决定明确支持义和团,则是要利用义和团根绝维新隐患。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这使国人深受刺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借法自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造中国。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上演了"百日维新"的话剧。变法必然触及守旧派的利益,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梁在外国使馆人员的帮助下逃往海外,支持戊戌的官员受到严厉处置,光绪皇帝被囚禁。戊戌失败,中国社会和历史严重倒退。为了根绝隐患,慈禧等守旧派决定废除光绪,另立新君。但这一计划遭到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对守旧派来说,光绪的存在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便想依靠义和团的"民心"、"民气",同时又相信义和团的各种"法术"真能刀枪不入,打败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洋人,于是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杀灭洋人,达到废立的目的。而义和团本身的封建性、落后性,也为这种利用提供了基础。

有了清政府的明确支持,义和团情绪高涨,迅速向更极端、更加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传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杀。 1900年春夏义和团进入京津后,情形更加恐怖,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被杀。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6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死于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8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 " 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明令要"康有为回国治罪"。在一些顽固派的指使下还一度冲入禁宫要捉拿光绪皇帝。在这种情形下,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又一次侵华战争。这时,清政府已失去了回旋余地,而必须作出是战是和的决定。从6月16日到19日,清廷连续召开4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主和派得到光绪皇帝支持,主张镇压义和团,对外缓和;主战派实际以慈禧为首,主张支持义和团,对外宣战,首先攻打外国使馆区。结果当然是主战派胜利。主和派认为中国大难将至,在廷上相聚共泣,却毫无办法。不久,5名主和大臣被清廷处死。

6月19日清廷决定"向各国宣战",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米2万石,银10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起攻打使馆区,义和团更加斗志高昂。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中方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北京城于8月14日被攻破。慈禧于第2天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就在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残酷屠杀义和团团民之时,西逃途中的慈禧已开始与列强议和。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月7日起连续发谕,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灭不可。"经过清政府地方官的严剿,一些零星小股义和团也被最后扑灭。在八国联军开到的一些城市,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清政府官员挂出的"拳匪"头领的首级。

"维新"才是出路

可以说,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是反对社会发展,阻挡历史进步。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建立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实现现代化转型。义和团排斥、反对乃至仇视一切现代文明,这种反现代化的态度是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的。这种仇视当然事出有因,如中国文化中"华夏中心"、盲目排外的传统,更有近代中国屡受"洋人"侵略的背景。不过唯其如此,使人更感到"戊戌维新"的难能可贵。

戊戌运动的直接动因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明治维新的日本打败,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深受刺激,认识到只有像日本那样"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他们不因日本侵略中国、残酷屠杀中国人而反对维新,怒斥维新的种种不是,反而明确提出要学习敌国日本的维新,这不仅需要冷静的理性,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维新派提出向敌国学习,承认敌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优于被侵略的祖国,很容易被指为"汉奸"、"媚敌"、"卖国",所以只有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那样有胆有识者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甲午战败后提出"借法自强"。

而义和团运动则明显是维新运动的反动,因此才能被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中最愚昧、顽固、落后、守旧者所利用,成为他们反对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且,正因为义和团非常正义,所以更容易极端、过激,而批评者对种种危害不浅的极端、过激行为甚至无法启齿,因为这种批评很容易被指为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上。

对清政府说来,最初利用义和团时只是想到"民心"、"民气"可用,而没有看到当民众的怒火被点燃后,政府便很难控制其方向、规模。最终很可能是自己被灼伤。"民心""民气"固然可贵可用,但对统治者而言却是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伤及自身。所以定要慎之又慎。从义和团方面来说,本来就有满腔怒火正待喷发,一朝得到官方支持更一发不可收拾,而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清政府的一种工具。一旦情况有变或超出官方允许的范围,自己首先就会成为牺牲品。

对义和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物更多地看到其负面作用。陈独秀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克林德碑》一文甚至认为义和团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闻一多谈到自己从支持国民党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变时说,因为蒋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要大力弘扬八德四维等中国"传统文化",闻氏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了一跳,我们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加入到争自由、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二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在东北有驻军19万,日本关东军仅1万余,中日兵力相差如此悬殊,而日本侵略者竟然能够在一夜之间袭占沈阳,一日之间掠城20余座,百余日即占领整个东三省,其主要原因就是东北军奉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不仅是在九一八事变前严令东北军“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而且在事变发生后,采取的方针仍然是: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与日本最近进行交涉,完全依赖国联主持公道。[1]

一、南京政府幻想国联处理中日冲突

国联即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倡议,于1920年1月10日宣告成立的。国联设立行政院、大会、秘书处和常设国际法院。它的基本宗旨是谋求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和平;各国之间发生争端要提交给国联理事会进行仲裁和调解;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换句话说,国联保证保护其成员免遭侵略。国联的第二个宗旨是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促进国际合作。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国联解决过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如瑞典和芬兰的奥兰群岛之争,立陶宛和波兰的维尔纽斯之争,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摩苏尔之争等,这些工作很有成效。

“九一八”后的第二天,中日两国在中国东北产生争端的消息就传到了国联。

国际联盟行政院立即在9月19日上午开会,会议主席在开幕词中质问日本代表此事。日方代表表示这是一个地方事件,尚未得到日本政府所述情况。会议主席告诫日本代表说,日本政府应该从速采取必要处理,恢复平稳状态。下午,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表示,此事件应该由日本方面负责;“中方挑衅”之说,乃是日本方面借此为武力占领中国城池的口实。

21日,中国代表施肇基奉中国政府令,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动,制止日本对和平的威胁和形势的恶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爆发前的状态。施肇基严肃指出,破坏世界和平、侵犯中国领土,责任全在日本。[2]各国代表均表赞同,日方代表一再强辩。

22日,南京市举行党员大会。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在会上发表外交政策演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等待国际公理之判断。”[3]明确表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政府奉行依赖国联的外交政策。

