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水利论文 水利毕业论文最新14篇 水利论文百度文库

更新时间:2024-04-1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14篇水利毕业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利论文 篇一

1.水利资金配置量无稳定增长机制

①水利资金占GDP的比重持续走低。国外水利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稳定维持在2%以上,从而保证了水利投入随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而我国1952~2000年水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1.17%。从时段分析,也只有“二五”至“五五”时期的比重在1%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六五”至“九五”时期却出现持续走低的局面,均在1%以下。

②水利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低迷。国外水利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左右。而我国1952~2000年平均比重为4.2%,只有“二五”、“五五”时期其比重在5%以上,分别为5.2%和5.9%,其余绝大多数时期均在5%以下,最低的“七五”时期仅占2.7%,这说明财政对水利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

③在各种基建支出中,水利基建支出所占的比重最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不足4%,尤其是80年代以来,各种基本建设的投入及发展极不协调,水利所占比重一直持续降至3%以下,以致水利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水利资金的配置机制运行不畅

水利资金的配置机制,是指在资金的筹集与运用中配置主客体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分配资金并分布不同项目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由于水利资产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水利资金配置机制为:政府主导计划型的水利资金配置机制和市场主导型的水利资金配置机制。然而,我国水利资金配置的两种机制均运行不畅。

①政府型水利资金配置机制僵化。对于大中型公益性水利项目,一般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承担,因而中央水利财政资金分配至不同地方的水利项目需有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配套。然而,由地方政府配套的水利财政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水利财政资金的计划配置模式根深蒂固,过于僵化的计划配置模式使水利资金在配置主客体和项目的运行上,其效率大打折扣,存在大量的前期工作准备不足,该在计划内配置的资金闲置沉淀,不该在计划内配置的资金又不敢根据资金运行的自身规律无计划配置。以上表明,各级政府及配置主客体之间的不合作行为致使政府计划型水利资金配置运转不灵。

②市场型水利资金配置机制梗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利资金逐步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政府+农民”的二元投资格局,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转变。但总体上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投资的规模和份额仍然不大。尽管国家采取了众多的宏观调控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行业,以减轻政府投资的压力和促进水利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水利的价格机制和提供公益型服务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水利项目的投资回报达不到社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使社会资金一般不愿投入水利项目。表明市场化引导社会资金配置于水利项目的机制受阻,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3.水利资金配置失衡、效果不佳

①水利资金地区配置失衡。水利资金的配置量应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量。在我国,尽管东中部地区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对水利资金的需要量也比西部地区多,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水利资金配置的地区失衡是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西部地区除了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较东中部地区薄弱外,水利发展的滞后也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过去50年中,中央水利专项资金向西部地区的配置量仅占东部地区的1/2,而西部地区国土面积是东部地区的4.5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水利资金配置结构中,东部地区占40.7%,中部地区占38.1%,而西部地区仅占21.2%。

②水利资金配置效率不佳。衡量水利资金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是项目成功度,它是由一个指标群综合测算而得的全面性的指标。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项目的综合项目成功度大致在70%~85%之间,平均为80%左右。仅从项目成功度中的两个分指标(资金到位率和资金闲置率)来看,其配置效率也是相当低的。据统计1998年全国平均资金到位率为74.7%,因项目前期工作不足,造成资金闲置率为16.8%。

③水利资金配置效果欠佳。一是水利固定资产使用率偏低,水利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较严重。据统计,“四五”至“九五”各时期水利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分别为56.5%、63.9%、88.8%、71.9%、61.5%、45.4%,这表明我国水利设施尚未达到理想使用状态。二是部分水利项目未按计划建成。据1998年抽审发现,未按计划完成的有1173个项目,占抽审项目数的8.31%,还有263个已建成项目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效益。

4.水利资金误配置现象时有发生

水利资金误配置,是指水利资金未按规定使用或因其他原因使项目失败而导致水利资金使用不当的总称。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工程前期论证不充分,决策失误导致的资金误配置;另一种是配置主体或使用主体未按规定使用资金,置换使用水利资金。水利资金的误配置通常是在配置主体和使用主体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资金使用行为中产生的。

5.水利资金的良性运行机制梗阻

水利资金良性运行机制,是指水利资金从多层配置主体转移到使用主体并最终通过项目的运用转化产生预期效益,实现有效的资金增值这一完整有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运动转化的各个环节不受任何阻碍,均能保证水利资金的安全转化与实现最大增值,这是水利资金良性运行的基本标志。现实的表现是:在资金筹集和配置阶段,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出现供求缺口;另一方面又经过多层次配置主体账户,才能最终到达配置项目,致使项目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在项目施工阶段,常有配套资金不足或资金到位率低等多种原因致使施工计划期延长,水利资金不能顺利转化为预期的水利资产,形成资金在施工中的梗阻浪费。在资金增值阶段,一方面大量水利资产处于利用率低和闲置状态而不能产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水利的价格机制和提供公益型服务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资金增值率极低,较多水利单位即使满负荷运营也只能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的状态。

二、水利资金配置问题产生的影响

1.制约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水利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使之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保持协调与同步,才能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我国水利资金配置数量供给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来源无稳定的数量保证,波动随意性大,严重制约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2.降低了水利资金积累与转化的质量

良好的水利资金配置机制应该具有自动积累资金、合理分配资金以及资金有效增值的能力,这种能力内在地依靠配置方式与激励的动力。然而,在我国水利资金配置中,一是政府主导型配置机制往往因政府体系的设置和多重配置主体的存在变得缺乏效率,这就明显地降低了水利资金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二是政府主导型配置机制对水利设施的运营设计的制度安排带有浓厚的计划性,与市场化和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有一定距离,从而使水利设施的运营效率低,水利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市场价格,从而造成水利资本积累的困难;三是市场主导型配置机制能够实现资本的自我积累与合理配置,其目标在于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但它对公益性极强的水利设施的资金配置却失去效力。

3.影响了水利资产预期目标的实现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在水利资金的配置格局中,水利资金的投入量和地区之间的配置失衡,使水利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其次,由于水利资金到位率低,闲置与漏损共存,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的不足,一些工程项目不能按原设计标准、规模和进度施工,从而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最后,水利资金配置效益的获取并未达到最优化,我国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水电的结构性过剩,使得这些水利项目不能产生最大化的效益,这就背离了水利资金在项目配置中预期的效益目标。由此可见,水利资金配置失衡、效率不佳制约了水利资金配置的预期目标。

4.加剧了水利资金的供求矛盾

在我国水利资金配置中,虽然总量逐年增加,但供求矛盾一直存在并有加剧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水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因而水利资金需求的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条客观规律。当然,经济的发展也为水利资金的增长提供供给需求。但由于认识和战略选择重点不同,经济本身对水利资金的实际供给就可能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这种变化可能与日益增长的水利资金需求背道而驰,从而不是缩小而是加大了客观上水利资金的供求缺口。

5.阻碍了水利资产的持续社会再生产

水利资产的社会再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保持原有规模的简单再生产,二是增加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并不畅通,资金分配和转化阶段存在着闲置和截留等问题,资金增值阶段存在水利资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水利资金的运行速度与质量。与此同时,水利资产的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不合理的市场价格与分配积累,致使不少水利单位面临着亏损甚至于破产的边缘,这就更谈不上水利行业资本的自我积累,也就无法保证水利资产的持续社会再生产。

三、水利资金配置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策改善滞后与宏观监控力度不够

我国《水利产业政策》1997年才颁布实施,这一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水利资金的筹措与配置开始逐步走向正规与成熟。但在1997年以前,由于我国没有水利的产业政策,水利资金的筹措与配置形成了“政府+农民”二元投资与配置格局,水利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配置数量极为有限并且增长缓慢,水利事业就成了仅是政府与农民的事业,因而也严重阻碍了社会其他资金的注入和水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政府的宏观监控是水利资金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但我国水利资金的监测系统还未建立起来,监测体系滞后于水利资金投融资的要求。由于监测不力,水利资金宏观调控就会因无准确可靠的监测信息变得不能展开,从而使水利资金在数量供给上的持续增长得不到保障。

