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儿童文学论文精选10篇 儿童文学论文精选10篇摘抄

更新时间:2024-02-2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精选10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儿童文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成人文学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公务员之家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儿童文学论文 篇二

论文关键词: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在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受到格外的推祟。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是在五四前后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就已经存在了。只因为历史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中的一切,并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绘其本质。现实主义的时代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将直面人生,把批判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而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我们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反映。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它也要遵循这样一种创作原则。只不过儿童文学所要反映的现实有其特殊性,它要反映的是儿童的生活现实。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和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就内容来看,前期主要是以革命政治教育为主要内涵的政治童话和小说,后期是以教育为己任的童话和故事。下面就简要谈谈现实主义之于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2O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浩大声势给儿童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左翼文坛要求儿童文学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强化文学与时代、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使得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价值功能的选择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战争年代的少年儿童需要的是号角,是鼓点,是救亡图存的真的生活和真的道理。阶级斗争和爱国主义成了整个儿童文学认同与高扬的主题。注重反映和描写风雨岁月中的少年儿童尤其是工农子弟生存的艰难与抗争,引导小读者多角度地透视社会和人生百态,成了30年代JL童文学的主体内容和创作倾向。社会的动荡不安,革命风潮的涌动,一方面使儿童文学作家们增强了使命意识,另一面中国文人潜在的对文学功利性的追求,将儿童文学实践与时代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不以作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30年代,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关注,对社会底层儿童生存现实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是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胡风就曾指出,张天翼的作品,“始终是面向着现实的人生,从没有把他的笔用在‘身边琐事’或‘优美的心境’上面”①。

张天翼不属于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深受新思潮洗礼的作家,相反,在20年代初,他还相当崇拜作新思潮之对立面的林纾。在1923年,他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开始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观念进行反思。2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他不仅接受了新文学的熏陶,各种各样的激进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涌入他的视野。经过几年痛苦的思索和写作上的探索,他终于由一个在鸳鸯蝴蝶派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文学青年转变为左翼文坛的新人。在成人文学领域,他以独特的文学思考和手法,超越了“革命文学”论者的局限。茅盾认为,张天翼:“意识上是一位前进的作家,形式上,他有他新奇的作风”。在成人文学创作中,张天翼与众不同的风格、小说技巧上的试验以及在创作中所进行的种种大胆尝试都显现出一种高度的艺术自觉。日本学者伊藤敬一就注意到他对多种“现代主义”的借鉴,尤其是“新感觉派”:“张天翼的出发点,是要对绝望的现实赋予一种新的表现。人们已经没有希望,也已没有伦理道德,人们已无法保持现代的精神的统一。对于这种精神上的分裂和自我异化,用以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法已无法表现,而需要更深刻的感觉上的表现方法。”但在创作中,张天翼一直反对现代主义特有的形式和美学上的高蹈性。1939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艺术和斗争》的文章中写到:“我是说明一一切艺术都是为了斗争,为了一定的人群的利益而斗争。”他认为,作家和作品都应该深深地根植于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超然之境。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张夭翼始终认为他的作品和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相联。

二、现实主义的得与失

作为“左翼”作家,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即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关注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实中的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一件寻常事》、《团圆》、《奇怪的地方》、《奇遇》、《失题的故事》等为代表,另一类则是童话,以《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为代表。解放后,张天翼完全将自己的身心放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他停止了对社会黑暗面的描写,而是改为描写新中国孩子们的生活,以《罗文应的故事》《去看电影》、《他们和我们》、《宝葫芦的秘密》为代表。

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张天翼一直是从现实中抓住政治方面或是教育方面他认为有趣的问题焦点去设计主题和形式,巧妙地运用儿童语言和心理来创作儿童文学。20世纪30年代,在时代的感召中,张天翼以儿童容易接受的形式讽刺了黑暗的社会,帮他们认清残酷的现实,鼓舞他们反抗的斗志,培养他们向往光明的热情;在50年代的创作中,他着重向儿童阐明观点,树立榜样,引导教育他们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将他们塑造成合乎社会规范的新型儿童。

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明显的主体意识。他的创作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睛,用朴素的形式,就社会的悲惨事实提出疑问”。从他第一部儿童文学创作开始,他就直接把现实揭示给儿童,实践着自己认定的文学要“表现出真实的人生来”的文艺思想。“真,是张天翼童话的艺术生命。”0他运用童话这种特殊的幻想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上的现实主义观。他的长篇童话就勾勒出宏大开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力图从较高层次向小读者展示一个具有现实社会宏观框架与本质矛盾特征的艺术世界。如《大林和小林》就以兄弟俩的两种经历和命运为线索,反映旧中国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矛盾,以展示整个中国苦难社会的广阔背景。《秃秃大王》则采用人、物穿插交汇,时空无羁组合的手法来折射人生和社会,既写了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和种种暴行,也描绘了人民奋起反抗的壮观场面,构建出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画面。被诸多评论者一致认为的政治童话《金鸭帝国》更是以一种急促的笔调向小读者讲述着这个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帝国的诞生、发展以及帝国内部的矛盾纠葛。

从叶圣陶开始,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才跳出了不写王子就写公主的西方模式,把笔触直接对准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上世纪30年左右,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出现了郭沫若及左翼作家们的直视苦难现实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左翼儿童文艺尚处于幼稚期,作品极为粗糙。真正继承现实主义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的是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

与叶圣陶相比,张天翼作品里的抗争精神更为强烈。从30年代起,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就是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着“载道”的政治教育目的,以一种昂扬的战斗激情,紧密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显示出自觉追踪时代精神的主体意识。他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努力构建着成人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教育、引导和规范着儿童,对他们进行着人性理想的启迪,营造着理想社会的图景,从而把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阶段。如《回家》中的小虎、《蜜蜂》中的黑牛、《奇怪的地方》中的小民子、《大林和小林》中的小林等个个敢于反抗、有较高的觉悟,他们是作为代表社会生活发展趋向的新人而出现。这让读者在他的作品里不仅看到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血泪,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同时,张天翼还善于在对生活现象的描绘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并突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如《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作品就鲜明地展现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和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命运,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广阔、更深邃的社会内容。这样,20年代由叶圣陶、冰心所写身边琐事和内心世界的现实主义传统由此转向深化。

自至五六十年代,面对儿童的天真与外部世界的硝烟和纷扰,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和西方充满个性色彩的童话创作相比,中国作家较少对主体情感世界做深入的开掘,而是自觉地服从某种理性信念。

