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教研论文 教育教研论文范例11篇

更新时间:2024-07-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11篇教育教研论文范例。

教研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教师文化;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整个学术背景看,“文化”一词成为学者们重点讨论和思索的问题。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问题自然引起了教育学界学者们的关注,由此产生了他们对教师文化的研究。纵观以往学者们的教师文化研究,可以看出他们比较认同的教师文化内涵系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此,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两个维度成为诸多学者教师文化研究的思维定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它对学校的师资队伍管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表面的和临时的。”由于教师文化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探究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重新理解教师文化特征和重新审视教师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教师文化研究的历史追溯

回顾国内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为从文化现象领域到学校管理领域,再到课程领域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研究层次上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其中宏观和中观层次主要有四个方面,微观层次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的观察与分析。

(一)宏观与中观层次的研究

1、文化现象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的学者们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包括对文化概念、分类以及文化理论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并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例如:按照结构分类标准可以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划分,其中纵向上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横向上包括社会主导文化、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因此,有学者从横向的文化角度来理解教师文化,认为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此外,从文化的形式表现特征还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据此,有学者提出教师的职业意识、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属于显性文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属于隐性文化。鉴于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还存在诸多分类标准,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无论按照怎样的划分标准,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印证了教师文化的深层次因素。

另外,学者们把教师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一个子系统进行研究的还表现在对某种文化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例如:有学者把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特(HofstedeC.)的“文化四维度理论”作为揭示教师文化特征的参考依据,该学者采用此理论的前提是认为教师文化是一种职业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行为作风、思维方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简单地讲就是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习得且特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根据霍夫斯坦特描述文化差异的四项指标,该学者对教师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即“教师文化是一种低权力距离的文化,平等观念是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文化是一种高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教师群体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上进心,追求教师的稳定性;教师文化是一种高‘个人主义’文化,教师群体结构相对松散,教师教学活动是个个体性的活动;教师文化是一种女性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群体注重和谐与伦理道德,重视精神和情感的回报等。”还有学者在教师文化的研究方式上体现了对文化理论的运用,如文化三层次理论。在对此理论的理解之上,该学者对大陆和香港两地的教师文化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大陆和香港两地部分教师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从他们的教学工作、工作方式、继续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心理感受等三个不同层面作为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并就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了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分析。

2、学校管理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立足于此的教师文化研究者们主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多把校园文化看作是由多种不同的亚文化群所组成的文化,认为教师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他们尝试运用组织文化的观点解释、理解和构建教师文化,最终服务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需要。例如: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是由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物质文化四种亚文化构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方向,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者进一步把教师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

另外,教师文化还是学校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学者对教师文化与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难免受学校制度的影响。教师所担负的教师文化同样也受学校制度的制约。但是,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学校组织中的教师来说,学� 因此, 可见学校制度与教师文化之间是一种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

3、课程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基于课程领域的教师文化研究,多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诉求下开展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文化的革新才是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支撑因素。因此,他们总结传统的教师文化特征,指明教师文化的重建主要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而教师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走向共同合作,同时要发挥学校已有物质文化设施的功能才会促进教师文化的更新。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在传统教育下教师们形成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已不适应这场改革。传统的教师文化特征主要有无创造性、保守性和缺乏合作、角色认同的神圣化、价值取向的保守性、文化冲突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等,这些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新课程需要教师由单兵作战走向共同合作。另外,有学者就课程本身为主要指向的狭义文化来理解教师文化,认为教师文化的重建就是教师专业角色的改变,即在课程“范式转换”的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技术熟练者相适切的适应型教师文化走向反思性实践者,因此,教师文化重建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人手:教师首先应该在专业理念上坚持科学、艺术、人文的开放教育思想,在价值观层次上确立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教师观;其次,在行为模式层次上重视教师群体的协同教学与民主的师生关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以及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发展。最后,来自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对传统组织模式下的教师文化进行了分析,即这些传统组织主要是指学校已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如学校统一设置的以学科、年级为单元的组织结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就是典型的实例,这些为教师的团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或者辅助机制如经验交流活动,自由论坛,学术沙龙等创建一种自然合作文化,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的教师文化研究

