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优秀12篇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3-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这12篇新农村建设的论文是来自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一

1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农信社的利率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阻碍作用

所谓利率,主要指的是资金价格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时体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利率的决定是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完成的`。就目前我国农信社利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定价机制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通常情况下,联社掌握着农信社的利率定价和调整的权力,联社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统一定价,并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农信社利率定价机制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利率进行定价,那么势必会加大部分农民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二是利率普遍偏高,导致了农村经济建设成本的增加。虽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政策,但是,由于农信社本身资本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并从自身的贷款需求出发,利率一浮到顶,加大了农民还贷款的压力。三是利率定价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我国目前农信社利率的定价方式来看,只是单纯的按照贷款对象来确定固定的利率浮动,缺乏灵活性。

(2)农信社产权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这样一来,就需要对农信社的产权进行进一步明确,以此来更好的促进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信社的现状来看,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已经成为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这种多个股东组成的合作制,已经无法满足农信社的发展需求,以效率方面为例,由于农信社改革工作对效率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农信社亏损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农信社管理体制制约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也是当前农信社改革过程中的一项主要问题。此方面的问题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虽然我国农信社的股份是由三大组织共同成立的,但是权力的分布却并不均匀,在农信社实际发展中,大部分权力和职能几乎都掌握在农信社主任手里,民主管理根本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二是外部干预现象严重,由于农信社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所以,政府部门为了更好的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掌握,往往会对农信社的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部门并不是专业的管理机构,在管理工作上缺乏丰富的经验,这样一来,管理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主体错位,目前,农信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在经营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信社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实现农信社的有效改革,针对上文中所提高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有效解决是不容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状来看,完善农信社的改革措施,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

农信社应该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以货币市场利率和当地竞争需求为基础来进行科学的定价,同时,利率的定价还应该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民的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出发,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性。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的农信社存在规模小、人员素质低等问题,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的降低营业税税率,提高农信社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高了对农信社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够在确保农信社稳定发展的同时,对新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还要根据市场进行细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水平

首先,农信社要对现有的贷款手续进行简化,将繁杂的业务流程简单化,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农信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将贷款手续进行简化的前提是对客户的信誉度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对于信誉度较高的客户,可以简化贷款手续,以此来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断增加业务种类和新金融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需求。

(3)合理选择农信社的产权制度

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选择。对于合作制,我们能够全盘否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合作社的建设能够促进"三农"服务的有效开展。此外,要进一步促进产权的多样化,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东西部的农村发展,其差距更是非常大。所以,对于农信社产权制度的选择,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信社的发展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4)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和农村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作用更是被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由于农信社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的进步,所以,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将自身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资金外流的现象发生。此外,要将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政企分开的职能进行有效改革与管理,不得直接对信用社的业务实施干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社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二

[提要] 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为此,各地必须在遵循制宜性、前瞻性、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如下一些对策:统一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地协调发展;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信息人才素质;强化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关注个性化信息需求,完善农村增值信息服务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对策研究

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充分认知、切实正视和密切关注。本文试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二)前瞻性原则。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会落伍,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即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只有具有了前瞻性,才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才会给今后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农业大省在分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技术与功能的升级与扩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三

摘要: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倡循环经济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体制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节约农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创新农村管理形式,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增加财政投入,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新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循环经济基于以往粗放式的经济模式提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倡导循环经济意在提倡农民转变以往粗放浪费的农业生产方式,帮助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建设节约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政策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情况以及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深入农村实践,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同当地农民进行积极沟通,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会形成一份初步的诊断报告。其次,在了解农村地区基本情况后,召集相关专家对基本情况进行研讨分析,结合循环经济的特征及所调研地区的基本情况诊断报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最后,由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形成法律议案,提交人大讨论通过。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政策法规制定后可以先选取部分地区作为试点,不要大规模一次性使用。通过选取试点进行观测,检查所指定的政策法规是否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问题以及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循环经济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和改革,将新农村的循环经济建设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首先,在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应召开领导机关内部会议,讨论决定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相关事宜,并选定某个部门或者从各个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临时建设小组,落实建设具体事宜,分配任务,承担责任。其次,在具体责任明确后就应该开始具体的建设工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个人责任,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实行具体负责制,以防出现有了问题找不到负责人员,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的窘境。另外,在选择负责人员之前要注意所选用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基层经验的丰富性。由于在农村中建设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兴工程,经验较少,相对困难,所以在人员选用上要注意保证其专业性。并且还要选用一部分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员,这样更便于开展工作,同农民实现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建设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节约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在现有农业布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业的新发展。首先,在农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摆正发展态度,转变以往粗放、浪费的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农业的精细化发展。其次,转变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大力提倡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转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实现农民的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是目前的土地经营方式所致,每户农民都拥有小块土地,相互之间没有合作,喷灌、滴灌缺乏市场。在节水农业的理念下应倡导农民合作经营,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发展节水农业。最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新型农业,典型的新型农业方式如“桑基鱼塘”等。在现代科技发展快速的情况下,各地应积极探索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促使农业精细化、节约化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倡导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新农村循环经济离不开农民自身的自觉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使农民能够树立循环经济的意识,在农业生产中践行循环经济的理念。首先,国家可以通过科技下乡等方式在农村进行循环经济基础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农民从感性上了解循环经济,认识生态农业。但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在培训中选择农民容易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过多地使用太过专业化、理论化的语言,这容易使农民感到枯燥,无法理解,最终丧失兴趣。其次,国家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到农村为农民普及循环农业的知识,带领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具体建设工作,帮助农民进行循环农业改造,转变农村粗放式的经济。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注意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对新农村的建设树立责任感。在建设中敢于同破坏农村环境,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行为进行斗争,自觉负起监督者的角色。

