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秀7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秀7篇文章)

更新时间:2023-04-1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临床医学的毕业论文是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这次t7t8美文号为您整理了7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t7t8美文号给您的好友哦。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一

医学论文的格式

标题(title)

标题要求:

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

作者署名(author)

1、作者署名的意义

(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

(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

(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

(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2、作者署名的原则

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3、作者署名的要求

(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

(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

(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

(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

摘要(abstract)

1、摘要内容和格式

一般格式:

(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

(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其它格式

(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

(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

(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

(4)对象(subjects, 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

(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

(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

(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

2、摘要的写作要求

(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

(2)格式规范化。

(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

(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

(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

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

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故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

1、关键词格式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

(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

(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

引言(introduction)

1、引言的基本内容

(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

(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

2、引言的写作要求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

(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

(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

(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

(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材料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1)实验对象:

①动物:名称、品种、数量、来源、年龄、性别、分组标准与方法。②微生物或细胞:种、型、株、系、培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

③临床病例:来源、数量、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选择标准。(2)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操作方法、改进之点。

(3)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名称、成份、规格、纯度、来源、出厂时间、批号、浓度、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用药总量。

(4)实验方法与条件:

①临床病例:观察方法、指标、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疗程。②手术与标本: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标本制备过程。

③实验室:实验与记录手段、观察步骤、指标、注意事项、方法改进及依据。

(5)统计学方法:

结果(results)

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

1、结果的内容

(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

(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

(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

2、结果的写作要求

(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

(2)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

(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

(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

讨论(discussion)

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

1、讨论的内容

(1)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2)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

(3)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4)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

(5)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篇二

浅析临床医学专科订单式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尤其对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我院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就业率,对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进行改革,摸索出一条I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订单式选修科教学的新路子。

一、确定订单式特色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向全省医疗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医疗需求的调查,对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需求情况、学生本人的就业意向调查,

到嘉兴五县二区卫生局及人民医院进行医疗状况调查,此外对我院两所附属医院、六所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进行现有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职称职务、医院主要开展的业务项目、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摸底。

发现临床医学大专生要进入县市级医院医疗科室有很大难度,而县级医院及以下基层单位小科,特别是医技科室专业人才奇缺,本科生不愿去,中专生进不去。我们认为这些科室可作为专科生的就业方向。

但医院对需求的人员要求较高,要求动手能力强、并有一技之长,人院后能立即上岗独立开展工作。

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要求,我院决定开展选修特色教学。

采用“基本专业教学+X”的教学模式。

“基本专业教学”就是在“三基”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层医院所必须掌握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

所谓“X”就是加强选修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志愿及附属医院医技科室教学资源,我们开设了病理、超声、放射、麻醉、眼科、耳鼻咽喉、骨科、皮肤科、康复、心电图等八至十个选修特色教学课程。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三

糖尿病与心率失常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XXXX医院XXX学生姓名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测有无心律失常,分为糖尿病心律失常组66例,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173例,另外选取70例单纯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对以上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血糖、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7.6%。以房性期前收缩最多见;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冠心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P<0.01或P<0.05;心律失常组的年龄、体重,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胰岛素、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1或P<0.05);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5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与单纯糖尿病无心律失常患者及单纯心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疾病病程长、胰岛素抵抗程度重、伴其他疾病而造成心脏血管、心肌、神经病变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

and heart disorders

Abstract: Objective Internal relation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39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CG arrhythmia detection, divided into 66 cases of arrhythmia diabetes, diabetes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173 cases, while 70 cases selected purely as arrhythmia arrhythmia patients without diabetes group clinical data related to the abov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blood glucose, ECG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arrhythmia was 27.6%。 In atrial contraction most common;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e arrhythmias (P<0.01 or P<0.05 occurred; Age arrhythmia, weight, body mass index, duration of diabetes, duration of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urat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asting insulin, LDL-C,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than those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P<0.01 or P<0.05);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arrhythmia 93.9%, respectively,52.9%, including sinus arrhythmia, atrial arrhythmias, junctional arrhythmias, conduction block,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Othe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lone without arrhythmia patients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lone are more likely to arrhythmia compare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onger duration of disease, insulin resistance weight, with other disease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cardiomyopathy, neuropathy. Keywords: Diabetes; arrhyth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随着我国稳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正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疾患。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口患糖尿病。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正在为临床所重视,但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糖尿病与心肌、心脏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的报道不多。本文对2010-01—2012-06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70例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类型及相关因素,并比较糖尿病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309例,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01999年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患者。高血压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指南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是患者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其中男209例,女100例,年龄26~91岁,糖尿病病程>5年82例,伴高血压97例,伴冠心病11例。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将309例患者分为3组:①糖尿病心律失常组:共66例,男48例,女18例,糖尿病病程>5年34例。②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共173例,男109例,女64例,糖尿病病程>5年48例。③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共70例,男52,女18收集30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信息,生化指标等。 方法

