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通用15篇 文言文《读书之法》

更新时间:2024-06-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15篇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翻译 篇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122―01

古文翻译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却又是学生的失分点。对此,笔者就其答题策略归结为“四步法”。即:

一、研读选文晓大意

考生面对题目不要急于翻译,而要对选料作整体性感知阅读,通晓大意,初步明确文言中的人、事、物、境、情,出乎其外,把握考查词、句的语言发生环境、存在环境和活动环境,为审慎解词,准确释句,体味风格,尤其对把握重点考查的五类实词、三类虚词和五种句式作准备。

二、审视题目研考点

这是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研析的过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重在悉心研究评分标准和准确推敲考查点(词、句式及风格)。即明确评分点――采分点。

2005年全国卷(3)节选《汉书・丙吉传》,考查了文中的这样两句:“御史大夫坼岵荒芟曛,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加也。”和“方春未可大热,恐中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其评分要求是,共10分,每句5分,每句译出大意2分,译对三个考查词各1分。由此可见:

高考文言翻译,已顺利过渡而完成了由重词义考查到句意与词义并重考查的理路。即句子大意占2分,考查词一词1分;每题的考查词(包括特殊句式)一般是2-3个。那么,哪些是考查词(包括特殊句式)呢?这就是翻译的关键。“五类实词”指单音与复音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活用词。“三类虚词”,一指古今变化了的虚词(主要有四:①少数沿用的词,如“于”,词的部分用法被沿用的,如“然后”;②完全消失的,如发语词“盖”“夫”,起提顿作用的“者”,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③用法变化了的,如“所以”,“虽然”;④改用为其他词的,如“于”的多种介绍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分别用“向”、“到”、“对”、“从”、“同”、“比”、“被”等代替)。二指一词多用的(同词异用和异词同用),三指特殊运用的(如兼词,虚词连用,双音虚词――古为两个单音虚词或一实一虚,而现在为双音虚词,像“于是”);“五种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三、尝试翻译解考点

明确了考查点后,考生不必急于在试卷上作答,而须在草稿纸上试译。巧用直译“六字”法:“留”――专用名词不译要留,“删”――语气词、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要删,“调”――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要调,“对”――古代单音词增加语序为现代多音词,(如“难”为“困难”)“换”――换个说法(如“师”为“军队”),“补”――补所省成分并用括号标记。然后对直译时“卡壳”遇到的特殊句式和词的特殊用法,要辅以意译(或用转述法或用浓缩法)。

四、依据“标准”精修改

文言文翻译 篇二

郑捆文言文翻译

郑絪

【原文】

刘瞻之先,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1、絪:念yīn。

2、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3、荆部商山:地名。

4、概:景象。

5、起:启发。

6、馔:念zhuàn,食物。

文言文翻译 篇三

纵观这些题目,不难发现有如下特点:史传文占据多数达11套,分别是全国卷I、全国卷Ⅱ、北京卷、上海卷、安徽卷、江西卷、广东卷、辽宁卷、四川卷、江苏卷、海南宁夏卷,由于这一文体具有故事性强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命题人员的青睐;文言实词均予以考察,而考察虚词的有9套:从题数和分值来看,上海卷(《烈女传》《(秋寻草)序》)和江苏卷(《吴汉传》《梦溪笔谈》)因同时考查两篇文言文而位居前列,分别是10道29分和9道30分,题数最少的是5道,分数最少的是19分,就单纯翻译题来看,最多的达10分,最少的也有6分。有些同学可能会问,翻译单题为何占如此高的分数呢?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能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检测手段,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先进理念。

根据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特点,对高考涉及文言文翻译的种种情况做一扫描,但愿能给2009年复习备考的高三学子有所启发。所选例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源自于2008年全国高考试题。

1、“留”,即保留法。文言文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具体有哪些呢?专有名词包括年号、国号、地名、时间、官职、物名等。另外,古今同义的词,现代汉语仍然常用的成语,也可保留不译。全国卷I“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中“廖刚”是人名,“用中”是字,“南剑州顺昌”是地名,均不用翻译。本句话意为“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

2、“对”,即对译法。翻译时,须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江苏卷“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击,大败敌军”。

3、“拆”,即拆分法。文言文中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这就需要拆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湖南卷“及晋公败,士当不免,惟公不及”中,“不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为“免不了”,本句中“不免”为两个单音节词,“不”为“不能”,“免”为“免祸”;“不及”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为“不如、比不上“意,这里“不”为“没有”,“及”为“被牵连”。本句话可译为“等到晋公,士人大都不能免祸,只有欧阳公没有被牵连”。

