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个人简历自述报告优秀7篇 个人简历个人自述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3-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自我陈述是面试官了解学生的途径,也是向学校展现自己特点特长的途径。大部分考生的文章往往是简单罗列参加过的活动以及所获奖项,而忽略了对自身个性及能力的详细描述,而后者恰恰是高校最希望学生能展示的素质,它是奖状和分数单无法体现的。如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个人简历自述报告【优秀7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自述 篇一

关键词:胡适;《四十自述》;师承

作者简介:戴娅娅(1984-),女,湖南邵阳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37-02

《四十自述》是胡适1930年至1932年写成的六篇自传文字的合集,记录其从出生至考取官费出国留学期间19年的经历。从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源库检索发现,目前有关胡适《四十自述》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多数将其看成传记文学文本,属于传记文学研究,很少将其当成教育文献或教育叙事文本,不属于教育学研究范围。然而,《四十自述》既是传记文学,更是卓越的教育文献。作者以一位教育者的眼光,生动叙述其成长经历,在对各阶段教育的描写中,胡适以深带感情的笔墨对教师进行了追忆。这些追忆,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胡适的师承叙录,从人物与教育事件的选取,到叙录的视点与立场,再到胡适对教育人物与教育事件的评价,都蕴涵了胡适的师承思想。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研究。

一、教师是师承链的环节,是影响的携带者与发送者

师承是学术的继承与传递,是影响的接触、接受与接力传播。师承的形成与存在,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携带与传递学术、具备并能发送影响。好的教师是师承链的重要环节,是影响的携带者与发送者。这是胡适《四十自述》中间接表达或直接陈述的师承思想。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有选择地记叙了他在家塾期间与新学阶段遇到的多位教师,他们或为其解答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或为其讲授若干门课程,或教胡适做人的道理。《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三种途径,也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三个层次。幸运的是,胡适从这些教师中既获得三种途径的影响,也获得三个层次的影响。胡适对这些教师有所选择的叙录,正是他师承思想的反映。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程度上看,人格影响大于学术影响。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对多位教师的回忆体现了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梅溪学堂第五班教国文的沈先生:“他讲的一课书里有这样一段引语: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沈先生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我那时已勉强能说几句上海话了,等他讲完之后,我拿着书,走到他的桌边,低声对他说,这个‘传曰’是《易经》的《系辞传》,不是《左传》。先生脸红了……”[2]

事后,沈先生出题“孝弟说”测试胡适国文程度,使其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胡适这段看似简短、不经心的记录,完全而真实地刻画了沈先生谦逊、豁达、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的人格特征。

从《四十自述》的记载到胡适后来的发展可以看出,沈先生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人格与精神上。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分为学术影响与人格影响,是从影响内容这一角度进行划分的。学术影响,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培养学问,其结果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艺,掌握专业知识,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学术领域有所发展。人格影响,包括精神渲染、人格感召等内容,其结果是学生受教师人格魅力吸引与道德品行浸染,在思想与精神面貌等方面获得的深刻认识与改变,甚或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学问与人生倾向。

沈先生与胡适交往的过程既是教师解惑、授业、讲授学问,对学生产生学术影响的过程,也是教师以其人格修养浸润学生心灵,对学生产生人格影响的过程,后者作用更大。沈先生接受胡适对其讲授中失误的纠正,说明他谦逊、正直、不以师者自居;出题测试胡适国文程度,说明他真正关心学生;将胡适转入合适程度的班级,说明他识才、爱才、提携后辈不遗余力。沈先生对胡适“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浸染,在胡适对沈先生生动而真挚的追忆中表露无遗。沈先生以其饱满、豁达的人格感染胡适,使其保有存疑、质疑、追求真理的本性,在其心里烙下正直且谦逊、宽容且豁达、提携后辈且不遗余力的印记。胡适在多年后能够如此清晰地记叙这段经历,可见沈先生影响之深远。胡适选择在《四十自述》中详细记录这段经历,描述的是师生交往,展示的是他心目中教师的理想形象。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影响方式来看,感化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胡适在《四十自述》中特别记叙了赵诒寿先生的故事:“他是张先生的得意学生,他说他在梅溪书院很久,最佩服张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他说,张先生教人的宗旨只是一句话:‘千万不要仅仅做个自了汉。’我在巴黎乡间的草地上,听着赵先生谈话,想着赵先生夫妇的刻苦生活和奋斗精神――这时候,我心里想:张先生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个学生的一生,张先生的教育事业不算是失败。”[2]