2.1详细记录病史,每日心脏听诊2次以上.每次>3min,发现心律失常者及时记录床边心电图; 2.2心律失常检查方法 2.2.1常规12导联心电图

2.2.2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高仪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导联选用cm1、cm3、cm5,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保持正常生活起居,记录生活日志。记录239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资料。2.3血糖测定 氧化酶法,所有患者均测空腹血糖

2.4统计学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以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3 结果

3.1心率

309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为75士8.5bpm,范围52~111bpm,最高心率175 bpm,最低心率35 bpm。 3.2临床特征比较

3.2.1 患者计数资料比较

第一二组患者在身高、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TC、TG、HDL-C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体重、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INS、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均比无心律失常组增高(见表1)。

表1 第一组和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

年龄/岁 体重/kg BMI 糖尿病病程/年 高血压病程/年 冠心病病程/年 FINS/(mU/L) LDL-C/(mmol/L) HOMA-IR

糖尿病心律失常组(n=66)

63.35士13.23 68.83士12.98 26.05士4.22 7.42士6.61 5.61士6.85 1.26士4.17 10.59士4.82 3.14士0.94 4.13士1.96

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n=173)

54.83士12.81 64.95士11.42 24.22士3.46 4.34士5.65 2.59士5.86 0.03士0.31 9.17士4.26 2.77士0.86 3.19士2.09 3.2.2第一二组患者计量资料比较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高血压97例(40.6%),伴冠心病11例(4.6%)。心律失常组2种疾病的伴存率均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5年82例(34.3%)。心律失常组糖尿病病程>5年人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O.05)(见表2)。

表2 第一组与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 例(%) 组别 例 伴高血压 有

糖尿病心律失常组 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 173 59(31.4)

114

3(1.7) 170

48(27.7)

10.915 0.001

9.493 0.002

11.976 0.001

125

109(63.0)

2.003 0.157

64(37.0) 66 38(57.6)

无 28

伴冠心病 有

糖尿病病程>5年 34(51.5)

≤5年 32

性别

8(12.1) 58 48(72.7) 18(27.2)

X2 P值

3.3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3.3.1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66例,发生率为27.6%(66/23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见表3)。

表3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

例数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

3.3.2伴存不同疾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单纯糖尿病患者140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27/140),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40.2%(39/97),以 房性期前25.8

房性心动3.0

房颤 室性

期前

室性心动

窦性心动

窦性心动

房室传导

室内传导

发生率

收缩 过速 66

收缩 过速 过缓 过速 阻滞 阻滞

15.2 15.2 1.5 10.6 24.2 13.6 18.2 27.6

窦性心动过速最多。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72.7%(8/11),以心房颤动和房性期前收缩多见(见表4)。

表4 伴随不同疾病的各类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例

例数

单纯糖尿病 140

心律

房性期

室性期前2 7 2

窦性心动4 3 -

窦性心动7 9 1

房室传导3 6 1

室内传导阻滞 7 4 1

失常 前收缩 颤 27 39 8 8 3 7 3

收缩 过缓 过速 阻滞

糖尿病伴随高血压 97 糖尿病伴随冠心病 11 3.3.3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与单纯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62/66)、52.9%(37/70),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2组各种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见表5。