4、“加”,即加字法。古汉语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在翻译时,就应当加上语素使之构成双音节或短语。全国卷I“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中,“亲、老、求、补、外、出、知、军”均为单音节词,翻译时要加上语素使之构成双音节词。因此这句话可翻译为“因为双亲年老请求递补外地(到地方任职),出京掌管兴化军政”。

5、“换”,即替换法。古汉语经常用的词,可能现在已不大常用,这就要在现代汉语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全国卷I“丁父忧,服阙,除工部员外郎”,“忧”在古代是“去世”,现在则直接用“去世”。本句话可译为“廖刚的父亲去世,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

6、“补”,即补充法。古汉语用词甚为简单,可是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其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与前面所说“加”不同,“加”仅是增加语素,而“补”则是补充省略的成分。福建卷“晏子逐以为上客”,“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这句话翻译为“晏子就把他当做上等的宾客”。

7、“删”,即删除法。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一般是发语词、音节助词,也可以是某些连词、语气词等。广东卷“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中“也”是语气词,应删去。本句话的意思为“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

8、“调”,即“调序法”。文言文翻译,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福建卷“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中,“息于途侧者”的正常语序是“于途侧者息”,属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就应当是“(晏子)看到戴着破帽,反穿皮衣,背着饲草,在路旁休息的人”。

9、“还”,即还原法。对文言文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如互文,要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如《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就属互文现象,可以考虑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0、“点”,即点义法。古汉语有时为了表达得言简意丰的需要,在文中喜欢用典故。在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须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四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2008年考查了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这实质上是“者”“也”表判断的一种省略式。

如: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浙江卷15题)

这里“况,吴人”便是,这实质是“况,吴人也”或说“况者,吴人也”的一种省略式。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六、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1.“莫如”“莫若”

意思是“没有……比得上”“莫如”“不如”。

如: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全国I卷11题)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是以”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如: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北京卷8题)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3.“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北京卷8题)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如: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天津卷15题)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广东卷9题)

译文: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5.“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15题)

这句中“此何难之有焉”,即“此有何难焉”,意思是:这样有什么困难呢?“以为”即“以(之)为”,介词宾语省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6.“若……然”

相当于“像……一样(似的)”,如“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或相当于“像……这样”。

如: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上海卷19题)

“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若……然”,即“像……这样”。译文: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七、 其他

下列几种固定句式,近两年虽未考查到,但也不可忽视。

⒈“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

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者”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这里“有涉江者”是“人”的定语。

⒉“无乃……乎”

表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奈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⒊“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⒋“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⒌“何以……为”“何……为”

表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如: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⒍“有以……”“无以……”

就是“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所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什么可拿来用来……”“没有什么可拿来用来……”。

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译文: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⒎“有所……”“无所……”

“有”和“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短语,作“有”和“无”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有所近”直译为“有接近的东西”。

⒏“如……何”“奈……何”“若……何”

这种句式用来询问办法,可用“对……怎么样”“把……怎么样”来对译。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⒐“非惟……抑亦”

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⒑“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⒒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还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将颛臾》)

译文:这是我们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⒓“……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句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固定结构,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只有江西卷作为考查点,今年则不同,有全国、北京、天津、上海4家考查了6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了固定结构,往往会理不顺句意,译不准句子“大意”,更谈不上字字落实了。

正确理解句式,必须把握“两个意识”:

一是语言标志意识:如固定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用“得无……乎”“得无……耶”。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用“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五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要求与方法 积累

一、文言文翻译的必要性

文言文翻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选择题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功效,学生只要对文言词义、句法有一定的理解,便可以结合选项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但是考生是否完全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还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选择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但“文言文翻译”并不只是“理解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考生直接翻译一段文字,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从2002年起,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开始有所变化,题型由以往的选择题改为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强化了对“翻译”的考查,由此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此后“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表述形式虽因省份年份不同有所变化,但考查题型与2002年高考试题相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根据高考评卷题分得失情况,通报指出,高考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是翻译方法不当,虚词翻译不准确,不能抓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无大的改观。在备考过程中,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也几乎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探求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扎实完备的文言知识,吃透课本,强化质量,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一)要求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文言文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求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表述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日饮得哀乎”,直译为“你每天的饮食恐怕减少了吗?”就显得生硬,也不符合触龙那种亲近关切的语气,可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要使译文典雅得体,必须注意人物个性,语气和文章的文体风格。

