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教学设计14篇 秉笔直书故事

更新时间:2024-05-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秉笔直书》是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的一篇语文课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细心的小编惊云帮家人们找到的14篇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2、《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相机理解:面不改色、冷笑、忠实

(3)太史季说的话。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相机理解:贪生怕死、本分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 史 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三

一、释词导入

1.我们常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和“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4. 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 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9.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四

[案例]

早上和孩子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北师大版第八册)。这篇课文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

课文并没有着力渲染四位太史的“非同寻常”,只是运用语言、神态描写等表现出太史的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本色。

理解太史的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仔细读读三位太史的话语,发现虽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遵守太史本份,宁死不屈。可贵的是,他们明知不屈从只有死路一条,却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坚持了正义,为后人留下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找出太史伯、太史仲临死前说的话读读,想想后,我问:“那么,太史叔临死前说了什么呢?”学生愣了一下,回答:“没说呀!”我笑了:“真的什么也没说吗?”几个孩子随即反应过来:“有,只是课文没写。”

“是啊,课文没写,但是有个词能告诉我们,他临死前说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屈服”这个词。

“对!不屈服!那么,面对崔杼的威胁,太史叔是如何不屈服?如何说的呢?”

我给了孩子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这段话写了下来。

[反思]

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据,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利用课文的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通过小练笔,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附上学生练笔两篇:

(一)

太史叔即位。

崔杼问:“你知道该怎么写吗?”

太史叔不语,把写好的竹简呈交了上去——“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一看,气得把竹简狠狠地摔在地上,破口大骂:“你这家伙吃了豹子胆吗?竟敢如此对付我!难道,难道你不要命了吗?”

“这是什么话?”太史叔厉声答道,“您别拿死来威胁我!我们太史可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的人。尽了本分再去死,也死而无愧了!”

太史叔坚强不屈,最终还是被崔杼杀害了。

(二)

太史仲死后,他的弟弟太史叔接替了仲的职位。他把写好的竹简交给崔杼看。只见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崔杼看了,气得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他心想,难道这天底下竟还有如此不怕死之人吗?真不知好歹!他怒气冲冲地问:“你难道也想得到你哥哥的下场吗?”

太史叔瞪着崔杼说:“我当然不想死。但我如果不按照事实写历史,就失了太史的本分,成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崔杼听了,气得肺都快炸了。于是,他命令手下把太史叔也杀了。

北师版四年级《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板书设计:

附:

秉笔直书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这种官员就是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35岁的时候,父亲在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辈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学。后来咱们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编订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丝不苟,详细记录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着史官的职责。私底下,他却时时牢记父亲的遗愿,决心写一部贯穿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废寝忘食,刻苦攻读藏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想祸从天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不想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大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并判处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当时,司马迁俸禄不多,拿不出这么多钱赎买自己。接受宫刑,是最耻辱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父亲的遗愿也就无法实现。司马迁在绝望中只好选择接受宫刑。宫刑,既是对身体,更是对人的精神的极大摧残。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欲绝,几次想要自杀。但是,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只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遇赦出狱,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司马迁入宫做中书令。x奸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马迁,朋友们知道后纷纷劝阻司马迁入宫。可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怎么写?”司马迁入宫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在私底下,司马迁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废寝忘食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很清楚,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当众烧毁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众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让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牢记于心,以确保《史记》能够传给后人。祖孙三代,就这样继承祖辈写史大业,苦心孤诣,精心保存,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下来。

经过前后十六年的时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在历史上,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史官的厄运由来已久。司马迁忠言直谏,横遭劫难。司马迁去世500年后,北魏时期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崔浩《国书》血案。崔浩因为直书国史,惨遭杀害,许多无辜者也横遭屠戮,这次血案共杀死2000余人。就在不远的清朝,也曾发生过一件惨绝人寰的“庄氏史案”。庄氏虽非史家,却因私撰史书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屠杀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国史官的厄难,给人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历史还是公正的。那些随意掩盖罪恶、粉饰历史的,反倒曝光在历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团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也因为恣意草菅人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更因为无数屈死的冤魂,他将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充满了无数的眩惑,随着时过境迁,更是迷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官,才让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历史的本色。“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他们代表着公正,传承着人类的良知,他们用整个生命书写历史,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历史的真实。

统治者疯狂的杀戮和残忍的刑罚并没有彻底阻断真理的声音。透过一场场血雨腥风,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有些模糊,有些支离,但让后人总结成败得失,辨别善恶忠xx,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足矣!