但儿童文学在本质上是属于乐观主义的,而渗透着成人情绪的社会生活现实是无法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的。从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里,我们发现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的。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研究,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自我中心的思维”⑦,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不分,儿童不能把自我与外界分开。“因此,他所感知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盼客体,而是一种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世界”,在这个混沌世界里,“属于主体的意识、情感与外界的事物紧密结合,表现出泛灵论和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儿童的世界是超现实的世界,儿童文学的审美是超功利的,它抛弃一切实用的目的,它不运载理性的手段,不是凭借某些固定观念,去编故事,去灌输思想。

童话这类文体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借助于幻想的形式,构筑一个有趣味的、超现实的艺术空间。为了使童话世界更具魅力,幻想形式更加自由,在创作中一般都要尽量拉大幻想的艺术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之间的距离。因此,文学创作上的要求与时代的要求是很难统一的: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作家是要在作品中体现艺术的自由精神;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作家则要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的脉搏、权威的话语以及功利目的。

当儿童文学越来越现实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魅力。是服从于现实,与儿童文学本质精神相背弃?还是张扬童心,追寻儿童文学的自身的品质?张天翼常带着这种矛盾的思维进入创作。由于作家对现实主义观念和手法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后期创作的《金鸭帝国》就最终发展成为一部对现实政治观念图解的一部童话。这部童话诞生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之时。民族战争的急风骤雨让童话这种文体的建构迅速逼近现实并由此拓宽了童话艺术的空间。与此同时,它也已经不再具有早期童话的从容、轻灵和优美了。作晶的“三书”明显地具有《圣经》的色彩,正文中还出现了相当多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对贵族的权、钱、色种种交易的描绘则已远远脱离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审美趣味。一味地追求现实主义而使得童话中的现实与艺术的均衡在这里失去了。因而,现实主义使作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儿童文学领域,但也制约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影响着他对儿童文学品质的思考。

总之,现实主义之于张天翼,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处在时代大语境中,任何一种新文体处于试验阶段时,政治势力一旦强大,作家就极有可能向强有力的主流话语屈服,使自己的作品仅仅服务于政治而走向单纯的观念图解。对于张天翼这样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作家和中国现代童话这样一种有着独特生动性的新兴文体,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注释:

①胡风.张天翼论[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95.

②茅盾.“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8.

③⑤[日]伊藤敬一.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0,454.

④张天翼.张天翼文集(第九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76.

幼儿文学论文 篇三

前言

在我国,儿童文学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如果没有接触过儿童文学这一门课程,就可能弄不清楚儿童文学的概念、范畴及其在我国文学中所具有的地位,因此就

更不用说对儿童文学体论文联盟裁的明确区分了。但作者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类型进行不断研究以及仔细的推敲,从而发现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故事性强、富有童趣,而且教育性

很强、因此其对儿童读者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少年儿童,而儿童文学的奇特性和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恰好符合了儿童对

富有好奇心的心理。儿童故事中吸引儿童的是其中曲折动人的情节,而童话中让儿童体会心灵美好就是勇敢、善良等的人物形象,这些是培养儿童向善的品格的重要因素。虽然很

多儿童只是将儿童文学作品当作故事来阅读,但儿童在读完后可以从中感受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一、儿童文学体裁的分类

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儿童文学就与教育有着很多的关联。儿童文学作者以及儿童读者的家长都希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必要的教育意义。按照儿童文学使用

的情况,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分为常用和不常用这两种类型,其中,常用儿童文学中有儿童诗、儿歌、寓言、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故事,而不常用的有儿童科学文艺、儿

童报告文学、儿童影视文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散文、科学文艺、报告文学、图画书等等。

二、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活动的应用现状 实际上,儿童文学具有教育、认知、审美、娱乐等几乎全部的文学功能,而儿童文学就是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的载体。但由于对

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了目前的幼儿园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对认知和思品两方面比较偏重

儿童文学承载了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各种文化功能,而且这些功能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幼儿园在进行儿童文学启蒙教育时一直把重点目标

放在让幼儿学语言、学道理、学知识等,而不怎么重视它的娱乐和审美功能。这就导致了对认知和教育这些方面的偏重,而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的忽视的情况产生,从而使得幼

儿园文学启蒙教育陷入了一定的误区中。

(二)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化

在幼儿园文学启蒙的长期教育活动中,已经慢慢进入了一种固有的模式中,;例如在故事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其中甚至连听的遍数、问的问题等等都是固定的

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也有其可取之处,而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按程序来实施教学活动,而不通过作品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文学的教育技能,不考虑幼儿的心理

特点和接受能力,不按照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内与课外没有得到良好的结合

虽然幼儿园的文学启蒙教育理论上提倡环环相扣,相互整合,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没有关联,各自为政的现状。幼儿园的文学启蒙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日常

生活中的诗歌朗读和故事讲述,二是集体教学。前者是随机、分散进行的活动,后者是有计划、有目的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然而,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诗歌朗读和故事讲述教育并未

转贴于论文联盟

列入教学计划,因此也是时有时无,而且常被教师作为打发时间而进行的活动。

三、幼儿园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活动的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文学的欣赏特点,这将有助于幼儿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论文联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

由于小孩子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因此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就比较低。幼儿在进行作品的欣赏活动时,他们的感知通常都是跳跃式的,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他们往往偏重于表

面感受,只是比较注意作品中的色彩、声音及形状,喜欢奇特、新颖以及具有动感的人物形象,还有对曲折的故事情节较为感兴趣,然而对那些理性的、抽象的阐述一般提不起兴趣,

甚至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当他们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会主动跳过不太清楚的生字、生词、生句以及不感兴趣的部分,而对作品得到了整体的大致把握。作为幼儿教师,我们

必须明确儿童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时的这些特殊性,就不要在教学时在字、词、句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整体得到全面的把握,然后再慢慢培养学生学

会多个侧面,从多角度来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将孩子带入到作品中,亲身感受作品的魅力

儿童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时,他们非常容易投入感情。只要他们一旦进入作品的情景当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而且会随着该角色的经历

或忧愁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其情绪和情感会因为角色在故事中的命运变化而起伏,甚至他们会忘记自己只是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他们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在。因此,教

师应全方位把握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作品中文本的教育、语言、美学、娱乐、人文等各种文学价值,并合理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营造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情

景氛围,让幼儿能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去,从而得到相应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根据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因材施教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点,虽然儿童文学体裁与民间文学体裁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甚至有些体裁是体裁分化过渡而产生的,但

是儿童文学体裁仍然存在着其本身的独特性。例如,童话的丰富想象力就是由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作论文联盟品所抒发的是儿童的童趣和精致,科学文艺方面作品的内容