研究教师文化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育革新有很大意义。不少学者基于教师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其形式和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明了教师间的自然合作文化最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的教师文化研究对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影响甚远,他把教师文化按形式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从它们的发展态势上看,个人主义、派别主义、人为合作的阶段可以发展到自然合作这个境界,因此,只有形成以真实、自然、互相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自然协作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可以达到教育变革的根本目的。此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合作教师文化也是引领和促进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关于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观点,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深层次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微观层次的研究

综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教师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或者是中观层次,而微观层次的研究比较少见。在已经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发现唐芬芬曾对桂林市某小学的8位教师进行了近90余节的课堂观察,并结合一定形式的访谈等调查方法对教师的口头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在她的硕士论文《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对教师口头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她总结出教师文化(言语文化)具有权威式的表现特征。由此她分析了权威式的教师文化产生的原因,既有宏观方面的如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因素的影响,又有微观方面的如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教师文化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思考

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历史追溯,可以发现以往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从文化现象、学校管理、课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或者中观层次,再到微观层次的研究。如果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学者们的研究内容、观点以及研究思路,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特征并寻找到今后研究的新的思考方向。

(一)以往研究的总体特征

1、主要内容和观点体现的特征

首先,从教师文化的内涵看,学者 其次,从教师文化的性质看,学者 再次,从教师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看,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文化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的发展受到社会性的历史因素和制度文化的共同制约,同时教师文化反作用于制度文化(如课程领域和学校管理领域方面的研究)。

2、整体研究思路体现的特征

第一,从研究趋势看,首先,从学者们研究反映出他们是从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如文化现象领域的研究)逐渐到微观层次的实证性研究(如教师言语文化研究),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与实践,共同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其次,学者们意识到传统的教师文化类型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他们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教师文化类型(如课程领域的研究),研究的趋势由教师文化内容的研究到形式的深入挖掘,体现了教师文化研究的时代性特征。

第二,从研究模式看,仔细分析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都是首先从揭示教师文化内涵开始,其次对教师文化进行分类,再次到揭示教师文化特征的研究模式,可见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的因素。

第三,从研究体现的特征看,学者们的研究反映出主要是以演绎分析和价值研究为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归纳分析和事实研究较少,因此,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现为一种静态分析的特征。

第四,从研究的切入点看,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运用文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中的某个领域(如课程、学校管理和教师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领域具体明确,基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对隐藏在其中的教师文化进行探究,体现了教师文化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二)以往研究的思考

结合当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的背景,重新解读我国学者的教师文化研究,可以看出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分析过后便会发现其中似乎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虽然我国学者比较认同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规范,但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师文化”的内涵,由于教师文化实属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从而出现了教师文化定义过于宽泛的局面,甚至出现了相互重叠的现象。可以说,教师文化无处不在。鉴于文化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对教师文化的重新审视成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如何深入教师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前面提及的教师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或中观层次,而微观层次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唐芬芬对教师文化的口头言语文化进行的观察与研究,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方法对我们的启示都很大。从教师文化的表现载体看,主要有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两方面,除了教师的言语行为外还有很多。为此,基于教师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可以从教师的日常行为方式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处事方式等人手,使微观层面的教师文化研究更具有真实性和具体性。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二

一、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摘要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以校为本的集体备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备教材多,备学生少;备讲法多,备学法少;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校本教研要着眼于学校长远的教学文化建设和学科教学特色的构建与发展,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三

领导和物理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本校实际,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以学 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我校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围绕新的课程改革,进行集体备课,观看录像,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_四统一_,即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统一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4、定期抽查教案、听课记录,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三、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3、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组织教师上好教学研究课,积极报名上好学校优质课,坚持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迎接外校教师来我校参观指导,安排教师上好公开课。

在本学期中,我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研气氛不够浓厚,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对新理念、新教法的钻研还不够到位,新课标的实施不够成熟等。但是,我们全体物理组教师深信,只要全组教师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新的学期当中,一定可以让我校的物理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研论文 篇四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讲也具有“生产力”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教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亟持通过科学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教育的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观念,并落实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是由教研室来组织完成的,因而有必要确立教研室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职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为教科研工作,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一、确立教研室地位

学校教研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中学设置教研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是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学技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学校工作中努力去确立其地位。