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七个字:对、留、删、补、换、变、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古代的人名、国名、地名、器物名、官名、帝名、政区名、国号、年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时间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3.“删”,即删除。删去原文中无须译出的某些字词。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实在意义,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表示语气、停顿、起连接作用或凑足音节的文言虚词而言。如句首发语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等,均可略去不译。如《报任安书(节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夫”是句首发语词,可不译删去。

4.“补”,即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指在单音节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或短词。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古,学,必,师,传,受,业,解,惑”译为“古代,求学,必定,老师,传授,道理,教授,解答,疑惑”。(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量词等。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5.“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岁”换成“年”。

6.“变”,即变通。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运用“互文”修辞,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7.“调”即调整。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把动词“信”放到宾语“自”前面,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三)译文顺口溜

牢记译文顺口溜,也将有助于古文翻译。下面有两种顺口溜,供大家选择记忆。

*古文翻译口诀1: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古文翻译口诀2: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解词――串意――顺意。就整篇文章而言,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翻译步骤可概括为:①通览全文,把握大意;②通读全句,标注要点;③按照词序,对应翻译;④调整语序,符合规范;⑤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把握

1.结合历史背景,切忌主观臆测。

每一段文言文文章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因此理解时要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背景的显示可能是直接的,如文末注明文章作者、出处等或有简单的背景注释;也可能是间接的,从文中的人物及事件或细节中推断出来。了解了历史背景后,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就从大脑中涌现出来: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政策、科技水平、民风时俗……只有结合了背景,对文章的理解才不会失之于主观臆测。

2.树立全局观念,联系具体语境。

历年高考翻译材料,主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和寄托作者的深情,因而它有一个完整的中心和明确的主旨。解答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认识和理解。通常讲“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是强调语境的重要。(1)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取哪个义项就确定了;(2)有的代词,具体指代什么,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3)有的虚词用法灵活,但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却是固定的。

3.正确认识古今汉语的差别,切忌以今律古。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如0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文言试题中有“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句,其中的“名称”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名字、称呼,可在原句里“名”是名声,“称”是传播、称赞的意思。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座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觉得司马迁嗦。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些记述绝不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了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

古人的思想与今人有一定的差异,古文中的词语有的也与现代汉语迥然有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以古人的思想标准和行为习惯去理解古人”,“以词语的现代用法去翻译古文”。要充分重视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切忌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二)考查的重难点

考查的重难点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的和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句子。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文言文翻译为两个句子:“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第一句关键点在“穷困”上,涉及省略内容和古今异义;第二句的关键点在“多”和“知人”,二者都是古今异义。

可见,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要点主要在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涉及了固定结构“其……之谓也”的考查。只有熟悉考查的重难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三)得分点把握技巧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我们要掌握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所谓关键实词,即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汉书・公孙弘传》)”关键词是:“会议”、“端”、“面折庭争”。译文: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这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愿当面驳斥和朝廷争论。由此可见,抓住了关键词,准确翻译全句就不成问题。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力求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六、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即使牢固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若平时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然无法完全读懂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熟练掌握翻译方法诸事项后,还应抓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得扎实完备,翻译自然就能解决。

文言文的翻译,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文言知识,其中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有句读、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小知识点,而熟知这些知识,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必要条件。因此须梳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且要吃透课本,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可以达成。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章烂熟于心,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包含在其中。其次是转化能力,也就是迁移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翻译难度虽有增加,但只要了解文言文特点,积累基础知识,掌握翻译的方法和规律,加强训练,文言文翻译就轻而易举了。

参考文献:

[1]惟敏。文言文的翻译[J].中学文科,1999年Z1期。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六

【关键词】高职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跨文化意识 能力研究

一、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并没有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英语教学一般是针对语言知识开展的,重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却忽略了语言在实际场景内的应用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要求理解教材中课文的表面意思,却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含义的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并且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缺乏跨文化意识能力。

二、翻译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1.文化因素对翻译工作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遗产,其中包括知识、信念、习俗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一般会受到文化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一些语言只有在某种固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完全表达出自真正的含义,实现语言的最终目的。所以,翻译工作在进行语言的转换以外,还要完成语言中蕴含的信息的传递。最好的翻译过程不但要转换语言符号,而且要转换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实际上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2.跨文化意识概述。跨文化意识,实际上就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中包含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应与调节能力。由于翻译过程完成的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翻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待翻译语言中文化的了解与掌握程度。第二,对翻译目标语言中文化的适应与调节能力,以及敏感程度。第三,对文化翻译对文化翻译策略的解释力度。与此同时,反面译者必须掌握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能力,这种能力不但适用于对文学类语言进行翻译,而且适用于对技术类语言进行翻译。翻译者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专家,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的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结合,结合只需要根据翻译者掌握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并不需要亲临其境。