四、创新农村管理形式,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

建设循环经济还应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依山靠水,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家乐等生态农业形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多农村都在景区周围,随着景区被开发,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愈发明显。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周边农村可以借此优势发展旅游农业,如建立生态园,在园内种植一些花卉或者水果,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机会。但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生态环保的管理方式,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肥农药。同时,生态园还可以提供住宿、餐饮等一条龙服务,让来生态园观光采摘的游客可以就近在生态园内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并利用他们自己采摘的食物作为原料进行制作,让他们体会到更多乐趣。通过这种农家乐的形式,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发展循环农业,而且能够更大幅度地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五、增加农村财政投入,提供循环经济资金支持

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持,所以在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要保证有充足的财政支持。首先,国家要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列入年度预算,在政府预算中列支新农村建设资金,保证资金的可持续性。在财政预算内列支新农建设资金应建立在对农村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之处以及未来应该着重发展的方向。这样在资金预算时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预算,也可以较为详细地列出所需资金的方向,使得财政预算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筹资渠道。例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管理,为农民进行贷款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和渠道,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六、结语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理念问题还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多方面的探索、配合与努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耐力,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总结失败经验,探索成功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新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统一到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阵营中来,实现农村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树红,闫希辉,张好治。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15(6):27-28.

[2]赵惠。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析[J].中州学刊,2014(11):48-50.

[3]任平,曾永明。循环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1):29-3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四

摘要:当今社会,农村发展迅速,经济水平虽然不断接近城镇水平,但是文化层面却仍然停滞不前。尤其是因为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人口大多为老人、孩童。农村人口的素质因此得不到提高。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农村广大的耕地面积带来的秸秆焚烧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成为新农村问题建设的重大障碍。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论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问题的解决,重点论述农村垃圾集中管理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垃圾;垃圾分类;立法措施