2.事权划分不清与产权模糊不明并存

在水利产业政策确定事权划分后,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模糊的现象,致使水利投入的不同主体相互推诿、彼此依赖。

规范的水利产权制度是水利资金数量持续增长及配置机制运行顺畅的根本保证,但我国水利产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计划体制形成的水利管理体制造成的“责、权、利”不明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仍未改变;三是水利资产流失严重。正是由于水利产权不明,水利资金的配置机制及其良性循环增值机制层层梗阻,社会投资者就不愿把资金注入水利产业,进而制约了水利资金的数量增长。

3.水利资金配置制度及政策安排不当

一是计划配置的制度形式损害了水利资金的配置效率,在计划配置的制度中,政府既是计划的制定者,又是计划的执行者,水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资金的配置完全通过计划的方式变成了政府的事,包括农民的投劳也通过政府的计划来实施。二是计划配置的体制格局加剧了水利资金的漏损,水利资金的配置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使配置水利资金的主体产生“寻租”行为,其结果是水利资金最终流入项目建设和真正发挥作用的越来越少,必然造成水利资金的供求矛盾更趋紧张;同时,“政出多头”容易形成单位之间的矛盾摩擦,拖延资金配置的时间,降低资金配置效率。

4.水利资金缺乏全过程控制与监管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水利资金的配置与运行并未实施有效的全程监控,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注重项目建设验收之前的水利资金运动过程,而对运行期水利资金后续增值运动过程失去了有效的监控;二是虽对项目竣工前期水利资金的运行实施了监控,但仍有控制不力或效果不理想等缺陷;三是我国水利项目的后续监控目前尚无有效的监控主体以及相应的监控手段、监控指标加以配套,从而使得水利项目建成后运行质量不高,运行效果并未达到最优化。

5.水电价格扭曲,分配政策不合理

现行的水价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从供水价格来看,政府考虑减轻农民(居民)负担而压低水价,使供水价格低于其成本,这是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从供电价格来看,一是同网不同价;二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属性,基本没有形成自身的比较完整的供电市场区域。这种受阻的水利资金运行机制或不相匹配的水利投入产出机制,严重影响了社会性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水利资金合理配置的对策

1.加快完善我国水利投融资政策

第一,健全水利的投资机制,一是划清水利项目的类属,明确市场与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投资分摊比例;二是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包括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和财政信贷机制。

第二,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关键是要调整水利融资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创造新的融资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吸引民间投资。

第三,培育规范化的水利市场主体,一是转变水管单位主体的性质与职能,建立水利经营的法人实体;二是加快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的分离,并赋予水利经营实体的法人财产权,使之真正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形成明晰的水利产权制度。

第四,完善投资回收补偿机制,一是要合理确定灌溉、供水、水电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使投资者能从中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二是要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力度。

第五,加强水利投融资法制建设。

2.创新并健全水利资金配置制度

一是建立一套适宜水利资金合理配置的法制体系。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水利资金配置的法制体系,用以规范各种水利资金的配置行为,保护水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设计并安排一套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配置体制。对水利财政资金,可建立资金配置的协调监管委员会,具体履行水利资金配置监管职责;对于市场配置的社会水利资金,在法律的规范与约束下,只需政府部门搞好规划,其水利资金的配置由水利企业和投资者自动完成,但需要接受政府水利监管委员会的有效监管。

3.培育水利资金的市场配置主体

第一,加快现有水利企业的制度改造。分清事业属性与企业属性的事权,将事业性的事权划给水利事业单位,使之脱离水利企业;改革水利产权制度,将水利资产的法人财产权交由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剥离;实施水利产品价格及其收入分配的弹性管理,改革水电价格政策,制定一个价格幅度变动范围,让企业根据自己的营运成本自主确定一个在国家指导范围内的理想价。

第二,积极培育新的市场配置主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功能和条件为水利筹资提供便利,同时要利用财政、信贷等政策措施为水利的直接融资提供方便;要提高水利设施的社会利润率,要根据市场追逐利润的基本规律,增加全社会水利资金的配置效益,提高水利行业的整体配置效率与效益。

4.强化水利资金配置的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与市场配置体制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成立与水利项目相对应的信息咨询机构、工程设计机构、工程施工机构、工程监理机构、资金审计监督机构等服务体系。二是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5.改善水利资产运营及价格监管

第一,推进水利企业资产重组,一是要加快水电企业集团的组建;二是对供水、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三是对已上市的水利企业注入新的优质资产。第二,剥离公益性水利资产,盘活经营性水利资产,增强水利资产运营能力。第三,实施有幅度的价格调整机制,赋予水利企业一定的市场定价自主权。第四,建立一套有效的水利资产营运监管体系,提高水利资产的运营质量。

6.完善水利资金配置的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一套连续有效的水利资金运行监控网络。水利资金从运行起点到终点的资金循环全程,要经历若干年的时间和若干流程或环节,需要建立一套由不同的监控主体构成的监控网络体系。二是确立一套有效的全程监控制度。抓好项目建成后的后续监控的制度建设,对水利项目经济寿命期内的运营质量、效益等进行控制。三是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明确各监控主体的责权利。四是实施有效的信息跟踪、反馈与使用。

水利论文 篇二

(一)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

通常把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下的工程界定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闸管、“小白龙”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小型圩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乡村自来水厂、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0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农村水利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村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村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统一规划,加强指导。

三是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从总体上看,农村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基于农村水利公益性强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补助经费给予扶持。粗略估算,几十年来,政府补助约占农村水利总投入的1/3。

四是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村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农村水利设施多地处农田荒野,无人值守;风吹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土方工程多,维护工作量大。除生活供水工程外,多数工程季节性使用。农村水利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二)农村水利的性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民是农村水利事业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合作办水利,是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农村水利的宗旨是服务。以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此有明确规定。

(三)找准问题的关键

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合作社和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国家对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小型农村水利给予补助。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那时,所有权是清晰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致,工程维护管理较好。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包到了农户,牛、马、犁、锄头等生产工具分到了户。水库、机井、渠道、桥闸涵等不能分,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是:没有集体经济组织依托的“集体”到底是谁?集体所有制以什么形式来实现?不明确。“集体”虚设,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自然就“缺位”。跟着带来的问题是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政府与农民在农村水利中的角色“错位”。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自己要干的事情,结果变成政府要农民干,甚至被人理解为政府加重农民负担。由于工程集体所有的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体制矛盾没有解决,维护管理责任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造成“集体”所有的工程,有人使用,没人管理,老化、损坏、丢失严重。因此,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要解决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即有一种组织扮演“集体”角色,负起工程“业主”责任,明晰所有权;二是解决已建成工程经营管理活力的问题,促使工程良性运行。

能否把农村水利公共工程交给个人办?不行。理由前面已有阐述。继续沿用目前这种由乡或村代行“集体”职责的办法行不行?也不行: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而农村水利公共工程往往是跨村、跨乡按流域、渠系建设和管理的,必须要有新的管理组织解决原有体制不顺的问题。

(四)明确改革目标和原则

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以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为重点,以提供良好服务、实现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已建成设施的巩固和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国家对农村水利一直采取“民办公助”政策。从宏观上看,这个“民”是集体的“民”。从每一个具体工程微观层面看,这个“民”是“受益者”。“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是农村水利体制改革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来说,不同类型工程,应实行不同管理体制。

(一)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

农户自用为主的微型蓄引提工程,政府可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这类工程作为农民的家庭私有财产,发给产权证,受法律保护。

农户自有工程自己用不完的水,允许在农户之间,按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充分发挥工程和水资源最佳效益。

(二)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公共水利工程,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

受益农户较多,特别是跨村或跨乡的小型公共工程,应当按水系、渠系范围,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这种体制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不按乡、村行政区划组建,更符合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特殊要求,可以避开乡、村借水费名义搭车收费或截留挪用等问题。第二,明确用水户是建设主体、投入主体、所有者主体、受益主体,形成了以用水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第三,机制灵活。合作办水利,就是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的出设备,可以以物换工,以资换工,以工换工,以工换水,每个成员的权利、责任和应尽义务都严格按章程办事。第四,合作组织要按法律规定注册登记,成为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实体,受法律保护,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五,合作组织有章程,民主选举负责人,在内部采用民主协商方法决定成员出工、出资分摊以及水费计收等大事。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不是过去合作社、组织的简单重复,它是新形势下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是体制上的创新。目前各地改革中采用所谓的“股份合作”管理体制的工程约有60万处,由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企业,而是农民互助服务组织,应当在实践中逐步规范成正规的用水合作组织。

