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共18篇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共18篇

更新时间:2024-04-1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本文初步探讨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应该从考核标准开始进行根本的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文素养考核标准

人本主义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也许是一种狭隘观念的影响吧,人文主义的培养任务总是落在语文这门学科身上。而近年来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中国的语文老师突然间成了千古罪人。这种情况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为什么提高人文素质的任务就一定要全部压给语文这科呢?它本来就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英语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情况。

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能把人文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学校实在很少。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但这些能全怪老师吗?在背后遥控老师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这些无形的指挥棒。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所考的无非就是听力、单项填空(也就是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写作这几大类型。这些题型我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时就耳熟能详。这种考核方法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误认为英语就是由词汇,语法,技能构成的。会做题,会写点简单的应用文,会说几句英语就是把英语学好了。老师教点别的都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浪费学生的大脑储存空间。我们这一代人上了大学专攻英语后才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亚,什么叫十四行诗,才知道讲英语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英语的,有些地方是从小学开始,对于一门语言,难道我们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时间去研究它的语法词汇,才能去真正接触和了解这门语言吗?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如必修1Unit1,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当时讲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讲了集中营,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们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

W?W?W?.

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学会幽默,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如:

''''?

W:Swimming,Ithink!

''''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欣赏英语,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当然我这里举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实在很多处我们都能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人文闪光,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说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个人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做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课标》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对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

(1)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

(2)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阅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

(3)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如单项选择),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书目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二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提高育人针对性、实效性,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十八届三中全会《_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创校起坚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香港科技大学(The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在建校20余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Symonds(QS)编制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上,连续三年位列亚洲第一。法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Emerging和德国就业顾问公司Trendence通过调查世界5000家公司而排出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中,港科大名列全球第18位、亚洲第2位。港科大EMBA课程项目连续5年位列《金融时报》EMBA全球排名第一。学习借鉴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经验,可以为内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借鉴。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三篇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_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宽广视野培养教育学生,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放在重点。如何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目标,是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人文素养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要全面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教育。高等教育承载着在思想道德上引导社会文明向前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重任。为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健全和谐的发展,高校迫切需要树立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现代大学精神。就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不高。因此,加强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首先,在和谐社会视野之下,高校要明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作为高等教育目标的重点。和谐社会视野之下,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任,就必须重新明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将和谐教育确立为发展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逐步改变以往单纯以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培养目标的模式,纠正高等教育目标中的某些偏颇。

一方面,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忧患意识、良好的现代自由人格和品位、努力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以及诚信、博爱、奉献、敬业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科学素养。包括渊博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等。也就是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现代科学人文素养,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并由这些人才承担起传承和创新民族精神的重任。其次,以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前提,重新确立高校对所培养人才的考核评价标准。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之下,高校要实现新的人材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必须尽快完善高校人材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并构建新的完整的人才素质评价标准体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高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这样的办学标准导致部分高校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人文教育本身,也因科技教育的强大作用,表现出知识化的倾向:一些高校虽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却忽视了最本质的对人的培养和完善。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严重失衡,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事实上,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决不单单是学历问题,人文素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文素质高的大学生,无论在求职面试,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表现都比较突出;而那些人文素质较低的毕业生,则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或者名利诱惑面前迷失自我和方向,并因其人文底蕴不足,即便这些人专业技能水平很高,也往往缺乏发展后劲,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它掌握在谁的.手中。”一个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正确运用,是由其文素质水平高低决定的。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丢掉了这个根本,教育就失去了骨血。就当前高校而言,要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必须在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增加人文素养水平考评的内容。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人文社科类活动和表现以及成果作为衡量大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将人文素养教育进行的好坏作为评价大学等级的标准。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高级人才。第三,打破传统单纯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教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内容,寻求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融合贯通。要实现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最主要和直接的途径就是调整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人文素养及相关课程的比例,并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巧妙灵活地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当前,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失衡严重。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据绝对优势,有的高校甚至高达70%以上。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人文教育在高校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因为人文课程不受重视,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处境也尤为尴尬。人文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压缩,科研项目也一再被削减。在经济社会的现实面前,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被严重忽视,变得无足轻重。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针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的比例,增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各高校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探寻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融合贯通的方法和渠道,在学生最重视、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并在人文素养课程的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实质的帮助和保障。最后,高校要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拥有现实的肥沃土壤。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和谐校园的人文氛围,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素质养成,也能保证大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实现人材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高校的内部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和文化管理制度建设。它是一所大学的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体现。高校通过创建各色各类、形式内容丰富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荣辱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向大学生传达出去,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完满美好的个性,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培养自由开放的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等,进而提升大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并最终实现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目标。