同日,国联行政院主席向中日两国政府给予紧急警告,希望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对此,中国代表表示同意;日方代表说要等待本国的训令,不予承认。行政院又提出方案,要求中日两方代表采取适当方式促使本国政府立即撤退军队,以保证两国居民与财产安全。中国代表称,此决议为采取各种办法的第一步,请国联主席持公正态度进行调查。会上,英国代表要求日本代表向国联提供此事件的报告,并对日方迟迟不提供报告表示惊异。中国代表提出声明,要求国联“立采步骤,阻止情势之扩大,而危害各国间之和平,并恢复事前原状,决定中国应得赔偿之性质及数额”。[4☆☆]

国联在22日产生的关于中日冲突的第一个决议案,只是要求中日两国“力避足使局势严重或妨碍本问题和平解决之任何行动”,而没有区分侵略与被侵略。这已表明,在英、法操纵下的国联其实并不敢主持公道,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但是,南京政府仍然对这个决议案表示“欢迎并完全接纳”。[5]

25日,面对国联一致的态度,日本想回避与国联的冲突。其代表称,日本政府预备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施肇基表示,日本已占领中国领土,中日直接交涉为绝对不可能的事,并再次要求国联令日军撤回18日前的位置。

29日,国联召开秘密会议,并于30日形成了行政院正式决议,要求日本政府即日撤退军队,在10月3日前撤退完毕,恢复“九一八”前的原状。

对此决议,施肇基当即提请理事会注意,日军活动并未停止,其行动与国联行政院的和平解决意愿截然相反;国联应制止日军。日方代表芳泽又编造谎言,称日侨要求日军保护,故而不能撤军。

自从9月30日决议后,中国政府代表及时向国联递交日军在东北行动情况报告达41件,报告日军不断的军事行动。施肇基代表还指出,日本企图将东北军的飞机掠为己有,是非法的,因为这不是战争中的俘获。施代表的报告得到了德国驻沈阳领事的证实。

二、国联的决议形同废纸

由于日本拒不执行国联的决议,并在中国东北进一步进行军事扩张,10月13日,国联行政院应中国代表的要求召开会议。施肇基猛烈抨击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国联于是再次决议:认定由于日本未执行9月30日的国联决议,国联有必要采取断然急切手段来解决。然而,日方代表却提出,冲突由中日两国之间交涉解决,要求“先交涉、后撤军”。中国代表立即激烈反对,国联的理事国代表也坚决反对,认为如果不先撤军而“先交涉”,将导致日军永远不撤军。

10月22日,国联再召开大会,决定对于日本 “先交涉、后撤军”的要求不予承认。10月24日下午,国联行政院续开大会,以13票赞成、1票(日本代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中日冲突的又一个决议案,要求日本务必于11月16日前撤军完毕。此决议再次因日本方面寻找借口而变成了一张废纸。[6]

在这期间,日军不停地在东北对银行、关税、邮政进行掠抢,成立伪组织、伪政权。同时,日军已经指向辽宁省政府的临时所在地锦州,指向山海关,指向长城,指向天津,指向上海,威胁南京,完成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军事准备。

11月25日,因为日军围攻锦州而使东北局势更趋严峻,日本不断扩展侵略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国联的软弱无力也暴露无遗。但是,南京政府仍然死抱着国联不放,还试图引入英、法、意等国军队,抵御日军进而指向关内的进攻。当日,施肇基奉命向国联行政院提议“划锦州为中立区”;“在中日屯驻军队之间划出一中立区,在行政院权力之下,由英、法、意等国中立军队驻防”。[7]国联对此表示同意。南京政府提出的这一计划因为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利益,故遭到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南京政府有被倾覆之虞。12月8日,国联放弃“锦州中立区计划”。

12月10日,国联行政院通过了关于中日冲突的的第四个决议案,重申9月30日的决议有效;要求中日两国采取各种必要方策,以避免局势严重;决定指派五人委员会(即国联调查团),就地考察军事实情,尽速报告国联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围绕着中日问题,共召开了18次行政院会议及一次国联大会,通过了四个重要决议案,一再要求日本遵守国联决议,撤退军队。然而,这些决议案对于日本却毫无约束力。日本拒不执行,与国联相对抗。特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国联每通过一个决议案,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扩张就更进一步。1932年1月3日,日军终于不顾中国的一再抗议及各国的反对,悍然占领了辽宁的临时省政府所在地锦州,从而实现了以武力侵占全东北的战略目标。

三、国联调查团的结论

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国联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调查团的任务只限研究中、日纠纷的背景,向国联提出报告,而无权干预两国的军事行动或建议双方直接交涉。

1932年1月21日,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原政务次长李顿为团长,成员有美国欧战时运输司令、少将麦考易,法国欧战前驻华部队参谋长克劳德,德国殖民地专家希尼,意大利伯爵、曾任驻德国公使的马克提等五人,另外有中、日各一名代表以及秘书若干。

调查团临行前,国联行政院规定他们除调查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形成的满洲问题外,也调查中国的一般形势。因为日本当时宣称,由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关系,中国政府已不能履行它的责任,即不能保护外国利益,特别是日本在满洲的条约权利和利益。

调查团的行程不是首先去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的中国,而是去询问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该事变的态度。1932年2月3日,调查团由法国勒哈弗尔港出发,到伦敦、华盛顿;29日到达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在东京10天,拜会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养毅,参拜靖国神社。调查团到达日本时,日政府首脑对这个调查团竭力奉迎,以博好感。

调查团于3月14日到达“一·二八”后的上海。中国政府自然十分重视,以为是伸张正义、复我领土的一个机会。新闻界主席史量才在迎接调查团时表示,相信调查团“必能给予全世界热望和平的人们以正直的答复”。随后,东北数十个社会团体纷纷致电上海转国联调查团,揭露日本侵略我东北领土的事实及在东北的暴行;东北黑、吉、辽政府秘书长联名致调查团,表示对国联的期待。

调查团在上海视察了战区,所见之地墙坍壁倒,遍地瓦砾;炮痕弹迹密如蜂窝,战争惨状触目皆是。调查团成员多为军人出身,自然知道这里战事惨烈,极为震惊。用调查团的话来讲,此战事的程度与欧战时期的法国西部大战相当。一些居住在上海的英国教士及宗教界人士专程拜访调查团,控诉日军暴行。

