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视频动画

更新时间:2023-03-0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1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2

  【成语故事】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

  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成语典故】

  出处:语出《韩非子·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楚人:楚国人。2、鬻(yù):卖。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5、利:锋利。6、以:用。7、弗:不 。8、应:回答。

  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成语解释】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中文译文: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英文翻译:

  1、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乖互、鬻矛誉盾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顺理成章、并行不悖、言行一致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启示:

  千里马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不是自以为是就是。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凡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能量,为未来打基础!别把今天的一次拒绝,变长明天的后悔,等到老了跑不动了再觉遗憾!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文化,过去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阅读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1)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3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2)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3)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菁选3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1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2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3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寓意: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

  韩非《韩非子·难势》

  韩非子(公元前—前),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篇,其中引述了很多寓言故事,富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先秦寓言发展的高峰,反映出我国寓言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4)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盾”的部首是“厂”。“誉”的部首是“言”。“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穿透。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4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

  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

  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8

  一:导入

  *时你们看到我叫我什么啊?(老师、丁老师对不对)哎,我长得那么漂亮,(美丽、漂亮的丁老师)小嘴巴真甜,这样今天你们一个机会来给我当当老师好不好?(好)我来说两句话,你们听听看。听完之后评一评。

  1.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是的)

  2.哦,再听一句,值日生记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说:丁老师,我没有讲话,我是轻轻地讲话。你来说。

  3.谁来读?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

  先来看个视频,矛和盾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你听得很仔细。这就是矛,各种各样的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长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来刺伤敌人。所以这个矛的尖尖头十分--尖锐、锐利。但是你不要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当矛刺过来的时候,敌人就用——盾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盾的质量要不要好的啊?——要,为什么?所以说盾得坚固、坚硬、结实。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小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看好书,听老师读.

  3.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现在请小朋友把小古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遍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快去数一数有几句话?老师请五位小朋友来读!

  5.轻轻地把书本放下!

  三、理解课文

  1.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啊装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小古文,比如:查字典、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看下面的注释、翻译等等,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

  2.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把话说完整——这个楚人在卖盾与矛。出示:楚人有卖盾与矛者。你来读,你来读。

  3.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出示词卡)!谁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王天瑞。

  4.谁再来夸夸他的矛?(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把他的心里都读出来了!我的矛可好了,你来读。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5.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预设:吾:我的。放风筝里面有“汝前行,吾后行”。

  坚:坚固,给他组组词。新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遇到不理解的次可以给他多组几个词。坚可以组哪些词?我们就把这种学习方法命名为:倪展翼组词法。

  利:锋利、锐利,也是组组词。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锋利。

  物莫能陷也:通过对比古文和现代文,我知道了这句话地意思是:——随便你用什么东西都不能戳穿它。你来读,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盾的质量很好!

  於物无不陷也:随便什么盾都能戳的穿。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戳穿。你来读,这个矛很锋利,很厉害的一只矛。

  6.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齐读)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人听出了破绽。

  8.这里的“或”我们在哪篇小古文里碰到过啊?——菊,其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或是有的,但是在这里是——有的人。

  9.(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hey,兄弟,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老练有成)

  10.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啊?(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嘴巴张的大大的,可是说不出话来就是——张口结舌。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成语呢!看!(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四、活学活用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这是《自相矛盾》的小诗,自己读读看?

  这诗歌有意思吧!谁来说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3.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实例呢,看这是一则广告。播放脑白金广告)对呀,前后说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五、熟读成诵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组连环画,看,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自己试试看!(请两个小朋友来背)

  3.真厉害,这也难不倒你们!现在啊我们把这个小古文的故事演一演,谁来读旁白?谁来做楚人?谁来当当小朋友路人甲?中年大叔路人乙好,老者路人丙?开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指导读准音,认清形。(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板书。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板书矛:天下第一。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1、小练笔: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实太多、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5)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3篇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1

  今天我所教学的是一则十分浅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苏教版所选用的教材是经现代汉字翻译过来的,故事短小精悍,而且是很多孩子耳熟能详的。这不,我今天才一出示课题,就有很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呗!那么这样的课文还有什么解读的必要,我觉得准确定位本课应该训练的语文能力是让这篇课文发挥自己应有作用的关键一步。

