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儿童心理学论文 幼儿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 幼儿心理学相关论文

更新时间:2024-07-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幼儿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

儿童心理学与游乐场设计的关系论文 篇一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生活,已然成为时代的焦点。祖国将来的发展,也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而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看管、学校的教育之外,娱乐项目必不可少。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其实不仅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儿童更多的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愉快的氛围中摸索未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性格,而游乐场作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其设计能否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儿童心理的发展

1.1儿童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一些刺激所引起的,它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特征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中间反应的环节称为心理活动。例如,老师通过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今天的课堂知识,也会通过下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已讲授的内容要点。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一般将儿童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种。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去想注意的一种状态,此状态需要费一些努力才可完成。无意注意则是一种通过客观刺激所吸引来的,这个客观刺激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所感兴趣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属于一种被动的吸引来的注意,这个则不需要费神。

1.2儿童心理的发展

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儿童在其现阶段所能够达到的某一种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水平,其二是儿童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动机或是需求。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开拓其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在参加活动和交流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更好的接触信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儿童对于游乐场的需求

2.1儿童心理学融入游乐场

游乐场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愉快、放松、自由且敞开心扉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其中体会娱乐设施所能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正式游乐场的设计更要将儿童心理学考虑在内的一大原因。如果将游乐场比作一个机器人,那么这个机器人能否健全的工作全要靠它的中枢线路是否完整,儿童心理学就相当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中枢线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够更好地运行。换言之,如果在设计游乐场时,考虑到儿童心理学的因素,那么这个儿童游乐场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游乐场。

2.2游乐场对儿童的意义

每当儿童在游乐场玩耍时,不仅可以玩一些游乐场内已有的游乐设施,直观地感受到玩耍时的快乐,而且在玩其它一些游戏时,可以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境中自由的分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不同职业的体验,医生、老师、司机、厨师等,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通过这种游戏来体验一些情感关系,还可以满足认知方面的欲望。在游乐场玩耍时,可以满足孩子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的实现,推动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同样,在玩耍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的问题状况或者是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当然在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学会处理一些情绪,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锻炼等。

3结论

综上所述,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供儿童纯娱乐的游乐场的简单设计,而是一个不仅能够提供儿童娱乐玩耍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游乐场所。儿� 由此可知,儿童心理学对于游乐场的设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只有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游乐场的设计中去,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才是更人性化的游乐场所。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幼儿心理学论文 篇二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幼儿心理学》授课教师大多的学历背景是学前教育学或者是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教师缺乏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在讲解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点时难以深入展开;而心理学的教师对于幼儿园的了解又甚少,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环节了解不足,不能对学生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指导。

2、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灵活性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比较抽象,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学生做笔记、勾重点,在课后死记硬背,是不能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那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还是一群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对于幼儿和心理学都很陌生,加之教师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只会让学生得出学习《幼儿心理学》没用这样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了无兴趣的学习,勉强应付考试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达不到幼儿园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

针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为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专业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1、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的职业,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丰富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想要教好《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师更是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多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借助各种机会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观察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2、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心理变化的原因,掌握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训练措施,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不是知识的堆砌。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所教理论,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把理论与课堂联系在一起,增强该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对话法。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对话,在交流、讨论和释义中,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和应用的基本理论,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升对幼儿心理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各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已运用多年,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紧密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根据案例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重复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共同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法是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科学性较高,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兴趣,直观的感受心理学。

三、课堂讲授“要求甚解”,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1、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想要学好《幼儿心理学》这门陌生而理论性又很强的课程,单靠课堂上大量的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排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简化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不能为教而教,要争取做到为理解而教,课堂讲授“要求甚解”。在教授过程当中,对于课本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可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具体化,让教材中的理论更易于理解,更有利于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反对识记,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也是需要记忆的,只是需要通过理解来掌握,而不是机械识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心理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字面中所包含的要素和各要素间的联系,达到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2、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如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学生可能只记住一些条条框框,对实质性的内容掌握的模棱两可,流于表面。想要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心理,必须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理论必须要为实践服务,学习《幼儿心理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实践可以让学生较早的进入角色,把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带回课堂,通过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幼儿园课程观摩、现场见习、短期实习、顶岗实习,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学前教育,加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可在实践过程中,选取一两个幼儿作为特定观察对象,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更好的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获得理性认识,激发自我意识,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论文 篇三