一、调研样本情况

贫困县下的农村———江苏省盱眙县兴隆乡金陡湖村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2.访谈调研对象:1.村民;2.村支部会计调研时间:20xx.08.01———20xx.08.15调研情况:作为贫困县的附属乡镇的一个村,金陡湖村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任何支柱型的产业,而且人员流失严重,几乎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正值暑假,不少孩子被接到父母打工地过暑假,而老人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让他们独立填写问卷显然不科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们的交流能力也比较弱,很难得到有效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放弃调查问卷这一方法。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基础设施。垃圾桶,在这个村每隔500米便有一个垃圾桶。这样的设施或放在路边,或放在之前的垃圾集中丢弃地。据了解,这个设备在之前并未出现,也就是最近一两年才被布置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显然,这个垃圾桶有效的控制了村民乱丢垃圾的行为。垃圾集中池,我们看到并没有很多垃圾在里面,而这个池子也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之前收集的垃圾并不是以焚烧的方式处理掉的,这就是我们产生了疑问,那这些垃圾的最终去向是哪里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村支部,许是暑期的关系,只有村支部的张会计接待了我们。表明了来意,张会计非常热情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而我们的疑问也随之得到解答。垃圾桶等设施都是乡政府派发下来的,村里只负责安排人员将它们摆放到相应的位置,至于具体是哪个部门分派的任务,张书记并未说明。而垃圾池只是村里垃圾的中转站,乡政府会定期安排农机将垃圾池的垃圾集中,然后进行压缩,压缩后在统一运到县里进行处理。据一些村民介绍说,村里在治理垃圾上花了许多的精力和金钱,还专门发过小册子来教会村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现在大家都自觉的把垃圾丢入离家的垃圾桶,但是在垃圾分类这一块并没有采取很好的效果,有些村民也是一头闷,全部一起扔,有时候垃圾处理员来的晚的一些,有些垃圾桶就会溢满出来,有些还随意的扔在垃圾桶旁边,惹得苍蝇乱飞。据村委会成员说在近几年村民对如何处理和分类垃圾有了关注,垃圾也不随意的扔在村口或者树头下,村委会也会对一些乱扔的村民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正确处理和分类垃圾的好坏处,这样就会减少村民乱扔垃圾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过在情势一片大好的背后似乎也还隐藏着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据一些村民反映,村里曾经组织村民突击清理垃圾,而且是直接按小时工的工资计算。村内大多为老人,这个活儿有很轻松,如果长期进行也不失为一个好决定。然而这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紧急措施,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位村民不顾身体状况,在劳动过程中还突发疾病,虽然村内也积极表明了态度,承担了部分的医药费,但显然暴露了一些问题。同时,对于垃圾只是简单的集中,并未进行分类,这既是资源浪费也极容易造成污染,尤其是农村裸露的可种植土地面积大,范围广,一枚小小的电池便会污染大片土地。如果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很容易忽略散落在地的电池,以至于污染大量土地。而且这个村子明显大于一个普通小区,至少有十个垃圾桶,每天保洁员需要将垃圾桶里的垃圾集中到垃圾池内还要保持村内的整洁,工作量显然过大,而相较之每月仅500元的工资显得太过低廉。而如果多雇佣几个保洁员,他们的工资无论对于村内还是上级乡镇而言都是不能也不愿意承担的额外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村内的现状基本是靠上级检查来激励的,而这种检查显然无法长期持续。那么一旦检查结束之后,这种集中管理垃圾的积极性如何保持。即使不会立刻消退积极性,那么等这一批设备破损到无法使用,维修的资金该从哪里来,如果没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金陡湖的环境又将何去何从?根据走访的其他地点,我们还发现了更严重的个案,农村的垃圾都是自家先堆放垃圾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拿到附近的垃圾集中点,垃圾都基本没有处理,除了可以喂家畜的可食用的,剩下的都是生活垃圾。这个农村在公用道理上都是泥土地,道路两边都是草堆,仔细看会看到一些塑料袋和一些难以降解的垃圾,严重影响泥土的分解,同时也给人不好的印象。这不禁让人深深担忧。但是未来无法预见,这一切也只是我们的猜测,而现在金陡湖村呈现的状态也让我们一直模糊的新农村垃圾集中管理模式渐渐清晰,安排村内的剩余劳动力担任保洁员,特别是劳动力较多时可以安排轮流值班,定期更新垃圾桶等设施,这些费用完全可以通过村支部的公共财产支出。同时,在集中垃圾时应注意垃圾的分类,一些生活垃圾完全可以通过家禽将其完全消耗掉,而剩余的无法自行消耗垃圾才需要进行集中处理。在这些集中处理的垃圾中可以回收的一定要联系专业的人员进行回收,显然,这样做的成本是一个村子无法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县是完全可以承担这些成本的。如果这能够实现,相信着节约的资源会远远高于成本,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种模式的建立。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垃圾没有集中投放点,缺乏人员管理,村民自觉性弱;

(二)垃圾集中管理缺乏科学性,即使有集中投放点,也没有专业人员或设备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三)垃圾集中管理缺乏合理机制,没有激励和保障机制,集中管理的设备和经费来源存在困难。

三、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增强农民们对垃圾必须要处理的意识,长久以来养成的随处扔垃圾而不在意的心理暗示必须要被改变。那么改成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正如城市中最初的改革一样,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在农村我觉得垃圾分类更有实行的必要性,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在农村有多种的用途,如喂牲畜,当肥料等等,而农村有广大的山林、耕田、荒地,可以说是填埋做肥料最好的地方。而其他的不能的分解的垃圾,例如废弃家电、陈旧衣物、损坏的电池类的、白色垃圾等等,这些都必须村委会来管,无论是教育村民,或者采用奖惩的方式,都必须有合理的方案来解决。可以说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想农村干净、卫生、美观,垃圾必须做好处理。目前的农村存在着特殊垃圾的处理,这些可能是村民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集体损害的条件中做出的反应,但是我觉得这已经是农村垃圾不得不出来的危险信号了。同时经过样本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农村的卫生情况与该农村的硬件设施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农村的硬件设施好,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与分类才会有更好的处理,软文化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村民素质的提高才会更自觉的处理家里与村里的卫生状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各类政策也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也就是农村整体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当然针对上面发现的其他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则,提高村民自觉性