3月26日,调查团到达南京,会见了当时政府的外交、行政院等方面的人士。接待了调查团一行。随后,调查团从南京至武汉,再由武汉经济南、天津,转赴北平。一路上,中国各界人士向调查团揭露日军侵略行径。

4月9日,调查团到达北平,东西长安街挂满旗帜。在调查团下榻的北京饭店,两丈宽的巨幅白布,上书中文,下书英文,一落到地。文为“欢迎公正严明的国联调查团”、“中国人民为公理而死,绝不承认丧权侮国之条约”等等。

4月21日,调查团抵达沈阳。这时,日本侵略者已完全占领和控制了中国东北,制造了洲国,迫使调查团承认既成事实。在东北,调查团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洲国溥仪及其官员会晤,查看了九一八事变现场。为了使调查团难以了解真相,日本关东军将调查团要看的所有地方都粉刷一新,做得极至周详。调查团赴沈阳前,日本人为了掩盖罪行,作了大量的粉饰与伪装,甚至将正在中立医院疗伤的北大营100多名官兵,以移居他处为名加以杀害。最后,日本人干脆拒绝调查团进入黑龙江,不让调查团与中国抗日将领马占山会面。

调查团历时6个月之久,于1932年9月4日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中国外交部公布调查团报告书章节。报告书共分10章。文长272页,约14.4万字。报告书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属于中国,对事变经过和洲国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观的叙述,但是总体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它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报告书认为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苏联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决,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8]

1933年2月18日,国联召开大会,确认了李顿调查团的报告。日本忿忿然,表示要退出国联。

李顿调查团的报告,据实大量地揭穿日军的侵略罪行,但调查资料有限,语言也多有含糊。国联抨击日本政府的侵略行为,虽代表盟约与道义,但也杂有一些私念,即担心自己的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侵扰。这种现实让中国人清醒起来,对国联的作用有了重新的估计。

1933年2月24日,国联特别大会通过最后决议,要求国联各盟国无论在法律与事实上,均不承认日本拼凑的洲组织,不允许洲国参加国际组织及各项国际联盟的公约,并在会议上驱逐了洲国的所谓“观察员”。

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事实证明,国联的活动和《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未能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的侵华战争反而迅速扩大,并准备进一步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国联李顿调查团的活动说明了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事实。

四、中国的民族解放要靠自己

国联主席曾经对中国代表施肇基表示,如果日本拒绝国联的决议,不从侵略地撤军,54个国家将与日本绝交。后来的事实证明,国联没有做到这一点。国联曾经宣布要对日本断绝商务来往,实行经济封锁,甚至武力干涉,最终,都由于各自的实际利益而未实行。

日本依然视国际公理于无物,一意孤行,攻城掠地,无所顾忌。但是,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进攻上海时,遭到了中方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与打击。日本代表立即火烧火燎地要求国联进行调停,唯恐中国军队的反击造成更大损失。这引得国联许多理事国和许多委员的极大不满与嘲笑。

日本的侵略行动未能制止,国联令人失望。各国也认为中国的利益不能得到国联的保障,大家也只有发展军事以自保。至此国联的约束能力已降低至极点。从这个意义讲,日本的野心导致了国际联盟的衰落。英国至今发行的教科书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不仅摧毁了国际联盟,还引发了德国与意大利的对外扩张欲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依靠国联进行斡旋的外交幻想的破灭,使中国人民得到了真实的教训,即:中国的民族解放要依靠自己,不能依赖外人。

注释:

[1][2][5]参见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第377页,第381页,第3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9月23日。

[4][6][7]韦罗贝:《中日纠纷与国联》第41页、42页,第101页,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 篇三

分)

参考答案1:

1、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中国主权和关税主权的破坏。

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3、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据明显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任务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参考答案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危害,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政治上,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中国内政混乱

,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而已。在百余年间,清政府成为傀儡,袁世凯充当走狗,各大军阀依托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钩心斗角,蒋介石为巩固实力而靠向美国。这种窝里斗无疑让危难中的中国雪上加霜,一只大象就这样死死睡去。弱国无外交,中国与外国人打交道,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外一致妥协、退让。例如资本帝国主义把持中国海关,安排全部的高级职员,最重要的是其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近代司法因“领事裁判权”而崩溃。外国人再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领事询明办理,令其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近代中国的领土丧失了独立性,变得四分五裂。侵略者通过武力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设中国租界,强占中国港湾。

经济上,不仅是那数不尽的赔款,更有那无法估量的财物被抢被毁。初步统计,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天津条约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白银,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至于被抢被毁的财物,随手就是一大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仅庄王府一处掠夺的金银就堆积如山;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的圆明园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却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一片废墟;掠夺完民脂民膏后,对所有房屋一律烧毁,对所有不能搬运的文物亦一律焚毁。另外,资本帝国主义还开办银行,如英国的汇丰,德国的德华,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法国的道胜,美国的花旗等等,对中国进行商业投机,并操纵汇价、滥发纸币;控制现代交通运输,其中铁路占93.1%,航运亦占绝大部分;开采矿山,依仗特权,低价收购开矿权,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加快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外国侵略者,尤其是小日本,企图通过对中国儿童的思想控制达到永久性侵略,不停地灌输同化思想,致使中国近代确实出现不少叛徒、汉奸、卖国贼。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可笑的借口。外来宗教不仅积极参与侵略中国的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而且仗势欺人,压迫中国人民,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鼓吹对中国发动侵略。

军事上,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是野蛮地进攻中国军队,还屠杀无辜的百姓。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聂士成、左宝贵等许多爱国将领为国捐躯;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事迹残害了无数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

不过,在肯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危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客观上的推动作用。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四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国联;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63-02

国联全称国际联盟,也称国际联合会,是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的《国际盟约》于1920年1月成立的国际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和日本都是最早参加的会员国。当时,国联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的领导权,都操纵在英法等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手中。美国虽然没有参加,但对国联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国际盟约》的规定,国联有权对侵略者挑起的战争提出警告、组织调查、实行公断。甚至在必要时,国联还有动员会员国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的权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并由此揭开了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序幕。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动,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是对国联及其盟约的一次公然挑战。以至于有国联官员将此事件称为“国联维持世界和平能力之最尖锐试验”“为国联历来所处理各问题中之最困难问题”[1]1294。那么,在此情况下,当时的国联又是怎么做的呢?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所做的调处活动进行考察和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对日态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正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次国际联盟大会举行第65届理事会,听取中日双方代表就这一事件的简要报告,这是“九・一八”问题进入国联理事会的开始。自此,调解中日争端便成为国联一段时期内的主要议题。