《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

摘要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儿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长期探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弄清。该文介绍了探讨二者关系的一种新思路,即把心理理论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考察语言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语言的标签效应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证据,并预期了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使用语言标签可能出现的结果。

关键词语言,心理理论,标签,认知灵活性,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

1引言

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自从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探讨儿童何时获得心理理论的实验研究。采用两个经典心理理论测试任务的研究表明,正常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年龄是4岁左右。迄今为止,这两个测验已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不过我们可看到“标准测验”是一种言语测验,要成功完成这种测验需得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水平,由此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该测验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存在相关的问题,故研究者们的目光也被吸引到了考察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上。Astington曾指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能力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问题[1]。

2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最初可能是Dunn及其同事们发现的[2],她们发现儿童在33个月时的谈话能力能预期40个月时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这种关系是显著的,尽管由于地板效应看起来在心理理论成绩上几乎无可变性。在Dunn等人观察以后,其他人也考察了语言是否与心理理论相关。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已做了大量实验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例如Jenkins和Astington的研究就得出3~5岁儿童的标准错误信念测验得分与各类标准语言能力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高达0.61~0.64[3]。同时,他们在后继实验中不仅发现语言发展与标准心理理论任务(包括错误理念和表面现实任务)成绩显著相关[4],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语言发展――特别是句法发展――40个月时的句法能力对44和47个月时的儿童的标准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发展起了预期作用。而40个月时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不能预期后面的语言测量分数。国内隋晓爽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语言成绩与错误信念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5]。同时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了异常发展儿童的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关系。例如,有些研究已发现患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不足,心理理论任务也完成得不好。耳聋儿童也有类似的结果。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语言发展影响心理理论能力;心理理论发展影响语言发展;二者均受第三种变量影响[4]。这里,第一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它认为心理理论发展与语言发展从根本上是相关的并相互依存的,并指出语言发展在心理理论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了诸如句法能力或语义理解的认知资源,它们有助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不过仍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解释为什么语言发展可以预期后期的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例如,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可能不是直接的:语言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与语言技能发展较差的儿童相比可能社会化水平更高,因而他们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所以这些较精通语言的儿童比起那些不太精通语言的儿童较小时就可能在日常交往和评估这类理解的任务中学会考虑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由此,就不能下结论说语言在心理理论的发展中起着直接的因果作用。此外,解释心理理论与语言关系的部分困难还在于尽管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差不多有20年了,但对于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它仍旧没有定论。因此,有研究者(Jacques与Zelazo)提出把对心理理论的测量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评估语言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6]。

3重铸心理理论能力为灵活的观点采择能力

Jacques与Zelazo认为尽管心理理论毫无疑问地涉及与心理状态有关的表示人� 也即说,使用心理理论测试或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特定心理概念,例如“信念”(belief),就会涉及认知灵活性。例如,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如果儿童能够灵活地采纳持有错误信念的故事主角的观点,那么他将能够基于那种错误观点去预期主角的行为。然而,如果他们不能够从多种观点中进行推论的话,那么他们将基于自己目前的观点预期主角的行为。因此,儿童为了成功完成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或者甚至为了有一个错误信念的观点),他们的思维就必须是灵活的,因为错误信念要求儿童能考虑到一个物体或事件的多个冲突性表征(除要求儿童对心理状态本身有一种概念理解之外)。这样看来,成功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关键在于认知灵活性,因此,Jacques等人提出对心理理论能力的考察就可转化为对认知灵活性的考察。进一步,要明确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就可通过语言对认知灵活性是否存在影响来说明。

