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教育改革论文 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论文优秀12篇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

更新时间:2024-05-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本文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论文(优秀12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一

1.从观念上改革法律教学的方法和目的

传统法律教学以注重传授系统理论为教学主要目的,对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对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也未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法学教育若离开了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也违背了法学教育的初衷。

1)课程还存在形式化问题

现阶段法律教学,还存在着法律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形式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法律课程教学,例如模拟法庭审判,学生模拟法庭审判出现背台词的现象,现场发挥部分相对薄弱,使得模拟审判缺乏真实感,学生的积极性上不来,并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还停留着依赖课本知识,对教材记忆的范围内,而由于法律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界限并不清晰,也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延伸性,对理论和社会实际应用过程脱节,实践性法律课程没有受到师生足够重视。

2)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足,高校法律专业从教的教师,大多没有法律执业履历,对实践性法律教学不能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难以满足高校法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缺少实践性法律教学场地,素质教育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没结合起来,例如素质教育中口才训练,就对法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并没开设口才训练课程。

2.提高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

1)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教学成绩,而轻视教学实践的现状,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背诵了一大堆法律条文外,还不能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法律专业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司法职业考试,取得司法职业资格,学生从学校毕业,就需面临国家司法考试的试题,而由于该项考试的考试率低,使得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应具备法律职业从业经验,从而切实改善法律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促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

2)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法律教学,应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安排实践性课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学习,以及律师实务操作实习等,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真实的法律环境,可以应用所学的法律条文,切实解决实际法律冲突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其中不同身份角色,或扮演审判长、律师等,并增加模拟法庭真实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例角度,模仿法庭审判程序,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水平,达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目的。

3)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

法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学,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来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是枯燥的背诵法律条文为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实例,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将所记住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实际案件中去,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并在小组中进行交叉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

实践性法律教学,不是依靠教师单纯给答案,然后学生去找到验证方法,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自我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所承办案件的责任感,从当事人的角度,尽最大可能找到合法维护其权益的途径,这样将较大的提高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例案件的审理,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最终的答案,不是教材上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真实的法庭给出的法律裁定,这将使得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又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切实提高了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3.结论

法学教育改革需要各方面共同重视,认识到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应用实践性教学模式,不是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案例,而是结合传统法学教学案例,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巧,提高学生法律方面综合素养,这既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背景等,设计法律教学的课件,切实增强教学课件中的实践性,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作者:董万伟 魏家琴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法学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篇二

摘要:为了满足地方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按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创新教育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值得向其他地方院校进行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改革措施;地方院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改革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因此带来了大量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责任。而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应用广泛的、重视动手实践的课程,如何对该课程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适合地方院校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创新教育改革措施,以供广大地方院校学习参考,具体如下。

二、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教育改革措施

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主要讲解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办公软件、网络等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具体措施讨论如下:

1.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收集网络上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未来计算机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然后讲解每一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参数。之后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导购网站,如京东、中关村等完成三种不同档次在预算范围内的计算机的配置单。如9000元内的面向专业图像制作的计算机,6000元的中档机,4000元的低档机。学生一是要了解需求,二是要利用所学的组成原理知识,三是要利用所学的参数评价标准。完成后,学生将配置单交给老师,由老师评分。对评分较高的配置单,由老师向同学们点评、讲解。这样的配置单任务,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贴近实际,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2.办公软件部分。目前常用的办公软件是Office,而其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最为常用。对于Word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案例形式讲解其中文字编辑美化、表格编辑美化、图片编辑美化等效果的操作和实现。学生动手完成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操作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一是形成创意的观摩学习,二是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Excel而言,对于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可以采取教师讲解报表的制作、统计分析表、学生成绩表等表格,重点是公式的应用,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求职表格、规划方案、杂志编辑、宣传手册等。教师考查其中使用的计算技巧、美观程度、创意程度,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类似地,这些作品首先由学生完成后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然后教师对应进行点评,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的应用,如对学生成绩分析表采取同时能反映学生月考平均成绩变化率和月考平均成绩分的双轴图表就比分开成两个的更加美观和有创意。对于好的作品,教师做出推荐供全体学生学习,对于其中的制作难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点评,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具有自己创意和特色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于PowerPoint,首先采取教师讲解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介绍等演示文稿的制作,重点是素材的选取,布局的设计,配色的搭配,格式的美化等。学生动手完自己特色的工作汇报、招生宣传资料、学校风景等,也可以是自由选题,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同样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再由老师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并分析其中的特色和技巧。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创意制作,师生互动点评等方式,Office软件的教学不仅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

3.计算机网络部分。这一部分的创新教育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我们采取的。是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的设计和美好需要应用到网络标记语言。同时关于空间制作和美好有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也要用到网络搜索功能。学生空间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专业课程还可以是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情况,需要设计、制作或收集图形图像,flash,视频,电子资料等多种素材,然后利用大学城空间语言进行设计与美化。制作后的大学城空间由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对制作优秀的空间进行推荐交流学习。通过学生对学习空间的制作,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将网络知识进行“做中学”,在通过评比式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这些措施已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3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三、结语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该课程实施一套基于内容的改革措施,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套措施适合推广到其他地方院校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宏博,李颖。《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1):56-57.

