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工程科技论文 工程学论文优秀14篇 工程类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工程学论文【优秀14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篇一

>>2013年10月江西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江西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江西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工程科技论文 篇二

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是由所办负责科技学术论文、著作的收集、管理、归档工作,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1~2次国内空间环境工程等专业学术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科技论文年均两百篇左右;每年本所参加国际声和振动、空间环境材料、空间碎片等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十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年均20余篇,均围绕该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所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对空间环境及相关科技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论文齐全归档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1.档案管理不到位。虽然目前对科技论文的归档范围已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疏于严格管理。使科技论文归档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档案人员不能主动收集科技论文,致使部分科技论文作者将论文存在自己手中。

2.审查不严格。航天科技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和技术审查规定,但有部分作者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未经审查就直接将科技论文投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造成科技论文归档不受控。

3.档案意识不强。部分科技人员不能自觉地将所发表的论文主动归档,特别是被EI、SCI等国际主要检查收集的优秀论文,甚至将论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未能意识到科技论文是航天科技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

解决科技论文归档与利用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在各项紧张繁忙的科研型号任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和利用价值被忽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一是在所网页“学术交流”专栏,增设“论文归档”栏目,大力宣传科技论文归档的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征文通知中明确提出论文归档的要求;三是采用职务晋升方式,将是否归档作为一项硬指标,作为晋升的加减分项,把归档工作纳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围;四是通过各种载体的有效宣传,树立科技论文归档意识,将档案意识融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将科技论文归档工作纳入所的档案工作计划中。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享科研成果。我国《档案法》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者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任何个人或团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据为已有,要做到学术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3.健全完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行管控、不留死角,使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保证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4.严格审查手续,保证受控。为了彻底堵塞未经审查就发表科技论文的漏洞,确保发表的科技论文归档。应在严格执行所有关保密管理办法及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所办负责学术交流的管理工作和科技论文的归档工作,做好一出一归的闭环管理。

首先,要逐级审查待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通过《国内会议及刊物的审批表》进行审查管控,采用处室、专家两级审查制度,经单位保密部门审核后出具《保密审查证明》后,方可对外提供和发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经审查就的问题。

其次,所办将全部发表的论文及论文审查表均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存档,分类整理立卷,并编制检索目录供大家查询利用。

5.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本所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水平,数量逐年上升,论文归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对论文奖励制度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被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lsevier 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收录的论文及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及时归档的论文作者,于每年年终特别发放现金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推动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收效显著。

6.与晋升考核挂钩,刺激归档热情。为了促进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求申报者和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主管部门分别递交清单,将主管部门提供的发表清单作为依据,每年参照论文归档情况进行评比。评比数据与员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挂钩。将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此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论文作者主动归档的积极性,由被动归档变为主动归档,更加有利地确保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科技论文归档的齐全完整。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科技成果共享

自从2004年开始,在网页主页面上建立了“学术工作”专栏,下设学术动态、学术论文、学术成果3个栏目。该专栏自建立起,通过较高的点击率,充分说明大家对学术成果检索利用的关注程度。利用信息化管理网页平台,达到了宣传和交流空间环境工程领域里技术和成果的目的,也促进了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环境工程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些新的环境试验控制技术手段、新的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也在陆续开展,包括:可靠性验证、材料分析与应用、虚拟试验技术的研究、月壤力学试验及仿真技术的研究等。正像宇宙的探索是无限的,空间环境工程的研究也一样没有尽头,它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科技人员对空间环境工程的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对各种科技信息的查询利用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需求,提供更加全面的科技信息资源,在建立科技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及时全文录入、实时更新,不断完善科技学术论文档案库,便于更好地研究空间环境工程技术。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科技信息,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也便于大家监督检查,使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科技工程论文 篇三

今年我局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河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河经济和其他各项治业务工作,以解决急需技术支持的问题为目的,加强领导,加大激励措施,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保证科技投入,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引进推广与自我研究并重为主要手段,注重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治业务和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我局治工作的技术水平。

一、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研究制定我局科技项目计划

通过认真调研、了解,掌握本单位科技需求,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科技工作的有效方式。按照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各项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原则,组织各方面人员,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技术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科技工作实施方案,为今后的科技工作树立目标。

在做好科技项目技术研究的同时,各单位要注意对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除了要重视对本系统内部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各项工作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适用于河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土地开发与种植等工作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积极完成市局下达的科技工作任务指标

“窄弯河道综合整治研究”项目负责人:孙卫军;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机械化抢险”项目负责人:孙卫军;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工程管理科;“简易清淤船”项目负责人:王复红;主要科室:经济办公室、防汛办公室;科技推广项目“应用除草剂清除杂草技术”:防汛办公室、台子管理段。以上是市局确定的科技项目。“法兰蝶阀改造”项目负责人:于逢春;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供水公司;主要科室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积极开展项目研究,确保拿出成果及可行性报告。

积极参与市局重大课题研究,为河下游治理开发提供有力保障。各会员及有技术职称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局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撰写交流论文,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单位风气。

3、加强科技调研和治理论探讨

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河防汛、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和经济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分析研究各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科技论文或技术总结,参加委、省、市局及省市水利学会组织的论文交流,提高我局治理论的研究水平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要求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年底前在学术期刊上不少于两篇,技师不少于一篇,县局将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全局范围的科技成果评选和论文交流,争取有优秀科技成果和论文获奖。

4、做好科技项目和成果申报的前期

对已经确定的科技项目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项目申请,积极争取上级的科研经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抓紧时间完成内业资料的整理,通过上级各个部门上报成果申请,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奖。

5、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为帮助基层单位和技术人员做好科技工作,防汛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和相关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网提供给基层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尽快应用于具体的治实践。要注重从各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获取技术资料,并进行搜集和整理。

二、主要措施

1、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科技工作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撰写多少篇论文,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工作中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各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高本单位的科技工作水平。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重点。因此,我局实行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科技工作,科技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要明确责任人,实行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任务到人的科技管理机制,为我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3、加强科学思维与创新方法培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方法的人才,是促进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单位内部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培养和储备一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在广大职工中所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各类科技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4、加大科技奖励,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奖罚激励机制

5、保证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6、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提高科技水平

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篇四

一、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1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学生自主报名、独立选题、自发创建团队并进行活动。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并不十分感兴趣。即使是报名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原因很多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即希望自己的毕业简历更为丰富,能在后期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而不是对创新理念或者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还有些学生更愿意将心思放在考研深造的科目学习上,或者去社会上参加一些培训,考取相应认证。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活动课题与课堂教学缺乏关联性。虽然对于教师来说,其中的联系很密切,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所学专业课程大多停留在学一门是一门的阶段,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认知,很难以创新课题为切入点自行融会贯通。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对于科技创新和课堂授课的理解产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业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用处不大。这两种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待提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成为项目的主导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有完成某些技术性任务的能力之外,还要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而很多大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对此感到力不从心[2]。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一个畸形的局面:指导教师对活动课题进行规划,布置每一阶段的相关任务,学生则被动的完成任务,思考的重心多放在技术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

二、机器人平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机器人平台是一项新兴事物,它在诞生的初期就收到了工程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行业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高精尖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学机器人逐渐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一项有力工具。

1将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带动创新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综合度的实验平台,它对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等课程均有应用。这就使得在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引入机器人教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说,很多后续课程中会用到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机器人教育引进课堂,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以机器人作为实际教学案例贯穿多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以机器人为切入点,展开联想记忆和发散记忆,令所学的课程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所凭依,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此时再开展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一来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将创新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二来学生已经对机器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思考,同时也可以借此尝试将在课堂学习之余针对机器人平台的一些想法、创意付诸实践。除此之外,机器人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有一个隐性的心理优势,目前各种影视、小说等娱乐文学作品中,机器人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个在此大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在娱乐活动中对机器人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习、研究的兴趣。

2以机器人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拟选题基础平台简单、设计开发灵活、可扩充性强是机器人平台的普遍特点。基于机器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某型机器人进行自主选题,首先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论证选题是否合理、难易程度是否适宜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上的创新意识。由于有了确定的实物平台约束,又避免了学生自拟选题中思维过于发散,选题难以把握的问题。

