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与时俱进论文优秀7篇 与时俱进为话题的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勿忘初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与时俱进论文【优秀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时俱进论文 篇一

关键词:与时俱进;表述形态;考证;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0106

一、引言

“与时俱进”一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术语和核心概念。在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之后,它立即被频繁和广泛地使用在党的各类文献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长久不衰的理论热词和最重要的表述之一,以致于大众普遍误以为它是个“新词”。但是,以党的文献为文本全面考证后,我们发现“与时俱进”含义的表述在党的文献中由来已久,即便是“与时俱进”这个短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事实上,在2001年之前,“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表述形态就已达七种之多。二、“与时俱进”的七种表述形态

(一)第一种表述形态:“与时俱化”

在现有的可以查阅到的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最早的表述形态是“与时俱化”,它是由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先使用的。使用“与时俱化”的文献共有三篇,分别是《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和《史观》。

《政治对抗力之养成》撰写于1914年11月1日,发表于《中华》杂志第1卷第11号。在这篇文献中,写道:“盖世运日进,求治之道,今古各殊,制法者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以待时势之变迁,俾勿穷于用,此扩其量于时者也。”[1]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变动、变迁是时代和时势的特性,因此“制法者”应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撰写于1918年6至7月,发表于《言治》季刊第3册。在这篇文献中,指出:“东方制定宪法,多取刚性,赋以偶像之权威,期于一成不变,致日新之真理,无缘以入于法;西方制定宪法,多取柔性,畀以调和之余地,期于与时俱化,俾已定之法度,随时可合于理。此东西文明差异之大较也。”[2]在这篇文献中,论述了东西方文明差异在于愿不愿和能不能做到“与时俱化”。《史观》是1920年在北京大学撰写的讲义。在《史观》中,写道:“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则是活的,与时俱化的。”[3]在这里使用“与时俱化”一词来说明历史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会随着时代变迁、时势转化和时事改变等不断变化的。他还详细解释说:“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所以历史观是随时变化的,是生动无已是,是含有进步性的。同一史实,一人的解释与他人的解释不同,一时代的解释与他时代的解释不同,甚至同一人也,对于同一史实的解释,昨日的见解与今日的见解不同。”[3]

统观三篇文献,不难看出“与时俱化”的含义。“时”即时代、时势、时事、时机的意思,“化”即变化、变动、变迁的意思。“与时俱化”即随着时代、时势、时事、时机的变化而作出调整,相应地发生变化、变动或变迁。由此可见,“与时俱化”一词和今日所使用的“与时俱进”汉字虽有一字之别,但表达的意思毫无二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篇文献都写于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对于中国当时追求进步、寻找救国道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冲破传统思想束缚,最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正在酝酿成立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无疑也是极大的。

(二)第二种表述形态:“与时俱变”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二种表述形态是“与时俱变”,变即转变、改变、更新的意思。在党内,使用过这种表述形态的有瞿秋白和二人。

瞿秋白在其1922年6月4日翻译的《俄国无产阶级之社会观》第六章《俄国革命运动史之一斑》中首次使用了“与时俱变”。瞿秋白在译著中写道:“嗣后,工人阶级的斗争,不但天天增扩,而且他的性质,也与时俱变。”[4]182183瞿秋白还在文中具体分析了这种“与时俱变”,他说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转变。“俄国资本主义之最初时期,罢工往往成为‘匪乱’的性质,动辄烧毁工厂,杀戮管理员记事员等。至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工人运动格外发展了,就成了有秩序的运动,有一定的经济的要求,即是物质生活之改善。然工人在这种运动之中,常与弹压的警察兵士起冲突。所以经济的奋斗,往往始终不免变成政治的奋斗。”[4]183很显然,瞿秋白使用“与时俱变”所表达的含义就是指工人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演变、而进步。

1924年5月,撰写了《史观》的姊妹篇《史学要论》。在《史学要论》中,继承了《史观》的要点,在谈到什么是历史时,他说:“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东西,就是这些写入纪录的历史的事实,亦是生动的,进步的,与时俱变的。”[5]381这里,使用了“与时俱变”的表述。在他看来,“不但那全个的历史正在那里生动,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的事实亦天天在那里翻新。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虽是一趟过去,不可复返的。但是吾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子成了历史的事实”[5]382。正因为认识到历史“天天在那里翻新”,所以才提出我们对历史的描绘、解释也是“随时变迁的”。很显然,这里使用“与时俱变”所表达的含义是指对于历史的解释不应该一成不变和墨守陈规,而应该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作出新的解释和新的论断。

瞿秋白和的论述,是在党刚刚诞生不久,还处在睁眼认识世界的婴儿时期,这时对周围的一切都还几乎是混沌无知,党还没有形成自己明辨是非的成熟观念。婴儿健康成长,营养充足的母乳尤为重要,瞿秋白和的论述等于给处在婴儿时期的党提供了营养充足的母乳,使得党在诞生时就获得了认识世界的先进工具和正确方法的滋养,一睁开眼就具有了辩证性的思维,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方法论意义不可低估。

(三)第三种表述形态:“与时代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三种表述形态是“与时代并进”,进即进步、前进、上进的意思。在党内,使用这种表述形态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