则尽量回避有一定理解难度专业化知识等等,其中每种文学体裁都顾及到了儿童的思想、经历以及年龄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体裁特点相当于教学的核心,由此就可以建立起幼儿

文学启蒙教学的突破口。

(四)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文学教育活动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然而,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教师的再分析、再加工,才能让幼儿正确理解以

及感受隐含在作品中的价值指向。在进行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疑法、表演法、创编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这样才能调动起幼儿学生们对作品中美的

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注重文学的幻想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在幼儿们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动感的,他们的幻想不会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例如:在上《桃树下的小白兔》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

小白兔给你寄来一片桃树叶,你收到后会怎么做呢?这就引发孩子的大胆想象,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培养幼儿想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孩子表达能力的目

的。

结束语

儿童是我们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树立儿童的科学发展的观,明确和把握儿童文学的积极教育功能,同时创作出优秀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加以运用于儿童的教育中,这

儿童文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实施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办学力度,实施2019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本文具体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课程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以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主,从儿童的角度指导示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职前和职后的衔接。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儿童文学鉴赏、朗诵、创编和表演能力,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立足于广西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学生生源较少,教师队伍单薄,教学设备缺乏,但是在党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广西教育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一批茁壮成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师生校外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化课程监管机制,从而实现以教促学、以教促教、以教促校,充分落实具有广西教育学院特色亮点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问题

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学校虽然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在高校组织和开展儿童文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主,并且能实现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儿童文学的阅读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要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成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数量不大,阅读情况不佳,学生阅读作品大多仅限于教师讲授或课本示范的作品,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鉴赏的能力偏低,缺乏儿童文学阅读的开放性、主动性、深度性和创造性。2.参与儿童文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多。虽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儿童文学讲座培训,但是时间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学生只是走走形式,听听教育,实用度不明显。同时,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还缺乏连续性和发展性,应该多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化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提升综合素养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够,期望值不深。例如,教师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化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对自己未来的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生涯发展没有目标,不明确自己是否想成为儿童文学学科领域的专家。2.提高儿童文学专业化的途径不多。目前,教师参与儿童文学专题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听课评课、讲座报告和学术研讨等,教育途径比较单一,教师参与双师培训、校本培训、竞赛活动、出国进修等活动较少,这不能充分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和专业驾驭能力。(三)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亮点,是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热点。通过分析现状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设置的重点不突出。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改变传统的选修地位,增设幼儿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相关课程,并且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构建具有师范生专业度和实践度的教学体系,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示范性和创新性。2.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不能体现儿童文学教育的特色,组织围绕儿童文学的有关调研、课题和科研活动不明显,出现“有活没人做,有人没活做”的情况,缺乏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广和深化普及,缺乏健全、科学和有序的监督保障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对策

通过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儿童文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校本教研和科研品牌,完善儿童文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以是下具体实施的研究对策。(一)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就业发展为导向,提高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水平。针对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的现象,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围绕岗位需求,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实训,推广关键能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重点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自我不断学习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为目标。同时,其突出强调独立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充分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基于关键能力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对儿童文学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关键能力实施发展的明显体现。调查发现,98%的学生普遍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肯定关键能力的学习模式,支持儿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结合关键能力的领导力、创新力、执行力和融入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景互动表演、小组合作探究、儿童文学创编、成果比赛展示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沟通、创作、评价与反馈,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师范生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二)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针对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强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注重校本教研及培训,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深化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广西教育学院为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注重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多,校企交流互动也比较紧密。基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体系,围绕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加强与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深度合作,到实训基地收集整理材料,充分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和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应用能力。其次,邀请幼儿园园长或有关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幼儿教师的故事,培训与儿童文学有关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最后,收集近年来的校企科研成果,如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学术专著或研究论文,已经上传的网络视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课程研发,树立校本科研特色。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幼儿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互帮互学,比学赶帮,建设相互学习、共同竞赛的教师群体,从而促进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采取“老带新”和“传帮带”等教师培养制度,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发展,实现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幼儿教师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改革。针对学前专业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度不深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应充分强调大数据运用背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突出混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教室,从而推动儿童文学金课的教学优化改革。根据《广西“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在广西教育学院实施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儿童文学教学框架,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辅之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实现授课方式的混合,课堂组织形式的混合和评价方式的混合,从而优化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评价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可以合作建设特色“智慧教室”,打造适合教师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与科学技术接轨的智慧教室,将儿童文学建设为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工作坊,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交融。在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热点。通过调查研究广西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充分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高校系统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深化儿童文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最终,构造符合现代儿童文学课程发展需求的有效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蒋风。幼儿文学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智勇,陈婵娟,章文林。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05-106.

[4]张庭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3(6):91-92.

[5]郭群,黄紫绿。论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4.

幼儿文学论文 篇五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超级秘书网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莉娅。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幼儿文学论文 篇六

关键词:幼儿教育 文学素养 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37-01

幼儿时期的教育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该时期幼儿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熏陶将直接影响着其性格志趣的形成,并对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文学的引导者,其可以利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及多样的文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深刻的幼儿思想启蒙教学,以便支持幼儿精神的正常发育。

一、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现状来讲,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普遍缺乏。

二、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文学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幼儿文学知识学习的缺乏

虽然随着新课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语文教师缺乏对幼儿文学的系统学习,只有少部分接触过系统的幼儿文学学习;同时由于系统学习的缺乏导致很幼儿老师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时多偏向于教材,并没有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生动化、形象化的幼儿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

2.幼儿文学体裁选择面过窄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选择幼儿文学作品时,相对比较单一,倾向于选择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缺乏对中国传统优秀儿童文化的传颂,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也缺乏体育、艺术等幼儿文学的教授,这些方面对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幼儿教师幼儿文学内涵理解的不到位

就我国目前现存的幼儿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状况来看,多数教师的幼儿文学阅读比较窄,一是对于有些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充分;二是往往将幼儿文学故事中的道理置于成人的角度思考,忽略儿童的主动创造性,往往会造成幼儿文学的教学质量较差。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途径

1.体现在职前教育上。从我国幼儿园目前教师的在职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均毕业于高校,因此教师的职前教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相关儿童文学课程的设计上,二是对幼儿教师在入职前的培训。

1.1就我国普通高校及师范类高校的课程设计来看,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有些高校的中文系及教育系压根就没有这方面内容的课程设计,这是造成往后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儿童文学知识及素养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文学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及研究价值,完全可以自成学科并受到高校的重视,与台湾、西方国家等地区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各大高校及专科类院校在往后的课程设计中应把儿童文学作为一级或者是二级学科加以重视,并自成体系。