胡适认为张焕纶先生的教育事业“不算是失败”,因为他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个学生的一生”,使其“刻苦生活”并拥有“奋斗的精神”。赵诒寿先生之所以受张焕纶先生影响如此之大,主要是他“最佩服张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由此可见,教育事业是否成功主要在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影响是否发生作用,教师能否进入师承链主要看他对学生能否产生影响,感化正是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得以实现的一种良好方式。教师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品行修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深远而持久的人格影响。这样的感化与浸染较之课堂上一言一语的知识传授更能深入人心。

二、学生进入师承链的过程,即理解、敬佩、跟从、接替与超越教师的过程

师承的实现,除了进入师承链的教师,还需要能够成为师承链环节的学生。学生能否成为师承链的环节,有机缘因素存在,除此之外,更需要学生自发、自觉的努力。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描述他受各位教师影响的过程,是他自发、自觉努力学习,接收与内化这些影响的过程,也是他理解与敬佩教师,决心跟从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他后来进入学术师承链、超越教师的基础。

学生能否进入师承链,有机缘因素存在。在这种机缘之后,学生的努力是关键。胡适在中国公学创办《竞业旬报》期间遇到傅君健先生是一种机缘。傅先生鼓励胡适做白话文,鼓励胡适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受到鼓励的胡适努力创作,在《竞业旬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白话文章,“我做了不少的文字,有时候全期的文字,从论说到新闻,差不多都是我做的”。[2]这段时期的白话文训练对胡适影响至深,“白话文从此形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里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2]受傅先生影响,胡适开始做新诗,并决心“想要做个诗人了”,[2]胡适不仅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先生在黑板上解高等代数的算式,我却在斯密司的《大代数学》底下翻《诗韵合壁》”,[2]“我在脚气病的几个月之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同时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我从此走上了文学史学的路”。[2]遇到傅先生是胡适的机缘,但更重要的是胡适抓住了这种机缘,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这种机缘成为开启学术大门、进入师承链的钥匙。

学生进入师承链,包括理解、敬佩教师,决心跟从与接替教师进行研究,最后超越教师这几个阶段。

由理解到敬佩,是学生在遇到教师之后,决定跟从他进行研究的感情基础。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记叙赵诒寿先生,“他说他在梅溪书院很久,最佩服张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2]因为理解,所以佩服,由此才有赵诒寿先生对张焕纶先生思想与精神的追随与传播,至张先生逝世数十年后,赵先生仍保持刻苦的生活与奋斗的精神,以张先生教人的宗旨鼓励自己与后辈。赵诒寿先生在梅溪学堂遇到张焕纶先生是一种机缘,这种机缘对当时梅溪学堂每一个受张焕纶先生教育的学生都公平存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并且能够将这种机缘转化为传承张先生精神与思想的前提条件,赵诒寿先生做到了,因为他充分理解张先生,崇拜他的精神,敬佩他的人格,决心跟从他,将他的思想与精神传递下去。

学生理解与敬佩教师是师承的感情基础,在此基础上决心跟从与接替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超越教师,进入由教师所连接的学术传统与师承脉系。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在那失望的时期,自己忽发野心,心想,‘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2]“这一点野心就是我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2]胡适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师承之承是从师、选择与超越,是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

教师与学生是师承得以实现的必备因素,有师、生,才有师承。《四十自述》中,胡适对梁启超先生、沈先生、留美官费考试国文阅卷先生等教师的细致描述,除表达他对师承链中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更体现他对师承这一活动本身的认识,包括师承的本质、阶段与核心三个方面。即师承的本质是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与创新,是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师承的实现须经过三个阶段:从师、选择、超越;师承的核心是创新,是基于教师之传统的创造。

胡适认为,师承的本质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与结果。判断有无师承关系,不在简单形式上的授业与从教,而在学术思想的影响、传承与创新。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对梁启超先生的追忆及他后来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对杜威先生与赫胥黎的描述透视出胡适的师承本质观。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2]后者是中国“国内学界最早以通史的形式概论中国学术史的著作。”[3]而为胡适赢得学术地位的初探之作《中国古代哲学史》就是胡适深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之影响,又失望于该作中缺失部分,留美回国后写成的。胡适说:“我在那失望的时期,自己忽发野心,心想‘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我越想越高兴,虽然不敢告诉人,却真打定主意做这件事了。”[2]