1.完善垃圾集中点的设备,增大垃圾桶等基础设备的密度,方便村民集中投放垃圾;2.针对一些“脏、乱、差”的地点进行定期曝光;3.从立法层面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定期安排人员针对污染性强,回收利用率高的垃圾进行集中回收。

(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垃圾集中管理设施

1.加强收集垃圾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大设施密度;2.安排专门人员分类垃圾并清理垃圾集中点和公共场所;3.安排专人对安排人员针对污染性强,回收利用率高的垃圾进行集中回收;4.针对一些可以由农村通过家畜等自我消耗的生活垃圾可以自我消耗。

参考文献:

[1]郭志伟,关雪梅,李贵海.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发展观[J].长春大学学报,20xx(1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五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种成果的取得与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其目标,也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说明了农业合作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科学技术以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及相关生产设备空前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我国原有小家庭式的农业生产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型经济逐步显示出了其优势及发展空间。这种优势直接体现在新农村的农民经济收入之中,因此在谈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详细的论证农村合作经济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国民生产的支柱和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地貌特征,所以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首先,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现代化。最后,要提高农民的个人收入,确保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二)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实现规模型、集约型、产业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能耗。

2.有效的降低、减少农产品在交易环节中所产生的成本。

3.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动态、需求等第一手资料,以科学的方法制定农业生产计划。

4.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尽快将最新、最高、最实用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第一线的农业生产中去。

5.保证农业生产的资金,以全新的金融方法和理念支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

6.创建整洁、卫生的乡村居住条件;保证便利的交通环境;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原有的农村合作经济形式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很多地区的乡镇、农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发达地区甚至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标准的社会。然而自从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发展速度逐步放慢。

(二)新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世界上的先进农业发展主要的成功经验是通过促进合作、联合等方式,组织并引导个体农民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我国新农村合作经济的兴起及其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上述条件下,我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是从事相同类型农业产品经营的个体农民,在原有经济合作形式基础之上,以互惠互利和自觉自愿为先决条件,而组建的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下面我们就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其发展范围与产业类型关联程度相对较大。其生产经营范围已经基本含盖了全部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特色产业,使得发展更快、更专业。

2.主体显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因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各地区个体农民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经济条件、市场规模等状况,自行选择出了最适宜的合作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地方性的合作组织形式。

3. 经济合作的各类组织,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特点。基本形成了相应的产业促进协会,又以相应的协会来带动相应的产业,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4. 相关服务性功能日渐显现。随着新型农业向全面产业化、规模化推进,经济合作组织也出现了,向科学技术、经济生产实体方向的转变。开始向个体农民提供全套的生产及销售服务。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意识及水平明显提高。

5. 小规模的合作组织依然占据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农村合作社和专业产业协会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地区性特点。

农村合作经济发挥的作用

(一)在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农业中发挥桥梁作用。

将家庭式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集约式的生产方式。并与当地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多形式、复合式的农村生产模式,向深加工式、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向延伸,促进原有的农村向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结构调整。引入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并应用到生产第一线中去,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和劳动力。

(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更多的个体农民面对着国际市场上大型专业集团、公司、组织的强势竞争。从而暴露出我国农业产品质量不佳,生产数量不足等劣势。通过合作经济,可以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农村经济。以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管控,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三)更好的保护和增加农民的个体利益。

在市场主导生产的市场经济中,个体农民往往因为对市场行情等信息不了解,或相关市场资讯掌握滞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合作经济可以将个体农民整合后以合同制进行农业生产,降低个体农民承担的风险。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快捷的市场需求预测,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强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从根本上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

通过与科研技术小组、学术团体、专利项目组等组织的合作,提高个体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使个农民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并可以自主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培训课程、试验田的讲解,为相关的科研团体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一个平台。

(五)便于寻求法律法规方面的顾问与支持

集合大多数个体农户的问题,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寻求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合作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将个体农民有序良好的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济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小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与政策建[J].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20xx,(S1).

