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优秀2篇(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优秀2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7-1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对我国经济布局总体框架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t7t8美文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2篇《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 篇一

浅谈知识经济发展战略

[摘 要]知识 经济 的到来,给中国的经济 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怎样把握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迎接新经济的挑战,是中国 社会 和经济生活领域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认为只有在深入分析知识经济的成因和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后,才有可能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作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知识经济; 发展战略 ;人才;教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引发整个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社会正迈进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比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 应用。知识作为 人力 资源 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其作用日益明显。一个区别于 农业 经济、 工业 经济的新形态即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正在兴起。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1、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

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经过继续发展特别是在现代IT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所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战以后,因科学技术的日新有异,发达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积累的效率迅猛提高,致使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产业、科学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娱乐业、 金融保险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领域;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转向追求质量、个性、功能,迫使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其次,工业化时代以大型、高速、大规模生产和高耗能为特征的技术发展模式已经趋向极限,进入平台期。对人类社会经济的贡献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经济增长放慢迫使实现现代工业化以后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追求经济的新增长领域,致使技术创新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研发。将传统技术和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展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以此获取比其国内生产价格低的多的传统消费品,让其国民享受。然后将其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致使其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其经济的主导部门。并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和技术知识服务型产品出口到那些渴望得到而又无法自身研发的国家中,以此获取高额回报,成为其经济的新增长点。

再次,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过程加快,使得技术的经济寿命周期不断的缩短。为更好获取长期利益,迫使从新技术产业的经济 组织必须将其收入的相当高的比例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结果是:生产和消售产品对新技术知识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使得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技→www.←术知识 成本 构成不断扩大。使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成为必然。促使知识生产、研发及教育与培等产业迅速增长。综上所述可知,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快速产业化,导致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级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变化 历史 。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促进技术进步诸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设备效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的进步。到了知识经济年代,知识于经济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对知识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其一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完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二是: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形成是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设施及产业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的基础上的一种高级经济社会形态。当前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发达国家工业化已完成,率先步入知识经济形态,如美国。但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其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知识经济形态所应有的水平,要发展知识经济并促其成长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其三是:知识经济发展在同一国家也存在不平衡。以我国为例,我国东部沿海较快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因其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得快,其工业化过程较快,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一定条件。而中西部则较为落后。因此我们应面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尽快促进知识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对没条件或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与部门应加快工业化进程,为知识经济形态早日形成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2、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我国正处于二元经济严重的状态,目前面临的任务仍然是工业化。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GDP中只占10%左右。总体而言,知识经济形态尚需相当长的时间。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已取代资本和劳动而上升为首位达到60%~80%,而我国仅有30%。由于人才短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1/7,现代化实现程度仅为70.6%。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即把资源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高消耗低产出的状况。据 统计 ,1990年我国吨煤消耗实现的GNP(美元)与日、法、德、英、美的比是1:9:7.9:6.9:5.1:3.0。我国12种主要原 材料 的GNP消耗强度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5倍到10倍,比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要高出2倍至3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美、日、法、英的比为1:36.5:40.8:45.9:45.2:31,差距之大令人吃惊。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一是人才奇缺,我国总 人口 约13亿,人力资源总量7.1亿左右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号称人力资源大国,但人才资源却异常匮乏。200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仅为6360万人,同时人才的结构和分布极不合理。我国人才多数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85%高级专业人才集中在东部地区。我国的国力排名1999年为32位、2000年降到第44位,科技竞争力1998年为13位,1999年为28位,2000年为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1999年第29位,2000年为31位。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离知识经济形态尚需相当长的时期。科技部门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把美国现有发展水平作为一发展标准,以1来衡量的话、我国仅为0.26,而美国现在也仅仅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状态。

3、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选择

综前分析,我国欲发展经济,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既不可能在实现工业化之前就直接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也不可能到完成工业化过程之后,才开始发展知识经济。我们应正视国情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加快的实际。在注重知识经济结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过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应从全社会范围内作如下战略选择:

3.1 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实现人才开发战略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第一资源,世界 银行 2000年底 发表的题为《增长的质量》研究报告中,把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视为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世界银行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这三大资源的构成约为16:20:64。也就是说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财富。知识经济就其实质而言是人才经济。人才是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稀缺资源。

谁能抢占世界人才高地,谁便能走在世界 发展的前头。面对这场世界性的人才竞争,2000年11月召开的中央 经济 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并首次把人才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 计划。江泽民曾说“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面对我国人才奇缺状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上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科技研发、党政、企业经营 管理 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培养,加快人才 市场 体系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为此我们应该做到:其一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坚持“人才至上”“唯才是举”“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财富”“用人看本质看主流”“选人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和耽误人才也是错误”和“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等先进的人才观,打破传统落后的人才观。