1.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模选优、职评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争取让学校在重视教学这个中心的同时又不忽视科研这个重点。争取让学校行政定期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确定研究重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恭请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并监督和指导科研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教育科研进行明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领导强调学校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达到明确教研室地位的目的。

2.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学校教研室应有“牌子”(单独立室)、有“庙子”(配备办公桌、文件柜、资料箱、专用微机等)、有“位子”(配备专职或兼职主任、科员、资料员)、有“票子”(有一定科研经费)、初步走出“路子”(以区级以上课题为依托,以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模式)。实现“五子”,就搭好了教研室工作的“戏台子”,落实了教研室的地位。

3.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教研室成员应具有主人翁精神,树立科研意识.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勤”字,发扬“敬业、奉献、团结、务实、创造”的校园精神,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的新路子。

(1)明确科研的指导思想:树立科研为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解决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尊重教师,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他们的利益,民主制定和实施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鉴定、推广措施。

(4)遵循基本的科研原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教改信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积极倡导,大胆实践,在求实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追求既定的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讲求实效、多出成果。

同时,加强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教研室人员的修养。通过自身建设,和教师一道参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让教�

4.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学校行政会,研究学校的全面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教研室负责人应�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科室的地位。

5.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教研室要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积极性,重视发展和培养教育科研队伍,努力为优秀科研人员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基础培训,派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课题论证会、阶段评价会、鉴定会。通过讲座、示范、编发资料,宣传教育科研理论,让教师们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要求全体青年教师人人选题立项,投人教育科研实践。由此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地位。

6.体现科研特色,提高地位。教研室的工作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争创特色。才能提高其地位。

7.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教研室的地位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经受起领导的检查和教师们的监督,得到大家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稳固了。

二、发挥教研室职能

学校教研室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评选、鉴定和推广本校科研成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起好咨询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具体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1.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既然教研室是学校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对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那么,对学校的工作就有着导向的功能;教研室既要对学校教育科研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了中介作用。

(l)管理导向。教研室应配合学校行政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契机,以艺体科技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实践性、示范性、花园、乐园’学校、力争一流质量。

教研室应配合学校狠抓“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三让一树”深入人心,把“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还应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和两个落后学生交朋友。开展“同学,让老师与你同行”的个案教育研究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德育导向。学校办学应以德育为先导,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做到全方位实施、多渠道拓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体构思,分层要求,分段实施,分类推进”,德育工作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检查评比落实。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五爱”、“五自”、“三会”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锻炼意志和品格,增长智慧、体力,立看今天,着眼未来。”

(3)评价导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变单一的分数评价目标 对学生的评价应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坚持每年评选学校优秀论文,编辑优秀论文集,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4)科研导向。教研室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捕捉信息、紧踉形势、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活动。

2.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研究工作是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教研室既要研究现状、找出问题、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又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其规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的科研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研究,形成校长室一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段——教师一条龙的教育科研格局。

(1)突出“龙头”课题。学校应把区级以上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从而带动其它课题的研究。

(2)落实校级课题。对本校有重要价值意义,研究方案合理并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的课题应审定为校级课题,它包括各办公室、教研组、年段和个人研究课题。

(3)扎根个体实验。科研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要由个体来实施,个体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效度。因此,应着力于实验的跟踪研究。

教研室要指导教师选题立项,先由各教研组确定研究总课题,

再由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选定研究的子课题。

3.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教研室除了自身的研究业务外,还要组织领导全校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教研室应制定本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项目的申报及审批办法、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方法、项目的经费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得以实施的保证,目标明确是教育科研富有实效的前提,内容丰富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关键,体现特色是教育科研适应发展的核心。所以,对课题研究应坚持计划落实(每期教研室都要对课题研究拟出具体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落实(教研室分别确定出课题研究的工作目标、育人目标、家长学校目标、成果目标)、组织落实(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年级、班级,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认真开展活动,为目标的实施创造条件。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情况,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落实(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出具体的内容及其操作的系列和序列,让活动丰富,注重实效,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时间落实(包括学科教学和各类活动)、资料落实(耍求教师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并收集好学生、家长、教师的作品、图片、表格、总结等资料。教研室要按期收集整理资料,为提炼成果提供事实依据,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向教师开放,并提出学习进修的要求,发挥好各类资料的作用)、总结落实(每学期结束后,都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写出该期的课题研究总结,教研室要写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和阶段报告)、评价落实(根据教师的研究情况和总结,评价教师的研究工作,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科研有序、有效、生动活泼地发展下去。