《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释词导入

1.我们常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和“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4. 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 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9.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颠倒黑白 残暴无比

伯 仲)●( 叔 季 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七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八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欣赏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特殊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战国”“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谁能把你所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交流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课文。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五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学过的方法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认认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出示)齐读、开火车读读吧!

3、能这么快记牢生字,真不错!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8)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谋杀了国君,还要颠倒是非,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崔杼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2段,划出描写崔杼的语句。(找到句子后,多读读,找到关键词语)

2、谁最先把你找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板书:崔杼 残暴、位高权重)

3、可以想象,人们面对这样残暴并且又手握生杀大权的崔杼,会怎样?

4、师:但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做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可以说是遗臭万年,那么崔杼希望这样吗?

师:那么崔杼要求太史们怎样记录历史呢?(崔杼要求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师:但太史却如实记载: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一个是……,另一个是……

4、太史们是如何拒绝这种无理要求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太史伯的做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有关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关键词句,把表格填写完整。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我们先来看太史伯的态度怎样?(严肃)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此时此刻,面对崔杼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刚才我们多次提到了本分,太史的本分是什么?(按照事实写历史)也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这就是秉笔直书。

师:同学们,当崔杼发现以死来威吓太史是行不通的,那么他还会不会使用其他的方法呢?(崔杼也许还会对太史说:“如果你们能按我的要求记载,我可以给你们加官进爵,让你们荣华富贵。”)

师:真是太让人心动了,那太史伯又会怎样想?怎样说?

师:说得好,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太史伯的话?把你的想法读给我听!你觉得哪句最能表现太史伯这种秉笔直书的特点就读哪一句。

崔杼听了这样大义凛然的话,有什么反应?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太史伯。太史伯毫不畏惧,宁肯去死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慷慨赴死(单击课件)

5、我们刚才结合表格,找到了描写太史伯表情、语言的关键词句,并结合上下文以及自己的想象揣摩了人物的心理,谈出了体会,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在小组中自学另外三位太史的做法,把表格补充完整。

6、刚才各个小组都讨论得热火朝天,

(1)太史仲的态度如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a、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面不改色”“冷笑” 以及句子体会他的毫不畏惧)

b、这时他心里会想写什么?(点出:仍然坚持秉笔直书 )

c、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d、面对仲的慷慨陈辞,崔杼怎样了?他又把仲杀死了(单击课件)

(2)了解了太史仲的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叔是怎样做的?谁来填表?

(3)谁来把第四行补充完整?

太史季他又是如何说的呢?谁来读读?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毫不畏惧,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崔杼心虚)

7、同学们,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相机板书:尽职尽责 宁死不屈 )

8、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也有变化?们一起对照表格说一说。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相机:崔杼被太史们的精神折服了)(板书:折服)

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尽职尽责,宁死不屈精神折服了崔杼,让他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如果太史季死了,他会怎么做?(点出:仍然会秉笔直书……)

9、同学们,现在你们理解秉笔直书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板书)

10、同学们,太史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本分,记下真实的历史,付出了生命。老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你们的本分呢?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并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力去做呢?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坚守本分、尽职尽责、宁死不屈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板书设计:

附:

