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优秀9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细心的小编醉清风帮大家整编的9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试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礼仪产生的影响》 篇一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去哪儿啊?”,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感到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nice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保险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清明、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等等。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试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二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____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____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____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____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arefat(你胖了)”或“youaresothin(你又瘦了)”,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doneaverygood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no,idon""stheresultofjoint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acowboycanbepresident.)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过饭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doyoudo(你好)!”“niceday,isn"t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再见)!”“seeyounexttime(下次见)!”“goodnight(晚安)!”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 篇四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经过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后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社会在古希腊时代就初步形成民主政治的文化,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神权统治的革命性逐步形成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倡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正义价值观,提出民主与科学,人民主权、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对于推动国内民主政治发展、二战后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1]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很多积极作用,但总体上说来仍存在很大差距,对人类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和人的关系

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在中国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后来宗法伦理的确立与发展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直至被摆脱,神与伦理道德并存。孔子一方面要求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畏天命,并以信天命作为君子的标准。汉代董仲舒继承了自远古以来的宗教迷信观念,对汉朝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歪曲解释,把“天”说成至高无上的神。“王者承天意以行事”,君主就成了“天子”,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宋朝的二程和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他们不仅要人们遵从天意,而且要人们抛弃人世的生活,过一种符合神的意志、充满神性的生活,“存天理,灭人欲”。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加剧了中国人的尊神和迷信思想,且与中国伦理文化相融合。中国人不仅尊神,且“造神”的能力、热心也特别强。如汉武帝后,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地位确立起来,并享受遍及全国各地人们的祭祀。[2]在欧洲,宗教的神或上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最高的信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后,经过文艺复兴,欧洲人才逐步开始把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来世转变为现世,实行政教分离。随着民主和科学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在某些方面,西方宗教中的神要比中国的神开明,他们创造人以后,就给人们自由行事的权力,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且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教权与君权存在竞争,宗教的职位可以通过选举、买卖产生。[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但由于崇神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王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同时,自由也具有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意识,存在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意识。人一生的轨迹早已为神所决定,所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在传统文化中十分明显。同时,人们被封建伦理道德文化所束缚,受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很多人采取消极无为的生活态度。

(二)处世与思想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讲“中庸”“执中”“致和”的处世态度,适应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成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但缺乏生活中公平竞争、进取精神培育,忽视或轻视人们对社会平等、公平、公正、正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西方文艺复兴,从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中,建立人们的生活态度、观念,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重视乐观进取,反对悲观主义;强调发展个性,提倡个性解放;通过教育解放人的能动性,依靠知识改造现实社会;即使西方圣经也含有宗教迷信,但却教导人要积极面对逆境:事业上的成功,使你成为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

(三)科学理性精神

中国长期崇神,君权神话。封建君主,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愚民政策,甚至掀起文字狱。中国长期以来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经学”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便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经学以它自成的体系,凌架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科学的独立,轻视经济和科学技术。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清时期以来以朱熹注释为准,清朝形成八股文。过于夸大、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和圣人崇拜联系在一起,禁固了人们的思维,排斥独立的理性思考,它只要人们相信“圣人之道”,并不要求人们探索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尚未知晓的真理。这些束缚人们科学思想的培育与追求,“唯上”“唯书”,人情重于理性,重伦理轻知识、智慧,重道轻器,权力大于科学。以致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盲从文化”。西方文化总体说来,具有崇尚理性的传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追根究底,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重视知识教育,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文艺复兴之后,以理性分析代替盲目信仰,用理性态度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各界总体上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西方国家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们理性的发展。

(四)人权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尊重他人权利的思想,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重义务、重责任、轻权利,重权威胜于自由。强调个人对整体、对国家的绝对服从,但是,权力者绝对垄断了权力,轻视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提倡“天下为公”,但实际上权力为君主私有。西方文化重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行个人主义,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倡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家国同构”,国家是封建君主的国家,人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只有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情况下,才允许人民保家卫国;面对权力,往往是政治冷淡和政治参与并存。而西方则逐步形成了“契约论”“人民主权”,实行代议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性善及性恶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善的角度,重道德建设,轻制度建设,强调廉洁自律,但实则“腐败何其多,改革何其难”。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既重视文化建设,又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自律,更重视他律。

三、结语

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去芜存菁,这是我们改革的起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中英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和中文的字、词、语法表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宗教、历史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对比,尝试在翻译的过程中以适合的调节手段来化解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