3以机器人创新为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虽然都是学生为主体完成,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属于指导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而学生作为项目组成员的模式。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性特点突出,以此为契机,将学生放在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上,教师则跳出项目团队,从旁引导学生分析课题、规划任务并最终完成创新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大处着眼的统筹规划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教学类机器人来说,通常其基础平台不具备特定的机器人功能,需要学生根据创新课题确定的任务目标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单片机等元件进行开发设计,即使采用相同的机器人平台,针对同一个任务目标,根据所选择元件以及策略的不同,所开发出的机器人成品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机器人的创新范围非常广,需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选优汰劣,以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同时,机器人创新涉及到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两个方面,这就更需要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协作。

三、结语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其运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机器人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工具,在工程专业的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已有了广泛应用。将机器人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机器人设计为切入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宜伟初俊博谢小飞赵建东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篇五

>>天津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天津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天津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篇六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中首要的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其次是如何组织实施。分析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来选择技术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内容;以“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来构建“抛锚式”课程组织实施模式。是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体现的基本要求和实现的有效途径。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任何教育类型的独特性都要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任何教学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上。

一、技术应用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简单来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二是必须符合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从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建设的要求,是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分析来实现的。

技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方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且注重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此外,这种理论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某种学科知识,它是指从各种技术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论知识原理、定律和经验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此,我们称之为“技术学科”知识。

在能力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等基础能力外,还应重点突出具备以下能力:①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质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合格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基本建构

根据以上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课程建设要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通识教育课程——合格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所有特征。大学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场所,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遵守现代社会法律和规范的社会人。通识教育课具有许多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效,即经过良好组织的文化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周围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好的理解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完成将来的工作,使得他们具备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岗位,承担领导的角色。

2.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设置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技术问题。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推进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技术师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对于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赖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赖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技术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前者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明显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压缩和改写,而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课程的组成部分。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它的主要办学理念,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专业基础课较好的奠定了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科学原理方面的基础之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方向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于技术理论的理解,通过专业方向课传授的技术理论与技术问题直接相关,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对基层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4.专业实践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此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就是专业实践课了。实践课是各种课程类型中与未来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种,通过以上各种课程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检验,学生也会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联系加深对于各种理论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触实践,然后学习理论知识,然而经过学习之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其实,实践课的意义绝不只是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也应当是学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领会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切身感受现实工作情境,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职业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则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实现。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两种课程论的比较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学生可以先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为今后学生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方面的支撑,也使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有足够的认识。第二种理论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技术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与科学知识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时间获得项目来掌握完成技术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于相应理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第一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适用于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和应用型专业性的大学,而对以培养主要适应特定行业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高级技术能力人才为培养方向和以培养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大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国很多职校都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其次,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以第二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专业范围内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与教的进程,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内容和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具有理解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选择自己在工作领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构建“抛锚式”课程教学模式

技术学科课程与工程学科课程相比较,它们同样是一种比技能教育更厚实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术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更赖于理论与一线实际技术活动的结合,如此才能形成现场实用的技术能力。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克服传统传递知识型学科教学的弊端,必须首先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若能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可能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的“抛锚式”课程模式。

技术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的一个基本点是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技术活动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技术知识、培养技术能力;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以及学生探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首先是以技术活动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技术能力,为此,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同步开设项目实验,将学生的系统理论学习与系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检验、掌握和运用技术原理知识。其次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放型、互动式课程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3]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工程技术论文 篇七

1、机械的现代定义

研究机械工程技术史,首先需要明确机械的观念规定。在我国现代的机械学著作中,“机械”一词是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尽管各种机械的构造、性能和用途各异,但从它们的组成和运动形式来看,却有两个共同特征:

1)它们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

2)它们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构件组合体便称为机构或机械。机器除了具备上述两个特征外,还必须具备第三个特征:能代替人类的劳动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所以机器是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的机构。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因此泛称它们为机械。

机构和机器的定义来源于西方机械工程科学,它们都是现代机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但在现代西方机械学著作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的专门名词或术语。在日本的机械工学中,机械概念是如下定义的:①

凡符合下述三项条件的,则定义为机械。

①它是物体的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个部分也难以变形。

②这些物体必须实现相互的、单一的、规定的运动。

③把施加的能量转变为最有用的形式,或转变为有效的机械功。

这里,“机械”一词定义的是machine概念,这一定义与我国机械原理著作对机器的定义相同。mechanism一词,在日本机械工学中译为“機構”,或音译为メカニズム。

考虑到机构和机器均属现代机械学的基本范畴,我们采用能够同时涵盖机构和机器的机械概念,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设计机械的目的是完成预定的机械运动及完成特定的动作,一般来说,一种复杂机械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原动部分,它是机械动力的来源。二是工作部分,它处于传动路线的终点,完成机械的预定动作。三是传动部分,它是把原动机件的运动和功率传递给工作部分的中间环节。近代机械中又有第四个部分,即自动控制部分。

2、机械的古代涵义及其演变

(1)中国古代文献中“机械”一词的涵义

“机械”一词由“机”与“械”两个汉字组成,探讨该词的涵义,首先须了解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机”在古汉语中原指某种或某一类特定的装置,后来又泛指一般的机械。

古代常以“机”指弩上发箭的装置,即弩机。《尚书·太甲》有“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但此篇可能作于西汉。《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括。”《释文》称:“机,弩牙;括,箭括。”按此言张弩发箭,以括入机,机动则发。东汉时成书的《说文解字》对“机”的解释是“机,主发者也”,说的也是弩机。由弩机延伸,触发式捕兽器也称为“机”。《庄子·山林》道:“丰狐,文豹……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即指夹子一类的装置。后来的“机防阱”和“机关”也是这个意思。

古代又以“机抒”指织布机。《淮南子·氾论》载“伯余之初作衣也,……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抒胜复以便其用。”《史记·郦生传》有“农夫释耒,二女下机”。南北朝《木兰词》有“不闻机抒声,唯闻女叹息”。《说文解字》:“抒,机之持纬者也。”宋《集韵》也说:“机以转轴,抒以持纬。”抒就是梭子,而机为转轴部件。“机抒”二字各表织机一个特征部件,因而后有只用一个“机”字代表织机的说法。①

由以上所述可知,“机”之本义当指机械装置中构成转动副的转动构件。

《尚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伏胜《尚书大传》云:“旋机者,何也?传曰:旋者还也,机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旋机。”这里“机”为轴动之物。《管子·形势解》也载:“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机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这是讲车的部件生产的质量检验工序,“机旋机得”是指达到转动配合的精度标准要求。②

“机”还引申为许多机械发明的泛称,《战国策·宋卫》说:“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注称:“机,械,云梯之属。”《荀子·议兵》有“固塞不树,机变不张。”注称“机变,谓器械变动攻敌也。”《后汉书·张衡列传》说;“衡善机巧。”《南齐书·祖冲之传》:“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机”字实际可以泛指各种灵巧和关键的机械装置。

“机”的涵义由此延伸,出现了更具抽象的词义。《韩非子·十过》:“此存亡之机也。”《逸周书·大武》:“此七者,伐之机也。”“机”在这里指事物之枢要、关键。《庄子·至乐》载:“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疏曰:“机者,发动,所谓造化也。”这是指事物变化之所由。“机”还指事物变化之迹象、征兆等等。这样,衍生出大量相关词汇,如机巧、机先、机兆、机密、机会、机缘、机要、机谋、机关和机衡等。

“械”在古代是指器械、器物等实物。《庄子·天地》载“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械”在这里为一般器械或器具。《墨子·公输》:“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是指兵器。《汉书·司马迁传》载:“淮阴(韩信),王也,受械于陈。”“械”在此指刑具。

与“机”原指局部的关键机件有所不同,“械”在中国古代原本便指某一整体器械或器具,。这两字连在一起,组成“机械”一词,便成为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了。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经讨论了抽象的机械概念。《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有一段关于机械技术思想意义的讨论:

(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汤,其名曰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俯而不对。

这段文字是中国技术思想史的重要史料,后面将进行专题讨论。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子贡与老人的对话给出了机械的概念界定:机械是能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器械。

关于机械的概念,在《韩非子》卷十五《难》二中有类似的论述:“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这里还有了初步的经济观点。①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与现代机械学中“机械”一词涵义比较相近的机械概念和术语了。

