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6篇(有的人,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7-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nb)t7t8美文号○www.(sp;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二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朽[    ]a.qiaob.xioc.ku92.摔垮[    ]a.ku3b.ku4c.ku13.臧克家[    ]a.z1ngb.z4ngc.c2ng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活着  活:他已经死了  死:有的人死了  死:他还活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二)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参考答案】一、1.b  2.a  3.a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教案 篇三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 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教后反思: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讲道理的?

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

(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说过:“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别反映一般。例如:“牛马”“春风”“野草”等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然的语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还活着。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而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都遥相呼应。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设计

(-)解题。

减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已声。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五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指出: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其实是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第二至四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第五至七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而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这首诗中的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 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教师宜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六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上一篇: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最新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七一文艺汇演主持词最新3篇 七一文
  • 社区工作者个人工作心得优秀15篇
  • 你在为谁工作心得 你在为谁工作心
  • 选址意见书9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听课记录(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 2023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优秀5篇 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21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