3.1语言和认知灵活性

许多理论家,包括维果茨基、布鲁纳,甚至皮亚杰,均已表明语言的获得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普遍承认语言可能涉及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然而,几乎没有理论家清楚地描述过这个过程。Jacques等人提出语言的一个方面――对相关刺激贴标签(labeling)可提高认知灵活性[6]。

Zelazo提出的意识水平模型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解释[7]。该模型认为语言标签推动了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发展,并依次推动着灵活性思想和动作的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个人的主观经验贴标签有助于使那些经验成为在较高意识水平上考虑的目标,而意识水平的提高使人能灵活选择用来推理的观点(例如,它们能提高认知灵活性)。所以,语言标签是间接的通过对意识水平的影响引起灵活性的提高的,这表明语言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标签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早已有实验证实。例如,Inhelder与Piaget发现在一个其条目可做多种方式分类的分类任务中,儿童改变其分类标准和预先预期种类的能力受最初条目是否被命名的影响。Loewenstein与Gentner使用一种较严密的方法,发现语言标签在一个空间映射(mapping)任务(可作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的交叉映射(cross-mapped)版本中对学前儿童有影响[8]。

3.2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

专门设计用来测量认知灵活性的任务是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FIST)[9],它适用于学龄前儿童,任务中除认知灵活性外的其它认知要求被降到最低。在该任务中可通过操纵语言标签来看此种变化是否能引起儿童灵活性思维的变化。

施测中,每一次的FIST测试均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三个项目(例如,一把小的黄色茶壶,一把大的黄色茶壶,还有一只大的黄色鞋子),如图1所示。这些项目在三个维度上变化(颜色,形状和尺寸),每种维度用三种可能的提示中的一种来表示(例如,对于颜色,提示有红,蓝,黄)。设计一套三个项目是为了让一对项目在一个相关维度的提示上彼此匹配(图1中,一把大的黄色茶壶与一只大的黄色鞋子在尺寸上是匹配的),同时让另外不同的一对项目在另外不同的相关维度提示上互相匹配(图1中,一把大的黄色茶壶与一把小的黄色茶壶在形状上匹配)。因此,一个中心项目(一把大的黄色茶壶)总是在一个维度上与一个项目匹配,同时,在另外一个维度上与第三个项目匹配。此外,第三个维度的提示是不相关的,它在三个项目中都不变,例如图1中,所有项目均为黄色。

同时,每一次测试均要求儿童作出两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要求他们选择在某方面相同的一对项目(选择1)。选择1的回答提供了一个儿童在不恒等项目中提炼出一种共同成分的能力指标。一旦儿童在选择1中回答正确,就要求他们在三个项目中选出其它方面相同的另一对项目(选择2)。选择2的回答也是对提取能力的测量。但选择1的成绩不是测量的指标,选择2的回答才是作为儿童在维度间灵活转换能力的指标。为了完成两次选择,儿童必须能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征中心项目:在图1的例子中分别根据尺寸和形状进行表征。

用FIST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的FIST版本稍有不同) [9],3岁儿童在选择1中的成绩不如4岁和5岁儿童,这表明让他们选择一对在共同维度上匹配的不恒等项目就有困难。同时,4岁与5岁儿童在选择1中的成绩同样好,但4岁儿童在选择2中遇到的困难明显大于5岁儿童,这表明他们在维度间的灵活转换中有明确的困难(例如有认知灵活性的困难)。

Jacques等人进一步做了两个实验来考察语言是否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中起作用 [10]。首先在实验一中引入语言标签来弄清它是否能够改变儿童的灵活倾向。实验测试了108名41个月、53个月和65个月大的儿童。测试在三种条件下进行:在无语言标签条件下,仅仅给儿童出示任务的标准版本;在有语言标签条件下,要求儿童对每次选出的项目进行语言标签。即在选择1中除了要求儿童选择在某方面相同的两张卡片外,还进一步问“为什么把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语言标签)。在选择2中也进一步问上述问题;在无关语言标签条件下,要求他们对无关维度(即在那次测试中不变的维度,例如图1中提到的颜色)给出标签,这里进一步问的问题是“这两张卡片的颜色是什么?”。无关语言标签条件是重要的,它为语言标签的可能的不明确效应提供了一种控制条件。实验者关注的是选择1的语言标签对选择2的成绩的影响,即认知灵活性。

