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范文【7篇】

更新时间:2023-12-2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一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金媒体;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财经媒体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环境下,财经媒体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化解风险,明确机遇,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舆论支持至关重要。那么面对挑战和机遇,财经媒体怎样才能唱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这台戏,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呢?

一、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财经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财经媒体的立足点和生命线。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财经媒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环境;要及时传递和共享新信息、新动向,新思路,尤其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之融入国民教育、文化产业和政治思想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推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2]。同时,我们应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建设文化强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为财经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应体现全面、简约和通俗,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重在“内化”。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弘扬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鲜活的事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同时要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读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渗透到人民群众之中并上升为全社会的行为指南。

二、从小处着手,努力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财经媒体是读者全面地了解社会经济、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重要窗口。挖掘读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报道的需求,培养读者的“习惯性阅读”,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财经媒体报道文化产业的重点。

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要克服“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要发挥第一手信息资源优势,庖丁解牛,深入浅出,出观点,出见解,出措施,尤其在重大主题上,要为政府、金融系统、经济工作者、文化企业界人士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财金媒体的受众和自身优势,报道文化产业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报道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上做足工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融资困难等矛盾和问题。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3]。鉴于此,财经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足“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方式上不能主打新闻,而应多做深度报道,不仅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而且还要对证券和保险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进行重点报道。

对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报道,不要仅限于报道某银行给某大型文化企业多少贷款,而应重点报道银行的创新服务,尤其是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例如,针对影视剧制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行通过开发“影视通宝”,采取跨境联动的方式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像这样的创新服务,财金媒体不仅要在版面上重处理,而且还应对其产品的开发背景、功能和适宜企业等进行重点报道。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同时,国内外私募基金也开始进入文化产业。从上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已成为文化产业融资的新平台。为此,财金媒体应重点对文化企业上市的一些经典案例,尤其是一些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经验进行深入剖析,以给更多的文化企业融资提供经验。

保险业也在积极尝试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2011年1月,我国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作为文化保险的先行者,人保财险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比如,2011年7月,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签署了文化产业保险艺术品专属保险第一单,为价值高达1.2亿元的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虽然保险公司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截至2011年8月末,入区企业达420家却没有保险公司提供相关保险服务[4]。鉴于此,财金媒体在重点报道保险企业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的同时,还要对保险公司对文化企业的支持现状进行专题报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部分国有龙头文化企业经营机制滞后,市场竞争力较弱;文化企业核心资产无形化,存在“轻资产”的特性;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质押担保存在一定风险,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财金媒体要通过高端访问、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其次,要重点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观念已深入人心。文化的产业功能、经济属性得到普遍认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境。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财金媒体应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对一些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要加大报道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企业改制的报道,尤其是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进行提炼和整合,以专题和专刊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科技对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引人注目。如今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融合发展中即将变成现实。据预测,‘三网合一’将会带动上万亿的硬件投资以及1500亿到2000亿的数字内容的创新性服务支持,这都是财金媒体在报道文化产业方面应抓住的热点和亮点。

三、加强交流互动,使报道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媒体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内容能否引起读者共鸣,而共鸣则要通过媒体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来实现。为使文化产业报道达到最佳效果,财经媒体要注重与读者交流互动。

首先,要开辟《为文化产业发展建言》、《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栏,让广大读者参与其中。《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约请政府、金融、文化企业等专业人士撰写一些深度文章,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读者。

其次,短信互动。要充分利用手机报形式,开通“帮你办”、“帮你问”等栏目,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在手机报上预报有关文化产业的精彩内容,提醒读者查看。同时,可以推出读者短信评报栏目,让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评报(了解哪些报道是读者喜欢看的,哪些是不喜欢看的,需要改进)。

第三,网上互动。可以开通报社QQ,重点进行包装,号码要简单易记,让读者与记者即时互动,以吸引一大批年轻读者。同时,在报纸主办的网站上,可以开通读者信箱、微博等方式,以实现直接的网上互动。对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要首先上网,同时记者要改变报道手法,充分发挥财经媒体以深度见长的优势。