1927年3月11日,恽代英撰写了《民主主义与封建势力之斗争》一文,发表在《群众》周刊第11、12期合刊上。在这篇文献之中,恽代英旗帜鲜明地指出:“从冯自由到张静江,都是这种成见的牺牲品,凡不能与时代并进的人便落伍下去了。”[6]这里,“与时代并进”的含义是不难理解的,虽然在表述上较“与时俱进”要繁琐一些,但基本意思是相近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楚。在恽代英看来,“与时代并进”是革命政党和革命者都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特质,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扫除那些不能“与时代并进”的分子如冯自由、张静江之类的封建社会残余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国民革命之重要使命。

很显然,较之和瞿秋白的论述,恽代英已经把能否“与时代并进”这个词语与政党和党员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了。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恽代英发表上述言论时,中国共产党满6周岁了,已经从婴儿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观念的小小少年,并且正在经历大革命的洗礼。恽代英的论述表明,在1927年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就是“与时代并进”。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先进政党,使自己的党员与时代保持同等的进步性。

(四)第四种表述形态:“与时具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四种表述形态是“与时具进”。1937年恰逢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徐特立60寿辰,刚刚改版的《新中华报》特别开辟了徐特立60寿辰专刊,用以刊登祝寿文电。时任抗大政治部主任莫文骅撰写《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一文为徐老祝寿。在文章中,莫文骅使用了“与时具进”的提法,这是现有党史文献中可以考证到和“与时俱进”在意思和汉字使用上最为接近的表述。

《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一文刊登在1937年1月30日出版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第326期第3版。莫文骅在这篇祝寿文章中不但表达了对徐特立的无限敬仰之情,而且称赞他身为老党员但“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份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的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7],最后莫文骅祝徐特立:“永寿无疆,思想与时具进!”[7]很显然,莫文骅使用“与时具进”所要表达的含义是赞扬徐特立的思想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进步,也就是说,赞扬徐特立对时代保持着敏锐性,能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永不僵化,永葆活力,是全党学习的模范。虽然这里的“具”与今日所使用的“俱”字不是同一个汉字,意思上也有细微的差别,但其含义并没有实质不同。如果考虑到那个年代人们用词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因素,甚至完全可以说在那时它和“与时俱进”是互相通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徐特立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是模范共产党员的代表,他的品行人格正是共产党员优良党性的典型表现。莫文骅对徐特立的赞扬也正是对共产党员优良党性的赞扬,同时也等于发出了全党都来学习、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党性的号召,那就是都要做思想上“与时具进”的共产党员。

(五)第五种表述形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一词是在2001年“七一”讲话之后闻名遐迩的,但它在党的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却要早得多。经过考证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初。

1937年7月19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第1卷第11期刊登了《本刊的被扣》一文,首次使用了“与时俱进”的表述。《解放》周刊创刊于1937年4月24日,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共中央创办的唯一政治理论刊物,是完全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立场的舆论主阵地。由于刊物“与敌人汉奸搏斗之坚决,推动国共合作之热忱,巩固举国一致推动精诚团结之精神,与乎坚定不摇的抗日救国立场”[8],因而很快赢得全国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发行量急剧上升,影响日益扩大。但是,这样一份广受欢迎的抗日刊物刚刚出版到第10期,就遭到了顽固派的无理查禁。第11期《解放》周刊发表时评《本刊的被扣》,对此无理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抗议。时评中提道:“诚然,由于我们物质的困乏,四方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自问缺点诚在所不免,因而我们极力欢迎外间的批评与赐教,以期与时俱进。”[8]显然,这里的“与时俱进”一词是指《解放》周刊这个刊物正在克服缺点,努力进步,不断完善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正在尽力克服主客观困难,提高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不断扩大刊物在抗战中的影响。由此可见,《本刊的被扣》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准确使用“与时俱进”含义表述的文献,而且从所使用的汉字来看,与今日的表述丝毫不差,只是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解放》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最权威的中央机关报,是由时任总书记亲自主编的党的政治理论刊物,所发出的是中共中央的声音,完全是“”。如果考虑到《解放》周刊的这一特殊地位,就能发现使用“与时俱进”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决不仅仅限于《解放》周刊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的提高,而是暗含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正在努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党员的党性修养,正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有全国影响的伟大政党,以期完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特定的历史内涵。

(六)第六种表述形态:“与时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六种表述形态是“与时并进”,出自1947年给佳县群众剧团的题词。由于“与时并进”四个大字出自党的领袖之手,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1947年10月21日,正转战陕北的来到佳县白云山脚下的南河底村,这是转战陕北以来心情较好、兴致也较高的一段时期。第二天恰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难得有雅兴的便和工作人员上午一道动身登山去看庙会。在参观寺院建筑、雕塑、塑像等古迹后,指示时任佳县县委书记的张俊贤要保护好古迹,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存,不要把它毁坏了。”[9]随后,又很悠闲地和群众一起在寺庙正殿大院里观看了佳县群众剧团演出的山西梆子《反徐州》。看完戏后,欣然为群众剧团挥笔题词“与时并进”四个大字,并命人镶嵌在锦旗上,指示以“亚洲部”(转战陕北时中共中央机关的代号)的名义赠送给剧团。“与时并进”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它和“与时俱进”虽有一字之差,但实质内涵却完全相同。显然,题词的本意是勉励佳县群众剧团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反徐州》是一出旧戏),能够演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时期人民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新戏,适应人民和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但是,题词的动因并不仅仅限于这一因素,他之所以能在那时就写出“与时并进”这一石破天惊的题词,与当时瞬息万变的中国革命形势有着紧密关联。在当时情况下,如果墨守陈规,固执地坚持原有方针政策而不思改变,无疑会落后于形势而犯历史性错误。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要求党中央和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原有思路,作出新估计、新判断,制定新政策。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的题词虽然只是一时灵感闪现、偶尔为之的举动,但却是他那段时期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快速发展而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果。