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高等院校必须把和谐教育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支撑点和基准价值选择。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对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以及构建和谐教育、创建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山西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王利琨.浅论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3]林世选,单培勇.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_.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六篇

英国教育家纽曼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笔者认为虽然今天的高校,绝大部分承担着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重任,但大学的理想依然应该定位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品行,而这一理想的实现将最终取决于人文素养类课程。因此,我们今天需要重新来认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还它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面目。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振臂一呼,全国高校均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类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之下,我国大部分高校早已将先生的初衷抛之脑后,纷纷停开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课程,即使开设的院校,课时也一再精简,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一)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

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润物无声的品味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涵养过程,对高校来说,不应该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而忽视人文素养类课程,在高考新政提高了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地位的趋势下,大学就必须做好接力工作,要勇于扛起这杆文化传承的大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给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公文写作等课程以应该有的课程定位。20_年时,东南大学王步高先生曾指出,高校的课程应该由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人文素质课三部分构成。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人文素养教育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给这类课程应有的重视,而不是一味的削减课时。同时,各专业均应开设这类课程,越好大学,名牌大学,越应该重视这类课程。因为这些大学培养的都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没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很难胜任未来的社会需要的。

(二)教师地位与待遇的改善

目前,高校即使开设了人文素养类课程,也始终是边缘学科,学校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就在教师队伍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使满腔热情的备课、授课,依然得不到应用的重视。长此以往,这些教师的热情也被消磨殆尽。故而,要想真正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授课效果,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在地位、待遇等方面,给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以适当倾斜,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将随之提高。

(三)学生的硬性考核体系的建立

由于人文素养类课程一直以公共课的身份出现,因此,学生完全没有给予和专业课同等的重视,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下降的现状,我们还缺少自觉,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在高校模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形式,设立汉语人文素养等级测试,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有了有效的课程考核模式或测评机制,必将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改革必将带来阵痛,这就需要上至学校,下至教师和学生,都为之做出积极地努力,待学生接受社会和岗位的检验之时,必将证明阵痛的有效代价。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七篇

随着军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军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军校也不得不对军事人才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随着军事化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单一的素质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军校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构建和创新。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目标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包含人文知识、社会心理和人文修养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综合特质,内在表现主要足相对稳定性,外在表现主要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主要是对人外在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精神气质进行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的隐喻性特征和人文道理的体认性特征以及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二)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

第一,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主要是对学员传授人文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判断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社会感情,使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完善品格。第三,基本素质教育还包括对学生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人文素质要求将科学精神可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有更加明确深入的认识。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荣辱意识和责任感,并对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开发和创造,从而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心理方而的培训,旨在强化学生的承受能力,提高学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军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较低,人文知识薄弱

“由于军校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通常比较重视专业技术的应用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①很多学,在学习的过稃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即使有少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也足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在极大程度f阻碍了军校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据调查,只有大约15%的学,1i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乍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部分军校学生在文史知识和艺术的摧赏力等方面水平较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真正阅读过的军队学生才有不到2/5,大约有9%的军校学生没有看过哲学书籍。这些问题严重反应了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方面较为缺失,也对我国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教育理念落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理科教育为主,“轻文重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人文素质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差距,没有特别的使用意义。军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军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课程的设计上偏重于军事技能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人文素质教育归为边缘课程,并没有十分得到很好地应用和推广。由此可见,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理念还是较为落后的。在当前的军校教育中,很多军校只是盲目的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数量,而并没有在教育理论方面进行革新,尽管很多军事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人文教育讲座,但是多数只是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三)课程较为狭隘,人文课程比重较低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军校教育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的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和保守,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首先,军校教育在设计课程时只注重每个专业的课程分科,并没有设计相应的综合课程,在已经开设的课程教育中对必修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选修课程,使得很多选修课程只是简单的走一个程序,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比较僵硬,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很多军事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压缩至20个学时,要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概述,只能不断的进行缩减和压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无法真正的扩充,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管理体制过度集中,政治教育程度较高

目前,我囝军校普遍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注重统一性和发展共性,对于差异性和学生自主个性的培养重视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高度集中的军校管理体制和我国国家教育体制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系统性。军队院校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表现也极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管理上比较死板,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对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常常会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过度的强调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有效的实施。