秉笔直书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这种官员就是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35岁的时候,父亲在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辈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学。后来咱们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编订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丝不苟,详细记录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着史官的职责。私底下,他却时时牢记父亲的遗愿,决心写一部贯穿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废寝忘食,刻苦攻读藏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想祸从天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不想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大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并判处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当时,司马迁俸禄不多,拿不出这么多钱赎买自己。接受宫刑,是最耻辱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父亲的遗愿也就无法实现。司马迁在绝望中只好选择接受宫刑。宫刑,既是对身体,更是对人的精神的极大摧残。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欲绝,几次想要自杀。但是,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只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遇赦出狱,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司马迁入宫做中书令。*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马迁,朋友们知道后纷纷劝阻司马迁入宫。可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怎么写?”司马迁入宫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在私底下,司马迁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废寝忘食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很清楚,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当众烧毁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众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让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牢记于心,以确保《史记》能够传给后人。祖孙三代,就这样继承祖辈写史大业,苦心孤诣,精心保存,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下来。

经过前后十六年的时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在历史上,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史官的厄运由来已久。司马迁忠言直谏,横遭劫难。司马迁去世500年后,北魏时期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崔浩《国书》血案。崔浩因为直书国史,惨遭杀害,许多无辜者也横遭屠戮,这次血案共杀死20__余人。就在不远的清朝,也曾发生过一件惨绝人寰的“庄氏史案”。庄氏虽非史家,却因私撰史书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屠杀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国史官的厄难,给人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历史还是公正的。那些随意掩盖罪恶、粉饰历史的,反倒曝光在历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团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也因为恣意草菅人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更因为无数屈死的冤魂,他将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充满了无数的眩惑,随着时过境迁,更是迷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官,才让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历史的本色。“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他们代表着公正,传承着人类的良知,他们用整个生命书写历史,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历史的真实。

统治者疯狂的杀戮和残忍的刑罚并没有彻底阻断真理的声音。透过一场场血雨腥风,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有些模糊,有些支离,但让后人总结成败得失,辨别善恶忠奸,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足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 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 板书设计:

附:

秉笔直书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这种官员就是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35岁的时候,父亲在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辈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学。后来咱们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编订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丝不苟,详细记录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着史官的职责。私底下,他却时时牢记父亲的遗愿,决心写一部贯穿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废寝忘食,刻苦攻读藏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想祸从天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不想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大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并判处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当时,司马迁俸禄不多,拿不出这么多钱赎买自己。接受宫刑,是最耻辱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父亲的遗愿也就无法实现。司马迁在绝望中只好选择接受宫刑。宫刑,既是对身体,更是对人的精神的极大摧残。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欲绝,几次想要自杀。但是,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只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遇赦出狱,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司马迁入宫做中书令。*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马迁,朋友们知道后纷纷劝阻司马迁入宫。可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怎么写?”司马迁入宫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在私底下,司马迁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废寝忘食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很清楚,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当众烧毁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众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让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牢记于心,以确保《史记》能够传给后人。祖孙三代,就这样继承祖辈写史大业,苦心孤诣,精心保存,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下来。

经过前后十六年的时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在历史上,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史官的厄运由来已久。司马迁忠言直谏,横遭劫难。司马迁去世500年后,北魏时期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崔浩《国书》血案。崔浩因为直书国史,惨遭杀害,许多无辜者也横遭屠戮,这次血案共杀死2000余人。就在不远的清朝,也曾发生过一件惨绝人寰的“庄氏史案”。庄氏虽非史家,却因私撰史书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屠杀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国史官的厄难,给人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历史还是公正的。那些随意掩盖罪恶、粉饰历史的,反倒曝光在历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团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也因为恣意草菅人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更因为无数屈死的冤魂,他将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充满了无数的眩惑,随着时过境迁,更是迷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官,才让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历史的本色。“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他们代表着公正,传承着人类的良知,他们用整个生命书写历史,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历史的真实。

统治者疯狂的杀戮和残忍的刑罚并没有彻底阻断真理的声音。透过一场场血雨腥风,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有些模糊,有些支离,但让后人总结成败得失,辨别善恶忠*,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足矣!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 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按照事实写历史 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有关于司马迁写史的资料)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材简析:

《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学趣

1、问题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

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

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汇报

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

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师:是呀,在权势大于法并压倒真理的中国古代,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一支笔,竟敢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他又是怎么说的?