[2]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35(9).

[3]米洁,高宏。课程—实践—创新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革[J].Research&ExplorationinLaboratory,,34(2).

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三

摘要:中小学电化教育是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基础部分。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阶段,电化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硬件设施配置落后,人才匮乏,缺乏规范化管理等诸多问题。电化教育改革依旧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

电化教育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电化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更加迅速,直观的向学生传达信息,同时,针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安排的过程。从长远来看,电化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现阶段推行电化教育的问题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随着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投入。如今,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电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设备方面,大部分城镇中小学配置了电化教育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增添了相关的电化教育教室。教师也初步具备了电化教育的资格,掌握了电化教育技术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都为当前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理念落后。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化教育只是常规教育的“点缀”和“添加剂”,是常规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重要性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电化教育仅仅是多媒体教学,而多媒体教学在他们的眼中甚至会对常规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比如,部分中小学教师排斥的电化教育的理由是: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放松学生的学习神经。但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反哺教育使得电化教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现代常规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传统常规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电化教育的发展同专职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紧密相关。当前,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教师大多数都没有专业经验,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设备和硬件之上,忽视了基于电化教育硬件的教学研究。硬件设施。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已经有一定的电化教育的硬件基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诸多多媒体和互联网设备已经慢慢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如今部分学校还有自己的校内电视教育台。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硬件设施的配置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电化设施管理程序繁琐,使用申请程序繁杂,大大影响了电化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管理体制落后。虽然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部分中小学为了推进电化教育的发展,纷纷成立相关的教研室,但实际上,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以及二者间人才对接的脱节都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改革

1.革新观念

革新观念,解放思想,是当前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对此,全体中小学教育人员都应该对电化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摒弃掉陈旧的观念,正视电化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初期推行电化教育带来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应该深入研究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否定电化教育本身。电化教学所带来的多媒体视听信息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实际的效果则是,学生注意的仅仅是声画的形式,而对于声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的接受度并不高。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排斥电化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不甚,不仅仅不会提升教学成效,反到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但实际上,教师应当把注意力放到研究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之上。例如在为学生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剔除同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信息内容切忌复杂混乱,合理巧妙的在设计过程当中抓到学生的兴奋点和疲劳点,对这两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一方面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保持学生的持续关注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电化教育的核心,是电化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针对当前的电化教育人员的兼职化和业余化的问题,首先,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的机会,严格把控电化教育上岗教师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给电化教学人员在教育的渠道,使他们快速掌握最新的电化教育的资源和技术,积极参与到电化教研,投入电化教学实践。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电化教育相关的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

3.加强硬件配置

电化教育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硬件基础固然重要。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域发展不平等的局面,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普及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巨大的阻碍。一方面要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普及,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着力改善基础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发达地区中小学电化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针对硬件的购置和配备,要对电化教育当中所用到的不同功能的硬件设施合理分配,力争购买的设备易用、好用、耐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对于电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学校应该加强维护质量,简化设备的取用程序,省去中间的繁琐过程。

4.科学管理

电化教育教研和应用的问题是目前中小学电化教育管理的重点。由于管理不力而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大大拉低了电化教育的教学质量。所以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学校应当精简部门,统一机构,将学校的电化教育机构合二为一,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打破了原本各相关机构之间争抢资源,互推责任的情况发生。同时,对于教研人员和实践教学人员的人员分配应该仔细研究,尽量做到教研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率最大化。同时,学校还应该适当加强实践教学人员和教研人员之间的流动,加强电化教研和实践之间的经验交流。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四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关键词: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XX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XX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

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莞,宋高臣,张海峰,等。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0):13-14.

[2]王蓉,宁超,苏天照,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情况调查———以S大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6):65-68.

教育改革论文 篇五

茶叶包装为例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改革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传承和精髓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茶叶属易串味商品,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茶叶包装能唤起人们对茶叶的喜爱。

本文立足于视觉传达专业教育课堂,以茶叶包装为例重点阐述了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价值和方法,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对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先导理论探索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

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

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

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

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

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

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

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

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

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

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

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

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

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

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

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

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

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

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

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4茶叶包装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理性探索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难发现其文化脉络,探索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商家的价格战只会造成多家受伤的局面,要想改变现状,视觉传达设计十分被看好。

感知、理解是视觉传达媒介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改革包括:(1)探索环保设计。

中国人热爱养生,但近年来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使得消费者逐渐增加了环保的认识,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认识更加清晰,追求简约自然成为新时尚,消费者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们明白用在包装材料上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购买的售价中,消费越来越理性。

(2)弘扬传统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承到了日本、英国等国家。

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加入中华民族特色,将中国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变换字体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变换色彩,体现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状态,除此之外,背景还可以设置淡雅从容的山水画,体现喝茶人的胸怀,也可以设计采茶姑娘的背景,让消费者浮想联翩。

(3)探索地方特色。

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神秘,尊重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都有特色茶产出,各种名贵茶叶层出不穷,茶叶的气味和口感上差别也较大。

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和品牌定位上,需突出地方特色,讲究风土人情,巧妙地把地域文化和故事传说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徐雪松。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包装世界,2015(2):42-44.

