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说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3-03-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国学弟子规》教案1

  一、 学习内容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二、 教材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心而做了不好的事,是一种过错;如果明知故犯,就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了,就会受到眼里的惩罚。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知错就改。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2、 养成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曹操割发》的故事导入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领军队去打仗。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要毁坏麦田,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一定杀无赦。队伍正在田间的路上行走,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对军法官说:“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说着,他拔出了宝剑,说:“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曹操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品质,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

  2、 指名读出学习目标。

  3、 齐读学习内容,用五分钟读背这一内容。

  4、 检查背诵情况。

  5、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6、 指名小组发言,说一说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其他小组补充矫正。

  7、 教师重点点拨突破难点。

  8、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中学生?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交流

  9、 集体交流

  10、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无心)非————错

  (有心)非————恶

  非既是错

  严于律己 有错必纠

《国学弟子规》教案2

  一、 学习内容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二、 教材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心而做了不好的事,是一种过错;如果明知故犯,就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了,就会受到眼里的惩罚。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知错就改。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2、 养成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曹操割发》的故事导入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领军队去打仗。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要毁坏麦田,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一定杀无赦。队伍正在田间的路上行走,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对军法官说:“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说着,他拔出了宝剑,说:“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曹操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品质,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

  2、 指名读出学习目标。

  3、 齐读学习内容,用五分钟读背这一内容。

  4、 检查背诵情况。

  5、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6、 指名小组发言,说一说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其他小组补充矫正。

  7、 教师重点点拨突破难点。

  8、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中学生?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交流

  9、 集体交流

  10、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无心)非————错

  (有心)非————恶

  非既是错

  严于律己 有错必纠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阅读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1)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5篇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因为家庭浓厚的阅读气息,我从小便对*古代书籍充满兴趣。还记得我年幼时,父母除了提供我好书,他们也时常陪伴我朗读*古代书籍。在这么多书当中,<<弟子规>>是我的最爱。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发现了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文化。他们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从小,父母便教导我朗读《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并向我解释它的含义。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我们很难苛求一个从西方国家成长的华人对*传统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所以我十分庆幸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绿色的春天里,我们学校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在这期间,我认真的读了《弟子规》。

  这本书是古代大臣至圣先师孔子所写,里面主要是教人怎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信用……但在这360句中,最令我感悟最深的还要数这句:读书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读书时,有三个到:心到,口到,眼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缺一不可。

  但我的实际行动跟着一比,简直是天然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每次读书或做作业,我都做不到心到,口到,眼到,这点让我的内心非常的'惭愧!每次我做作业,都不专心。不是玩笔,就是看窗外的风景。

  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还要数那一次:二年级时,数学老师中午给我们布置了15题基本计算题让我们回家做。我一到家,准备开始做时,一开始下定了决心,开始还不到五秒就忘得一干二净,就像《哆啦A梦》里的野比大雄一样!

  我才做了4题就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于是我就在题目上稀里哗啦地随便写了几下,就盖上本子了。谁知下午批改出来后就前面认真做的4道题是对的,其他全是错的,就因为这事,被老师批评了好久。

  我想,只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样才会专心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无缺!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绿色的春天里,我们学校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在这期间,我认真的读了《弟子规》。

  这本书是古代大臣至圣先师孔子所写,里面主要是教人怎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信用……但在这360句中,最令我感悟最深的还要数这句:读书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读书时,有三个到:心到,口到,眼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缺一不可。

  但我的实际行动跟着一比,简直是天然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每次读书或做作业,我都做不到心到,口到,眼到,这点让我的内心非常的惭愧!每次我做作业,都不专心。不是玩笔,就是看窗外的风景。

  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还要数那一次:二年级时,数学老师中午给我们布置了15题基本计算题让我们回家做。我一到家,准备开始做时,一开始下定了决心,开始还不到五秒就忘得一干二净,就像《哆啦A梦》里的野比大雄一样!

  我才做了4题就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于是我就在题目上稀里哗啦地随便写了几下,就盖上本子了。谁知下午批改出来后就前面认真做的4道题是对的,其他全是错的,就因为这事,被老师批评了好久。

  我想,只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样才会专心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无缺!