该实验的结果不但证实了最初研究 [9]发现的结果,还发现4岁组儿童选择2的成绩受是否要求他们对选择1的有关维度给出语言标签的影响。同时,3岁和5岁儿童的选择2的成绩看起来好像不受语言标签的影响。这表明语言标签的影响可能存在于过渡期儿童。

此后他们又做了实验二来确定选择1中提供的语言标签是否确实引起了选择2的进步。结果发现仅仅指代有关维度的语言标签(例如尺寸)是有作用的,而那些指代无关维度的语言标签(例如颜色)并无作用。

3.3心理理论任务中引入语言标签的预期效应

既然实验表明语言标签对认知灵活性有影响,而前文提到心理理论的大多数变异可能是由于认知灵活性的发展,那么可假设语言标签同样会对心理理论任务存在影响。不过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例如,错误信念任务本质上并不是认知灵活性的理想量度标准,因为要完成这些任务,其它的几个认知过程(例如对心理状态的较好理解)也是需要的。尽管如此,两种任务中的语言标签效应显著相似,所以,在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中引入语言标签操作是可行的。例如,Wellman和Bartsch的意外地点任务 [11]就特别适于这类语言标签操作。在该实验任务中,给儿童出示小道具并问,“简想找她的小猫,简的小猫在游戏室里,简认为她的小猫在厨房里。简将到哪儿去找她的小猫?小猫真正的位置在哪?”通过操作是否使用明确的语言标签去指一个或两个地点(游戏室和厨房),或者地点是否被指出并且是否仅被一些不明确的语言标签,例如“这儿”和“这儿”(“here” and “here”)指出,从而构建了故事的不同版本。根据语言标签对其它认知灵活性任务存在影响的实验证据 [6,10],可预期4岁儿童在一个无语言标签版本中将经历相对的困难。首先,4岁儿童在两个地点都被给出不明确的语言标签“here”的任务版本中比起一个或两个地点用名称指出的任务版本中成绩可能更差。第二,3岁儿童的成绩在不同的版本中将不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成绩在各种版本中很可能具有地板效应。同样,5岁儿童的成绩在不同的版本中也不会有差异,这是因为推测他们可能会本能地用语言来译码信息。第三,正如在FIST实验中,在无明确语言标签版本任务中本能地命名一个或另一个地点的儿童将会做得比不对地点进行命名的儿童好。

不过也有研究者 [12]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特别强调心理理论任务中视觉显著、形象显著作用的解释。他 根据这种解释,对儿童自己的观点进行语言标签将会使儿童脱离自己的观点并根据主角的观点进行推理更难。相反,Zelazo等预期的是对于儿童来说在这种情形下去做更容易,因为他 看来只有实验的出炉才能为这种分歧提供一些说法。

4结语

总之,对语言与心理理论能力关系的探讨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圆满的解释。虽然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 [5],但要能够解释二者的关系还需更深入的实验探讨。我们认同Jacques等人提出的观� 同时,语言标签已经在实验上表明对认知灵活性存在影响,下一步我们需要的是验证语言标签对心理理论任务存在影响的假设。不过虽然如此,但我们可看到,FIST任务本质上是一个归纳任务,因此这其中还涉及儿童归纳能力强弱的问题。在我们新近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怎样结合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状况来探讨语言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也是我们进一步要做的工作。此外,语言也可能在好几个水平上并以好几种方式影响着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它可能分别影响心理状态理解和认知灵活性),因此,考察语言标签效应的作用仅仅是语言影响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未来还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来确切地了解语言在这些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Astington J W. The future of theory of mind research: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al states, the role of language, and real-world consequences. Child Development, 2001, 72: 685~688

2 Dunn J, Brown J, Slomkowski C, et al.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nd beliefs: Individuals differences and their antecedents.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 1352~1366