[3]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以桐柏茶叶包装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

[4]程蓉洁。关于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的理性探索———以茶叶包装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11):184-185.

日本教育改革对我国日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的日语教学规模不断加大。

本文在阐述日本教育改革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日语教学的相关启示,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日语教学的思路,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为日语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 篇六

《改革教育改革》

摘要: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历程大体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基于政治一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建国初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整饬了教师的角色;“52调整”既是经济重工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整齐化的重大举措;“85决定”则直接造就了此后20年转移政治一经济义务的“义务教育”,并与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1992改元市场经济以降,教育改革,尤其高等教育改革惟经济主义马首是瞻,走上“扩招”、“升级”、“并校”的产业化和大跃进之路。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要么沦为政治的工具,要么用于经济的筹码,抑或受二者钳夹,效果堪忧。有必要改革教育改革,走向作为社会一文化的教育改革,并保有文化视野。

关键词:教育改革;政治一经济改革;社会一文化改革;教育社会学

改革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教育的主题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大体亦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但60年来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其问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作为政治一经济的教育改革,亦即基于政治一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

一、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

作为政治―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贯穿60年来的教育历程。撇开““””期间教育的全面政治化这类极端情况不论,举其要者就有:建国初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与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政治化重塑;经济重工业化、政治整齐化需求与院系调整;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与政府政治、经济责任转移;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教育产业化。

1 思想改造运动:教师角色的政治学重塑

教师的政治一经济学作用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重视。列宁就曾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和建设教师队伍的政策。“改造”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早在1939年《大量吸收知识分子》、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及1942年《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多次阐释了改造知识分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中国的施政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伴随着这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对于教师(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铺开了。尽管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自共产党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但“思想改造”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是在1949年开始的,并迅速成为广泛流行的常用词并广泛运用于具体革命实践,从而在50年代推展成为一种“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定下了思想改造运动的基调,并阐明了其政治一经济学任务:在我国的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中,广泛地开展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真开展高等学校教师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掀起了高校的思想改造运动。稍早的10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稳定和发展小学教育,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改造思想,使自己逐步地真正够得上“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11月1日出版的《人民教育》杂志第4卷第1期发表题为《人民教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社论,其中提到,人民教师和一切人民教育工作者是“新中国儿童、青年的灵魂工程师”。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必须立即开始准备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于一年至二年内,在所有大中小学校的教职员和高中以上的学生中,普遍地进行初步的思想改造工作”,“在大中小学校的教职员和专科学校以上(即大学一级)的学生中,组织忠诚老实交清历史的运动,清理其中的反革命分子”。1952年1月5日,全国政协相应作出《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思想改造运动就此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事后看来,所谓思想改造,就是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取代所谓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而思想改造运动直接的触发点,是为了整肃教育界欧美派的知识分子,以确立无产阶级思想和党委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实现“共同纲领”中新民主主义教育之目标,即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改造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中宣部针对当时各地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混淆概念而特地发布的《关于教师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几个问题》(1952年8月17日)对此直言不讳:“这个运动的目标主要是: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划清敌我界限;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资产阶级思想和工人阶级思想的界限;在学校中树立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思想改造运动及其伴生物思想检讨浪潮,首先以高校、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为标志而掀起,并形成了频繁性、相关性和连带性等鲜明特点:走马灯似的运动使新生的中国元气大伤,社会和政治进入一种无法可依、无理可讲的动乱中,知识分子生存境遇每况愈下;开了“学生整老师”的先河,以致在后来的““””中,“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一开始便在红卫兵、革命小将面前俯首称臣;“连坐”方法和“人人洗澡过关”式运动殃及广泛,50年代初,参加运动的高校教职员达91%,中等学校教职员达75%。

思想改造运动的影响广度触目惊心,乃至有学者总结道:“在中国,凡是在那风雨如晦、万马齐喑的年代生活过的人,他可能从没受到过表扬,但不可能没做过检讨;他也可能从没写过情书,但不太可能没写过检讨书。”而其影响深度更是难以估量,经此思想改造运动,“政统”与“道统”得以合一,多少硕学大儒为威武所屈,放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作家由自由创作变为国家计划生产,作品由争奇斗艳化为整齐一致,以致德国汉学家顾彬不无痛心地讥讽:“中国1949年以后的文学是几块钱的‘二锅头’,之前的文学是几百块钱的‘五粮液’……当代中国作家基本没有什么思想,他们的脑子是空的。”教师则因思想改造运动而“统一了”思想,其角色被塑造为作为匠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由此,教育与教师所有的工作都致力于培养适合生存于“新秩序”中的“新人”,而这个新秩序的世界是一个规范无所不在的总体,个体所有的癖性――被定义为杂草、边缘、未教