三、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信息化在成为重要社会变革力量的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事院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校是军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军校在进行人义素质教育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和顽强的品质以及敏锐的思维等内弈,和关注学生学爿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发挥军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性作用。同时,军校应该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之外,对于学生处理qt活事务的重要意义。目前,军校教育中学科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更加的阳高度综合发展,不管址科学技术还是发明创造以及军事T程技术等,都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随精我同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军校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广阔的视野。

(二)创设人文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在军校教育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环境或是加工、创造的环境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合理的创设人文环境。首先,军校应该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加强校园的建设,使得学生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背景。其次,军校应该明确教育主题,建立比较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等内容并能反应学校所要引导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应该拥有的相关精神和素养进行大力的宣导,并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将这种正能量的精神和思想注入到学生的体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的发展。最后,应该大力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步伐,联系生活实际,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融人到具体的活动叶I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的净化,构建人文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

军校教育应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的过程ffJ实行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占据合理的比例。专业教育是军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常都是指通过传授相关知识或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成某种专业素质,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需要月J到自然科学的思维,属于一种较为收敛的线性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人文素质是一种非线性、发散的思维方式,不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在许多时候也被人们叫做开拓性思维。这两种思维可以有效的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并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军校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进行合理的统一,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更大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四)实施人文化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化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军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规律和问题,给学生足够的关怀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并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选用研讨、问答以及辩论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式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较为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形式方面,应该将实践教学进行大力的提升,增加课外时问活动,通过一些礼会调杏以及实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时间方面,应该给与学生更为广阔的自主时问进行自主学习,并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问或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学生真正的劳逸结合,提高人文素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军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军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是只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真正纳入到教育的轨道,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军校教学的质量,促进军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八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九篇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大学为完成其本质使命,在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主客观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决策,进而依靠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与控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标。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标必须具体,每一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特定目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包括八个方面: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心理素养、沟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以专业为主,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传统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学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领导,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沟通医学院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按照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不仅形成目标层次递进,而且要有针对性,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旧观念,狠抓教学、管理、服务,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给医学生,但人文素养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论证,在人文课程设置、文化氛围营造、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途径一:整合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的诠释,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完人的一种成功教育方式。通识课程为医学生开设了广博的人文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三类。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广泛接触新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学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通识课程所占课程的总学时比例为15%,接近英国、法国、日本大学人文课程的水平。[3]途径二: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医科大学的文化格调和晶位是由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校风校规校纪等聚合而成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楼、路、馆、所等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他们特定的人文内涵,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学生处、团委、人文教学部门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包括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是独特的。学术活动如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赛、科技创新活动、学术问题研讨会;文体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节,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途径三:开展多层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人文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自我熏陶、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大连医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以理念先进、系统完整、功能多样、资源丰富为特色,围绕素质、能力提高的目标,努力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互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

1.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实践教学。通过社会调查与考察、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参观学习等活动,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体验教育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2.结合医学专业开展的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情况的调查、健康教育宣传、社会福利院义工、卫生法和卫生知识宣传、参加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活动等,让医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加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患者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3.结合专业技能训练,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培养学生主动配合、协调默契的团队精神,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20_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举行。经过两天激烈角逐,大连医科大学参赛队以出色、稳健、娴熟的临场发挥获得总决赛特等奖。4.结合就业与创业开展的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园,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提供多种条件支持学生创业实践,把学生初步具有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体现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能力,将人文教育内化为人文素养,升华为人文精神。途径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的关键因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大学不在于有无大楼,而在于有无大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德性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培养;教师的学术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目前,医学院校缺乏既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又是医学专家的教师。医学人文教学上的诸多理念、理想与临床脱节,致使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国外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哈佛大学的医学伦理课程的任课教师,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为儿科医师,%为外科医师。[4]学院教学与临床教学必须深度对接,建设一支有医师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人文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促进医学生科学精神等道德的形成,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篇

