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儿童文学论文范例最新7篇 儿童文学相关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儿童文学论文范例【最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儿童文学论文 篇一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和倒唱歌,它通过大胆的夸张,有意错倒地描绘某种自然景象或生活中的事物,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它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则,以表面的荒诞暗衬,揭示事物的本质,其中常常蕴含哲理。在我国,颠倒歌最早出现于1900年出版的《孺子歌图》中。收编在《孺子歌图》中的颠倒歌的表现形式已经比较完整、成熟。如:“东西街,/南北走,/忽闻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推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骑了轿子抬了马,/吹了锣鼓打喇叭。”它跟今天儿童口中吟唱的颠倒歌已经没什么大的区别。颠倒歌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如传统儿歌《听我唱个颠倒歌》:“太阳从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腊月酷热直淌汗,/六月暴冷打哆嗦。/黄河中心割韭菜,/龙门山上捉田螺。/捉到田螺比缸大,/抢了田螺看外婆。/外婆摇篮里面哭,/放下田螺抱外婆。”这首儿歌看似十分荒诞、悖情逆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它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和秩序。颠倒歌几乎都是这样,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某些常见现象来个颠倒,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等,让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颠倒歌的形式非常简单,只是将正常句子中指代事物的词语加以颠倒,人们只需将这些词语位置互换,歌词的内容就合理了。比如“太阳从西往东落”,只需把“西”和“东”互换位置,儿歌内容就合理了。颠倒歌这种有意为之的理性倒错的单纯形式是它的重要特征,这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颠倒歌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儿童正处在强烈的探索新知的阶段,对世上万物充满好奇之心,感知认识事物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幼儿的知觉注意易为特征鲜明的事物所吸引,在他们的知觉表象中,还不能将对象与背景很好地区别开来,常论文格式需要借助强烈对比,突出对象的特征和关系。颠倒歌强烈的颠倒对比形式,使事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在儿童面前。比如:当幼儿读到“腊月酷热直淌汗,六月暴冷打哆嗦”的时候,日常生活的事物有意颠倒了,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景象的正常关系颠倒了,这引起了儿童的好奇心,启发儿童积极思考,加深了儿童对正面事物的认识。倘若幼儿对颠倒歌中的种种现象不能马上会意,或对颠倒的现象感到迷惑,他们也能通过认知的顺应功能将其融入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当中,进而得到一种把握秩序的快意。颠倒歌因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相吻合,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颠倒歌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之中。颠倒歌以肯定的形式来表现否定的内容,在荒诞与现实、正常与反常、丑与美、假与真的强烈对照中,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在这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颠倒无序的事物面前,儿童会不自觉地从反常识的一端进行思考———骆驼是生活在水中的吗?石头能不能滚上坡?日常生活常识可以告诉他这都是歌谣的有意颠倒,歌谣巧妙地引导幼儿从悖逆事理的现象中辨别真伪,感知自然,丰富知识,拓展思维。与此同时,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无法用常理去解释,但是他们又合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能发生。他们在学习最基本的知识经验的同时,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法则、规律,也开始学着对客观世界作出分析、判断、推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了。颠倒歌通过对比倒错的悖谬意象,对现实生活作出了一种新的表达,而且是一种幼儿喜爱的表达形式。在这当中,幼儿思维的逆向性、立体性、发散性发展起来,幼儿思维张力发展的同时,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颠倒歌是服从于幼儿意愿和思维的特殊形式的,它适应幼儿成长的需要。

三、颠倒歌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儿歌具有训练语言的功能,颠倒歌也如此。颠倒歌在对语言的破解、重组和词语的悖理、错位中为幼儿学习口语提供了特别的学习样本。它以整齐押韵的句式、强烈正反的对比、带有游戏性质的语言赢得小读者的青睐。孩子们是喜欢说反话的。儿童追求自由的天性,致使幼儿对有意颠倒的、篡改的语言有着特殊的喜爱。比如,大人为孩子创作的歌谣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幼儿喜欢把它改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它”。在对传统内容的颠覆和篡改当中幼儿无拘无束的天性得以展现,在颂读的同时发展了语言的能力。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幼儿唱念着:“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在日常游戏玩耍当中,幼儿学习新词,自然习得语言的句式和结构关系,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连贯力。颠倒歌凭借其琅琅上口的韵律、错位倒置的内容、游戏好玩的性质,在幼儿中广为流传,帮助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颠倒歌能陶冶幼儿的性情。

文学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颠倒歌以其颠倒错位的形式营造出独特的、荒诞的美学效果,这种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培养其健康、积极、幽默风趣的开朗性格,陶冶其情操。比如幼儿听赏歌谣“倒唱歌,倒唱歌,鸽子进了燕子窝,鸡蛋碰破石头角,老鼠咬了猫子脚;板凳爬过墙,石磙飞过河”,就会为儿歌中荒唐的事件、奇怪的现象开怀、嘻笑。“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高尔基语)幼儿在快乐的情景和主动的精神状态下更易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幼儿在颠倒歌中感受着歌谣的夸张、对比在吟唱、听赏当中学习新知,体验轻松、幽默、变幻,快乐地戏耍、成长。此外,儿童颠倒歌又叫“扯谎歌”,它坦率宣称自己是“扯谎”。“儿童在独白式的朗诵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儿歌内容的欣赏者,他清醒地意识到内容的虚幻,谎言的悖谬荒诞。其二是游戏中的“说谎角色”,作为角色的扮演者,他又以虚拟的方式,论文格式公然违抗成人的规定,随便说谎,于是抗拒的情绪转化为角色表演、内心冲动;利于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其狭小的生活时空中得以扩展,受成人局限的生命力得以补偿,在颠倒荒诞中吟唱、感受身心和谐的愉悦。公务员之家

总之,颠倒歌对儿童的影响,是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层面上整体发生作用的。它和幼儿文学的其他体裁一样有着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它以表面的荒诞、颠倒的形式暗衬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大胆的想象、夸张,帮助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其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幼儿文学的百花园里,颠倒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兰生。论滑稽歌的审美性质及教育功能。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8)

〔2〕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3〕周一农。“颠倒”格里看童心。修辞学习,2004(1)

幼儿文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幼儿教育 文学素养 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37-01