3.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的重要性。在进行翻译时,具有较强跨文化意识的翻译者能够像目标语言人群一样,用他们的想法来思考,并进行各类交流活动。这就意味着翻译者可以消除自身与目标语言人群在交往中的所有障碍,是交流能够顺利完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质疑,只对一种语言进行初步的学习,也需要掌握其中的文化吗?这种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可定的。这是因为只要学习语言,就一定会涉及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想要熟练的使用一种语言,必须明确什么样的语句适用于什么样的场合。因此,我们必须理解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避免在使用这种语言时随意说话,不注意观察语境。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必须同时进行语言的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且从初级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否则就会出现二者脱节的现象。例如,在阅读文章时,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需要取决于自身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取决于读者对文章中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与“文化感”同等重要。在使用外语与外族人进行交流时,语法与发音的错误一般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如果在交流中出现违背语言规则的现象,就会被人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关键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只传授语言知识具有一点的片面性,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必须结合语言中的文化,实现学用结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虽然专业性不如英语专业高,但同样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提高翻译技能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跨文化视野,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相对薄弱,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中对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影响翻译水平的提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两种语言间的对比知识,其中包括对语句意思的片面理解,不了解语句含义的扩大与缩小以及语句含义的褒贬转换,不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中的语序与句法的差异,经常照搬原有的语句结构,导致译文逻辑混乱。第二,对文章中的文化负载词涉及的知识缺乏了解,在翻译时对两种语言中涉及的文化特色与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不能明确辨别,无法进行合理的处理。第三,在对实用性文章进行翻译时,经常会忽略翻译的类型与读者对目标文章的反应。如果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能力较差,就给翻译教学造成较大的障碍,翻译教学则会收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因此,教师必须适当的改变教学的方式与理念。

四、翻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需要符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要求,适当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形成明确的认识,并正视这种差异,准确乐观的对两种文化进行正确的评价。与此同时,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文化的来历、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认清自己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位置,促进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与此同时,教学中必须遵循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消除文化偏见,建立多元性的文化世界。

2.提高两种语言间的对比意识。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对至少两种的语言进行操控,翻译者必须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如果不具备同时掌握两种语言的能力,就无法完成语言间的转换,更无法做到高质量的翻译。在进行翻译时,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不仅在语法与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其包含的文化方面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翻译教学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对比意识类强化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在词汇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词语类型与功能进行比较。在英语中,一个单词含义范围不够广泛,能够细致并准确的表现出事物的概念,而在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语表现出多个相关事物,具体的差异则通过语境来确定。例如,在汉语中“先生”这个词语可以代表“老师”,也可以代表“丈夫”,而将其翻译成英语时,可分别使用teacher与husband解释,能够明确表达词语意思。在语法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教师可以从两种语言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状语的比较和翻译、定语的比较和翻译以及主动与被动语句等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文章方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英语段落中各语句的逻辑关系进行细致的观察,例如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对称关系等,这些逻辑关系与汉语话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够准确的掌握这些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

3.加强两种语言的文化感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差额对应、等额对应以及文化空缺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重点进行穿插讲解。例如,在翻译语句“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时。其中的“三伏”是汉语有的词语,如果直接进行音译,可能无法准确的表达这个句子的正真意思,所以需要在音译后加以解释,才能够准确的表达意思。这句话的正确翻译为“ItwastowardtheendofJuly,equivalenttothe“san-fu”periodofthelunarcalendar-thehottestdaysoftheyear.”

4.对跨文化视野下的非文学文章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的非英语专业中,开展的翻译教学均为初级翻译教学,这些学生在工作后能够接触到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实用性文章,因此,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对翻译过程的跨文化意识能力进行重点强化。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更多的企业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旅游翻译、商务翻译以及广告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行业的主流类型。在这些类型的翻译中,文章的翻译会受到语境的影响,针对特定的群体。所以,翻译者必须满足翻译委托人的跨文化理念,在翻译过程中增强跨文化效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的字面意思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需要实现语言中的深层含义与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的有效转换,使翻译后的语言能够被人更容易的接受。因此,在高职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保证他们在翻译时能够高效的实现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形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翟莲。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校园英语。 2016(25).

[2]王子默,张丹。浅谈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

[3]王丽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Σ哐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4]秦颖颖。新闻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意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5]林有鸿。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

文言文翻译 篇七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特点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针对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落实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重视每次翻译练习目标的达成。对疑难语句,可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要忠于原文意思,不可妄加猜测。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前人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个原则,对我们进行文言文翻译很有用处。如何准确理解这三个原则呢?

