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第二课时

更新时间:2023-06-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了11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希望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了许多种花,开得特别茂盛。

师:是呀,都有什么颜色。

生:老师,有红的,有绿的,有粉色的,有橘黄色的

师:是呀,这么多的颜色,那真是姹紫——嫣红啊!来,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读句子。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

师:一阵清香飘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一阵微风吹过,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这时候,你看到都有谁来啦!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师: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他们在说,这些花真美丽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颜色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花的种类多。

师:谁愿意来读,让我们感受到养花的人多。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说道“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这家的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看看哪家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啊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读到这儿,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生:我感受到花太美了。

师:看来这美丽的景色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了,是吗?那作者说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奇特在哪呢?

师:那作者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把花都栽在外面,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走在街上,才能看到每一家载的花,才能看到更多花!

生:老师,我觉得德国人养花首先想到的是为别人,所以人们看到的才是花的海洋。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谈论的焦点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谁能够说得更清楚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去为别人考虑。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方式奇特呢,从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一画。

生:老师,我找到的一句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可见这位女房东想到的是别人。

生:老师,我找到的是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一个“都”字,说明每一个德国人养花想到的都是给别人看。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在大街上,才会有人人为我的感觉。

师:你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抓住了一个都字。这样,请同学们来找找,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了这个都字。

生找句子。

师:从这么多个都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每一个人想到的是别人。

师:同学们说的别人都包括谁?

生:老人

师:还有什么年龄的人?

生……

师:除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人,还包括……

生:中国人。

生:美国人。

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民,对吗?

师:是呀,所以,每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的是别人的——

生:关心

生:善良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正是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出于这种关心,所以——引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正是因为人人表现出的善良,所以——

师:正是因为这颗美好的心灵,所以——

师:正因为我为人人,所以对于作者这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关心、善良,友好和热情。于是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已经扎根于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它成为了一种文化。

师生合作读——多年以后,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生:友好

生:热情

师: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我不禁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我梦到了——

生:梦到了自己的故乡

生:梦到了故乡的人

生:还梦到了故乡的文化。

师:这种文化就由儒家文化,就有那仁爱,礼让。

三、教学小结:同学们,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去德国,去感受那的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感受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了吗?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这种仁爱、礼让的文化了吗?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写。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风光 善良

异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友爱

文化 热情

中华 仁爱、礼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初步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以小见大

暇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

1、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

(二)独特的民族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八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爱的阳光)

授课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主题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 型

阅读

课时

1课时

授课日期

2008年10月

课文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一个国家的认识或者说对一个民族的认识绝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讲清楚的,但是作者却巧妙地以每家每户窗前的鲜花作为独特视角,让我们透过一扇扇花团锦簇的窗户真切地感受到德国人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触摸到这个民族鲜明的人格特点。作者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一方面使每一个过路的人都能享受到美丽的鲜花带来的愉悦,另一方面种花人自己也享受了别人带给自己的同样的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利互惠、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揭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班孩子由于条件所限,信息的获取渠道较少,对于异国风情了解甚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应该有很大的兴趣,再加上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通俗易懂,课文中又有精彩插图,所以理解文章内容不是很难。但他们语言比较单调,词汇量比较贫乏,所以在表达内心感受方面会显得比较困难。

课标

中对

应的

年段

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学会8个字,认识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从而对作者的感受有所

体会,对作者阐明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学具

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3、对德国这个国家有初步的了解。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主要环节

时间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效果与反思

一、直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

2分钟

8分钟

29分钟

1、板书: 花 (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

3、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请注意读好。

4、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1、请再读读课文,说说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神奇)

2、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

学生发言。

(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齐再读课题。

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用书中的语言来回答。

由反义词、质疑引入课文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初读课文,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阅读课文时,要从整体入手,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练习。

主要环节

时间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效果与反思

而且美得神奇。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3、课文中的哪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

4、是的,这是一张多么宁静、多么温馨的图片,也许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台,这样的一扇门,就让我们轻轻地推开这扇门,去认识这里的女主人吧!谁来读读第二节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5、 “莞尔一笑”就是——(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这莞尔一笑中含着的意思吗?

6、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7、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源于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

10、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刚从工地回来,你是一位医生,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

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

指名读。

学生读:“正是这样!”

学生读:“正是这样!”

学生读:“正是这样!”

学生齐读。

这种美丽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充实来自于——我为人人,人认为我……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可以边读边展开想象,也可以转换角色体验。第2自然段的教学课紧扣作者看见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而感到“吃惊”这一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德国人爱花方式的不解,为后文明白这种做法展现了美好的做人境界作好铺垫。

主要环节

时间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效果与反思

四、教师总结。

1分钟

感受呢?

