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高中语文说课稿11篇

更新时间:2023-09-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为了让您对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11篇高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是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整理、积累信息。

3、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分角色进行全文的朗读,了解剧情的发展。

3、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经过剪辑)

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剧中的主要剧情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

情感目标

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2、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

3、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

4、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

1、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3、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四、说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思维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五、 说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3、深入研读文本,开展合作探究,讨论教学难点。

4、着重把握话剧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阶级属性。

5、通过对剧本的分析,学生鉴赏能力获得提高,能够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

六、 说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从《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导入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揣摩“雷雨” 的象征意义,简单介绍剧本的写作背景: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 字词梳理: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作者简介:

3、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学生积累作者的创作)

4、《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以及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的结局。(用课件展示)

5、学生探究《雷雨》标题的意义, 明确:《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6、学生阅读剧本后梳理《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7、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节选部分的结构:

课文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战争”中的一篇。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荷花淀》和《赤壁之战》。这三篇课文《荷花淀》描写的是现代战争,其他两篇描写的是古代战争,《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的是个体英雄形象,《荷花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与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淀》中的战争环境是清新的,宁静的,它的情节不事雕琢,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带给人们以清新的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的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两处人物对话,一处细节描写,两处景物描写”。课堂上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和赏析。教学过程如下:

三、说过程

1、导入新课

战争,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残忍的、恐怖的。许多作家在描写战争时,总是不惜笔墨浓笔重彩铺写硝烟弥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⑴学生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故事情节,列出小标题(对学生来说,大体概括小说的情节不成问题,在这里要求用四字小标题概括,更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⑷就整篇文章发问:主人公是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订正,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此问题主要关系到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认识到主人公是群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点探讨

1)两处人物对话。

A.鉴赏“夫妻话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力求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②鉴赏对话

问题: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说说这些话语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这些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关心)

“怎么了,你?”——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细心,机敏)

(以上几句,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细心、稳重的性格和对丈夫的忧虑与关心。)

b“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在责怪当中含着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摆正了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

(以上几句对话,可用词语替换法或比较重音语气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置对这一部分的赏析,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物语言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难是分角色朗读学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动员和鼓动;其次,学生的阅历所限可能使他们理解成年人的内心和情感会有一定难度,解决办法是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和联想,彼此交流探讨。)

B.鉴赏“商量探夫”一节的人物对话。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篇三

各位专家: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收放时空,凝境显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属同一词牌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从比较鉴赏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细细品味之处。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韵和谐;都有不流于俗的语言,言简意“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词都以数点笔墨,通过虚实情境的灵活选用,借助时空的变化,来串联意象,成功创设各个不同的丰厚意境,表情达意。这无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国诗人布莱克说“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现实时空是有限的,但文学的语言要求在有限中给人以无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练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这其中,便有时空收放的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揣摩,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时空变化。

2.回归情境,感受时空变化对提升诗歌意境,丰富诗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三首词的比较鉴赏,体会时空安排与意境情感的密切关联,体会虚实之间展现的艺术张力。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思维僵化,浅尝辄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仅流于机械式的赏析,眼中只看到了诗歌大的轮廓,不愿读透,从而无法品味诗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诗内”;二是抠挖字眼,执着于表面的字义词义,肢解作品,将体味诗中的韵味、作者复杂多元的感情抛之脑后,“出不得诗外”。如何让学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诗中,体悟情感出得诗外,便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需要反复实践的重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比较鉴赏法

围绕一个鉴赏点,将三首词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诗歌意境情感的不同,来体会时空虚实情境设置在此间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重难点上,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多角度多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比较鉴赏,文本较多的情况下,将本课中几个关键性的结论以提纲的形式罗列,让学生有更好的整体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共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结反馈。

(一)引入新课:

以介绍大师的金句入手,陆机在《文赋》中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这句话不难理解,“四时”、“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诗人们在四时的交替中叹息,在观万物后引出纷繁的思绪,这实际上明确道出了诗人与时空的缘分。以此带入新课,以这组小令为例,和学生一起来粗浅的感受古典诗词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艺术。

(二)读诗,梳理概括:

引出这一概念后,带领学生落实文本。在诵读之后,先就常规的鉴赏思路,自然地请学生把握三首作品整体的意境和情感,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础。

1.提问:这三首词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苏轼:雪后小桥,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营造了素净空明的意境

牵挂期盼归“乡”之思

秦观:紧风,晓寒,冷霜,陋舍,鼠窥,人马喧闹,营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凉羁旅之愁

纳兰:落红,冷簟,孤灯的景象,营造了迷离冷清的意境

忐忑辗转迷恋之苦

这三首小令,意象特点明确,抒发情感的关键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难度不大。

2.接下来,请学生在理解了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梳理出时空脉络:

提问:三首词在营造意境时,除了选取典型的景物,还交代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有没有变化?