第四,视频互动。可以与政府部门、文化企业、金融企业等合作,推出直播栏目。例如,可以邀请政府官员、金融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参与到“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的视频互动中,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融资创新等,同时开通热线,接听读者的咨询,现场为他们答疑解惑。

总的来看,财经媒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聚焦读者和文化产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积极捕捉生动鲜活的报道素材,进一步增强内容和形式的可读性、可行性,为文化产业提供“真金白银”,奉献真知灼见,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力推手。

参考文献

[1] 张伯里。注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1-11-22.

[2] 张红。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N].福建日报,2011-10-27.

[3] 田俊荣。九部委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4-12.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二

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三

然而,文化不一定有GDP那样的幸运,也不一定能像GDP那样被言行一致地追求。文化的推动和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如果良好的愿望不能建立在科学的路径之上,不但事与愿违,还会失掉发展的机遇,或者走到目标的反面。因为“大发展、大繁荣”在鼓舞人心,热血难免沸腾,对于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也难免歧义丛生。

要提防文化发展的运动化

当前,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明显的误区在于忽视文化的发展规律,在于把文化发展运动化。运动化的结果将使我们无法看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还会使真正的文化精神丧失和造成某种新的灾难。

这种运动化突出的标志是:大会小会讲文化,把文化从无人提起到奉若神明。文化成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要往里装。但会议一结束,连大讲文化的人也不去发展真正的文化,也只把文化的发展挂在口头上,摆到会议上,写在标语上,忙于庆典上,笑在剪彩上。很多地方热衷于组织街头演出和各种晚会。锣鼓喧天,彩旗飘舞,灯光四射,似乎这才是文化繁荣的景象。可是这些街头活动不仅制造了城市噪声,还误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而那些所谓大制作的晚会也不是演给大众的,多成了资本与权力之间的华丽交易。

其次对于规划的滥用。由于文化的发展欠账太多,各级部门急于借用发展经济的方式来发展文化,各种量化的文化发展规划纷纷出台。其实这种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落实,因为文化的发展不同于工业生产,并不像工厂盖好后明天就能冒出烟来。文化园区建好了,不等于文化就来了。各大城市文化创意园区没有创意、没有文化,只有咖啡厅、饭店的尴尬场景已成为大搞文化规划的反讽。这些规划导致了公共财政的配置冲动。文化的投入近年来确实很多,但并不等于所有的文化领域只要财政投入马上就有产出的。目前的问题是,县乡―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而在省以上部门则进行大投入制造各种实景剧和所谓文艺精品(专为获奖)。这些制作在权力之手的作用下完全随权力的脸色行事,成为文化运动中典型的形象工程。

此外,文化乱象还有很多。大拆大建成高潮,在新一轮城市病的影响下,所有旧的破的都是落后的文化。一派大拆运动中千年的文化基因连根拔起,代之而起的是千城一面的水泥丛林和玻璃幕墙。历史文化只能躲在荒郊野外哭泣;还有形形的文化下乡活动,一派景象,热闹非凡;各种名义的文博会,各地进行招商和签约数字大战,亩产放卫星的现代神话因文化大运动而再一次上演……

在这些形式化、表面化的文化大运动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表面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普天同庆,一方面表现出了人们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强烈厌烦。一方面是文化形式的供给过剩,一方面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严重贫乏和心灵的极度干枯。一方面是从上到下指手划脚的繁荣,一方面是人们无法找到自己的多元文化需要。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我们不重视文化,也不是投入不足,更不是人力有限。党和国家的最高会议都在讲文化,各级财政也在倾向文化,宣传、出版、文化、广电、文联等众多的部门都在直接办文化。可以说我们对于文化的重视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相比之下,没有宣传部,也没有文化部的美国是望尘莫及了。