化――都需要被铲除,在塑造新人的实践中,教育者充当起社会生活的立法者,成为国家权力的延续。

2 “52调整”和“85决定”:教育改革的政治一经济学协奏

上世纪50年代,与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同时进行的,是院系调整。院系调整的主方向就是“向苏联学习”。1952年6月至9月,中央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简称“52调整”),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至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因就是经济重工业化的需求。新中国需要大量工科技术人才,教育的重心被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显然,这是一种培养“专家”的教育体制。而且,正如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进一样,伴随着抗美援朝和苏联专家的来华,以及领导们对自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信心的增长,这次教育改革很快狂风骤雨、一往无前地在1952年开展起来。除了经济驱动之外,这次教育改革的另一个目的和功能就是政治整齐化。经此调整和改造,高校从此失去自主权,特别是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地看,院系调整实乃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令高等院校元气大伤的改革,由此,中西的通识教育都被扬弃,只生产“听话、出活”的工匠,再无独立的思想可言,甚至出现了一些为顺应政治斗争需要,科学泰斗公开发表文章肯定“亩产万斤”,原子物理学家发表文章论证大气中核试验的放射微尘于生物无害的怪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跳过六七十年代的““””,值得关注的是198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被邓小平认为“最重要的”第九条,中心内容就是关于知识和人才、科技和教育的。旋即,198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85决定”)。客观地说,这一教改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实现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改革初衷,而且它可贵地确认,义务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责成制定义务教育法。但与此同时,它也确立了对后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制度――“分级办学”,并授权“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85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订本地区的义务教育条例,确定本地区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骤、办法和年限”,“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随后,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86年9月)进一步规定,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后来的实践中基本上采用“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做法。

“分级办学”作为此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实行城乡教育分割的制度,连同“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政策授权,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义务教育的政治一经济责任和义务,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其结果是不仅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延续与扩大。据有学者考察,在1986~2000年的15年间未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村少年儿童高达1.5亿人;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超过改革以前;而这种状况有可能促使未来的城乡关系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就连当时的主事者也坦诚,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因在“钱”上遇到羁绊,只能依靠“人民教育人民办”这种方式,把义务教育的过半费用推给农民和企业承担,以致我国“20年来的义务教育是以加重农民负担为代价取得成就”的。回首看,“85决定”直接造就了此后20年转移政治一经济义务的“义务教育”,并与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

3 扩招、升级与并校:教育改革的经济学亢进

时间到了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鲜明论断;是年秋,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即,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93纲要”)提出:“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这为日后教育改革迈向事实上的、无以问责的市场化、产业化、大跃进开启了绿灯。

1992改元市场经济以降,大规模国企改制开始推行,不少国企纷纷倒闭,大规模接受大学生的能力远不如前,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至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从1992年到1998年,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导致的失业(“下岗”)人群大规模出现。与此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疲软。困局当口,经济学者汤敏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建议扩大招生数量。其中最诱人的理由就是,扩招可以一举解决经济和就业两大难题:扩招可以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8%的目标;扩招可避免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从而形成与大量下岗工人竞争的恶性局面。建议被采纳,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旋即出台。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0多万人,招生总数达160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从1999至2001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3年间的平均增幅为33.5%,从1999至2004年,6年间的平均增幅高达24.8%。“十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在2002年提前8年实现。扩招数量之巨、速度之猛,超出了建议者当初“3年扩1倍”的建议,6年扩了超过5倍;也超出了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高考录取率“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的计划;更超出了“93纲要”中“使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愿望。这为日后的研究生“大跃进”和大学生就业难埋下了必然发芽的种子。

尽管迟至2005年“教育产业化”才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被叫停,但把教育作为产业操持的经济学思维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并日益走强:1984年国家统计局把教育划分在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教育事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包括教育事业等现有大部分福利性、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产业化管理”;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都成为“教育产业化”思潮和实践的政策依凭和思想导向。正如有学者所言,无论实际动机还是发展路径,90年代末的高校扩招是当时“教育产业化”思潮的产物,有很强的经济主义属性。

大学教育产业化、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假大空的并校风,这被有的学者概括为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体制改革的3大明显败笔。该学者认为,伴随着教育产业化改革,大学升级非理性冒进,学校变学院、学院升大学,中等师范学校几乎绝迹、高等专科学校难以寻觅,代之以到处林立的“大学”。而升级的动力则来自于政绩需要,各级政府用政治方式和经济思维抓教育改革。如果说大学升级的动力和地方利益有关,大学合并则显然来自上层,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研究基地之类的都要上面来批,这样就强行制造出高校合并的机制来,结果是事与愿违,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只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已,把数条帆船拼接在一起是成不了航空母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与高校扩招并行的,却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5%上下,是一条平缓的直线;支撑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一是学生的学费,二是通过“银校合作”方式向银行贷款,它导致了巨额的高校负债,这种国家不增加经费投入而大规模发展教育的模式,包括公办大学大规模举债、大建“大学城”、举办高收费的“独立学院”,连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转制等等,都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教育改革的“特殊”产物。

二、教育改革作为社会一文化改革

诚然,教育有问题,但从来都不全是教育的问题;教育需要改革,但从来都不全是教育本身的改革。实践表明,如果仅仅或者全部把教育改革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便会要么把教育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要么把教育用于经济指标的筹码,抑或受二者钳夹,其负面效果所在多多,未来前景着实堪忧。作为政治改革的教育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着社会主义改造而势在必然,并在“”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在过去20多年里因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浪潮而随波逐流,并在申讨和危机中亟待转型。教育改革转型的主题便是:从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特别是作为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走向教育改革作为社会一文化改革。