学国学弟子规演讲稿5

  今天我阅读了《弟子规》。

  故事传说的名字是《代父从军》,里面讲述了花木兰是位女子,一天,匈奴又要进攻*,皇帝就颁布诏书,去*各地发布消息让以前的老兵上战场打仗,花木兰爸爸的腿受了重伤不可以打仗,但是,时间紧迫所以花木兰只好女扮男装混进军营,他在这支队伍里战了二十三年,都没有一个人发现他是一名女子。花木兰面对名利从容淡泊,她只想回家照顾父母。她是一个勇敢淳朴有孝心的女子。

  读了这篇故事传说我懂得了要谦让女孩子,也不能欺负女孩子,但是,女孩子也要勇敢,不可因为一点小事而退缩。

  第二篇故事传说是《杜林与古文经学》,这个故事传说讲述了一位勤奋好学的小朋友,他叫杜林,他家很穷,但是有许多从别人家借来的书,还拜访张竦为师,当时的人称他为“通儒”他知识渊博,去全国各地拜访,他回来时发现有两个人在自家院子里,其实他俩是来拜访杜林为师,杜林怕那两个人把他的秘籍宝典烧掉,就让他俩每年来一次。

  这个故事传说告诉我了一个道理,要勤奋好学,爱护书籍,爱读书,长大才可以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2)

——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

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自己生活、活动中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情。

  2.能迁移已有经验,掌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法。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

  能迁移已有经验,掌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四幅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尖尖的物体等。

  2.《幼儿画册》(第一册第46、48)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教师:贝贝的手受伤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出示图片讨论,知道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的事情。

  图一:贝贝在教室里拿尖尖的棍子与同伴嬉闹。

  图二:贝贝从家里的阳台上往下扔瓶子。

  图三:贝贝在玩爸爸的打火机;图四:贝贝在公园里从高高的地方往下跳。

  教师:贝贝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生活中你像他这样做过吗?

  三、迁移生活经验,掌握避免发生危险的做法。

  提问:在家和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容易引危险的东西?(如:尖尖的物体、易碎的器皿、煤气灶、电源插头等)讨论: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不受到伤害?使用尖尖的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将易碎的.东西摔坏,不玩煤气开关,不把手指伸进插头,关门、时要手握把手轻轻地开或关上。

  四、为班级制作危险警示卡,提醒大家遵守。

  教师带领幼儿在班级教室和周围寻找发生危险的地方,引导孩子画下来作为标记,提醒大家注意。

  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警示图,和孩子一起贴在相应的需要提示的地方。

  教后反思:

  在*日里,孩子们总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小伤难免的,所以整个活动孩子们沉浸在故事画面里,听得很专注。知道了以后哪些东西不能碰,不能做哪些危险的事情,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保护自己。通过故事画面,孩子能准确判断是与非,增强自己的安全意思。其实,也提醒老师在*常生活里要比较注意孩子的安全。

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2

  一、 学习内容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二、 教材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心而做了不好的事,是一种过错;如果明知故犯,就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了,就会受到眼里的惩罚。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知错就改。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2、 养成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曹操割发》的故事导入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领军队去打仗。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要毁坏麦田,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一定杀无赦。队伍正在田间的路上行走,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对军法官说:“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说着,他拔出了宝剑,说:“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曹操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品质,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

  2、 指名读出学习目标。

  3、 齐读学习内容,用五分钟读背这一内容。

  4、 检查背诵情况。

  5、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6、 指名小组发言,说一说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其他小组补充矫正。

  7、 教师重点点拨突破难点。

  8、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中学生?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交流

  9、 集体交流

  10、 课堂小结

中班国学弟子规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

  2、学习“谨而信”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3、将课堂延伸到早读,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闯关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打算分成两组,采用竞赛闯关形式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

  1、第一关:我会背。

  2、第二关:接龙轮背。

  2、第三关:快速抢答

  A、做人要有爱心,应该多亲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精力有余,时间充足,应该多读书学习。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

  B、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

  C、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相应的《弟子规》中的语句是:

  D、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他们睡下。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

  E、把财物看轻了,相互之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除了。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

  F、对待长辈要懂得礼貌,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动筷;落座时要让长辈先入座,而走路时也要让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

  G、遇到长辈时,骑着马就要下马,坐着车就要下车;长辈走过去时,要在原地待上一会儿,待长辈走出百步后才可以离开。相应的《弟子规》的语句:

  二、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

  1、教师:《弟子规》与我们*时的生活礼仪有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要用弟子规来习礼仪(板书:习礼仪)。