人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人文素养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课旨在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学素养、应用文写作等人文素养类课程是重积累,讲究“慢工出细活”的一类课程,而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的重要改革时期,凡事追求快节奏,讲实效,重利轻文,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边缘境地,无法登堂入室,和各门专业技能课相媲美。当学生在进一步学习深造、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往往缺失的正是这一类知识,而出现了做得出实验,写不出论文;干得好工作,写不了报告;设想的完美,写不出计划等等窘况,纵使胸中有丘壑,奈何笔下无华章。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表现的一个侧面。因此,无论从学生本身,还是高校教师,均应重新认识人文素养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分量、地位与作用,还这类课程该受到的重视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人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易传》的《贲•传》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标志着人类与野蛮时代的告别,魏晋时代,王弼提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人文是指通过教化,建立有序的文明社会。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人”是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文”强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素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所谓“人文素养”,即个体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的素养和品格。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是由医学的本质、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的。从医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高度统一的学科。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从医学的发展要求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医学的出现、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呈现出过度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人文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张扬,医德医风下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本身无法回答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医学呼唤人文精神纠正医学发展的偏差。近三十来,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替代。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点。医学不仅要探寻人的机体病变的生物学原因,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所有这一切,对医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医生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1]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在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加强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教育效果来看,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但不尽如人意。当下,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只强调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只注意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医生的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缺少职业操守和对患者关爱、同情、负责的情感教育,不会处理医患关系。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规范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 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分析 》

摘要:目的探析护士人文素养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要求和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护士10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运用《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而观察组则运用《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素养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和《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对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和人文素养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得分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较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能力考核与培养的重要性,重点考评护士的灵活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从而使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养;护理技术操作;评价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人文关怀护理作为现代化医院和现代医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护理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医疗质量的提高[1]。因此,本文对护士人文素养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要求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护士10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岁,其中4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0例为大专毕业,16例为中专毕业;观察组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为(±)岁,其中5例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2例为大专毕业,13例为中专毕业。两组护士在学历、年龄构成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能够进行对比。

对照组;

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对照组运用《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素养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和《护理操作规程与考核标准》进行考评和目标教学,通常情况下,考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礼仪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保持鞋帽、服装干净和整洁,日常着装满足职业需求,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行为规范,仪表大方,举止端庄和文雅,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该保持温和的态度,面带微笑,友善亲切,并且语言易懂、清晰、流畅;②操作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操作前,应该主动自我介绍,并耐心给患者解释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操作名称、内容、步骤以及配合要点等,对于无法理解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认真解答,并且告知患者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解决措施,使患者的顾虑消除,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合作程度、意识状态、病情以及心理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估,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需求,做好护理准备;③操作中。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给予患者积极的关心和支持,亲切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将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为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系统化的护理服务;④操作后。完成护理操作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治疗的情况,并且协助患者保持相对舒适的卧位,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对床单进行整理,耐心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且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致谢,感谢合作等;⑤整体效果评价。通常情况下,整体效果评价则包括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应变能力。

评分标准。

在考核两组护士时,评分包括了五个方面,即操作中要求、礼仪要求、整体效果评价、操作前要求以及操作后要求等,每个项目2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护士的人文素养越高。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2样本均数对比,运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以P<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对比。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得分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较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3讨论

护理操作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操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操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身心状况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2]。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护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操作前、操作中以及操作后护士需要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将《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素养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作为基本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人文服务意识,重视人文护理和温馨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人文关怀能力考核。

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护理操作技能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技能,而考评标准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护理人员的操作训练起到积极的塑形和导向作用[3]。但是在传统的考评标准中,片面重视护理操作技术和程序,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虑患者感受和需求的重要性,使人文服务在护理工作中得不到体现。所以,应该对考评标准进行改革,充分认识到人们关怀能力考核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标准,并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中,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确保护理操作规范性的基础上,又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明显较高,并且患者满意度高,说明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考核,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能力考核与培养的重要性,重点考评护士的灵活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从而使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玉彬,达朝锦,马佩芬,郭艳春.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_,04:168~170.

[2]卢玉彬,达朝锦,马佩芬,郭艳春.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_,15:89~90.

[3]陈鲁,陈德.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_,03:174.

[4]方菊花.李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_,19(4):214~215.

有关关于人文素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三篇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四篇

关于人文的含义,存在多种解释。陈清硕认为:“人文,意思就是人性、教化,是克服落后事物达到先进地步的表现。”吴国盛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人’与‘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二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综上,人文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广义上人文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可以是一种有关人性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有关人的社会的知识;狭义上人文则包括文学、历史、艺术、法律、哲学等。所谓素养,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素质,指个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是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的重要概念。然而,素养不仅包含素质的要求,还有修养的程度。修养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修养可以使一个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或水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可以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社会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五篇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代大学生乃至当代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缺少的正是这种气质。由于这种气质———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以下种种令人叹惜的情况。

