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11篇

更新时间:2023-03-3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整理了11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一

“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教师是一个温暖的字眼。许多教师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

2000年,当李粉霞教授第一次走进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对的是不少缺乏信心的孩子。她就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他们重拾自信,找到自我价值。

于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早上跑操,跑在班级队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习,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细心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着他们的日常点滴,给予他们温暖与力量。“好好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这里就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李粉霞常常这样激励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教师孙怡从事幼儿教育22年来,用爱心呵护近千名孩子,用爱心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在教学中,她仔细琢磨研究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努力把自己全部的爱心、耐心、细心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她坚持以孩子为主体,以孩子的终身成长为前提,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果实。

帮助残障孩子打开封闭的心灵,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努力的方向。

周美琴将“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构建起适合听障、智障、脑瘫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学校一名学生毕业时写下这样的诗。周美琴说:“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二

9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经过中宣部、教育部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代表的严格审核和民主投票,最终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2018年度“荆楚好老师”马丹入选。

2018年,楚天都市报“寻访荆楚好老师”栏目以《武汉“最美援藏教师”组建西藏首个啦啦操队》报道了马丹老师的事迹。同年,马丹获评“荆楚好老师”荣誉。2019年,马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今年,马丹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49岁的马丹是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的教师。她作为形体课兼礼仪课的教师,在28年的从教生涯中,以“尚礼、塑形”作为教学目标,以“弘礼、塑人”作为教育目标,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自2016年以来,她两次申请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用无私的爱关心藏族孩子发展,坚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农牧民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先后资助多名藏族学生完成学业。

援藏期间,马丹发现很多藏族孩子都有歌舞天赋,只是缺少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天地。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她创建了一支充满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队,为的是将更多的孩子带上更大的舞台。三年如一日,她亲力亲为带领学生进行舞蹈啦啦操的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7月,马丹带领舞蹈啦啦操队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了冠军。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三

作为一名老师,谁不想体会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

而周美琴, 30多年如一日,每天面对残障的孩子。她的学生不聪明,甚至无法听懂、领会一个简单的指令。苦与累用心付出,但对特殊孩子的关爱,未必能很快看到希望中的成效。有时候教很多遍孩子还是不开窍;有些孩子无论如何努力还是无法走进他内心……年轻时代,周美琴也曾失落过、流泪过。但要感谢她的妈妈,因为每当这时候,妈妈总会对她说,“你不能放弃,你应该要为这些孩子带去幸福。”

那年,剖腹产刚2个多月的周美琴得知上海要举办首届学生艺术节,并邀请特殊教育学校参与其中。“多好的展示平台啊,要是学生们可以在艺术节上表演,不仅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孩子们展现自我,提升自信的绝佳机会!”

周美琴放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拖着还不是很硬朗的身体便一头扎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近2个月的训练,很多时候她都是到万家灯火时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看着学生们辛苦,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来好吃的。领导和同事每每看到她如此拼命,都劝她注意休息,谁知她反而安慰他们说,“你们别担心,练舞正是给了我一个产后修复的机会,看看我瘦得多快,恢复得多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她编排参赛的两个节目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荣获上海市特殊学校中唯一一面由时任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亲自授予的“上海市首届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锦旗。师生和家长一片沸腾:“谁说特殊孩子就不行?我们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比高低!”望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周美琴说了两个字:“值了!”

倾情一生,周美琴担当残障孩子的筑梦人:把扶助他们“康复发展,回归主流”当作毕生使命,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学校组建了聋人舞蹈队、特奥运动队,把学生带上了国际舞台;学校培养的聋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南京金陵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更多智障的孩子学会了自食其力,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

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

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学会了感恩。

在这里,我收获了成功,学会了自信……”

学校一名残疾学生毕业时,写下这样的诗。学校9年的教育在她身上产生的变化,让人无法想象。周美琴说,“孩子们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老师略微夸张的口形,演绎出震撼心灵的声音;老师熟练优美的画笔,描绘出缤纷美丽的天地;老师丰富灵动的表情,奉献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是一首献给特教老师的诗篇,也是周美琴的真实写照。她用大爱,温暖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温暖着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历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四

李粉霞,女,汉族,1976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她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连续四届参加数控技能大赛,取得全省数控铣工职工组第一名。

她潜心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思政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打造有趣、易懂、接地气的课堂。她因材施教,建立“传、帮、带、练”四级培优机制,探索出“分梯次、能力递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她注重团队建设,构建“帮、练、赛、聘”教师培养模式,创建工作室,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开发实训项目服务企业。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五