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发展在如此机遇面前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呢?显然不是重视不够,而是我们对文化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错位,急功近利地在文化发展中照搬了经济规律和运动传统。在推动文化发展中又未能转变政府职能,本来应该宏观管理的事情,总是在微观干涉,既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把文化的发展引向了歧途。在文化资源的配置部门也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繁荣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只是一味在追逐形式、追逐热闹,除了在追逐政绩工程外,还是在追逐利益。如此一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必成泡沫,最终泡沫破碎,恐怕连文化的影子也不能找到。

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什么

如果要避免文化发展的运动化倾向,首先应该弄清文化和繁荣的标志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一个最简单的概念但是最难以让人弄清楚的,已有多少人误把文化的边缘当成了文化的核心,把文化的装饰当作了文化的本体。文化远不是那些在街头扭秧歌、敲锣打鼓之类的民间活动,也不是搞几台音响灯光现代化的晚会,或各级电视台那些令人作呕的娱乐节目。

文化是弥漫在每个人心中的精神追求,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充盈在人生坐标上的信念支撑和价值向度。文化代表了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代表了与庸俗拉开距离的道德提升。在文化生活中,人除了获得精神生机外,还有着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反思。所以,文化是渗透在人的价值追求中的一种精神气质,它因此造成了我们对物质一元追求的二度分野,文化捍卫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抗衡那些对社会最低限度伦理共识的冒犯。它并非出自什么神圣的计划或规划,它出自人类深不可测的理性源头的内在自省和确证的独立性。

那么文化繁荣的标志又是什么?文化的繁荣不是文化形式的繁荣,不是劣质图书的出版泛滥,也不是人均图书的拥有量和电视频道的多少,更不是什么文艺精品的获奖高低。而是人们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广阔度和自由度,是一个社会对多元思想的宽容度和欣赏度。还可以说,衡量文化是否繁荣,可以看一个社会有多少多元思想的出现。当一个社会没有出现欣赏优秀思想、欣赏多元思想的氛围时,哪里还能找到什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多少年来我们已经错把垃圾当成了黄金,所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心灵也不再闪光。文化繁荣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所谓“善意的文化政府”,即以公民文化自由最大化为效用标准的政府,能够洞察文化的性质并能够充分倾听文化的批评,真正的文化繁荣之时我们将不再借助于行政、法律、政策来干预文化问题,而是反过来让文化来推动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明的进步。

如果要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克服形式主义出发,避免文化的运动化。同时还必须在体制和机制的实质性方面做出重大改革。一是将文化、广电、出版、版权、宣传等部门的职能进行改革升级;二是改革出版机制,开放文化类、学术类报刊;三是改革各级文联、作协和文化研究机构,改革各种奖项评选,将此种机构全部变成民间组织,取消政府财政供养。各种文化类报刊由国家供养变成自收自支;四是设立国家多元文化思想奖,以此激励文化的创造和更新,开阔人们的想象力。

重寻文化繁荣的路径

那么,什么是文化的繁荣路径?说起来简单得出奇。文化的生成是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任何权力主导之下进行的文化打造可能事与愿违,既不能满足消费选择的要求,又不能达到主导者的一厢情愿。任何高度控制下的文化不可能结出文化的繁荣之果,任何包含政治主张的文化产业,终不能在社会的沃土上生根成长。

中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然而这不是官方主导的结果,我们至今引以骄傲的文化资本大都发生在广阔的民间。改革开放后,表面看来没有了革命年代的文化喧闹,但文化已在民问社会遍地开花。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虽然消失了许多“文化阵地”,但人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多元文化的形成是任何偏见都无法否定的事实。如果在文化上怀抱客观的事实指认,三十年来,文化的发展已经趋于正确的路径。这样的结果不是权力对于文化的强制和指导,完全作用于市场经济对文化控制的消解,也是文化权力让渡的结果。如果能够理性地观临当下,今天的文化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其文化表达远非昔日能比。

