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专业课程论文【优秀8篇】(专业课的论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2-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专业课程论文【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新课程论文范文 篇二

1.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来传授新的知识给学生当前,学校的教师依旧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没有好好利用互联网知识查找新型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制订教学目标,单纯地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及提升教学效果为主,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没有通过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导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电子技术,这样不仅使学生觉得电子技术压根儿就没什么作用,对其提不起兴趣,还违背了教学原则,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由于教师观念陈旧,课堂便会因此而枯燥烦闷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电子教学中,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学生却表现得无精打采,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准则,并且教师不懂得从实际出发,没有运用有效且可行的教学方法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将严重影响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组织一些小活动,忽视学生都有着一颗爱玩的心理。如果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活动或做一些小游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课程设计不完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电子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起来给学生传授新的电子技术知识,这会使学生记住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忘记了实践知识,若不然就是记住了实践知识,而忘记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都严重导致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导致相关知识脱节,并且部分专业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不相符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的知识,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职电子教学中解决对策

1.在电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科学以及合理的课程设计,还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在电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活动来进行教学,但不要脱离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踊跃参与,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还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

2.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对于电子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制订出完善的针对教师电子教学的培养策略,规定每个月安排教师在校外进行培训,在学校的时候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时的电子教学能力测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培训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去到一些企业中了解现在社会对于专业方向的需求,以此来面向专业化教学,让学生时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筹码,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奠定基础。

3.合理改善课程设计现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动作用下转变教学方法,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已经是电子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了,合理规划课程设计,通过与现实社会需要人才方向规划课程,在对人才需求量大的、工作变化大的专业进行增加课程或者增加班级设计,对于新出现的电子技术就应当增开这一门课程,培育更多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中职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改革只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才会是好的改革,也是改革的根本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三、结语

精品课程论文范文 篇三

1.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育部的“政绩工程”中央财政部拨款给教育部,以支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育部为了落实国家和中央财政部的期望,便制定一系列的项目,而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然而,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走位,比如有的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当成完成上级布置的“指标工程”,有的高校把它当成提高学校影响力的“形象工程”,有些教师为博取大量经费和职称晋升而积极参与申报。高校和教师如此虚浮作秀,离不开教育部的指引,教育部实质并没有将它视为“质量工程”,而是当成应付中央财政部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它以各种名誉引诱大部分高校参与申报,如将它视为高校排名指标之一,列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些诱饵引导高校间、专业间在审评中进行竞争,制造“此项目仿佛进行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现象,而且中央财政部安排的资金在此也得以下拨,从而完成政府和中央财政部下达的任务。

2.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高校争夺名利的手段我国教育部及中央财政部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将之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为之提供大量的经费,为此,很多高校趋之若鹜,力争评选成功,因为“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评上越多越好。评上越多,获得精品教材立项越多,说明该校办学质量越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也会越多,可以说对学校建设本身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这种‘学校本位’的观念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及对评审施加影响等,最终以牺牲精品课程的质量来换取自身的发展”。此外,有学者指出高校普遍存在“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申请前,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对申报项目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但一旦申报成功,便一切又恢复常态:精心制作的课程因具体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名家、大师的教材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而放弃使用,为申报而组建的‘高、大、全’的教学联盟不解自散等”。由此可见,高校的精力多集中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而申报成功后质量便不为其重视,高校在此过程带有较重的功利意识,把它定位为增加荣誉和金钱、树立形象的手段,此便背离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3.精品课程成为教师的行政任务部分教师为谋取自身名誉热衷于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乐意参加。在高校,教师被视为行政管理对象之一,他们迫于校方压力,不得不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存在“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除此,高校还存在名师挂名的虚假情况,有调查发现“精品课程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各高校的名师”,然而,有的名师作为负责人,只是挂名,他们从课程的申请到申请后课程的维护从未参与过。此外,此调查还反映:有的教师对精品课程并不“热心”,年底检查时才“热心”。由此可见,在参与精品课程的教师中,有的为了博取名誉,有的只是为了应付校方要求,有的只是检查时“热心”,有的只是“挂名”,真正力图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是行政管理对象之一,精品课程被当作行政任务,便让教师疲于奔命。

4.精品课程鲜为人知精品课程本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让师生或其他学习者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视频,以分享该校的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的健全程度是衡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情况是精品课程鲜为人知,连师生也知之甚少,在教师群体中,“除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大部分知晓并访问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这些网站”。而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对精品课程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大部分同学原来并不知道自己学的哪门课是精品课程”,“更没有去利用网上一些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而在此少数使用过的学生中,部分遇到“登录需要密码、网络常常打不开、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等状况,而能顺利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为极少数。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并没有实现使广大师生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想,其利用率、使用率不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中充分受益,更不必说其他学习者。