可见,梁启超先生与胡适之间虽无直接面授的师生关系,但不可否认胡适深受梁启超先生影响,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即是其深受梁启超先生中国哲学史研究影响之下的创作。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也指出,他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考,”[4]以上三位学者,或与胡适有直接师生关系,或与胡适无严格师生关系,但不可否认,他们都对胡适产生过重要影响,胡适对他们有所传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超越。胡适对他们学术与思想的继承与开拓使得学术传统得以薪火相传。

《学者的师承与家派》一书中,吕思勉的故事则明白、直接地陈述了类似的观点:“吕思勉在回忆自己的人生轨迹时自然提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他说:‘成童时,最信赖康梁之说。予乎生不喜访知名人士,人有愿下交者,亦多谢绝之,以泛泛访问,无益于问学修为也。故于康梁两先生,皆不识面。然在思想上,受两先生之影响最深,虽师父不逮也’。”[5]

由以上引文可知,吕思勉与康、梁虽无师徒关系,甚至未曾谋面,但他本人认为二位先生对自己的影响“虽师父不逮也”。

有关未能及门授业,但有师承之实的论述,自古有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6]朱子对第五种类型的注解为“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孟子亦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7]

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判断有无师承的标准,是师承的完成阶段,在此之前,需要长久的积累。《四十自述》中记载:“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有时候我们跟他走到一点上,还想往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换了方向走了。这种时候,我们不免感觉失望。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因为他尽了他的能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界,原指望我们感觉不满足,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2]

这段通俗、易懂的文字,明显表达出胡适的师承观。胡适认为,师承的过程须经历三个阶段:从师、选择与超越。首先是“跟着走”,即从师。“梁先生的文章……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这他想”,学生跟着教师走,跟着教师想。其次是选择。“有时候我们跟他走到一点上,还想往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换了方向走”,此时,学生面临选择,即在教师停止研究时选择是否继续研究或者在教师多个研究方向中选择其一进行研究。以上两个阶段只是从师而非师承。最后是超越,即“更朝前走”。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继承教师的研究,或进一步,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果,超越教师。以上三个阶段,前面两个是基础,是积累,没有基础与积累无法完成第三个阶段的超越。同样,若只有从师与选择,而无个人创造与开拓,也不是真正的师承,无法实现学术传统的薪火相传。胡适本人受梁启超先生影响的过程,及他后来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正是他对梁启超先生学术研究从师、选择与超越的过程。

师承的核心是创新,是基于教师学术传统的创造。胡适说“他尽了他的能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界,”于此,教师的基本责任与义务已完成,学生也已完成师承过程中的从师与选择。然而,教师应该是“原指望我们感觉不满足,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一名好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是学生局限在教师本人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中,而是希望他不满足现状,敢于创新,走得更远。

家学、师承、个人努力是一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8]胡适取得的学术成就与他的家学、师承、个人努力密不可分,家学为其打下稳固的国学基础,个人努力使他一如既往保持学习与研究热情,师承是胡适学术研究的推动力,将胡适带入研究领域的高峰并使其实现对自我与师辈的超越。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记叙了自己的学术渊源(即师承),胡适记叙的是求学经历中与教师交往、受他们影响的实然事实,通过有选择地记叙这些实然事实,表达他心目中应然的师承理想。这种师承观既是胡适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胡适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不可缺少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韩愈。师说[A].韩昌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

[2]胡适。四十自述[A].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102.

[3]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

[4]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胡适文集(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

[5]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第2版)[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5.

[6]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1-362.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个人简短**模板 篇二

1、性格动静皆可,谦虚,自律,自信,观察事情比较细致,做事细心,学习能力强,有一定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刻苦耐劳。

2、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勤奋好问,处事稳重,意志力强,具有务实、求是的精神,能较快的接受新事物,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3、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会还你一个精彩!我愿从基层做起,虚心尽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尽我最大的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个人自述 篇三

设计师简介:王向荣,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风景园林》学刊主编,《景观设计》、《现代园林》等杂志编委,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西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

设计师自述:将花园命名为四盒园,这是来自四合院的谐音。设计上追求花园的空间意境和诗意,以及人们在花园中的静思与体验,展示了东方人对花园的理解与感悟。

山水・中国地图园

设计师简介:Catherine Mosbach,法国杰出风景园林设计师,Mosbach风景园林事务所主刨设计师,《PagesPaysages》杂志创始人及主编,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获2003 Rosa Barba欧洲景观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

