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优质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等腰三角形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体系与脉络。

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之后编排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应用,同时也是今后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垂直等的重要依据,它所应用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问题解决: 通过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由于现阶段学生把文字命题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我将通过折纸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现阶段学生已了解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会进行简单的说理,但他们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较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兴趣着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使其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到锻炼。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将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也就是说课的重头戏,我的教学过程将围绕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学以致用;小结升华、布置作业。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思想与本节课的内容—等腰三角形发生联结。所以,上课伊始,在美妙的音乐中,我会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含有等腰三角形模型的一些图片。

之后联系已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会向学生介绍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等相关概念,并给学生设疑: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板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设置了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并通过以下四个活动展开:剪等腰三角形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 概括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活动1: 剪等腰三角形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组活动,剪等腰三角形。

剪完以后,我会请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所剪三角形,并讲解自己的剪法,学生的想像力是相当丰富的,剪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仅展示了以下四种剪法:

(1) (2) (3) (4)

如图(1)的操作,剪出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2)中,学生先画出了一个等

腰三角形,再把它剪下来,图(3)为教材中的剪法,得到了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按图(4)的操作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拼在一起则为等腰三角形。为方便下一步使用,对于采用第(4)种剪法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用第(3)种剪法再剪一次。

对于活动1的处理,我跟教材上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教材知识具有系统性,一般编写得比较简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创造性地去教。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让学生明白剪腰三角形有很多方法,辨析最简单的方法。

接下来进入活动2: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将刚才所剪的等腰三角形标上字母后,对折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分小组观察并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单,在实验单上,我设置了2个问题:

((1)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2)对折后的△ABC重合的部分是什么?

之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在投影仪下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根据学生所填实验单,我会引导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 △ABC两底角相等是显而易见的,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折痕AD在△ABC中具有三重身份。

通过前2个活动的铺垫,在活动3,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通过前3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会了他们怎样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需要理论上加以推证,因此,我设计了活动4: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性质1的证明对于现阶段学生有2个难点:一是将文字性命题转化为符号语言,二是怎样添加辅助线,在这个环节为突破第1个难点,我会先就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完成转化。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会提示学生,由前面试验中的折痕我们容易想到过A点添加辅助线,由于△ABC得折痕具有三重身份,所以性质1的证明方法不止一种,让他们体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之后,我会用板书示范一种证明过程,另外两种方法证明过程由学生类比完成。

教师多1分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1份动态的生成,学生就会多一1份发展。所以,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会乘胜追击,反问学生:前面3种证明方法都借助了辅助线,不作辅助线你能证明性质1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预测,学生很难想到不作辅助线如何完成性质1的证明,其实,只要将△ABC看作两个三角形 ABC和ACB,并证明它们全等即可。这种证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要敢于打破陈规,张开想像的。翅膀。在此,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

性质1证明完毕,我会提出问题: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我会引导学生把性质2分解为3个命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

通过实验探究,逻辑推理,得到了性质1和性质2,性质1,我们又简称 等边对等角,性质2,又简称 三线合一。至此,探究新知环节已经完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置了体验新知,学以致用环节, 本环节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设置了2个练习题和1个思考题,它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练习1作为性质1的有效补充,提示学生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必须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才可使用,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练习2直接来自课本,它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和应用 “等边对等角”,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

之后,我又给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用来测量屋顶的横梁是否水平的工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于有趣的实际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节课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上网查阅了资料,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说,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代表人的遗传因素,两腰分别代表饮食营养和身心健康,那么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人的寿命就越长,怎样扩大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延长寿命呢?我会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上网查阅。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本环节中,我会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作出小结,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我有什么疑惑,对同学说:我有什么温馨提示。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作业设计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把尺子。这个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选做题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分层思想。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最终达到乐学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把握教学重点的示意图,也是提示教学难点的辐射源。由于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我的板书将分为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突出了重点,第二个区域是性质1的示范证明,突破了难点

等腰三角形教案 篇二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 )

∴∠B=∠C( )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P86 习题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5。5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学生认识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

(3)通过例题的教学,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4)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但“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已经历画图方法感知“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所以等要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出来,但对“三线合一”中的“三线”指代学生可能出现混淆情况,且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不够重视,但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今后用得较广泛的性质之一。由于本班中学生各科的基础都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善于探索与实践,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要多加激励和鼓励。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模仿力强,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往往要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想对比较好。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启发下,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操作实验、直观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的研讨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

学具准备:三角板、透明纸片、剪刀、铅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得有一种轻松感。

3、让学生做练习,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画底边BC上的中线和高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

(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同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

发现:(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B=∠C。

(3)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想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4、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结论(3)(4)(5)吗?

教师提示:可联系开始所复习的练习(画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接着用多媒体演示“三线合一”动画。

投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5、对比练习(补充):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中线和高,看看他们是否重合(即是否有“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6、大家谈谈,由同学们互相讨论了解概念并探索其性质。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初步应用,巩固拓展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投影显示,P83例1)

生:交流、讨论、口述。

师:板书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写)

解:因为AB=AC。

所以∠C=∠B=80°

又∠A+∠B+∠C=180°

所以∠A=180—80—80 = 20°

引申练习(补充):已知在△ABC中AB=AC,∠A=30。求∠B和∠C的度数。(投影显示)

生:交流、讨论、并写在纸上。

师:巡视,选两位学生板演并讲评。

小结(老师问、学生答):

在等腰三角形中,

(1)已知一个角,就能求另外两个角。

(2)顶角+2×底角=180°

(3)0°

师问: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能求另外两个角吗?为什么等腰三角形可以?

生答:因为隐含一个条件: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例2。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如图),从顶点系一重物的绳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吗?(投影显示例2和图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纠正,并投影显示解答。

解: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点,根据“三线合一”可以知道这条绳子也垂直于房梁,故房梁是水平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让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进一步得到巩固,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反馈练习

课本P65练习。1、2、3

补充:如图,在△ABC和△ABD中。因为,AB=AC,所以,∠C=∠D。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五)归纳小结

由师: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收获吗?

学生相互归纳和补充(幻灯片显示):

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或一条边)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判断是顶角还是底角(是腰还是底边)。

3、注意:等边对等角是指在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上一篇:纪律作风整顿个人自查自纠报告最新5篇 纪律作风整顿个人自查自纠报告最新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关于捐资助学倡议书最新4篇(关于捐
  • 师德师风建设意见通用10篇(师德师风
  • 受资助学生感谢信通用3篇(受资助学
  • 贫困生助学金感谢信6篇(实用)优秀1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社区矫正学习心得体会(社区矫正心得体会100篇)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