“如果你不小心与清华北大擦肩而过,那么不要迷茫和失望,这里将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李粉霞经常用这段话来激励刚刚入学的新生,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同时也是给自己肩上压担子,她心里知道,既然承诺了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在这里找到梦想和希望,那就是以技立身。于是,李粉霞带领团队对现有生源质量进行充分分析,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传、帮、带、练”“分梯次、能力递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

“传”就是社团传,充分发挥专业社团作用。一个良好的学风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新老学生一届带一届流传下来的,数控团队更是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传承。团队成立专业社团,新生一入校,就可以加入社团进行学习,为社团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授课。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形成了一种老带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并使学生提早了解专业知识。

“帮”就是导师帮,精准实施培优工程。在一年级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团队会根据学生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成绩和专业素养进行选拔,利用暑期,组织优秀教师进行强化培优,提前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带”就是师傅带,实践岗位提升技能。培优结束,团队会挑选优秀教师,师徒结队,一个教师带领一个小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帮带训练,并实行考核淘汰机制,为参加技能大赛等培养优秀选手。

“练”即大赛练,竞赛场上尽显风采。优秀选手经过分级培养,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第三年经过严格的备赛训练,从技能和个人心理素质上进行轮番训练,成为参加各级各类大赛的种子选手。

技能大赛成就职业梦想。从2004年起,李粉霞带着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5项、全国个人前10名20人;毕业生中获全国技术能手27人,全国冠军1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10余人受到央视《焦点访谈》《中国大能手》等栏目报道。曹彦生、曹彦文两兄弟毕业后师承中国航天二院283厂马景来,矢志不渝,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焦点访谈《师徒》栏目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冀晓渊,“中国大能手”亚军,央视二套报道了他的事迹;王伟、王慧两兄弟双双被四川工程物理研究所录用。

优秀的人才吸引了以中国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中国工程核物理研究院等央企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实践教学就业基地的加入,巩固了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清华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淮海集团、平阳重工等为代表的一批省内就业基地的合作;深化了与苏州勤美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众捷零件制造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为代表的一批省外就业基地的合作关系。

“一生择一事成一事”是李粉霞的信念,职教耕耘者是她无悔的追求。说起这些优秀的学生,她掩不住心里那股“高兴”劲儿,浑身充满了自豪。

成绩属于过去,不进则退,无功为过。未来,李粉霞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扎根职教!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六

1985年6月,23岁的康绍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次支部大会上,康绍忠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熊运章叮嘱他,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仰,爱国奉献。

熊运章是一位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老师在国统区求学时,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读进步刊物,参加革命活动,秘密加入党组织。他的经历让我对和平时期入党,并且一生坚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时的康绍忠正值硕士毕业,老师的几句挚诚叮嘱,让他一刻不敢忘记。

现在,康绍忠又这样叮嘱自己的学生。他常说:“只有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激,对农民心存感念,对土地心系感恩,对节水心有感悟,才能在农业科学道路上刻苦钻研、奋发进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缺水,有着难以言说的感知。

1995年,时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的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调研。一到当地,眼前的景象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细致考察后,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不科学的农业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结果导致下游用水紧张、难以为继。

康绍忠深切感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越发坚定:必须为这里做些事,“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零起步,康绍忠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实验站,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开发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技术。

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资料,康绍忠和团队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时常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根本无暇顾及。“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就啃上几口自带的干粮”。

科技引导+务实苦干,终于在15年后的2010年,青土湖碧波重现。湖水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康绍忠“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的梦想实现了!“

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经过多年系统治理,我们最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益、水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康绍忠说。

在康绍忠这个“领头雁”带领下,石羊河试验站临时党支部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科研一线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现在,实验站已培养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节水技术也走向全国,在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等地累计推广示范2338.54万亩,节水17.4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21.27亿元。

“农学专业面向‘三农’,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如今,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区一线,从石羊河到阿拉尔,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战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七

杨瑞清,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他41年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始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时代新人培育之路。他两次拒绝进城,创办的行知小学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

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他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八

戴着眼镜的安文军总是带着笑容,可说起话来语调铿锵,他对记者说:“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

安文军决心要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当一名好老师。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军,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

那年8月,祁丰学校成了安文军教育生涯的第一个“根据地”。祁连山下,几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风中伫立,教室里光线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炉旁坐着几名搓着手、哈着气的学生……安文军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祁丰学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窗户射进来,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军说,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的牧区孩子,他便舍不得离开。

班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更让安文军很心酸,他暗下决心:“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1996年,他所执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5年,辗转两所乡村学校的安文军来到了明花学校。

乡村学校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安文军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乡村学校缺教师,他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教学……即便再辛苦,安文军也总是笑盈盈地面对。