设计师自述:中国的山水画令人着迷,它们的形式、意境、意义等与园林艺术是一脉相承的,我的作品将充满中国元素,人们会在西安世园会里看到一幅立体的、自然的中国地图。

世界之声

设计师简介:Martin Cano,当代德国最先锋的设计公司――Topotek 1的主创人员之一,曾获沃尔夫斯堡、蒂尔加滕、埃伯斯瓦尔德竞赛第一名等奖项。设计师自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梦,幻想着世界另一端的景象。孩童时代大人们曾告诉我,如果我一直挖地洞,就会挖到中国去。多么疯狂而美妙的想法!在西安世园会,我忍不住要实践童年的梦想:挖一个神秘地洞,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去到世界的彼端。

黄土园

设计师简介:StigLAndersson,丹麦著名景观设计师,北欧景观设计领军人物,著名的SLA景观设计公司主创人,2002年被授予Eckersberg勋章。

设计师自述:在中国,“土”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源自粘土,粘土为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我将运用黄土、喷泉、石雕、泥塑等展示黄土地的自然气候、植物特色、文化理念。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探求和理解。

万桥园

设计师简介:AdriaanGeuze,荷兰著名风景园林师,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West 8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主创设计师。

设计师自述:每座园林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是诗,在诉说。我的园林讲述了人的生命之路和忧愁河上的众桥。在这座园林中,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蜿蜒小路,更恍如一座迷宫;它深入茫茫自然,有万座桥等待你去走过。

设计师简介:VIadimir Sitta,澳大利亚Terragram总裁,代表作有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堪培拉梦幻花园等。

通道园

设计师自述:一个洋溢着浪漫气质的小花园,如一首未知的14行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水与火的交融。

设计师简介:Benedetta Tagli-abue,西班牙新锐建筑事务所EMBT创立人之一,曾获西班牙第一届全国建筑经济奖、欧洲ITALSTAD奖等,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设计师自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用明艳的油画色彩以及现代解构主义来建造一个中国山水画般的园林。

迷宫园

设计师简介:Ma rtha Schwa rtz,世界著名景观建筑大师、艺术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Martha Schwartz设计事务所主创人。

设计师自述:园林可以看作是建筑印记以外的任何事物,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西安世园会里,我设计了一个同时具有中国、美国特色的迷宫,是中国建筑表现西方文化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是中美文化融合的结晶。

植物学家花园

设计师简介:Eelco Hooftman,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领军人物,著名Gross.Max景观设计事务所主创人,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竞赛一等奖、科尔切斯特邀请赛一等奖等国际奖项。

个人简短**模板 篇四

在*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写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会促使我们进行自我验证,从而为自我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写一份恰当的自我评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简短**模板(精选3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自述 篇五

我不会什么华丽的词藻,也不会什么优美的话语,不用兵荒马乱的奔波,不必饥寒交迫的挨饿,却损失了那颗为生活奋斗的心,一个人闲的发霉,不知不觉间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会是什么命定富贵之人,不用劳累便可安然一生,或许上天垂怜,父亲的过分关注使我不那么孤独,一个孤独的小丑鱼,失去了海洋该怎么呼吸,就像我如果失去了那份执念,真不知该如何继续。越过成熟就越感孤独,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却更发现自己错的一塌糊涂,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亦不是一个失败的人,徘徊在两个边缘之间,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想要停滞不前,奈何时光不停,物是人非,跌跌撞撞的一路成长,有时想要放弃,看到父亲炙热的带有渴望的双眸,竟不知如何开口,我只想让让他知道他没错,他的女儿是最优秀的。

一个人的自述,一个人的心灵,或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想做最无愧于自己的那一个人,我没有郭敬明的才华,创造自己的小时代,也没有陈欧的努力,创造了数亿人羡慕的聚美优品,我就是我,一个不美不出众的普通人,想要靠自己去证明那个梦想不只是梦而已。