如果把这个题词放置到当时革命形势的大背景中去解读的话,就更能理解“与时并进”题词的理论意义了。就陕北而言,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已经稳定了陕北战场的局势,转战陕北中最艰难的时光已经过去,西北野战军已经开始转入反攻作战。与此同时,全国革命形势也已经进入转折时期,各个战场都正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整个敌我形势,和一年前比较,已经起了基本上的变化。”[10]1235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党中央和适时地决定全国转入外线作战,提前发起“战略反攻”。就在题词前的第12天(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宣言》正式发表,“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已经被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就在题词前的第5天(1947年10月17日),对革命形势作出了新的估计,新华社“社论上说解放全中国要五年,我看用不了五年,三两年就差不多了”[11]。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之所以会在那时产生赶庙会的“雅兴”就不难理解了,而“与时并进”题词的理论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题词2个月后,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中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10]1243这更进一步说明,给群众剧团的题词“与时并进”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敏锐判断作出的理论思考。

很遗憾的是,虽然很早就使用了“与时并进”的提法,却没有把它继续上升到指导理论的高度,而且自题词之后,再也没用使用过“与时并进”这个表述,更没有把它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和决议之中。

(七)第七种表述形态:“与时间并进”

在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的第七种表述形态是“与时间并进”。这种表述出自谢觉哉1951年7月11日写给钱来苏的信件之中。

谢觉哉是党内法学界的先导,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与时间并进”的表述就是他在思考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谢觉哉在给钱来苏的回信中探讨了法学的特殊性问题,他说:“新的东西总是由旧的东西中生长出来,对的,不过这是一般说的,不是没有特殊,而且旧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常常全部否定了旧的本身。法学即其一例。”[12]773谢觉哉认为法律机关不同于经济等事业机关,旧的统治者被后,经济等事业机关可以继续保留下来,但是法律机关不行,必须把原来的毁掉后重新建立。但是,如何建立,谢觉哉感觉到自己对此太生疏,而且当时的法委诸老也因身体、年纪问题存在精力不济的情况。所以,他想“把旧学法的有进步要求的先生们请进来影响他们,改造他们,共同努力,估计功效可与时间并进”[12]773774。在这里,谢觉哉使用“与时间并进”的表述显然是指通过影响和改造,使旧的法学工作者和新的法学工作者一起进步,共同为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作出贡献。谢觉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做的功效会越来越明显,成绩也会越来越大。

从字面意思来看,“与时间并进”就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得进步,这和“与时俱进”的含义是十分接近的。当然谢觉哉谈的只是建国后的法制问题,是党在法制建设方面采取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广泛。但是,不管怎样,“与时间并进”的表述是建国后党的文献中唯一一个十分接近“与时俱进”的表述形态,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三、结论

经过考证,在2001年“七一”讲话之前,党的文献之中关于“与时俱进”的表述形态共有七种。其内容有所侧重而各不相同,表述形式上也有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还没有上升到党建的理论层面,其使用的范围很窄、频率很低、缺乏连续性,因而影响十分有限,都没有能够成为党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术语。但是,它们都在一定范围内对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都是党的理论建设宝库中珍贵的思想财富。

从考证结果来看,并不是“与时俱进”的最早表述者,也不是“与时俱进”这个词汇的第一个使用者。可以说,在党的文献中的表述完全是老词新用,老意新表。但不容置疑的是,的表述让“与时俱进”重新焕发了青春和光彩,也让它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换句话说,对“与时俱进”的表述是迄今为止党的文献中最为完备和最权威的表述,因此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表述。而之所以能够对“与时俱进”一词作出最全面、最权威、最详尽的表述,正是集中和吸纳了上述思想财富的结果,是历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与时俱进”的第一次表述是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2001年7月1日,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13]282283这一论断一经提出就十分引人注目,它不但把“与时俱进”这个词汇重新纳入党的文献视野,而且一下子就把“与时俱进”放到了很高的理论位置。“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14]

的第二次表述是在2002年的“5・31”重要讲话中。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15]。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14]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与时俱进”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次讲话,把“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完全凸显出来了。

的第三次表述是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002年11月8日,在十六大的主题报告中对“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作出权威界定:“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3]537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3]537他还说:“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13]538他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3]538在这里,已经把“与时俱进”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上升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更加深化、更加成熟了。

经过2001年的“七一”讲话、2002年的“5・31”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的三次表述之后,不但大大提升了“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的地位和使用频率,而且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表述都产生了巨大的意义,使得全党和全国对“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科学定位和科学内涵等都达成了共识。今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与时俱进”为题名进行搜索立即就能找到上万篇学术论文,而如果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输入“与时俱进”进行搜索,找到的数目更是大得惊人。总之,无论怎样来看,“与时俱进”都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一个重要词汇。参考文献:

[1].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2].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3].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4]瞿秋白。政治理论编:第8卷[M]//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02.

[7]莫文骅。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N].新中华报,19370130(3).