1.2在准幼儿教师的入职前,应加强对其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扩充。在此阶段要注重对准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其得以准确区分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之间的差别,并掌握多样的儿童文学体裁,拥有扎实的儿童文学功底,以便在幼儿的教育阶段能够快速的辨别出儿童所适合阅读及学习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其进行作品内容的学习,从而促发幼儿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魅力及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2.体现在在职教育上。加强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知识及素养的培育,不仅体现在职前教育上,理应在入职后继续完善。幼儿教师在结束校内系统知识的学习之后,多数会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会相应的中断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这就需要同行的从业人员加强就儿童文学转头的交流沟通,相互探讨,并最终实现儿童文学资源的共享。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受学历、年龄、教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文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例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因为刚脱离书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对幼儿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可能会局限于课本理论,但他们重在年轻,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此过程中就会重视对儿童文学所表达的道理进行新解,其亦可利用新颖的授课方式吸引儿童积极主动的进行儿童文学的学习;而较为成熟的幼儿教师则更加重视对儿童故事的讲述,在儿童文学知识的新解方面可能会次于年轻教师,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儿童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则有利于各幼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相互借鉴,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文学。在实践形式上可以采取园内各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各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专题培训及讲座等。

结语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质量理应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传授形式,各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其基础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的学习,从而在幼儿的教学中,以更好的引导儿童对相关文学知识的学习,为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维薇。幼儿师范学生幼儿文学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幼儿文学论文 篇七

一、加强多方面学习,积累各方面经验

我们的课题确定为《基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幼儿数学活动案例的开发》后,我们就沿着“学习―收集―调查―实践―反思―总结”的步骤开展活动。

我们把课题组老师的学习、反思、改进,始终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中,注意将个人学习、园本培训、课题组学习相结合,先后学习了相关理论,重温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还学习了大量有关数学活动的教学案例。其次,挑选出了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儿歌,中大班我们选择了大量适合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绘本和故事,借助媒体来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立足课堂,探索实践

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实践。我们课题组自主开展课题活动,先进行摸索,积累课堂上的教学经验和困惑,撰写方案和观察记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开展研讨活动,邀请老师进行《蜈蚣叔叔的袜子》课堂教学,并录制了视频,集体观看,根据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提出了适当的建议,然后进行第二次上课,形成适合中班孩子学习的优秀案例。另外,我们课题组还分别开展了大班和小班的同课异构的活动,如,大班我们选择了《认识人民币》,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考查孩子们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整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全部老师的认可。

通过同一领域的内容的两次对比,让课题组教师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好处,孩子们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分组上课、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为我们每一位课题组的老师提供了互动式的研讨机会。

2.创设环境,提升能力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他们用直观形象思维方式,在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课题组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元素开展了“设计教玩具”评比活动,其中《好大好大的蛋》《公主迷路了》等教玩具获得了一致好评。此外,老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本班的数学角,开展了数学区角观摩活动。

我们课题目标之一是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而《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此,课题组为幼儿搭建了运用数学的平台。如,在教学活动《八戒卖鱼》结束后,我们开展了参观超市、参观菜场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在与摊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还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

3.加强规范,总结分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的,我们把每次资料积累起来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我园的课题网站上,我们每个课题组老师的观察记录和活动方案,都有据可查。

二、梳理教学方法,提炼有效研究策略

1.对应性选择策略

筛选出了适合幼儿学习数学的作品,内容简单健康、绘本画面清晰、色彩鲜艳。

2.实践性操作策略

针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争取每个实验课都能成为精品课。

3.多样化实施策略

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集体教学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数学知识,学到本领。

4.自主性学习策略

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自主学习,适时引导。

5.探索型认知策略

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辨别判断、尝试实验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掌握问题。

三、总结反思,提炼精华

1.提升了教师的教材解析能力

每个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活动,学习并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幼儿数学活动案例的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懂的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择教材,如何撰写教案,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从而轻松掌握学习的内容。

2.增强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在课题活动中,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对数学活动更加有了兴趣,学习起来也轻松了许多。一些平时不爱学数学的孩子,也在温煦作品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上了数学活动,特别是在每次的操作活动中,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四、感悟

1.研究存在的问题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老师深感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足,有待提高。

(2)在课题论文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还需老师们细心观察,写出相关的论文和观察记录。

(3)在区角的数学活动中,还有欠缺,有待加强完善。

2.后期研究思考

(1)加强理论的学习,加强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力,定期进行研究交流,提升科研能力。

(2)总结优化教学方法,尝试把文学作品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区域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幼儿文学论文 篇八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完全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二、结语

总之,虽然幼儿文学这门学科并不是新鲜课程,但是之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顺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必须加强对于幼儿文学的认识,改变思维,提高幼儿文学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于文学教学的实际使用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但是我相信,幼儿文学教育的将来会是美好的。

幼儿文学论文 篇九

2010年国内儿童文学科研成果较2009年,数量上基本相当,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方法也有所增多,更多的80后新生代研究者开始进入,并且表现出较强的理论修养及科研能力,老中青三代研究者都以自己的姿态进入儿童文学研究的舞台。研究内容总体来说现象分析多于本质探讨。以下是2010年国内儿童文学主要科研成果概述与分析。