我就是我,我为自己自述,失去了羽翼照样可以飞行……

个人自述 篇六

关键词:梁实秋 中外文化 人生选择 自由 保守

当代文坛鲜有作家能像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大家那样,去深入的学习、了解、领悟、吸收中西方文化,并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这些大家有一些共同点:出生于晚清、成名在民国,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感受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的多元碰撞。他们都曾在国内潜心求学,之后选择漂洋过海,再回过头来,用各自已经形成新的的眼光来观照亟待觉醒与振兴的中国。胡适如此,鲁迅如此,梁实秋亦如此。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往往决定这个人的心性、视野、格局与情怀。作为学者和作家的梁实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成就了他的灿烂人生。

一。家庭环境:传统与现代

梁实秋出生的1903年,其时正处于清朝的尾声,一个不断衰微的王朝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与喘息,在这个老大帝国京城的一个胡同里,梁实秋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

他的“老家在北京东城老君堂”,“这是一栋不大不小的房子,有正院、前院、后院、左右跨院,共有房间三十几间,算是北平的标准小康之家的住宅”;他的家庭“不是富有之家,只是略有恒产,衣食无缺”。[1]所以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有的是商店林立的东四牌楼,卖着汽水和蜜饯桃脯的干果铺子,能买到英文教科书《汉英初阶》及墨水钢笔的汉英图书馆,佛堂改成的书房,院子里的紫丁香、梨树和西府海棠,“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放光明”的电灯、“生怕削断了手指”的电扇……在这样的环境里,梁实秋开始触碰传统和现代。

长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族,不可避免地要适应长幼秩序、膳食规矩、祭祀礼仪,但让梁实秋记挂更多的是胡同里“打糖锣儿”的声音,夜晚钻进被窝齐头睡在炕上的欢声笑语,祖父的慈祥与呵护,母亲的怜爱与严格……这些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他童年那颗幼小而又温暖的心灵。

二。启蒙教育:学堂与小学

梁实秋六七岁的时候进了内政部街西口内路北的一个学堂,在这所学堂学得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开学那一天,学生们都穿戴缨帽呢靴站在院里,只见穿戴整齐的翎顶袍褂的提调学监们摇摇摆摆的走到前面,对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领导全体行三跪九叩礼”。[2]梁实秋以这种极富传统文化意味的仪式开始了他的学业。之后他跟着家里请的一位教师学习了一段时间,接着又去有贵族学堂之称的陶氏学堂读了两年。

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中国完成了一次变轨,一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的剧烈变革到了爆发的时间节点。对梁实秋来说,这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减去辫子,他的童年生活也随之改变。“革命以后,情况不同了。我的家庭也起了革命。我们可以穿白布衫裤,可以随时在院里拍皮球……”[3]“民国成立,薄海腾欢,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生不愿到南京去就职,嗾使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与阴历正月十二日夜晚兵变,大烧大抢,平津人民遭殃者不计其数。我亦躬逢其盛。兵变过后很久,家里情形逐渐稳定,我才有机会进入公立第三小学。”[4]

东城根新鲜胡同的公立第三小学,既称“小学”,说明是新式教育。课程不仅有国文、历史、地理、习字,也有算数、英文、体操等科。在这里,梁实秋接受了启蒙教育,夯实了他的学习基础。他的启蒙老师周士毕壬的教导和训育,对他人生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我记得他特别注意生活上的小节,例如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以及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无一不加指点。他要求于我们的很多,谁的笔记本折角卷角就要受申斥。我的课业本子永h不敢不保持整洁。……在我们心目中他几乎是一个完人。”[5]

三。清华求学:美国与爱国

1915年,梁实秋以直隶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在那时尚不大引人注意”,“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6](学校创立是由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在这里的八年求学时光,让梁实秋收获颇多,难以忘怀。因为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清华在教学上既管理严格又处处模仿美国,这对梁实秋大有裨益。

清华对新生管理严格,起床、洗漱、就餐均有要求,甚至规定学生每两星期要向家里写家信一封、身上不许带钱、一星期洗澡至少两次、禁止看小说等等,一旦违规,就会受到处罚,“闭门思过”。这一切在后来被梁实秋所理解:“我们事后想想陈莜田先生所执行的那一套管理办法,究竟是利多弊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来是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就要认识”,“我从来不相信‘树大自直’”。[7]