(2)西方古今的机械概念

英文的“machine”一词,其涵义要比现代机械学界定的“机器”(machine)概念要广。在一般使用上,它与汉语的“机械”一词类同。美国罗伯特·欧布林(RobertObrien)所著《机器》一书中指出:英文的“machine”(机械)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两者原意都指的是“巧妙的设计”。Machine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别与手工工具。在西方,一般性的机械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西方最先提出机械定义的是古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i)。他在其著作《建筑十书》(约成书于公元前32-33年)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机械是把木材结合起来的装置,主要对于搬运重物发挥效力。”他对机械和工具作了区别:“机械(machane)和工具(organon)之间似乎有着以下的区别。即机械是以多数人工和很大的力量而发生效果的,如重弩炮和葡萄压榨机。而工具则是一名操纵人员慎重地处理来达到目的的,如蝎形轻弩炮或不等圆的螺旋装置。因此工具和机械都是利用上不可缺少的东西。”②

亚历山大利亚城的希罗(HeroofAlexandria,公元1世纪)最早讨论了机械的基本要素,他认为机械的要素有五类:轮与轴,杠杆,滑车,尖劈,螺旋。希罗的论文只是关系到提升和推动重物,虽不够全面,但却反映了古典机械的特征。③

1724年,德国莱比锡的机械士廖波尔特(Leopold)给出的定义是:“机械或工具是一种人造的设备,用它来产生有利的运动;同时在不能用其他方法节省时间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节省。”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充分发展了的机械给出了界定:“一切已经发展的机器,都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械工作机——构成,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讨论了机器与工具的区别,他指出:“以上所述已经对机器和工具有什么区别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工具本身一旦由机械来推动,一旦由工人的工具(它的生产率取决于工人的技巧并需要他付出作为劳动过程的媒介的劳动)变成机械的工具,——机器就代替了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应该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它既能从人或牲畜,简言之,从任意动作的那些原动力获得动力,也能从机械推动的原动机获得动力。”⑥

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学和生产工具发展的宽广视角考察机器和机械的深刻涵义,力图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从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转变。他认为机器是代替人手操纵工具的机械系统,它从一开始就应是“工作部分同传导运动的机械和推动机械的原动机的组合”。马克思还谈到了当时一些学者中关于机械和机器的概念:“就象在英国的在政治经济学家一样,在英国的力学家中,可以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机器与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工具是简单的机器,而机器是复杂的工具,或者说,两者只有简单机器与复杂机器之分。从这种意义上说,甚至最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斜面、滑轮、螺旋、楔、轮子等,也被叫作机器”①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机械工程学家开始从机械的力学原理出发讨论机械或者说机器的概念,从而给出比较专业和科学的定义。下面给出的是早期机构学的两部奠基性著作中的定义。

英国机械学家威利斯(R.Willis,1800-1875)在其《机构学原理》(ThePrincipleofMechanism,1841年)所给的定义是:“任何机械(machine)都是由用各种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一组构件组成,使其一个构件运动,其余构件将发生一定的运动,这些构件与最初运动之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取决于它们之间连接的性质。”②

德国机械学家勒洛(F.Reuleaux,1829-1905)在其《理论运动学》(TheoretischeKinematik,GrundzügeeinerTheoriedesMaschienenwesens,1875年)中的定义是:“机械(machine)是多个具有抵抗力之物体的组合体,其配置方式使得能够借助它们强迫自然界的机械力做功,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确定运动。”③

威利斯给出的machine定义实际是现代机械原理中的机构。勒洛则最早给出了现代机械学中的机器(即machine)定义。从勒洛开始,机构概念与机器也被区分开来。20世纪的机械原理著作进一步明确了机构和机器的概念。

勒洛的《理论运动学》建立了机械运动学的基础,书中的许多概念、观点和研究方法被沿用至今。20世纪初,出现了把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合在一起的机械原理著作。当时西方的机械原理教科书中有如下的定义:

(1)“机械者,固定部分与运动部分之组合体,介乎能力与工作之间,所以使能力变为有用之工作者也。”(1912年,Keown)④

(2)“机械者,两个以上物体之组合体,其相对运动皆继续受一定之限制,使一种能力由之变化或传达,以作一种特别之工作者也。”(1915年,Mcksy)⑤

1930年,我国机械学家刘仙洲在编写中国最早的机械原理教科书时,参考西方这类教科书给出了一个定义:“机械者,两个以上之物体之组合体。动其一部则其余各部各发生一定之相对运动或限制运动,吾人得利用之使一种天然能力或机械能力发生一定之效果或工作者也。”⑥

1955年,乌克兰奥德萨工业大学多布罗沃利斯基(В.А.Добрвольский)在一篇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定义:“机械是为人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在这个劳动工具中,形状和尺寸适合的部分是由能经受很高压力(阻力)的材料所制成;在引入能量不断作用下,能完成适合的实际上有利的运动和动作;这些运动和动作是人们为完成技术的工艺目的所必要的。”⑦

这里定义的“机械”,更确切地说是机器,即现代机械原理中的machine概念。

综上所述,西方有关机械的一般性概念随着机械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机械工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而深化。从区分机械与手工工具开始,到区别复杂机械与简单机械和工具,进而形成了机械工程学中最基本的机器和机构概念。

3、机械工程技术史的范畴

机械工程学是以机构和机器为基本对象的科学,各类和各种不同机械均属机械工程技术的范畴。机械的种类繁多,可根据部分机械在某些方面的类同特性或特征化分类别。如希罗将简单机械分为五类:轮与轴,杠杆,滑车,尖劈,螺旋。按马克思对机器系统的分类,机械可分为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作机。刘仙洲在《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中将机械分为七类,即: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仅用发动机原理的机械、发电机与电动机。

按机械的使用功能则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接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工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又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往复机械和仿生机械等。

从动态观点看,机械工程又是一个技术过程。它包含了人类的主要技术活动:(1)发明与革新;(2)设计与测试;(3)制造(加工与制作)(4)使用与维修。因此各种机械的发明、设计、加工与制造以及使用与维修均属机械工程技术的范畴。发明和设计包含了更多的智力因素和思想与知识内涵。制造和使用则包含了更多的体力因素和经验与实践的内容。机械加工与制作的对象以及加工制作过程无疑属于机械工程技术的基本内容,因此,某些通过机械加工获得的技术产品,尽管不能看作是机构和机器,也常常被认为属于机械工程的范畴。

机械工程技术史是研究机械工程技术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机械工程技术史的对象和范畴与机械工程技术的对象与范畴既有在内在的联系,由有着一定的差别。从认识上看,机械工程技术是第一个层次,机械工程技术史是第二个层次,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机械工程技术史是研究过去的机械技术的学问,与前者不同的特点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时间坐标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它重视从时间关系研究机械技术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可以说,机械工程技术史的对象是历史上的机械成果及其影响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各种主要因素。不仅历代的机械发明、机械制造技术以及机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属于机械工程技术史的范畴,而且影响机械工程发展的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也属于它考察的对象和范畴。

二、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价值

1、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史主要研究机械工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与模式,它的对象是中国历代的机械成果及其影响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机械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有其一般性的规律,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当然也适用于中国。但是每个国家特别是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特殊环境和背景,各国机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机械技术的某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在机械的另一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的机械成果在某些国家传播和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些国家推广应用十分缓慢。由于不同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各国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模式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不同国家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技术传统与西方有很大不同,有其独特的轨迹。既有许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中国机械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整理和发掘中国历代在机械工程方面的重要成果及其特点,揭示机械工程技术在中国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研究中国机械史应从考察中国历代的机械成果入手,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机械科技成果?它们的水平和价值如何?中国传统机械及其技术、工艺方法和西方有何不同?机械工程技术对中国社会生产有何作用和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机械史研究解决的基本性问题。只有对有关史料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深入的分析,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中国古代机械史来说,历代有关机械工程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三类史料之中,即文字资料、图像与图形资料和实物资料。中国机械工程的文献史料,是有关古代机械的概念名称、形制、材料、动力、结构原理、工艺方法、应用与推广情况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和描述。它包括各类典籍中的有关史料和出土文物上相关的铭刻资料等。除了少数一些技术著作中有关机械的专论性记述外,有关机械工程的文献资料十分零散,大都分散在大量的各类古籍之中。图像与图形资料主要是古代美术作品和工程技术著作及其它典籍中的机械图像与图形,这些资料不仅存在于帛、纸为载体的古代绘画作品和各类写本和印刷本书籍中,而且大量存在于古代岩画、铜器刻画、砖石刻画、壁画等平面绘画和浮雕作品之中。实物资料是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与古代机械直接有关的各种实物,主要包括大量的古代各类机械成品、半成品、零部件、机械模型、明器机械和机械加工产品,目前在民间仍然尚存不少传统机械,从技术上看属于古机械的遗制,它们也是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价值,由此可以获得更为确切和可靠的关于过去机械技术的信息,它们与文献资料同样属于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对象。搜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机械工程史资料,是中国机械工程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多数文献史料分散在数量极大的古籍和铭文中,各类与机械有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则更是分散收藏于各地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实物资料同样分布在十分广泛的地域范围内,此外还有大量资料流失国外,因此,对如此众多的史料进行充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由少数人在短期内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史的任务因而也十分繁重,必须多人接力工作,逐步扩大调查和研究的范围,直到基本掌握整体面貌。

