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各具特色的民居优秀5篇(各具特色的民居优秀5篇作品)

更新时间:2023-12-0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这次壶知道为您整理了5篇《各具特色的民居》,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一

关键词: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1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更高的居住质量、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射到新农村民居建筑外观、村容面貌上来。各种样式的民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渐改变了农村的原本面貌。然而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地区盲目快速地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进行建设,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在色彩运用上出现了缺乏地方特色、色彩紊乱以及对原有村落色彩的任意改变等都成为了影响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的新问题。因此,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研究与讨论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1.2研究的意义

1.2.1装饰作用

建筑的完整表达可以通过形式、质感、色彩三要素来表达,而色彩是三要素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也是美化建筑最为直接和最为经济的表达手段。对于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来说,色彩作为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新农村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就像建筑的衣服一样,装点着建筑的外表。

1.2.2标识作用

色彩在装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标识作用。通常色彩的标识作用被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在同一建筑中。色彩可以被运用到同一建筑的不同组成部分中,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使用功能。

第二,运用在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之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功能的多样性。民居建筑与周围的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办公建筑等之间在使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他们色彩雷同,会造成怎样单调与紊乱。色彩作为建筑之间功能划分与标识导向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又能使建筑识别感、标识性更为突出。

第三,运用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建筑群落。由于各地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同时,这种色彩差异性被深深的打下了地方特色的烙印,譬如:南方水乡民居朴素、淡雅的色彩,常以白、灰两色装饰墙面。少数民族的村落民居更以寓意深远、丰富的色彩展示的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色彩使人们很快可分辨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色彩非常强烈的地方标识性。

1.2.3情感作用

在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中,色彩的情感作用是从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赋予新农村民居建筑一种主观抽象感受。全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充分的反映了当地农村居民一定的生理、心理需求。例如:高明度、低彩度、偏暖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明亮、温暖的感觉;高明度、低彩度、偏冷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凉爽、清新的感觉。因此,科学合理的运用建筑色彩可以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调整心理平衡,抒发内心情感。

1.2.4文化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及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各地农村独特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都在其民居建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深入挖掘新农村当地鲜明的文化色彩,将其运用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当中,会给新农村民居建筑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

1.2.5审美教育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和我国没有相对完善的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配套有关,同时,也与参与新农村民居建设的设计师和当地居民缺乏系统的色彩审美教育有关。色彩的审美教育是对色彩美学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而这种色彩的审美教育应是从小培养的普及性教育。通过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制定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认识色彩的美,养成科学的色彩用色习惯,提高整个地区人民的色彩审美教育。

2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原则

2.1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自然美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与城市建筑截然不同。农村拥有着丰富的山、水、农田、植被、天空等自然资源,其原生的自然色彩有别于城市环境色彩。人类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属性决定了自然色彩是人们最喜欢、最易于接受和最值得珍惜的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尽可能的保护突出自然色彩,使建筑人工色彩从属于自然色彩、融入自然色彩之中。只有遵循回归自然、突出自然美原则,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才能更加真实和充满生机。

2.2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无处不在,建筑失去了文化,就意味着走向衰败”。[1]任何民居建筑都拥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建筑色彩作为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会直观的反映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各地农村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和传统文化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珍视色彩的地方性,注重本地传统文脉的延续,加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识别性,用合理的色彩规划来体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质。

2.3兼顾新农村民居建筑传统与现实的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需要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新农村民居建筑首先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在建筑色彩上一味模仿传统民居建筑色彩或一味照搬发达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标准都是不正确的。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代表性精神,将传统精神色彩与人们对人工色彩的现实审美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传统与现实的原则,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达到和谐统一。

3总结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集中到了色彩规划的领域当中,然而,大家普遍研究的领域在城市色彩规划的范围内。很少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了很多用色方面的问题,导致新农村民居建筑地方色彩丧失,类城市色彩临摹混乱等状态。因此,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研究行列当中去,才能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逐渐规范与完善,进一步指导并促进新农村民居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佳。灾后成都农村住房多样性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9):7.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二

一、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它是一个四面建有房屋的院子,通常由正房(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南房)四面围合组成,四面合拢,四方四正,所以称为“四合院”。这种“四合”的院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宫殿、庙宇、官府以及各地民居中都普遍使用。不过,通常只要一提到四合院,人们就会自然想到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四合院民居中的一种典型代表,自从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兴起了。几百年来,北京四合院一直遵守着统一的样式:坐北朝南,绝大多数为单层建筑,四面各房屋独立,以廊相连,当中围成接近正方形的院落,院门多开在东南方位。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院落,呈“口”字形;大可以到二进或三进,呈“日”字形或“目”字形;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呈现出更复杂的组合。