1931年9月21日,中国驻国联首席代表施肇基根据南京政府的训令,正式向国联秘书长德留蒙提出照会,要求国联召开行政院会议,并依据国联盟约第11条,立即采取步骤,阻止事态扩大,恢复占领前的原状,并确定日本对中国赔偿的性质和数额。9月22日,国联行政院召开特别会议进行讨论,日本代表芳泽谦吉辩称日军行动纯属自卫;并谎称日军大部已撤回南满铁路区域。结果,会议授权行政院主席勒乐向中日两国发出同样内容的紧急通告:“(一)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二)与中日协商一种确实方法,使两国立即撤兵,并使两国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妨害。”[1]1238这个通告虽然表达了和平解决中日争端的态度,但并没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对如何恢复事变前的状态也毫无表示,而且没有区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反而要求双方撤兵。由此可见,国联从一开始就站在偏袒日本的立场上。

9月30日,国联再次召开理事会,通过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决议案。关于此决议案,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重申了日本“对于满洲无侵吞领土之野心”的声明以及“日军业已络绎向南满铁路附属地开始撤退”的谎言,而且仍然没有区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更谈不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二是肯定了日本提出的中国必须保护日侨生命财产安全的所谓撤兵条件,为日本拒不撤兵提供了借口;三是对日本撤兵日期未加限定,只是决定“本案倘有严重不测之发展,于十月十四日重行召集会议以应付之”[1]1241-1242。这就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提供了时间。

10月13日,国联应中国代表的要求提前召开理事会,经过漫长的讨论,22日提出一个解决中日问题的决议草案。此决议草案与9月30日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决议案相比,内容并无太大的区别,只是要求日本在国联11月16日再次开会以前将军队全部撤退至铁路区域以内[3]1258-1259。但日本代表拒不同意规定撤兵日期,并提出所谓的修正案。在此情况下,国联理事会竟将理事会决议草案和日本提出的修正案同时在10月24日的会议上进行表决。结果是日本的修正案以13票对1票被否决,而理事会的决议草案也因日本的1票反对未获通过。对此,国联只是宣布休会了事,并无新的举措。国联对日妥协、退让、袒护和纵容的绥靖政策,在此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11月16日,国联理事会在巴黎继续开会,中国代表援引《国际盟约》第16条,要求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一些中小国家也希望国联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当时日本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大部分战略物资需从美、英、法等国进口。如果此时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就会使日本的经济陷于瘫痪,从而就有可能迫使其停止对中国的侵略。但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不愿对日决裂,因此,对日经济制裁的建议也就难以得到国联的支持。

二、国联调查团的成立及其调查行动

国联对日软弱的调停态度令许多中小国家不满,他们指出国联没有“以确定词句谴责满洲发生的事件”,也“未尽力矫正已成之情势”[2]169。在此之前,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初,中国代表就曾多次要求国联派出调查团,但都因为日本的反对而未被国联采纳。当时日本之所以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主要是担心国联的调查会妨碍日军的军事行动,同时也会使其武装入侵中国东北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1月21日,在国联行政院第18次会议上,日本代表芳泽谦吉向行政院提出由国联派遣调查团的新提案。日本态度的转变是因为此时东北三省大部分领土已被日本占领,日本不再担心国联的调查会妨碍其实现侵占东北的既定计划。同时也想通过主动提议派遣调查团来缓解因日本拒不撤兵而带来的外交和舆论压力,甚至还希望在调查团组织和调查的过程中,争取一定的时间,加紧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拖延国联对中日问题的裁决。基于上述情况,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就日本的提议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该决议重申9月30日国联要求日本迅速撤军的决议,并声明日本撤军不因调查而受妨碍,但仍未对撤军日期做任何规定。同时,应日本的要求,该决议规定调查团“不得干涉双方军队之行动”[1]1287-1288。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日本提出的所谓“剿匪权”,为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行动提供了借口。而日本正是在“剿匪”幌子下,先占锦州,后攻热河。

国联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是在1931年12月10日,但直到1932年1月10日,国联才迟迟宣布调查团的成立。调查团由英、美、法、德、意等5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组成,中日双方各派1人为襄助委员,团长为英国人李顿,故国联调查团也称为李顿调查团。调查团成立时,日军侵占东北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完全结束,日本在东北的傀儡政权――洲国也没有成立。如果此时调查团走最近的路线,取道西伯利亚径达中国东北,大概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样调查团就能够及时赶到东北,还可以实地调查到日本侵略东北的罪行。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调查团竟把调查的第一站定在日本东京,首先去听取侵略者的意见。于是调查团2月3日从欧洲出发,绕道美国,先到日本,再转向中国关内,直到4月21日才抵达沈阳。此时,东北三省已全部被日军占领,日本一手炮制的洲国也已宣告成立。所以,调查团的调查活动基本上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严格控制和监视下进行的,调查团的主要调查对象也多是日本在东北四大侵略机构中的要员和政权中的汉奸,很难接触到中国广大民众。正是因为调查团行动迟缓,才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使其能够在调查团到达之前,结束侵占东北的军事行动,完成傀儡政权的组建,并为应付调查团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国联调查团在离开长春的时候,团长李顿与溥仪握了手并小声说:“恭祝新满洲国之健全的发达!”[3]足以见得,国联调查团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真正解决中日冲突,而是要维护各列强在华的利益。