1 教育改革:从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到以“社会改革”为中心

改革教育改革,或者说教育改革的转型,既有政策背景,亦不乏学理支撑。从宏观政策而言,从21世纪初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开始,陆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改革目标,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特别是“和谐社会”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社会建设”尤为瞩目。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则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发展”提上重要议程。就学理而言,在任何社会,改革可以分解为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的分解(渐进)式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这样一种“三步走”的“最优实践”(best pinice):经济改革的主体是生产(做蛋糕),社会改革的主体是分配(分蛋糕),政治改革的主体是分享权力。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改革以“经济改革”为中心,未来二三十年,需要转移到以“社会改革”为中心。

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自1978年至21世纪初,主体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特别是1992年以来,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据估计,2030年的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强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人类发展总值相当于美国的3.2倍。从2l世纪初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改革阶段,社会改革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社会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亲商”)和稳定(“亲民”)的平衡。中国改革从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到以“社会改革”为中心的转移,为教育改革从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走向作为社会―文化改革,提供了时代背景、行动依据和现实可能。

2 作为社会一文化改革的教育改革

作为社会一文化改革的教育改革,远比作为政治一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更为困难。因为“经济改革说穿了,就是要把人最邪恶的一面释放出来,让每个人去追逐私利”,而“社会改革就涉及公共利益,是要有利他性的,要为公共物品掏钱……中国对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与GDP总量相比是非常低的”。这说明,社会改革比经济改革更艰巨。改革教育改革,使之走向作为社会一文化的改革,起码要做到一个确保,施行两种解救,具备一个视野。

首先,要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前述1986~2006年20年转嫁国家和政府责任于农民的“义务教育”,连同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并在近年来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雪上加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改革,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教育不公突出表现在少数优势群体的“过度教育”和广大弱势群体的“教育不足”上,无论是教育过度还是教育不足,都会有巨大的社会政治代价:就教育过度(一方面是缺乏大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被继续攻读学位)而言,过度教育意味着过度期待,过度教育经常培养的是运动家和革命家;就教育不足而言(社会的流动更多和金钱的多少相关联,而和自己的努力与才智越来越不关联),教育制度失去了人才培养的功能,教育提供给弱势者的不是希望而是怨恨,在中国历史上正是这些深感社会不公的基层知识者带头起来改变历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国家和政府要加大补偿和纠错力度,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毕竟,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的事业。作为社会改革的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使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城市民工子弟及弱势群体子弟享受到教育的“国民待遇”,确保其受到公平的教育这一基本人权。而且,教育必须连同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改革配套进行、统筹协调,走出我国“低人权优势”的发展模式(以自我剥削的方式成为别国透支的对象)和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负福利”状态(农民及城市弱势群体无福利待遇),确保社会保障的“低福利”(相对于穷富都保的“高福利”而言,就是只管最穷的人,如美国的医疗保障只保65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线以下的穷人,占总人口的18%;而在中国近似的覆盖率中,公费医疗80%却用在领导干部身上)。

其次,施行两种解救。一是把教育改革从作为政治,特别是作为经济改革的范畴中解救出来,归位于社会改革领域。我国既有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需要、经济需求的政策表达,“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教育自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提出的客观需要,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明显侧重于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等”。改革开放至今,教育还是政府的一部分,教育部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水平,权力越来越多,垄断和审批大多数教育资源。只要教育界还是政治的一部分,就不会成为一个具有自治性的组织,就不会成为有高质量的教育机构;只有当教育界发展出自主性的“行规”来约束自身和评价自身的时候,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来。教育体制的官僚化或者说行政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教育以权力为本、以经济利益为本,权力和经济利益是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教员使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二是解救教育于政治、经济,就是要树立和发展教育的自主性。为此,要抵制教育改革的独断和盲目决策,进行政策论证,充分吸纳社会意见。同时要恢复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基本权利,剔除行政权力的侵蚀和干扰。譬如,按国际惯例,刊号本来不过是一组数字而已,都是无限供给,按需分配,无须耗费什么成本,从根子上说,出版权本来也是作为基本人权的表达权的派生,但我们的体制却把这种本来属于社会的权利转化成了行政权力,对刊号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变可无限再生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变无限供给为有限供给,变平衡供给为紧缺供给,使得刊号奇货可居。这不但造成了刊号身价马上扶摇直上、以刊号折抵金钱等诸多乱象,还干扰和侵蚀了学者的表达权。再譬如,官僚化的教育评审制度作为教育政治化加经济化的畸形产儿,信奉“科学文献索引”(所谓SCI,类似的还有CSSCI等)这一“愚蠢的中国式观念”(stupid Chinese idea),把国外用于帮助科研人员有效获取文献信息的检索工具SCI,引进和异化为学校排名、项目评审、科研申报、评价奖励等几乎覆盖所有科研领域的最重要乃至惟一的评价标准。教育部门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引进和改装各种评审制度,并主动自创,无非是要确保教育官僚的专制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再次,保有文化视野。我们的教育改革,往往施以“革命的”手段,推行“一刀切”,强调“跨越式”发展(很多时候实为“大跃进”),充满“乌托邦”色彩,而与此同时,常常不注重对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的保全、敬重和守护。正如有学者所言,作为一种社会改革,教育改革不是要砸碎旧制度,重建什么新制度,而是在承认现有制度性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但既有教育改革却呈现出过多的“教育革命”画面,教育变革“泛革命化”(包括当代“泛改革化”或简单把改革看成革命),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视野。“文化视野”把握多元价值,强调兼容兼顾,以文化视野审视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极教育研究之“高明”,而道实践运作之“中庸”,从思想行动两方面双管齐下,多元整合,文而化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怀有“保守”自觉,警惕“激进”行动,克服“商业化”侵蚀,注重文化的积淀、传承与精进。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商昌宝,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资中筠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19-32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年8月27日印发