表5 第一组和第三组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比较

心律失常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 房颤或房扑 交界性心律失常 早搏 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室内阻滞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n=66) 8(12.1%) 5(7.5%) 3(4.5%) 20(30.3%) 16(24.2%) 3(4.5%) 1(1.5%) 5(7.5%) 4(6.1%) 1(1.5%) 8(12.1%) 3(4.5%) 4(6.1%) 1(1.5%) 22(33.3%) 21(31.8%) 1(1.5%)

心律失常伴随糖尿病组(n=70) 35(50%) 24(34.3%) 11(15.7%) 57(81.4%) 42(60%) 12(17.1%) 3(4.3%) 18(25.7%) 14(20%) 4(5.7%) 37(52.9%) 17(24.3%) 19(5.7%) 1(1.4%) 56(80%) 54(77.1%) 2(2.9%)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 3 倍,心脏病变常为糖尿病晚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 40%以上。其机制为:(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致心肌毛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

[1] 3

(2)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失调,迷走神经受累也可以致心律失常;(3) 糖尿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目前对糖尿病合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有不尽相同的报道:有报道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也有报道室上性期前收缩最多,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是由于在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病变,而易发生心律失常。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心肌细胞内有较多糖蛋白,心肌微血管内有脂质沉积,导致心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周围局灶性心肌纤维化,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由于微血管病变,以及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导致细胞内山梨醇、果糖浓度升高,进一步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以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为主,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而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平衡对维持心脏正常心率与传导有着重要作用,在失平衡状况下,导致持续性心动过速,同时迷走神经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减弱。自主神经病变又与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患者主要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病变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受损更明显,且随着病变加重,受损也愈严重。糖代谢异常和心动过速双重刺激下,加重左心室肥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功能紊乱、脂代谢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侵犯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的样本量较小,共11例,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过于严格,存在漏诊可能。11例中有8例发生心律失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且糖尿病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伴冠心病者,一方面由于长期糖代谢异常易导致心脏自主神经损害,对恶性心律失常抑制作用下降,而冠心病本身易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另一方面该类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因此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

另外本观察结果还显示,1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66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3.9%(62/66),52.9%(37/70),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房性心律失常(81.4%)、室性心律失常(80%)、传导阻滞(52.9%)、窦性心律失常(50%)、交界性心律失常(25.7%)。与单纯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比较,除室性心动过速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4][3]

[2] 4

血压,加重心脏负担;(6)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致血黏度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律失常;(7)血管活性物质:脂联素降低、肿瘤坏死因子上升可促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构而促发心律失常;(8)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致心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而发生心律失常;(9)合并症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使心律失常更易发生

[6] [1]

(10)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因

[7]监测血糖不及时或药物剂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此时心律失常多为非心脏本身引起。低血糖时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心脏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发生紊乱,折返形成,促发心律失常,而及时纠正低血糖常能使心律失常很快消失。

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糖、血脂存在明显相关,这可能是由于2组的研究对象均是以糖尿病患者为基础,故糖代谢与脂质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可能差别不大,而且血糖与血脂在临床治疗中可在短时间内得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则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两者之间同步性较差。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尚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从本研究结果可发现糖尿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存在“多样化”特点,因此其发生机制复杂多变,具体机制还不明确。需要进行大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探求糖尿病各因素对心律失常发生的确切作用和机制,从而为临床防治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田林红,张明,罗晖。2 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a 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预防与控制 2007,15(3):239-241 [2]俞匀,朱大龙。脂联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9):841-844 [3]朱怀珍,何东亮,等.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心脏改变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口[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4):240—241.

[4]张素华.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口[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4):1—1.

[5]杨春丽,郭玲.115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23_424.

[6]贾淑杰,周芸,王曦之,等.老年冠心病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3):213-215.

[7]季乃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心律失常39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7,21(6):692.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四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紫杉醇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科应用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疗,4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1例较严重改用其他化疗方案; 5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副反应,1例出现静脉给药药液渗漏,1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结论 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卵巢癌,化疗过程中护士要全面掌握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特点,加强药物毒副反应观察,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可以预防和减轻毒副反应,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紫杉醇 妇科恶性肿瘤 辅助化疗 护理 论文代写