  2、创设情境:大家一定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你知道哪些人物呢?(指生答)你最喜欢谁呢?(生答)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弟子规》给喜羊羊评评星级吧。

  3、惜时方面:

  (1)教师描述:清晨,鸟儿唱着歌儿,空气多么清新,阳光多么温暖,新的一天开始了,喜羊羊早早地起床在诵读《弟子规》了,可懒羊羊还在睡懒觉,他这样做对吗?那应该怎样做呢?(出示懒羊羊睡懒觉的图)用《弟子规》中的

  话就是:出示“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师范读)

  师生对读,指名对读。

  教师:是啊,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古代的时候,有不少关于珍惜时光的故事(列举:闻鸡起舞等2个故事,出示视频)

  教师:同学们要珍惜时光,切莫“老大徒伤悲”。

  出示珍惜时间的名言。

  4、着装方面:

  (1)教师:吃完早饭,喜羊羊穿戴整洁,背着书包出发了,看他多精神。路上遇到了衣冠不整的“邋遢大王”,你们喜欢和谁做朋友呢?(指名说)

  (2)教师:是啊,《弟子规》中也说:

  出示:“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教师:这里四个字特别难读,请个别学生来读,齐读。

  教师:你能和*时生活中的物品连连线吗?

  教师:是啊,大家一定要注重服装外貌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整,鞋带应系紧。这样的学生人见人爱。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3)

——国学弟子规读后感3篇

国学弟子规读后感1

  读了《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是我就是没有用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随然我从小就读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而每次被老师或家长夸奖一句就骄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我都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我才不会努力去办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规》里的规矩认真学习,认真去感悟,认真去实践。

国学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主要讲了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 …… 其中最让我感叹的是孝敬父母的句子。

  亲友疾、药先尝的意思是:父母亲得病的时候,要先帮父母尝一下药。

  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不可待慢,得马上去父母身边。

  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干什么的时候,不能偷懒不做。

  父母教、须敬听的意思是:父母给你讲道理的时候,得认真听。

  这些道理只要明白了,所有人就都会孝敬父母!

国学弟子规读后感3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4)

——《弟子规》主题班会3篇

《弟子规》主题班会1

  一、活动主题:

  诵读弟子规 弘扬中华文化

  二、活动目的: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为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深入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朗诵弟子规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4、总结: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字字美,金言玉语记心中。自从学习弟子规以来,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了许多。当然,弟子规中有一些说法做法已不适应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不需要照搬照做,但对于书中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应熟记于心。今后,你们一定要让“弟子规”指导你们的行动,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习、勤劳动、

《弟子规》主题班会2

  一 、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齐、干净、得体。

  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设计理念

  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学生而言,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中熟读成诵。

  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1.由教师带读,给学生正音。

  冠guān 履lǚ 俱 jù 污秽wūhuì 循xún 称chèn

  2.学生自由读文。

  3.集体朗读,咬字清晰准确,精神饱满。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找出诵读韵文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读文,读出文章韵律。

  (三)明意

  1.结合译解,让学生能文白参照,读懂原文。

  衣帽鞋袜都要穿戴整齐,脱下来的衣物也要放在固定位置。穿衣重在整齐干净,着装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方得体。

  2.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思考原文。从子路的更换儒服中,获得启示。

  子路拜师--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非常看不起读书人。子路第一次拜见孔子,故意穿了一身猎装,帽子上插着山鸡毛,走起路来一摇三摆;腰上佩着减剑,剑套是用野熊皮做的,自以为很神勇。见到孔子之后,子路被孔子的气度所折服,就把帽子上的山鸡毛摘下来扔了,换上一身儒服重新来拜师,跟着孔老夫子学习诗书礼仪。

  3.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里子路换了几次装?他为什么要换上儒服重新拜师?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四)悟理

  1.故事中,子路脱去猎装换上儒服,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重,以及学习诗书礼仪的诚意,这也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做到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养成正确的穿衣习惯,要整洁、大方、合体。既不能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正式场合穿衣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我们小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穿上校服就显得十分得体。

  2.故事巩固,要穿衣得体,我们的衣着要符合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嵇ji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给大伙乐一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么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五)导行

  1.根据所学,反思自己的日常穿衣,是否做到了整洁、干净、得体。你的着装有哪些陋习?你准备怎样改正?