[2]张晓微。 新农村经营组织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 山东省:山东省工商学院,20xx,(04).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六

摘要: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基础, 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西的民俗文化又对建设陕西的新农村起着强烈的助推作用。本文介绍了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陕西民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 新农村; 建设;

1 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众所周知, 陕西是文化大省, 文化生态极具多样化, 其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人文传统也有着深厚的积淀。文化又是陕西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所以陕西民俗文化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式, 隶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 是一种非物质文化, 是一种社会和集体行为, 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的随心所欲。

陕西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 源远流长,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间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其包罗不同的社会层次下的不同文化形态, 主要有民俗节庆、民俗活动礼仪、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文化传统、民间传统知识实践等诸多方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秧歌, 有源于民间的户县农民画, 陕北妇女创造的民间剪纸, 还有西府民间工艺、华阴老腔、蒲城的焰火等。此外, 还有众多民俗文化艺术进入到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有:凤翔彩绘泥塑及木版年画、民间刺绣中的西秦刺绣和澄城刺绣、剪纸艺术以及黄陵面花等等。还有泥塑、皮影、鼓乐、地方剧种、社火、庙会、服饰……其品种众多, 都独具特色。

当前, 我们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在陕西民俗文化的助力下, 有效地对其产业进行开发、利用和创新, 将对陕西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 陕西民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优化陕西农村产业结构, 突破陕西农村建设瓶颈

在新农村建设中, 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农村建设, 就需要转变思想,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而陕西民俗文化的科学运用, 正好就是突破传统农村经济增长瓶颈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途径。所以, 整合陕西农村优秀民俗文化和开发文化旅游经济, 发挥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就是为陕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新的农村发展模式。例如:陕西民俗文化村——袁家村, 就是科学、充分地开发当地民俗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使袁家村从当地有名的贫困村逐步跨入现代的农村新阶段, 甚至超过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2.2 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的有效开发对农民的就业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民俗文化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可以利用当地具有传承技艺的农民手工艺人进行。这些优秀的手工艺人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当地的普通农民, 这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与其闲散时间, 使之全力地进行生产和经营陕西的民俗文化, 而且也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改善了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其次, 利用农村这一地域民俗文化优势, 不仅使当地农村民俗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而且也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这使陕西的农村经济社会格局得到改变, 解决了农民平日里无法解决的问题, 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在陕西农民的就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3 有利于传承、弘扬和保护陕西优秀传统文化

大量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和手工艺人、手工艺品是陕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发展陕西民俗文化不仅是当代民俗手工业产业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更是优秀的民俗手工艺价值理念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能够增进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使民俗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系统。也就是说,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是陕西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载体, 所以, 要利用地域优势通过产业化来发展农村民俗文化, 深入发掘、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产品, 使民俗文化产品和配套服务逐渐丰富起来, 并广泛地进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让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重塑, 使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得到弘扬和发展, 并使这种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又弘扬了新的时代精神。

2.4 有利于充分、广泛地保障陕西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权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深陕西民众对优秀传统民俗的了解,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增强其弘扬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陕西民俗文化的产业发展, 有助于创造充满激情的民俗文化氛围, 使陕西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尊重、文化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 使文明精神风貌得到提升, 新的民俗文化业态得到更好的培育, 使其生活方式得到创新, 使其民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的、广泛的保障。

3 陕西民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3.1 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长远机制

文化建设和创新是新农村长远机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坚持统筹规划的发展道路, 以民俗文化产业为支撑, 明确农村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在不同阶段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施行原则、规划步骤及保障机制, 确立科学的工作引导, 以文化民生为抓手和文化传承为主线, 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 使农村民俗文化达到启发民智、凝聚民心、保障建设、加快发展的作用, 并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利。统筹协调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农村的文化龙头企业, 按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其传承力与渗透力, 履行相关责任, 保证所承担工作有人抓、能落实。

在新农村文化创新方面, 依然要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机制方面着手。同时考虑兼顾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加大本土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宣传等推广力度, 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使其融入农村文化建设, 打造以农村为载体, 并能够全方位将这些资源辐射到城镇文化产业中, 做到重点扶持, 在“农”字上下功夫,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陕西有价值的农村民俗文化, 打造出具有陕西特色的、鲜明的乡村品牌文化, 使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3.2 健全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 而农民又是新农村的主体, 所以,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养和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使农村的民间艺人升级为文化技术人才, 真正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民群体, 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 使农村的先进文化得到创造和培育, 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还应积极制定和落实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 解决相关人事问题, 稳定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培训, 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以增强和提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挥巨大力量。

目前, 由于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 所以, 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村文化的服务行列, 使其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各尽其才。对于农民中的文化志愿积极分子等各类农村社区文化人才, 也要大力发展, 给其提供良好条件, 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并激发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人才队伍成长成才, 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力。