调查团在东北经过一个半月的调查,于6月4日回到北平,开始起草调查团报告书。7月4日至17日,调查团再次前往东京,会见日本首相、陆相、外相等政要,与日本政府磋商调查团报告书的编制事宜。9月4日,报告书在北平正式签字。10月2日,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同时公布。纵观洋洋14万字的报告书,很难找出谴责、制裁日本侵略的地方,相反,在许多方面却体现着国联对日本的退让和袒护。其一,报告书没有明确认定“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更没有向日本提出撤军的要求;其二,报告书虽然原则上承认东北是中国的领土,实际上又肯定“日本在满洲之特殊地位”,并妄称“若无日本之活动,满洲不能吸引如许巨额之人民……亦不能如此迅速发展”,为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歌功颂德;其三,报告书一方面肯定“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精密预备之计划”,明确指出日军的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另一方面又说不能摒弃“当时在场之军官或者系认为自卫而出”的假定,声称近年来苏联在外蒙古所取得的优越势力以及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均使日本疑惧日益增加,并称“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之重要原因”,公开为日本侵略者辩护;其四,报告书虽然认定“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操纵的傀儡政权,却还称赞政权制定的计划中“有若干开明之改革,其实行不仅适宜于满洲,亦适宜于中国之其他部分”;其五,报告书反对恢复“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原状;其六,报告书列举“圆满解决(中日争端)之条件”,其中一条为“日本在满洲之权利及利益乃不容漠视之事实,凡不承认此点或忽略日本与该地历史上关系之解决,不能认为满意”;其七,报告书最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所谓的“东北高度自治”,规定这个自治政府必须指派“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之比例”,同时报告书还拟定《关于日本利益之中日条约》《中日和解公断不侵犯与互助条约》《中日商约》三个条约,慷慨地把中国的权益赠送给日本,以保障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1]1731-1891。国联调查报告遭到了中国人民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反对国联调查团报告书通电》,号召全国人民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撕碎李顿的报告书,以求得中华民族完全的解放和独立[4]。

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偏袒日本帝国主义的报告书,日本政府也拒不接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不想让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插手东北,幻想独霸东北,把东北变成和朝鲜一样的日本殖民地。1933年2月24日,国联特别大会以42票赞成、1票反对(日本)、1票弃权(暹罗)通过国联报告书。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日本拒绝接受报告书,继而退出国联,宣告国联调处工作的彻底失败。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标榜“维持世界和平、主持公理正义”的国联,并没有按照其盟约的精神和原则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谴责、制裁日本帝国主义,阻止侵略战争的扩大;而是伪装公正,始终推行一条对日妥协、退让、袒护和纵容的绥靖政策。这种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对此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此之后,国际绥靖主义逆流开始泛滥,意、德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始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并最终引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1]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下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韦罗贝。中日纠纷与国联[M].上海:商务印刷馆,1937.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五

一、英法关系

1.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道路,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帝国争夺霸权和欧洲市场,最后打败了法国。

3.美国独立战争时,法国给予美国援助,打败了英国。

4.1856―1860年,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5.1900年,英法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20世纪初,英法签订协约,组成协约国共同对抗三国同盟,争霸世界。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发动索姆河战役等战役,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8.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共同操纵会议,同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9.1920年,英法加入并操纵国际联盟,极力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10.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英法等操纵会议,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1.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共同采取绥靖政策,并和德意一起策划了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2.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3.二战后,英法都先后加入北约、欧共体,20世纪90年代共建欧盟。

二、法德关系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2.1900年,法国和德国均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20世纪初,为争夺世界霸权,德国、法国分别加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进行对抗,双方开展了军备竞赛,大战一触即发。

4.一战中,法国军队在西线对德作战;1916年凡尔登战役造成德国和法国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6.20世纪30年代,法对德国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并同德国共同策划了慕尼黑阴谋。

7.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法国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8.二战中,德国向西欧发动进攻,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欧国家。

9.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法国得以解放。

10.20世纪60年代,法和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1993年,共建当今世界的最大经济体――欧洲联盟。

三、美英关系

1.美国独立前的十三个州,是英国的殖民地。

2.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1900年,美国和英国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与协约国作战,与英法协同抗击德国。

5.1919年,美英共同操纵巴黎和会,签署了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6.一战后,美国企图控制国联,英法极力反对,美国没有参加国联。

7.二战中,1942年1月1日,美、英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8.1943年,美英盟军进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投降并对德作战。

9.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0.二战后,美国取得了世界霸权,经济上英国依靠美国援助恢复经济,政治上也成为美国的附庸,加入北约组织。

四、美(俄)苏关系

1.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共同充当英法的帮凶。

2.1900年,美国和俄国共同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3.二战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敌视。

4.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并对德国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及苏联答应参加对日作战。

5.二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冷战政策,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冷战对峙和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用武力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先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并成为战胜国。

3.1919年巴黎和会上,在美国等国的操纵下,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5.1942年中途岛海战,成为美日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6.1945年8月,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7.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出于本国战略需要,大力扶植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复习策略】

1.建立时间坐标轴。世界历史上的大国之间关系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容易把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时间坐标轴来把握两个大国之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其关系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掌握。如美俄关系,学生在复习具体内容前,可以通过时间坐标轴了解两国之间历次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把握两国关系线索。

2.列表归纳法。对于两国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列表归纳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来把握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联系热点法。综合近几年中考,可以看出与时事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复习时,注意搜集有关大国关系的热点问题,包括周年热点。注重把时事热点与教材相结合,找准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时,要通过对热点材料的透彻分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捕捉有效信息。如2013年有关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热点,所以美日关系和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可以对这些大国关系进行详细的掌握。

4.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各大国之间关系的史实,可以发现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合作和对抗冲突两种。综合分析相关史实不难发现,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合作还是对抗,都充分体现国家利益。而国家实力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向。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决定大国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真题回顾】

1.(2013・云南昆明)“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成为受害者,是因为英法推行()

A.绥靖政策

B.侵略政策

C.法西斯政策

D.不结盟政策

2.(2013・广东)1922年,缔约各国协定:“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一般优越权利。”该协定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3.(2013・四川内江)“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

A.领导议会军武装打败国王的军队

B.领导军队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C.领导大陆军打败英军

D.领导北方军队打败南方叛军

4.(2013・四川内江)斯大林曾经称赞道:“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斯大林称赞的这次行动是()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突袭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5.(2013・四川达州)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四国条约》