1.信――忠实于原文意思,不歪曲,不误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2.达――译文意思明确,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3.雅――译文语言简洁,优美典雅。

三、文言文翻译的态度

文言文的翻译,本来就很枯燥,没有一个好的翻译态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认真仔细外,翻译时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除此之外,还要统观全文,了解语境。翻译之后,还须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验证,看是否合理合情。总之,翻译时要做到:大胆翻译,细心检查。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笔者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五个字:留、换、调、补、查。

1.留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惯用语、至今仍在使用且意义没发生变化的熟语等,保留不变,不翻译。

2.换 把古汉语中的词语直接替换成意思相对的现代汉语词语。比如,“孰”换成“谁”,“日”换成“说”等。通假字先换成相应的字,再根据情况翻译意思。

3.调 调整文言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比如,倒装句。倒装句有几种类型,应区别对待。

①宾语前置句。如:“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定语后置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③状语后置句。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佚之狐于郑伯言日)

4.补 经过留、换和调之后,查看译句的成分是否完整,如有缺失,应及时增补,以使句子结构完整。补,主要是针对省略句而采取的方法。省略句有不同的类型,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等。

①主语省略。如:(烛之武)许之。

②宾语省略。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⑧介词省略。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④兼语省略。如:使(之)毕使于前。

5.查 主要是对已经翻译出来的句子进行仔细检查,看其成分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意思是否合理合情。如有问题,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具体查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查:判断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三个方面。

①判断句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断;二是用“……也”表示判断:三是直接进行判断。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直接判断)

②被动句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是用“为”“为所”等来表示被动。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用“为”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为所”表被动)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篇八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翻译: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经典文言文句子及翻译 精选70句 篇九

1.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衣物食品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4.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5. 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6.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7.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9.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0. 三思而后行。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1.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12.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13.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15.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16.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7.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译: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了。

18. 崔九堂。

1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20.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23.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5.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7.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2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译: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

30.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31.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3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33.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3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干活

35. 覆盖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3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7.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38.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3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4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43.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44.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45.

46.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47.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48.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父母是人的根本。

49.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0.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5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52.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3.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阳缺,此事古难全。

55.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56.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57.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58.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屋,以突隙之*焚。

59.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6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6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62.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63.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6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6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6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67. 满招损,谦受益。——《尚》

68. alon

69.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70. 此言得之。(《六国论》) ——这句话说对了。

文言文翻译 篇十

一、读

首先,通读原文,整体把握。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中去,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然后读几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例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11题(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句中关键词语“其”,或虚或实。若不“回归”原文,观其大略,则很难翻译准确;反之,结合本段大意“妻子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善于相夫教子”,则很容易联想到“而余亦悔其随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的典型例句。“其”译为“我(自己)”。整句

话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其次,细读文句。通过细读文句来了解句子的成分,分清主谓宾,判断有无特殊的文言句式,并且根据分值推测文句中有哪些关键词。

例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11题中(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句子成分为“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结构后置),甚矣吾贫(主谓倒装)+可知也”。整句话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二、译

把文言词语及句式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式。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直译方法,要达到原文中每一文言词都有“着落”,答案中每一现代词都有“来历”的要求。采用常规的“六字法”来翻译。

1换

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相应的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包括虚词也要有着落,千万不可随意丢掉。如上题中“殓”译为“入棺”,“嫁”译为“出嫁”,“穷”译为“贫穷”等。

2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官名、礼俗习惯等专有名词要留下。如2010年全国卷(Ⅰ)11题(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脱脱”、“王”、“”就是人名,不要翻译。

3补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宾短语等。翻译中,要用括号注明省略成分,显示专业性。如2010年广东卷翻译题(2),“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中“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居庸关”并且用括号注明。参考答案为:“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4调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如2010年江苏卷11题(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中“以嫁时之衣”为介宾结构后置,“甚矣吾贫”为主谓倒装,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

5删

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或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虚词,通常是句首语气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和个别连词等。如2010年湖北卷翻译题(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句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应删去不译。整句话译为:“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6变

在无法直译的情况可以适当变通,尤其是存在修辞现象的词句。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方式,一般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如2010年全国卷(Ⅰ)11题(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中“爝火馀烬”、“日月”就是使用比喻修辞,分别翻译为“就像微火残灰一样的(元朝)、“像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

三、连

连即连缀成文。在把文言词句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词句后,要把这些词语连缀成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就是把实词、虚词和句意揣摩的结果,再回归到相关语段,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整体贯通,连缀成句。这当中不可忽略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十一

