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宋再临快乐大本营 读伤寒杂病论个人心得体会800字优秀5篇

更新时间:2024-06-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书是净化心灵、愉悦心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了解政治、洞悉历史的宝典。我读书,我快乐。读一本好书,胜过万两黄金;赏一本好书,宛如鸿运缠身;品一本好书,恰似幸福重温。世界读书日,愿你多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读伤寒杂病论个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4200字 篇一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因对祖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尊为“医圣”。严格地说,张仲景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 年,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相当于现在的____(省、市、区、县)南阳地区邓县。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比如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 “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 二、《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 三、《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

《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总共10 卷22篇。第一篇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主要讲辨别常脉、病脉,第三篇是《伤寒例》,这篇内容是张仲景对外感热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病的认识的总论。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没有。我们现在主要学习中间10 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这10 篇内容叫做“六经病证篇”。 后面还有8 篇,第十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讲的是禁用发汗的条文。第十七是“汗后”,讲的是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变证,以及治疗怎么样进行救治。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是“不可吐”,第二十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二十二是“汗吐下后”。 这就是《伤寒论》10卷22 篇的全部内容。

1.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

根汤。

2.吐法,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3.下法,代表方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

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麻子仁丸的润下,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4.和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

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的代表方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的代表方,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黄芩汤

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7.7.补法的代表方,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小

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

8.消法,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

在药物学上,《伤寒论》用药不多,一共才76 味。但这些药在炮制上都非常严格,比如,麻黄要去节。 麻黄节和麻黄根是敛汗的,而麻黄是发汗的。麻黄汤用麻黄要取的是发汗的作用,所以要把麻黄节去掉。

4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总之,《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方剂学上,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因此,《伤寒论》的问世就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 四、关于六经辨证

首先是三阴三阳:

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三阴三阳就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是用来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的。比如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但在《伤寒论》中,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是病理的概念,就涉及到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病变发展的趋势。

拿太阳病来说,仲景收集大量病例,经过研究比较总结,认为它的病变的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因此归纳为太阳病。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内经认为太阳的阳气量最大,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但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邪气的性质是 5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阴阳相叠加,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就不是阳证里最厉害的,充其量算是阳证的初起。同理可以解释其他。 其次,六经辩证和其它辩证的其它关系。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其中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从六经辩证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这就是表里的分证。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是分阴阳。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如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是分实虚,另外也辨别了寒与热,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

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如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引水消渴等。后世医家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归类到太阳膀胱的蓄水证中。又比如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那么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可以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互补的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6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 五、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我们要学习《伤寒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就是要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掌握好。

第二,是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训词、释句、弄通本意。《伤寒论》毕竟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人所写的一部著作,所以在语言的含义上,有许多就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明白它的本义,在读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误会或者是笑话。

其次,要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第三,能够“分析病机,加深理解”。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条,每一个证候,每一个症状的基本病机都应当分析,都应当弄懂,弄明白。有一句话是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感觉它”。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要去参考《内经》、《难经》,去参考《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因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内经》和《难经》是非常相关的。

第四,要“归纳总结、鉴别对比”。由于《伤寒论》是一条一条写的,有的是详于前面略于后,有的是详于后而略于前,往往一个方证可能分布在各篇。比如说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在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在厥阴病篇还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要想把握吴茱萸汤的全部适应证,就 7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必须要把三篇中涉及到吴茱萸汤的(全部)内容都联系起来看,所以要归纳、总结。

最后,就是要“学以致用,验于临证”。原文弄明白了,病机弄懂了,理论问题解决了,但是充其量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在临床上用过,这些知识可能还是书本知识,印象并不深刻,想要把《伤寒论》中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去实践,在临床工作中努力去应用,那样才能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 第二篇: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1)伤寒论序