“清华特别注重英文一课”,[8]上午的课如英语、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生物等一律用英文讲授,又有林语堂先生、孟宪承先生这样 “难得的好老师”,梁实秋因此受到了极好的英文训练,这为他日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和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的成就打下了基础。两位美籍女教师教导他练习使用“议会法”,让梁实秋体会了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权初步”和民主社会的集会艺术,还教学生们“题目到手之后,怎样先作大纲,怎样写提纲挈领的句子,有时还要把别人的文章缩写成大纲,有时从大纲扩展成为一篇文章,这一切其实就是思想训练”,“美国的高等学校大概就是注重此种教学方法”。[9]梁实秋的国文老师徐镜澄先生,最独到的地方就是改作文,教梁实秋许多作文的技巧,梁实秋“终乃接受了他的‘割爱主义’,写文章少说废话,开门见山;拐弯抹角的地方要力求挺拔,避免`茸”,[10]多年以后,作为作家的梁实秋的文风淡雅自然,当与此有关。其他诸如音乐、数学、生物、手工、国画、体育等科,虽不是他之所长,却也让人回味。

毕业前一年梁启超的一次题目为《中国韵味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对他影响甚大。任公先生的学问和风采彻底征服了年轻的梁实秋,以至于梁实秋后来写到:“我个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一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11]在清华,梁实秋仔细阅读过胡适、周作人等人的著作,“《新潮》、《新青年》等杂志更不待言是每期必读的”,[12]如此说来,梁实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缘分其实在那时就已经注定。

在一个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作为学生的梁实秋有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感。清华上午的课一律用英文讲授,教师一部分是美国人,这激起了梁实秋的“反感”,“对于洋人偏偏不肯低头”,“上午在课堂就偏偏不驯服。而且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我爱我的母校,但这些联想如何能使我对我母校毫无保留的感到骄傲呢?”[13]在清华读书期间,梁实秋也曾以爱国学生的姿态参加了“五四”运动。

四。美国留学:思想和学术

梁实秋对毕业出国一事,“一向视为畏途”。[14]早他一年到美国的闻一多劝他出国见见世面,“事实上清华也还没有过毕业而拒绝出国的学生”,他的恋人程季淑女士深明大义地支持,所以无奈也好、不舍也罢,这种种因素还是促成他迈出了去美国留学的步伐。

1923年8月,“清华葵亥级六十余人在上海浦东登上‘杰克逊总统号’放洋”。[15]带着与恋人的“三年之约”,带着她绣的“平湖秋月图”,带着新做的西服和国旗,梁实秋出发了。在这艘船上,还有两位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冰心和许地山。

梁实秋到了美国,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哈佛大学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研究所学习、进修,1925年获得哈佛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的思想体系逐步建立,他的学术才华开始显露,而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欧文・白璧德。

欧文・白璧德(1865C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文学批评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领军人物,“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梅光迪、吴宓都曾师从于他。梁实秋评价他“是一位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保守主义学者”,“他重视的不是‘创造力’而是‘克制力’。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有多少事他没有做。白璧德并不说教,他没有教条,他只是坚持一个态度――健康与尊严的态度。”“白璧德对东方思想颇有渊源,他通晓梵文经典及儒家与老庄的著作”,[16]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当这种西方文艺理论与梁实秋身上的中国传统观念汇聚融合,就造就了梁实秋理性与节制。

1924年秋天,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修了白璧德教授的“十六世纪以后的文艺批评”,“觉得他很有见解,不但有我们前所未闻的见解,而且是和我自己的见解背道而驰”,“我读了他的书,上了他的课,突然感到他的见解平正通达而且切中时弊。我平夙心中蕴结的一些浪漫情绪几乎为之一扫而空。我开始省悟,五四以来的文艺思潮应该根据历史的透视而加以重估。”[17]就是在这个时候,梁实秋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批评文字《论中国现代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他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对新文学进行了一次反思。梁实秋后来的《文人的纪律》、《文人有行》等文,“都可以说是受了白璧德的影响”。

就在梁实秋在美国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对于当时的情况,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写到:“我爸爸上美国留学,我妈妈等他三年。我爸爸本来应该念四年回来,可是三年就回来了,因为说好了三年,不回来怕我妈妈跟别人结婚。那时候妇女只要家庭一给说好了,包办了,你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所以他三年以后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跟我妈妈结婚。”[18]就这样,梁实秋结束了美国留学生涯,回国实现了当初的“三年之约”。好在此时的梁实秋在思想和学术上已经开始通达,他将用新的眼光来观照这个国家。