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差异

“综合”,就是事物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部分,又见整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两种方式的结合,都不可能只有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体现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中文注重意,英语注重形”。例如:“ThiswasanintelligentlyorganizedandferventmeetinginapackedTownHall,withMr.StrongintheChair”。此句的主谓结构为:Thiswasan…meeting…,其他附加成分均围绕这个主句展开,结构十分紧凑,突出了英语里的注重形的特点。如果将其按英语原来的句子结构翻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热情洋溢的、在市政厅里召开的由斯特朗先生主持的会议”。这样译文表面看似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给人以词藻堆砌,头重脚轻之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惯,没有给受众一种与读原文同的感觉,也就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如果将其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重新安排语序,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这样的译文,无论从字顺序、层次,表达等各方面才会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既是地道的汉语,又是对原文语言的忠实。反之,将汉语译成英语时,也要充分尊重英语的形合特点,将汉语的结构译为英语的: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份分别附着不同的结构中,并形成符合英语语法的译语。

2、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中国文化是:“以人本为主体”,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是:“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表现在汉英—英汉翻译为:

(1)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明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例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

(2)英文却相反,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严格的语法要求是不能出现无主语句。“Thewheatfieldshavenothingtosaytome.Andthatissad.”翻译成“麦田和我不相干,真令人沮丧。”有时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在翻译时,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把原句变成无主语句,然后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如,“Itisnotinhimtobedependeduponintimeofdanger.”译为“危机时刻此人靠不住。”

3、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东方人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习惯把思想发散出去但还要收回来,最终要落在原来的起点上,回归主题。这样的回转型、曲折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思维和螺旋式的文章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典型的例子有,曾经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这样的布局结构。而西方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要与说话人的立场保持一致,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因此英语语篇的内容和结构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引入、主题、例证、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多半在后,头大、尾小。”如:“Imetwithmyhigh-school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theatreat7:00yesterdayevening,whomIhadn’tseenfouryears.”应译为:“昨晚7点在剧场门口,我碰到了4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看问题的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强调从大到小方式去看,而西方强调由小到大的方式”。如,在人的姓名的介绍和书写,以及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认知差异。在中国,地址和时间的书写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的排列。对颜色的认知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blacktea红茶;blackandblue青一块紫一块;whiteday黄道吉日;white-hairedboy红人;嫉妒的眼红turngreenwithenvy;黄色笑话bluejoke。

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西方文化是比较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这种价值观使得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影响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区别为: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受中国文化的以谦虚为美德的价值观的影响,一般会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综上所述,“文化翻译”的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翻译的好要有九份文化,一份语言。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S*本文为银川能源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2—KY-P-4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章和升、王云桥,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

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这部电影夸大了华人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生活的尴尬场面,但这种电影手法也折射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民俗传统在美国这种迅速崛起,百年成就,文化清浅,井然有序的社会中被曲解被误会,揭开经济全球化下文化方面的难以一步跨越的鸿沟。2006年,王小燕导演所执导的电影《我晕了》则反其道而行之,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射文化冲击给人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个热爱花的中国女孩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争相出国的时期,专门慕名去美国旧金山深造,经历了背井离乡的艰辛,在美兼职做工,尝尽美国的世间百态,从餐厅服务员做到了医院护工,并且在异国经受了感情曲折,抛开旧传统,展望新时代,以崭新的、独立自主的姿态,成为外表温婉、内心刚强的新时代女性,一扫初来乍到之时的胆小怯懦、无知懵懂的东方弱女子形象。这让观众感到在文化浪潮冲击下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的迎风傲立,展现新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展现新时代中我们自信昂扬的新形象。

二、电影中文化差异的成因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大国崛起》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在近代的发展历史。其中片中说到中国是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即大陆文化;而英国是西方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它是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即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抽象来看,就是一种农业文化,而西方则为商业文化,两种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当然水平是有所差别的。早先,人类只能在陆地从事生产与生活,所以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使陆地与陆地沟通,促进航海与商品贸易的发展,这就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产生西方文化。由于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导致中国人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陆地是稳定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力求安稳与风调雨顺;而西方位于海洋之中,大多国家在岛上,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大气与开放的姿态;又因海洋无法私人占有而形成平等观念,密切了人间关系。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天风海涛,最能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而险恶的风波,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宽容的,有较大自由度,较少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海洋又是积极的,进取的,浪漫的,有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开拓人的心灵世界。这些构成了海洋文化大气、强悍、机智、热情、浪漫、生气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也构建了海边人豪爽、旷达、灵活、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在《末代皇帝》这部影片中表现出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也把海疆排除在外。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惜别怀乡,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封闭,保守,墨守成规,求稳求太平,害怕社会变动,这也就是封建社会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存在时间最长的缘故。这种深厚的封建社会文化氛围在今天仍有影响力,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在中国仍受人追捧,这种历史传统构建了我们这种文化氛围,人人求安稳,求和平,安于传统的洗礼,以谦和包容的姿态面对全球化。史诗巨制的《哥伦布》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城市文化、市民文化,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有着鲜明的时代标志。其外延涵盖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其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总之,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它的开放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的。