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1)张仲景原序

怀疑张仲景原序是否是张仲景所写?本来这个问题对于临床也不是很重要,但是还是想把它搞清楚。原因有三:1,宋刻《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而张仲景原序未提汤液,也没有提《神农本草》,那么重要的书为何不提呢?而一个是数十卷,一个是十六卷,量上有差别(受胡老的启迪)。但是在《针灸甲乙经》序里没有找到这句话,难道不是同一本书吗?)2,张仲景若真的撰用《八十一难经》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诊脉不独取寸口,《难经》已经提出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这就关系到另一个困惑仲景的诊脉方法这先不问。看到序里提到反对“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没有看书里的内容我只看这段话,就可以认为仲景诊脉肯定是又摸手又摸足的,可能就是《内经》里的诊脉法3,原序中“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不知道如何理解,“寻”要是作寻找解那就有问题了,因为张仲景只有一本书《伤寒杂病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书会被拆成两半,既然是一本书那么都看见序了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1400字 篇二

我们 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大学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深奥,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索,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帮助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该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错,非浅尝辄止可见效。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在这里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讶。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须现攻下,后解表。第二,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吸收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注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密切,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密切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比如,桂枝人参汤证,太阳误下后导致的脾虚表不解的证治。因为错用下法,导致脾气不足,正气不能达表抗邪,可以看出表里密切相关,非大实大虚之人,可以用表里同治可以说每一条原文都要遵守这个原则。所以我们要分清表里先后关系,对症下药。让中医药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再次,《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提供了经方相互组合的思维方式。比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对于表郁日久,邪轻证轻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黄汤来解表邪,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两方加减合用,体现了金方的应用广泛,同时,在临床上,不断扩大对《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如果辩证准确,可以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是经用不衰。这也是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最后,它告诉我们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和药后护理。以桂枝汤为例,如果是用来调和营卫的话,桂枝和芍药剂量相当,桂枝用来解肌透邪,芍药用于敛营和卫。如果,桂枝汤用来治疗心阳虚导致的奔豚证的话,我们要加大桂枝的量,来平冲降逆。如果是脾经络受邪,导致的胃脘疼痛,那么就要加大芍药的量,用来缓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个方子会有不同的用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剂量的配伍。另一个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药的同时,要求我们盖衣覆被,顾护人体的正气,借助外在的环境,祛除病邪,还要求我们要食粥护养。因为正邪斗争于表,里气不足,我们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进正气的恢复。

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们要有信心和正确的态度,不断开阔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学习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临床上对疑难杂病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800字 篇三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800字 篇四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读伤寒杂病论心得2600字 篇五

今天,从我学习伤寒论的一点点感受,给大家谈一下。

首先呢,从《伤寒论》序给大家谈起。为什么要谈一下这段文字呢?这段文字里边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些人,只抱一本《伤寒论》,就想要面对所有的疾病。这么想对不对呢?我们从《伤寒论》仲景先生的自序里,来探讨一下,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方子的比例问题。

序里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也就是说,建安纪年以来,仲景家里有二百多口。由于瘟疫的流行和其他的疾病,加起来,死亡了有三分之二。二百口的三分之二有多少呢?也就是一百二三十口这样。后面的一句是关键的,“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说,因为伤寒死亡的人数有十分之七。按现在的比例来说呢,也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这个数字和我在临床上应用伤寒论的方子来治疗疾病的比例大致相当。我在临床上用伤寒金匮的方子,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用后世的时方,还有后世我跟过的老师的经验方,还有我自己有几张经验方。大概是这么个比例。