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的原因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国外开放课程(OCW)为学习榜样,力图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而于现实中,它的建设、维护、使用等各方面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总务等方面由副校长管理,而副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全面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而直接向校党委负责。由此而知,高校的发展命运几乎全掌控在党委手中,在财力方面也是如此,政府的拨款是高校运转的重要泉源,高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便力争尽可能多地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而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项目,便吸引高校纷纷积极申报,由于高校关注的是从政府得到资金和荣誉,而不是在于教学质量,于是出现“为评而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其实,政府拨款是政府管理高校的手段之一,它本应是引入市场机制,应该根据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资助额度,精品课程建设本也应当如此,它却由“质量工程”变成“评优工程”,但此现象并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充分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已经达到各自的目的: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控制,而高校能从政府得到资助和名誉,至于教育质量便无人问津了。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之一,政府以各种指标和名衔吸引高校参与,从而达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而忽略教育质量。

2.教师是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无论教师是否情愿,高校都会要求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于是出现上述“挂名”、“应付要求”、“敷衍检查”等现象,其实质也离不开我国高校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教育部策划,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主导的国家项目,层层下放,最终落实于高等学校头上,而在高校内部也是如此,自上而下地分配,最终发落在教师手上。此是与国外开放课程(OCW)很大的区别之一,国外开放课程(OCW)是经过教师授权,由高校自发地将他们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案、视频等放在网络上,高校为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模板,学科教师的工作只是筛选、确定和共享内容,并对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最终负责,而无需参与后台技术和网页制作,更无所谓的“申报”,而且此项目是由高校自身或其他团体资助的。总之,国外开放课程(OCW)无论是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由高校自行负责,并征得教师同意;而我国是自上而下地主导,并作为行政任务下达给教师。在国外高校,如美国,高校教师被公认为是具备一定专门知识的群体,他们除了学术活动,还参与其他行政工作的管理及许多政策的制定,拥有很大权力,存在“教授治校”现象;而在我国,高校教师被当成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要求服从高校安排和管理,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于是出现“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总之,高校在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中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管理与控制,而在高校内部,教师作为行政管理对象,也必须服从高校的安排,教师便难逃“被迫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命运。

3.学生只是“羊头”精品课程建设名义上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却忽略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要素,而为“应付评审,以博得称号等荣誉”而建设,至于师生等使用者的需求如何,他们是否受益等问题便不在建设者关注范畴中,学生极少被引导去利用这些资源,对它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总之,造成学习者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重申报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既然如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为何还强调此是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学习者共享教育资源”呢?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教育的使命,才有合法性,才确保它得以推行,如精品课程相关文件反复提到要“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等,此乃呼应当下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些口号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得以落实。然而,于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依然处于“被管理受监督”的处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不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需求与利益并不受重视,它们只是“羊头”,以便建设者“卖狗肉”而已。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回归本位

国家如果真正要提高教育质量,那么不妨向国外开放课程(OCW)学习,鼓励高校或教师自觉地将课件放在网上分享,中央财政部为这些单位提供资助,尤其是好评度高、点击率高的单位;同时鼓励高校或教师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或材料公开分享,以便让其他教师更深入地知晓整个教学流程,改善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其实,我国某些高校已尝试于此方面作努力,如北大的“北京大学讲座网”,北大经主讲人同意自发地将其讲座录像免费公开于网络,并提供讲座信息查阅、讲座信息订阅等服务;又如台湾大学,它也自觉地设置“台大开放式课程”,“邀请各学系提供能彰显该系特色之优质课程”,并免费向社会人士、师生、研究人员等开放。这些才真正起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而且是高校自发的而无需“申报”,所以也不存在“抢名声、拉关系”的后果;此外,此类学校尊重主讲人和教师的意见,并非强行要求参与。总之,政府若真想提高教育质量并为之提供资助,那么一定要围绕“教育质量”展开,资助费的高低要视教学质量和应用效果而定,而不该单单以申报的资料为依据,而且无须将高校的排名等荣誉与此挂钩。而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应该如何衡量?一方面参考专家学者的评价和意见,另一方面关注师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听课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生动精彩、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应回归本位:一定要重视其教育质量,鼓励高校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的权力,充分关注师生学习需求。