11、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尊重 )

12、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

14、在四十几年以后,这位中国的学者,这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

15、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

16、是的,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色,它的神奇就在于——

是的,这是多么神奇的民族,它的神奇就在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

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指名读课文第四节。

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学生填空并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同时还要和重点句子的理解相结合,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利互惠、互相关爱和谐相处是那么美好,感受到作者对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格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到没有改变的“美丽”是指什么。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团(&nbs√√p; )簇 姹( )嫣( )

( )接( )暇 花( )招( )

( )人( )味 情不( )( )

二、联系课文,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

1、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 )

2、似乎、好像的意思。 ( )

3、真诚、恳切、真挚。 ( )

4、非常美妙。 ( )

5、风景优美,看不过来。 ( )

6、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

三、请按原文填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 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 别人的花,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种 是很

的。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 “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在大街上,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细看看,更好。他就这样,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累了,选了一个自己认为花最好看的地方坐下来仔细看。不一会,又觉得这里不够好,他心里想:也许别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来,慢慢走向别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还不舍得走,因为花太美了没看够,但是他心里想:前边说不定还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头的慢慢移向别处去了。

如此,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在简单的语言转变中,季羡林先生欣赏满街鲜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包含着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着力提到的境界。

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只出不读)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心灵感悟。教学中此处不能深究。避免学生心中产生“把花种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为”这一种错误的认识。

教学中,我点到为止。接着引导:季羡林先生能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源于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学生会读这些语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德国人这样养花呢?引出德国人养花的社会背景,并出示资料: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德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创,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战后重建时,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排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俗,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学生了解后明白:原来德国人在户外养花的初衷是装点楼房,装点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这样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样养花就成了德国一种奇特的风俗。

如此,从思考美丽是什么到寻找美丽再到积累语言,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从思考奇特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课外到课文,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4、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我把全文归结在这一句话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这样引导:

35年前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35年后依然不变;35年前人们自己的花让别人看,35年后这种风俗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是季羡林,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国的奇丽与奇特,我还搜集了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引导学生再一次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这节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它的大街小巷不是道路,而是河流;人们出行乘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只只小艇。再比如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在这里大象和人关系密切,你能感受到“与象共舞”的欢乐。还有辽阔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彩色的。这些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在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中将一一展现,让我们满怀期待,等待下节课的到来。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美丽并没有改变”,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十

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很容易被误读成一种道德说教。

文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师据此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更可怕的是,还有老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了不起,瞧,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较起来,咱中国人就不行了,这种境界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呢。中国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所以,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小事、这些身边的事情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一叶障目。

文本细读,绝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细读之“细”,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整体语境和语义看,其意图和主旨显然不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间歇,季老还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爱花,一如泰国人信佛、中国人爱面子一样,自是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和刻画了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季老又不厌其详地强调那样一种养花方式(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的)在哥廷根是“家家户户”的,花的奇丽景色在“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这种奇丽的异域风情让季老吃惊,觉得颇耐人寻味。

第三,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在结尾处,季老特意点出“美丽并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是对爱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最有力的诠释。难道不是吗?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第四,文章还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在哥廷根,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只有深入到每个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活的文化。

这是就文本整体的语境看,再就该单元的整组课文看,将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也是违背编者初衷和意图的。

正如该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也确如编者所言,本组的四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而吸引人的风情、文化。

无疑,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我以为,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读景色的风情密码

毫无疑问,在哥廷根,“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人文景观。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则将这道独特的风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在这里,风景经历了一个由形象到意蕴的认识过程。

第一步,执教者以一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统领起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教师有意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那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安排,显然是对“风景”的顾盼生情。

第二步,紧扣“奇丽”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道风景的奇特和美丽。在这里,“美丽”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赏析之中。风景之“奇”,奇在 “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因此,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因此,让人看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询问也不过是“莞尔一笑”。

第三步,由“奇丽的风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或者说,奇特的民族风情。显然,风景的背后,是风情、人文的密码。在哥廷根,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执教者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以及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感悟到原来“美丽”一词的涵义,除了上述看到的“风景”之外,还有德国人的美丽习俗在内。

将景色和民族的风情联结起来加以赏析,这是执教者的明智之举。

二、风情之后——体悟风情的文化意蕴

其实,就单元主题和文本主旨看,解读至奇特的民族风情也算是大功成矣。无论如何,让我们颇为担心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在此课中并未出现。

但是,执教者的识见和勇气并未到此为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随着教师的“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一问,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背景逐渐进入学生的解读视野。