三、电影中呈现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

(一)中西文化的碰撞

近些年,一些西方影片为了凸显或者张扬自己的民族价值观与世界观,将自己的文化精神注入中国元素,用其发生的文化冲撞来展现自己的文化意识,同时,中国导演也频频地将自己的电影元素深入西方文化氛围中,将产生的激荡的两者文化浪花作为自己电影的灵魂凸显。两种地区国家的文化的不同外观主要体现在家庭伦理、婚姻选择、法律道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婚姻,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礼仪赋予婚姻严肃而郑重的历史使命和传宗接代的责任。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休妻有“七出”之说,其中有“不孝出,无后出”;姻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对于男女异性要发乎情止乎礼等。而西方对于婚姻,无关社会道德,仅仅与个人有关,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婚姻自由,这与西方的个人本位论不无关系。电影《喜宴》就在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文化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家中独子为传宗接代放弃自己自由的故事。剧中的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禁忌,西方文化以此为着重点,宣扬人格自由,天性解放的重要。在影片中,伟同在家庭传统的压迫下,为延续家族香火,娶一个女子为妻,为自己生子,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泯灭人性的做法,对于伟同及其妻子都是不公平的。在极度开化的西方社会,性取向问题已得到解决,西方社会是认可同性恋的存在的,而中国深远悠长的传统必然是不能接受的,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调和的也是必然存在的。这种碰撞我们必须承认,并且要学会互相接纳,对于这种开化物要报以理解,以平和态度看待这种激荡,而不是去抨击。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

从哲学的角度讲,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本身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利用这些差异,怎么去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对于每一个想要长期发展并繁荣昌盛的民族,务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其他文化要以开放接受的姿态,包容博大的胸怀去迎接外来文化。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与英国的莫吉安特—艾沃里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伯爵夫人》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佳作。故事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一个来自美国的盲人外交官与一个来自俄国的伯爵夫人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相遇在乱世中的二人共同历经波折,日久生情。其不再像以往的影片一味痛斥国人对外国理事馆的低头哈腰,抽大烟,裹小脚的愚昧无知状态,而是客观的描述,不再以单一枯燥的人物现状再现客观事实,对于这两人爱情故事的背景也就是旧上海的文化元素把握得相当准确客观。片中,外国小女孩通过西方的玩具万花筒看到了一个水墨世界,其寓意着人物是通过西方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美术艺术的,表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片尾,伯爵夫人在酒吧里配着中国古典而又悠扬的音乐品饮的样子散发出文化融合的特殊魅力,凸显了不同的文化融合的美好场景以及在跨越文化民族鸿沟之后的唯美爱情,令人向往。另外,从2008年开始上映的《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更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炉火纯青之作,它以动画的形式,将美国幽默风趣的典型语言,人物个性幽默消化于影片中,用动画将现代的电脑科技做得行云流水,又把好莱坞式的故事架构方式用得淋漓尽致,最终展现出中国武术的道义精髓。另一方面,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而对于其他文化独具风格的东西立体化,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的文化融合。

四、结语

依托于电影艺术形式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势必会长期存在,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我们这种交流也会更加频繁。在此趋势下,我们必须要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传到世界各地,发扬深厚的文化积淀,以谦和的姿态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中国电影风格竖立起来,让中国风的电影旗帜像好莱坞一样让世界为之喝彩,让文化为我们创收的同时,也让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彰显民族特色。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以文化定势去公平合作,消除文化交流障碍,让存在的文化冲突以自身魅力合理存在,这就是我们对电影发展的希望,更是对文化交流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高琰。从电影文化差异中看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J].风格与特色,2014(20).

[2]汪丽。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J].学术论坛,2015(22).

[3]童珊。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撞击和融合[J].电影文学,2009(03).

[4]张慧。好莱坞电影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9).

[5]吴丽娜,肖桃华。试析好莱坞电影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6]赵元。从电影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交融[J].电影文学,2012(08).