政府补助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应明确归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集体所有。从总体上看,小型农村水利资产都属集体所有性质,不存在国家所有的问题。

这里还要强调,在农村水利体制改革中,对拍卖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所有权要持慎重态度。小型水利公共设施固定资产,一般不下几万、几十万元,真要按其价值卖,一般农户买不起。如果低价卖,必然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更大的问题是卖给个人的工程损坏后,由谁负责更新改造。从总体和长远看,今后农村水利能否靠个人兴办?农民群众投劳集资建成工程后,卖给个人去经营,群众还有没有兴办农村水利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集体所有的公共工程,管不好、没人管、效益不佳,原因是复杂的,应当从体制方面查找深层次的原因,“对症下药”。“拍卖”的前提是所有权要清晰。如果政府替农民“拍卖”集体资产,会埋下产权纠纷隐患。

(三)经营性的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按“股份合作制”企业体制运作

以向乡村企业、果园、种植场、养殖场供水为主,兼有村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农村供水工程,应参照“股份合作制”企业办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内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结合,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办法。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产权清晰,所有者的权、责、利十分明确,有较强的内在经营活力。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吸收有钱的“大户”投资入股,并给予合理投资回报。但要防止出现“水霸”垄断乡、村公共供水设施或利用公共水资源牟取暴利的情况。从扶持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出发,地方政府也可酌情对工程建设给予补助,这部分资金形成的股权应为政府所有,政府通过持股参与监督企业经营管理。

三、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加强经营管理,是小型农村水利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明确了农村水利公共设施归用水户集体所有,作为“业主”的用水合作组织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经营管理,落实工程维护管理和服务责任,千方百计发挥工程效益。

(一)用水合作组织自己直接经营管理

这种方式适用各类农村水利工程。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加以提倡。目前全国近80%的工程仍实行所谓的乡村“集体”管理,应当逐步规范为用水合作组织自主经营管理。

(二)用水合作组织聘用“能人”经营管理

用水合作组织内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聘用外部的“能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被聘者为用水合作组织“打工”,领取报酬。用水合作组织对受聘者监督,促使其真正对工程的日常经营管理负起责任,搞好服务。

(三)承包

承包不改变工程所有权属。它通过合同契约,由工程的所有者把管理权委托给承包者,同时对双方权利、责任、义务给予明确,承包者比合作组织聘用的管理负责人有更大的自主权。承包者可以是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组成的小组。

承包方法简便易行,较好地解决了工程维护管理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易被农民接受,已有多年实践经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农村水利公共设施。目前全国约有10%的工程采用这种形式,应当作为农村水利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加以提倡。

(四)租赁

严格地说,它与承包经营管理属于同一类型,因为工程所有权没有改变,只是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得更进一步,租赁者在经营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权。租赁者可以从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利润中获取报酬,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风险。因此“租赁”主要适用于经营性较强,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村水利工程。如租赁小水库、塘坝,在提供灌溉服务收取有限的水费的同时,通过养鱼获利。目前全国2000万处小农水工程中约有1%采用“租赁”方式的改革。

(五)“拍卖”经营管理权

严格地讲,这不是“卖”,而属于一种公开竞标的承包方式,有利于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定承包者。“拍卖”经营管理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上比租赁更彻底。“拍卖”农村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存在三种风险:一是购买者不能取得预想利润,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二是购买者掠夺式地开发水资源(机井)或工程设施,工程损坏报废后,还得让广大群众收拾“烂摊子”,重新出资投劳;三是购买者改变工程用途,让防洪抗旱服从个人养殖,受害的也是广大用水户。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经营性较强的工程设施。在全国2000万处工程中约有近3%采用“拍卖”方式。

“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各种改革方式都偏重于利用工程的经营性,借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增强经营管理活力。而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公益性设施(如渠道、圩堤、桥闸涵、隧洞、渠系建筑物等),如何深化改革,调动农民建设和管理积极性,使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尚缺乏成熟经验,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下一步改革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履行政府职责,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服务、监督

水利论文 篇三

1.1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当前,在很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包单位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的操作要求,没有安排专业的监督检测人员,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在建设工程中存在着。招投标制度不能完全的贯彻,以及强有力的执行,部分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承包单位,没有资质证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没有配套的建设设备,缺乏保障工程质量的意识,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致使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时使用劣质材料,材料达不到国家要求标准,必然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另外,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之前,都会制定建设周期,但执行力薄弱,不能依据标准规范施工,不注重管理,没有针对出现特殊情况时的预防措施,问题出现了才去处理,施工方法不规范,势必影响着工程质量。

1.2管理存在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管理不到位效率低,运营方式单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权责不明,农民参与程度低等。目前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几乎没有专业规范的管理机构对其实施管理,很少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管理,工程的建设完全由承包商自主,自主性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按施工计划施工,不标准、不规范地进行,这种情况下不仅降低工程质量,还浪费工程建设成本。即使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展了管理工作,也存在着权责不明的问题,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职责划分不清,究其根本原因,我国并没有设立专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监督检测、管理养护、运行安全的相关部门。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

2.1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基础设施,所以必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则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动水利建设。近年来,我国已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但真正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却寥寥无几,且资金利用率低。鉴于当前这种情况,应开设绿色通道,以便于水利工程资金的申请,涉及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申请文件,有关部分应尽快审核批准,进一步落实运行,加大力度管理建设资金,杜绝资金缺乏的现象发生,做好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充分利用资金创造价值。另外,政府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指引、扶持、监管和服务,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为原则,调动社会各界,开辟筹集渠道,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2.2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工程的前提,是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需要制定健全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结合以往管理经验,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改革,制定明确的工程所有权,权责落实到位,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稳定、有序、科学合理地运行。工程所有权的明晰,对农民使用的小型工程,产权归个人,乡镇人民政府要予以产权证明;对人民大众受益的工程,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划归用水合作组织;经营性工程,引进市场机制,筹集社会资本,建立法人实体,实施企业化运营,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由乡镇委托水管站等单位,持股运行,也可通过拍卖形式,拍卖给个人经营。以合同为依据,通过用水合作组织拍卖、租赁、承包、管理、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法制化。第二,真正的实施落实我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

3结语:

水利论文 篇四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水平还比较地低下,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步伐。

1.1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对水利的建设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使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约束,直接影响了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水利建设的管理讲求的是责权分明,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水利建设管理紊乱,管理者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利,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找不到人解决。

1.2损坏严重,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近年来,疏于对水利建设的管理,使乡镇的调水、分水、泄水等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除了自然原因,很多水利建设的破坏都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很多地方的机井房的电机和水泵被偷。由于后期的维护不当,致使小水渠的提水阀门锈死,当汛期来临,阀门打不开,无法泄洪,出现严重的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国家的税务改革,取消了农村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对水渠等小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及加固,缩短了水利建设的使用寿命。

1.3年代久远,功能退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导致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功能严重退化。很多的小型农田灌溉系统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在水渠上种植了庄稼或树木,直接阻碍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由于没能及时维护,已经完全不能发挥其功能,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

2、分析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管理落后的原因

现存的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落后,主要是因为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主体不明确,运行管理机制和维护机制尚未形成,对已建好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已损坏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乡镇农田水利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2投入资金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小型的水利建设一般都是地方自建,国家的资金投入少。一些地方经济好的,还能够抽出部分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上来。如果地方经济状况不好,根本就没有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另外,自国家的税收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一般都是组织地方上的人出工出钱出力去修建水利工程,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筹备困难。

2.3建设速度慢的原因

目前,乡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依靠当地的乡镇人民,实施的是义务工制度。例如,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能够进行修补,达到自求平衡的状态。但是自从国家取消了乡镇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影响了乡镇人民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将乡镇人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将没有办法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2]。