中国机械工程史还要探讨影响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除了研究诸如工匠和技术人员在机械工程发展中的作用、古代的技术观和设计与管理思想对工程技术实践的影响等内部因素外,还应分析文化与科学传统、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战争与军事、思维方式、技术政策与组织管理制度以及对外交流关系对机械工程发展的影响等诸多外部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古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有时起促进作用,也有时起阻碍作用。有的因素只有短期影响,有些则长期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领域很多,情况极为复杂,因而难度也更大,任务更为艰巨。如果要想在中国机械史的宏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下更大的功夫。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机械工程史资料的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应逐渐向这方面转移。

2、中国机械史的价值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是世界机械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机械工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许多机械发明和技术成果在世界机械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不少成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机械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讨论中西科技交流与比较问题时曾指出:“有少数几种基本技术曾经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朝四面八方传播,……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一元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这里包括:(1)龙骨车;(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3水排;(4)风扇车和簸扬机;(5)活塞风箱;6平放织机(它可能也是印度的发明)和提花机;(7)缫丝、纺丝和调丝机;(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11)拖重牲口用的两种高效马具,即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14)竹编蜒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的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包括防水隔舱、高效率空气动力帆和前后索具(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先用于看风水,后来又用于航海;(25)纸、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26)瓷器。我写到这里时了句点,因为二十六个字母都已经用完了,可有许多例子、甚至还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举。我们决不能认为对以上任何一种发明已经没有话可讲了,也不能认为在所有例子中,都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后来欧洲应用的是从较早的中国人的实践中得来的。但是所有这些例子有一种共同之点,这就是它们在中国应用的时期,确实早于它们在世界其他部分出现的时期。有时甚至要早得多。”①李约瑟博士列举的这些实例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古代的机械发明或相关的技术成果,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机械技术成果不仅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且在世界机械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机械史的历史价值还表现在传统机械工程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在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因而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农业机械技术方面的大量发明、革新及其推广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样,机械在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纺织等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机械技术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和精良武器与军事装备的制造都要依赖先进的机械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方面能够取得许多重要成就,与先进天文仪器的作用密不可分,而众多先进天文仪器的出现则反映了中国古代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达。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百科全书,其中讲述机械技术的内容占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也说明机械技术在古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传统机械技术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之中,机械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丰富了古代的社会生活,而且成为推动古代不同领域科技发展的有力工具。

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是中国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机械的技术成果是我国优秀的科学文化遗产,因此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机械技术在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直占据核心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一般以机械技术的重要成果作为主要划分标志,便是最好的说明。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机械科技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财富,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机械成果对于丰富祖国科学文化宝库无疑极为有益。但过去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远远不够,中国机械工程机械史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在目前情况下进一步开展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技术发展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规律性,中国机械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技术发展特质,可以起到温故知新、阐明方向和趋势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国历史上在机械科技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现今科技的发展很有借鉴价值。中国古代与机械有关的技术观和技术哲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环境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仍有参考价值。中国古代的一些技术思想和方法与举措正好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切合,对于认识和解决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的枯竭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中国近现代机械史的研究则对于制定国家的技术规划、技术发展与引进的政策和战略更是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第三,研究和学习中国机械工程史,阐明中国传统机械技术的兴衰历程,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不仅可以学到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还可从中获得启示和汲取教益,因而中国机械史还有着比较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作用。机械工程技术史知识的传播有助于人们了解机械工程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机械科技的认识和理解。培根说;学史可以使人明智。对于青年学生与专业科技人员来讲,机械史的知识则可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

第四,研究中国机械史,不难发现一些古老的机械技术、工艺和原理在现代仍然发挥着作用或具有实用价值。中国传统的农业机械与古农具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国的许多传统金属工艺仍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表面上有一层含铬的黑色致密层,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没有腐蚀。现代金相学研究证明这样处理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此项表面处理技术显然具有古为今用的价值。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机械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发现传统机械的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中国古代机械史的分期问题

研究中国机械技术的总体发展进程,必须把中国机械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中国机械史的分期问题是进行中国机械工程史宏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分期不但可以反映中国机械工程发展的阶段性,同时也应反映出中国机械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线索。

关于中国机械史的分期问题,已有一些学者有所涉及和讨论,但目前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1984年,郭可谦、陆敬严先生最早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了将中国机械史分为四个时期的方案:①

(1)简单工具时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即石器时代。分为两个阶段:粗制工具阶段(旧石器时代),和精制工具阶段(新石器时代)。

(2)古代机械时期,大约从四千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包括三个阶段:从古车出现到秦以前为迅速发展阶段;秦到宋元时期为成熟阶段;明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为缓慢前进阶段。

(3)近代机械时期,从一八四○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4)现代机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时期。

在1985年,笔者提出了关于中国机械史的另一种分期意见,将中国机械史分为六个时期:②

(1)形成与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2)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到东汉末年。

(3)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

(4)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

(5)转变时期,清代后期到中国成立前夕。

(6)复兴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时期。

最新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有“中国古代和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概述”一章,论述中基本上采用了第一种分期方案。

1987年出版的《中国的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有词条“中国古代机械史”、“中国近代机械工业”和“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分别涉及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近代机械工业和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分期问题。这里仅介绍周世德先生在“中国古代机械史”条目中采用的古代机械史分期方案:③

(1)春秋以前(公元前770年前)。

(2)春秋至汉魏时期(公元前770年前~公元265)。

(3)两晋宋元时期(公元265~1368)。

(4)明清时期(1368~1840)。

上述分期方案都有各自的分期依据,并较好地反映了机械史与中国通史的关系。在反映中国机械工程发展的内部规律和特点方面,虽然也得到较好的处理,但细节方面似乎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笔者认为中国机械史的分期应以机械科技的重大转变和突破为主要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机械在动力、材料、结构原理、工艺和功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变化情况。此外,还应注意考察不同时期间机械工程知识的水平和先进机械的推广与应用情况以及机械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以波浪式曲线前进的过程。常常由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如材料、动力、工艺等方面)的重大转变或突变引起机械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使其达到新的水平,这样就形成了几个不同的自然发展时期。据此,我们在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史分期的修订方案:

(1)古代机械技术的萌芽时期,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新石器时代。

(2)传统机械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3)传统机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

(4)传统机械技术的成熟与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元代。

(5)传统机械的平缓发展与西方机械的传入时期,明初到十九世纪中叶。

四、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史的现代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荫麟、刘仙洲和王振铎等是早期中国机械史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张荫麟于1925年翻译了英国学者穆尔(A.C.Moule)1924年发表在ToungPao(通报)上的专题论文“TheChineseSouth-PointingCarriage”,中译文题目改为“宋燕肃、吴德仁指南车造法考”,发表在《清华学报》第2卷第1期(1925)上。张荫麟又于1926年在《清华学报》第2卷第2期上发表了“宋卢道隆、吴德仁指南车之造法”一文。此后,他又在1928年发表了论文“中国历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燕京学报》第1卷第3期)。30年代开始了较为全面的古代机械的文献资料发掘、整理和专题复原研究。1935年刘仙洲在清华大学出版了《中国机械工程史料》(约6万字)一书,首次依据现代机械工程分类方法整理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史料,初步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基本轮廓。几乎与此同时王振铎也开始了复原地动仪、指南车与记里鼓车的工作,他于1936年发表了专题论文“汉张衡候风地动仪造法之推测”(《燕京学报》第20期,10周年纪念专号),1937年又发表了重要论文“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型”(《史学集刊》第3期)。40年代,刘仙洲又发表了“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见《国立清华大学学报》1期,《真理杂志》1卷2期)和“中国在热机历史上的地位”(《东方杂志》39卷18期)两篇有影响的论文。