(一)人文知识匮乏

现代大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当匮乏,提笔忘字、错字连篇、写作思路混乱、表述前后逻辑不符、词不达意等等,以至于在工作中无法将内心想法付诸笔端或准确表达出来,知识结构不完整,无法满足工作岗位需求、接受社会检验。

(二)理想信念薄弱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对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发展,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做事全凭热情,三分钟热度过后,便抛诸脑后。内心缺乏一种永恒的信念与坚定的价值观导向,而在走向社会之前普遍呈现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的精神状态,坚信毕业就是失业,给自己一个所谓“充分”的理由,而出现大量走出校园依旧啃老一族。

(三)人格不够健全

当代大学生对于集体主义和公共秩序毫不关心,盲目追求个性自由,人格不够健全,抗击打能力差。做事之前不能正确预判可能产生的消极结果,以至于遇到挫折无法正确面对,动则轻生,或刑事犯罪,这类例子在原本应该纯洁健康、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

(四)民族精神流失

当代大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普遍不强,而对西方的文化盲目追风,凡事认为国外的好,连买东西都要代购,这些群体将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了欧美日韩文化侵略的主要对象。以上种种表现,根源在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底蕴薄弱,这就给高校提出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警钟,时刻提醒高校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不得不摒心思考如何能加强这类课程的授课效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力争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六篇

一、提高理工科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堪比具有相当大决策权的执行官。繁杂的学生工作能够锻炼辅导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全面的视野和果断的处置能力;同样会让辅导员们在从事教学工作时能够更好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本来枯燥的课程讲得生动有趣。同时辅导员特殊的阅历和素养,可以使学生在与辅导员的接触中,不同程度的受到积极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学生在后续进入社会发展或是个人创业,都能尽快适应环境变化,以较高的人文素养赢得社会的认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素养是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辅导员的素养是辅导员素养和能力的体现。对于理工科高校,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可直接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思想教育,影响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这就对辅导员自身的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给别人半碗水,自己要有半碗甚至更多的水才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可从日常上课中获得,而人文素养能力则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辅导员也是学生获取人文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理工类院校中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让辅导员认识到学生工作的性质,并能真正欣赏和享受这项工作;二是让辅导员具有自觉的使命感,恪尽职守,掌握工作技能,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一个称职的辅导员必然能够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最大幸福。这份幸福,主要源自学生的进步和成才;源自学生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拥戴;源自学生毕业之后对我们的尊重和怀念;也源自我们自身所取得的进步和机遇。不是把当前的工作甚至辛苦当作负担和包袱,而是学会欣赏和享受它——因为它真的值得每位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去享受和珍惜!因此,对于辅导员,使其端正工作态度,认可工作性质、适应工作环境、享受工作过程、热爱工作本身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辅导员工作就是用“教育爱”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精髓。

二、做好本职工作和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均大有裨益

三、结语

一切管理的核心关键在于“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其管理思路不能脱离被管理者群体间的共性与差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在任何一所高等院校,他们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对于理工科院校辅导员,使其尽快融入角色,有效提高其各项综合素养能力,尤其是人文素养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培养辅导员对学校、岗位和学生的热爱是提高其人文素养的重要条件,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则必须具有自觉的使命感,恪尽职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自我教育,牢牢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并将各项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将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七篇

一、加强学生语感培养,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与领会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坚持不懈的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形成。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喜欢进行繁琐的分析,将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孤立的字、词、句、段,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是一种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它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与疏远,抑制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发展。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为改变这一现状而努力。语文课堂上要坚持通过指导朗读、诵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要借助联想和情境体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要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将文学鉴赏与语言推敲结合起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品词、析句和推敲、运用的习惯,将语感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笔者教学朱自清的《春》,着力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让学生借助文字进入意境,感悟内容与形式之美,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必须姓“语”,必须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放在首位,要传承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精华,在语言积累与品味上下功夫。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语文气质来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思想来点燃学生的思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与激情,弥漫着语文的气息。

二、重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充分挖掘文本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学生的心灵阅读学研究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披文得意的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给予学生精神上的享受,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味与欣赏,来感悟文本所折射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寄托乡愁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让学生反复诵读、玩味、欣赏,思考诗句通过这样一组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是如何将浓郁的思乡之情曲折、婉转地诉之于文字的?在笔者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展开了讨论,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针对阅读中想到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侃侃而谈,品味埋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浓浓乡情。同时,阅读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将这种人间之情进一步拓展开来,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学生谈起了厚重如山的父爱和温情似水的母爱,有的谈起师长对自己的关怀与期待,并将这种感悟与体会也化作诗句,以自己的视角来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感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怀。语文教师就应当善于深入挖掘文本中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华,以此来照亮学生的心灵,并由此扩展开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学生的感悟与思考。