五。人生选择:自由和保守

1926年,梁实秋归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后由于时局动荡前往上海。

在上海的梁实秋以新创刊的《新月》杂志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论,参与了当时的影响重大的文学论争。“我当时的文艺思想是趋向于稳健的一派,我接受五四动革新的主张,但是我也颇受哈佛大学白璧德教授的影响,并不同情过度的浪漫的倾向”、“我自己觉得我是处于左右两面之间。我批评了普罗文学运动,我也批评了鲁迅”。[19]梁实秋以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创作不应该受阶级的约束、思想自由等观点与左翼文坛展开论争,成为当时两大文艺思潮对立下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自由主义作家不可能完全无视民族、国家的呼唤,他们也是以自己的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通过也许更为曲折的道路,与自己的民族、人民以及社会生活保持着或一定程度的联系。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20]回忆《新月》杂志,梁实秋说:“老实讲,文人对于劳苦的大众总是同情的,中外古今并无二致。”[21]回忆抗战时期,他写到:“离开北平的时候我是写下遗嘱才走的,因为我不知道我此后命运如何。我将尽一份力量为国家做一点事。”[22]不管是在清华“对于洋人偏偏不肯低头”的梁实秋,还是带着国旗去美国留学的梁实秋,亦或是抗战时期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梁实秋,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从未改变。只是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激进”、“保守”这两条路线上,梁实秋选择了后者。

1939年后梁实秋陆续发表过《雅舍小品》,加上其他一系列的散文,奠定了梁实秋现代散文大家的地位。有太多的评论家严谨细致地研究过他的文章,并从“技术”层面总结了他的散文风格。其中有不少人从梁实秋的文化背景和当时情况出发,分析了梁实秋散文语言和内容上的特点。关于梁实秋散文,本文要提的一点是:梁实秋的散文风格是他自由和保守的人生选择投射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必然。梁实秋是一个文品与人品高度一致的作家,也是一位前期和后期高度一致的学者。在一个呐喊和斗争占主导地位的大的时代背景里,他在创作上依然选择不被政治左右,拒绝激进,因此,他的散文走向了从容旷达、淡雅自然、幽默闲趣。

梁实秋的自由与保守,似乎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的文艺理论和散文创作因而在当时并没有那么灿烂夺目。然而,当喧嚣落幕,我们终于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发现了梁实秋的文化坐标与精神价值。

六。结语:马褂与西装

翻看梁实秋的照片,他穿的不是马褂,就是西装,这正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象征。梁实秋的一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发表评论、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可以说是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他的成长及求学经历充满了中外文化的元素,而正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梁实秋选择了自由与保守,这也成就了梁实秋的灿烂人生。

“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自豪”(梁文茜语)。[23]文化无国界,但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在文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执持。

注 释

[1]梁实秋:《我的家》,《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04页。

[2]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7页。

[3]梁实秋:《我的家》,《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5页。

[4]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9页。

[5]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21页。

[6]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46页。

[7]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3页。

[8]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4页。

[9]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5页。

[10]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6页。

[11]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7页。

[12]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67页。

[13]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4。

[14]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74页。

[15]梁实秋:《海啸》,《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89页。

[16]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散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17]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散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8]梁文茜:《序―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02页。

[19]梁实秋:《忆》,《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092页。

[20]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页。

[21]梁实秋:《忆》,《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093页。

[22]梁实秋:《回忆抗战时期》,《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01页。

[23]梁文茜:《序―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0页。

个人自述 篇七

买家自述:Vista系统越来越普及,许多IT产品都通过了Vista认证,所以买显示器也要买通过Vista认证的,这样兼容性和性能都有提高,使用起来也方便。

正解:没有通过Vista认证的显示器照样可以在Vista下正常使用,而获得Vista认证的厂商不仅要为每款产品支付测试费用,而且还要支付认证标签的授权费,所以通过Vista认证的产品大都是全球一线厂商上的主打产品。从这方面来看,显示器通过Vista认证“噱头”要大于用户的实际使用,所以用户在选购液晶产品时没必要过分追求通过Vista认证的产品。

TOP9:买液晶必须要双接口

买家自述:DVI数字接口比D-Sub模拟接口输出好,画质也更加清晰,买液晶看片、打游戏必须用DVI接口,否则画质上会受到损失。

正解:DVI数字接口的确比D-Sub模拟接口输出画质要好,在大尺寸(22英寸、24英寸)的产品上可以感觉到画质细微处的不同,但在19英寸液晶或19英寸以下的液晶产品尺寸上,受产品尺寸和分辨率影响,使用DVI接口和D-Sub接口很难看出有何差距。