[8]华.本刊的被扣[J].解放周刊,1937(11):2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3.

[10].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榆林地区《转战陕北》编写组.转战陕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343344.

[12]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与时俱进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存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3.9]

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我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其主要的职能就是扩大的学校体育教育范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学生的素质。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与体育教育不关联

高校体育俱乐部,大多数由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虽然有些学校有老师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但有没有"教学"相联系,只是通过该组织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与比赛,不符合体育俱乐部建立的初衷,同时,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用途并不清楚,导致学生认识不一致,不仅体制和组织不完善,而且目的也不够明确。

2.管理不完善

现有体育项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在学生在俱乐部的考查、评估等方面制定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比如学生之间的自由转移,俱乐部并没有实现标准化的程序和规范化的俱乐部管理。

3.责任不明确

学校部门责任不明确。一般学生俱乐部活动一般都由学校团委来管理,其中也包括学校体育协会、俱乐部、体育教育部门,这导致了管理部门的责任不一致,在具体实施中,无法进行统一管理。

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体育俱乐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估采取的是"结构评估"和教师绝对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结构评估"是多方面的、全面的,其主要功能是知识、态度和能力的全面分析和评价,但在实践的体育测试中,只是以老师评价为导向,并且只是以教师为主体,导致成绩考核的片面性、局限性以及不稳定性。

二、解决对策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蓬勃发展的,向其多彩的活动形式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发展,成为校园内最积极的、最具生命活力,最具有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同时也为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为发展体育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性对策:

首先,改善现有硬件环境,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或社区资源,增加大球场的用途。

其次,职责和权利的整合,建立和完善俱乐部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评价、转会制度等,统一责任和权利,从学校实际与俱乐部管理现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俱乐部相关体制的调整。

第三,与体育教育相接合,学校可以采取鼓励和安排在大学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教师和青年教师中的热门项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并且保证体育教育内容与俱乐部体育教育相接合,进行充分利用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第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要保证全面性、公平性,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细节问题:一、安全性:学校体育俱乐部如果连学生的安全都保证不了,那就谈不上稳定和发展。二、透明,公平:公平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三、教育,引导:说教等固然重要。让年轻人参与其中,有参与教学,参与管理,有说话的机会,释放能量和不满更重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前景展望

要切实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需要实地考察,调研,从管理方面入手,加强深入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摆正高校体育位置,完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1.为体育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中,其将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企业战略管理、体育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体育风险管理等进行统一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尽可能地满足了体育市场的需求。

2.为体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对参加俱乐部活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应该采用以参加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进步幅度与体质健康的提高等为辅的方式,避免单纯以考核技能为目标的考试方式,将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愉快的过程、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提升身体素质而学习、锻炼。全面提升了学生个人能力和水平,进行培养出更多的发展型人才。

4.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来分析,第二产业比重在提高,第三产业虽然不及第二产业但是最终会超过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却在持续下降,因此,可以说,第三产业在我国是最有潜力的产业结构。对于体育的本质来讲,其正属于第三产业,其不同于其他行业,在发展行业的过程,不仅不会受到其他产业的限制,而且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环境下,体育产业作为中国的"奥运荣耀计划"和"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并逐渐向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俱乐部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各项资源配置,调整行业的布局,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提高全民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福霞。甘肃省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

与时俱进论文 篇三

(一)对职业规划认识起步较晚,对自我认识和职业准备不足相较于国外,国内对青少年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启蒙贯穿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设置相应课程和开放式研究作业,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职位特点,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而在我国,进大学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内容非常少见,青少年多以升学为目标,只有到了大学才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与之相关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过相关的探索和思考,无法清晰的界定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能够与之对应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容易产生迷茫。

(二)对就业环境和形势了解不清,产生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心理学生对就业环境和所需的准备认识不够清晰,有盲目性的特征。近些年社会上多次出现学生“考证”扎堆的现象(3),反应出大学生了解到就业越来越难,出现惶恐,希望准备得越“充分”越好,误以为职场和学校一样,以考试成绩和所获证书为标准。他们无法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职业素养和综合实力的人才,而这并不能简单靠成绩单和证书来衡量。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里,媒体大量报道“财富新贵”“年轻有为”,也让年轻人对事业成功的渴望愈加紧急和强烈,认为互联网新时代下创造性的无限可能,加之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不清晰,很容易对就业现状产生盲目的乐观和悲观。

(三)责任认知不清晰,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一项相关调查显示:有73%的受访大学生都把社会关系当成是自己择业的最大困难,有81%的受访大学生把面对择业信息时的无从选择归于择业信息不公开、企业公司的信息网络不畅通等社会原因,而不是自身取舍信息的能力问题。(4)这中种归因和社会的相关现象有所关联,但成长和个人发展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责任,外因要靠内因才起到作用。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主动找工作,而是宁愿呆在家里做“啃老族”,或者指望父母亲友解决其工作问题,均是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清晰,将个人发展职责推卸给他人的表现。

二、从大学生本人出发,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尽早开始思考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就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起点,是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找工作是仅仅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当中的一小部分,与此相关的是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实现。这才是之所以读书和受教育的原因所在,也是应该尽早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意识到思考和规划未来是一件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将是实现顺利就业的第一步。