[7]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1):10-22

[8]马昌博,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对话全国人大会委员、国家原教委副主任柳斌[N]南方周末,2006~10-12(A3-4)

[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年2月13日印发,

[10]杨东平,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J],江苏高教,2011,(1):5-8

[11]郑永年,保卫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12]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13]胡鞍钢,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

[15]文东茅,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J],理论视野,2008,(7):26-29

[16]劳凯声墩育体制改革的公益性诉求[J],理论视野,2008,(7):23-26

[17]何迪,鲁利玲,反思“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22-32

[19]笑蜀,刊号奇货可居折射精神生产困境[N],南方周末,2007-12-6(E29)

[20]葛金国,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1,(5):12-21

农村学前教育改革论文 篇七

农村学前教育改革论文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设施落后,规模小,数量少

由于对幼儿园的投入不够,幼儿园设施简陋,幼儿没有足够的玩具、器械进行游戏活动。在红星幼儿园中,只有简单的滑梯和秋千这样的基本游戏设施,幼儿的玩具也很单一。“目前我国东部拥有中心园的乡镇约占75%,但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27284个乡镇中,半数左右没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也就是说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那里的孩子无园可入”。

(二)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规范的幼儿园应每班配有“两教一保”。而在红星幼儿园中只配有一名幼儿教师,保育的工作则由老师和阿姨平均分担。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保育才能有教育。同时幼儿园缺乏保健室和门卫室,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身体受到损伤不能得到立即规范的处理。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一)更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

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端正幼儿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落后观念,让农村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而3—6岁是幼儿发育的最快最佳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是形成语言发育,认知、行为及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改变农村家长只关注幼儿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而忽视幼儿心理和其他方面各种能力的发育的错误观念。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形势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实行编织下乡政策,但是考上编织的教师大多分在镇上的公办园,对于村里或许多乡下的民办园还是很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上,当地县乡政府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此,可以尝试建立乡村联动的教研制度,建立县、乡镇幼儿园教师与农村幼儿教师的“手拉手帮带制度”。同时对于优秀教师实行奖励政策,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兴趣和质量。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优势发展幼儿教育

虽然农村幼儿园缺乏现代化教育设施,但农村广阔的田园风景和人文生活给予了幼儿更大的活动空间。农村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农村独有的自然条件,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带领幼儿进入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中放开幼儿,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让幼儿在大自然里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四)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积极创办优质园

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努力将幼儿园的设施、环境搞上去,配备现代化教育工具,充实幼儿的玩具、读物等,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对于民办园要给予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开办农村幼儿园,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

(五)完善农村幼儿园管理制度,加强园内安全

我国幼儿园实行保教和教育结合的制度,保教在前,所以幼儿教育中解决保教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保证幼儿的生命和卫生安全,是幼儿园展开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合格的幼儿园每班都应配备有一名保教人员。同时幼儿园也应建立相关的保健室,当幼儿的身体出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就诊。幼儿园门口应设立警卫室,警卫人员对于外来人员要进行严格把关,登记入园,创建安全校园。

三、结论和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需要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不仅要求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正确的看待农村学前教育。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盲目求进,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当地发展规律的方案,稳步发展,让孩子有一个愉快、健康有利的教育成长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八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其发展关系着国家就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招生制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门通道,其改革必定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时代发展的必要产物,文章通过对六种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来解读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高职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是改变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力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由此高职教育形成了六种各具特色的招生类型,它们是在原来招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丰富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统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的入学考试就被固定下来。

但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应补充并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最后招生院校综合学生的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招生录取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规范,相对公平

统一的试卷、时间和录取方式,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人才的甄选。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通过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择优录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的公正性。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考试内容

以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招生一样,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实现对人才的考评。

随着高职教育自身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在文化考核的同时,加入了技能成绩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历史悠久,认可度高

统考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被延续至今的招生方式,其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同时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招生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普通高考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高考这一选拔与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分数高低的排列组合,最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是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因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度低,高职教育陷入自身无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单独招考

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针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单独组织的考试。

但目前这种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围发生了变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单独招考。

单独招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过去,高职院校招生多是以统考为基础,招生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筛选中缺乏主动权,甚至是选择权。