幼儿时期的教育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该时期幼儿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熏陶将直接影响着其性格志趣的形成,并对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文学的引导者,其可以利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及多样的文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深刻的幼儿思想启蒙教学,以便支持幼儿精神的正常发育。

一、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现状来讲,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普遍缺乏。

二、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文学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幼儿文学知识学习的缺乏

虽然随着新课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语文教师缺乏对幼儿文学的系统学习,只有少部分接触过系统的幼儿文学学习;同时由于系统学习的缺乏导致很幼儿老师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时多偏向于教材,并没有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生动化、形象化的幼儿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

2.幼儿文学体裁选择面过窄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选择幼儿文学作品时,相对比较单一,倾向于选择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缺乏对中国传统优秀儿童文化的传颂,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也缺乏体育、艺术等幼儿文学的教授,这些方面对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幼儿教师幼儿文学内涵理解的不到位

就我国目前现存的幼儿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状况来看,多数教师的幼儿文学阅读比较窄,一是对于有些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充分;二是往往将幼儿文学故事中的道理置于成人的角度思考,忽略儿童的主动创造性,往往会造成幼儿文学的教学质量较差。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幼儿文学素养的途径

1.体现在职前教育上。从我国幼儿园目前教师的在职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均毕业于高校,因此教师的职前教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相关儿童文学课程的设计上,二是对幼儿教师在入职前的培训。

1.1就我国普通高校及师范类高校的课程设计来看,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有些高校的中文系及教育系压根就没有这方面内容的课程设计,这是造成往后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儿童文学知识及素养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文学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及研究价值,完全可以自成学科并受到高校的重视,与台湾、西方国家等地区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各大高校及专科类院校在往后的课程设计中应把儿童文学作为一级或者是二级学科加以重视,并自成体系。

1.2在准幼儿教师的入职前,应加强对其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扩充。在此阶段要注重对准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其得以准确区分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之间的差别,并掌握多样的儿童文学体裁,拥有扎实的儿童文学功底,以便在幼儿的教育阶段能够快速的辨别出儿童所适合阅读及学习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其进行作品内容的学习,从而促发幼儿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魅力及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2.体现在在职教育上。加强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知识及素养的培育,不仅体现在职前教育上,理应在入职后继续完善。幼儿教师在结束校内系统知识的学习之后,多数会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会相应的中断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这就需要同行的从业人员加强就儿童文学转头的交流沟通,相互探讨,并最终实现儿童文学资源的共享。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受学历、年龄、教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文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例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因为刚脱离书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对幼儿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可能会局限于课本理论,但他们重在年轻,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此过程中就会重视对儿童文学所表达的道理进行新解,其亦可利用新颖的授课方式吸引儿童积极主动的进行儿童文学的学习;而较为成熟的幼儿教师则更加重视对儿童故事的讲述,在儿童文学知识的新解方面可能会次于年轻教师,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儿童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则有利于各幼儿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相互借鉴,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文学。在实践形式上可以采取园内各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各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专题培训及讲座等。

结语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质量理应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传授形式,各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其基础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的学习,从而在幼儿的教学中,以更好的引导儿童对相关文学知识的学习,为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维薇。幼儿师范学生幼儿文学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儿童文学论文 篇三

课前,李老师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寻找野花、认识野花,感受野花之美。这一堂想象作文课有如下教学流程:“环节1”,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观察印象,再逐渐聚焦于蒲公英,在学生自主拟题的基础上,择取《我是一棵蒲公英》为题,以“第一人称”口述;“环节2”,引导学生依次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情况,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学生联想到土壤妈妈,说“我”长大后的去向;“环节3”,理清思路,讨论确定文章的中心;“环节4”,引导学生凭借观察印象,分段口述,先介绍名字、模样,再举例说蒲公英的品格,而后观察蒲公英飘飞的种子,展开想象;“环节5”,教师总结,学生连贯口述全篇。“回忆说整体印象———多角度介绍情况———拟题、提炼中心———分段口述———连贯口述”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推动儿童饶有兴味地投入回忆、思考、想象、口述活动。

二、教学策略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作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凸显这一亮点呢?从上述课例来看,李老师的如下想象作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1.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通过想象重组表象奠定基础。

在本课例中,上课之前,李老师通过精选观察场景、组织开展观察活动。野外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成一幅幅图画,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活的,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及里,按“叶———茎———花”或“花———茎———叶”的顺序观察植物,这种指导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些具有美感的丰富的表象为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添上了有力的翅膀。

2.以“第一人称”口述,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

李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呢?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即“我”的口气拟题目,拉近儿童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环节1);其次,以简笔画为抓手,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学生齐说“我是一棵蒲公英”,进一步缩短儿童与口述对象的距离(环节1);再次,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想象、口述的问题,均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感到老师似乎在对“蒲公英”提出疑问,如“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环节2)最后,在学生口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关注儿童以“第一人称”作拟人化表述的正确性,例如一名学生说:“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它们闪闪发光。’”李老师提醒道:“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环节4)此时“,我”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我”,儿童与口述对象蒲公英融为一体,主客合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性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驰骋。

3.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的联想。

当学生介绍了“我”的名字、模样等情况后,李老师提醒道:“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迷茫,思维陷入困顿状态,李老师就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并提醒:“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学生顿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乳汁。”李老师又问:“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学生的思维顺势拓展到“荒山”、“草原”、“森林”“、宝岛台湾”等地(环节2)。这样,教师引导儿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当学生描述了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走到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又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环节4)教师引导儿童就像一部移动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视角,以动态的眼光,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描述。

4.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所构筑的“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儿童文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成人文学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公务员之家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儿童文学论文 篇五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与爱好,又或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来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从而不断刺激学前儿童的大脑,促进大脑快速发育。

(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前儿童,并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会音乐、感知音乐、从而领悟音乐中的规则,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其今后遵守各种行为准则和步入高年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音乐教育是传递审美感知的一种美学体验教育,它将曲调、声调、节奏、旋律等因素条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幽美的旋律完整的将人们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调动儿童的心灵感知,激发儿童的内心感受,将儿童的自身情感充分的调动出来,通过不同的音乐让学前儿童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感体验上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乌兰察布地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习音乐教育的盲目性