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

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一个宁死不屈的史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能丢了史官的本分)

再指名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刚正不阿

太史仲: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好一位大义凛然的史官!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死不屈

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他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太史季:崔杼连杀了3位史官都没有用,自己也泄了气,心虚恐慌。太史季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板书:忠于职守

南史氏:指名回答。

师小结:是呀,在史官们心中,真话、事实比个人生命更重要,两者取其一,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说假话、隐瞒事实,这不仅仅是史官职责所在,更是他们人格精神的写照!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分角色来读读课文。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师引导:崔杼高高在上却气急败坏,凶相毕露,史官虽然站在下面但面不改色,一身正气。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几位史官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带着神态和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练笔

孩子们,通过神态和语言能把人物写活,请大家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语言有很多的词语:谎言谣言忠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肺腑之言仗义执言

赞美别人的话叫()诚恳劝告的话叫()

发自内心的话叫()不诚实的话叫()

尽情地说叫()无事实根据的话叫()

为了正义说出的话叫()可贵而有价值的话叫()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宁死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十三

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读生字8个,正确规范书写生字11个;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3、▲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抓住重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媒体课件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一、回顾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品悟第一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历史故事《秉笔直书》,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本课这篇历史故事并且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2、检查课文阅读3、检查生字认读4、通过预习,你还读懂了什么呢?学习课文1-3段1读课文,边读边画能够表现太史伯刚正不阿的词句;2默读画出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引导:他为什么要这么做?3、对比来看崔的表现,读读他的话,再看插图,让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根据课前学习,了解历史背景及人物的关系轮读课文课件出示读生字了解课文的大意1、 读课文划词句。2、默读思考。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4、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不同的精神小结:秉笔直言的太史伯牺牲了,正义并消失了吗?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2、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太史仲、季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对比人物不同表现深入理解3、小组合作谈自己的理解4、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精神5、为什么描写太史叔的部分写得简单呢?小结:阴谋又没得逞的崔此刻心情如何呢?学习课文六自然段1、自由朗读读课文2、想想:作者写这段想告诉读者什么?3、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第二课时一、角色朗读课文二、回顾本课的学习方法三、学写生字四、读一读“语文天地”中四句写“听话”感受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含义的理解。1、“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表现出一种“话不多,但意蕴深刻,意味悠长的意境”。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在赞美说话者的博学。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忠言的好处。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出了良言与恶语给人们的不同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2、边读边画边体会 如:“面不改色”“冷笑”“忠实”“贪生怕死”“事实”等重点词语都能表现人物性格3、小组学习4、朗读课文5、明白写作中内容相近的简写突出太史们坚贞不屈的精神。1、读课文2、明白一批又一批的太史们都具有的秉笔直书的精神一、朗读课文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三、小组学习生字找出疑难生字,并解决全班交流书写生字。作业设计必做: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好词佳句选做:观察周围的人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板书设计颠倒是非秉笔直书 本分(太史)改变事实课后反思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俺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身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同学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同学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身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考虑一下文章主要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同学的概括的能力。

让同学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身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同学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同学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示得真是充沛,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依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上一篇:丑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丑石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学弈翻译 《学弈》文言文翻译及注
  • 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轻叩诗歌
  •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 《一夜的工作》
  •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教
  • 个人兴趣自我分析报告3篇 个人兴趣分析
  • 适合公司年会唱的歌3篇 适合公司年会唱的简单歌曲
  • 预备党员表态发言5篇 接收预备党员表态发言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部队万能检讨书12篇 部队万能检讨书10000字(适用于所有犯错)
  • 牧竖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牧竖原文及翻译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