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后期就开始关注中国古文献中有关机械发明的记载,20世纪初在欧洲的技术史著作中已有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发明的探讨。如奥地利著名技术史家霍维茨(H.T.Horwitz)在1913年出版的技术史著作中对中国的机械发明作了论述。此后直到30年代,在他的不少论著中都有关于中国古代机械的讨论①。葛雷斯(H.A.Giles)于1906年,劳佛尔(B.Laufer)于1912,分别对中国古代指南车进行了复原研究②。穆尔(A.C.Moule)于1924年发表了研究指南车的专题论文,并根据《宋史》的文献记载给出了具体的复原方案。穆尔的工作引起英国学者的关注,此后戴科斯(K.T.Dykes)提出了采用差动轮系复原指南车的设想(1942年),兰彻斯特(G.Lanchster)于1947年利用差动轮系制作了复原模型。美国学者霍梅尔(R.P.Hommel)在1921年在至1928年、1928年至1930年前后用了8年时间在中国各地调查传统手工业技术,在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后,写成专著ChinaatWork;anillustratedRecordofthePrimitiveIndustriesofChina’sMasses,whoseLifeisToil,andthusanAccountofChineseCivilization,于1937年在纽约出版,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机械与工艺方面的内容,配有大量实物照片,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著作。恰特莱(H.Chatley)在1942年在TransactionsoftheNewcomenSociety(22,117)上发表了TheDevelopmentofMechanismsinAncientChina(古代中国机械学的发展)综论研究性论文,在西方首次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在国外,对中国机械史研究最有建树的学者还是李约瑟博士。他从50年代开始发表有关中国机械史方面的论文,1965年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机械工程卷(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ume4,PhysicsandPhysicalTechnology,Part2,MechanicalEngineering)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第一部英文的中国机械史的学术专著,在国际上影响极大。李约瑟编撰此书时利用了大量的中国机械史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许多世界与西方机械史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在比较科学史的视角对中国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重要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和台湾学者较早分别将此书翻译成日文和中文出版,中国大陆的中文译本也在2000年有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刘仙洲做了一系列机械史专题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持汇集中国工程史料。1962年他编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史(第一编)》一书由科学出版社,这是第一部中国古代机械史的著作,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机械发明成就,从机械原理和原动力的角度出发整理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展的脉络。1963刘仙洲年撰写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问世,这是第一部全面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成果及其发展的著作。王振铎则在发掘古代文献和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许多机械成果做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主持复原了水运仪象台、候风地动仪、指南车、记里鼓车等一系列古代机械装置。他们的杰出工作,奠定了中国机械工程史这一学科的基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当中国机械史的研究被引向深入之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导致了科学文化大灾难。“”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机械史的研究也完全处于停顿状态。“”以后,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得以恢复和发展,老一辈学者也续有力作刊行,如清华大学出版了根据刘仙洲生前汇集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中国科技史资料汇编一农业机械》(1985年),王振择先生出版他的论文集《科技考古论丛》(1989年)。同时,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都积极开展了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工作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通过招收机械史的研究生,努力培养新一代的专业研究人员。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机械史的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机械史的研究队伍开始形成,研究工作逐渐活跃,数百篇,涌现了不少具有较高质量和较大影响的专题研究成果。如陆敬严先生主持的古代机械模型复原等课题,华觉明先生参与主持的曾侯乙编钟的复原研究,杨青、钱小康等先生参与主持的秦陵铜车马技术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综合性与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有重要进展,如1986年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刊行了郭可谦、陆敬严合著的《中国机械史讲座》,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华觉明等撰写的《中国冶铸史论集》,和,1992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了张柏春撰写的《中国近代机械简史》,1995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苏荣誉等编撰的《中国上古金属技术》,199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春辉编著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补编),199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了华觉明撰著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此外,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也在1987年出版了万迪棣编撰的《中国机械科技之发展》一书,此书被收入中华文化丛书中。9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委托陆敬严、华觉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机械卷,钱小康、张柏春、何堂坤、杨青、赵丰、黄麟雏、刘克明和冯立升等多位学者参加编写,于1997年完成全书的编撰工作。此书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9万字,与前面几部通史性中国机械史著作有所不同,它突破了简史的范畴,是一部较大型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术著作。此书对中国机械工程的历史发展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讨论,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这表明,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已走出初创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

①真保吾一著,董万友译,机械工学概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3。原作书名为“緿綐機械工学”,由日本理工学社1984年出版。

①②李志超,机发论—有为的科学观,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1):2。

①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科学出版社,1962,5。

②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这个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24-225。

③A.P.Usher:AHistoryofMechanicalInventions,DoverPublications,Inc.,1988,NewYork,120.

④转引自①。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396。

⑥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91-92。

①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52。

②③转引(译)自A.P.Usher:AHistoryofMechanicalInventions,DoverPublications,Inc.,1988,NewYork,117

④⑤⑥⑦见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科学出版社,1962,5-6。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译本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75,545-547。

①郭可谦、陆敬严,关于中国机械史的分期意见,机械设计,1984,1(2)。

②冯立升,中国机械史的分期意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3)。

工程和技术论文 篇八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职业性技术

由蒸汽机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序幕。两百多年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促进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甚至伦理上的指导思想。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与技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讲的那样:“(信息技术)不仅迫使我们改变其他机器,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求解决社会、哲学甚至个人问题的新途径。新机器在改变人的整个精神环境——人的思想方法及世界观”(托夫勒,1996年)。

当计算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无人工厂,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切是否预示着对蓝领阶层即技能性人才需求的减少?它对职业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技术”的涵义。

l技术包含主观的因素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比特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与共享信息而不是保存信息的组织)”(彼得斯,1998年)。显然,在他的眼里,技术不是单纯地由科学定理推导的结果,而是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数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很多科学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形象,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看法:一方面,人们将科学理论固定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吴国盛,2002年)。

实践证明,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精益生产的成功,就是信息技术、小组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的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劳动(组织)和人力开发三者的协调。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的文化取向,都是客观和主观需要共同的结果(高亮华,1995年;Heidergger/Rauner,1989)。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根据技术与它所附着的职业劳动形式之问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技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以工程技术为例):

a.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

b.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即传统意义的工程技术。

虽然职业性技术和非职业性技术两者不完全是排它性的,但每一个领域的技术仍然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综合。如汽车技术包括非职业性的ABS技术、直喷燃油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和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等职业性的维修技术。因为职业性技术是从科学和狭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工程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达·芬奇(daVinci)就强调“伟大的工匠技术是世界的未来”,从而肯定了职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崇尚读书,轻视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职业性技术的忽视,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人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在技术人员与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的关系上。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工作中,技术工人常常面对一堆监视器或仪表,而具体企业是生产电力、啤酒还是合成纤维则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发电厂的技术工人来说,理解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变得不重要了,而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确定气压参数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变得更为重要。这样,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现代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是产生了新的界面。

技术的高度密集特别表现在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方面。如计算机测试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维修现代工业产品和设备(如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和高档汽车等)的必备手段。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和故障率也相应降低。这对维修部门来说意味着:

a.工作内容的改变:传统工作如钳工、钣金任务减少,而故障诊断和咨询服务部分增加。

b.工作要求的改变:对现代化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检测手段,通过特定符号和检测数据以及抽象、理性的分析来感觉,这均意味着对维修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变化。

在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使同一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技术逐渐分离。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熟练使用机器人安装某些部件或组件,却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懂这些组件中所隐含的技术问题;同样维修工人也不可能搞懂产品中所隐含的生产技术,他只需要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用特定的仪器检查出故障零件并加以更换(作为黑箱)就行了。