3、探讨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可以以乡镇与小流域为单元,由县级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还要不断增强乡镇人民的节水意识,推广“按量计征”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农田的正常用水。

3.2加大资金投入

在紧抓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也要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国家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上级给予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能挤占挪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还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盘活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还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审计与跟踪工作,各个县区的水务局要与各乡镇协调,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于抗旱井、主干渠、支渠等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先建设。同时还要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发展,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职责明确,做到出现问题,能够找得到人来解决,确保农田水利管理的有序进行。

3.3建立水利建设发展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抗旱、人们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等等工作项目实施个人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水利建设的问题,如抗旱、供水、防洪等出现问题,能够找到明确的责任人,如果问题严重,还要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问责。

3.4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增强乡镇人民建设水利工程,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提高乡镇人民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的积极性。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法制宣传,能够提升乡镇人民的法制意识,做到依法用水,自觉的维护好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水利毕业论文 篇五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问题 对策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本科生大学四年,除了完成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本文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合适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不合适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不解决学生是无法正常开展论文的撰写,必定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和专业不符,甚至相差甚远。导致在撰写过程中无法利用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解决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更无法体现出大学四年是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选题过大过泛,有很多学生的选题过大,如金融危机问题研究、中国房地产发展研究等等类似的大题目,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论文,所以最终只能写得漫无边际,很空很泛,没有意义。三是论文选题缺乏新意,很多论文的选题,是别人写了很多次研究得很透彻的课题,根本不必再写或者没有任何新意,也有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和当前的社会形势相差甚远。

2.论文格式不规范,错误百出

由于学生的写作经验不足,很多学校都会给出一个标准的论文格式模板供学生参考。但很多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不够认真,敷衍了事,导致论文格式很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按照要求模板完成通篇论文,缺乏系统规范性。二是论文各级标题名称不恰当,没有正确反映出每一段落地主题内容,也无法反映出论文之间的主次关系。三是摘要、参考文献等不规范。有些学生的摘要篇幅不是太长就是太短,还有些学生的参考文献太陈旧。

3.抄袭网络电子论文现象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给学生撰写论文时查询资料借鉴他山之石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没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他们查询论文不是为了借鉴学习,而是进行抄袭,不仅是抄袭某些段落观点,严重者甚至将整篇论文照抄照搬。

4.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校急剧扩招后,学生大量增加,有些学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及时到位,不仅对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工程制图及论文撰写等不利,也不利于指导教师的管理。很多需要在实验室支持下完成的论文都无法深入研究下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5.英文翻译混乱

有些学生在撰写英文摘要时不够认真,英文撰写不够规范,文法不通的现象非常普遍,还有些学生的英文摘要完全和中文摘要不符,没有反映出学生应有的外语水平。

6.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论文质量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高。有些学生是本身写作水平就不高,所以论文中病句百出,还有些学生因为就业实习或者考研而没有认真撰写论文,也导致文章质量低下,文字不通,语法病句百出的。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析

1.加强指导教师的作用

每位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都应该有一位指导教师,老师从选题到最后定稿,应该全程指导论文的撰写。指导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向学生讲清题意、提出明确的要求,介绍参考资料,审阅学生所列提纲。由于本科生的写作经验有限,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及时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很多误区,少走很多弯路。当有些学生松懈懒散的时候,指导老师应该及时督促学生认真撰写论文。当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遇到学术问题,老师也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指导教师应该做到每周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

2.加强毕业实习、大型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的安排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毕业论文开始前要做好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大型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更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实习,能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适合的论文选题。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的选题才能真正写好。学校应该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设,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同时也应尽可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3.加强制度管理,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监管流程

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在管理毕业论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该有相关领导和教务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学校应该成立毕业论文监督委员会,设置常规管理机构,院系也应该成立院系级毕业论文监督小组,从选题、中期到后期定稿分阶段监督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论文形成后,要对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不合格者则要求学生进行二次答辩或延期毕业。另外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如果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不合格,也应该对其指导教师一定的处罚。

4.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申请学士学位的依据,学校应该在大四上学期时就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只有认真撰写好毕业论文才能拿到学位证书。同时也应该对指导教师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责任,增强其责任感,更好地完成指导教师的使命。

5.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恰当处理就业实习和完成论文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在最后一个学期往往会到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习上,用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明显不足。有些学生此时就无法平衡实习和完成论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找工作为借口,不认真撰写论文。相关的部门和辅导员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在写好论文和就业实习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教务人员、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重视起来。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指导教师增加责任感,学生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前提下,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8).

水利毕业论文 篇六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一份《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获准立项的部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7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大学毕业论文饱受诟病,并始终成为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质量的严重注水,还在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改变本科生论文单一考核方法,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展示专长,也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创新浪潮的时代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要。

虽说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在乎论文水平的高低优劣,因为毕业论文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研究水平,不少毕业生为了应付过关,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东抄西拼,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研作品则不同,既需要学生选准课题和研究方向,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制;其中,由于研制作品必须与实用性相对接,可以使高校学术考核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这将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与考核开辟新的思路,也会为高校教学和创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水利论文 篇七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论文正文: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1、“资源水利”是水利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阶段

人类的起源与水休戚相关,正因为如此,“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成为中国的最早文字之一。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将“水”与“利”两字联合起来成为“水利”的是《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不过此时的“水利”只具有捕鱼、编织、捕鸟等涵义。司马迁最早明确了具有专业性质的“水利”的内涵,他在约公元前104年椆?1年完成的《史记·河渠书》著作中,加以明确,该涵义运用了几千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导入,人类不断为“水利”赋予新的内涵。概念逐步演变,蕴含了人类对客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或者模式,由于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以及研究的角度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略有差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是由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对水的需求及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程度共同决定的。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三个阶段,(1)原始水利阶段,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这在我国一些地区如老少偏地区依然存在;(2)工程水利阶段,有的学者称为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处于这个阶段;(3)资源水利阶段,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结合,强调综合优化配置水资源。

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

“资源水利”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资源水利”能否在实践中被认可和实施,作者认为,“资源水利”具有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点,即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核算理论。

2.1“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从总的情况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从系统理论来考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能仅仅局限于水资源本身或者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且应该着眼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更具体地说,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应该采取一体化方略。

所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是指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南,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管理。其主要思想是,水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是对环境有相当制约的环境资源,他对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福利的提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动一发而牵全身”的系统方略。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在客观实施上具有多层次性。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从效益上来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最终目标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效益衡量时空尺度必须较大。如充分利用当地当地的降雨资源,从局部上来考察,可能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整个流域的角度来认识,假设流域的各个区域皆以留住当地水资源为己任,流域水资源地表径流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导致大江大河的断流,引起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是以流域可承受能力为极限,是有条件和限制的。

从“资源水利”内涵来看,它基本包含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将水资源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视野下进行综合开发管理,这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资源水利”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实践中升华,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面对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难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现实推动力,自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后,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大大超过起创者意料之外。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平衡”、代际之间具有“平等发展权利”成为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理念,该理论要求我们:

(1)树立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对于地表水资源等可更新的资源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对于深层地下水等不可更新资源要减少其消耗,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并尽可能用可更新资源和其它相对丰富的资源来代替;

(2)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时,不仅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永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层次性,包括资源层次、环境层次、社会层次、技术支撑层次等等多方面,它站在全球或者全社会的高度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高效耦合才可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层次。尽管“资源水利”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其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目标是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结合大空间和大时间跨度,其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资源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深化与拓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资源水利”支撑点是无可非议的。