关键词翻译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言文翻译对考生而言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想要将它准确的表达出来,拿全分,还真是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

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对、留、换、调、增、删、推”七字决。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的。

1、对译法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双音节词来翻译。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

2、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3、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实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4、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2)“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5、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1)《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2)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6、删削法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也都可删去不译。

7、推断法

文言语句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实词极为重要。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旬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义。

1、字形判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根据。

如“樯橹飞灰烟灭”,“橹”是木质的“船具”,“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

2、结构对应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十二

[关键词] 英文电影;翻译理论;英语语境;译法

一、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英文电影翻译介入到英文电影领域能够促进英语语境文化与汉语语境文化互相交融。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术界单纯语言本体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言哲学、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都获得长足的发展,语言翻译研究因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外部环境综合因素致使翻译领域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语言翻译研究的众多研究对象中,电影语言翻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首先,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为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课题、新现象,为了提升英文电影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英文电影的翻译水平,英文电影语言翻译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和电影人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来。目前,语言研究者由于传统语言研究领域出成果难,尤其是无法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让很多语言研究者开始关注新的研究领域和新课题,英文电影语言翻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催生的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范式,在历经百年后,电影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中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式。英文电影艺术的成就要远胜于中国,无论从电影发展的历史,还是影响度、规模上,都让中国电影界虚心学习,正因为如此,从动力学的角度,就会发现电影艺术发达地区会向电影艺术相对落后地区流动,也就是常说的优秀电影生产国家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大量的电影作品,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的英文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为畅销的电影类型,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放宽了外国电影进口的数量,并在利益分成上给予更多的照顾,这让英文电影更加迫切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英文电影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英文电影翻译过程中片商和放映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翻译领域,聘请专家学者,包括文化专家参与到英文电影翻译领域中来,尽可能让英文电影翻译能够切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进行衔接,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家要懂得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同时,更要懂得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技巧。

最后,英文电影翻译研究作为新的研究热点,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英文电影翻译需要借鉴语言学、影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这就为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增加了难度。从范式理论视角来看,英文电影翻译还不具备独立研究视野、方法、体系,但是,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带给学术界的全新研究视角以及对文化研究领域的触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英文电影翻译需要借鉴的理论

英文电影翻译研究成果少对于学术界还是电影界既是研究的迫切性,也是研究理论的缺失,英文电影翻译有三个领域需要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一是英文研究领域,二是翻译研究领域,三是方法问题。这三个问题对英文电影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英文电影翻译研究中的英文研究注重的是英语本体研究、英语语法研究、英语文化研究,其中英语文化研究在英文电影翻译领域比较重要,英语文化是英文电影拍摄的大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语言文化心理,语言影响下的民族文化特征等。汉语、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心理特征,汉语是象形文字,注重语意,英语是字母文字,注重构成,而英文电影翻译就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换。电影史研究表明,我国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多是由文本翻译专家进行翻译,然后翻译家与配音演员共同研究,最后定的翻译稿。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翻译家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对英语语境文化了解有限的情况下,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影片。同时,也给当今英文电影翻译留下很多课题,这些课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去挖掘。

英文电影翻译中翻译研究需要借鉴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文化翻译理论引入到英文电影翻译研究领域。英文电影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衔接。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过程出现频率较高,也是英文电影翻译主要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还是以英国电影《红菱艳》为例,红菱在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高贵而纯洁,红菱的品格也是中国社会比较推崇的品格,多用来形容中国女人的品格,但是这里的品格也存在人性的缺陷,高贵而纯洁,必然要限制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难以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和《红菱艳》电影的主题也存在某种契合。英文电影要想真正打动中国观众,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内心深处,就必须在文化中与中国对接,就必须要通过翻译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共鸣。无论是英文电影的片名,还是电影中的对话,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都要做出适当的中国化阐释,同时,也不能颠覆英文电影里英语文化的主旨。