3.3 建立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机制

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就要统筹规划, 加强城乡文化产业的互动和城乡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 以促进城乡二元文化结构融合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首先, 对资源的统筹要进行强化。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就是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规划, 把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放在优先位置, 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合理分配, 并共同发展。其次, 对城乡文化活动方式要进行创新。由于城乡文化具有互补性, 所以就可以使农村文化进城, 城市文化下乡, 达到城乡双向互动。最后, 对城乡文化的传播途径要多样性化。由于当今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要满足农民需求, 就要建设完善的农村文化阵地, 以协调文化传播的渠道, 并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网络体系, 拓宽信息资源, 助推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喜桃, 张德丽。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J].唐都学刊, 20xx (06) .

[2]张浩。“互联网+”时代下陕西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包装工程, 20xx (18)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七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稳步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各地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在区位、资源、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样做便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从事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镇人口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留下的农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因此,在当前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能够发挥集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作用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特别是事关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建设规划、产业格局以及功能设置等问题上,如果各级政府部门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领导、管理及规划职能。

一、做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规划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要想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各地区首先必须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实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因为高质量的规划能够在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简单实用的原则,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学地安排布局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同时,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产业园区等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通过规划的合理衔接,最大程度地节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并使它们尽早发挥功效作用。

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在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用地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土地利用与规划之间的政策调整关系。一是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补偿标准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而且价值评估过程必须透明。二是尊重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征用农民的土地,一定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协商。涉及到群体利益的,需要征求群体意见,需要大众参与。三是研究制定类似于傾家土地利用与分区规划法》的法律或条例,解决上述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与此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协调好农村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协调好的规划,不仅要使农村的基本农田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而且还要使它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田园风光隔离带,努力把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民不丧失土地财产、农村不丧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小城镇。

在如何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规划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完成好规划编制的充要条件,而把突出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贯穿在规划编制的思想当中,则应成为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小城镇规划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因此,所编制的规划无论是在科学性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县、镇由于规划水平低,规划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实施手段,所导致的各级规划不衔接,规划没有权威性以及村庄布局太散等问题就非常突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把做好农村小城镇编制规划的认识,真正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框架里才能实现。

二、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中的产业格局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要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安排布局小城镇经济的产业规划格局时,应从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点出发,大力培育以内生性(endogenous)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小城镇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具体而言,我国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时候,应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以具有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有竞争力、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业产业的转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镇经济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链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增强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己经积聚起来的农村人口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农村小城镇特色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各种具有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专项,提高农村小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在推动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经济方面狠下功夫。农村小城镇经济中的产业格局布局,除了把发展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外,各级政府还应在发展诸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上引导农民积极作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产业格局时,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够引领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小城镇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有利于城乡互动的产业格局,不断繁荣和壮大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努力完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规划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地在编制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槁一个模式。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功能设置上应着力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立足于不断提高己有基础设施的功能水平,为农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而对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来说,优先解决路、电、水、气及农村教育问题,是其小城镇建设功能设置中的重点。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需要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而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帮助农民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重点对小城镇的功能设置进行认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实际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够给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编制农村小城镇规划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配套问题时,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农村小城镇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努力构筑能够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它现代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小城镇辐射、延伸。与此同时,农村小城镇自身的功能建设应从农民最关心的诸如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体方面入手,把加强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的防洪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同加强农村小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结合起来,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农村人口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功能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使农村小城镇的各项功能建设,真正发展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四、小结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应该注意到:

首先,科学且高水平地编制好规划是建设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在小城镇规划中,一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把小城镇的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二要维护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应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设规划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状况,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者一定要用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其编制责任。

其次,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要有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二要根据己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积极培养能够立足农村小城镇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种产业驱动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但要拥有必要的经济支撑,而且还要拥有自己的人才支撑。

再次,农村小城镇的功能设置应主要面向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小城镇的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经验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实际需要的宽大马路和复杂的照明设施,如果功能设置不切实际,不但会降低政府投入的实效,而且还会增加农民对多余设施的维护费用。因此,在建设配套小城镇公共设施的时候,一要遵循实用原则,力求节俭;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指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其实现的主体都离不开农民本身。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承担起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求和城镇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够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的桥梁,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纽带。因此,做好农村小城镇的各项规划工作,是目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八