2.3“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三:资源核算理论

资源核算理论是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其主要思想是:资源是国民财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将资源环境纳入到核算体系,以消除因不计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而形成的国民经济虚假成分,使管理者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经济发展的过程、效果和潜力,推动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加强资源高效管理。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由于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牵涉面非常广泛,对其进行核算进而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成为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水资源污染,不仅造成水资源财富本身价值的折损,使水资源贬值,而且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在对其进行治理过程中,也涉及到各个方面,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包括企业)每年的投资额度有限,环境治理投资增加可能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相应的建设,如果不进行投资治理,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潜在的威胁也可能严重地影响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投资者常常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给开发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所带来的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地震、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岸的变化、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演变、淹没土地所带来的大量移民等,其损失可能超过经济效益,如果将论证的目光仅局限在水利工程的本身,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会被掩蔽,很难全面准确地估算水利工程效益;水资源的配置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和水资源可多次利用的性质存在,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增添了许多障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在特定的水资源量情况下,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如何分配牵涉到诸多方面,即便是工业用水内部的分配也复杂多样,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佳效益,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最终目标,配置是否合理的衡量手段极其重要。水资源节约也是全社会的工作,如何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方法,是节水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农业节水为例,节水技术设很多,既有传统的技术,也有喷灌、滴灌等新技术,甚至有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选择,是我们必须慎慎处理的大问题。

上述“资源水利”所包含的问题,必须站在大空间、长时间的高度,可以通过资源核算的方法解决,资源核算理论成为“资源水利”理论支柱之一,是一种必然。

水利毕业论文 篇八

水利工程论文3000字(一):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边坡开挖施工;支護技术;研究

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其岩质边坡高度若是超过30m则将其定性为高边坡,而在高边坡开挖施工中若是其出现失稳情况则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为此必须要根据水利工程高边坡的力学结构特征来进行分析如何科学的采用开挖与支护技术提升高边坡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以此来降低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其高边坡开挖对周边土体所产生的扰动及影响,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益。

1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重要意义

国家水利工程行业蓬勃发展,这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是地方政府每年大力支持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建设阶段,边坡结构不规则,对于开展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上受到的影响较大。因此,当水利工程遇到复杂的边坡条件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勘察现场情况,合理实施边坡开挖支护技术,随着工程的推进要即使做好过程检查与控制,作业方案需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缩短整个项目工程周期,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成本控制效果。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边坡岩体脱离并滑落甚至坍塌等疑难杂症问题,改善边坡开挖结构支护效果,从而能够避免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提升施工效率,为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2水利水电边坡开挖支护作业阶段存在的困难

1)地下水渗漏,拖累施工效率。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边坡开挖作业是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边坡开挖作业阶段,基坑通常在设计上都是比较大的深度,所以为了满足要求,要进行有效地施工。不过,在挖掘土壤过程中,通常都会对地表生态产生严重的损坏,地质状态发生变化,地表水分会慢慢渗漏出来。基坑越挖越深,而积累的水分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周围的土壤变成了稀泥。同时,挖掘施工单位在作业过程中很少会细致地认真勘查地下水源状况,所以就算遇到了积水问题,也没有认真设计排水方案,所以边坡开挖过程中常常遇到水浸基坑,水分积聚导致边坡支护施工效率大幅下降。

2)超挖过度的问题比较普遍。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边坡土方开挖阶段,多数是借助人力挖掘的,在地势环境确定好以后,挖掘基坑时两道支撑之间的坡度较平顺,所以人工操作上难以把持深度,导致超挖、挖深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多数情况下的实测基坑深度跟设计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需在设法额外进行修复作业。还有就是多开挖出的土壤,一时间无法及时运出,当遇上雷雨天气时,泥水混着土壤重新回流到基坑里面,也给施工造成大麻烦。

3水利工程施工中高边坡开挖技术分析

1)边坡清理。边坡清理属于水利工程高边坡开挖施工的基础部分,在进行开挖施工作业之前需要对高边坡其表面进行彻底的清理,主要是针对施工区域的植被、杂草、碎石等杂物的清除工作。一般情况下其清理范围需要超过所设定的开挖线5米外,以此来为后续的高边坡开挖施工提供基本的施工保障。

2)土方开挖。在进行土方开挖作业时需要注意其多数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分层开挖施工作业,在高边坡开挖施工中需要注意对每层的削坡厚度进行控制,通常其会控制在3米左右。并且在土方开挖中其多数是采用机械与人工进行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作业,在应用机械完成开挖施工后需要利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来进行修坡,这样能够使开挖施工的高边坡区域形成一定的坡度,为水利工程排水提供基础条件,这样可以防止在高边坡上出现积水留存的情况。

3)石方开挖。在石方开挖中其具有较高的施工难度,因此在实际中必须要按照设计方案的内容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施工,在石方开挖中其通常会采用爆裂施工方法来对开挖进行处理,目前主要是应用预裂爆破施工技术来进行作业。在爆破作业中需要对其各项爆破参数及炸药用量进行控制,以此来构建起合格的爆破网络,从而降低在爆破作业中的危险性。在进行爆破钻孔施工之前需要对钻孔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此来保证钻孔之间的间隔能够保持在相同的距离,其一般需要使间隔距离在50cm左右,并且对于钻孔的深度需要使其在50cm以内。

4水利工程施工中高边坡支护技术分析

1)锚杆技术。锚杆技术的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边坡开挖支护技术中最为广泛。在水利施工时,利用锚杆固定边坡的岩体可以提高边坡开挖工作的效率、质量自己安全系数。锚杆技术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小、施工便利、安全系数高,并且可以通过完全人工操作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运用,是一种便捷的技术。但是施工单位应用这种技术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质量,从而保证锚杆优秀的性能和质量。另外,在锚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施工人员主观判断,分析岩体情况,找到坡位存在隐患问题的某一边,再判断岩石的走向和倾斜角,调整施工设备,控制钻头和岩石的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岩石中钻出放置锚杆的孔洞。

2)钢筋的铺设技术。钢筋铺设作业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最为基础的一环。通过合理编排钢筋的顺序、数量,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边坡支护的作用,从而给予整个水利工程长效使用的有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钢筋铺设作业是一项相对较为简单的工程,但相关的施工人员也要将设计图纸、设计意图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确保了解到整个工程的流程后在进行具体工程,要将经验主义所摒弃,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的工作。由于边坡支护工作往往工程量相对较大,支护工程的规模也相对较大,所以其钢筋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连接工序。尽管目前市场上也能供应相对较长的钢筋,但综合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绝大多数的施工单位还是会采用绑扎钢筋。

3)混凝土喷涂技术。在水利工程的边坡开挖防护中运用混凝土喷涂技术可以在边坡和外界环境中建设隔离带,避免边坡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变得不稳定,对边坡进行有效防护。喷涂技术具有原材料易获取、施工速度快、施工后对原本土壤条件影响较小的特点,在目前的边坡防护技术作业中最为常见。利用混凝土喷涂技术还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的冲击可能带来的边坡坍塌现象,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对长时间接触水资源的设施起到增加其强度的作用。同时,混凝土喷涂技术也需要严格的施工要求。喷涂作业只有分次有序的进行,保持干净无杂质无灰尘的条件才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效果。当然喷涂设施需要工作人员的实时检查,防止设备过热或者其他异常现象的发生。

4)钻爆技术。当前的水利施工中钻爆技术的应用比较少,因为该项技术通常在质地较硬的工作区使用。不过,通过结合锚杆和混凝土喷射可以有效提高边坡开挖工作的安全系数,对边坡发挥支护作用。需要施工单位注意的是,运用钻爆技术一定要考虑开挖地点的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同时采用正确合适的施工角度和施工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最基础并且最重要的一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对这项技术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在严格控制的基础上,保障技术的合理化运行。

水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问题;对策;建设规模

1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概述

为了实现对水利工程档案的高效利用,增强应用效果,则需要对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结合实际的水利工程条件和特点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有序管理,积极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实际的档案管理中,需要以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为重要目标,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有效性,给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决策、施工、养护管理等提供有效依据。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严格落实,并保证档案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2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以前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化,之前水利工程的档案都是纸质化的不利于管理与保存,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通过信息软件以及相应的平台进行保管比较方便查阅。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来说,将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化之后,可以简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使档案的管理更加简单便捷。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使档案的分类,组合等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又大大降低了该类工作的错误率。同时,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纸质档案的防尘,防虫等问题,同时纸质档案的存放又比较占空间。将档案信息化不仅可以减少档案存储的空间,通过采用硬盘,光盘等载体来存放相应的档案,便于档案的存储与携带管理。将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化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相应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查询相应的文献档案资料这样极大的,方便了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的构成在细化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研究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体系构成加以分析。构成的要素具体包括:1)档案管理制度:像地方性法规、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隶属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制度的范畴;2)档案管理机构: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参建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的支持下,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专业保障,确保了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效性;3)档案管理技术:通过对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及利用这四方面的综合考虑,有利于丰富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技术内涵,为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提供技术保障;4)管理人员:在提升水利工程档案专业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重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落实好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工作。