  2.小游戏:收集通行证。

  个人礼仪包括很多,有衣、食、住、行,这一课我们讲的是穿衣的礼仪,穿衣的礼仪学好了我们就能继续接受这个礼仪大本营的培训。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正确的穿衣礼仪和习惯,收集进驻下一课的通行证。

  3.小结:穿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别人看我们的第一眼就是我们的衣着,是不是整齐干净,是不是大方得体,是不是符合身份,等等。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礼仪,处处渗透着《弟子规》。课上,每个同学都知道要“冠必正,纽必结”,那么课后,是不是你也能做到呢?你能不能也将这张穿衣礼仪通行证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我们的“小穿衣,大礼仪”,让渊博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人心中绽放光芒呢?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聆听古人的教诲,规范我们的行为,让礼仪走进我们的生活,住进我们的心灵。怎样穿才更美?同学们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弟子规》主题班会3

  今天我们听了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课<主题班会>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句话: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熏陶学生。主题班会——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我们了解到主题班会是班级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台。所有优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班会课,在这样的时空中,往往会开展若干主题班会。如共商对策,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对话,达成心灵交融;汇聚信息,达成教育效果等。那么办主任如何把先进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成果。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主题班会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理解父母,不体谅父母进行学习《弟子规》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父母,体谅感恩父母,从而落实自己的行为上的教育,主题班会始终贯穿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在爱的天枰中反思,在对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样回报父母老师的教育,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许多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中,不断成长,主持主题班会的'老师也在总结反省中成长。

  沙爱琴老师的在应对自己本班学生的过程中不做作,很真实,图片解读有启发。全体同学的活动组织的井然有序,沙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生发言积极参与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后,讨论了人物的特点和期望。让学生有成长的目标效果很好,学生认识到学习《弟子规》对照自己的行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诵《弟子规》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促使进步,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而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觉得快乐,幸福吗?其实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让我们感动,我们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我们怎样报答父母呢?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呢?请没人对父母说一句话如何做。

  这两节主题班会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其实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前提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这两节班会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承担责任,所跟进的是学生的一切感恩话得,包括学习在内的其他行为。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活动。可以有效的关注全学生,包括学生学习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学会感恩,就能学会责任的担当,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这节主题班会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特点,通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解决,老师解决不了的,年级组长解决,其不然,当我们把问题教给学生的时候,在主题班会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自己很严格的,对别人很宽容,而且调动的好,他们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正如班华教授认为学问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学问低的人高,孙云晓,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向学生学习,这2节主题班会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师的智慧。

  主题班会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可是过去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处布置检查,才被动的去做,过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视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是我们欠缺的。主题班会是随时可以召开的。主题班会的召开,需要办主任持有一种态度,对发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问为什么的务实根本的态度。通过研究其背后的教育问题,对教育的细节不轻易放弃,对各种现象,如迟到,不交作业,撒谎,迷恋网吧,早恋等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

  这两节主题班会课,罗晨老师,沙爱琴老师的“学习《弟子规》,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会快乐而充实,因此,快乐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们现实的追求。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5)

——弟子规原文3篇

弟子规原文1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信》解释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则鸣。我们晓得,不*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弟子规原文2

  弟 子 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原文3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信》解释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则鸣。我们晓得,不*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6)

——《弟子规》全文译文3篇

《弟子规》全文译文1

  1、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的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的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候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要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接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28、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

  30、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33、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3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35、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36、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

  37、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解释】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38、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39、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著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解释】 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泛爱众

  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如果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想了解更多关于投资,总裁,领袖,管理,销售,两性关系,家庭,子女教育,健康方面的专业智慧吗?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而应该发奋向上,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任何美好的结局都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圣贤的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

《弟子规》全文译文2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

  【译文】和大众相处时要*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弟子规》

  【译文】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

  【译文】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弟子规》

  【译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弟子规》

  【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 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弟子规》

  【译文】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见人善

  即思齐纵去远

  以渐跻

  《弟子规》

  【译文】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眦

  《弟子规》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别人有能力,不能轻视,更不能妒忌。

  三字经是非常不错的适用于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材料,希望家长朋友能够充分对其进行利用哦。三字经教会了大家很多关于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7)