英文电影翻译不可或缺的是翻译方法,英文电影翻译与文本翻译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电影翻译因为具有影音效果,翻译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是所有翻译理论都适用。一是音译翻译法。该方法就是根据发音将电影称谓和电影人物对话翻译成中文。如获得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并被誉为最伟大的爱情电影的Casablanca译作《卡萨布兰卡》,就是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还有电影Tess译为《苔丝》以及Harry Potter翻译成《哈利·波特》,在英文电影的对话中会有一些地名、专有名词都需要用音译法来翻译。二是直译法。直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来翻译。中国早期电影翻译家主要依靠的就是直译法,之所以选择直译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早期中国翻译家应用的翻译理论主要来源于英语本体研究和文本翻译研究成果,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早期英文电影市场还没有成熟,观众都是以好奇的心理来观看影片,当今观众更多的是见多识广,以挑剔的眼光来看电影的。由此,直译法在中国早期电影翻译中比较受欢迎。当代电影继承了直译法在英文电影翻译中的应用,很多电影依然运用直译法来翻译。如好莱坞著名电影The Pearl Harbor,该片以地方名作为电影的名字,该名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二战中重要转折点的开始就是以珍珠港战役为开端,译者把此名直译为《珍珠港》符合历史。三是意译法。英语与汉语在构成、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内在含义上更是相差甚远,单纯的音译和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出两种不同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意译方法是纽马克所称的交际翻译。意译方法是指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变通法都归为意译。

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

另外,由于中英(说英语的国家)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也经历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这必然造成中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把英文电影中的对白直译过来,有时候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在理解同一语言中,中英之间有着不同的阐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英文电影中的对白进行意译。意译不但给了译者创造的天地,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应使意译的影片通顺上口,让中国观众明白。

三、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建议

1.英文电影翻译是电影发展的重要构成,要提高对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英文电影翻译的重要性来源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成功,英文电影已经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中国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进一步打开市场,就必须要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影片的配音质量,影片翻译质量的提升除了需要优秀的译者能够深刻领会影片的精髓之外,还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还需要学贯中西,这些需要中国影视界和翻译界重视英文电影翻译工作,并把该项研究作为电影翻译研究的一个起点,加快推进外来电影翻译理论的成熟。

2.英文电影翻译人才培养上要加大投入。英文电影翻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得电影艺术的特征,同时,又要懂得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最为重要的是懂得两种语境中文化的差异,并且通过语言能够把这种差异度降到最低。高校是培养英文电影翻译的摇篮,一些高校开设了英文电影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开设电影翻译课程,该领域培养,还仅仅处于个人爱好或者生活所迫,使得一些英语系学生转行做电影翻译工作。英文电影翻译随着英文电影进口力度的增加,英文电影翻译需要的翻译人才也需要增加,高校要适当开设电影翻译课程,引导学生进入该领域学习和研究。

3.英文电影翻译的成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建立健全英文电影翻译审查制度,很多英文电影翻译完成后直接进入院线,这样做不能保障翻译的质量,更不能保障翻译后的影片与原来的影片存在的差异。英文电影翻译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提,尽管现在原版影片也允许在院线放映,但是英文电影翻译成中文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也是一种审查的手段,通过对英文电影的翻译能够剔除糟粕,留下精华,让英语文化得到正面的传播。

4.要加大电影翻译领域研究的投入,增加电影翻译相关课题研究经费。目前,电影翻译研究领域,尤其是英文电影翻译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少,能够应用的就更少了,很多研究课题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这就需要电影翻译研究的相关课题能够得到通过和认可,让该领域研究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后,都要进入中国的翻译片厂,进行翻译和配音,为保障影片的质量,要增加翻译过程中相关的投入,包括在配音方面的成本,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2] 刘靖之,主编。翻译论集[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1.

[3] 刘重德,主编。三湘译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柳耀辉。影视文化论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文言文翻译 篇十三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随之也便产生“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

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文言文翻译 篇十四

文言句读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文的起点。现在,句读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常涉及到语法、修辞和音韵等知识,历来为命题者所偏爱,常见于各种练习与考题中。想要答好这类题,熟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从量上培养文言文语感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也证明了语感越强,句读也越顺利。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法:

一、联系上下文,明辨词句的意义

大体说来,词和句的意义有未了解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有的是不明白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的是把甲误认为是乙,这些情况都会错断句读。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单个字词的意思,还要联系全篇,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仔细体会推敲,句读出文句的本来结构,使语气清楚明了。

例如:(正)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误)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要是没有弄懂这句话中“无事”是两个单音词,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很容易句读成第二种形式即“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二、利用字词标志

文言文当中有许多词在句中位置比较固定,具有暗示性,可以用作句读的标志。

如处于句首的虚词有:盖、夫(且夫、故夫、若夫)是用来表议论性的,俄、旋、向者、既而是用来表时间的,故、然、而、然则是用来表逻辑关系的连词。

处于句末的虚词有:也、矣、哉、乎、焉、邪、耳、耶等。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是“曰”,“曰”字后面是引语的必须冒号再加双引号,但是须注意的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和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最后,还应注意具有独立性、可单独成句的一些发语词,如噫、嘻、呜呼。