3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各领域档案管理工作方法的更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然而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水利工程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仍采用纸质形式,档案利用也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这样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显然是不能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并且,落后的档案管理方式,还容易使档案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对实际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3.2档案管理缺少安全性

实际上,在电脑中录入纸质档案的重要内容形成电子文档,通过软件进行管理,就是水利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但是我们无法保证电脑不会出现系统漏洞,导致电子文档丢失和被不法分子偷窃的可能性,所以电脑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档案数据泄露,那么对于我国的安全、民生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3.3管理制度不严

因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这方面的管理体系应用效果不显著,制约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着水利工程运行效果及专业资料的利用价值等。具体表现为:1)由于既有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应用中缺乏适用性,导致水利工程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效率有所降低,难以满足管理体系科学应用要求;2)实践中因档案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致使相应的管理工作质量缺乏保障,对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利用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3)思想上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制度落实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管理体系构建不及时,从而降低了该工程档案管理及利用水平。

4健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的对策

4.1完善档案管理相关设备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实现,比如计算机、电子阅览设置等,所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和发展离不开一套系统完善的设备。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水利工程建设大幅提升,相对应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一套完善并且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更好的管理档案资料,还可以大大的缓解工作人员的管理压力。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设备是光盘储存设备,或者计算机磁盘储存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设备可以在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当中奠定夯实的基础。

4.2加强档案管理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档案工作与管理意识间是互相促进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好坏与否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为了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很好的落实到位,我们就必须将工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施落实。

4.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要有计划、有方法的培养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人员要严格遵循《档案法》法相关规定,将档案管理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应用到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

4.4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处于非独立结构,比如只是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档案室,没有独立的管理中心。

4.5營造良好的电子档案储存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室全面采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提高查档时的效率。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实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完善

5结语

水利毕业论文 篇九

关键词:农业水利;毕业设计;问题;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95-02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一次重要的专业排练和预演。毕业设计质量不仅反映了一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也是一所高校教学成果和办学水平的直接展现,理应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专业前身是1958年东北农学院在土地规划系创办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千名以上的农业水利人才[1]。目前,我校农业水利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每年3月初左右开始,至6月上、中旬组织答辩并完成论文提交等工作,期间历时约13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结合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实践,笔者对目前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毕业设计的一些发展模式。

一、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影响毕业设计的主要因素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外语计算机过级、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问题。在时间方面,毕业设计往往与考研(准备及等待录取结果)、毕业求职等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把毕业设计放在应有的地位,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学习、跑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存在观望、等待、抄袭、“都能通过”等侥幸心理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就业(或硕士研究)方向与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存在“毕业设计无用”的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指导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由于各层次的专业教师一般均担负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晋职称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课堂教学、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实施科研项目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无暇顾及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窘况,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3.毕业设计不易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难易(内容)、宽窄(范围)、长短(周期)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内容较难、范围较宽、周期较长的题目,学生不易按时完成;反之,又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教师承担的项目一般不易分离出较独立完整、适合毕业设计的短期研究内容,学生也很难在数月内熟悉项目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因而一般只能做些简单的辅助工作。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教师能接触到的实际水利工程设计项目并不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要求不重复,要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无疑给题目的拟定增加了难度。

4.毕业设计经费投入较少

农业水利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开支主要有:实习期间的交通费用、购买各种资料(图书、数据等)和试验原料的费用、打(复)印、出图及印刷费用等。目前,我校本科毕业设计经费为50元,很难满足各项开支需要,直接影响了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一)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从历次修订和执行的本科教学计划看,农业水利专业以往和当前开设的课程,足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工作和基本科研所需,关键问题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专业识并能灵活地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能否在大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主动加强知识储备和拓展专业实践技能。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不局限于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即使在学习成绩好,或者已经被确认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当中,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并不多见,“学习好”基本等同于“课程考试成绩较高”,而不能代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

(二)主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掌握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并利用便利的校园网查阅文献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查过文献,需要专业文献时仅在网上搜索一些网页文件,复制粘贴一下便草草了事。指导教师详细布置好的设计任务,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需要老师事无巨细地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试验方案的制定,数据的观测、收集及分析处理等能力均为空白。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独立完成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密切配合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有时需要小组集体完成,然而小组成员往往存在观望、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理,相互推托,不愿主动承担任务和责任。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

农业水利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较多,一般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编程语言(如Microsoft Visual Basic)、绘图软件(如AUTO CAD)等。从专业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无论对于学习或工作,开设的这些课程和课时量已足够,并且这些软件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自学并逐步提高熟练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配备个人电脑的学生为数不少,但学生在基本的Word编辑排版、Excel绘图及公式计算、简单的程序编制、CAD制图出图等方面的熟练程度远不及网络聊天和电脑游戏。

(四)文字及口头表述能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层次不清,语句不通,详略不得当,标点符号乱用,错字别字常见。在与教师的沟通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明显不足,不善于应用专业词汇表达专业研究内容。

二、农业水利专业毕业设计发展模式

(一)知识脉络的传承

从农业水利专业阶段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体现在对不同课程的学习方面:在大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从大二学年开始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至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生基本修完教学计划开设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虽然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更多的情况是在每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很快转入到新学期的课程学习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

毕业设计往往针对较完整的项目,可能涉及“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水力学”、“钢筋混凝土”、“水利工程概预算”、“水泵”等多门课程知识,然而,在这些课程的独立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传达涉及的其它课程的所有知识。课程设计虽然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一门课程知识的运用。因此,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角度看,需要专业任课教师间的密切配合,尤其要突出强调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应用范畴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重点解决好专业知识脉络的传承问题。

(二)与专业对口单位的协作

(三)本科的导师制

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指导教师也有了比较稳定的助手。对于有课题和项目而无助手的中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2]。结合我校农业水利专业阶段教学的实际,可以考虑学生从大三学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协助教师和学长查阅资料、开展试验、撰写材料等逐渐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研究内容,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结语

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提高的专业技能程度有限、专业学习和专业应用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教师不得不在短期内对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电脑、应用文写作等技能进行“拔苗助长”式的短期培训。通过知识脉络的良好传承、加强与对口单位的协作以及本科导师制等方式,有望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大幅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比赛活动、加大学校经费投入等方面促进毕业设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论文 篇十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4.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4.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公务员之家

水利论文 篇十一

防渗墙一般要求墙体厚度小、渗透系数低、柔性强、耐久性好及单位面积造价低。防渗墙施工有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锯槽法、链斗法、薄型抓斗、射水法和倒挂井法等成墙工艺。

(一)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成墙工艺

多头深层搅拌桩机一次多头钻进,把水泥浆喷入土体并搅拌,使土体与水泥浆液混合固结成一组水泥土桩,桩与桩搭接形成水泥土防渗墙,目前最大成墙深度为22m,水泥土渗透系数<10cm/s,抗压强度>0.3MPa。其优点是施工简便、无泥浆污染、造价较低,适用于粘土、砂土、淤泥和砂砾层(砂砾直径小于5cm)。实践证明,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在地下防渗工程中质量可靠,投资最经济、最有效,具有一定发展前景。

(二)锯槽法成墙工艺

在先导孔中,锯槽机的刀杆以一定的倾角一边作上下往复切割运动,一边以0.8-1.5m/h的速度(根据地层状况)向前移动开槽;被锯切割下来的土体可由反循环或正循环方式的排渣系统排出槽外,并采用泥浆护壁。浇筑塑性混凝土,形成宽度为0.2-0.3m的防渗墙体。锯槽机由行走底盘、动力及传动系统、刀杆及支架加压系统、排渣系统、起重设施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传动方式有机械式与液压式2种。以不同规格的刀杆进行组合,开槽宽度可达0.2-0.5m、深度达到40m。锯槽法的优点是连续成槽、工效高、墙体连续、质量好,并且成墙深,适应于粘土、砂土和卵石粒径小于100mm的砂砾石地层;还可以采用自凝灰浆、固化灰浆形成不同强度和抗渗指标的防渗墙。