其二各级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将先进的人才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喊口号而走过场。应有“认才慧眼爱才的感情,用人的气魄,聚才的方法。知人善用,广纳群贤。”千万不可因怕既得利益受损而搞言语一套、行动一套,一面高喊“人才至上”“唯才是举”而行动上却裙带关系,任亲唯举,甚至搞派性。这样不仅无法调动下属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会使下属员工更加不满。严重抑制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挖掘,使本以困难的经济生活更加困难。最终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三是:加强 人力 资源 规划,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需求类型,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调整使人才资源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动态平衡。

3.2 加快科技开发战略,加大科技研发的技术力度,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科技的差距,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严重不足,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我国政府在部署科技开发战略时,应结合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首先要做好科技研发战略的研究和规划。结合“十五”计划 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参与决策论证,实行决策科学化、 民主 化,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计划和规划。在注重全面规划的同时,要瞄准对经济增长有战崐意义的关键技术(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实行重点扶持政策;

其二、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生物、化学等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投入,提高我国自主开发能力;对于关系国家命运的航空崐航天、生物基因工程等高精尖技术应加强产学研政的结合,成立专门攻关小组,重点扶持,争取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其三、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分期、分批、定期、不定期与国内外科技界建立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取长补短促进我国科技开发水平的提高;其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重解决科技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体制深层次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科研成果的 转让制度。这样做既能激发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自身的活力,提高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快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也能保证科研成果的转让有相对集中、稳定的场所,保证科研成果合理、有序转让。

3.3 加大 教育 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投资 效率。

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的主体核心是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知识型的人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方面尚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诸如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投资在各个不同层次上的这安排不合适,以及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具体表现为辍学率相应较高,特别是在 农村 和落后地区,教育和生产力之间的 联系不大,以及不同层次教育的安排不合理等。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应:

首先,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十五大 报告提出的“科技兴国”,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加大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率。应认真普及初等教育、扩张 中等教育 、对 高等教育 不宜过度发展。这是提高全 民族 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优先顺序安排的一种客观要求。从全民族素质提高方面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无论生产者、管理者还是监督者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这是成为在知识经济中社会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条件之一。从教育优先顺序安排方面看“如果教育的优先顺序安排不当,则确定一整体目标就毫无意义”

(2)高等教育固然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决定作用,但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宜过度扩张。在我国,教育作为一种 公共 产品,主要是国家投资,导致我国教育私人 成本 小于社会成本,教育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造成对教育需求无限扩张,这种教育数量扩张,如果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优先顺序安排结合起来,必然造成投资效率下降,如智力外流和知识失业就是这一表现。这非但对国民产出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成为 政治 不稳定的因素。

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在我国,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理论教学过多而 实践性环节太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似乎教育的过程就是追求升学和追求文凭的过程。与此相伴随的教育模式则是灌输式、崐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书中的知识,死记硬背,似乎成绩好一切就好。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割断,使教育的功能更多的集中在信息甄别的层面,从而加崐了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因此我们必须加速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相关学者和专家深入调研,力求深入浅出、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符合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要求的理论教程和案例教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赋以更多的机会去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扩大教育 融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长期以来都比较低。根据联合国科教组织公布的 统计 资料,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为5%以上,发达国家6%以上,发展中国家为4%左右,而我国却在3%以下,人均教育经费是美国、日本的1/150,印度的2/3。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提高教育质量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财力又极其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国家应有正确的政策导向:一方面将有限的财力相应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以及私人受益较少,国家受益较大,而对国民经济又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专业或学校的高等教育上;另一方面对上述以外的教育更多的采取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在规范其教育、教学的制度的基础上收取一定的学费,同时大力吸收企业、民间、国外投资基金等崐多种来源的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此外,现代教育还应将培养专家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我们需要专家也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还应将发展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实施终身继续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日新月异之需。

3.4 加强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知识化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会有进一步的转变。传统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缩小,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作用日渐增强。政府应加大在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业的投资,积极创造良好条件,支持鼓励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那些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如技术开发研究业、法律、 金融 、 通信 、 物流等,政府应采取积极态度,提供相应宽松的 环境 ,促进其 发展。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作用,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产业知识化转变,提高其 投资 回报率。

3.5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 社会 化服务体系。

首先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机构转换、结构调整、 管理 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时,确实搞好各项配套改革。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尽快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与科技及科技相关的立法 工作。为促进知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更快地生产、 传播 和使用提供强有力的 法律 援助服务。其次应强化 金融创新 ,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投资理财、 市场 开拓等服务的同时,应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变化开发新的金融品种,切实有效地通过市场渠道向企业传递金融创新信息;最后,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由行业、协会牵头以市场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规范中介机构运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洪深、杨宏志。《知识 经济 学 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冯之俊。《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 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张法昌。《21世纪全球经济大趋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吴敬连。《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黎 鸣。《中国危机与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 篇二