——学弟子规心得体会3篇

学弟子规心得体会1

  入校两年来,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关于《弟子规》的学习,不久前,我还和妈妈一起去了沈阳参加了春播行动——辽宁省弟子规培训会现场。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我对弟子规中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弟子规是对圣人孔子教育弟子言、行、举、止的总结,也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今天,我只想谈谈我对首孝悌的理解。首孝悌则分为孝和悌,孝就是孝顺,是为人子女的规范,一个不尊重孝道的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都不会受人尊重,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名人都对孝道说过自己的见解。比如曾经有一位美国记者问过比尔盖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顺。”我们的**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孝子,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陪伴父母,也不忘记亲情。所以说,无论何时何地,孝道都受人重视的。

  而表达孝道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我们有很多同学在家经常和父母吵架,有的同学因为嫌父母唠叨,所以经常不回家,不打电话,其实这些都是有违孝道的,弟子规中曾经说过,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应当耐心听完,出行回家的时候都应当和父母说一下,出门在外,也应该时刻挂念着父母,这样才是子女应该做的才是孝道。

  悌既是指,兄弟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相处的道理。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做兄长的应该身先士卒,对弟弟关爱、友好,做弟弟的应该尊重兄长。即使兄弟之间出现矛盾,也不应该波及亲人。

  做学生应该尊重师长,不顶撞老师,上课是不应打断老师讲话,即使有问题也应该等老师说完再提出问题,学生应以勤俭为准则,不应奢侈浪费。长幼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晚辈不应直呼长辈姓名,吃饭、乘车、走路都应该让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吃饭时长辈先吃晚辈才能吃,乘车时应让长辈或年幼的先坐,走路时应让长辈走在前面,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自己坐着,说话时眼神应该看着对方。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

学弟子规心得体会2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国学弟子规》教案3篇(扩展8)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读后感 (菁选3篇)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读后感1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读后感2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读后感3

  今昔的弟子规还都一样,崇拜于弟子规的人还是那么的多啊,因为它的内容极为精简,让人易懂,读起来确实有味道!

  穿越时空回到古代

  古人们熟读弟子规,要小孩从小养成读弟子规的好习惯,长大后方能做一个诚、谨、善的人。让孩子熟读弟子规,虽一时不知其含义,熟了便懂其义。证实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于弟子规者,必知如何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诚实守信,善待他人……

  古代一小孩不喜欢读书,他父母用尽办法逼孩子读书,可小孩却更厌倦读书。后来父母请先生来教孩子,先生什么也没做,每天只要求他背弟子规,起初他还不想读,不过是囫囵吞枣地读。但背的滚瓜烂熟了,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知道了怎么做人是最重要的,懂得人生在世间决不是碌碌无为的……

  弟子规善于给儿童开启心灵,即在幼时,即当教以诵读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善于分辨好坏,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看今朝

  当今社会乃知识社会,凡可以启发人的道理,决会凭空消失,却被人视为财富。知识胜于财富,装满满腹的知识胜于装满满屋的钞票!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的看法而已,也有反驳这话者,萝卜青菜个有所爱,是好是坏自己去挑。

  “弟子规,圣人训,首教悌……”这声音怎么那么的熟啊,是弟子规啊!原来隔壁家婶婶的孩子也在读弟子规,怪不得我觉得很耳熟。现在小DD小MM都在读了,看来现在很提倡。说起这弟子规来,我原先还不知道是什么呢!由于我小妹的影响,我也读,不错!读起来很有味道,教了很多道理,有收获有收获!

  以文斗,不以武斗

  妹妹还和我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我则与她比个高下咯,米想到我输了,这丫头,说实在我还很庆幸呢!有时老妈叫妹,她没有回应一句,我瞧见了,嘿嘿~~不放过她,我溜出两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妹妹瞪了我一下,二话不说,跑去问老妈什么事了。哈,这丫头。老妈哪知道我们底下还在斗,不过可是以文开斗,决不动手动脚的!淑女动口、不动手,斗得还蛮有趣!

  有时妹妹惹我生气了,我真的气死了,那丫头居然搬出一句来:“言语忍,愤自泯”。(意思我也不用说了吧,搬弟子规里的道理来,抛砖引玉嘛!)谁叫她说的有道理啊,我投降了……

  后记:

  古代流行弟子规,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怕人认为那是老传统的,现在什么世纪了还读。总之弟子规是好的经典。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案模板7篇 初中美术教案模板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学习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9篇
  • 父亲压力大劝父亲的话语102句汇合
  • 教师实习个人总结优秀6篇
  • 教师教育经验总结优秀12篇 教师教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本完整版免费阅读_ 陆青云唐嫣陆青云唐嫣全文章节目录陆青云唐嫣 第1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