那段时间,每个学生家长都认识了安文军──这个瘦弱的老师在假期去遍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文军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不来上课,他比家长还着急。乡亲们也从安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简明科学的书籍分类,精准定位的摆放位置,整齐划一的标签高度,在明花乡的牧童之家里,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准确到让人惊叹。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员黄艳宁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充满生机。今年19岁的黄艳宁,出生于肃南县明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因早产导致脑功能发育不全,并引起肢体残疾。

因为不便去学校,从黄艳宁上小学开始,安文军带领的明花学校送教团队每周都会准时来到黄艳宁家送教上门。下课了,黄艳宁会着急地询问下次送教的时间,等着安老师下次来上课。

2018年,经过安文军的积极协调及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黄艳宁被聘请为牧童之家的图书管理员,她每天都会准时去书屋学习、管理图书。每天黄艳宁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识带给她的营养和快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安文军对黄艳宁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安文军主动担负起周末照护十几个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孩子们生病了,他就第一时间带去看病就医;孩子们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动帮他们去买;寒暑假放假那天,看着孩子们坐上回家的班车,安文军才能放心……

安文军非常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教学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到小本子上,闲暇时与同事讨论,撰写教学随笔,进行自我反思。他订购教育教学书籍,潜心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在培训中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助推自己的专业发展。

安文军语言幽默风趣,讲课犹如讲故事,学生总能被轻松代入课文无法“自拔”,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现已在明花乡政府工作的学生郭冬芝回忆说:“听安老师讲课是享受,做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乐趣,跟安老师聊天更是一种快乐。”

从教30年,安文军所教学生超过3000人。他们奔赴各行各业,遍布天南地北。“教书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0年,安文军感慨万千。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九

五年多的教学生涯,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马丹都带过,不管身处校园何处,她都能听到孩子们喊“格拉”,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正是这群可爱的孩子,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再苦再累,缺氧不能缺精神。”马丹说,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对学习的渴望,她就有了继续坚持下来的勇气。

次仁旺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阳光男孩,经常和马丹聊起自己家乡的放羊生活。2018年4月,马丹应次仁旺堆的邀请,来到他家里做客,并体验放羊。孩子们纯真笑脸的背后,是艰苦的生活。这次家访让马丹深感触动,她想尽自己所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得知部分学生有困难时,马丹主动捐出自己的工资帮助6名困难学生。多吉罗布、罗亚卓嘎两名学生在她的资助和帮助下,成绩突飞猛进,排名从年级一百多爬升到年级前十。

除此之外,马丹还义务帮助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辅导艺考。尼玛拉姆是一名孤儿,在马丹的细心教育下,她在西藏自治区2019年艺术高考中以高分通过考试。在学生眼中,马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是像超人一样的存在。

但是马丹自己知道,她的身体远没在学生面前表现得那么“强”,因高原缺氧,流鼻血、胸闷气短、心悸难受、夜间失眠等症状时常发生。

2018年3月,因为高原缺氧和过度劳累,马丹晕倒在宿舍里,家人把她接回武汉休养,可是没过没多久,她又主动申请归队。而那一年,也是她儿子备战高考的关键之年。“家人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这些年我亏欠他们太多。但只要想到2000多公里外,还有一群学生在等着我,我就必须要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马丹含泪说道。

有一种伟大,来自平凡;有一种崇高,来自坚守。这或许是对马丹最完美的诠释。

“来藏教书育人,是一份光荣的使命。我想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把援藏的事情继续坚持下去,让更多的藏族农牧民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马丹心怀梦想,无比坚定。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十

康绍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坚守在农业科学教学一线,组织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课程体系建设,创建了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他创建了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和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建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他长期坚持帮扶西北旱区边远农村教育,资助建设7所希望小学。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第十一篇

马丹,女,汉族,1973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她作为形体课兼礼仪课的教师,在28年的从教生涯中,以“尚礼、塑形”作为教学目标,以“弘礼、塑人”作为教育目标,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自2016年以来,她两次申请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用无私的爱关心藏族孩子发展,坚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农牧民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先后资助多名藏族学生完成学业。

她始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创建了一支充满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队,带领学生走上全国舞台。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1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书育人楷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上一篇:6年级的家长意见优秀12篇 六年级家长意见怎么写最简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贫困学生申请书优秀4篇(贫困学生申
  • 三好学生申请书通用4篇(三好学生申
  • 最新大学生建档立卡助学金申请书精
  • 转学申请书优秀7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2023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优秀5篇 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21
  • 电影英文观后感(绿皮书电影英文观后感)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