[摘要]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农业发展及抗洪抗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xx)32-56-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民的日常用水方面及农田灌溉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能否健康发展,农民能否稳定增收,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分不开的,而小型农田水利是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1.1设计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于当前的施工技术及社会效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因此出现了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超负荷现象。此外,一些农田水利设计单位在进行农田水利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同时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原因,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

1.2施工监督及验收问题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后期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基層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督较为松懈,仅仅凭借直觉得出较为主观的结论。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些监控设备较为落后,再加上水利工程监测人员不够专业,导致水利工程的监测不精准。此外,在水利工程的验收环节,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模一般较小,资金投入较少,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往往重视度不够,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形式性的环节,对于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1.3质量管理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及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大多数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仍旧由于施工管理经费问题停滞不前,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现工程维护管理不及时的问题,进而导致出现农民农田被淹及饮水渠道遭到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监控科学得当,对于整个工程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应当强化监控措施,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配备充足的施工设备,按照严格的监控措施执行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及执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都有严格的论证,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2建设完善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及农田水利法律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前,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尤为重要。编制及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需要统筹安排,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都考虑在内。同时,应结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多层次多元化地协调发展。此外,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不同层级的政府都应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健全完善的法规,保证其运行的规范化。

2.3加大投入,强化后期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因为专业的人员及组织可以对当地的居民传授一些专业的水利知识,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从而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需要对竣工后的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的管护,以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

3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社会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书林。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风,20xx(1):27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九

一、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是由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的,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我认为,加强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是搞清楚什么是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真正内涵包括什么,我们怎样集聚、发掘、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资源。我认为应该做到:一是盘活原有资源,变死档案为活教材。新农村建设中,有大多数建设者不能看到农业科技档案在这其中的重要作用,于是造成原有的资源束之高阁,得不到应有的利用,所以只有盘活原有资源,变死档案为活教材,充分发挥利用原有档案,才是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个基础保障。二是集聚现代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源,特别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产生的农业科技档案随之也有现代的气息,也有根本上的改变,我们只有抓住当前的机遇,集聚现代资源,才能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建设。三是保护珍稀资源。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存在着一些极具价值的技术与经验,这些对于现在乃至于将来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那么只有我们注意保护这些珍稀资源,才能为农业科技档案留下宝贵的财富。总之,要想农业科技档案持续发展,必须把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有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中。

二、突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

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对我们现代社会来讲,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现实、非常重要的针对性。随着“三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关切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民在利益诉求、权益维护方面对档案的利用程度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那么在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需要做到的就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三农”的需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创新,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就是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档案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前我们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实际,界定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创新服务的方式、手段、方法和载体,不断拓展功能,以全新的现代理念,强化融入发展的意识,突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落实强化农村基层档案工作人员职能和责任机制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根本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农村基层档案人员的关注度不高,工作待遇下降等等。所以导致出现农村基层档案人员工作散漫;农民心目中也缺少档案的概念;农业科技档案资料不齐、档案移交贫乏,利用度为零等问题,这大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所以,农村基层档案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在把档案工作纳入整体规划的同时,建立完善档案人员职能和责任的机制,逐步规范档案室建设,促使档案工作人员履行好监督和指导两种职能。要健全责任机制,完善各项档案制度,使村级档案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档案管理队伍。具体办法一是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档案管理水平、业务技能和指导能力,主动参与、出谋划策,为村党总支、村委会做出决策提供有效保障。二是要巩固和扩大村级建档成果,采取多种措施,促成档案人员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有责任地加强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档案资料的收集。三是有责任地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档案资料的收集,使归档的文件材料确保齐全、完整、准确,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四、深入解决构建农村档案平台所面临的新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工作内容的认识,历来局限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具体的业务范畴,其实,我们要将档案工作真正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搭建起档案利用的平台,积极认真地为本地的重要事业做好服务工作,要把农村基层的档案工作形成为一项专门工作,使档案业务范畴得以伸延和深化。同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思想认识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种观念,改变过去传统狭隘的收集归档工作,树立起农村基层档案利用、服务意识。要真正构建起农村档案平台,促使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领导,赢得领导支持,把档案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给予人员和经费的必要保证,还要确保思想认识、组织保障、工作措施三到位,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必将是一个全新的档案工作天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文化的所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越来越多,需要利用的档案也随之增多,农民规模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企业管理向科学型、知识型转变等等,深深地感到没有档案和档案工作不行,没有一个良好的档案平台更不行,皆希望有人员帮助、指导建立档案,这是构建法治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所要践行的永恒主题。总的来讲,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实现服务功能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这项工作的实质意义在于尽最大可能开发并利用档案资源,给农业科技事业提供帮助、创造资源价值。所以,档案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培养更加精湛的业务,并站在开发档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的立场做好一切工作。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十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必要执行政策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文化发展、以及农民主体生活等多方面的建设性问题,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也就是说,三农政策下的相关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进程道路中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即土地管理问题一直关系着农民生存与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计。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问题;举措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加强土地管理十分必要,这不仅由于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三农中的土地规划问题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体。也就是说,三农建设进程下土地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重点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一些亟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以逐步凸显,如土地利用不当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逐步激化,进而给农民生活带来困扰。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问题直接关乎到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国民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基本建设。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建设进程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1 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缺乏约束性、农民基本权益保障明显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在当前看来十分普遍,同时征用范畴也未能具体明确,征用范畴较广。尤其是现行征地体系机制中,土地征用的实则所有权已经国家所有,即由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转归国家所有,从此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生产工具被逐渐剥夺,进入了以自身劳动力输出的人口就业范畴。虽然农民主体理所应当的收到了一次性土地补偿与后期安置补偿,但是当前看来农民主体的社会保障也明显不足,农民土地被国家征用也就失去了最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