明确:时空

苏轼:过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黄州小桥京城玉堂

秦观:一夜驿舍内

纳兰: 之前(偶遇)如今(辗转)未来(寂寥)金井房内

有的学生可能在梳理时会有错乱,教师可以点拨,怎么把握时空呢?学会关注诗歌的时间空间顺序,如暗示时间的词、点明季节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轨迹。

(三)品诗,思考探究:

明确了时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有选择性的思考“时空”对于词作意境与情感的作用

提问:其实诗歌时空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对表情达意都有一定的作用。这里,请同学们结合其中一首或两首,来具体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促动学生去体会,诗歌作品的时空组合,往往会让诗歌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生发出独特的魅力。学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鉴赏,看得比较浅,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如秦观词,引导学生去发现时空的高度紧缩的特点,关注在这个时空背景下异常细致的描写,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两者存在的反差,再去体会时空的紧缩对刻画这一特定时刻的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紧缩的时空和放大的描写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时空越紧缩,感受却越丰富,感受越丰富,越又显得环境越压抑,而这样一来,作者在贬谪飘泊途中,敏感到有点神经质的苦闷就得以突显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文本,去启发学生,比如纳兰词,我们可以援引《雨霖铃》中相似的时空跳脱的方式,词中三次时空的腾挪,甚至是交叠的手笔,与诗人因苦恋而陷入迷离恍惚的状态相契合,而词人对这段恋爱的念念不忘,萦绕心头,忐忑期待又自认期望渺茫的心绪,更因此而得以强化。这种张力,便是时空在凝境显情方面“点铁成金”的妙笔。

这一环节,教师预留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研读文本,加深认识。需要说明的是,三首词在时空的运用上各有不同,都有丰富的作用,不必强加给学生教条式的结论。名家有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不拘泥于形迹,只要学生能抓住“神韵”即可。

附:

时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灵

苏轼:这首词清淡自然,空明洒脱,诗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种时节,就回忆起当年在东坡耕作的悠闲快意,表达了思归之情,当然,这里的思归,并不是归乡,而是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有深厚感情的黄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对远离官 场纷扰,坚持自我气节的一种寄托。这本是一首很简单的诗,情感清晰,写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诗人在时空上做了一个突破,引入了对过往离开黄州时记忆中的那座小桥,架构了另一个时空支点,这个支点,使眼下的春意盎然与离开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黄州的小桥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为丰富,牵挂的那个地方便也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身处京城的诗人时刻牵挂的却是离开时那破败的那一抹画面,思归的情感也就有了落点,表现的更为真切。

时空的紧缩衬出形象之魂

秦观:这首词时空高度紧凑,选取了诗人在贬谪途中住宿荒野客栈的一个晚上来展开。短短一个晚上,闭塞狭窄的空间中,时间凝结于一点,而诗人却着力于这一点,不管是霜风紧吹,短睡惊醒,或是饥鼠窥灯,晓寒侵被,户外嘈杂,诗人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的描述着这一夜在客栈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紧缩的时空和放大的描写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环境越紧凑,感受却越多,感受越多,越显得环境的压抑,而这样一来,作者在贬谪飘泊中的敏感到有点神经质的苦闷就得以突显了。

时空的穿梭,交叠显出情感之神

纳兰:这首词是学生最容易体会到时空的腾挪变化的。起笔是回忆当初在一个落红满地的暮春时节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脱,到当下表白自己的心绪,急切猜测对方是否对我也有意呢?谁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谁省,谁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见诗人郁结于心的情绪应该喷涌而出了,却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时空,以一幅未来的诗人于冷席之上孤灯难眠的画面,来结束全诗。由过往,到如今,到将来。当然,学生可能对这首词的时空判断意见不同,实际上这首纳兰的爱情代表作,评论家也有很多的解读,“满砌落花红冷”既可以理解为当时邂逅之景,看基调又可以理解为如今看到金井的萧条景象,映衬诗人此刻的低落忐忑;“从此簟纹灯影”既可以理解为将来的落寞场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这番光景。诗无达诂,不管学生作怎样的理解,如何对这首词进行时空组合,都不妨碍我们体会到在时空的穿梭里,诗人对这段恋爱的念念不忘,萦绕心头,忐忑期待又自认期望渺茫的无奈情感。而时空的变化多样,穿梭甚至交叠,也与诗人因苦恋而陷入迷离恍惚的状态相契合。

(四)悟法,小结反馈:

借助探究环节的反复推敲,以这三首小诗为基点,实际上是可以让学生粗浅的了解到诗歌中时空收缩,拓展,交叠穿梭的几种组合。当然,时空的组合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一节课并不能囊括。但通过这节课以及课后的迁移阅读,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营造意境时对时空的灵活运用,或实或虚,实际上能够在拓展诗歌的意境,映衬诗人的形象,支撑诗歌的情感方面有“点睛”的妙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只有悟出这一点,才算更进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神韵。