仲景当时并没有说,我《伤寒论》能包治百病,他研究的结论是伤寒论能面对临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例。关键是,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给出了法: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里边有咱们医圣谦虚的部分。但是,也证明咱们医圣是一个客观的人。他对疾病的看待,对疾病的理法方药的看待,都是非常客观的。他在这里也没有说,伤寒论能够包治百病。但是呢,并不是说,它不能指导治疗后世临床大部分疾病。他说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句话很重要。就说,我虽然没有给每个病都列出治疗方法,但是,如果你把我《伤寒论》读熟了,你见到疾病也能推知它的原委。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可见这段文字,仲景描述,人体是微妙的、是未知的。虽然从表象上可以推断一下,但是人体毕竟是奥妙无穷的。不是靠一些仪器,靠一些化验单能够解决的。我的观点,我们对人体知之甚少。尽管有了许多现代手段,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人体还是个黑箱子。

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肿瘤很难治。但是,大家并不真正知道,肿瘤究竟有多顽固。

我参加过几个肿瘤患者的火葬仪式,大多数临床医生,即便看过很多活着的,或者死亡的肿瘤患者,但是,很多医生,未见得亲自去火葬场看过肿瘤患者火化的过程,和火化之后的程度。我可以这样讲,在火葬场的焚化炉里,那么高的温度,人体的骨骼烧成白色的灰烬,但是,大家能知道肿瘤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观察这些肿瘤死亡的病例,在火化场里的情景,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也曾经跟火化工交流过,火化时,骨骼变成灰烬,这个肿瘤表面焦黑色的冒着黑烟。即便在三千度左右的焚化炉里面,出来之后,它依旧是冒着烟,像一个焦一样。而且用火化工使的铲把肿瘤铲开,里边就像牛蹄筋一样,依旧是肉体的组织。可见肿瘤是多么顽固!

当时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也无法拍照。几次去,我都掏了掏手机,又不好意思去拍这个东西,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吧。

好,这个话题就谈到这儿,接着往下谈。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话的意思,是描述仲景当时见到普通医生面对患者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当今又何尝不是呢?很多人说,我不用把脉,我拿着化验单就能开中药;也有的人说,我不用这些东西,测一测雌激素,我就能开中药;更有甚者,你别让患者来了,你给我一个片子,发过来,我就把中药给你开了。这种事情,当时仲景就认为是不科学的。就连把脉次数不够五十动都认为不足取的。

在群里呀,也有很多同仁给我发来一张CT片子,或者B超单子,然后就说,宋老师,你赶紧给我出一张治疗什么什么病的秘方吧!我真是苦笑不得,我也没法给出答案,没有中医的四诊资料,没有患者的体型体貌,甚至连性别都没有,你让我怎么处方?真的很难。这个并不是我个人杜撰。

我之所以要把伤寒论序拿出来谈一谈,好多学员学习伤寒论,不爱看前边的,直接给我条文,看看有什么方,我就看,没有方的我就不看了,其实不然。在仲景时代,他白天看病,晚上要在竹片上刻字,他的每一个字都惜墨如金,不会乱刻的。去一个字,嫌少,加一个字,嫌多。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对先贤敬重的精神。

我有一个同学,在读伤寒论的时候,他每次都要洗手洗脸,洗干净了才看《伤寒论》。他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尊重。在这一点上,我真的不如他。因为我读《伤寒论》读坏了好多本。因此,我建议各位同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心,对生命,对人体有敬畏之心,来学习医学。而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正所谓“厚德方能载物”,如果你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学习中医,我想,即便你赚了再多的钱,也只能是害了更多的命。也并不是说,你当时一治就会损伤了患者的机体,而是损害了患者脏腑的远期功能,缩短了患者的寿命。

我们再回顾《内经》里面讲的一段话。“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段文字描述也和刚才仲景先师描述的文字,大致意思是相同的。我们治病,一定要讲究理、法、方、药,如果你“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如果你生活起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那么损伤你个人的机体,损伤你的寿命。如果我们用药,不法天之纪、地之理,我们损害患者的生命,损害患者机体的健康

上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交通事故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医院科室人员岗位职责 最新医院科
  • 2024年对上对下工作总结(十四篇)
  • 拔苗助长有感 拔苗助长感想心得体
  • 2019年度中医院工作总结 中医院工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内容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