TOP8:液晶显示器越大越好,买就买最大的

买家自述:液晶显示器尺寸越大,视觉冲击越大,买个大屏看大片、打游戏感觉好,平时用来工作大屏可视面积多,对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正解:一般来说LCD只是一个人使用,如果屏幕尺寸过大,容易让人眼睛离屏幕很近,让脖子疲劳,造成脊椎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22英寸在普通电脑桌上使用是比较适合的尺寸,而24英寸或者更大的尺寸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TOP7:买液晶面板一定要买LPL

买家自述:如果要追求很好的画质,那就非LPL屏莫属了,既鲜艳,名气又大。

正解:1999年,LG和飞利浦公司联手成立了LG.Philips LCD公司,之后LG和飞利浦都采用了该公司生产的面板,也就是大家称的“LPL面板”。不过该面板的性能被一些消费者神化了,实际上LG和飞利浦不少型号的产品都没有采用LPL面板,而是从奇美等面板大厂供货。在实际对比中,对不同厂家的面板、同一型号的产品,几乎感觉不到差异。

TOP6:集成显卡配22寸宽屏是垃圾

买家自述:板载的集成显卡性能太弱,搭配22英寸宽屏在1680×1050这样的分辨率下根本玩不了什么游戏。

正解:那要看你玩的是什么类型的游戏了,如果只是QQ游戏,或者比较热门的《劲舞团》《魔兽世界》《反恐精英》,或者多数网络游戏,目前主流的780G、P35等平台都可以应付自如。当然,如果是玩最新3D游戏的发烧友,多一些预算购买独立显卡还是可以的。

TOP5:坚决不买阉割的21.6寸宽屏

买家自述:21.6是22英寸宽屏的“阉割”产品,多花点钱直接买22英寸宽屏了,没必要买个21.6,少了0.4英寸总觉得有些别扭,准22宽屏买回家弄得自己都很没面子。

正解:0.4英寸(约1厘米)的差距实际上并不大,几乎没有区别,许多经销商用21.6宽屏打着22宽屏的旗号卖,用户丝毫没觉得有问题。如果同品牌的21.6宽屏比22宽屏便宜100元到300元的话,21.6宽屏是完全值得追求性价比的用户选购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接口也省得只剩下了D-Sub单接口,这样的产品就不太值得考虑。

TOP4:动态对比度越高越好

买家自述:动态对比度的确是个好东东,让画面层次感更丰富,在看大片和玩游戏的时候,一些黑暗的角落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动辄就是好几万的对比度,太棒了。

正解:所谓“动态对比度”,就是LCD在屏幕的某个区域最亮和最黑的比值,它越大说明画面的层次感、视觉感越强、越细腻。不过有两点需要提醒你:其一,多数具有动态对比功能的LCD默认是关闭这个功能的,对于日常办公娱乐,该功能很少用到;其二,当对比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只是数字游戏罢了,肉眼几乎没感觉。

TOP3:玩游戏得买4:3调节的宽屏

买家自述:我是超级游戏迷,喜欢玩魔兽、CS,MM喜欢跑跑卡丁车,这些游戏还是4:3屏玩起来爽。所以我干脆还是买个普屏吧,再不济也得买个带4:3调节的宽屏。

正解: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宽屏都比普屏更好。实际上,任何一款宽屏LCD都可以通过简单的驱动设置实现4:3比例的输出,所以这个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放心买吧。

TOP2:24英寸宽屏可以看高清

买家自述:24英寸宽屏的分辨率是1920×1080,买台24英寸宽屏刚好可以满足1080P高清大片的需求,所以要买液晶干脆直接买个24英寸宽屏这样看高清最爽。

正解:并非有了宽屏就能欣赏到高清电影,还需要片源支持才行。目前国内1080P的蓝光电影还没正式出售,主流的DVD画质连720P都达不到,即便有24英寸宽屏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TOP1:TN面板的液晶是垃圾

买家自述:TN面板可视角度小,颜色差,屏幕边缘的颜色都变了,买这种LCD,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上一篇:面试个人简历优秀8篇 面试个人简历优秀8篇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优秀个人先进事迹优秀3篇 优秀个人
  • 邓稼先的事迹最新5篇 邓稼先事迹简
  •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5篇
  • 毕业论文万能致谢精选9篇 毕业论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