通过在乌兰察布地区音乐培训机构的实践考察和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即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大多数父母表示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多涉及一些音乐方面的技能;有些父母则是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盲目跟风;还有些父母则是由于自身的喜好而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此行为只能是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反感,适得其反,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却没有达到自身想要的结果。所以,家长们让孩子过早了解和学习艺术方面以外,更要考虑孩子的兴趣问题,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否则只有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虽然乌兰察布地区的一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正逐渐被重视,但很多家长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是盲目的监督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学前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3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刚刚开始产生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可以自如的运用语言进行互动交流,大脑反射意识渐渐形成。但,此时不仅要让孩子体验和感知音乐,更需重视学前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在儿童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知识、示范各种动作,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习和模仿,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学前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学习,往往由于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最后总是半途而废,学习效果不明显。除此之外,学习音乐不仅仅要提高音乐技能,还要在长期的努力学习中,培养自身的音乐修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面进行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法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

三、发展乌兰察布地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笔者呼吁乌兰察布地区的教师要时刻严于律己,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钻研学科内容,在教学质量上精益求精,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养成与时俱进、时刻学习的观念。对学前儿童教师而言,爱岗敬业和重视学前儿童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条件。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水平

教师的音乐水平与学前儿童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因此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水平和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教师首先要在理论的基础上接受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努力钻研、不断创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创造愉快、和谐的集体氛围,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乌兰察布地区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上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只有政府不断重视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事业,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更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幼儿文学论文 篇六

2010年国内儿童文学科研成果较2009年,数量上基本相当,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方法也有所增多,更多的80后新生代研究者开始进入,并且表现出较强的理论修养及科研能力,老中青三代研究者都以自己的姿态进入儿童文学研究的舞台。研究内容总体来说现象分析多于本质探讨。以下是2010年国内儿童文学主要科研成果概述与分析。

(一)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儿童文学教学研究(高校及大专院校、中小学及幼儿园文学教学研究)以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高校及大专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张雪辉的《参与式儿童文学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9期)提出,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备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心智参与型、语言表达型、实践操作型等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注重过程性评价。心智参与型即教师讲授内容要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交锋或思考;语言表达型即让学生分组参与讲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并鼓励学生运用“头脑风暴”,通过大量材料产生新的思想;实践操作型即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大庆师范学院韦宏提出“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7期),认为儿童文学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教学模式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主要采用理论教育式教学模式或文史贯穿式教学模式;初等教育专业应采用主题化教学模式或能力培养式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应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讲故事教学模式或文体式教学模式。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的想法有合理性,不过文章内容说服力稍有不足。韦宏还认为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路向》,发表于《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5期),提出儿童文学的教学体系应以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为纲,以中外儿童文学史为线,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目,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法,此种提法有一定的新意,其中第四个方面讲出了教育专业与文学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区别。不过他提出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应采用的情境式教学模式,有混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与幼儿园教学法之嫌。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儿童文学应以声情并茂地诵读及有声有色的讲故事为主要方法。笔者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有出入,同时也与教师口语课及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出现交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比较重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海南师范大学王标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5期)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而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其次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多改编本,失去了原汁原味;再次选编以国内作品为主,未将世界最优秀的作品选入其中;另外,小学生的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未有很好的指导,亲子阅读也不多。而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出版物也都影响了孩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扬州大学刘华的《儿童文学校本课程:目标及本质特征》(《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认为作为校本教材的儿童文学必须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且基于儿童文学课程定位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作为校本教材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具有弹性、课程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课程实施要强调生成性、课程评价要突出非标准化。此研究观点为将儿童文学作为校本教材的小学或幼儿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李山林和朱少先在《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材浅议———以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8月)微观而透彻地分析了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材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教材中存在民间文学缺失、幻想类作品缺乏、幽默文学作品不足、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较少且丢失原味、原作采用“教材体”编写等问题。赵丽娜的硕士论文《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内容分析》(河南大学),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凤凰康轩: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分领域)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三版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人物、主题、情节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量的方式对故事类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进行分类与统计,再以质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诠释。论文认为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人物方面的特点为:人物类型以动物类型为主;人物特性多样化如命名方式多样、人物对比突显人物特征等,存在的不足在于拟人形象对物性把握不够,性别方面男性居于中心地位,男女人物多保持传统形象等。主题方面,研究认为三种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单一主题居多,故事主题讲究单纯明确;知识类、道德类、情感类主题是故事传递的重点。主题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种类有失偏颇,知识类主题中健康、科学、社会知识主题占有较大百分比,艺术、语言知识较少;道德类主题中有关他人的道德、有关自身的道德主题占有较大比例,对有关社会的道德、有关自然的道德关注不够;情感类主题中有关他人的情感、有关自身的情感主题占有较大比例,有关社会的情感和有关自然的情感没有受到重视。根据研究结果作者对教材编写者、教师提出了建议:认为教材编写要注重快乐的原则,要去“工具性”、重“文学性”,要主题、人物、情节相烘托;认为要更新幼儿园教材的内容:扩大人物类型的取材范围,要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加强儿童文学素养,要引导幼儿欣赏文学类的作品,回归“文学性”。此研究资料详实,分析有条理而透彻,值得相关研究者参考。梁珊的硕士论文《幼儿园童话个案教学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4月),选取山西省A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得出结论为:幼儿教师基本上都能认识到童话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及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不过却大多忽略了童话的审美功能:在童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上,幼儿教师偏重于认知与技能方面;在童话内容选择上,幼儿教师偏重于选择知识类、道德类童话;在童话教学实施中,幼儿教师多数都能进行教学环境的创设,但教学组织和方法使用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在童话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多为幼儿教师,内容多偏重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多采用口头评价方式。研究建议:幼儿教师应加强对童话价值的理解;幼儿园应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应建立支持型文化氛围、应加强家园合作。在《例谈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年6月)中,江苏丹阳市进修学校教师蒋成云提出,童话教学中表演的部分要把生长点放在虚点的挖掘上,找准文本虚点和实点的衔接点,实点描写精读,虚点描述想象,以对虚点的创造为支点,借助表演,丰富童话意境。此观点对童话表演教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江苏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孙建国提出在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寓言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允许多元解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发表于《教育导刊》2010年5月)。论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关系的观点主要有:翟永明认为儿童文学只有将教育主义和游戏精神融合起来才会达到最佳状态(《论儿童文学中教育主义与游戏精神的关系》,发表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郑慧俐在《试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道德人格的构建》((《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中提出,儿童文学以其价值时空、镜像反映、追求超我、情感渲泄、审美图景来显现道德意识、唤醒道德情感,完成儿童道德人格的自我超越。文章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论证了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人格构建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