(一)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儿童文学教学研究(高校及大专院校、中小学及幼儿园文学教学研究)以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高校及大专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张雪辉的《参与式儿童文学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9期)提出,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备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心智参与型、语言表达型、实践操作型等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注重过程性评价。心智参与型即教师讲授内容要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交锋或思考;语言表达型即让学生分组参与讲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并鼓励学生运用“头脑风暴”,通过大量材料产生新的思想;实践操作型即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大庆师范学院韦宏提出“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7期),认为儿童文学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教学模式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主要采用理论教育式教学模式或文史贯穿式教学模式;初等教育专业应采用主题化教学模式或能力培养式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应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讲故事教学模式或文体式教学模式。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的想法有合理性,不过文章内容说服力稍有不足。韦宏还认为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路向》,发表于《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5期),提出儿童文学的教学体系应以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为纲,以中外儿童文学史为线,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目,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法,此种提法有一定的新意,其中第四个方面讲出了教育专业与文学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区别。不过他提出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应采用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有混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与幼儿园教学法之嫌。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儿童文学应以声情并茂地诵读及有声有色的讲故事为主要方法。笔者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有出入,同时也与教师口语课及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出现交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比较重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海南师范大学王标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5期)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而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其次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多改编本,失去了原汁原味;再次选编以国内作品为主,未将世界最优秀的作品选入其中;另外,小学生的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未有很好的指导,亲子阅读也不多。而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出版物也都影响了孩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扬州大学刘华的《儿童文学校本课程:目标及本质特征》(《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认为作为校本教材的儿童文学必须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且基于儿童文学课程定位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作为校本教材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具有弹性、课程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课程实施要强调生成性、课程评价要突出非标准化。此研究观点为将儿童文学作为校本教材的小学或幼儿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李山林和朱少先在《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材浅议———以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8月)微观而透彻地分析了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材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教材中存在民间文学缺失、幻想类作品缺乏、幽默文学作品不足、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较少且丢失原味、原作采用“教材体”编写等问题。赵丽娜的硕士论文《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内容分析》(河南大学),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凤凰康轩: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分领域)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三版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人物、主题、情节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量的方式对故事类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进行分类与统计,再以质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诠释。论文认为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人物方面的特点为:人物类型以动物类型为主;人物特性多样化如命名方式多样、人物对比突显人物特征等,存在的不足在于拟人形象对物性把握不够,性别方面男性居于中心地位,男女人物多保持传统形象等。主题方面,研究认为三种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单一主题居多,故事主题讲究单纯明确;知识类、道德类、情感类主题是故事传递的重点。主题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种类有失偏颇,知识类主题中健康、科学、社会知识主题占有较大百分比,艺术、语言知识较少;道德类主题中有关他人的道德、有关自身的道德主题占有较大比例,对有关社会的道德、有关自然的道德关注不够;情感类主题中有关他人的情感、有关自身的情感主题占有较大比例,有关社会的情感和有关自然的情感没有受到重视。根据研究结果作者对教材编写者、教师提出了建议:认为教材编写要注重快乐的原则,要去“工具性”、重“文学性”,要主题、人物、情节相烘托;认为要更新幼儿园教材的内容:扩大人物类型的取材范围,要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加强儿童文学素养,要引导幼儿欣赏文学类的作品,回归“文学性”。此研究资料详实,分析有条理而透彻,值得相关研究者参考。梁珊的硕士论文《幼儿园童话个案教学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4月),选取山西省A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得出结论为: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认识到童话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及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不过却大多忽略了童话的审美功能:在童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上,幼儿教师偏重于认知与技能方面;在童话内容选择上,幼儿教师偏重于选择知识类、道德类童话;在童话教学实施中,幼儿教师多数都能进行教学环境的创设,但教学组织和方法使用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在童话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多为幼儿教师,内容多偏重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多采用口头评价方式。研究建议:幼儿教师应加强对童话价值的理解;幼儿园应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应建立支持型文化氛围、应加强家园合作。在《例谈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年6月)中,江苏丹阳市进修学校教师蒋成云提出,童话教学中表演的部分要把生长点放在虚点的挖掘上,找准文本虚点和实点的衔接点,实点描写精读,虚点描述想象,以对虚点的创造为支点,借助表演,丰富童话意境。此观点对童话表演教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江苏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孙建国提出在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寓言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允许多元解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发表于《教育导刊》2010年5月)。论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关系的观点主要有:翟永明认为儿童文学只有将教育主义和游戏精神融合起来才会达到最佳状态(《论儿童文学中教育主义与游戏精神的关系》,发表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郑慧俐在《试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道德人格的构建》((《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中提出,儿童文学以其价值时空、镜像反映、追求超我、情感渲泄、审美图景来显现道德意识、唤醒道德情感,完成儿童道德人格的自我超越。文章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论证了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人格构建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

1.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2010年,在儿童文学作家中,曹文轩和彭学军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肖成红的硕士论文《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残缺之美>人物类型的塑造》(吉林大学),以曹文轩作品中常出现的残缺人物类型作为分析对象,寻找其理论上的源头,认为其与古典美学“以残缺为美”的传统一脉相承,在残缺中表现至美,引领读者重新审视外表的美与丑,深刻揭示只有内心美才是永恒的,淡化自然式的美丑,引导读者追求精神及心灵的锤炼。杨建生的《拷问生命,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5月)认为曹文轩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死亡这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以唯美的方式对死亡做了有特色的描写,积极正视童年生态,使死亡这一命题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余舜雯的硕士论文《彭学军少年小说论》(上海师范大学),从作家的具体作品出发,对彭学军少年小说创作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艺术进行探讨,按照作品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分析,选择了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进行探索,归纳出作者在主题内容上的偏好:对童年记忆中湘西世界的真诚感念与抒写、对少年心灵成长的关注与深切关怀。在与同类作家作简单比较后,找到作者在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作者塑造的少女形象的内倾性以及反映出的美学特征上的真纯与凝重;语言风格上散文化、抒情性的特质和由此带来小说质感上的典雅、优美;结构上的精心安排使作者略显散文化的小说不失故事性的本色。在国内儿童诗歌研究方面,彭斯远的《把欢乐还给儿童———论高洪波儿童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认为高洪波的儿童诗表现和释放了孩子的苦恼和郁闷,努力还原了孩子童心的稚拙与纯真。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描写生活,使得高洪波的诗歌具有长久魅力。刘琼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香”———刘御与金子美铃童谣创作艺术风格比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4月)对中外这两位儿童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刘御的诗歌中成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和儿童的叙事话语有着审美特质和自然的结合,而金子美铃的诗歌意境优美、感情细腻、想象独特,渗透着一种忧郁和寂寞。作者对金子美铃的诗歌分析比较到位,不过两位诗人的风格可比性不是很强。谈凤霞的《儿童文学的“无所谓”与“有所畏”———彭懿幻想小说批评》(《粤海风》2010年第2期)对彭懿幻想小说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其个别作品对于恐怖元素及爱情的表现,没有把握很好的尺度,会对小读者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作品的构思仿制西方作家;对幽默的追求有时陷于油滑;其作品的哲学式思考、人文性底蕴与世界经典幻想作品还有一定距离。对一些过度赞扬的评论者,作者也进行了批评,认为溢美无助于作家的进步。此文在赞扬声一片的儿童文学批评界有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出了作为文学批评者的勇气。对国外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徐莹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成长的自我认同》(《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9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认为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焦虑,最终从认同焦虑中走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文章角度比较新颖。宋卫琴的《<秘密花园>的象征意义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中的“母性精神教化力量”的象征意象进行解读,认为这些意象起到了精神治疗和积极思想的魔力。王舜日、侯颖的《<女巫>的恐怖美学与情感指向》(《渤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认为达尔的《女巫》呈现出独特的恐怖美学特征,作者借助现实与幻想结合、心理描写、细写描写、加快节奏等艺术手法营造恐怖感,而同时又很好地把恐怖控制在了安全的范围内,紧张过后是温情的呵护。此外还有徐芳的硕士论文《<小王子>中“二元世界”的象征意义分析》(西南大学)等。