  我将本课的训练重点定位在:一、抓空白,借想象,促语言表达。将文章中的留白处作为孩子们语言训练的契机:1、集市上楚人是如何大声叫卖自己的矛和盾的。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将楚人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引导其他的孩子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练习说话;2、围观的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分类让孩子选择其中一类人群:老人、中青年、小孩来说说他们的表现。3、文中只是提到了楚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可是具体这个人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的,如何脱身的?文章中并没有交代,这里也给我们的语言训练留下了契机。课堂中有些孩子说的还挺有意思的。

  学生甲:这个楚人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手一挥一挥的,张大了嘴巴想要说什么,可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学生乙:这个楚人说:“各位各位,我的家中还有一生病的妻子等着我回去熬药,今天我的矛和盾暂时不卖了,如果各位有需要,下次一定要来光顾的。”说完,头低着,拨开人群走了。

  二、引入文言文,初步感知古代文字的魅力。

  我将《自相矛盾》的文言文找了出来,在上课之前,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定的挣扎,到底要不要在五年级的课堂中引入文言文的内容,后来想想,现在即使不想要让孩子弄透彻文言文,但让孩子去感受一下*古代文字的魅力也未尝不可。于是,我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出示了下列文字: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与我们的课文相比,这段文字更加简练。很多长句文言文只要用几个字就能够表达清楚。通过与原文的对照,孩子们对文言文中不能够理解的一些词句做了揣摩和猜测,也在诵读中感受着音韵美。对于文中常用的古代汉字,如“曰”“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想这就是我引入文言文的目的达到了。

  下一则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我拷贝的'别人的一个课件,课件上人物的神态呈现得更加的细致,希望在语言训练方面有更大的帮助。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2

  今天师傅过来听课,我上了《成语故事》第一则,这则故事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十分简单,我通过预习作业,让孩子了解寓言故事有什么特征?寓言就是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课堂上,我以这样的线索进行教学。

  1.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教学中,我重点抓“张口结舌”一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将文本回归课堂

  我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的情况下进行表演,孩子们积极性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人物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文教学要能和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但由于的时间的问题,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裕。

  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最后忽视了没有把寓言学习的目的再强调一下,让孩子明白从故事中明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细节,把关键的地方反复强调一下,给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6)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时你们看到我叫我什么啊?(老师、丁老师对不对)哎,我长得那么漂亮,(美丽、漂亮的丁老师)小嘴巴真甜,这样今天你们一个机会来给我当当老师好不好?(好)我来说两句话,你们听听看。听完之后评一评。

  1.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是的)

  2.哦,再听一句,值日生记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说:丁老师,我没有讲话,我是轻轻地讲话。你来说。

  3.谁来读?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

  先来看个视频,矛和盾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你听得很仔细。这就是矛,各种各样的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长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来刺伤敌人。所以这个矛的尖尖头十分--尖锐、锐利。但是你不要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当矛刺过来的时候,敌人就用——盾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盾的质量要不要好的啊?——要,为什么?所以说盾得坚固、坚硬、结实。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小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看好书,听老师读.

  3.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现在请小朋友把小古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遍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快去数一数有几句话?老师请五位小朋友来读!

  5.轻轻地把书本放下!

  三、理解课文

  1.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啊装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小古文,比如:查字典、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看下面的注释、翻译等等,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

  2.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把话说完整——这个楚人在卖盾与矛。出示:楚人有卖盾与矛者。你来读,你来读。

  3.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出示词卡)!谁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王天瑞。

  4.谁再来夸夸他的矛?(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把他的心里都读出来了!我的矛可好了,你来读。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5.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预设:吾:我的。放风筝里面有“汝前行,吾后行”。

  坚:坚固,给他组组词。新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遇到不理解的次可以给他多组几个词。坚可以组哪些词?我们就把这种学习方法命名为:倪展翼组词法。

  利:锋利、锐利,也是组组词。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锋利。

  物莫能陷也:通过对比古文和现代文,我知道了这句话地意思是:——随便你用什么东西都不能戳穿它。你来读,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盾的质量很好!

  於物无不陷也:随便什么盾都能戳的穿。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戳穿。你来读,这个矛很锋利,很厉害的一只矛。

  6.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齐读)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人听出了破绽。

  8.这里的“或”我们在哪篇小古文里碰到过啊?——菊,其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或是有的,但是在这里是——有的人。

  9.(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hey,兄弟,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老练有成)

  10.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啊?(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嘴巴张的大大的,可是说不出话来就是——张口结舌。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成语呢!看!(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四、活学活用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这是《自相矛盾》的小诗,自己读读看?