1.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2010年,在儿童文学作家中,曹文轩和彭学军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肖成红的硕士论文《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残缺之美>人物类型的塑造》(吉林大学),以曹文轩作品中常出现的残缺人物类型作为分析对象,寻找其理论上的源头,认为其与古典美学“以残缺为美”的传统一脉相承,在残缺中表现至美,引领读者重新审视外表的美与丑,深刻揭示只有内心美才是永恒的,淡化自然式的美丑,引导读者追求精神及心灵的锤炼。杨建生的《拷问生命,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5月)认为曹文轩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死亡这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以唯美的方式对死亡做了有特色的描写,积极正视童年生态,使死亡这一命题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余舜雯的硕士论文《彭学军少年小说论》(上海师范大学),从作家的具体作品出发,对彭学军少年小说创作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艺术进行探讨,按照作品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分析,选择了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进行探索,归纳出作者在主题内容上的偏好:对童年记忆中湘西世界的真诚感念与抒写、对少年心灵成长的关注与深切关怀。在与同类作家作简单比较后,找到作者在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作者塑造的少女形象的内倾性以及反映出的美学特征上的真纯与凝重;语言风格上散文化、抒情性的特质和由此带来小说质感上的典雅、优美;结构上的精心安排使作者略显散文化的小说不失故事性的本色。在国内儿童诗歌研究方面,彭斯远的《把欢乐还给儿童———论高洪波儿童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认为高洪波的儿童诗表现和释放了孩子的苦恼和郁闷,努力还原了孩子童心的稚拙与纯真。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描写生活,使得高洪波的诗歌具有长久魅力。刘琼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香”———刘御与金子美铃童谣创作艺术风格比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4月)对中外这两位儿童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刘御的诗歌中成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和儿童的叙事话语有着审美特质和自然的结合,而金子美铃的诗歌意境优美、感情细腻、想象独特,渗透着一种忧郁和寂寞。作者对金子美铃的诗歌分析比较到位,不过两位诗人的风格可比性不是很强。谈凤霞的《儿童文学的“无所谓”与“有所畏”———彭懿幻想小说批评》(《粤海风》2010年第2期)对彭懿幻想小说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其个别作品对于恐怖元素及爱情的表现,没有把握很好的尺度,会对小读者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作品的构思仿制西方作家;对幽默的追求有时陷于油滑;其作品的哲学式思考、人文性底蕴与世界经典幻想作品还有一定距离。对一些过度赞扬的评论者,作者也进行了批评,认为溢美无助于作家的进步。此文在赞扬声一片的儿童文学批评界有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出了作为文学批评者的勇气。对国外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徐莹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儿童成长的自我认同》(《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9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认为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焦虑,最终从认同焦虑中走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文章角度比较新颖。宋卫琴的《<秘密花园>的象征意义解读》(《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中的“母性精神教化力量”的象征意象进行解读,认为这些意象起到了精神治疗和积极思想的魔力。王舜日、侯颖的《<女巫>的恐怖美学与情感指向》(《渤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认为达尔的《女巫》呈现出独特的恐怖美学特征,作者借助现实与幻想结合、心理描写、细写描写、加快节奏等艺术手法营造恐怖感,而同时又很好地把恐怖控制在了安全的范围内,紧张过后是温情的呵护。此外还有徐芳的硕士论文《<小王子>中“二元世界”的象征意义分析》(西南大学)等。