2.儿童文学本质及文体研究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有:李学斌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对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进行了深度而系统的剖析,认为“游戏精神”的审美发生与现实效应之于儿童文学具有本体价值。论文引用哲学阐释学解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提出“自我表现”乃“游戏精神”之深层心理动因;通过“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之关系考察,倡示“游戏精神”乃儿童文学之“核心价值”;将“儿童文学之游戏性”分为“表层”和“深层”,以此区分“游戏精神”的不同境界;同时,经由“儿童观”、“童年幻想”、“儿童幽默”之关系剖析,揭示“游戏精神”之审美发生机制;另外,文章还探讨了当下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粗鄙化、表象化之审美错讹,为现实提供警示。仇敏在《当下儿童文学与诗性主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中提出,儿童文学诗性主体的建构和表现应该超越年龄和成人意识形态的制约,摆脱功利主义、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的感性诱惑,获得独立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阅读者获得诗意和审美的艺术享受,从而提升生命的艺术境界。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文学童话的本体论研究》(《理论与创作》2010年3月)一文对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理论者周作人与赵景深的理论辨析进行再次梳理,从而厘清什么是文学童话及文学童话的本质属性。认为文学童话本意多是寄托、教训或是讽刺,但在儿童看来,它的价值却不在此,往往被买椟还珠;同时,文学童话具有审美个性,有文学的结构,是美的童话;文学童话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个融合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如安徒生童话。周云华、赵卫华的《儿童文学视角下佤族动物故事的美学特征解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分析了佤族动物故事的类型、内容及特点,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价值。舒伟的《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外语研究》2010年第4期)从童话文学史演进史的视野,探讨西方文学童话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童话名称的由来及童话文学的确立;童话小说的崛起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关系;童话小说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要突出儿童性———童心、童趣,以及儿童本位———关爱与责任,这使它区别于一般幻想小说,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超越儿童性,概括说来即:为儿童写作,为具备童心的人写作)等。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出英国童话小说因其双重性出现的两种创作走向———儿童文学化和成人化。部分成人化的童话小说充分利用了传统童话作为其资源,来传达其意识形态。阳艳波的硕士论文《童话想说什么》(湖南师范大学)对童话中隐含的负面教育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的切入点很有价值,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如建议教师选择有利于价值对话的童话、选择有儿童存在的童话、选择有人文关怀的童话等。但也有一些观点有失偏颇,如认为童话中有很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如乌龟不可能和兔子赛跑等,认为要让科学回归童话,用事实说话。而童话这一文体本身的特征就是幻想,就是讲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一个既定前提下,情节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用科学的标尺去衡量童话,本身就有问题。另外,该文个别观点有过度诠释之嫌,如认为《梅花鹿》所隐含的内容是诚实是要吃亏的等。李慧的博士论文《童话论》(上海师范大学),资料详实地论述了童话概念的来龙去脉、国内童话研究的历史等,同时对民间童话及文学童话各自独有的特征状貌予以描述、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澄清了童话与幻想文学的差别。另外,通过中外经典文本的分析,具体阐释经典品质是如何存在和呈现的。刘李娥的《新时期儿童小说游戏精神的动态狂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对新时期小说的游戏精神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家们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在叙述语言的表达上,都给以游戏化处理,使文本呈现出欢快活泼的游戏格局。王敏的《叙事视角的选择与成长主题的表达———兼论中西少年小说成长内涵的变迁》(《阴山学刊》2010年6月)从中西少年小说的发展历程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文本,分析并阐述小说叙述视角与成长内涵之间的相关性,认为从角到儿童视角,从二者相融合的角为主到儿童视角为主,这一演变轨迹昭示着中西儿童文学作家儿童观与成长观的改变,而与之相关的成长内涵的表达都深刻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显示着中西儿童文学或同或异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郑薏苡的《图画书的美学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2月)对图画书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图画书中的图画是精美且能为孩子所理解的,认为图画作为叙事手段是开放的,不像文字话语那样直接表达意思,图画的叙述要靠读者去想象、去联想、去创造。蔡明明的硕士论文《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西南大学)具体研究了在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的诗“画”关系,探讨如何让儿童在诗歌阅读中获得诗美体验。论文分析了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的多元形态,如绘画儿童诗、题画儿童诗、摄影儿童诗、诗歌VCD、DVD、电视MV、网络儿歌FLASH,以及传播的新方式如网络诗画会、儿童配画教学、诗朗诵、音诗舞、诗剧等,说明诗画结合成为图像时代儿童诗歌审美的重要方式,由此论证儿童诗歌传播的诗“画”协同关系。同时,该文也分析了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在图像时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的娱乐活动吸引了大多数儿童的眼球,导致儿童的诗意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儿童的诗意体验开始缺失;诗歌创作者方面,存在对诗意把握的不准确,对诗画认识的欠缺,以及诗歌传播的滞后等问题;从诗歌传播者言,存在经济效益的制约、图像消费的膨胀、教育产业化追求等问题;从诗歌本体言,诗画本质的不同、诗意画美的冲突、图像对思维的影响、读图对阅读的消解、图像对心灵的遮蔽等问题,等等。

3.儿童文学读者接受研究

池文清的《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究》(《文学教育》2010年第2期)认为孩子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以提升认知分析能力;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蕴含,可以培养联想扩展能力。韩梅的《儿童阅读视野的另类想象》(《文学教育》2010年第1期)认为儿童文学中的一些想象,可以释放孩子的负责情绪。彭应雄和杨峰的《从<夏洛的网>看儿童对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接受》(《电影评介》2010年第4期)认为文字文本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纯正的审美趣味,让孩子更好地体味作品的丰盈内容;电影虽给孩子带来感官的愉悦及思想的启发,却呈现出被动性和单义性的弱点。王敏的《游戏:既参与又对抗———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质再探》(《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32期)认为欣赏文学作品是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一方面他们全身心参与投入,一方面又表现出并非有意的对抗和反叛,既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又有对现实世界及文本意义的逃离。