(二)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渲染,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中华民族拥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语文教材中浓缩着其中的精华,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渲染,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那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篇佳作。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时,就要引导学生穿行诗行之中,漫步于字里行间,驻足欣赏,用心感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味诗人的高尚追求,领悟弥漫于诗中的文化底蕴。在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到诗歌的文学魅力之后,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走近陶渊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尝试着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与大家分享。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沐浴在优秀文化的熏染之中,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在不断的体悟中得到积淀与丰富。

(三)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上底色当然,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渲染,仅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重视通过走“大语文”教学之路,搞好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用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来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上底色。真正优秀的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会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之余开设文学鉴赏的课程,将不朽的作品推介给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荡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关于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可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几类来进行赏析;还可从诗词、散文、戏曲、小说、影视文学等方面,由浅扩深、逐步实施。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第十八篇

一、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现状,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开始了文理分科,且有重理轻文的思想。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可以说明一切。这就导致了学生过早脱离了人文教育,觉得人文教育没有用。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理工类的学生即便是一些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做起项目演讲来磕磕巴巴;写出的课题报告,工程说明书逻辑欠缺,文字简要不通畅,有的都无法读通看懂,更不要说从中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了。从20_年9月开始,笔者带领学生在三所理工类高校针对师生开展了“人文类教育相关”调查,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我们发现:有的师生觉得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高达83%的人觉得所在的学校缺乏相对高水平的人文师资。在学生中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有5%的人表示非常熟悉,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所在的学校不组织安排人文教育相关学科,自己几乎不会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这些都成为在理工类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障碍。

二、在理工类高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⒈是高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理工教育的目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又相互依存的客观趋势,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对高等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大学生在精神和人生价值上的追求,对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都起到带动和表率的作用,必然会逐渐引导社会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优良精神风气。催生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的社会准则和衡量标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⒉是遏制高校恶性事件,维护校园安宁,建立良好校园文化的一项有力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从前些年的“_事件”到最近这几年掀起舆论热议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的捅杀室友事件。这些恶性事件的产生绝非是偶然,其中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和功利化、对生命的漠视、对自身定位和正确认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等,其实都是中国家庭、学校、社会长期注重学业而忽略人文教育,忽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总爆发。由此,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的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它可以促使学生健康阳光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学生在面临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有一层更加坚实的心理屏障;它可以促使大学教育告别单纯的以专业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个宏伟的目标。

三、关于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⒈创新教育理念,构筑相对科学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大难点就是,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难交叉,难渗透。相当一部分师生会不自觉地忽略人文教育,而钻入实用科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渗透和交叉,不是简单地把人文学科安排到课程表的某一天中。而是从教师的选配到理工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都应该穿插入人文教学的环节。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针对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引入人文类的教育;少开空洞泛谈的概论课,多开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层次感、实践性和带动性;可以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辅修课程或者是第二学士学位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

⒉将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吸收能力。现代教育提倡互动式、自主接受的教育方式。而人文素质类的教育强调将知识“内化”再将之体现为个人理想信念追求、道德品质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的个体演变其实也是社会的演变。这样一个“内化”隐形的过程通过实践将更加深刻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教学过程中互动体验式教学;走出课堂走到社区,团体中的亲身体验。比如《公益社会》这样一类选修课,就应该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到公益团体中去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精神,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何其重要的作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理工类高校的专业人文课程课时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到整个课程数的5%。师资队伍中人文教育力量也明显单薄。师资队伍中的理工科年轻教师,多数是在中学时代就文理分科然后上理工科大学的,自身所受到的人文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改善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核心在理念,但关键在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第一是要从根本上扭转部分教师只教“怎么做”的教学理念。通过和一些人文氛围较好的高校间教师的互换交流、出国深造旁听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要解答人生和发展之“惑”;更是传“为人之道”。第二是要让教师对自己学科专业的发展史了解透彻。第三对教师的考核也要有“人文考卷”,考一考教师师德,考一考教师是否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对学生培养具有超越个人名利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的意义也是在于此。希望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发展进步。培养出更多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

上一篇:论文图片有要求吗 论文带图片标准范文示例(实用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最
  • 工作证明 2024年工作证明优秀14篇
  •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
  • 小学门卫制度 小学门卫管理制度最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