4.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教研室是学校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通过教育科研能推进教育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1)教育科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本身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

(2)教育科研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育科研是办好学校的动力之一。“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教育科研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

(5)教育科研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对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定的魅力。

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同教育教学和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

②教育科研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的工作是超负荷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采用加时间这种笨办法。如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在教育科研中,通过教师大胆创造探索、总结提高,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形成科研促发展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室组织好了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等于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5.发挥办好校报校刊,起好信息交流和咨询职能,体现传递性。办好校刊。广泛收集、整理、储存各种信息,并用多种形式向教师传播;坚持反映校园动态、交流校园教学教改信息、报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编印专题论文集,推广“土生土长”的经验。办好校报,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教研室还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解答教师在实际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使其研究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支柱,教研室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需继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和决策咨询作用、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高教师水平,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落实素质教育上。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五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有利于促使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与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板书有本质的区别,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以板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对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化与完善化并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设置的限制并按照自身数学实际水平找出学习侧重点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与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对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

与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则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从而在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1.确保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关系的协调。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等,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实现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此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突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作用,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如果二者存在冲突则应当舍弃这种教学手段;其次教师要以教学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做合理选择。如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动画等,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高效率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包括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2.确保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讲授关系的协调。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塑造。但是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能舍弃的,所以有必要将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授良好地结合起来,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发挥辅助教师授课的作用。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高校数学教师被认为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多媒体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其中教师本身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高校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素质,教师的这一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可取代的;二是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教师的操作,无论是可见设计,还是教学演示,都需要教师进行,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质上没有变化。

3.确保情感交流与知识传授关系的协调。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关系,这个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教师、学生与多媒体之间是单向的没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人际之间的交流是无法发挥与师生交流同等作用的。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控制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使用时间,从而突出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从而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充满情感的体态和话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在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合理地引导。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六

一、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课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进行实际的应用。由此可见,中专数学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措施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在生活中,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2].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应该告知学生学习函数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函数在生活中用途非常的广泛,函数能够解决纳税问题,票价问题,销售利润问题等。

2.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的知识学生在中专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法学到,由于中专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需要五年到十年左右更新一次[3].因此,很多前沿的知识无法在教材上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先进的数学知识加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学校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创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中专数学教师还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师资保证。

4.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完成教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暂时性记忆也随着时间淡忘,无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全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爱上学习,进而收获知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列举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由于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七

1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背景

数学史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并且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相联系的一门科学。数学史首先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方法。数学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必然的趋势。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存在意义

渗透数学史的科学意义

数学史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总之,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

数学史的文化意义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 ”[1]毫不夸张地说,数学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的文化史。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例如,罗马数学史告诉我们,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人缺乏独创精神而注重实用。而古希腊数学家则强调严密的推理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就十分容易理解,古希腊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2]。

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了解数学史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书不是很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课本已经过千锤百炼,它们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数学史的学习。

2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几点做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史的渗入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 因为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有趣;历史知识的介绍一般都非常自然,它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有所创新。在教学中,适时结合数学史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甚至自己去找数学家的故事书看;有的同学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转变了学习数学的态度,对问题的探讨由不耐烦到独立解决,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首先,将数学家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思想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经历的百感交集的体验引入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其次,还可以结合历史环境介绍一些数学史中的反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任何一项数学成果的取得都是经历了重重曲折的;介绍数学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以此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以其抽象的内容、广泛的应用、严谨的结构、连续的发展而别于其他学科;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注重字母、公式的记忆,对概念、定理的产生缺乏正确的认识,知识死记硬背,因而,乏味、枯燥、难理解成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印象,看不到活的数学,更不用说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也加大了学生学习高数的难度,学习兴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同具体的历史故事、数学人物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历史事件或名人故事,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致,增强数学的吸引力,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以史为鉴