浅析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当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亦存在一些病灶,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陕西、宁夏、甘肃10省市区,①占地49.1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51.15%;人口2.72亿,为全国的22.7%;人均占地为全国平均数的2.46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然而,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构成了影响其经济加速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西部地区严重落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随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重庆、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在这一形势下,西部12省区经济发展较快①,社会事业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出现加速势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迈出较大步伐。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产业结构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面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科技、资金方面制约仍十分突出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但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传统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域堡垒,不仅有产业和区域的衰退问题,而且有体制和机制问题。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比2002年实现了翻番。东北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32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1.3%,占全国GDP的9.458%;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7年东北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03.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4.5%,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9.7%。①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省,其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怎样实现从“中部塌陷”走向“中部崛起”成为关注的热点。2004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6省经济均实现较快发展。河南第三产业增长13.5%,创出历史最高水平;湖南、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7.2%和16.1%,均创出10年来最高水平;山西、江西进出口增长分别达到83.8%和62.7%,增幅居全国前3名;河南、湖南、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利润726亿元、227亿元、202亿元,增速分别为71.6%、87.9%、94.9%。②同时,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僵化;对外开放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

二、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1、从总体上看,地区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2006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66.2%、65.0%和65.7%,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63.3%、49.9%和72.2%,比前两年均有所下降。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2006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新疆年收入之比为2.3∶1,相差10655元,绝对差距比上年提高1190元;而东北的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达到上海市的一半。③仅以东部与西部地区相比,1978年的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1.8倍,2000年是2.4倍,2006年是2.5倍,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相差十倍。在社会发展指标上,东北与中西部同东部相比,更显得落后。

2、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最终形成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我国情况却与之相反,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数量的人口,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其经济所占的比重。东部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36%,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5%;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17.1%,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8%,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3、地区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较大。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不仅表现为各地区人均可支配财力的不平衡,而且表现为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流动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大大低于户籍人口,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重重

1、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行政区与经济区划分不一致导致经济有机体被行政辖区分割,使得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不断以公开和隐蔽的形式出现,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之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短视化,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一种“理性行为”,即保护本地市场,使本地利益最大化,使得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加剧。这种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地方主义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的机制和机构。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3]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不同,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因而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各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由于我国存在着行政区划的局限以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还没能够很好地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受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不够。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组织形式,这种松散的形式无法满足合作深入发展的要求,[4]既增加区域协调的成本,又无法实现综合利益的提升和合理分配。

(三)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够理想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内涵,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从整体上把握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我国各区域还没有形成全局发展和整体最优化的观念,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地区存在不合理开发的现象,造成土地沙化、生态退化,使国家和地区生态屏障遭到破坏。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势必影响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坚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快推进重点城市群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体系。

4、积极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两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但是要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机制,形成统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

只有建设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地区才能从全国性、区域性市场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其中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要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通过制定或修订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权限和行为;推进现代流通进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2、积极发展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协作。[5]当前急需编制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对资源和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3、建立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促进西部等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东部沿海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要顾全和服从国家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体现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同时,在继续坚持国家多年来一直实施的东西部之间的“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新机制。

4、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发展。

[6]要不断规范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真正使老、少、边、困地区的人民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主要包括: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投入;为欠发达区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引导跨区域的合理投资;增加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鼓励欠发达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给予欠发达区域财政支持等。

(三)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制度和机制保障下得以实施。充分运用经济和行政干预等多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尽快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区域协调发展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全局性的伟大工程,法律法规是落实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有力保障。当前对重点区域开发法和规划法的研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规定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权利、责任等,从而有效地依法促进和规范区域协调发展。

2、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效能。

目前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偏小、结构不合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好地普照不发达和欠发达区域。[7]总的来说,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要从过去偏重于投放发达地区转为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主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划拨的运作程序,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提高使用效率。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时,政府应该首选并实行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地区所有人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数量和质量都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发展中实现区域公平。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区域公平着眼点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搞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8]重点要大力发展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社会事业,增强落后地区长期的发展能力。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功能区开发制度,增强整体发展能力。

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产物,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也应有所差异:优化开发区域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层次;重点开发区域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提升区域辐射功能;限制开发区域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适度发展特色经济,引导超载人口有序向外转移;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关键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来体现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从而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殿廷。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苏多杰。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攀登,2008,(2)。

[4]吕丽娜。我国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济导刊,2008-6-1.

[5]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向益平。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快区域协调[J]。新重庆,2007,(1)。

[8]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8,(5)。

猜你喜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2篇《经济发展战略类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通用7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治理措施论
  •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优秀7篇 保护生
  • 房地产项目的建议书最新9篇(房地产
  •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最新7篇(房地产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2023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优秀5篇 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21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