然而,在政绩观的作用下,当下由官方主导的一系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主题制造、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广场演出便是对这一进步的反动。年代,大唱革命文化是以革命的名义,今天大搞形象文化则是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为名。所不同的是,文化是一种破坏式建设,今天则是一种建设式破坏。

计划经济年代为什么文化形式单一,文化内容贫乏?不是人们不要文化,而是权力恐惧造成的文化管制,所有的文化必须一个模式,这实际上是少数几个人在向全国人民输送他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人们回过头已经知道那种文化供给方式既荒唐又残酷,是在剥夺人们的文化权利。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才被打破,人们一下子涌现出空前的文化热情,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呈现了非凡的活力。后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是进一步把文化的权利归还社会,客观上承认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的需求潜藏在民间的深处,它的前提是文化的自由生产,而文化的自由生产来源于文化的自由表达。如果进行了半吊子的文化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或者又回到官办文化的老路上,文化资源不仅重新被权力所垄断,文化的发展通道还会被堵塞,文化的造假工程会铺天盖地而来。现在有一个危险的迹象是,一些官员开始大力搞文化,因为不懂得文化的规律和生成机理,一下子又被文化开发商绑架了,文化的怪胎便接连出现。

如果想真正让文化繁荣起来,让文化弥漫在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权力对文化的插手越少越好。权力不在的地方,文化的发展肯定是健康的。权力强势的地方,文化必然凋落。这一点儿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根本用不着再论证。只有让权力的手缩回去,文化的民间社会才能形成,文化的创造才符合人们的文化要求,文化在一种生态理性中达到一种成长的平衡。因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内容,文化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媒介,而表达又需要一定群体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所以就必须放开文化的民间社团和文化出版。任何公开的文化社团,因为生存的需要都会以美好的愿望、目的和活动方式来吸引成员,并在活动中被更多的社会人群认同,从而获得生存和壮大的物质基础。所以,越是对社会有利的文化社团越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并借此立足于社会,否则,不利于社会的文化社团也必然被社会抛弃。权力的焦虑者大多情况下并不明白,文化的民间成长不仅是非暴力的,反而是一种温和的理性,它反对革命、厌倦斗争,只是在自由表达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和构建。由于文化自由表达的实现,会形成真正的公民人格,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良性转型。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四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及时组织党组成员、主席团成员集中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并结合我省戏剧工作实际进行了热烈讨论。现摘发与会人员发言,以期引起关注。

陈彦(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我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为此而倍感光荣,倍感责任重大。

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价值观方面,文化发挥着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生动感性的形式中扬善惩恶、寓教于乐,比那些抽象、理性以至教条化的道德劝诫与理论说教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更易于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以文化培育文明,以艺术引领风尚,用艺术作品来塑造大众灵魂,是文艺工作者理应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直接面对不同层次观众的舞台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只要始终坚持反映大众的心声,温润苦痛者的心灵,鼓舞活着的勇气,校准正义与良知的天平,就永远会有簇拥在台前的观众,会有支持拉开大幕的掌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不能屈从于利益摆布,不能自甘堕落,不能随波逐流地甘愿边缘化;应以永不放弃的立场和永不疲倦的精神,进入最深广的社会洪流,与最广大群体的心灵取得共振共鸣;必须坚持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价值引领,发出正义的呐喊。

甄亮(省剧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次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三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命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刘远(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省人艺副院长):十七大报告是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第七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乘着十七大的东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要深入和体验火热的生活,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张平(省剧协副主席、省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谐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不停顿的进步动力。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确立大文化的意识。只有文化创新才有文化兴盛,才能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我们不仅要在文化形式和体裁上创新,更要在内容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赋予文化以时代的内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刘淑萍(省剧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十七大报告中所提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大文化”的概念,我们文化战线应该积极实践新文化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文艺工作者要倾力打造反映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作品,宣传陕西;注重人文关怀,创作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挖掘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崭新元素的作品;发挥文艺的独特功能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以反映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激励鼓舞大众为建设现代新陕西、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米东风(省剧协副主席、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副团长):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文化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使我们倍感光荣,同时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理应顺应潮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尽一份力量。首先应当确立自己的目标,不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不光要经济强盛,精神文化的强盛也是不可忽视的。