这样,技术人员(如维修工艺师和技术工人)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经验总包含科学技术成份)和能力,如制订维修计划时,技术员和生产工人的CAP(计算机辅助计划)知识和技能,或者商业人员制订决策时的决策树技术等。这些“职业性”的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个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里,实际工作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技术学研究表明,在高新技术工作岗位(如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等),技术工人所需要的知识,约有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问的一种特殊的知识(Dybowski/Haase/Rauner1993)。以德国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为首的欧盟10国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workprocessknowledge)。“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Fischer2000)。例如,工人在普通机床上手工进刀时会感到刀具和机床的载荷,但在操作数控机上就不能,甚至看不到切削过程,感性认识减少到只能分辨声音。现代机械加工依靠字符和图形来显示这些间接感觉,只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成功表达出他的感性经验,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优化。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工作过程知识(,1997年)。

事实上,作为知识象牙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知识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类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因此,工匠传统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工匠所制造出来的仪器设备所推动的。如近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它们分别是由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伯希和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吴国盛,2002年)。科学常常从新技术那里获得启发,因此也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如人们并不是根据波易尔一马略特定律设计出了蒸汽机,而是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同样麦克斯伟、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爱迪生、西门子、贝尔的电气技术重大发明几乎也没有很大联系(Raunerl997)。

3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无疑,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含有丰富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技术。但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因此人们常把工程技术知识误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超级秘书网

事实上,尽管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在名称上近似,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以电子电气技术为例。在工程科学领域,它表示一个特定的、特别是大学的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电通讯、数字计算、自动控制和测量等,是一种以数学为指导的、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先由数学预测,而后在实验室证实(《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630)。它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从方法论上讲,是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工程和技术论文 篇九

关键词 职业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术教育;人才类型;教育类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23-05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出版了一套有关工程教育研究的丛书,共九部,其中第七部为H.W.French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职业带”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英文原始文献的阅读理解、“职业带”理论及相关参考文献的分析研究,对“职业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根据该理论建立了“职业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示意图模型,其目的是使该理论能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一、“职业带”理论分析

(一)“职业带”理论模型概述

“职业带”理论是将工程领域的技术职业范围表示为一个连续带,如“图1”[1]所示。第一个三角形左侧短边表示手动和机器操作的技能与技巧;另一个三角形代表科学知识和工程原理。由一条直线表示的一个特定职业可以由斜线切成两部分,斜线是两个三角形共同的边。代表特定职业的直线被斜线分割的比例表示手工技能与技术知识在不同职业中所占的比例。

图1中处于职业带最左端的直线AB表示机器操作员的工作,这表明他的工作基本是手工操作的,涉及的技术知识可以忽略不计。处于职业带最右端的直线CD表示以理论方法从事工程研究分析人员的情况,他们涉及高度的理论知识,不要求太多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领域中各种类型的人才分布在职业带的不同区域和位置。例如,技术工人主要是通过已掌握的手工技能作出贡献,其由直线E-G表示,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用G-F表示;可见他们的理论知识通常是有限的,本身的经验经常与特殊的工艺技能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如将能工巧匠都分布在图上,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域。这表示技术工人在其区域内,手工技能与需要的理论知识之间的比重也存在差异。如新合格的技工可能会处于左端边缘;有经验的技工更大程度与积累的知识相关,则可能处于技术工人区域的右端边缘。

像“技术工人”区域一样,图1中表示“大学水平的工程师覆盖的区域,显示出所需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比例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处于工程师区域左端和在右端边缘线之间的差异。这源于两个原因,首先,工程师有不同的类型;其次,对于实际需要的教育培训程度也不一致。

对于技术人员(技术员或技术师)区域及其边界,是介于技工活动的上限和大学水平工程师活动下限之间的工程活动范围。技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实际还要早一些,而工程学位水平的学制也已存在一个多世纪了,有些国家还要更早些。中间人员或称技术人员相对来说概念较新,五十多年来只有少数国家承认这种工作水平是工程领域的一个独立部分,大多数国家在更短的时间里才承认了这一点。事实上有些国家还没有对这种水平人员着手制定教育和训练法规,说明不同国家对技术教育是否是独立的教育类型还存在争议。

(二)“职业带”理论与人才分类

职业带是一个既连续又分区域的职业分布理论模型,对分布带上各种类型的职业进行定位并显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结构要求,愈靠左边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愈高,对理论知识要求愈低;愈靠右边对理论知识要求愈高,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愈低。而对居于这两类人才之间的技术型人才,则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对技术型人才中技术员的实践操作技能比理论知识要求略高,而对技术师的理论知识要求明显高于实践操作技能。

严格地说,仅仅通过职业带理论模型来表述复杂的社会人才结构和类型分布有不够精准的方面,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日益呈现明显的综合性、各类人才在职业带上的重叠区域不断变宽,专业内涵不断深化,特别是技术类岗位对专业技术复合程度的要求愈来越高,技术人员区域在职业带上的分布持续向高端前移的现象,更会不断显露出不能完全反映时代特征而需要研究的问题。关于社会人才结构分类、人才培养的分类以及教育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从事教育的学校类型的差别应该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类型的差异来反映,而人才培养的类型又应该根据社会分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决定这一逻辑关系是始终存在的。

关于人才分类,虽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根据不同层次或工作范围,又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2]。《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以及“职业带”理论虽然也存在需要丰富和完善的内容,但它毕竟对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类型人才的命名、分类,工作职责的定义、学历要求、资格认定与注册等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在对3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研究并广泛收集资料的情况下,对容易混淆,在“职业带”中上下重叠的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分类界限、主要职责、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工作内容以及教育状况,进行了说明和分别介绍。所以说“职业带”理论毕竟是迄今为止能够得到广泛认同和比较完整的人才结构和分类理论,特别是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的比例关系研究人才分类,便于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相联系,从而建立起反映应用型人才结构类型与职业内涵以及教育类型的对应关系。

二、“职业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

各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密切相关。“职业带”理论能体现人才结构伴随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变化过程。《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发表后,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学者对“职业带”理论进行研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三种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教育培训、发展变化及其不同特性,并不断对其进行充实和完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反映人才结构发展变化与教育层次变化在“职业带”上对应关系的“职业带”示意图,这虽然是对“职业带”理论的充实和进一步完善,但与图1比较,却难达意原,本文在参考文献[2]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原始的“职业带”理论示意图模型,建立了“职业带”上不同历史时期人才结构与教育层次发展变化关系示意图,见图2。

众所周知,古代的工匠技术是一种经验技术,这种经验技术的传播不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实现,直到大工业出现前都主要采用学徒制方式培养工匠型人才,“职业带”上的人才结构以单一的技能型为主。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3]。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开始应用于工业领域,产生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工程师。技术工人虽然重点还是掌握熟练技能,但要学会看懂图纸,操作机器,因此,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职业带”上开始显现工程师类和技术工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工程师负责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方面的工作,技术工人负责产品制造。当时对工程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不很高,所以这两类人才在“职业带”上是直接相交并形成共有的区域。

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出现的新兴技术已经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工程师,但也有中等工程教育承担了对技术人员(本文指技术员或技术师)的培养。20世纪,技术人员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这是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技术领域的新型人才。“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把第二级学校改为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完全精通本行业务的专家。1928 年,苏联进一步明确中等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4],发达国家陆续将工程师在技术领域的工作交给技术员这种新型人才担任,于是他们常被称为工程师的助手。这时的技术教育尚处于中等教育层次。美国在1946年开始用高等教育的2年制专科培养技术员,理论知识在技术领域受到重视。理论技术的形成并不像经验技术那样主要来自生产实践,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在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了现代高新技术,工程师与技术工人这两种类型人才在“职业带”上的交叉消失,逐渐分离并在中间出现了空隙,技术型人才就填补了这一空隙并与其他两类人才分别形成交叉。