2.儿童文学本质及文体研究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有:李学斌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对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进行了深度而系统的剖析,认为“游戏精神”的审美发生与现实效应之于儿童文学具有本体价值。论文引用哲学阐释学解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提出“自我表现”乃“游戏精神”之深层心理动因;通过“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之关系考察,倡示“游戏精神”乃儿童文学之“核心价值”;将“儿童文学之游戏性”分为“表层”和“深层”,以此区分“游戏精神”的不同境界;同时,经由“儿童观”、“童年幻想”、“儿童幽默”之关系剖析,揭示“游戏精神”之审美发生机制;另外,文章还探讨了当下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粗鄙化、表象化之审美错讹,为现实提供警示。仇敏在《当下儿童文学与诗性主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中提出,儿童文学诗性主体的建构和表现应该超越年龄和成人意识形态的制约,摆脱功利主义、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的感性诱惑,获得独立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阅读者获得诗意和审美的艺术享受,从而提升生命的艺术境界。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文学童话的本体论研究》(《理论与创作》2010年3月)一文对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理论者周作人与赵景深的理论辨析进行再次梳理,从而厘清什么是文学童话及文学童话的本质属性。认为文学童话本意多是寄托、教训或是讽刺,但在儿童看来,它的价值却不在此,往往被买椟还珠;同时,文学童话具有审美个性,有文学的结构,是美的童话;文学童话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个融合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如安徒生童话。周云华、赵卫华的《儿童文学视角下佤族动物故事的美学特征解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分析了佤族动物故事的类型、内容及特点,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价值。舒伟的《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外语研究》2010年第4期)从童话文学史演进史的视野,探讨西方文学童话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童话名称的由来及童话文学的确立;童话小说的崛起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关系;童话小说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要突出儿童性———童心、童趣,以及儿童本位———关爱与责任,这使它区别于一般幻想小说,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超越儿童性,概括说来即:为儿童写作,为具备童心的人写作)等。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出英国童话小说因其双重性出现的两种创作走向———儿童文学化和成人化。部分成人化的童话小说充分利用了传统童话作为其资源,来传达其意识形态。阳艳波的硕士论文《童话想说什么》(湖南师范大学)对童话中隐含的负面教育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的切入点很有价值,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如建议教师选择有利于价值对话的童话、选择有儿童存在的童话、选择有人文关怀的童话等。但也有一些观点有失偏颇,如认为童话中有很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如乌龟不可能和兔子赛跑等,认为要让科学回归童话,用事实说话。而童话这一文体本身的特征就是幻想,就是讲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一个既定前提下,情节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用科学的标尺去衡量童话,本身就有问题。另外,该文个别观点有过度诠释之嫌,如认为《梅花鹿》所隐含的内容是诚实是要吃亏的等。李慧的博士论文《童话论》(上海师范大学),资料详实地论述了童话概念的来龙去脉、国内童话研究的历史等,同时对民间童话及文学童话各自独有的特征状貌予以描述、分析和欣赏,进一步澄清了童话与幻想文学的差别。另外,通过中外经典文本的分析,具体阐释经典品质是如何存在和呈现的。刘李娥的《新时期儿童小说游戏精神的动态狂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对新时期小说的游戏精神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家们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在叙述语言的表达上,都给以游戏化处理,使文本呈现出欢快活泼的游戏格局。王敏的《叙事视角的选择与成长主题的表达———兼论中西少年小说成长内涵的变迁》(《阴山学刊》2010年6月)从中西少年小说的发展历程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文本,分析并阐述小说叙述视角与成长内涵之间的相关性,认为从角到儿童视角,从二者相融合的角为主到儿童视角为主,这一演变轨迹昭示着中西儿童文学作家儿童观与成长观的改变,而与之相关的成长内涵的表达都深刻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显示着中西儿童文学或同或异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郑薏苡的《图画书的美学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2月)对图画书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图画书中的图画是精美且能为孩子所理解的,认为图画作为叙事手段是开放的,不像文字话语那样直接表达意思,图画的叙述要靠读者去想象、去联想、去创造。蔡明明的硕士论文《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西南大学)具体研究了在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的诗“画”关系,探讨如何让儿童在诗歌阅读中获得诗美体验。论文分析了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的多元形态,如绘画儿童诗、题画儿童诗、摄影儿童诗、诗歌VCD、DVD、电视MV、网络儿歌FLASH,以及传播的新方式如网络诗画会、儿童配画教学、诗朗诵、音诗舞、诗剧等,说明诗画结合成为图像时代儿童诗歌审美的重要方式,由此论证儿童诗歌传播的诗“画”协同关系。同时,该文也分析了图像时代儿童诗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在图像时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的娱乐活动吸引了大多数儿童的眼球,导致儿童的诗意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儿童的诗意体验开始缺失;诗歌创作者方面,存在对诗意把握的不准确,对诗画认识的欠缺,以及诗歌传播的滞后等问题;从诗歌传播者言,存在经济效益的制约、图像消费的膨胀、教育产业化追求等问题;从诗歌本体言,诗画本质的不同、诗意画美的冲突、图像对思维的影响、读图对阅读的消解、图像对心灵的遮蔽等问题,等等。

3.儿童文学读者接受研究

池文清的《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究》(《文学教育》2010年第2期)认为孩子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以提升认知分析能力;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握儿童文学的蕴含,可以培养联想扩展能力。韩梅的《儿童阅读视野的另类想象》(《文学教育》2010年第1期)认为儿童文学中的一些想象,可以释放孩子的负责情绪。彭应雄和杨峰的《从<夏洛的网>看儿童对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接受》(《电影评介》2010年第4期)认为文字文本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纯正的审美趣味,让孩子更好地体味作品的丰盈内容;电影虽给孩子带来感官的愉悦及思想的启发,却呈现出被动性和单义性的弱点。王敏的《游戏:既参与又对抗———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质再探》(《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32期)认为欣赏文学作品是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一方面他们全身心参与投入,一方面又表现出并非有意的对抗和反叛,既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又有对现实世界及文本意义的逃离。

4.儿童文学史研究

王福贵的硕士论文《欧洲童话研究:从民间童话到文人童话》(河北大学)通过对欧洲童话的发展进行纵向分析,展现了童话从不属于儿童到趋向于儿童文学的演变轨迹;通过对传统童话的两种基本类型———民间童话和文人童话进行横向对比,发掘童话对于儿童的心理学意义:给予儿童人格教育,启发孩子的智力和观察力等。刘梦雪的硕士论文《想象儿童———以1971-1976年儿童小说为中心》(河南大学)对1971-1976年间的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进行细读,分析儿童如何在主流话语的规训下发挥自身的模范教育功能,对伙伴及落后的大人进行引领与救赎;阐述儿童的成长模式,认为作品中的孩子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挟持和控制,并被放置于大风大浪中历炼,成为向施教者所期望的方向成长的接班人。文章从斗争视角分析儿童的性格特点,认为在阶级斗争话语笼罩下,儿童机警、早熟、好斗;斗争本应远离儿童,这时却成了生活的常态,这是那个时代扭曲人性的见证;同时,文章从审美角度阐述儿童形象如何以意象的形式被赋予特定的政治内涵。张宁、杨倩影的《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梳理了20世纪初儿童观发现和确立的曲折历程,概述了儿童本位价值观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及在儿童本位观影响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概况。杜传坤的《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认为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论”的观点都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而作为其理念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儿童的创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是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文化想象,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作者从后现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起源,认为儿童是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孙建国的《论<吴洞>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7月)认为,《吴洞》印证了神话是童话的起源的说法,是“灰姑娘型”故事叙事范式的典范:叶限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其基本情节要素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最早的叙事框架;《吴洞》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还在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其叙事框架是作者的独创,从艺术表现上看其创造典型的手法新颖等。

5.儿童文学创作研究

胡丽娜的《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与智慧———以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中国出版》2010年6月上)以《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就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情境构建与情节设置、作家的写作姿态和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深度等问题予以剖析,同时通过与国外同类创作的比较,探求提升国内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品质的可能。杜霞的《寻找回来的世界———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认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已逐渐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少年小说着力于对历史、现实和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掘;畅销图画引发儿童文学分化,同时也面临如何葆有品质的质询;幻想文学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同时,寻求本土的移植和转换。谭旭东的《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现状和走势》(《编辑之友》2010年第6期)认为,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总体状况为:创作队伍在不断扩大,出版跟不上创作,幼儿文学没有得到作家和出版者的足够重视;幼儿读者的需求将决定幼儿文学创作和出版的走势:图画书的引进、亲子阅读的兴起等,都会更快地促进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繁荣。翟永明在《论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提出游戏精神的内涵为:快乐原则、幻想原则及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在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作品中表现非常明显,从而构建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在其另一篇文章《试论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中游戏精神的体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中,作者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认为形象滑稽奇特的外貌、夸张放纵的行为、快乐荒诞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心理等都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李利芳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间性意识———论汪晓军的儿童文学创作》(《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分析了汪晓军不同阶段儿童文学创作的间性意识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雷茜的《童恋题材的表现手法探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通过分析作品《本爱安娜》,指出童恋题材应高扬儿童的主体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心灵慰藉和切实的指导。