李东桥(省剧协副主席、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胡总书记的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新的部署。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唱响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真正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李梅(省剧协副主席、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切实做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永恒不竭的动力。

张保卫(省剧协副主席、西安秦腔剧院副院长、易俗社社长):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新的文化推广方式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媒体,网络的兴起更是为文化的传播开拓了全新的方式。今后,我们会关注这些渠道,要利用这些渠道,更好地推广秦腔文化,创作戏剧精品,让戏剧走进民众,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走进大学校园,为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年轻一代观众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五

人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人文科学。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技术支撑,而人文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对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把矛盾保持在非对抗的范围内,主张通过承认和尊重“不同”以寻求统一,对于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思维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深入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可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人文科学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对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并随着时展而不断丰富。当代人文精神,强调引导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张尊重科学和理性,但又不迷信科学;注重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等等。这种人文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所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让自然科学承载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和谐。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需要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许多内容,其核心是让人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不适正困惑着一些人,进而带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借助人文科学的智慧,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六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 “十三五”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长远目标和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①也成为设计“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加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成为设计“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的“总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深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规范有效的长效机制对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全面释放与持续迸发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十三五”文化建设的改革纲领。

本文根据以上基础提出文化建设“十三五”的基本思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做第三方简要评估;第二部分分析“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第三部分建议“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方针、目标及指标;第四部分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五部分对到2030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长远展望。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评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但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难以实现。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或达到2.1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69%②,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③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百亿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38.99元,比2010年人均24.11元增加14.88元,增长61.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42%,农村覆盖率达到97.86%,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2.24亿户,为世界最大规模,占家庭总户数比重超过了50%,数字电视超过1.69亿户,数字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比重已达75.45%,有线高清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基础,主流思想健康壮大。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4295处。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位居世界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项目总数达到38个。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部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658家。

五是文化生产创作空前繁荣,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生产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出版、影视、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国有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这重点表现在:

第一,文化战略定位的机遇。十报告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支点。党中央对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红利释放的机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卓有成效,释放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空前提高,全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与文化生产。全民文化创造活力空前迸发,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期。

第三,中华文明复兴的机遇。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巨大复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源泉和重要资源,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创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重要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第一,网络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困难的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其一是文化企业融资困难;其二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虽然在总体上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但实际上存在名目繁多、定位雷同等问题;其三是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并且项目建设类型单一。其四是农村文化消费以及中小城市文化消费难以启动。

第三,文化发展过度市场化、庸俗化的挑战。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处理好主流与一般的关系。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文化建设出现过度市场化的不良态势,这是忽略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只关注其商品属性带来的不良结果。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方针、目标及指标

在新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全民文明素质更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增强,中华文化更加走向世界。

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⑤

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需要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第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主流与一般的关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利用市场活化各种文化要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活力,但同时“不能做市场的奴隶”,防止文化产品过度市场化,妥善处理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⑥