而单独招考给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宽了招生渠道。

(二)报考条件宽松,给予了学生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单独招考主要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另外。

单独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宽松的入学条件,切实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多

随着改革深入,自几家高职院校试点到现在的多地区、多领域的积极参与与开展,单独招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无需高考即可有学上”的途径,随着试点院校的不断增多,也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机会。

单独招考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招生模式,它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统考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之下进行的,而单独招考则需要依赖院校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运营成本,加大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

同时生源的复杂性也极易造成人才培养难度的加大,学校的监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单独招考要想在大范围推行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结束后,未被志愿院校录取但高考成绩达到“注册入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有机会填报这种招生模式的志愿。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直接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每个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请机会。

高职院校根据招生简章,在计划范围内来选择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考量的是报考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册入学作为一种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入学标准低门槛,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

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最后没有被志愿院校录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条通往高校学习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另外,当前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这一低标准的招生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

注册入学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提出申请,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并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人适应社会的潜能。

(二)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注册入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它不像统考那样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通过成绩进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操作灵活,院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

注册入学是面向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院校开展的招生模式,一经批准,均可进行试点。

其操作灵活简便,打破了以前繁琐的录取流程,学生一旦申请,只要符合标准,均可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

其本质目的还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注册入学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解决生源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相应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较低的入学门槛,虽扩大了入学机会,但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

技能高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应往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实施以技能操作(70%)为主,文化考试(30%)为辅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方式呈现。

技能高考的出现是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招考形式独具特色,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统考检验的“纸上谈兵”,但是也不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核,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教义与精神。

(二)因材招考,专业对口招生

技能高考将技术操作与文化知识以真正的考试形式固定下来。

其中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部分常识题,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但技能高考不同于传统考试,它培养出的是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内容考核上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技能考试方面不同专业则实行分类考试。

不同的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主要是现场实际操作。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设置的多样性、科目设置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技能高考的考试内容是由教育考试院统一编制,其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根据相关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专业对口设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招考标准新颖,侧重实践操作的考查

湖北省的高职院校退出统考的历史舞台,至此,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多元考试招生阶段。

其中技能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的,分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则以“合格”与“不合格”来区分。

它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其招生的规范化。

录取工作与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将知识与技能成绩融合在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说明了实际操作在这类考试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

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技能高考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高职院校组考,实际上就是主考的一种考试手段,它是将高考“一分为二”的一种有效尝试,但是在考纲制定、命题内容设置、阅卷评分和报名信息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五年制高职”或“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推出的保证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一种升学途径。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层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当他们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后,可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五年连贯性教育。

其中,不同的省份对这一途径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称“2+2+1”模式。

“3+2”模式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参加完中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中等学校学习三年,再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高职院校完成两年的大专学习;“2+3”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高职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

这种上下贯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有力地确保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上下贯通,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贯制,上下贯通,学生可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样既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节省了部分学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孩子教育提供了机会。

(二)专业前景与就业紧密结合

五年一贯制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如人力资源、审计、高铁乘务、幼教等专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种招生模式培养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它为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

(三)拓宽了入学渠道,圆了学生上大学的梦

五年一贯制是连续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学生上大学的“直通车”,中间无需参加“高考”,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与传统教育相比,节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时间。

此外,五年一贯制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察,切实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这一招生形式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

五年一贯制缺乏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其生源质量较低。

另外,五年一贯制处于“无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之下,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所以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势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2]。

所谓免试入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免去考试这一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类似于保送生或推荐生。

但高职教育的免试入学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免试人员名单还需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最终由相关学校免试录取[3]。

(一)招考针对性强,人才技能突出

这类招考方式明确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论文 篇九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师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协调发展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不低于15%,目前政府公办高职院校该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2.7%,尚未能达标,民办高职院校的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就更低于政府公办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聘任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制度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一线教师中存在着学历结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的情况。

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同时,强调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需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制度,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政策的落实还不够,课程与教材体系职业化特点还不明晰。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和见效

第一,要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思想。高职教育的定位应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特色之处,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发挥长处。第二,要加强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实现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制定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以销定产”,为市场培育“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据此,笔者学校总结长期办学经验,提出了“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办学宗旨,着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比例为1:1,编制理论标准和技能标准、编写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教材、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大大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独特的,也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努力的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需要融理论、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鼓励支持现有的教师参与产学结合、实践培训、校企合作等,提高现有师资的“双师型”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从职称结构来讲,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团队中占比越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从年龄层次来讲,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力量;专任教师群体越大,教师队伍稳定性越好,兼职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快基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及教学改革

推进产学结合,加快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趋势。高职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应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使高职教育的“产品”即毕业生在市场上被认可和吸纳,因此高职教育应根据产业技术、生产力发展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教材内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实训教材。产学结合的重要性逐步被企业和高职院校所认识和重视,实施产学结合的平台是校企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要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础上完成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关键。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最鲜明特色就在于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国际金融教育改革对策论文 篇十