3 Jenkins J M, Astington J W. Cognitive factors and famil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70~78

4 Astington J W, Jenkins J 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35: 1311~1320

5 隋晓爽, 苏彦捷。 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 心理学报, 2003, 35(1): 56~62

6 Jacques S, Zelazo P D.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Chapter in preparation for publication in Homer B. & Tamis-Lemonda C. (Ed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2

7 Zelazo P D. Language,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tional action. In: Zelazo P D, Astington J W, & Olson D R, (Eds.), Developing theories of intention: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self-control. Mahwah, NJ: Erlbaum. 1999: 95~117

8 Loewenstein J, Gentner D. Rel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al mapping. Manuscript under review. 2002

9 Jacques S, Zelazo P D. The 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 (FIST): A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2001, 20: 573~591

10 Jacques S, Zelazo P D, Lourenco S F, et al. Age- and language-related changes in preschoolers′ performance on the 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 The roles of labeling and abstr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2002

11 Wellman H M, Bartsch K. Young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beliefs. Cognition, 1988, 30: 239~277

12 Carlson S M, Moses L 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hibitory control and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Child Development, 2001, 72: 1032~1053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论文 篇四

《关于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 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 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篇五

1.《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是中国大陆最早传播并践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者,被誉为“中国蒙台梭利第一人”。她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

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构成了孙瑞雪老师著名的儿童教育著作《爱和自由》。孙老师把她多年以来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在中国大地上践行蒙氏教育的心得汇总整理,提出在儿童教育中要理解儿童,把更多的爱带给孩子,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快乐、坚定,充满创造力和生活的勇气。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是对《爱和自由》核心思想的发展。《完整的成长》建立在《爱和自由》的基础上,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告诉我们儿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的身体、情绪、感觉、认知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个体,我们才谈得上尊重他们,让孩子成为自己身体和内心的主人。关爱儿童,永远不应该给他们过多禁锢,而是给他们尊重和成长的空间。

人不是完美的个体,儿童更是如此,因此不应该对孩子过分苛求。不做完美的人,不妨碍孩子 在孙老师看来,完整的人是内心丰满的、立体的、多层面的,这需要孩子有完整的成长过程,而不应该被某些功利的目标扭曲,变成家长意志和社会竞争的牺牲品。

父母的爱,是世间最美好的,但这种爱很多时候带着自私的属性,父母亲会不自觉地以爱为理由,控制孩子的成长,左右他们的人生。在书中,孙瑞雪老师引用弗洛姆的话:“我希望我所爱的人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与我的目的。”孙老师告诉所有父母,孩子每个生命阶段都有独特的意义,都需要孩子独立地去实践。爱孩子,就是要帮助他们在不同生命阶段完成自我的意义,这才是让孩子获得完整人生的关键。

2.《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

作者:劳拉·E·伯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是美国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顶级教材,也是每位想要深入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父母值得放在案头的大书。作者伯克,以个人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为依托,把生理学、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对个体的生命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

父母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上,这种观察得出的结论,无论多么细致都是感性和经验主义的。一位想要深究儿童成长特质的父母亲,必须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投射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上。也就是说,孩子某种情绪表达,可能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更有可能是身体和心理成长本身带给他的变化。

这本书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上册,关注的是0岁到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在书中,伯克教授以真人真事为例,详细剖析了个体生命早期、婴儿期、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每个阶段的身体与心理发展,努力向读者呈现个人发展的生理机制,一个人的成长究竟受到哪些身体发育因素的影响。

例如,他详细描述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是怎样产生并增强的。在这个时期,一个自我观念逐渐增强的孩子该如何与同伴合作、交际。同样,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

相对比前4本书,这本书可能会显得“厚重”了一些,但这样的知识储备对每一位父母都是必要的,它能够让一个家长在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时,面对孩子频发的状况,内心笃定而从容。

上一篇:儿童心理学论文 幼儿心理学论文优秀11篇 幼儿心理学相关论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离婚协议 有关离婚的协议书通用14
  •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 《盲孩子和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 观看环保纪录片 环境保护纪录片观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内容 农村团建合作方案范文共29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