目前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第一、二位。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助化疗是宫颈癌、卵巢癌重要的治疗手段。紫杉醇作为植物类抗肿瘤药因为疗效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即刻性过敏毒性反应的后果严重,给临床护理带来风险。本文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科应用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宫颈部、卵巢癌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宫颈癌、卵巢癌患者26例,年龄25~64岁,平均39岁。宫颈癌7例,均为宫颈鳞状细胞癌,4例为术前诱导化疗,5例为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后的辅助化疗; 卵巢癌19例,为卵巢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

1.2 化疗给药方法

为预防紫杉醇稀释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发生急性过敏反应,用药必须预处理,即化疗前12h和6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mg,注射输注前30min,苯海拉明 50mg肌内注射和雷尼替丁50mg静滴。紫杉醇每次用量180~210mg,间隔3~4周。宫颈癌术前诱导为1周,1~2个疗程。

2 结果

25例患者完成全程化疗,2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1例较严重改用其他化疗方案; 4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副反应,1例出现静脉给药药液渗漏,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

3 护理

3.1 化疗前护理

①化疗前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和心脏病史。②用紫杉醇前必须进行预处理,是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护士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给地塞米松、苯海拉明、雷尼替丁等药物。③用药前准备好心电监护、吸氧装置、地塞米松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

3.2 心理护理

对于年轻患者或者首次化疗患者,患者难以接受病情,易产生怀疑、不愿面对现实、抑郁、恐惧心理,并认为癌症是绝症,无法医治,部分患者消极对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国内外应用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列举科学数据和成功病例除其顾虑,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化疗治疗及护理。对于复发或反复化疗患者,患者因为疗效不佳对治疗信心不足,应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密切充分的沟通,防止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对所有患者要介绍药物疗效、用药途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要体贴患者、理解患者的心情和诉求。

3.3 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紫杉醇过敏反应属于I型过敏反应,轻度I型过敏反应发生率40%,重度发生率大约为2%。80%的病例在紫杉醇用药后10 min内出现,最常见的症状为面部潮红、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脉搏加速、低血压甚至休克,后果严重,必须高度重视,为预防过敏反应,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化疗前12 h和6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 mg,注射输注前30 min,苯海拉明50mg肌内注射和雷尼替丁50 mg静滴。②用药前备好氧气、心电监护装置,急救药品。③输注紫杉醇时,使用专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末端装有0.22m的过滤器,可防止紫杉醇稀释液中细小微粒进入患者体内。④输注紫杉醇80qo病例在用药IO min内出现反应,因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注开始的10 min内。滴速10滴/min,若无不适,可将滴速调至45滴/min。⑤运用试用量,即先静滴30 mg,30 min IAJ用完,没有反生严重过敏反应后2.5 h点滴完全量。⑥专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化疗开始即给予心电监护,输注中每隔10mln监测1次血压、脉搏、呼吸,专人看护30 min,以后每1 h测1次,并详细记录监测情况,应严密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及时发现过敏反应;本组有3例患者l0min内出现面部潮红、心率加快,立即暂停用药,用地塞米松20 mg静脉注射、吸氧,约30 min后症状缓解,剩余药量以30滴/min用完。这些反应可能与紫杉醇注射液中所含稀释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有关;l例患者经处理后症状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停用紫杉醇方案改用其他化疗方案。

3.4 心脏毒性的护理

紫杉醇的心脏毒性主要有: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以心动过缓最常见,发生率 30%。用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用药时给予全程心电监测,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并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防止发生严重的心脏毒性。如发现异常心电图形立即停药,请心内科医生评估心功能,给予对症处理,减轻心脏毒性反应。

3.5 预防静脉炎护理

正确的给药途径可以防止静脉炎,首先要有计划,合理选择和保护静脉血管,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向近心端,左右侧轮流交替;应用静脉留置针,动作轻柔,选柔软、直、有弹性的血管,保证穿刺准确成功率,防止反复穿刺造成皮下瘀斑或血肿,必要时使用颈内深静脉置管术或PICC置管术;在化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引导确保针头在静脉中方可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输注结束后再输注等渗盐水50 -100 mg,减少药物的刺激作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漏、红肿、硬结。若药液漏出血管外,及时停药,抽吸血管内药液、局部冷敷33%硫酸镁、外涂喜疗妥软膏。