6.(2013・江苏苏州)《太平洋英雄》是一款模拟空战游戏,30个游戏任务都是根据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那么这款游戏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

A.突袭波兰

B.突袭苏联

C.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绥靖政策。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慕尼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德国的侵略野心,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故A符合题意。

2.A【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故答案选择A。

3.C【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华盛顿的主要功绩。材料中诉说的“第一人”指的是华盛顿。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领导大陆军打败英军,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故答案选择C。

4.D【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查诺曼底登陆的情况。诺曼底登陆计划周密,规模宏大,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另外,斯大林是反法西斯的领导人,他不可能称赞敌人的军事行动,故可以排除法西斯的军事行动A、B、C,故答案为D。

5.B【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考查《九国公约》。本题可用排除法,《凡尔赛和约》使日本的利益得到满足,没有受到遏制,排除A;《五国海军条约》和《四国条约》没有涉及中国,排除C、D。故答案为B。

6.C【解析】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美国海军”“太平洋战场”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和选项可知这款游戏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偷袭珍珠港。突袭波兰和突袭苏联的是德国,发生在欧洲大陆;诺曼底登陆发生在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强化训练】

1.二战期间,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遭受侵略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了()

A.三国同盟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C.三国协约

D.欧洲共同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B.苏德战争爆发

C.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

D.凡尔登战役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1944年6月,艾森豪威尔在电台发表了一份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这是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将就此挖掘。”艾森豪威尔在演讲中所说的“两栖登陆战”指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约定的和平】

材料一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法国》

材料二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德国》

(1)材料一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搭建起来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克里孟梭的评论有何依据。

(2)材料二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为什么说“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打出的和平】

材料三

图1图2(3)图1所示场景出现在哪次战役中?简述图2所示战役在二战中的历史影响。

【持久的和平】

(4)“持久和平”是“世界梦”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试运用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

【参考答案】

1.B【解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共同体成立于二战以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故答案选择B。

2.C【解析】凡尔登战役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德国突然袭击波兰和苏德战争爆发的范围都在欧洲;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空前扩大。故答案选择C。

3.D【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规定:要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答案D。

4.D【解析】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1943年,皆于题干时间1944年不符,排除A、B、C。故答案选择D。

5.(1)巴黎和会。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藏着复杂的矛盾。(意思相近即可)

(2)慕尼黑会议。“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实际上纵容了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凡尔登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4)所运用的历史知识或史实能说明论点,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六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高潮以及这种爱国主义高潮的形成,需要有几个条件: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大幅升级,国内政府举措失当,引起“国亡无日”,“救亡图存”十分急迫;爆发了与外国侵略有关的突发性事件,民众参与广泛,群情汹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内政外交失措,形成全国关注的重大事件,对当时和后世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以上认识,可以举出近代中国的若干次爱国主义高潮。

1、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反洋教高潮也是爱国主义高潮的表现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基督教在华传教成为事实。传教士以外国侵略实力为后盾,在传教的过程中,常常与中国地方当局和老百姓发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突。地方官绅常常发起反教运动以相对抗。反洋教斗争,表面上是针对外国宗教的斗争,实质上是针对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的意义上,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反洋教高潮,可以看作爱国主义高潮。

2、从“公车上书”到维新运动的展开,是近代民主运动的高潮,也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高潮

甲午战败、马关割台的消息,令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群情激愤,人民群众在悲愤的气氛中逐渐觉醒起来,再次出现爱国主义高潮。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立即成立兴中会,探索以革命方式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的道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在北京掀起“公车上书”,发动戊戌维新运动,希图走上从体制内改造清政府的道路。马关割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可以说,从“公车上书”到维新运动的展开,是近代民主运动的高潮,也是近代爱国主义的高潮。

3、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反洋教运动的一次总爆发,是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一次总反抗,是近代中国一次大规模的爱国主义高潮

1898年维新救亡运动失败后,中国的农民再一次拿起大刀长矛发动了一场挽救祖国危亡的英勇斗争,力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捍卫民族独立的长城。他们“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他们要求“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使中国重归“一统”。集合在义和团旗帜下的广大农民正是抱着这样的崇高志愿投入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19春夏之际,义和团势力控制了保定、天津、北京地区,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形成领导中心,但却在天津、北京一带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洒尽了鲜血。198月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义和团被八国联军和清军联合镇压。

4、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运动一浪一浪高涨

进入20世纪后,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风起云涌。在辛亥革命以前,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和武装反清斗争,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实际上都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19爆发了留日学生归国运动、拒俄运动、反美爱国运动等多次大规模的爱国主义运动。1911年以武昌首义为代表展开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伟大斗争,当然是一次爱国主义高潮。辛亥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爱国主义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在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走向新中国,实现了五四时期的志士仁人“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今天对五四运动的解读,可以有多个路向,如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奏、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思想解放运动、社会主义的郑重选择,等等,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一次伟大的高潮。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自发走向自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推动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至1923年2月“二七”大罢工,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其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小100多次罢工。1922-1923年间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由工人阶级参加的爱国主义高潮。

1924年国共合作后,“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明确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区分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与人民,避免了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发生的广州沙面反帝斗争、上海五卅反帝斗争、省港大罢工、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以及全国高涨的反帝废约斗争,是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反帝大风暴,组成了那个时期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的颂歌,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高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国内最基本的矛盾。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在华北的侵略,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分裂中国的华北自治,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要把抗日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坚持了战略配合,坚持了八年抗战,终于在国际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取得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年抗战是一次空前无比的爱国主义高潮。

抗战胜利后,国内矛盾发生转化,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打内战。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表现为国内战争。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始终存在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激烈的武装斗争,另一条战线是非武装的和平运动,如1945年发起于昆明、重庆的一二·一反内战争民主运动,1946年年底发生的美军强奸中国女大学生引发的全国大规模反美运动,1947年遍及国民党统治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等,都是规模空前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也有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是导致国民党政权下台的第二条战线,这些构成了这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爱国主义运动高潮。这个时期的爱国主义高潮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引导,是关系爱国主义运动成功与否及其历史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正确引导爱国主义朝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发展是中国革命胜利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回顾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运动,我们可以获得历史的启迪和借鉴,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有意义的。