(二)主动了解就业环境和人才市场情况,积极尝试和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多数的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对外界的情况和真实的工作处于想象状态之中。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衡量方式和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统一。(5)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其中的不同,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当中,并寻找实习机会,体验真实的社会和职场。除了社会实践和实习,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和已毕业的学长交流,和过来人学习经验,考虑如何更好的准备,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在获取就业相关信息时,尽量获得一手经验,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

与时俱进论文 篇四

论文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类型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目前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较多高校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高校内的各种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在目前已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参与各项体育俱乐部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10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分析法: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理论分析法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开展的类型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持卡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练习时间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这种类型一般采用的方式是:1.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外另增10%-20%的附加值;2.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

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问题

体育教学俱乐部自提出后,较多高校进行了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研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高校在改革初,均进行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试点,不仅对现行的体育课的教学影响较小,而且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理。所以,以上三类俱乐部类型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最早,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拓展了学校体育功能,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与体育教学脱节。多数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由学生社团自发的一种组织,虽然有的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教练,但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学生只是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一致,也导致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目的不明确、组织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

2.学校有关部门责权界定不明确。在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一般由团委负责管理,其中也包括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具体实施时由体育部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的责权不统一,不利于管理。

3.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相关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单项体育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专项的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各俱乐部之间学生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没有走向程序化、规范化。

4.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评价不健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为主要的方法。“结构考核”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多方面的构成,具体的说就是将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一起放入体育考试内容,其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成绩与态度相结合。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都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部分,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说,可能还是一种较好的考核方法,但从考核与评价分析,从教师的绝对评价到相对评价,从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完善[5]。以下的课内和“一体化”俱乐部均存在评价方面的问题。

5.体育俱乐部活动资金不足。资金是实施体育活动的前提,在查阅的文献中,资金的不足是多项课外体育俱乐部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现在的体育俱乐部普遍存在缺少经费来源,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俱乐部主要都是靠会员缴纳会费来支撑俱乐部的运行,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课内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尝试课内体育俱乐部的高校较多。它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授课模式,从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只是起到设计、辅助和评价等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提倡个性化、自主性、开放性。但目前单一的课内俱乐部有以下问题:

1.学生范围受限。多数高校,课内体育教学仅针对一、二年纪的学生,无法满足三、四年级的体育需求。

2.体育教师的思维和角色转变问题。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在体育选项课上简单的增加娱乐项目或是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而是一种思维和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总结、交流和实践才能完成的。

3.开设项目少,或者由于教师的专业限制或场地设施等的影响,学生不能选择喜爱的俱乐部。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如网球、游泳等项目,由于场地的限制,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则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了学生选择的项目,这与“三自主”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课外一体化俱乐部的问题。它将课外和课内俱乐部的优势融会贯通,又相互补充,是优于单一的课外和课内的一种俱乐部教学类型。但这种教学类型不仅需要校领导对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有明确的改革意识,还要有课内、课外两种俱乐部教学成功的经验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资金的支持,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难度较大。

四、改善目前各高校俱乐部存在问题的措施及方法。

综合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体育教学俱乐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和进行改善:

(一)完善硬件设施或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或社会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如吉林师范大学就是利用社会开放的市电厂游泳馆、市戎高游泳馆进行教学的。或利用时间差一馆多用,就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

(二)责权统一,建立完善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转会和单项俱乐部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未责权统一的高校,将俱乐部归于学校体育部统一管理,并针对学校实际,完善俱乐部相关制度,并制度上墙。

(三)对于热门的体育项目,高校可以鼓励并安排冷门项目的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完善师资队伍。

(四)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是面临较广的难题。经过归纳总结,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2.吸收赞助资金。3.学校资金投入(主要)。4.提升俱乐部会员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与时俱进论文 篇五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空定位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特有的真理边界和适用范围,有自己存在的理论时空,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域内,理论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时候,一般的理论由于无法面对新的实践环境而从此就终结了自己的理论生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并非是有超边界和超时空的功能,而是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当社会实践在时间的变化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马克思主义总能把这些新的矛盾统摄到自己的理论观照范围中来;当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把现有的理论内容简单移植过来,或照抄照搬别处的成功经验,而是在认识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特有的内外矛盾过程中创造新的理论质点。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随着社会历史时间的变迁而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以适应时间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实践的主客观条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情况的变化;其二,随着地域空间的变动而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以适应应用范围转移或扩大而面临的不同地缘特点,包括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社会心理、生产力水平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与时俱进”中的“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范畴,而是一个时空范畴,它实际上指称的是“社会历史时空”,社会历史时间和社会实践空间的变迁都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产生新的理论飞跃。

在社会历史时间的变迁中,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由于社会历史时间跨时代的跃迁,马克思主义改变针对上一个时代特点的具体结论,根据新时代的实践主题、矛盾状况、主客观条件提出新的思想。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根据欧洲革命形势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胜利论”,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1](P86)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内部矛盾加剧,无产阶级革命就有了突破帝国主义阵营的最薄弱的环节而取得成功的契机,因此,列宁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P554)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自身的品质。第二,由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本质更深入、完全地暴露出来,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会发现原有的一些观点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错误,这必然促使他们结合新的实践改进错误、发展真理。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他说:“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3](P303)列宁最初也持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4](P75)后来,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列宁经过反思后提出了不少与这个观点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新思想,并制订了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特征的“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向度:理论内涵的丰富和运用范围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内容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无疑是其不断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日渐为世人的实践所证实,理解、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大,这也是一种发展,而且这个方向的发展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宗旨。但是,马克思主义运用范围的扩大不是简单的“传教”式的思想传播,而是一个和新地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再创造过程,在新环境中的实践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比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中国化),创造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定位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但有时间限度,而且有空间范围,对欧洲适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一定适合亚洲,俄国革命创造出的方针和策略不一定对中国革命管用。马克思主义在空间扩张意义上的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延伸,这种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延伸是其内在生命扩展并逐渐掌握全人类的必经过程,它和随着社会历史时间发展的趋势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两翼。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主要体现为其内在的驱动力,它所固有的实践品质、批判品质和开放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绝不会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中停顿下来,而必然处于与时俱进的过程之中。