3.6 骨髓抑制护理

紫杉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一般发生于化疗后8-10 d,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主要引起白细胞下降,当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应给予保护性隔离,防止感染,发生败血症,每日紫外线消毒房间,居室要清洁卫生,减少探视,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要戴口罩,不接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亲属和医护人员。血小板低于50×109/L者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等异常,嘱患者卧床休息、慢活动、避免外伤、用软牙刷;各项护理操作轻柔,防止出血。

紫杉醇的胃肠道反应常有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等,影响患者进食和正常的消化活动,频繁呕吐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化疗开始正确评估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做好护理措施包括:①选用有效的镇吐剂;②选用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调整进食时间,避免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 -2 h进食;③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看报、做游戏或与家人聊天等;④出现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减少不良刺激。

3.8 脱发的护理

紫杉醇脱发发生率80%,首次化疗前要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脱发发生的可能性,及停药后可重新长出更亮、更好的头发,让患者心理上有准备;对化疗后出现脱发的患者,鼓励其说出感受,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假发或带头巾,减少患者因形象紊乱而造成忧虑、悲伤等不良情绪。

4 小结

紫杉醇为植物类抗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通过对应用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治疗的3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在临床化疗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全面掌握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特点,化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并观察药物毒副反应, 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可以预防和减轻毒副应,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沈坚,郎景和。卵巢上皮性癌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67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五

宁夏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姓名: 舒登平

学号:20108016487

专业:临床医学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麟游县中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预防,对53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 危险因素和防治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住内科53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 在呼吸内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1.8%)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96.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33.3%)及合并糖尿病是主要易患因素,营养不良,放化疗等;其中患有COPD的42例,占总数的51.6%,COPD是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约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60%;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真菌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综合治疗为主。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痰培养,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61.1%)为主,塞圬钠治疗有效率92.2%。

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

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关键词】肺部:呼吸内科 院内真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次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2009年6月~2011年12月呼吸内科的53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分布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12月

1.1.1、在麟游县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1.2、诊断标准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作为依据。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的为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依据的为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的拟诊。

1.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1.4、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1.5、统计学方法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数值。

2、结果

2009年6月~2011年12月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其中53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47例。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48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35 g/l)32例(59.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 mg/(kg·d)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33.3%)。此外,50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5例(85.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48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0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

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3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但其毒副作用较大。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48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

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宝财,王金风,石甲鱼,等53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内科杂志,2000,23(7),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

2、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作为依据

3、石朋荣,高德明,王金秀,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六

浅析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

一、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现状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PBL教学法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运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导致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1.教学条件和教案编制不完善

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采用PBL教学法时,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教师对相关问题的合理设计,学生能够借助实验室资源、图书期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资料的收集,但是大多数高校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条件无法跟上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教师而言,在运用PBL教学法时,需要对教案进行合理编制,但是该工作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教案编制不够完善。

2.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

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发挥PBL教学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PBL教学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运用PBL教学法时,其研究小组需由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此外,教师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PBL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对PBL教学法没有全面清晰地认知,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佳。

二、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有效运用的途径

将PBL教学法有效运用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其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三是其他辅助措施。

1.教师方面

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有效运用PBL教学法,首先高校领导要能够对该教学法进行积极宣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认知。其次对引进教师方面提高实践技能要求,现有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加以完善。教师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此外,由于PBL教学法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法时,必须要合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对其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方面

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展PBL教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接受PBL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像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探究结帮对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团队意识,积极参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其他辅助措施

一般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其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阅大量的参考资料,针对该情况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扬州大学图书馆在医学资料的提供与整合上很有特色,但仍然需要加强教学仪器的补足等措施,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应建立与PBL教学法相匹配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材体系的编写,从而促进PBL教学的正常进行。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条件和教案编制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等。因此必须要合理运用PBL教学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效性。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七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摘要】检验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

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3]。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上一篇:绩效管理论文最新4篇(绩效管理论文最新4篇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2022优秀护士评选演讲稿优秀4篇(优
  • 2023年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与总结(20
  • 岗位竞聘ppt范文内容通用3篇(岗位竞
  • 护士工作心得体会优秀9篇 护士工作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2023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优秀5篇 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21
  • 电影英文观后感(绿皮书电影英文观后感)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