目前,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语文、历史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具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介绍数学史让学生们以史为鉴。首先,通过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教材既有国外的数学成就,也有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比如数学书中有:刘徽的“割圆术”、鸡兔同笼问题、秦九韶算法、更相减损之术等数学问题,还有我国的祖冲之、祖暅、秦九韶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3],还有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成就,在我国很多问题的研究甚至比国外早很多年。在课程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了解更多的世界名家,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以己之长,说人之短”,而是全人类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通过介绍著名数学家的成长史和研究史,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数学家们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坚持真理、不畏权威、努力追求的精神,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数学家的可贵精神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3对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启示

因为在高等数学中渗透数学史,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应加强数学史的学习与研究。然而,经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并不是教师们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不愿意承认数学史的融入、落实文化渗透的理念,而是由于数学史的知识匮乏导致理念难以落实,因此数学教师应注意多方学习数学史知识,多方研究数学史。在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发现对数学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了解性学习、掌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第一层次要求知道数学史的发展概况,了解起过重要作用的数学家,影响深远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第二层次可以从数学史中适当提取相关内容,用于数学研究、教学、学习之中。第三个层次以文献资料为线索,研究不同时期的数学发展,数学家活动,数学思想、方法的进展等,并对数学的发展趋势提出预见性分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并将文化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所以要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看成一种教学现象,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来研究这种教育现象。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行动研究的理论,并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指导对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积累大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对行动研究理论的重新认识,提高对教育理论的应用。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八

光阴荏苒,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年结束了。回顾我们双碑小学语文教研组本学年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可圈可点,既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成绩,也有应该引以为戒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教研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本学年我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在教研组长何胜老师的具体组织下,认真贯彻学校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围绕“聚焦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总目标,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抓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广大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入,学习、参与、实践,形成了浓郁的研讨氛围,语文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上的一支生力军。

二、本学年教研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1、继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转变了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本学年,我们利用每周四晚上教研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易,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易,不加强学习,是必定要在新课改中落伍,甚至被淘汰的。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广大教师已基本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本学年每位教师每课都有新教案,教案突出了精讲、实用的特点,做到了书本结合,既备知识,又备教法、学法。课堂教学突出了“导”字,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了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实行了听课制度,本学年每位语文教师都到微机室上了公开课,利用CAI课件,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改革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讲练结合,以读代讲,重感悟,真正做到了讲准、讲活、讲得精要,学懂、学会、学得轻松。教研课后认真评课、认真分析,达到了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2、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教改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学技能理论,继续用“微格课”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及教学技能。

3、加强了学生书写训练,认真上好了写字课,并且要求全校学生每天认真书写50个以上的钢笔字,学生书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1)开展好了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朗诵小组和墙报小组等。(3)适当组织了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自己动手办报,开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进行了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

三、本学年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教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广大语文教师端正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学年每位老师都撰写了一篇以上的教学论文,在20xx年盐亭县教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我组共上交教学论文六篇,其中何胜老师撰写的《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县教研室一等奖,另外五篇获得了二等奖。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学年年段过关考试,我校语文教师任教学科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大部分老师所教学科平均分、合格率、A优率、B优率均在学区同年级名列前茅,其中何胜老师20xx年秋和20xx年春两期期末考试分别取得了同年级第二、第一位的好成绩。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教研水平整体上还不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较差,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还不够熟练。班级之间语文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进。使我校语文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九

本学期教研活动即将接近尾声,但对于教研组活动,作为新人的我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在这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学习中,我们综合组的全体教师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听课、评课;另外还开展了座谈会,读书摘记,学生书画、唱歌比赛等;而且我们还建立了博客,在博客上综合组的成员可以发表有关学科的一些知识内�

本学期教研组的教课研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我们在教研活动中相互讨论、相互争辩,活跃思维,以“他山之石”推进思维的深度。教研组的活动有效地激活了各学科的教学研究,营造了互动式的对话氛围,引起了教师个体之间的反思与共鸣,帮助教师实现理念的更新,观念的变革,行为的转变。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

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或因估计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记得那次是我第一次在那么多的老师面前开课,所以特别慎重: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结果课上下来还是很不好,尤其是课堂上实验交流时,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在听,自顾自的。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在课堂管理上下功夫。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如何上好一堂课;学会了如何评课;学会了如何将听课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下来;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相处之道等。