6.儿童文学影视、文化研究

胡丽娜的《孙毓修儿童读物编辑特色与启示》(《中国编辑》2010年5月)通过对孙毓修《童话》丛书、《少年》杂志等儿童读物编辑实践的考查,分析其编辑特色:开风气之先的编辑理念;明确的受众意识及对读者互动参与的重视;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致力于对儿童读物深度和广度的追求等,这些特点对当下儿童读物出版仍有重要的启示。徐静静的《浙江师大国际儿童文学馆馆藏特色及开发》(《大众文艺》2010年第14期)详细介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儿童文学馆的特色及其具体措施:历史馆藏资料丰富而完善,台湾馆资料详实,作家馆特色鲜明,图画书馆日渐丰富。同时,馆藏已从儿童文学资料转为儿童文化资料。国际儿童文化馆利用馆藏资料编撰出版儿童文化相关资料如《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编选青少年课外读物并进行推广;编撰心理教育读本,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外交流方面,与国际机构、组织及学者进行越来越多的互动。张悦的《当儿童文学出版邂逅“成人化”》(《中国图画评论》2010年第5期)认为从儿童文学出版情况看,作品越来越倾向“成人化”,而当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向“儿童成人化”倾斜时,会从生理和心理双重角度挤兑儿童,并且彻底改变传统“童年模式”对于世界的处理方式。吴芳芳的硕士论文《<小朋友>1922-1937》(上海师范大学)回顾《小朋友》杂志的历史,介绍杂志创刊之始的编辑方针和读者定位,总结了它在1937年之前的编辑特点和装帧设计之特色。作为重心的,作者介绍了这一时期里《小朋友》的主要作者及他们的创作情况,进而得出《小朋友》杂志和20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比较同一时期儿童杂志《儿童世界》的基础上,作者分析得出《小朋友》杂志成功并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充满激情的编辑队伍;以儿童为中心的营销手段;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流行扩大了《小朋友》的知名度;有中华书局特有的渠道资源,等等。王晶的硕士论文《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上海师范大学)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对不同媒介时代和媒介形态之间以审美形象为主兼及叙事构成、表现手法、意识形态侧重等的异同面进行深入分析,对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论析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当商业资本力量成为主导力量之后,经典本身的构成、经典内涵的变迁以及迪斯尼中国化战略的步骤等问题。郑伟玲的硕士论文《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变异》(安徽大学)依据历史和美学相统一的观点,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原著的变异、主题学、科技整合的方法,分析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变异的原因以及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的启示,认为迪斯尼版《花木兰》对中国《木兰诗》中故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在人物形象上,完全改变了女主人公花木兰传统女性的形象,代之以西方现代女性的形象,并且加入了其他配角;在结构特征上,增加了相亲失败的情节,增加了木兰和李翔的爱情副线,对战场生涯作了详细的描写,改变了原作结构单一、情节简单的叙事特征;在思想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女性主体地位和提倡自由婚恋观替换了《木兰诗》传统的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迪斯尼《花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种种变异与美国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差异、迪斯尼动画电影本身的特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和渗透有关。文章认为国产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在于: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对动画电影的趣味性不够重视,忽略动画电影的娱乐功能;在对接受者的把握上,长期被定位为适合12岁以下儿童观看,而忽略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潜力和需求。

7.儿童文学文学批评研究

赵霞、方卫平的《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南方文坛》2010年5月)以美国杂志《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为线索,精当地叙评了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脉络:创刊之始,其研究集中在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美学、儿童阅读、作家作品及文体等方面,视野开阔,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展开纯学术性的探讨;1973年以后,研究开始鲜明地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维度的特征,研究内容不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畴的限制,而且将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理论资源引入儿童文学批评,而此时研究所形成的“学术多元”和“文化多元”的面貌也是当代西方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理论生长方向。跨学科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很多论文从历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跨文化最鲜明的体现在对于域外儿童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介绍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刊不再满足于对于现实话题的被动应对,而开始针对儿童文学文类的文学、文化和社会语境主动提出富有开拓价值的学术话题。研究者对《儿童文学》杂志的定位为:对于当代英语国家儿童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份同时具有开创性的承前启后意义的学术刊物。王亚玲的《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3月)对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研究进行了较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认为他是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张国龙的《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理论与创作》2010年3期)认为中国成长小说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缺乏系统的成长小说理论建构;对世界成长小说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关于成长小说解读的居多,但大多数作品解读依托的成长小说理论有失偏颇;缺乏对中外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等。郑素华的《国内儿童文化研究:进展与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4期)认为,近年国内儿童文化研究在儿童文化概念、儿童文化构成、儿童文化特征、儿童文化研究基本领域等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研究定位、方法、取向及视野上还存在不足:儿童文化研究的定位及领域归属有待明确,儿童文化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和充实,儿童文化研究取向有待调整,儿童文化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研究成果评介及热点话题阐述

2010年儿童文学研究从内容上看,从教育、传媒角度关注的研究者慢慢增多,硕博士论文中三分之一都是从其中之一角度切入,且质量都较高,如赵丽娜的硕士论文《幼儿园教材故事类作品的内容分析》、王晶的博士论文《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等。期刊论文中,中小学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相对精当也更有价值,如王标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刘华的《儿童文学校本课程:目标及本质特征》等。传媒研究在期刊方面、编辑出版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不过有理论高度的不多。吴芳芳的硕士论文《<小朋友>1922———1937》梳理了《小朋友》杂志的编辑特色、作家作品等,使对《小朋友》刊物的研究更为全面而系统。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小说研究仍集中关注当代作家曹文轩,另外一个在本年度受关注较多的作家是彭学军;儿童诗研究数量不多,质量总体也不高。儿童文学本质及文体研究部分,李学斌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舒伟的《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很有价值;蔡明明的硕士论文《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在传媒视角下关照的儿童诗研究也不错。读者接受研究,就目前的资料看,王敏的《游戏“既参与又对抗”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质再探》较有理论意义。文学史部分的研究,杜传坤的《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从新的角度定位“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刘梦雪的硕士论文《想象儿童———以1971-1976年儿童小说为中心》资料详实,弥补了研究的一个空白,不过未有很突出的新观点。创作研究中,胡丽娜的《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与智慧———以殷健灵<1937:少年夏之秋>为例》精准地分析出了作品的优点及存在的硬伤,且延伸总结出儿童文学历史题材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李利芳从间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角度比较新。杜霞的《寻找回来的世界———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述评》对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现象有中肯的分析与评价。文学批评研究最重要的文章有赵霞、方卫平的《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郑素华的《国内儿童文化研究———进展与问题》等。综上所述,本年度儿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儿童文化研究(主要为影视动漫、编辑出版等研究)。