4.儿童文学史研究

王福贵的硕士论文《欧洲童话研究:从民间童话到文人童话》(河北大学)通过对欧洲童话的发展进行纵向分析,展现了童话从不属于儿童到趋向于儿童文学的演变轨迹;通过对传统童话的两种基本类型———民间童话和文人童话进行横向对比,发掘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理学意义:给予儿童人格教育,启发孩子的智力和观察力等。刘梦雪的硕士论文《想象儿童———以1971-1976年儿童小说为中心》(河南大学)对1971-1976年间的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进行细读,分析儿童如何在主流话语的规训下发挥自身的模范教育功能,对伙伴及落后的大人进行引领与救赎;阐述儿童的成长模式,认为作品中的孩子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挟持和控制,并被放置于大风大浪中历炼,成为向施教者所期望的方向成长的接班人。文章从斗争视角分析儿童的性格特点,认为在阶级斗争话语笼罩下,儿童机警、早熟、好斗;斗争本应远离儿童,这时却成了生活的常态,这是那个时代扭曲人性的见证;同时,文章从审美角度阐述儿童形象如何以意象的形式被赋予特定的政治内涵。张宁、杨倩影的《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梳理了20世纪初儿童观发现和确立的曲折历程,概述了儿童本位价值观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及在儿童本位观影响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概况。杜传坤的《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认为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论”的观点都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而作为其理念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儿童的创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是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文化想象,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作者从后现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起源,认为儿童是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孙建国的《论<吴洞>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7月)认为,《吴洞》印证了神话是童话的起源的说法,是“灰姑娘型”故事叙事范式的典范:叶限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其基本情节要素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最早的叙事框架;《吴洞》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还在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其叙事框架是作者的独创,从艺术表现上看其创造典型的手法新颖等。

5.儿童文学创作研究

胡丽娜的《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与智慧———以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中国出版》2010年6月上)以《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就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情境构建与情节设置、作家的写作姿态和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深度等问题予以剖析,同时通过与国外同类创作的比较,探求提升国内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品质的可能。杜霞的《寻找回来的世界———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认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已逐渐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少年小说着力于对历史、现实和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掘;畅销图画引发儿童文学分化,同时也面临如何葆有品质的质询;幻想文学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同时,寻求本土的移植和转换。谭旭东的《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现状和走势》(《编辑之友》2010年第6期)认为,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总体状况为:创作队伍在不断扩大,出版跟不上创作,幼儿文学没有得到作家和出版者的足够重视;幼儿读者的需求将决定幼儿文学创作和出版的走势:图画书的引进、亲子阅读的兴起等,都会更快地促进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繁荣。翟永明在《论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提出游戏精神的内涵为:快乐原则、幻想原则及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在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作品中表现非常明显,从而构建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在其另一篇文章《试论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中游戏精神的体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中,作者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认为形象滑稽奇特的外貌、夸张放纵的行为、快乐荒诞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心理等都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李利芳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间性意识———论汪晓军的儿童文学创作》(《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分析了汪晓军不同阶段儿童文学创作的间性意识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雷茜的《童恋题材的表现手法探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通过分析作品《本爱安娜》,指出童恋题材应高扬儿童的主体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心灵慰藉和切实的指导。

6.儿童文学影视、文化研究

胡丽娜的《孙毓修儿童读物编辑特色与启示》(《中国编辑》2010年5月)通过对孙毓修《童话》丛书、《少年》杂志等儿童读物编辑实践的考查,分析其编辑特色:开风气之先的编辑理念;明确的受众意识及对读者互动参与的重视;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致力于对儿童读物深度和广度的追求等,这些特点对当下儿童读物出版仍有重要的启示。徐静静的《浙江师大国际儿童文学馆馆藏特色及开发》(《大众文艺》2010年第14期)详细介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儿童文学馆的特色及其具体措施:历史馆藏资料丰富而完善,台湾馆资料详实,作家馆特色鲜明,图画书馆日渐丰富。同时,馆藏已从儿童文学资料转为儿童文化资料。国际儿童文化馆利用馆藏资料编撰出版儿童文化相关资料如《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编选青少年课外读物并进行推广;编撰心理教育读本,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外交流方面,与国际机构、组织及学者进行越来越多的互动。张悦的《当儿童文学出版邂逅“成人化”》(《中国图画评论》2010年第5期)认为从儿童文学出版情况看,作品越来越倾向“成人化”,而当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向“儿童成人化”倾斜时,会从生理和心理双重角度挤兑儿童,并且彻底改变传统“童年模式”对于世界的处理方式。吴芳芳的硕士论文《<小朋友>1922-1937》(上海师范大学)回顾《小朋友》杂志的历史,介绍杂志创刊之始的编辑方针和读者定位,总结了它在1937年之前的编辑特点和装帧设计之特色。作为重心的,作者介绍了这一时期里《小朋友》的主要作者及他们的创作情况,进而得出《小朋友》杂志和20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比较同一时期儿童杂志《儿童世界》的基础上,作者分析得出《小朋友》杂志成功并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充满激情的编辑队伍;以儿童为中心的营销手段;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流行扩大了《小朋友》的知名度;有中华书局特有的渠道资源,等等。王晶的硕士论文《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上海师范大学)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对不同媒介时代和媒介形态之间以审美形象为主兼及叙事构成、表现手法、意识形态侧重等的异同面进行深入分析,对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论析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当商业资本力量成为主导力量之后,经典本身的构成、经典内涵的变迁以及迪斯尼中国化战略的步骤等问题。郑伟玲的硕士论文《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安徽大学)依据历史和美学相统一的观点,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原著的变异、主题学、科技整合的方法,分析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变异的原因以及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的启示,认为迪斯尼版《花木兰》对中国《木兰诗》中故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在人物形象上,完全改变了女主人公花木兰传统女性的形象,代之以西方现代女性的形象,并且加入了其他配角;在结构特征上,增加了相亲失败的情节,增加了木兰和李翔的爱情副线,对战场生涯作了详细的描写,改变了原作结构单一、情节简单的叙事特征;在思想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女性主体地位和提倡自由婚恋观替换了《木兰诗》传统的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迪斯尼《花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种种变异与美国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差异、迪斯尼动画电影本身的特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和渗透有关。文章认为国产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在于: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对动画电影的趣味性不够重视,忽略动画电影的娱乐功能;在对接受者的把握上,长期被定位为适合12岁以下儿童观看,而忽略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潜力和需求。