三、利用句型标志

比如“……者……也”这种句式就是表判断的。如“兵者,凶器也”。

而疑问、反问句式有“如……何”“何……为”“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奈……何”“若……何”“与……孰”等。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四、利用修辞标志

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修辞现象。有些修辞现象在形式上具有易于分辨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成为帮助标点文言文的形式。比较常见的是排比、比喻、回环、顶真等。例如: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排比)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比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顶真)

以上四种技法,还无法包容句读之万象,实际运用要复杂多变,但要谨记以内容为干,技法乃叶。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意思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在中学阶段,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六个字: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翻译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专项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1)弹棋,二 人 对 局 黑 白 各 六 枚 先 列 棋 相 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2)弹棋,始 自 魏 宫 内 装 器 戏 也 文 帝 于 此 技 亦 特 好 用 手 巾 拂 之 无 不 中 有 客 自 云 能 帝 使 为 之 客 著 葛 巾 拂 棋 妙 逾 于 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2.翻译下面的文段。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取材于宋・阮阅《诗话总龟・推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文段。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高中文言文翻译 篇十五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重要性

一、引言

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考查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标尺之一。因此,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而高职学生普遍英语翻译水平偏低。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但是高职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本科院校低,所以,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知道忠实和可接受性的度,常常出现翻译病。

如在长句的处理上,有些学生在翻译时只知道逐字翻译,不善于变通,不善于调整从句的类别,不能根据英语句子的特点,理清长句脉络,分出主次,致使译文不能打破原文语序,句子太长,不符合中文的习惯。又如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不能将原文的隐含信息深入理解并在译语中表现出来,或是过度发挥,言过其实。其原因应归咎于高职学生缺乏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

(二)高职学生缺乏西方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

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就会产生误译的现象。如:He was born blue-blooded.不少学生译成:他出身贫寒。实际上,“blue”一词在英文中有“高贵”之意,故该句应译为:他出身高贵。

(三)在语言结构转化上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向。

不同的语言结构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翻译时思维脱不开源语的结构方式,过分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使译文洋化而不自然。如:He was so tired that he couldn’t say a word.(他累得不行,话都说不出来。)不少学生译成: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

(四)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译文语言平淡,不精练、不形象,累赘且缺乏文采,不能用译语表现法再现原句的神韵。在篇章结构上,不能把握原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衔接,致使译文结构松散,上下不连贯。

三、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一)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通常大一只开设一门英语精读课,到大二时,学生就开始学习专业英语了,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翻译基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开设一门翻译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或不定期地进行翻译讲座,较系统地讲授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并通过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把握语句与语篇结构能力、语感认识及双语驾驭的能力和语境认识及准确理解上下文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学生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也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在翻译教学中,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大的原则是向读者传递准确、真实的信息,完整的源语文化,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文章信息,抓住源语所欲表达的意思。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从教材的每单元精读课文中选出两至三个能体现明显的英语结构特点的句子着重进行翻译练习。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现场翻译,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找出黑板上各译句的优缺点,最后得出较理想的译文。在此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英汉之间、黑板上的译文之间、黑板译文与自己译文之间进行多次反复的对比、判断。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拿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自己慢慢地得出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在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学生的翻译能力也能渐渐地提高。这种由个体带动整体的翻译比较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翻译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所要求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和翻译特点都是不同的,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要让学生懂得无论何种文体,翻译不仅是要将源语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概念、思想、价值和感情传递出来,而且要将表达这些东西所用的文体和风格用译入语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译语的表现力,完整准确地将源语的信息、意义、文体和风格传达给译语读者。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翻译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培养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用词方面,要做到用词准确,通过上下文及全篇内容,分清词的概念意义和词的隐含附加意义,根据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常识来确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真实含义,避免错误理解词义或望文生义。

(五)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翻译教学应从改错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挑选翻译材料,翻译自己喜欢的文章,以利于发挥个人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性。学生还可按要求把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或进行小组讨论,找到自己译作中的精彩之处,并从名家译作或同伴中吸取营养。语言能力的提高,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质的提高,所以,大量的翻译实践必不可少。

四、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翻译是一个非常辛苦、费心思并需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一蹴而就,但要学生有恒心、耐心、决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辅之有效的指导与大量的翻译练习、阅读欣赏,对学生因材施教,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语言能力,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11.

上一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最新14篇 《寡人之于国也》全文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电影人狗奇缘简介及观后感 推荐电
  • 《维和防暴队》观影感悟 电影《维
  • 推普周的活动方案 最新推普周活动
  • 南湾猴岛的导游词 2024年南湾猴岛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内容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