(一)实践品质: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生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也是其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从一开始便把他的哲学基础建立于实践之上,认为离开实践来谈论理论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冷冰冰的理论教条,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的活力只能蕴藏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无产阶级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同时,这样的实践必然会不断产生新鲜的经验,促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诞生,然后再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进入新的阶段。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内在品质,无论是从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理论价值的体现还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实践。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之中。没有《莱茵报》时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批判经历,马克思就不会有1841年开始的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转变;没有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资本主义现状的深刻理论批判(揭露出神圣家庭的秘密),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就不会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被破解。作为马克思天才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非是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固然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延续,但更主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主张“武器的批判”并亲身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之后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养料。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它并没有停留在最初的理论状态中,今天我们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比起150年前有了丰富得多的理论内容,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以贯之的。所以,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历史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划时代的成果都不是学者们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也不是某一个政治家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创造的。俄国工人阶级反抗沙皇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军事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实践孕育了“一国胜利论”的伟大理论突破;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思想阶段;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创造了邓小平理论;如今,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又在书写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突破。

(二)批判品质: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对现存事物和现存理论的批判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仅指向一切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过程,指向一切其他思想理论,而且还指向自身。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辩证的特质,主张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主张对一切既定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说:“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1](P416)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一开始就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批判;二是针对自身的批判。在第一条线上,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态度和纯粹思辨的哲学观。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P416)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每一现存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从它的不断运动中去理解,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以,任何迷信经验和权威的做法都是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在第二条线上,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其特有的自我批判精神。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重要特征,它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先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辩证的自我否定,就是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克服发现的错误观点,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并加以补充,公开抛弃过时的结论,为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提升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会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得出的具体结论看成是终极真理,从来不会把理论当成教条,相反,他们总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理论调整,自觉地运用自我批判功能来对待已有的结论。这样,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终止于某一个具体的结论之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品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他们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在后来的再版序言中不断地对其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P248-249)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俄文版序言中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同时还分析了俄国存在的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的“俄国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俄国能否从这种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的问题。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把《共产党宣言》原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订正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1888年英文版序言又进一步表述为“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开放品质: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马克思主义能在与实践结合中孕育新的理论生命、能进行自我批判实现新陈代谢,同时,在理论创新的质量上、在自我超越的高度上要保持时代前沿的位置,还得随时关注人类所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理论只要把自身当成终极真理,并用封闭的体系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必然被时代所抛弃。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开放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用阔大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决定了它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能被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所认可和接受,并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5](P41)而且,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止于对当时的“种种问题”的“简短回答”,并没有把自己体系化而走向终结,而是当成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当成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因此,在它本身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之时,也必然把人类在进一步实践中总结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纳入批判视野之中,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丰富自身。

作为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精神文化食粮,从不盲目拒拆,但也不是一概照单全收。在坚持自己完整明确的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有目的、有选择地消化、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正如列宁所说:“无论在哲学上或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汲取和改造这些‘帮办’所获得的成就,……并且要善于消除它们的反动倾向,善于贯彻自己的路线,同敌视我们的各种力量和阶级的整个路线作斗争。”[2](P235)即使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6](P585)

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检验标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节点是实现理论创新。当一个新的理论内容产生以后,怎样来判断它是否突破了前人、做到了与时俱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已是不争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只有也只能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才能够认可它的真理性。但是,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只有得到大多数人初步认可的观点才会用到实践之中去检验;其次,实践检验常常不能一次完成;第三,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实践只能是试验性的,它不会是大规模的正式实践。因此,一种新思想诞生后如果过分依赖实践的检验容易产生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借口需要检验而把新思想搁置一边,继续在原来的思路中打转;二是以检验为名贸然行事,把未曾证实的思想鲁莽地全面用于工作之中。前一种是保守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后一种是机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思想都极其有害。要防止以上两种现象的产生,首先需要对新成果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当人们在实践中根据新的经验得出新的理论概括后,自然会用已有的标准对新理论进行一番审视,以确定其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有益还是有弊,然后才会去试验。这里,关键是拿什么标尺来衡量?