关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篇七

摘要: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环境变化、事件处理和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于20xx年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发展动力博弈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我国会计专家、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心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并最终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体现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利益相关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差别,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门的企业之间由于各种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报表格式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给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贷款分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等均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及时认识到:会计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会计管理体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xx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xx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学会还组织翻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究使用。19xx年财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xx年x月x日我国财政部正式设立了专门研究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会计工作座谈会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xx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19xx年x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xx年)

19xx年x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之后,19xx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19xx年x月x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的几年陆续颁布了债务重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无形资产、租赁准则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在这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防止出现制度空当,我国在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同时,还不断地制定、修改会计制度,20xx年还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准则"和"制度"并行的会计规则结构。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20xx-20xx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20xx年x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经济和会计的发展,与后来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4会计准则体系构建阶段(20xx年以来)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向外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xx年x月x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于20xx年x月x日在上市公司试行。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1环境变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由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推动的,而不是经实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与客观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准则的波动性,加大了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难度和转换成本。2事件处理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与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式",但是当今风靡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却采用"通用原则引导模式"来为各种经济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几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杜莉,20xx)"因此,我们在制定了已经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应该考虑制定概念框架,同时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技术标准"部分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3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

当旧会计准则对某利益集团不利时,该利益集团就惠推动会计准则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会计准则就指日可待,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已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为时,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专业性的民间团体都在考量由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成本与效益。社会最终选择谁来制定会计准则,是各相关利益团体(包括政府)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选择上,数十年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以及目前较强的政府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弱的会计职业界,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以来,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xx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过渡性阶段,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次,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对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再次,在要素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其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总之,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的国情。

3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使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变得更加容易。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2]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j].会计研究,20xx

[3]蔡明利。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透视[j].现代商业,20xx(20)

[4]李作畅。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xx(22)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xx(6)

[6]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6)

[7]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xx,(12)

[8]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j].现代商业,20xx(27)

[9]孙松。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xx.

关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篇八

作为联合国的特派记者,我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调查各国“幸福底线”的标准。于是,我选取了美国、伊拉克、中国作为考察对象。

美国

七月的纽约骄阳似火。在这个不安分的都市里,人群来去匆匆,到处弥漫着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准备就绪,我立刻坐到街头采访。“幸福的底线?就是要用每一分钟来挣钱,以免我的公司被其他公司吞掉。”一个商人这样说。

“幸福底线?就是可以保持收支平衡,可以买到质优价廉的蔬菜和食品。”一位家庭主妇说。

……

最终,我得到了官方回答:“美国人幸福的底线:重振经济雄威,实现政治上霸权,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霸主。”

伊拉克

八月的伊拉克,黄沙漫天。我走在战争废墟的断壁残垣间,心痛地回想着两河流域由来已久的丰腴与美丽。

“我希望那群强盗马上撤离,把我的健康还给我。”一个负伤的老兵拍着断残的废腿向我控诉。

“我幸福的底线是你能给我一块面包,我的孩子已饿了好几天了。”一位妇人拉着我的衣角恳求着。

……

伊拉克的官方答复最为简洁:宁静、衣食。

中国

九月的中国秋高气爽。我信步走在高楼林立的黄浦江畔,感受着大上海中西合璧的漫漫沉香。

“幸福底线?我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品学兼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一位母亲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我当然是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经济迅速提高,有利于我公司的发展。”一位公司总裁这样回答。

没过几天,电脑显示屏上显示出官方回答:“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使中国成为融传统美德与丰厚经济实力于一体,独树一帜地立于民族之林的世界强国。”

采访结论的巨大差异令我嗟叹不已。幸福底线的差别是由各国的实力和性质所决定的。有的人在苦苦哀求、饥寒交迫中度日;有的人在真诚的劳作中追求人生价值的提升;而有的却挥金如土却仍私欲无限,竟不知自己正是摇摇欲倾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

我无力改变什么,只能祈望:有一天,在真正和平、公正的地球上每个人的幸福底线都是:经济自然协调的发展,各国人民和平友爱。

愿望可以实现吗?

我期待着,用人性和和平的名义虔诚地期待着。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九

摘要:

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 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 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 如是, 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 换言之,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 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 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 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 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 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 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 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 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 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 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 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 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 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 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 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 即侧重形式, 注重结构严谨, 因此, 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 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 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 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 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 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 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 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 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 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 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 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 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 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 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 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 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 习惯于先分后总, 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 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 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 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 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 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 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 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 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 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 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 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 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即“以经验为基础, 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 人与物, 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 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 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 可以推论, “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 也就是说, 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三、结论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 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 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 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EUGINEN.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G.Cultures’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上一篇:库房管理制度 管理好仓库人员制度优秀6篇 库房人员管理机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七一讲话精神心得感悟2021 七一讲
  •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 中华文明赞的演
  • 实现伟大中国梦 实现伟大中国梦演
  • 演讲稿我的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主题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