首先,当学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战时期出现在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时,其惊奇、惊讶和惊叹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们从执教者精心创设的两次引读情境中,是不难体会其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的了: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原来,在如此恶劣、如此残酷的生活背景下,德国人依然如此真切、如此奇特地爱着鲜花,这就不能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其次,“只砍有记号的树”一文的拓展,进一步延伸了理解这一奇特风情的背景。我们清楚,拓展是为了反哺,拓展是为了将哥廷根的这一奇丽风景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这背景,便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意蕴。这一点,对执教者来说,是高度清醒、高度自觉的。我们从其中的两个细节就能窥斑见豹: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当一个学生将德国人只砍有记号的树这一行为解读成“善良”的时候,执教者进行了“归谬式”的点拨和启发,但并未直接给出结论。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

当另一个学生已经朦胧意识到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时候,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领和提升,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的比较,最终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如果说,单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而言,这一奇丽的景色还只不过是一道奇特的异域风情的话,拓展一文的引入和比照,则将风景、风情和德国的民族文化的解读融为了一体。

的确,只有更多的了解异域风情和异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正如方文山所言:“主观上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上比对出来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一种民族、一种语言、一种建筑形式、一种风俗、一种价值观,那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了。”

也许,此文、此课的意义和价值,恰在这“多元文化”的意识中。

【附:课堂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金蓓蕾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 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领悟文中淳朴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格特点,结合文意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设疑

导入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显示幻灯片1),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声音拖长)

生:(花)

师: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

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师:(追问)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声回答)美

师: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来享受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出国门,到德国去看一下那里的景,他乡的情(显示幻灯片2,出示课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新知 精心品读

生:反复读题目

师:从题目中你有了什么疑问?

生:(大声回答)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那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文章的内容吧!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也预习了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爱好?

生:养花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反复使用的四字成语,并读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户户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姹紫嫣红。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3)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看前两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多了一个“又”字。

师:又在这里什么时候意思呢?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还、依旧、依然、仍然、仍旧……

师:从这个字眼中我们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两次来到德国,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师:各是什么时间?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师: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德国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伴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丽

师: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德国街头去看看那奇丽的花吧!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花奇丽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

生:走在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出示幻灯片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突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时指导学生反复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灯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找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来读这两句话,你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不同的角度想象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见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个花的世界里,而且闻到了扑鼻的芳香。

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用词也很生动。那用一个字来形容给你的感觉是(生: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置身于这美丽的德国的街头(显示幻灯片7),去感受一下。讨论下面的问题(显示幻灯片8)。假如你是一个游子、游客、失败者、德国养花人你此时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选择游子:看到这花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生:我选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处!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选失败者:此时看到美丽的花我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气。

生:我选德国花人:在家里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种的花,而且我的花还可以让许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我看到了花:

师:那是谁种了这样奇丽的花呢?

生:德国人民

师:那我们就走近这个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吧!我们先到德国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同学找出相关句子(显示幻灯片9)。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0)

师:女房东是怎样来说的?这反应了德国人的种花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 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1)

师: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2)

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呢?

生:别人为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很多帮助,我也应当对社会负一份责任。

师:今天我们从德国人身上感觉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两样是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链接 深入挖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显示幻灯片13 )。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在学校里:

在家里:

在社会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为我操劳的父母,当他们辛苦时我会为他们捧上一杯热茶,打好一盆洗脚水。我认为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际例子。

师:精彩极了你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做值日,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也要在值日时为同学们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还有交换作文书等事情。

师:同学们都很无私。

生:在社会上,清洁工们每天清除垃圾,将街道打扫干净,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都自觉一点,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觉捡起,这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做法。

师:让我们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种花的独特,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不变?我们可以从哪能里看出来?请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来到德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号?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由此作者感情由吃惊上升到什么?

生:对这个民族的敬佩。

师相机板书:敬佩。

四、小结

师:结尾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现在让我们伴随着这堂课的内容也做一个梦,我们不仅会梦到那美丽的花,还会感受到德国人那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梦继续下去吧!好好学习!让梦想成真!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五、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大家分享的11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上一篇:《有教无类》教案优秀3篇 有教无类教案2课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教案推荐
  • 排列组合解题技巧优秀5篇(排列组合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篇
  • 课后教学反思简短优秀9篇(课后教学
  •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8篇】
  • 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陆青云林若岚全文免费阅读_重生风起2000陆青云最新章节列表陆青云林若岚 第3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全文免费阅读帝婿无双小说免费阅读_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秦怀道秦琼 第1章
  • 闪婚成宠海彤战胤全文免费阅读_闪婚成宠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1章
  • 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帝婿无双秦怀道秦琼最新章节列表 第3章
  • 主持歌曲串词3篇 声声慢歌曲主持串词
  • 千亿总裁宠妻成狂全文免费阅读_海彤战胤千亿总裁宠妻成狂最新章节列表海彤战胤 第2章
  • 猜你喜欢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