(三)链斗法成墙工艺

由链斗式开槽机排桩上的旋转链斗取土,同时将斜放的排桩下放到成墙深度,开槽机前进开挖沟槽,并采用泥浆护壁,其浇筑混凝土方法类似锯槽法。链斗式开槽机的开槽宽度为16-50cm,深度可达10-15m。适应于粘土、砂土和粒径小于槽厚的、含量小于30%的砂砾石地层。

(四)薄型抓斗成墙工艺

采用斗宽为0.3m的薄型抓斗挖土开槽,泥浆护壁,浇筑塑性混凝土或用自凝灰浆形成薄壁防渗墙,最大成墙深度可达40m。适用于粘土、砂土及卵石和砂砾的含量与粒径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

(五)射水法成墙工艺

射水法成墙设备主要由造孔机、混凝土搅拌机和浇筑机组成。利用造孔机成型器内的喷嘴,射出高速水流来切割土层,成型器上下运动切割修整孔壁,采用泥浆护壁,正循环或反循环出渣。槽孔形成后,浇筑水下混凝土或塑性混凝土,形成薄壁防渗墙。成墙厚度为0.22-0.45m,深度可达30m.成墙垂直精度可达1/300,适应于粘土、砂土和粒径小于100mm的砂砾石地层。在1998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过后,在长江、赣江、鄱阳湖等国内重要堤防加固工程中,射水法得到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灌浆类型及其特点

土石坝坝体、坝基防渗处理中灌浆方法主要有均质土坝及宽心墙坝的坝体劈裂灌浆、高压喷射灌浆、坝基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等。

(一)土坝坝体劈裂灌浆

土坝坝体劈裂式灌浆是运用坝体应力分布规律,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劈裂,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从而堵塞漏洞、裂缝或切断软弱层,提高坝体的防渗能力,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使坝体内部应力重分布,提高坝体变形稳定性。针对裂缝的局部灌浆,在可能有裂缝的区域,均匀布置类似固结灌浆的灌浆孔群;对坝体施工质量差,甚至出现上下游贯通的横缝,一般应做全线的劈裂灌浆。我国广东省宝树水库用土坝坝体劈裂灌浆技术来解决土坝坝体的渗漏问题,结果表明灌浆后坝体密实度得到提高,渗透系数降低,背水坡湿润渗水现象消失,坝体渗流量减少70%以上。

(二)高压喷射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是借助于高压水泥浆液射流冲击破坏被灌地层结构,使水泥浆液与被灌地层土颗粒掺混,形成壁状固结体而起防渗作用。根据被灌地层结构和防渗要求不同,又分为定喷、摆喷和旋喷。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处理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工效高、料源广、造价低,搭接防渗的效果好。缺点是:机具较多、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控制不好易在较大(>200mm)颗粒背后形成漏喷现象。

(三)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

卵砾石层的防渗帷幕灌浆大都采用粘土为主加少量水泥的混合浆液进行灌注,不同于在岩石中灌浆。卵砾石层灌浆难以形成自立的钻孔,故常采用套阀式灌浆、循环钻灌阀跟管灌浆、打管灌浆的方法。因受地质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控制浆液的填充范围,为达到相对较高的防渗标准,常需采用3排以上的灌浆孔。随着防渗墙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较少采用该方法,仅用于当灌浆作为补充勘探的手段,同时兼顾防渗处理,可以更加准确地针对发生集中渗漏的地点,通过少量的灌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四)控制性灌浆

控制性灌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改进型灌浆工艺,是对传统灌浆工艺的一种调整,通过控制浆液压力和流量,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灌浆范围,节约时间和投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除险加固,多可以采用防渗、灌浆的方法得到有效处理。针对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开挖量小、占地少、设备简单、灌浆工效高、造价低、对临近建筑物影响小的特点,应用较广。

水利毕业论文 篇十二

摘 要:传统的工科实验室教学主要是对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对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倡应用型教学的今天,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环节。文章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实验室在工科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应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验室;工科;水利水电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36-02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毕业前对所学课程的一个总结。一直以来工科建筑专业毕业设计都是以设计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毕业设计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传统的建筑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物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预算等,它们都是依托实际工程资料进行虚拟施工安排。随着大学职能的转变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提出,这就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原有的建筑物设计、施工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时,实验室的利用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工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毕业设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假定工作实际内容为主的毕业设计,另一种是以资料搜集论述为主的毕业论文。长期以来工科专业结合实际就业方向,毕业设计都是以设计为主,但在设计的执行过程中却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在网上都有成品,而指导教师的设计资料来源有限,学校资源投入不足,更主要的是毕业设计与很多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同,学生不感兴趣,就会存在抄袭、应付了事等问题,毕业设计改革迫在眉睫。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就要从实际问题入手,应l展设计形式的多样性,丰富选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发挥毕业设计的真正意义。

二、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

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对工科的实验室来说,实验内容并不能像理科实验室一样有丰富独立的实验内容,所以对工科实验室利用率较低。高校工科实验室应用主要是以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课程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其实工科实验室还是很有利用空间的,可以借鉴理科实验室利用方式,通过对课程教材实验内容的验证、对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等检验、将实验器材走出实验室在建筑现场进行原位实验、对不同外加剂对建筑产品的影响等等实验内容进行研究,引入毕业设计或形成毕业论文,既满足了学生就业方向的需要,又培养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开阔了毕业设计思路。综合上面所提出的想法,我们想尝试将实验室对毕业设计开放,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尝试探索工科毕业设计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申请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项目“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项目以黑龙江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为试点,尝试以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开放实验室项目内容为毕业设计题目,为毕业设计探讨一种新的形势。项目预期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扩展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充分利用实验室就不能选择传统的虚拟施工形式的毕业设计,而是通过种种实验数据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实验内容为毕业设计题目,杜绝了学生套用模板、网络抄袭等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字整理能力。但以往工科的实验室很少有科研项目,因为建筑专业以施工方法为主,实验室都只是传统的检测建筑材料或土壤所能承受的力学指标,项目也只是为建筑工程提供相关材料的数据资料,创新性不高。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更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以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选题时将学生意向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题目上可以结合生产实习或学生自主实习内容,对某处工程地质条件或相关建筑材料、结构等进行验证;也可以将教师项目中某些学生可行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如提供实验数据、数据分析等。当然,因为有的科研项目内容与本课毕业设计目标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指导教师在进行选题时应注意难易程度、与教学大纲的交叉情况等。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校资源不单单是利用实验室,高校资源广阔,应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校园网、图书馆、其他专业实验室等,通过校园网中的知网平台可以查阅其他先进的学术理论,以此作为实验项目选题的依据,扩展学生的思路;而通过图书馆文献可以为项目理论确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更好地为实验数据服务。学生要想通过实验完成毕业论文内容,扎实的实验数据是最基本的,但现有实验室涉及耗材及简单的仪器的提供可能存在不足,这样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校园项目提供相应的实验经费,如果是教师科研项目分支,还可以通过项目经费完成,但在项目经费支出等方面还要指导教师严格把关,避免浪费。有些耗材费用过高,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制实验设备。

3.组建设计团队,培养团队精神。既然将实验室实验内容作为毕业设计,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组成自己的设计团队,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合作,更应鼓励学生与就业单位合作,利用就业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及经验,相互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在科研上有一定建树,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展开实际的项目研发,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指导教师应在组成团队后,项目开始前对项目进行细致的分工,同时听取项目组成员的想法,安排每个学生搜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资料,定期进行交流和整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科研经历,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在学术上加以指点,包括资料的整理、实验的操作方法、理论分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论文的写作格式等。