总之,过去的已永远不再回来,且不代表未来,所以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会扬长避短,虚心向全体教师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换教学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法的研讨实践中去,逐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下学期,我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次上课之前关注自己的教案和课堂时间的分配,所以课堂上我很少注意学生的各种表现;还有由于刚刚接受教学任务,对于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有时忙得一团糟,以致影响我的教学过程。所以下学期,我打算把课堂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表现上,如听课效果、发言情况、纪律情况,尤其是学生的课堂纪律,我一定得下功夫狠狠地抓一抓。作为班主任,我打算寒假期间整理好班级里的一些事,下学期开学就可以和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在管理过程中,我继续要求自己做到赏罚分明。

下学期对教研活动的建议

1、每次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只有听课、上课、评课都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参与活动的教师都有所收获,不会为活动而活动。

2、教研活动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师,指定不同的活动要求,安排的内容要有变化。这样才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可以多安排一些竞赛类的活动,汉字书写比赛、学科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通过比一比,让教师提高兴趣。

总之,教研活动不是单纯的听课和评课,而重在一个“研”字,不但要研究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的教法、教学思维等;研究学生的学法、基本技能等。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十

在活动中,我们本着“学习与交流结合、教研与观摩结合、反思与实践结合”原则,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教研为我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形成了“研讨——上课——说课、评课——再次修改教案”的教研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研活动主题化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但是以往的教研无中心、无主题,交流的范围空而大,不能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导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每次活动主题。如:宜山镇二小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专题研讨;云岩小学的“走进真实课堂、感受教师激情”的专题研讨;宜山镇三小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从而使每次共同体活动都能真正组织引导老师有效地、集中精力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们在相互交流切磋中资源共享、彼此支持、共同提高,形成互助团队,避免独自为阵、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互评活动多向化

教学互评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信息反馈,评议和交流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我们采用“圆桌式”的互评方式:先让点评教师向执教教师询问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执行感受,再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然后让其他参评教师谈想法。这样,在自评、他评等多向交流、评价中,实现评价多方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反思活动延续化

“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不动”这是目前教研观摩活动的通病。针对这一弊端,我们在每次活动后,不但要求执教教师再次修改教案,而且还让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设计同一课题的片断教学设计或写写教学随笔。让每次主题式的共同体活动提出或解决的问题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扎根发芽。

“共话、共享、共进”的小学数学教研共同体带动了各校的教研活动,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谐氛围。教师在教研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获得成长。虽然我们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如:教研共同体组织无章可循,难以维持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经验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导致研讨中缺乏为什么这样做,更多的是怎么做;共同体活动和学校校本教研、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十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次经过筹备两周的轰轰烈烈的教研活动又告一段落。在活动中,全体教师都认真地参加了学习。从发放的资料复习情况看,老师们都复习得很认真,有的老师还在资料上圈圈画画,提出自己的方法和不同的看法,有的还做了笔记。

由于有新的情况变化,我们的计划提前在今天下午开展。我教研组召集全体教师们在我校三楼办公室进行基础知识水平测评。教师们都单人单桌,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完成了此次测试。晚上经过我教研组的加班加点批阅,终于揭晓了教师们的成绩。

一、取得的成绩。

此次参加考语文知识测试的有四位老师,李朝海老师、滕久阳老师、田玉老师、李增菊老师。有两位老师分别取得97分和96分的还成绩,有一位84分,还有一位78分,平均分90分。总体看这次基础知识测评考出了教师的基本水平。

二、存在的不足。

有一位老师到现在还不知道字母表。有两位老师还不知道整体认读音节有几个,甚至把复韵母当整体认读音节。大家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会修改复杂的病句。

三、下步打算。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所以紧跟时代步伐,必须加强学习,针对教师的不足,引领全体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多探讨、多总结。

上一篇:冶金论文 冶金论文最新10篇 冶金方面的论文30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实习协议书 实习协议书通用9篇
  • 党性修养心得体会 大学生党性修养
  • 党课培训心得 2024大学生党课培训
  •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 《盲孩子和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内容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