四、小结

新课程论文范文 篇四

一、盲目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目前语文课堂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关于它,“新课标”有如下阐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于是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了多元解读的根据。于是乎,课堂上学生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全有道理,都能侃侃而谈,教师一律给予赏识:好,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的见解。也许有人认为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其实热热闹闹的背后又剩下了多少呢?表面看,学生的确是小手直伸、小嘴直张,可是真的是有深度的思考与认识吗?这种“好”声一片的课堂就是真正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吗?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过度追求,造成课堂上热火朝天,但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源就出在对多元解读的误解上。“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看出,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正是体现在这“熏陶感染”上,文本中的美好情感、高尚品质、不屈的民族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论文格式的影响甚大,师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正是与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话。既然如此,能任由学生去自由发挥吗?再看“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不正是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吗?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吗?倘若随学生不分黑白、不辨真伪、不探究竟,只是臆断、冲动、片面地去想说就说,语文教师恐怕就要严重失职了。我认为“多元”应该是指“一个课堂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个声音”,而非“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声音”。一味地追求新、异,而不去求真务实,可能使得学生信口开河。我们应当牢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熏陶感染”和“注意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千万不能抛弃这两个基础而去想说就说、口无遮栏。

二、盲目的赏识表扬

如果说盲目的多元解读是对学生的迁就,那么盲目的赏识表扬,则是对学生的误导。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盲目的赏识表扬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错了不敢指出。有的老师担心一句:“你说得不对!”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会搅了课堂民主和谐的气氛,于是面对错误的回答,不敢说“不”,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哦,你再想想!”“是吗?”“好的,还有谁要说?”“你的答案与众不同!”学生坐下去时,他根本不清楚自己说得是错的,可能还很得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课堂的原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二、过度的赏识表扬。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喜形于色地、激动万分地对学生说:“你真是我的老师!”“你太棒了,与你一个课堂是我的荣幸!”“你的发现,不亚于牛顿!”当我们误以为学生真的说出了什么惊世之语时,才恍然发现:孩子只是很自然地读了课文,回答了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坐下去时,脸上还“写着”疑惑:我,我说了什么?老师你是在表扬我吗?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起到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超级秘书网

精品课程论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三项教研室常规工作的开展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教研室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素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专业,改善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部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具体来讲应当注意:

2.1基于工作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外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同老师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不分主次地反复讲解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而导致课程侧重点不突出,就应当在学期之初组织相关任课教师集中研讨以明确课程的衔接关系和支撑关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严密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专业全程计划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3.2监管工作可以辅以教研,有始有终才能有成效

新课程论文范文 篇六

(一)发挥教师作用

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数学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兴趣后,才可以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其从根本上去享受知识具有的乐趣。高中数学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且比较抽象的课程,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教师都试着寻找一些方法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但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数学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1.课堂教学的开展必须与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数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的学习行为特点,紧密结合其学习知识的思维模式,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改变传统且枯燥的数学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得到加强。

2.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使用辅助教具。数学教师需要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视频内容与图像内容插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打造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不但要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情操能够受到感染与引导。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效仿教师的行为与性格,完成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标准。数学作为一门可以极大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对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课本上的东西,也要重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自主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够完成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在建设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其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使学生可以养成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加其学习数学的效率,从而能够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育通过先进的方法描述数学概念、定理及性质等内容,并需要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例如,在讲述函数的重要性质———奇偶性时,其定义很容易理解,但学生初学时并不能很好掌握。这是由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使用的是函数的对称性。而且高一学生还不能深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作为这节课程的授课对象,大部分学生能听懂课程,但不会做题。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提高这节课的效率。

1.从几何图形开始,使学生明白中心对称与轴对称,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总结函数解析式的几何性质,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形与数相结合,深入了解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再通过函数解析式推导出奇偶性质,使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理解定义,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2.在讲解完定义后,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函数存在的奇偶性并分析函数具有的性质,例题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容易接受。

3.在课后练习中,将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相结合,使其可以相互影响。为下节课讲解函数单调性埋下伏笔,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结语

课程论文模板范文字 篇七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课程论文模板范文字 篇八

1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建设思路。

3建设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4建设计划

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5经费使用

6保障措施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校内精品课相关文件制度,确保经费、技术、师资和组织保障,鼓励教师教育和教研积极性。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2024在线直播心得 2021开学第一课直播看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三好学生事迹优秀14篇 三好学生事
  • 优秀班集体事迹最新12篇 优秀班集
  • 学校中层竞聘演讲稿题目优秀7篇
  • 学校中层岗位竞聘演讲稿优秀6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