三、实验室在工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在本次实验项目中,指导教师从原有校级青年基金项目“固化剂对分散性黏土的改良研究”中分解出两个小项目申请学校创新实验室项目:“对针孔实验进行改进的研究”、“外加剂对分散性黏土的影响指标分析”,其中“外加剂对分散性黏土的影响指标分析”申请了省级创新实验室项目。两个项目组成员共八人,考虑到水利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一直来毕业设计少有论文形式,所以只确定两个项目负责人将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其他项目组成员以兴趣爱好为主,毕业设计仍选择传统的设计形式。首先从大四上学期开始在学生中选择对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并组成项目组,然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组织资料申请学校相关项目。项目申请成功后由指导教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开始资料搜集:有的学生负责力学部分、有的负责实验原理、有的负责实验过程、有的负责实验材料作用,由学生自己在学术网站及图书馆搜集资料整理成小论文,定期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最后形成实验计划。在经指导教师对实验计划进行审查后,开始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计划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耗材、实验步骤、实验预期目标等,所涉及实验的相关材料,如土壤固化剂、分散性黏土土样以及其他实验耗材等,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由所申请校园项目经费统一购买。项目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师指导,这主要是避免实验仪器在错误操作使用过程中损坏。实验项目应在本学期结束前完成并形成实验报告,如实验中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最后对解决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二次分析。本学期结束前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组织学生开始毕业设计选题,由两名实验项目组成员分别将此次实验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其他学生选择其他设计题目作为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始,两名学生根据之前实验报告,搜集资料对实验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完善,并形成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由于前期实验已经完成,因此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毕业论文答辩时应邀请实验室教师、工程师、项目指导教师共同参与,针对项目内容力求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原理,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

四、结论

1.因为本次规划项目为期一年,但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只有一学期,所以在实验阶段对实验中存在的如返工、发现新的问题、实验错误整理等修改时间不够充,大四上学期学生课程较少,时间比较充裕,但是实验室教师工作量较多,学生又没有科研经历,在对很多情况处理上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增强。

2.在实验过程中,从耗材的购买、土样取得、联系其他实验室等细节工作上,学生执行力不够,未来在项目进行中应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

3.从毕业设计答辩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原理掌握上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毕业设计答辩组提出的问题,涉及基础理论、实验原理等,学生答辩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及认识还很不够,未来大三学年下学期学生就应自主完成项目申请,并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且教师要加强对实验操作、理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力度。

综上所述,对学生利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理论上还是可行的,应对项目组成员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不断完善实验执行内容,执行过程中关键点还是培养科研兴趣及理论知识运用。

参考文献:

[1]孟昭霞。高校实验室创新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2]邢丽波,桂馨,康九红。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

[3]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4]荣华伟,钱小明,钱静珠。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收稿日期:2016-09-07

水利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水利;精准扶贫;建议

1水利精准扶贫的特点

1.1水利精准扶贫难度大。有人把精准扶贫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精准滴灌,要确保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而农村水利涉及千家万户,不可能像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民政救助等工作一样进行一对一的扶贫,除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水利工程都不可能把每项工程建设到农户家里,只能以民生水利建设为主,力争通过“大水漫灌”惠及千家万户。1.2水利精准扶贫任务重。根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资料来看,目前农村致贫最重要的原因是疾病,占贫困户的40%左右,而饮水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民疾病的发生,除卫生部门的努力外,必须改善农村水环境,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这是水利精准扶贫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1.3水利扶贫具有持久性。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导致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年老体弱和残疾智障,缺乏健壮的劳动力;二是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突发疾病、重病;三是交通闭塞,缺乏资金和项目;四是文化素质低,缺乏创造性生产力;五是自然环境不好,水力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差;六是自然灾害。要解决好自然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造成的贫困不是一朝之事,水利扶贫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打一场持久的水利扶贫仗。

2当前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利精准扶贫,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水利工作的特殊性,水利精准扶贫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水利精准扶贫难以满足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民持续增产增收难;二是水利精准扶贫难以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三是水利精准扶贫只能试点进行,难以满足大面积贫困农村的需要;四是水利精准扶贫是使用水利部门的建设资金,没有整合其他部门,如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的开发资金;五是水利精准扶贫缺乏整体规划,项目建设拉动效果不明显。

3开展水利精准扶贫的建议

3.1发展生态水利,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水利精准扶贫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引导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一是建设和修复生态完整、水质良好的天然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使水下有鱼苗水草、空中有白云禽鸟。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做到水源、家园、田园“三清洁”,杜绝家禽粪便等直接流入水源地,确保农民生活饮水安全。三是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3.2瞄准老少边区,精准扶贫做到有的放矢。水利精准扶贫要有针对性,要把重点项目向老少边区倾斜,避免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浪费,做到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要结合形势的发展制定新的优惠措施,拿出更多的水利项目支持老少边区,把水利项目规划到最需要的地方,把资金用在最贫困落后的地区和乡村,让广大贫困户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水利建设的成果。3.3建设饮水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既有资源型缺水,也有工程型缺水,各级地方政府要有专人对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按照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防护与治理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合理、科学、高效地规划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力争实现建设一处、美化一方、带动一群、富裕一代。3.4深化水利改革,保障水利设施可持续性运行。巩固水利精准扶贫成果需要彻底改革水利工程建管制度。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修建家门口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通过明确产权、改革水权等措施,对堰塘等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到户、产权到人,赋予农民更多的产权,使农民自觉地参与农村水利的修建管护。建立水利精准扶贫机制,确保帮扶缺水户,让贫困农民享受到民生水利的建设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水文化精神扶贫,引导贫困农民爱水、节水、惜水。

[参考文献]

[1]陈振华。湖北省委“三万”帮扶活动与山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134-136.

[2]李广彦。打好水利“精准扶贫”攻坚战[N].中国水利报,2016-01-21.

水利论文 篇十四

①水利管理的问题还表现在城市排水方面。2012年,北京市迎来了夏季的大暴雨,城市的公路已经成为了“河路”,对广大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城市给排水工作属于水利管理的一部分,在日后的相关工作中,需要通过水利技术创新区解决,实现问题的彻底根除,建立良性循环。

②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水利管理不能单单从管理上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管道的改建、污水的收集等工作,仅仅能够从表面上控制住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在于水利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合理应用,彻底解决水利管理中的众多问题,为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

2水利技术创新的应用

2.1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信息化技术可以说是水利技术创新当中的领头者。首先,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准确的制定防汛预案。随着人为环境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也在增加,按照当下的速度,一旦夏季来临,汛期也会如约而至,并且对广大的城市地区造成较大影响。通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搜集到汛期的很多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洪水暴发的概率等等,通过综合统计,制定更好的防汛工作。其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快搜集到往年的相关信息,包括抗洪方式、防汛方案、降雨量、降水量等信息,为当下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手段的应用需要持续性更新,固有的系统并不符合当下的需求。当下主要采用的信息系统是GIS系统。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GIS系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运行,通过智能型的方式提供各种资料的查阅,实时查看电子地图。由于天气变化对水利管理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应用GIS系统,可以随时搜集到想要的信息,为水利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②应用GIS系统,可以将各个资源进行空间性的定位,对各项信息直接实时的查询和浏览等相关功能。

2.2RTK技术的应用

水利管理工作在当下的进行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GIS技术虽然具备的优势较多,也融入了很多的创新元素,但是面对大范围的问题,此种技术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RTK技术则不同,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面对水利管理的各项问题,RTK技术的应对方式和应对手段,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的需求。

①应用RTK技术,可以实时实地的在野外采集时,直接得到精确度为厘米级的数据。水利管理工作不仅仅要在室内进行,同时还需要对野外数据的精确收集,供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参考和上层管理者做决策。精度较高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管理方案,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个更加理想的成果。

②RTK技术在载波相位的基础上可以实时并且动态的得到定位值,能够直接准确得到坐标中的相应的三维数据,并且实时的将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由此可见,RTK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仅可以解决水利管理的数据和资料问题,还可以为水利管理建立良性管理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RTK技术的综合性较强,GIS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两种技术的应用领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单一应用或者是联合应用,才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工作成果。

3总结

上一篇:建筑毕业论文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2020年财务总结及2021年计划 2024
  • 2020年农业科研单位工作总结个人
  • 会计岗位工作计划怎么写 会计岗位
  • 货品组织验收范文怎么写通用5篇 货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