一般说来,标尺应该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风格和内容的社会实践,因而它还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人一直带着种种疑虑和不解,他们觉得,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不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创办“三资”企业不是向私有制的倒退吗?办经济特区不就是搞资本主义吗?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大一部分人。作为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紧紧围绕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把经济改革同政治运动清晰地界划开来,从根本上抛弃了晚年用政治理念指导经济工作的思路,把工作重心集中到经济建设的大局上。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用政治思维思考包括经济和文化问题的习惯,邓小平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思路不免会引起受“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禁锢多年的人的种种疑虑,从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对于责难,对于姓“社”姓“资”的纠缠,邓小平抓住“生产力标准”不放,明确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7](P312)“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7](P314)同时,“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8](P372)试验证明是正确的,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就逐步扩大运用范围,直至成为基本的经济国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对判断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准作了科学的总结,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P372)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说明这样的理论突破了前人,达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使命。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政治解放;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经济解放,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现实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状态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还体现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三个文明”建设的巨大进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指导,马克思主义都需要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发展自己,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通过各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真马克思主义还是假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没有人提出过。取得政权的各国共产党因其特殊的执政地位似乎不容别人对其权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权产生丝毫怀疑,但是,前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短期内相继败亡的惨剧把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何在、党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党如何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好等等问题凸显了出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身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和逻辑的交汇点上成为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历史主体三个层面重新定位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责任,这既是一个衡量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历史标准,而且是党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奋斗的导向器。实际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人们的疑虑时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确立了一个科学标尺:以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文明建设标准、先进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准以及人民利益的历史主体标准来衡量,一切思想观念的真假优劣、一切实践的成败得失都可以检验得清清楚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与时俱进论文 篇六

【关键词】开封市;健身俱乐部;跆拳道运动;可行性

0 前言

跆拳道是东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古老的民间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韩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本文通过对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的探讨和对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跆拳道运动在开封市健身俱乐部开展的可行性。以大量的实事材料来说明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目前将开展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以促进开封市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以开封市40余所正常运营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查阅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健身俱乐部开展跆拳道运动场所的现状,体育健身市场等方面的体育期刊和杂志, 跆拳道运动自身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走访了各个的区县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指导员、体育市场科有关老师及有关体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将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 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与消费者情况分析

以资金投入规模和室内活动场地面积为调查对象,发现中小型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居多,在40余家健身俱乐部中资金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15家室内活动在80平方米以下,5~8万元以下的有25家室内活动在120平方米以下,在10万元以上的有1家室内活动在500平方米以上。多数健身俱乐部中的健身设施质量较差,档次低,并缺乏与跆拳道运动相关的健身设施。文化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商品信息的传递,流行时尚的掀起,市场需求的起伏,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更新等等常常在青年中最先显现出来。青年人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敢于创新。就消费而言,需要表现为消费对获取各种精神物质或精神生活消费的要求和欲望。到俱乐部场所锻炼者的消费动机大多数是以减肥为目的占20%多数为女性;休闲娱乐28%;强身健体的占22%;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培养的占12%;素质修养培养10%;其他占8%;事实说明他们更需要通过运动锻炼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现在人群的运动特点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本文就大众人群对学习跆拳道运动兴趣及其受欢迎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封市居民每人在健身锻炼方面的月均投入在元100―150之间消费者居多的占被调查人数60%,在当地群众的概念中,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提高,市民收入的增多,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消费的支出意识,也不断提高和增加。

2.2 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跆拳道运动是各种运动项目的综合,不仅能发展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还能培养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气概;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能自卫防身。跆拳道非常注重礼仪道德,有句名言说:“行于礼,止于礼”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百折不屈”为宗旨。练习跆拳道运动需要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因此,它是一项较全面的运动。参加跆拳道运动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预防大脑衰老。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压力,更应该及时调节精神状态,松弛身心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从开封市各个俱乐部的经营情况看,近两年开封市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开封市的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全市有40余家跆拳道道馆,但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教练和电子护具等专业器材的俱乐部较少,俱乐部场地也参差不齐。

3.2 建议

加强俱乐部体育项目的宣传、营销工作;提高俱乐部教练的专业执教水平以及定期的省内外交流和培训;完善俱乐部专业器材和用具的配备,使之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和基本水平所需;积极在中小学中建立特色跆拳道课堂,加强单项运动基地进校园,打好生源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璐敏,等。浅谈跆拳道的美学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2]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体体育出版社,2002.

[3]耿晓伟。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场营运现状及I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27).

与时俱进论文 篇七

【关键词】杭州市下城区 健身俱乐部 有氧健身操

有氧健身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它起源于最初的大众健身舞,自从被引入中国以来受到了广大健身、健美人士的欢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氧健身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已经成为各个健身俱乐部重要的健身项目。但不容忽视的是有氧健身操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通过对大连市中山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对于推进其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人享受到健身的乐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文献,并进行引用与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选取了五家健身俱乐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杭州金领健身俱乐部、杭州宝力豪健身俱乐部、杭州一兆韦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动力健身馆(下城店)、杭州玛特健身中心。在这五家俱乐部随机选取50名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及10名有氧健身操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论文的需要,依据《体育科研方法》中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出相关问卷。将问卷分发给50名有氧健身操会员,回收48份,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将问卷分发10名有氧健身操教练员,回收9份,有效问卷9份,有效率90%。

1.2.3数理统计法

对得到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的俱乐部分别是杭州一兆韦德健身中心、杭州互动力健身馆(下城店)、杭州玛特健身中心。这五家俱乐部均地处杭州市繁华地段-下城区,并且都开设了有氧健身操的相关课程,发展情况良好,同时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还将有氧健身操的课程作为俱乐部的金牌课程。这五家俱乐部开设的操课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健身操、器械健身操、街舞、形体舞、肚皮舞等。在教练员认证方面,大部分教练员都拥有《健身教练国家资格证》,少数金牌教练员拥有《国家等级健身指导员证》。拥有教练员资格证书的比例较高。

