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论语心得(9篇) 论语心得五篇

更新时间:2023-02-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心得篇一

今年星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文化的认同感”。11月份董事长专门致信全体党员委员,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荐全体骨干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内省不疚”。为何临近年终,董事长不谈如何创利,如何加强管理;反而要谈忠诚度,文化认同感,我认为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董事长在《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高速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对企业不忠诚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进取,有抵御不了诱惑。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业,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才是我们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谈一谈自己对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于丹教授《论语》心的讲座的学习,使我感觉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我们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等,都是强调领导者要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陶冶和完善。

领导者要使员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礼之事。三要“不骄”,在企业取得一定绩效时,不沾沾自喜,千万不可随之骄傲起来,满足于现状。四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礼”。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无论是对直接公众或是间接公众都坚持恭敬、诚恳、有礼貌。

修身是搞好企业是万事之本,我们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炼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去年在普瑞会议上董事长提出了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难,亮剑争赢,这就需要集骨干队伍的精气神,聚我们企业魂。正如我们常说的三流企业靠老板,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要完成发展规划,必需要让企业文化统领我们的心志,建设一只团结廉洁的骨干队伍。

接下来,我谈一谈为何要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业的精神、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目标、行为规范、形象标识、产品品牌与立业使命等基本内涵和功能,可以说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业家们从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创建企业文化是用心锤炼的过程,自醒自悟比学习借鉴还重要。

所以,我们每个员工,应该用企业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行企业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宣贯企业文化的排头兵。而我们企业文化无论如何都要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让企业文化落地。

最后,我谈一谈自己对企业忠诚的理解。

在企业里,什么是忠诚?我认为,在一个不断追求发展的企业里,忠诚同样也是品性、灵性和韧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企业里,忠诚是服从于企业的价值观,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忠诚是出色的理解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须具备的手段;忠诚又是不随波逐流、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种面对困难“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良好心态。一个员工,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品质,才谈得上“忠于职守、忠于使命”,才能为建设和发展企业发挥作用。否则,所谓“忠诚”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努力去培养塑造自己的品性、灵性和韧性,提高自己的忠诚度,那么,不论你在哪个岗位上,都一定会创造出色的业绩,为企业作出贡献。对企业来说,一个以优秀的品性、灵性和韧性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英雄,是一个忠诚的员工。

因此我作为一名员工要司其职,要忠诚,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忠诚全体员工,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放心,忠诚全体员工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满意。

xx人对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

论语心得篇二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 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心得篇三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快乐的为师之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论语心得篇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心得篇五

接到要读诵《论语》的指示,第三天就开始先看后读,以下是通过学习后,以自己暂时有限的理解和认知,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有不到之处多多指正,感恩促进我成长的每位老师!谢谢了!

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先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老师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

听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

论语心得篇六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

论语心得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

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心得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上一篇:10月份工作心得体会(3篇) 十月份工作心得体会 下一篇: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小结优秀6篇
心得体会推荐
  • 最新学校招生方案(10篇) 学校招生
  • 2023年活动安全主题班会教案(5篇)
  • 小学生评语优秀6篇
  • 学生会招新笔试题目最新9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电影英文观后感(绿皮书电影英文观后感)
  • 保密知识测试题及答案(保密知识测试题及答案2021苏密宝)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