结语

儿童文学论文 篇七

1钢琴教师在幼儿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1.1科学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授幼儿钢琴的时候,教学方法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每一个幼儿的感受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钢琴的喜爱程度都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幼儿对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面对一个从未接受音乐训练且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就不能盲目地强调基本功练习,如果钢琴教师偏重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会逐渐促使孩子对钢琴的排斥,学习钢琴的兴趣悄然消失,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学习。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实际操作的方法很多,如:运用孩子的语言与其沟通,多给幼儿听旋律优美又容易理解的钢琴作品,多给孩子谈谈自己对某一钢琴作品的理解,多用启发式的话语讲解钢琴作品,也可以对他们讲一些有趣的音乐家故事等。不断地培养孩子们音乐的耳朵、音乐的眼睛和音乐的感觉。

1.2注重培养表演能力

表演能使幼儿提高自信,同时也会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因此,多寻找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同学、老师面前或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观察,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经过多次在人前表演后,会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性格较为活泼的孩子经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从心理上来说,增加表演次数是减少幼儿临场紧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年龄相近的孩子进行观摩或汇演,鼓励每人都积极参加演奏。同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性的评价。也可以发一些有意义的小奖品,以示鼓励。孩子将在观摩或汇演当中自然地和其他小朋友形成交流,彼此成为音乐的聆听者。同时,孩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3教师的音乐修养与教学

教师音乐修养的高低与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作为音乐教师,不应一味地“吃老本”.一个优秀的幼儿钢琴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奏经验,还要懂得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相关教育理论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钢琴课。上课是老师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可是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多关注和学习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孩子现阶段喜欢的事物及音乐风格,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传授音乐知识。例如,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可是为孩子示范演奏《猫和老鼠》中音乐片段。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学习钢琴并演奏《猫和老鼠》中音乐片段的愿望。在训练基本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一些音符和手指动作比喻成猫和老鼠的关系。如左右手同时练习上行音阶时,我们可以把左手比作猫,右手比作老鼠,把钢琴比作它们奔跑的地面。这样孩子就能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基本功练习了。

2家长如何辅助幼儿的钢琴学习

2.1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钢琴这一乐器也随之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小朋友开始学习钢琴的动机也有很多种。这些动机将会一直影响孩子学习钢琴的心态,甚至直接决定孩子是否能坚持学习钢琴。幼儿由于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许多心理和行为都是受家长的影响和支配。在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钢琴的观念。当前,家长让幼儿去学习钢琴的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到周围的孩子有这方面的才艺,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有一定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从众现象。另一种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对钢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显而易见,受后一种影响的孩子,在学习时会更加主动。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分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不应该过分强调社会考级的重要性。应该不断引导幼儿欣赏自己演奏的音乐,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学习钢琴是能使自己变聪明的一件事,是能够让自己和听自己演奏钢琴的人快乐的一件事,是陶冶情操和提高艺术素养的一件事。

2.2适时的陪练与监督

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练琴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家长们应适时监督和陪同幼儿练琴。陪同和监督孩子练习钢琴,最大的益处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练琴习惯。良好的练琴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还能使幼儿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幼儿刚接触钢琴时,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很多。不仅仅要认知五线谱,还要学习节拍节奏,以及各种演奏技术,乐曲创作背景和情感的表达等。这些知识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是较为复杂的,若要熟练地掌握,就必须经过每天不间断地练习才能完成。显而易见,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幼儿很难独立完成练习过程并且熟练地掌握。陪同孩子练琴时,应当注意时间点的控制。每天什么时间练琴,练习什么内容,练习多长时间等,都要事先进行合理地计划。这样做,会使孩子自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另外,大部分家长没有学习音乐的经历,因此在幼儿练琴时不要过于干涉和盲目指导。一方面,当家长所讲的与老师课堂要求的有冲突时,幼儿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练习,甚至会产生对老师的不信任,这种感觉不利于幼儿长期学习。另一方面,过多的干预会使孩子慢慢失去独立练习的能力,失去自信,以至于每次练习都必须有家长陪同才能完成。

2.3营造音乐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如果能够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那无疑对幼儿学习钢琴是非常有帮助的。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现总结以下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种是充分利用电视或电脑等媒体,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电视中经常会有一些音乐类节目,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引导孩子欣赏音乐。孩子应多接触一些不同的音乐,不应只局限于钢琴音乐。流行音乐、交响乐、民族音乐都可以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另一种是主动地创造有音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吃饭或玩耍时,可以放一些儿歌、钢琴曲、室内乐等。在孩子不经意间,用轻松愉快的语气与其交流,谈论不同音乐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样幼儿不仅听到了不同形式的音乐,还能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利于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

作者:檀伯才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融入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起儿童学琴的兴趣

儿童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特征,他们大多不会依靠自身意志对钢琴产生兴趣,多数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培养起来的。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钢琴教师是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感觉不是在单纯的授课,而是在轻松地和老师互动玩耍,如在教孩子手型和非连奏时,可采取游戏的形式,像一位建筑师搭好了一座美丽的“小屋”,“小屋顶”支撑住,手指像小柱子撑好,手臂、手腕放松自然地下垂,这时可进行小集体课,请几个幼儿一起做,互相评价对方的“小屋”是否符合要求;教非连奏时,手臂如“大吊车”轻松落下,像春天的杨柳枝条一般柔和等等,让孩子在学琴时如同走进快乐的游戏园。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钢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整体,其语言对儿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儿童的思维和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理解和学习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有时他们对教师所说的专业语言和所教授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自身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来授课,让儿童能听得懂,理解什么意思,从而达到授课的目的。对幼儿授课时更要求教师语言“幼儿化”,不仅要清晰条理,还要放慢语速,尽量用童声,并要做到幽默风趣,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所要表达的都要转化成儿童能听懂看懂的,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起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二、各方情感交流,可使孩子的乐感充分流露