其一,爱国主义是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与腐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下,逐渐觉醒的社会精英和人民大众为“救亡图存”开展斗争,这就是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与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结合的,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逐步开展,一波一波开展起来的。列强侵略深入到哪里,哪里就可能出现爱国主义行动,就可能引发爱国主义高潮。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高潮,正是这两大主要矛盾的反映。就反洋教而言,最初一个个具体的反洋教事件,应该说是中外关系中的冲突个案。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只要及时处理,处理得当,应该不会演变成影响全国的政治事件。可惜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主权不完整,地方官遇到民教纠纷,惧怕洋人,往往袒教抑民,或者先做出较为公正的审判,后在传教士及其后台——外国驻华领事机构的压迫下,做出损害地方老百姓政治、经济利益的行为。这就为发生大的反洋教运动埋下了动因。天津教案就是一次最典型的表现。上篇所列各次爱国主义高潮,它的起因与形成,与此大略相同。换句话说,发生爱国主义行为,与列强侵略有关,也与国内政治的软弱有关。列强侵略与国内政治的软弱,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

其二,对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要作客观的、历史的评价,辨证地认识

我们肯定当时当地发生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高潮,是在当时当地人民群众认识水平和觉悟条件这样的历史前提下,不是全面地肯定,更不是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也加以肯定,而是具体的历史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任何历史分析都要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作转移。比如,对于义和团运动。应该看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以排外主义的面貌登上近代中国历史舞台的。批评义和团的人往往过分强调了义和团的“排外”问题而贬低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作用;赞扬义和团的人又往往只强调其反帝爱国的革命本质而避开排外主义问题,或者将反帝爱国的内容实质与排外主义形式割裂开来,否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和朋友在二十多年前曾联合著文,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实质上是农民阶级有历史局限性的民族革命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原始形式。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初期的共同特点,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它的典型代表和集中表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的70多年间,所有群众反帝斗争都没有超出笼统排外主义斗争这个发展阶段。因之,对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不应采取简单回避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和历史考察,对它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义和团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有愚昧的一面,“灭洋”的斗争口号有笼统排外的一面,但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义和团运动要“排除”的不再是一城一地的外国侵略者,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侵略势力和侵略工具,向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展开反攻,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造成空前未有的影响。这是以往任何一次反侵略斗争所无法比拟的。义和团运动充分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排外主义在反帝斗争中所能发挥的最大限度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排外主义的致命弱点和历史局限性。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但是,从中国人民认识过程的发展来说,排外主义又是应该抛弃的。因为它不是科学的理论,不能指引中国人民夺取反帝斗争的胜利。

其三,爱国主义运动的经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的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高潮迭起。每次爱国主义高潮的历史条件是不同的,每次爱国主义高潮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随着人民大众历史觉醒的程度的提高,后来的人们会对此前的爱国主义行动进行反省。反省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

如对于义和团笼统排外主义,此后具有某种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和商人提出了“文明排外”的主张。20世纪初期的几次爱国主义运动,如:拒俄运动、反美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国会请愿运动等,都是在“文明排外”主张的指导下实现的。“文明排外”似乎比笼统排外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文明排外”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认识。“文明排外”针对的是以前的野蛮排外,还是具有笼统排外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期,当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以前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就是帝国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初步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战略与策略,此后在指导国民革命的过程中就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显然,打倒帝国主义是比“灭洋”那样的野蛮排外和文明排外都要更为科学更为符合实际的战斗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和一般的外国人区分开来,把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和人民在中国的活动区分开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笼统排外的性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认识的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篇七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个性教学

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与不好,评价的标准有很多,甚至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总有些标准是本质的、共通的,是不能少的。可哪些东西是本质的、共通的呢?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判,还是以课堂的氛围效果来区分,或者说是以老师的专业水平高低来考量?笔者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多年,下面就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紧扣历史教学目的,发挥历史课的教育意义

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使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扩大视野;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潜能;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四是触类旁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抓住以上几点,也就把握了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如教师讲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这一内容,教师通过分析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面对外敌入侵节节败退,最终清朝统治者完全沦为外国的统治工具这一现实,使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各种屈辱条约签订的理解,明白只有民族自强、国家强大才能拯救、改变自己的命运的道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又增强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又如讲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尤其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要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展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可以从载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联系增强中国国防实力,更好地维护中国的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加以教育。这样的历史课才是实用的历史课,才是联系实际的历史课,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还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其学科的教育性更大于学科的知识性,再加上其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古今中外、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纵横交错、相互影响。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学科渗透,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特点,以知识为载体,以思想教育为准绳,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如果一堂历史课上下来,只有少部分同学有所收获,那是不成功的,更谈不上什么效率。同样如果一堂历史课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简单的知识,记住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那也是失败的,学生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没有产生共鸣,那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的、肤浅的。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仅仅记住时间、地点、人物等很简单,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掌握,但要真正理解四大发明的意义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能把古人的聪明才智内化到学生的情感当中那就意义更大了,说不定在这些学生当中,也能出现伟大的发明家。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学生的参与性也很高。

三、搭建历史学科平台,展示学生个性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彰显个性的时代。一堂历史课仅仅是一堂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要追求课堂效果,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历史课不可能十全十美,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一个老师不管多么认真负责,也不可能设计出符合每一位同学胃口的教学设计,与其“辛苦”地兼顾,不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个性化教案。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外国文学史,那就专门针对这部分学生做些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有的学生喜欢研究外国古代史,教师就可以做个相关专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和建议;有的学生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教师同样可以把中国古代经济的专题呈献给他们。当然,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视角,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特色,每一位同学都是那样的特别,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不拘一格。历史课堂变得充满生机,摆脱了单纯学习枯燥历史知识的不利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以上仅是本人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谈不上什么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有所调整,不同的学生感受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大的原则和方向是不会变化的,抓住了以上几点也就抓住了历史课堂教学标准的灵魂,学生也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 篇八