1.2 农村土地所有权法规条例界定不清

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条款主要存在于《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等几部重要法律之中。这几部法典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然而,这些法律中或者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未明确所有权主体,或虽然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却存在多重的权利主体法律界定,造成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司法实践上的巨大困难。

1.3 土地管理体系制度存在弊端、资源流转与流动规模受限

改变农业经济生产现状,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下,作为土地权力所有者的农民主体所拥有的权益是使用权与收益权,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权益根本没有直接兑现,其中最为主要的土地处置权根本难以保障。也就是说,农民土地处置权限逐步丧失会使得土地规模流动受限,进而直接导致农民土地占有量不足,影响基本农业生产量。同时,在不能获取有效经济补偿的形势下,不少农户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自身土地所有权,进而促使形成了土地资源闲置与过度浪费的现象发生。

2 新农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改革举措

2.1 明确权利主体使之土地所有权能够公正平等

结合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来看,首要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征收体系的法律法规内容完善问题,以此才能在实行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成效。也就是说,土地管理问题要结合实际并从长远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实维护农民主体的切身权益,就要真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受益主体是农民。具体来说,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土地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内容,统筹规划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性问题,以此才能逐步激发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权能。如延缓土地承包期限,进一步提升农民主体的土地生产经营观念,避免因公务学等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承包权脱节问题的发生,即不仅要保证农民土地权益要与国家实现同等公平对待,还要能够认真贯彻与长久坚持土地承包机制相关的惠民政策。

2.2 建立制约体系机制,确保征用土地范畴合理

现行农村土地体系管理机制下,农业用地如果被国家征用一般所实行的模式是“国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当前产业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体系管理模式势必会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农业土地征用范畴制约职能作用弱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当维护土地征用所应具备的公共权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国家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而必须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设置征用土地范畴及规模,避免或严厉打击非公益性质的征用土地行为发生。也就是说,在满足土地集体所有权益及国家所有权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大范畴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仅仅单纯依赖国家土地,而应当建立明确市场机制,由市场形成宏观调控,从而才能保证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体现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2.3 转变政府基本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首先,对于政策政策的贯彻与土地基本管理职能的发挥,应当着重考虑土地所有制的差别问题,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别引致的土地权益二元机构的形成规模继续壮大。也就是说,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初级市场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同时政府应退出土地经营职能,树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员”角色,转向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与调控等,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作用下,三农政策顺利推行势必会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三农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广大农民主体等多方群体共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推动当前形势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与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镕基,程强然,陈伟。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2) .

[2] 张梦琳。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评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xx,(06)

[3] 舒飞跃。 基于知识本体的土地管理空间数据共享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xx,(04)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第十一篇

摘要: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唐金培;蔡万进;实事求是20xx-03-10

2、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牟德刚中州学刊20xx-09-2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第十二篇

摘要: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城镇是主体,农村潜力巨大。农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治农村文化,促进农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广大农村地区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不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特色品牌;同时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2.2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有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多数景区景点基本都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农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大家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优秀8篇 计算机专业的论文选题 下一篇:张桂梅事迹简介300字通用8篇
心得体会推荐
  • 2023年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生
  • 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承诺书优秀3篇(不
  •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 烙饼问题
  • 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工作汇报精彩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电影英文观后感(绿皮书电影英文观后感)
  • 保密知识测试题及答案(保密知识测试题及答案2021苏密宝)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