在孩子眼里,教师是神圣而伟大的,教师不仅是他们的崇拜者,也是他们心中的百科全书。孩子们喜欢问老师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候钢琴教师对待这些儿童要态度亲切,学会亲近他们,这样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要做到多多鼓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在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多多鼓舞,并引导孩子戒骄戒躁;对于性格内向不敢去主动学习的孩子,要了解、开导他们,不能使儿童在前期学习中失去对钢琴的兴趣。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要做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朋友,要给孩子们父母般的爱护,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有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并建立深刻的友谊。在这样的钢琴学习环境中,孩子的乐感就会充分流露。

(一)师生互动,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

儿童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大多都会感到陌生,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在接触时难免有所紧张。钢琴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简单的心理疏导或者语言交谈,先让孩子们消除对钢琴学习的紧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可以事先装扮课堂,尽量做的五彩缤纷,简单有趣,因为孩子对颜色和好玩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钢琴学习,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慢慢地接受钢琴学习。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若有儿童在弹奏过程中出错,这时候教师就要有耐心,不能单纯地批评,要积极引导,试图强调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克服错误,重拾自信心。当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教师一定要积极表扬,可以采取发放奖励礼物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有趣,最后要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展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钢琴知识还能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

(二)发挥家长的作用,挖掘儿童的乐感潜力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发挥重要的监督、督促作用。家长与学校教师、孩子之间有效配合,是儿童钢琴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孩子白天在校学习,课外作业大多都在家里完成,就这需要家长辅导、督促来完成。因此,家长在陪练时,一定要有耐心,而且不能走马观花,要正视自身态度,科学地规划时间,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一直练,还要讲究正确的练琴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强烈的爱,关心爱护他们,让孩子感受到练琴并不是一项任务,而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父母的爱就会使他们转移为对钢琴的爱,对音乐的爱,这样孩子们的“乐感”就会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家长的精心陪伴和关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营造情感氛围,建立钢琴学习乐园

(一)积极参加交流活动,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自身内在努力的结果,还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众多乐器学习中,钢琴是一种以独奏形式存在的乐器。若儿童整天自己在学校或在家里练琴,而不出去参加些活动,久而久之,其思维就会封闭,这就不利于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此,在钢琴学习中,孩子们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活动,如音乐会、观摩会、钢琴表演等活动。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特别是内向胆小的孩子,克服其怯场紧张心理;对于发挥好的孩子,无疑是一种肯定,使他们在以后的钢琴学习中,更能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协作能力,有利于以后孩子们心智方面的成熟发展。

(二)学会表扬、鼓励、赞美,推动儿童学习动力

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特别渴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学习钢琴亦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家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的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适时适当地运用表扬,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表扬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在钢琴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做到赞美和表扬;家长注重孩子们的心理过程,在练琴过程中若出现怠泄现象,不能急于批评,要学会适合的心理疏导,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也要学会鼓励和鼓舞。这样的激励方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在得到认可后,孩子就有种成功的喜悦并自我欣赏,觉得自己是很棒的,这就达到了激励的目的,从而调动孩子们学琴的积极性。合理的表扬赞美,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儿童三方相互配合,通过学习知识重视感受,着重强调学习过程,并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李赟 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

一、为什么在儿童钢琴教学中要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

儿童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心理特征:(1)模仿心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不到一岁大的孩子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两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模仿复杂的动作。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得到了更快的发展。(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就是好奇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好奇心理,儿童的认知发展才有了飞速的提高,认知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发展。(3)好游戏心理: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游戏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儿童以自己经验能力水平去从事成人才能从事的社会活动就形成了游戏。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获得知识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老师的任务是为儿童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为自己建构知识。奥尔夫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每一个个体参与音乐,教师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二、奥尔夫钢琴教学实例分析

1.节奏节拍、稳定拍率感的训练

在钢琴演奏中节奏节拍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孩子在节奏上都存在拍率感不稳的问题,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都是听节拍器来训练速度、节奏的稳定性。这种训练要求孩子注意力要很集中,加之节拍器一直处于一种恒定的状态,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感受。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动的孩子来说,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的。我们可以采用奥尔夫体态律动的方法,用声势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速度、节奏节拍的稳定性训练。

教学内容如下:教师出示四张四分音符卡片按44拍点着卡片和孩子一起念“tatatata”,并在第一拍拍手。连续反复,形成节拍拍率感。随后可将拍手改为跺脚,还可以每一拍都跺脚,让学生走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孩子一起,用稳定的速度引导孩子,最后教师可弹奏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为主的孩子又熟悉的歌曲让孩子跟着节奏律动。久而久之经常做这样的练习,稳定拍率感自然就会形成。此外在节奏训练中有很多孩子对前十六和后十六的节奏总是混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不断地重复强调这两个节奏型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采用了强迫式记忆的手段,最终形成习惯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采用奥尔夫教学法中语言对节奏的训练,对前十六和后十六进行朗诵,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2.钢琴训练中的二对三练习

二拍子对三拍子的两声部练习是传统教学中被认为是很难的技巧,尤其在钢琴作品中,有大量的音乐作品中都有二对三的节奏出现,如德彪西钢琴作品《阿拉伯风第一首》中就有大量的二对三节奏。奥尔夫的节奏训练中通过声势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此问题。口念“一二三四五六”左手拍腿在一、三、五各拍一下(三拍子),右手拍腿进来,在一、四拍各拍一下,就形成了二对三的节奏感觉。然后把拍腿改为手指弹音符,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弹奏二对三的节奏了。

3.《土耳其进行曲》教学实践

上一篇:我的大学生活论文精选8篇 我的大学生活论文精选8篇英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先进教师个人事迹材料精选9篇 先进
  •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优秀8篇 优秀班
  • 小学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最新9篇
  • 标兵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 标兵事迹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