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的魁首,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1935年,东条英机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在“强化治安”的名义下以“剃刀效率”大批逮捕和屠杀中国东北抗日军民;七七事变中,他又率东条兵团侵入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1940年至1941年,东条英机任陆军大臣,极力主张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对苏战争。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任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大搞“东条独裁”,对内强化法西斯统治,对外扩大侵略战争。1941年12月8号,东条英机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9月,东条英机作为日本头号战犯被捕,1948年12月23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土肥原贤二,日本陆军大将。从1913年开始,土肥原贤二在中国长达30余年的间谍特务生涯中,竭力从事分裂中国、侵略中国的罪恶活动。他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底,劫持溥仪到东北拼凑傀儡政权,致使东北沦陷长达14年。1935年6月,他逼迫政府签署《秦土协定》,攫取了察哈尔大部。1935年10月,他策划了以分裂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华北自治运动”。七七事变后,他率日军第十四师团入侵中国。1948年12月23日,侵华阴谋家土肥原贤二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实行种种暴行,对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1937年8月,松井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30万以上。日军还对南京进行了大抢劫、大纵火,历史名城被毁了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1948年12月23日,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在东京巢鸭监狱被执行绞刑。

木村兵太郎,日本陆军大将,曾长期在日本陆军从事野战兵器装备的开发与研制,是日本陆军的“炮兵专家”。1939年3月,木村兵太郎被任命为侵华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1939年4月,他率领日军对我国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并将2000多人关押到济南新华院集中营作苦力。此后,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国劳工从这里被掳掠到东北和日本的矿区。1944年,木村兵太郎被派任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制造了“仰光大屠杀”,被称为“缅甸屠夫”。日本投降后,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被日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广田弘毅,1933年任日本外务大臣,1936年任内阁总理大臣;1937年初参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是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主谋之一。广田弘毅表面上主张实行所谓的“和平外交”,实质上是为军部对中国扩大侵略、独霸亚洲效力。日本战败后,广田弘毅是甲级战犯中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唯一文官。

板垣征四郎,日本陆军大将,曾任驻华日军参谋。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炮制洲国傀儡政权,是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犯之一。1934年板垣征四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时制造了内蒙古“独立”和“绥远事件”。1936年到1937年,他先后担任关东军参谋长和第五师团师团长。1939年到1941年,他在中国担任日本派遣军总参谋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了太平洋战争。1948年12月23号,九一八事变的主犯板垣征四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武藤章,日本陆军中将,1937年担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12月协助松井石根攻占南京,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谋之一。在日本陆军省军务局局长的职位上,武藤章参加了共同计划和阴谋。从七七事变后提出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到八一三事变后悍然策划杭州湾登陆,他都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至1945年,武藤章先后任驻印尼苏门答腊日军第二守卫师师团长等职,这一期间,他对当地的平民进行屠杀,制造了“马尼拉大惨案”。战后,扩大侵华战争的“谋士”武藤章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松岗洋右,1900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从1904年起进入日本外务省,历任日本驻中国、美国等国外交官。九一八事变前,松岗洋右多次担任日本驻中国领事,竭力鼓吹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确保和死守满蒙生命线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为日本侵华大造舆论。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日本驻国际联盟的首席代表,为日本入侵中国东北辩护,1940年担任日本外相,参与缔结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三国同盟。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作为甲级战犯接受审判,1946年病死医院,逃避了正义的审判。

永野修身,日本海军大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下令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4万多人,五六十万人无家可归,1941年初他出任海军军令部总长,指示善本武士六制定海军南进计划,和偷袭珍珠港的具体方案,并竭尽全力协助东条英机指挥海军进犯东南亚国家,同年12月他签署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作战命令。1946年5月3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还未等法庭对其罪行进一步深究,便于1947年1月5日病死在美军医院。

白鸟敏夫,1914年进入外务省,曾先后在日本驻香港、美国、中国和德国等地使馆任职。1930年白鸟敏夫就任外务省情报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伙同外务省书记官常森克和陆军省的林木真一等人主张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支持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1938年他就任日本驻意大利大使。在任期间,他向日本政府施加影响,力促日、德、意三国结成同盟。1948年,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6月3日在服刑期间病死。

平沼骐一郎,日本天皇制司法官僚的总代表,天皇的狂热追随者和布道师。他所创立的专制主义思想理论和专制主义司法制度,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制度保障,被称为日本法西斯教父。平沼骐一郎1923年出任司法大臣,1939年1月组阁担任首相,不足8个月便下台,1940年至1941年跻位内务大臣和国务大臣。日本投降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病死。

小矶国昭,日本陆军大将,历任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次官、第五师团师团长、关东军参谋长等职。1942年小矶国昭出任驻朝鲜军司令官,他在朝鲜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宣传朝鲜人与日本人同根同族,残酷镇压朝鲜人民的反抗行动。1944年7月小矶国昭继东条英机之后出任首相,在内外交困中,他于1945年辞去首相职务。战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0年病死狱中。

梅津美治郎,日本陆军大将。1911年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日本驻德国、丹麦使馆武官,参谋本埠总务部长等职。1934年3月至1935年8月,他被任命为日本驻天津的驻屯军司令官。他迫使政府同他签订了有损中国的“何梅协定”,攫取了河北和平津地区的大部。1939年至1944年6月,担任关东军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在中国东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加紧对东北的经济掠夺与控制,对东北抗日联军实行大讨伐,给东北地区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病死。

东乡茂德,1912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先后出任日本驻德大使、驻苏大使等。1939年5月至9月专门负责处理诺门坎事件与苏联达成停战协定。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任东条英机内阁外务大臣,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筹划和准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曾与其他人合作,指导太平洋战争及对华战争。1948年11月12日,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1950年7月于服刑期间病死。

上一篇: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 》教案优秀5篇 狐狸和乌鸦的教案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范文
  •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心得体
  •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 袁隆平个人事迹
  •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 袁隆平的事迹优
  • 个人兴趣自我分析报告3篇 个人兴趣分析
  • 适合公司年会唱的歌3篇 适合公司年会唱的简单歌曲
  • 预备党员表态发言5篇 接收预备党员表态发言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部队万能检讨书12篇 部队万能检讨书10000字(适用于所有犯错)
  • 牧竖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牧竖原文及翻译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