五、作业布置:

时空收放艺术是古典诗词具有极大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时空嵌套的手法,让人叫绝,“离”的惆怅中有憧憬的温馨,“合”的美满中却蕴含回忆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两度时空交错,凸显着人的聚散离合。课后请学生试着赏析,并再举几例,通过对更多古典诗词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对此的认识。

附:说板书设计:提挈纲领,简洁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灵

时空组合紧缩衬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叠显出情感之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

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高中语文授课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__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授课说课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高中语文授课说课稿 篇十

一、课题:

二、课型:

人文学科语言类讲授课

三、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增加古汉语字词基础知识,例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可以了解上古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懂得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语言韵律和谐之美;懂得如何判断“赋、比、兴”手法;体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上古语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进而喜欢《诗经》等上古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两千多年以前的爱情悲歌对学生今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层理解。

2.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内容距离较远,尤其是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对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对古文本身也有畏惧心理。

学情掌握

1.知识能力情况

这册课本是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准备的,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图书资料查阅或互联网搜集《诗经》或《氓》相关信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初中及上学期的古文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2.学生阶段特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首先需要有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他们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但是缺乏克难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点。

但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学期,所以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经验,也为课程教学坐了基础铺垫。

教学关键

以诵读为切入点,使课文内容教学为文化教学服务,努力让课文内容为主导向文化这一主体转变,在课文学习中渗透文化语言等常识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引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为爱唱响了一只只情歌,《诗经》的开篇——《关雎》如是(多媒体播放《关雎》的配乐朗诵)。

刚才的朗诵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没那么有没有对于爱情悲剧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2.揭题

《氓》是《诗经》名篇,诗一首叙事诗。属于国风,所谓国风就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古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不同的诸侯国,共同归周天子管制,这些不同国家的是个酒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据。《氓》是“卫风”里的一首,也就是卫国的风俗,卫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北部濮阳,新乡,安阳,沁阳一带。

说到“风”,那么《诗经》除了“风”还有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乱答,有知有不知)对,有同学已经说了,还有“雅”和“颂”。

3.预习效果检验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下面有问题先问问大家。

请大家看看PPT上的这些字词,读音、意思有没有不明白的?

氓、蚩蚩、贸、匪、谋、淇、愆、将、垝垣、筮、咎、贿迁、耽、说、徂、汤汤、爽、罔、靡、夙、遂、咥、躬、悼、泮、总角、反

标红的字是大家要重点掌握的,请特别注意!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体会韵律感。(生读文,师板书第一章……第六章)

问:读完诗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诗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书)

问:这是一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课文内容解析

问: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是按照什么依据划分出来的?

答:可以分成三个小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划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小节,写恋爱;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小节,写婚变;第六章为第三小节,写决绝。

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实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问: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答:“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问:婚后他们生活如何?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婚后他们生活不和谐。女子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男子脾气暴躁、三心二意、薄情寡义。

5.人物性格探究

问:通过你对课文的阅读,你觉得诗歌描绘的氓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大家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答:氓的性格多变,前后判若两人。在恋爱初,他忠厚老实,急切认真——“氓之蚩蚩”、“將子无怒”、“尔卜尔筮”。婚后他变得三心二意,脾气暴躁——“士二其行”、“至于暴矣”。

问:女主人公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请具体谈一谈?

答:活泼天真热烈,这在恋爱时期表现十分明显;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这个主要表现在婚后的生活中;最后决裂是表现出了决绝,刚强的性格。

6.写作艺术赏析

问: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答:比兴。

问:文中有几处用到了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三处。第一处是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二处是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处是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暗含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7.知识延伸拓展

问: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觉得我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问:我们分析过了男女主人公的特点,大家能不能再来说一说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答: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8.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篇经典的诗歌背下来,如果大家对《诗经》感兴趣的话,就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阅读,最好能够背诵,下次上课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大家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另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小说。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恋爱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成亲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婚变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裂

第二课时板书

情节 章节 女 氓

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 蚩蚩、重视

婚变 3——5章 沉痛、幽怨 粗暴、变心

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收到了预设的效果。本课主要是以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解答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觉得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一直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机会不多,这也使得整堂课一直是被教师操控着把持着;其次,内容安排较多,用两个课时略显仓促,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 第十一篇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11篇高中语文说课稿是由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上一篇:导游词兵马俑优秀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演讲稿推荐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
  • 最新四度六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
  • 2023班级管理的理念与策略心得体会
  •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 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优秀15篇
  • 2023年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座谈会领导致辞通用12篇 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座谈会发言
  • 关于部队安全大讨论发言精选6篇 部队安全问题讨论发言
  • 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最新10篇
  • 大运会运动会闭幕式致辞优秀7篇
  • 研讨会新闻稿通用10篇 研讨会的新闻稿怎么写
  • 猜你喜欢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