国际金融教育改革对策论文

一、国际金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所制定的课程存在极大的关系,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如今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之所以收到了极大地限制,出现止步不前的局面,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不足。我们现如今很多学校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还只是延续以前的模式,很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换了教育的课本而已,并没有对实际的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和改革,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被现在的环境所淘汰掉了,而新出现的只是要求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这就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兑现。与此同时,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却占据着学生大量时间的现象,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可能由于时间的不足而不能得到学习。还有就是很多基础性的科目的教学实践过短,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国际金融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开始了高层次的、难度更高的课程的学习,这必然使得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我们国际金融教育的成果不是非常显著。

2.国际金融的教育方式单一且落后

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教育方式所能得到的教育水平绝对的要比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水平要好的多。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的单一和落后。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去却没有真正的对这项课程的教育方式做认真的研究,很多情况下还是教师单一的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听不听就不知道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教育方式的单一和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最终使得国际金融专业的学习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存在差距,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存在缺陷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离不开最终的成绩考核,成绩考核可以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现有的学校百分之九十采用的都是单一试卷的考核,学生在整个学期不学习,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分数。这样的考评结果显然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我们不将考核形式扩展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真正的对知识的理解上,那么考核就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的考核方式不加以调整,那么还会有更多的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也就不能够应对国际金融行业的要求。

4.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妨碍我国国际金融专业发展前进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实际情况是相互脱节的,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对于如何将在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情况,我们做的还远远不足。所以经常会出现我们培养出来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非常的充沛,但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非常的低下的局面。出现这样的情况还需要归结到我们的教育制度上,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条件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使得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的工作中无法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成为我们国际金融教育改革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国际金融教育改革的对策

1.完善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第二是工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其中第一种情况,深造完成之后依然要选择就业。因此,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既然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那么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工作的要求相挂钩。目前我国的国际金融专业存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改进我们的课程设置成为国际金融专业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国外学习,国外的大学开展的课程都是与学生最终的工作相关的,不学其他无谓的课程。因此,要想改变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强化微观类金融课程的设置。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慢慢地从以往注重大的宏观环境转向为更加注重微观环境的变化,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对这个行业的细微之处。因此,国际金融教育也要顺应这样的变化,更加注重的对微观类的金融课程进行设置,例如专门开一门研究各大公司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的课程,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国际金融宏观方面的知识,同时加深对这个领域微观部分的了解;通过加强学生对国际金融行业微观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毕业后工作,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更好地运用。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最终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注重国际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发展,而是与其他行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行业,还应该学习诸如英语、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提高。与此同时,在通过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单一学习国际金融课程所带来的枯燥,也可以使得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好的运用开来,丰富学习体验,完善学生的恶知识体系。

2.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测的,有时出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本行业的漏洞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学习更加地多元和全面。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陈旧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颖且更具吸引力的课堂,学生最终可以收获的只是自然也就比在单一成就的教学中所获得要多得多。所以,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变,放弃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地生动具体,这样既可以加大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的融入到学习中。其次,也可以将我们的教学环境移交到真正的企业当中,让学生看到企业实际的运作状况,研究真实的企业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客观直接,对知识的掌握更有效。最后,学生主导课堂也可以成为我们尝试的方向,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

3.配合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在前文当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国际金融专业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多学校的考核结果只是局限于期末的那一张试卷上面,这会导致学生在整个学期不学习,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分数。因此我们需要将我考核形式扩展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真正的对知识的理解上。具体的方式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校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分为理论知识学习部分和实际掌握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评不要仅仅局限于期末的试卷分上,而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的表现,例如每次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参与度等,结合期末的试卷分数最终确定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对于学生实际掌握程度的测试,考核方式可以使有学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模拟实际的国际金融状况,提出一些在实际中可能过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看学生是否可以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而不仅仅只是会学习死知识,最终通过结合理论知识的考评对学生做最终的成绩确定。

4.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却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书库”,我们知道妨碍我国现在国际金融专业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互之间进行结合,我们大多数人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应对能力以及处理方式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如果我们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我们的发展不会长远。因此,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加大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及政府部门应通力合作,与个别企业单位展开长久地交流,定期的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单位进行观摩学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提供支持和实践,还是一种激发学生再学习的途径,通过对理论的运用,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达到理论和只是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这样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的教育中存在着例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的内容不足以及教育和实际情况相脱节等问题。要想得到改变,获得新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而不能对这些问题加以回避,而是实事求是地按照改进措施执行,国际金融教育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同时,在现在的国际金融教育改革中,需要将我们的目光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向先进的经验或做法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我们的国际金融教育改革应将注意力更大地放在实际的市场状况中,培养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学生。将会给我国的国际金融领域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篇十一

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一、主要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十二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教育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

1.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当年国家提倡的教育观念,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创新教育的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在小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小学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并相互配合,才能够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1.以学生为本

小学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除了要在课程中加入思想与道德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配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合格公民。

3.健全学习评估体系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为了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评估体系,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扩展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多元、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发展情况如何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同时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向家长反馈,以便于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最新15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教育工作者的维护合同维护(汇总21篇
  • 学生犯错反思检讨书的重要性(精选17
  • 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指南范文(22篇)
  • 教师的广播稿(汇总15篇) 教师广播稿1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