实现“十三五”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取得显著进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工程,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显著提高。第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吸纳的从业人数约占全国从业人数的6%以上,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均等化。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提高至50%以上。⑦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册左右。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泛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量进一步提高,并提供全媒体服务。第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国际、多边、双边等场合举办部级重大涉外文化活动,邀请国际文化名人与青少年文化使者来华访问,加大对外文化援助的力度。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形成合理布局。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兼顾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统筹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其次是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发挥经济支柱性作用,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意进入到各行各业,进入到整个社会层面,形成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全民创意。第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力争实现文化富民、文化惠民。第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第四,扩大文化消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需要统筹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首先,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第三,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第四,创新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最后,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构建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第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第二,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第三,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国内凝聚力与国际感召力进一步加强,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创新。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明显改善。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名家工程。⑧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中国文化迎来百花齐放文化复兴的重要阶段。新的文化形态出现,亦古亦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带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大繁荣,中华文明的复兴展示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20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民族文化形成巨大凝聚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全面提高;现代文化市场更加成熟,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格局更加全面;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精品力作更加涌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满足,具有普遍的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范围更大,在全球多元化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对人类文化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本研究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自选课题《“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30远景展望研究》系列报告之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韬、鄢一龙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2014年1月12日。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能吸纳约4000万人就业创业。笔者估计约占全国从业人数的5%左右。

参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参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李长春同志在谈到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十个关系时指出,要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两种属性指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2012年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仅有33.4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80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文化名家工程。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到2020年,由国家资助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文化名家达到2000名。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 篇七

党的十七大提出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方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此积极跟踪研究,推进提升这一理论的丰富发展和时代价值。

一、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第一部分便论证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从文化在当今世界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出发

《党建研究》评论员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长期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任务更加艰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更加紧迫[1]。

羊守森认为,其一,世界经验表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必然导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导致人民生活的大发展、发繁荣。只要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几名,就必须肩负起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责任,这种引领主要是文化的引领。其二,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现实根据。其三,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深入发展,对外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化交流与合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国际背景[2]。

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阐述

吴艳玲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会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3]。

康凤云、张艳国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普遍提高,需求刺激生产,旺盛的需求带来了生产的繁荣,在文化发展上,也是这个道理[4]。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其一,我国文化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还不完全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最后,面临现代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通过我们的文化产品更有力地影响世界[5]。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导思想的解析

贺平认为《决定》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一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二是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原则;三是阐述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纲领;四是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发展目标[6]。

周正东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繁荣,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大时代大背景下,推动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繁荣,我们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解和把握,不应当概念化、抽象化、理想化[7]。

三、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实现的问题

关于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学者也是各抒己见。

1.加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组织领导

《党建研究》评论员一针见血支持要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和各领域领军人物;要加强和创新文化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等,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1]。

陶东风认为,文化大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是确立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要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政党利益的统一,最终确定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如果三者真正统一了,那么执政党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8]。

2.基于宏观实践思维方式视域下的思考

蔡武认为,一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二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要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要通过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文艺创作、加大财政扶持等来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9]。

李华林则认为需要坚持四点,实事求是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法,生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基础,核心价值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理性标准,以人为本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诉求[10]。

3.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

康凤云、张艳国认为要实现新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并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发展与文化管理、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文化载体与文化方法等七大问题[2]。

徐昌义认为要从“四个问题”入手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程度较低;第二,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第三,文化发展不平衡;第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11]。

李包庚提出了四个必须:第一,必须防止形式主义的倾向,形式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表现为文化形象工程泛滥、文化建设停留在会议层面、欺上瞒下造假泛滥,对此斩断形式主义背后的“利益链”;第二,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冒进的倾向,要尊重文化发展本身的规律;第三,必须防止脱离群众的倾向,如内容上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形式上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产品价格上脱离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等;第四,必须防止崇洋媚外的文化倾向,应正确看待我国文化,甄别并合理借鉴外国文化,提倡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12]。

4.重视文化教育

程天权讲,一要高度重视人才,既要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也要为现有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造就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二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需要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更需要协同创新和交叉创新;三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造就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环境机制;四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一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3]。

温思美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力量,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或者流于肤浅和低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广泛深入研究和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化产品的发展,以至引领文化风尚[14]。

结语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壶知道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心得体会【精选3篇】(天宫课堂手抄报)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心
  • 2023年读书笔记字少 心得体会笔记
  • 最新社会调查报告 国足社会调查报
  • 围城读书感悟(实用8篇) 围城 读书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