2.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情况

2.2.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学历与专业

如表1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大专及大专以下共占据了88.9%。而专业性方面,出自体育专业或艺术专业也仅仅占据了55%的比例。这说明,杭州市下城区的健身市场目前仍不规范,健身行业入职门槛低、专业性不够,同时高学历水平的教练员仍然缺少。

2.2.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培训情况

如表2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培训情况不甚理想,有55.5%的教练员平时没有业务能力的培训,而在进行培训的人群中,视频学习也占据了大多数的比例。有氧健身操是一个新兴的项目,它的内容、形式经常会更新,如果不进行业务培训就吸取不到最新的知识。

2.3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情况

2.3.1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基本情况

如表3所示,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女性为主,其所占比例为88.9%;而年龄方面20-30岁人群占据了大多数,其比例为55.6%。

2.3.2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参与目的

如表4,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参与以锻炼身体及放松心情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0.0%、33.3%。这也与有氧健身操的项目特点相符合。

2.3.3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学员的项目选择

根据有氧健身操的形式及功效,将其分为五类,分别是伸展类运动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等;传统健身操运动主要包括:有氧健身操与器械健身操;有氧舞蹈类运动主要包括:街舞、形体舞;异域风情类运动主要包括:肚皮舞等;动感单车类运动主要是指一种借助于单车的运动形式。

如表5所示, 在众多的有氧健身操项目中,俱乐部有氧操会员主要会选择伸展类的如瑜伽、普拉提以及有氧操舞蹈类项目如形体舞、街舞等。这可能是由于最近几年瑜伽、普拉提以及街舞这些项目在我国发展较快,同时俱乐部会员也大都是年轻女性,她们往往热衷于这些时尚的运动。因此在俱乐部有氧操课程设置时可以充分根据会员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安排。

2.4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杭州市下城区的这五家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种类基本固定,以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舞这三种为主,缺少一些国内国际流行的课程如爵士舞、拉丁舞、芭蕾形体、钢管舞以及踏板操,课程种类稍显单调并且亟需创新。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俱乐部方面也缺少与会员的有效沟通。在课时安排方面,俱乐部大都为每周3-4节课,每次60min,运动强度适中,但是均缺乏科学化的运动强度监控。在课表更新频率方面,只有杭州玛特健身中心的有氧健身操课程是每月更新,这可能是由于该俱乐部将有氧健身操设置为金牌项目,而其它四家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表更新频率较慢,这样对于会员的参与热情和适应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5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的对策

2.5.1加强有氧健身操教练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前各个俱乐部对于有氧操教练员的选拔标准不一,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教练员队伍执教能力参差不齐,这与问卷调查显示的教练员学历低、专业性差、培训情况不理想相一致。不可否认的是,教练员是各位会员在俱乐部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专业能力高低、服务水平好坏等都会对会员产生最直观的印象,不仅会影响会员的健身效果与健身热情,更会影响他们对于俱乐部的选择,甚至造成会员的流失。因此,作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应进行科学化地教练选拔,不断提高教练员团队的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专业化有氧健身操教练员队伍。

2.5.2丰富课程种类,加快课表的更新

有氧健身操种类繁多,而且通过各种编排及组合可以设置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健身乐趣。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市下城区的这几家健身俱乐部只开设了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操这三种课程,课程的种类有待丰富。同时,除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外,其余几家的课表更新频率都较低。因此各个俱乐部在课程设置时应丰富课程种类、加快课表更新,让会员体验到有氧健身操的运动乐趣。

2.5.3加强推广,提高普及率

有氧健身操是一个新兴的健身项目,目前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一些热门的课程往往有着特定的参与人群,如形体舞的参与对象大都为中青年女性。其实,有氧健身操起源于大众健身舞,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对于男性来说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修生养性的作用,因此从业者应加强对于有氧健身操的推广,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健身价值并体验到它带给人们的乐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杭州市下城区的这五家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开展情况良好,其中大连新玛特健身中心还将其设置为金牌课程。

3.1.2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教练员在专业、学历以及培训情况方面还稍显不足。

3.1.3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会员以年轻女性为主为主,会员参与目的是锻炼身体以及愉悦身心,同时瑜伽、普拉提以及形体舞、街舞是会员最喜欢的课程。

3.1.4 杭州市下城区部分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在课程种类、编排以及课程更新方面还稍显不足。

3.2建议

3.2.1将俱乐部有氧健身操发展的经验应用于杭州市的其它地区以推动其发展。

3.2.2在有氧健身操的参与过程中注重运动处方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倩,烟台市健身俱乐部有氧健身操课程开展状况调查研

究[D].集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2]刘丽丽,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课程设置调查分析―以长

沙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3]吴秀荣,体育院校与社会健身俱乐部健身操(舞)课程资源

共享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4]王海燕,山东省普通高校健美操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

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李素军,乌鲁木齐健身俱乐部开设民族健身操课程的可行

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6]向凯琳,浏阳市城镇大众健美操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高阳峡,北京市5所健身俱乐部会员对集体健身课程选择

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上一篇:评定职称论文通用10篇 评定职称论文通用10篇可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教师求职信优秀7篇 教师求职信优秀
  •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8篇 教师业务心得
  •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优秀4篇
  •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优秀9篇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