7.儿童文学文学批评研究

赵霞、方卫平的《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南方文坛》2010年5月)以美国杂志《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为线索,精当地叙评了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脉络:创刊之始,其研究集中在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美学、儿童阅读、作家作品及文体等方面,视野开阔,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展开纯学术性的探讨;1973年以后,研究开始鲜明地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维度的特征,研究内容不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畴的限制,而且将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理论资源引入儿童文学批评,而此时研究所形成的“学术多元”和“文化多元”的面貌也是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理论生长方向。跨学科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很多论文从历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跨文化最鲜明的体现在对于域外儿童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介绍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刊不再满足于对于现实话题的被动应对,而开始针对儿童文学文类的文学、文化和社会语境主动提出富有开拓价值的学术话题。研究者对《儿童文学》杂志的定位为:对于当代英语国家儿童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份同时具有开创性的承前启后意义的学术刊物。王亚玲的《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3月)对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研究进行了较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认为他是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张国龙的《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理论与创作》2010年3期)认为中国成长小说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缺乏系统的成长小说理论建构;对世界成长小说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关于成长小说解读的居多,但大多数作品解读依托的成长小说理论有失偏颇;缺乏对中外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等。郑素华的《国内儿童文化研究:进展与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4期)认为,近年国内儿童文化研究在儿童文化概念、儿童文化构成、儿童文化特征、儿童文化研究基本领域等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研究定位、方法、取向及视野上还存在不足:儿童文化研究的定位及领域归属有待明确,儿童文化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和充实,儿童文化研究取向有待调整,儿童文化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研究成果评介及热点话题阐述

2010年儿童文学研究从内容上看,从教育、传媒角度关注的研究者慢慢增多,硕博士论文中三分之一都是从其中之一角度切入,且质量都较高,如赵丽娜的硕士论文《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的内容分析》、王晶的博士论文《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等。期刊论文中,中小学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相对精当也更有价值,如王标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刘华的《儿童文学校本课程:目标及本质特征》等。传媒研究在期刊方面、编辑出版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不过有理论高度的不多。吴芳芳的硕士论文《<小朋友>1922———1937》梳理了《小朋友》杂志的编辑特色、作家作品等,使对《小朋友》刊物的研究更为全面而系统。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小说研究仍集中关注当代作家曹文轩,另外一个在本年度受关注较多的作家是彭学军;儿童诗研究数量不多,质量总体也不高。儿童文学本质及文体研究部分,李学斌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舒伟的《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很有价值;蔡明明的硕士论文《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在传媒视角下关照的儿童诗研究也不错。读者接受研究,就目前的资料看,王敏的《游戏“既参与又对抗”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质再探》较有理论意义。文学史部分的研究,杜传坤的《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从新的角度定位“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刘梦雪的硕士论文《想象儿童———以1971-1976年儿童小说为中心》资料详实,弥补了研究的一个空白,不过未有很突出的新观点。创作研究中,胡丽娜的《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与智慧———以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精准地分析出了作品的优点及存在的硬伤,且延伸总结出儿童文学历史题材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李利芳从间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角度比较新。杜霞的《寻找回来的世界———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述评》对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现象有中肯的分析与评价。文学批评研究最重要的文章有赵霞、方卫平的《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郑素华的《国内儿童文化研究———进展与问题》等。综上所述,本年度儿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儿童文化研究(主要为影视动漫、编辑出版等研究)。

结语

儿童文学论文 篇十

一、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创建、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报、考察、审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我市“中国寓言大市”称号。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华网、中国寓言网、中国儿童文学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创建工作。

2、《全国首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获奖作品选》2008年9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发稼、朱荣娒任主编,张鹤鸣任执行主编,冰子任执行副主编。共收入获奖作品近1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计30万字,印数2500册。该书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3、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教育局、文广局等单位联办瑞安市第四届“乾有杯”校园文学(小学)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0多篇,优秀指导师16名,同时(联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命名市实验小学、虹桥路小学、红旗实验小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万松实验学校、飞云镇中心小学、塘下镇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为“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暂缺2名)。

4、承办张鹤鸣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10月17-1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办,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齐聚华侨饭店,对张鹤鸣的寓言童话作品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收到论文26篇,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报道张鹤鸣的寓言创作:《人民日报》年年11月25日发表樊发稼《张鹤鸣寓言刍议》,《光明日报》年11月7日发表侯建忠《张鹤鸣和他的寓言教学创作》。

5、本年度会员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读写活页》、《寓言故事》、《童话寓言》、《学生·家长·社会》、《语文报》、《温州日报》、《玉海》、《瑞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80多篇,入选《中国寓言故事》《年中国最佳故事》、《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选》等权威选本。冰子童话入选《成长魅力阅读》小学卷第三辑。

6、张鹤鸣本年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童话剧集《海国公主》、寓言集《角马公主》两部,各印刷精装、平装同时推出,共60万字。

7、第四届中国寓言金骆驼奖揭晓,我市作家成绩突出。张鹤鸣的寓言专著《喉蛙公主》获创作一等奖、《醉井》获创作三等奖,冰子的寓言专著《啄木鸟医生》获创作三等奖,洪善新主编的《张鹤鸣寓言评论集》获编辑出版奖。获奖名额居全国之首。金骆驼奖为全国寓言专著最高奖,每四年评奖一次。

8、作品发表与入选:谢尚江寓言《“善良”的狮子》、《电子琴和钢琴》、《猫和老鼠》发表《获奖作文选萃》年第一期;谢平安在《语文报》发表《领悟草莓之美》;姝瑶等同学在《作文大世界》发表14篇作品。此外,朱学如、叶美红、林秉程等会员发表不少作品。

9、本年度吸收新会员2名(徐慧拉、林云),并对部分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发证。

10、我会有4人进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张鹤鸣当选为副会长,郑乾有被聘为名誉副会长,谢丙其、洪善新当选为理事。

11、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以我市作家张鹤鸣名义设立“童彤杯”张鹤鸣寓言戏剧奖。已开始向全国征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会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学会骨干老中青配合不够合理。加上近年来部分会员工作调动、外出学习等原因离瑞,会员流失较多。少数会员多次未参加活动,难以联系。又因活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所限,在一程度上限制了本会发展。

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特别要优先发展中小学文学社团辅导老师,把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寓言)创作的新人吸收到学会中来,并发挥老作家、老文艺家的作用,做到老、中、青、少相结合,营造浓烈的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2、承办第九届“乾有杯”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评奖工作。

3、联办全国第二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做好瑞安赛区的组织发动和评奖工作)。

4、开展全国首届“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的组织发动和瑞安赛区的评奖工作。

5、做好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的后续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学创作基地”的联络工作,并努力创办8大基地联刊。

6、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办全市首届寓言故事演讲比赛。

7、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创作笔会,加工修改儿童文学作品、举办讲座,了解儿童文学创作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上一篇: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优秀9篇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5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元旦策划书优秀9篇 元旦策划书优秀
  • 中秋节创意主题活动方案优秀9篇 中
  • 幼儿家庭教育方案最新3篇 幼儿家庭
  • 水果拼盘活动方案精选10篇 水果拼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