不少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技术员学制,1965 年,美国以本科四年制高等教育培养技术师,这属于高级技术型人才。在60年代,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根据《教育研究》1984年11期《世界职业教育学制研究》一文的统计数字,在世界117个国家与地区中,设置培养技术员类人才学校的有116个”[5]。说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普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技术人员跨国(境)流动日益频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工程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定也趋向国际化。于是成立了“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IEA),并举行两年一次的“ 国际工程会议”。“国际工程联盟 ”包括的六个国际协议中: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 Accord,WA)、悉尼协定(Sydney Accord,SA)、都柏林协定(Dublin Accord,DA)等三个协定主要是对工程技术教育及工程技术人员培养质量进行认定,“WA要求完成4年或4年以上大学的系统学习,而SA和DA则分别是3年和2年的高中后教育,即相当于我国大学专科[现ISCED(2011)的5级]的教育要求。WA主要从事的是工程教育,旨在培育未来的专业工程师。……而SA、DA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6]。这说明在20世纪下半期,技术型人才在“职业带”上虽然仍与其他两类人才分别形成交叉,但区域却进一步扩大,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历从中等教育的高级[ISCED(2011)的3级]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的本科[现ISCED(2011)的6级]层次。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掌握高新技术的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容易正确理解工程师的意图并传达给技术工人,同时,其又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能够正确理解生产工艺、发现问题并向工程师反馈。所以技术越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高,他们必须接收系统的、高层次的且不同于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内容的技术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 2007 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工程会议上,许多国家已计划未来将要求准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PE)的第一个学位自学士提升至硕士[现ISCED(2011)的7级] ,专业工程师须具备硕士学位正成为国际趋势[7]。英国和爱尔兰已将从事专业工程师职业的学历提高到硕士研究生层次;美国证照机构也要求将硕士级教育视为专业工程师的第一个学位;而SA对工程技术师的要求也在近几年要求提升至四年以上水平,即学士学位作为工程技术师的第一学位要求;我国也已在上海电机学院等院校试点开办技术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工程领域工作(含工程应用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已为数不少。再看技能型人才的变化,现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智力技能型人才,因为原先在手工和机械操作时期,许多由普通技术工人就能胜任的设备操作和维修工作,由于在自动化运行中提出了较高的智能要求,使他们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一些应用高技术的设备,特别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也陆续改由大学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甚至本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因此,“职业带”上在技术人员区域不断扩大并持续高移的同时,其他两类人员在“职业带”上的分布及其对应的教育层次继续高移,这些都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客观要求。

三、“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技术型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核心。技术型人才处于社会人才体系的较高层次,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又是社会经济运行和技术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技术型人才的忽视,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层次结构、基本制度、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014年5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但要实现这些决定和规划,不论是在理论层面或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是教育系统和人才管理系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社会人才既分层次又分类型,层次区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深度,类型区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培养人才的分类和教育的分类等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统一考虑;我国教育体系又是世界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人才的分类和教育的分类等还应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教育培养的人才又是服务于社会的,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应与社会人才体系形成对应关系。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高技能岗位大量产生,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带上的区域也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层次上的分化,对于普通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仍可由中等层次职业教育培养,而“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应上升到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包含两类:一类是多工种的不同技能复合;另一类是技能与智能的复合,这类人才也可归入技术型人才,因为他们符合技术型人才兼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特点。所以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为了职业带上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重合交叉区域,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就成为职业带上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重合交叉区域,而且这一区域在职业带上会继续向右延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承担职业和技术教育的高等学校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其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转型为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型前后培养的人才在职业带上都是处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中工程型与技术型的交叉结合部分,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同属“ISCED(2011)6级‘学士或同等学位’”[8];若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由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型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转型前后培养的人才在职业带上也是同处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交叉结合部分,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同属“ISCED(2011)5级‘短期高等教育’”[9];因此人才培养的层次都不发生变化,但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却都要发生变化。因工程型、技术型、高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有区别的,转型后必须重新按新的人才培养类型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和课程内容。所以对于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和转型的本科院校以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等,首先都应找准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准确设计自己的发展路向。

我国是宏观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国家,但人才管理中对人才的类型和层次结构研究和制度建设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业人员是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确定各种待遇和薪酬,而目前却还没有处于社会人才体系重要位置的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只是把技术员作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最低层次,缺乏“技术员”“技术师”“高级技术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上升通道;而又把“技师”和“高级技师”不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对待,列入技术工人系列,走的是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升职通道。因此“技术型人才”的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容易被忽视,这也是影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巨大障碍。

工程和技术论文 篇十

一、太阳能技术的类型从应用类型看,太阳能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太阳能发电,它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不论是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还是与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都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和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特别是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和成功运行,使其成为分散式发电系统的一个良好选择,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并颁布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屋顶并网发电模式在国外已得到电力部门的认可,预计50年后,仅仅屋顶能源一项就可提供全世界1/4的电能。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发电成本高。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前夕,世界现有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大致有三类:槽式线聚焦系统、塔式系统和碟式系统。近二十年来,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示范活动,美国、欧盟还制定了“太阳能热发电计划”,以推动其商业化进程。预计2020年前后,太阳能热发电将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二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中国、希腊、以色列等国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而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主要是作为辅助热源与常规能源系统联合运行在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的同时,还为建筑供暖。我国的太阳热水系统市场已完全商业化运行,而其他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的发展仍依靠政府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行。三是太阳能空调技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进行太阳能空调技术的研究,并开始进入实用化示范阶段。由于已经实现商品化的都是大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目前尚只实用于大中型的中央空调。我国目前也在开展此项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工作。 二、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热水系统。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19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需求旺盛,光伏电池销售量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到2003年底,我国光伏电池累计总用量约为50兆瓦。光伏发电的应用领域为通信和工业应用(36%)、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51%)、太阳能商品(9%)以及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4%)。并网光伏发电是光伏发电进入电力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我国的并网发电系统刚刚起步,用于通信、工业、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仍是我国光伏发电应用的主流,预计并网系统在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到2010年我国并网光伏发电安装量占光伏发电市场的20%,202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上升至60%和80%。光伏屋顶系统是利用现有建筑的屋顶的有效面积,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其规模一般在几个千瓦到几个兆瓦不等。屋顶并网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发展的光伏发电技术。2、太阳热水系统我国太阳热水系统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市场定位是农村或中小城镇的低收入家庭。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太阳热水系统已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国。到2003年底,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太阳热水器生产厂有1000多家,年产量达12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110亿元。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为全国3000多万家庭提供了充足的热水供应。太阳热水器产品占热水器产品市场的12%,已形成与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三足鼎立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镇,太阳热水器已经成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太阳热水器开始向实用、美观和与建筑结合的方向发展。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已成为太阳热水器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并网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和与建筑结合的太阳热水系统的共同点是其太阳能采集部件,光伏系统的太阳电池板和太阳热水系统的太阳能集热器,都可以安装在屋顶上,都需要在屋顶预留安装位置以及电路和水管的进出管路,要注意电池板和集热器的安装对建筑的功能和景观、以及城市景观的影响。相比之下,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难度要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进出水管与屋顶的结合较难处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的结合需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施工。一体化结合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在外观上,合理摆放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无论是在屋顶还是在立面墙上,应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2)在结构上,要妥善解决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的安装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承重、防水等功能不受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光伏电池板和太阳集热器抵御强风、暴雪、冰雹等的能力;3)在管路布置上,要建筑物中都要事先留出所有管路的通口,合理布置太阳能循环管路以及冷热水供应管路,尽量减小在管路上的电量和热量的损失;4)在系统运行上,要求系统可靠、稳定、安全,易于安装、检修、维护,合理解决太阳能与辅助能源的匹配以及与公共电网的并网问题,尽可能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全自动控制。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优点和优势包括: 1)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的结合能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从而有效地减少占总能耗30%的建筑能耗;2)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电池板和集热器安装在屋顶或屋面上,不需要额外占地,节省了土地资源;3)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就地安装、就地发电上网和供应热水,不需要另外架设输电线路和热水管道,降低对市政配套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对市政建设的压力;4)太阳能产品没有噪音,没有排放,不消耗任何燃料,公众易于接受。由于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必须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筑和同步施工,房地产开发商也就成了推广太阳能建筑的重要一个环节。目前,由于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成本,太阳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的刚刚起步,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不够,房地产开发商对太阳能建筑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尚需大力宣传太阳能建筑对房地产开发的优点:1)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2)具有绿色环保概念: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楼盘的综合品质,为楼盘销售增加独特卖点;3)增加新技术概念:采用新技术提供24小时热水供应以及成为小型的独立电站; 4)节约配套设施(锅炉房)的用地,同时能降低配套设施(锅炉房)对周边房产的价格影响;5)降低物业运营成本,增加物业收益。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篇十一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培养机制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AUTOMATION MAJOR

Zhang Tao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has been improved and matured by construction for several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constructer, contents, styles and effects of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aper especially expounds the cultivation effects, organization relation and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useful significance for others.