  这诗歌有意思吧!谁来说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3.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实例呢,看这是一则广告。播放脑白金广告)对呀,前后说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五、熟读成诵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组连环画,看,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自己试试看!(请两个小朋友来背)

  3.真厉害,这也难不倒你们!现在啊我们把这个小古文的故事演一演,谁来读旁白?谁来做楚人?谁来当当小朋友路人甲?中年大叔路人乙好,老者路人丙?开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多媒体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

  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楚国 卖 矛 盾 戳穿(幻灯片)

  夸口 锐利 坚固 张口结舌

  对这些字的记忆和运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议。

  4、试一试: ( )盾 ( ) 矛 锐利的( )(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板书:我的矛 我的盾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都戳不穿自相矛盾矛锐利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矛戳盾会怎么样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7

  画一画

  1.读课题

  2.围绕“矛盾”展开教学

  (1)见过矛吗?干什么用的?请同学上来画一画。再请同学画一画盾,说说用处。

  读一读

  (2)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是怎么向围观的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们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可那个楚国人认识到了吗?他还在那儿——(夸口)指名读出“夸口”的语气。

  (3)就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着,可后来怎么张口结舌了呢?

  相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言外之意是什么?

  (4)楚国人张口结舌的一刹那,心里在想什么?

  (5)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吗?

  (6)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一说

  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呢?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编一编

  这是一个靠卖矛和盾为生的楚国人,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来会怎样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么样呢?聪明的孩子们,你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

  演一演

  编完故事演一演。

  课后练习:

  1.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

  2.修改前后矛盾的语句:

  3.读读自己*时的练笔,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尝试修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质疑提问。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指导读准音,认清形。(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板书。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板书矛:天下第一。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1、小练笔: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实太多、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1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

  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7)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画一画

  1.读课题

  2.围绕“矛盾”展开教学

  (1)见过矛吗?干什么用的?请同学上来画一画。再请同学画一画盾,说说用处。

  读一读

  (2)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是怎么向围观的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们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可那个楚国人认识到了吗?他还在那儿——(夸口)指名读出“夸口”的语气。

  (3)就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着,可后来怎么张口结舌了呢?

  相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言外之意是什么?

  (4)楚国人张口结舌的一刹那,心里在想什么?

  (5)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吗?

  (6)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一说

  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呢?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编一编

  这是一个靠卖矛和盾为生的楚国人,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来会怎样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么样呢?聪明的孩子们,你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

  演一演

  编完故事演一演。

  课后练习:

  1.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

  2.修改前后矛盾的语句:

  3.读读自己*时的练笔,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尝试修改。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课件演示)

  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么书?(课件出示)

  3、什么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预习的不错。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度、称号。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都写的不错。大家齐读课题。

  6、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么疑问?什么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7、这节课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怎么样?游戏的名字叫《一展身手闯难关》。大家看着手中的表,这节课我们要一同闯过学习的难关,根据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记分栏里记录下相应的分数。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同学,也予以加分,课堂结束后看看谁能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

  (二)、闯朗读课文关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课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课件出示课文)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7、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大家根据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给自己评分了。

  (三)、闯理解课文关

  1、现在进入第二关--理解课文。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说说学习的方法?

  生:结合注释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

  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谁先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课件出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老师真替大家高兴,顺利攻下第二关,根据要求给自己评分。

  (四)、闯体会寓意关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攻下了这一关。可以评分。

  (五)、闯配音关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经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现在可以给自己评分,算出总分了。老师先看看谁最自信了,得100分的请站起来。这几位同学都很自信,谁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呢?来个挑战吧!

  (六)、总结

  老师看得出大家学习的很开心,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你说,字词上的收获。你说,学习方法的收获。你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老师真替大家高兴,短短的一节课,就有这样多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莫能陷

  鬻誉

  矛无不陷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都戳不穿自相矛盾矛锐利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矛戳盾会怎么样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

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

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

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

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

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

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8)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 (菁选2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1

  最近读了自相矛盾成语故事,学到了很多东西。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我懂得了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2

  自相矛盾成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看完之后,我学到了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3篇(扩展9)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 (菁选2篇)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1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处】:

  《韩非子》

  【举例造句】: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成语典故】: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揭示道理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2

  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

  [反义]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英译] antinomy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伺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成语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自相矛盾故事的翻译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没有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没有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上一篇:公司品质宣言口号3篇 质量金句八个大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描写暴风雨来袭的句子合集200句 描
  •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一
  • 形容心情伤感的词语 形容心情伤感
  • 名人爱国故事 荟萃20篇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