Key words: Automation Major;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Spirit; Cultiv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华北科技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惟一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校设置有37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七大门类学科,已经形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安全培训、函授教育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我校的自动化(专科)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格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自动化(本科)专业包括本科、专接本科、第二学位本科等多种本科办学形式,共有4个年级、20个班级,645名学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自动化专业被华北科技学院批准成为首批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号:TS1Z214)。

本文就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的建立、运行、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具有我校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培养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1 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1.2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1.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电机拖动、直流控制系统、交流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理论及其实践。

2.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教育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每一方面的课程又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大部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

2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认真研究和借鉴以前运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我们对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主要包括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开课时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实验项目的设置、实践项目等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实验课程的内容。例如《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因实验条件的改善,将原教学计划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0学时,调整为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二是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例如《自动化仿真技术》、《自动化组态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考虑到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突出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和组态方面的教学而增设的。

2.2 教学方法改革

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深化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外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研讨、推理,适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最后总结得到合理的结论和推理。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掌握新知识、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会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促进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但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响应。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3 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对抽象的微观结构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扩大教学内容的有效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Vol.4,2007)。同时,该论文获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论文的获奖证书如图2所示。

3 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3.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校自动化专业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改革。目前,在我校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开展、多学科综合、并具有安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丰富、层次合理,主要包括:

(1)实验类:各类课程的附属实验课程。

(2)设计类:各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3)训练类:各类技能训练。

(4)实习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5)综合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3.2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途径――工程训练平台

为实现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工程素质,我们认为,一是要求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成员的职称和学历,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学有所长,利用所长”的原则,使师资队伍成员不断进行专业方向凝练;推出“自动化专业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浓厚团队学术研究氛围。

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策略。首先,立足于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北科技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丰富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以严谨务实、认真仔细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在实验当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次,利用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训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图3为学生正在进行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训练的过程照片。

3.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是要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二是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机制建设包括:分别成立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学校提供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活动场地、设备器材、经费支持等。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到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研究实验;二是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图4为我校设置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室。

3.4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效果

经过自动化专业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良好,在招生、就业、考研、科技创新活动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绩。

自2003年开始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以来,自动化专业的办学规模在稳步发展。近几年,每年的自动化专业招生计划均为210人,入学报到在190人以上,编为6个班级。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较高。特别地,自动化专业作为华北科技学院煤炭主体专业,着力突出煤矿安全自动化这一行业特色,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煤炭相关企业、为突出我校的安全生产特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化专业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仅在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北省二等奖1项。图5为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激光识别智能车),该作品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考研情况良好,考研录取率一直位居前列,表1为近几年自动化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情况汇总表。

4 总结与建议

作者认为,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关系应为: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工程素质是最低要求,创新精神是最高追求,三者的层次关系如图6所示。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完成教育部规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学效果。

(2)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实践教学层次,加强实践基础能力培养。

(3)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训练平台,通过PLC工程实训项目和单片机工程实训项目等途径,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制作、检验等步骤的全部过程。

(4)构建自动化专业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还应进一步进行改革、充实、提高、完善,以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因此,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的下一步改革思路是:教师提出更有难度的训练题目,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训练题目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促进教学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涛,潘玉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 薛鹏骞,潘玉民,张涛,等。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3 陈金刚,于涛。 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3).

4 施步洲。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5 汪建华,俞贵邦。 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6 张涛,孟凡甡,张昔平,朱雄。 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专辑。

7 张涛,孟凡甡,薛鹏骞。 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3). (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 张涛,孟凡甡。 我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特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专辑。

9 张涛,靳文涛,薛鹏骞。 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10 苗志全。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博览。 2012(4).

作者简介

工程科技论文 篇十二

和普通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相当数量的科技论文只注重于现象、方法和概念的表述和总结,没有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不少论文由于与实践相脱离,缺少实验数据和结果,针对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缺乏基础载体,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还是无从知晓。而且,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学生写作能力差,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对于专业硕士而言,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还应做到:(1)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WebofScience、EI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2)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3)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现场演示,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4)举例说明写作过程,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激发其写作的动力。(5)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充实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重庆)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现阶段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改变传统观念,推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工程专业论文 篇十三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科技工程论文 篇十四

作为一家拥有航空机电液压、专用车、摩托车、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现有员工14000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航工业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协拥有47个分会17个专业技术学组,仅南京总部就有科协会员2506人。近年来,金城集团科协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在南京市科协“讲理想、比贡献”五杯竞赛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建家杯”“创新杯”金、银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公司科协副主席、秘书长龚晓方的努力和汗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龚晓方曾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被誉为助推金城集团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好管家”。

讲管理,从完善科协工作的体制机制入手,搭建科协工作平台,保障科协工作的有序开展

2002年初,龚晓方任金城集团科协副主席、秘书长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造科协工作的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她首先从科协制度建设入手,夯实工作基础,以“规范、高效,统一、创新”为原则,对已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订,使之更加切合科协实际,完善或重新出台了协会章程、科协工作例会制度、“科技工作者之家”管理办法等,编制完成了《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制度汇编》,科协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她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开展公司“讲、比”竞赛活动的精品项目—“会员工程”活动,从工程的规范程序、立项审查、检查协调、评比验收、总结表彰和成果交流上下功夫,使每年的“会员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评比。制定了金城集团科协《“会员工程”立项、评比、奖励管理办法》,将各专业学组的技术带头人组成专家组,采取实地检查和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对有困难的项目给予实实在在的协调帮助、解决困难,从根本上保证“会员工程”规范、有序、稳步开展。近5年来,“会员工程”共立项598项,完成514项,每年项目完成率超过86%以上,每年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讲创新,充分发挥科协工作平台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为企业创新跨越发展服务

2012年7月,科协组织来自金城集团各产业的20名科技先进和管理骨干人员东渡日本丰田公司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组织科技工作者参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和机电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举办各专业知识培训,实现公司各专业技术资源共享。陆续组织了“液压操纵”等各种知识培训、讲座、交流活动和参观学习近百场。

应科技人员要求,结合时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知识培训。如邀请中航工业公司科技成果专家仲崇舜为133名科技人员进行了“科技成果申报知识”的培训;邀请大学教授为110名科技人员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培训;请中老年健康长寿研究学者主讲“中年知识分子常见病、高发病的征兆及预防”知识;组织一线工程师集体参加“工程师创新论坛”,听取长江学者“浪漫与创新”的主题演讲。

坚持开展科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五年来共征集到科技论文900余篇;每年出版《金城集团优秀科技论文集》,制定下发了《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论文评审及奖励办法》,5年来用于科技论文奖励费用达10余万元,先后为100多名科技人员在外刊提供版面费支持和奖励。

把每年10月定为科技人员“读书月”。5年来“读书月”活动共有6000人次会员参加,撰写了读书心得3000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100场;每年出版《科协会员读书心得选编》,使更多的科技人员分享学习成果。

讲文化,努力把科协工作平台打造成科技工作者之家,让科协工作成为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科协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龚晓方深深懂得,科协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服务,凝心聚力、激发热情。她想到了“家园”的概念,提出以公司科协这个“大家”来带动基层分会“小家”的工作思路,推进 “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设。科协为基层“小家”购买了各类活动设备、订购报纸、科技杂志;制订了对生病住院会员的慰问办法,科协汇同各级领导每年上门慰问生病住院会员已成为常态,使科技人员感受到科协大家庭的温暖;编写了《科协分会工作台账》,制定了《分会活动奖励办法》,为促进各分会之间相互学习,组织了台账填写的检查交流;在金城OA网上开辟了“分会科普活动交流平台”,各分会将各自分会开展的活动及时上网进行宣传报道;科协每年拨发奖励活动经费5万多元。

此项举措有效推进了各“小家”工作的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数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每年开展活动几十项上升到现在的150项,参加活动的人数和活动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

“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通过“大家”和“小家”的互动、共同努力,使科协的“家”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使科协的活动更加丰满、更加充满活力,也更加具有凝聚力,作为科协秘书长的龚晓方也自然成为科协会员心中的贴心人和好管家。

上一篇:外文参考文献格式 最新外文参考文献的格式精选4篇 外文文献参考格式写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成果 最新信息技
  • 2024年上映 2024年看一部电影观后
  • 《夺冠》电影观后感作文500字 最新
  • 技术服务合同填写模板 最新技术服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内容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