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常而言,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最为典型,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大宅院中,第一进院是窄院;第二进院由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又称“上房”),中间为大客厅,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窄院,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蕴涵了尊老重孝、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四、五进甚至更多院落的四合院也有,虽然组合方式较多,但总体格局是不变的。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但大多数居民如厕大多在胡同里的“官厕”即现在的公共厕所。

平民居住的四合院通常只有一进,独门独户,有正房和东、西厢房,还有倒座的南房,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中间的院落宽绰疏朗,一家老小的起居生活多在这宽阔的空间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四合院这种占地面积较大的平面型住宅越来越少,老北京遍地的四合院已日渐被新式的住宅小区所取代,仅有部分名人故居保存下来,四合院也只能作为历史保留在民俗记忆中。

二、窑洞

在我国陕西、山西的山区,窑洞是常见的民居建筑。我国西北地区是广大的黄土高原,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质形态,地表覆盖着一层坚实厚重的黄土,而且当地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也没有可供烧砖、制瓦所需的足够的燃料。所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因地制宜,凿洞而居,创造了窑洞这种古老奇特而又绿色环保的民居形式。

窑洞的建筑形式,常见的有在土崖立面上开凿的靠崖式窑洞,和地面挖坑后在坑壁上开凿的下沉式窑洞。窑洞的建筑材料以黄土为主,也有搭配少量砖石,垒砌成型后再以黄土覆盖的。窑洞内部通常为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后部较前部稍窄,呈喇叭形状。窑洞顶部则无一例外都覆以黄土。一孔窑洞通常宽、高都在一丈(约3.5米)左右,深则一至三丈不等。通常洞口有木结构的门、格子窗,以及其他装饰的外壁。

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辛劳一生,最基本的生活愿望,就是能修建几孔宽大结实的窑洞。一户人家一般需要三孔以上的窑洞才足够居住。窑洞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上下排列,也有围成四合院的形式。窑洞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隔音效果良好,坚实的地面可以承载大量重物,冬暖夏凉,不易发生火灾,绿色节能,安全环保。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不耐雨淋,内部容易潮湿,采光和通风效果差等等。

三、石库门

石库门是上海特色的民居建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熟,并成为上海最常见、最普通的住宅建筑形式。石库门通常用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门框像环一样“箍”住门扇,因此被称为“石箍门”。那时候的上海有很多迁居的宁波人,宁波方言中“箍”字发音与“库”相同,所以就被称为“石库门”了。

石库门是在中西交汇的晚清上海这个独特的时代、地域背景下产生的,结合了江南传统民居与欧洲联排式布局风格。所谓欧洲联排式布局,就是几幢二层至四层的相同规格住宅并联在一起,门户却各自独立的样式。这种建筑布局的好处是可以节约土地,正好符合当时民众的需求。而石库门的内部布局上,则保留了四合院的中轴对称的格局,和江南民居的楼式特点。

石库门的内部空间的每个细节都能看出中国传统住宅的特征,而在外观面貌上,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已经无法保持传统民居的式样。传统民居通常享有高大、辉煌的门楼,占地有限的石库门显然无法延续这种奢侈,于是只能在沟通内外的大门上花费心思,尽量还原传统民居对大门的要求。所以,石库门建筑中的石门成为最具特色的部分,尤其是门楣的装饰,精美别致,造型多样,华丽无比。

石库门融合了中西建筑的特色,堪称中西合璧的“混血儿”。

四、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的建筑样式。古徽州主要包括今天的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代,宋代以后一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的文化重镇。徽派建筑完整保存到今天的非常多,其中以民居最有代表性,白墙黑瓦的院落,高脊飞檐的小楼,曲径回廊、层楼叠院饰以号称“三雕三绝”的砖雕、木雕、石雕,风格清新典雅,布局协调自然,有一种淡雅的美感。

而徽派民居素来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为典型特征,其中又以高高的马头墙最为壮观显眼。马头墙,也就是传统民居建筑山墙的墙顶部分。房屋的两面侧墙称为“山墙”,传统民居的房脊把屋顶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线条流畅的斜坡,山墙通常被压在斜坡底下。但徽派民居的山墙高出屋顶形成高高的墙垣,形状酷似马头,因而被称为“马头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沿着屋顶的坡度呈阶梯型叠落而下,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最多可达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顶部通常饰以青砖小瓦,粉墙黛瓦黑白相映,与错落有致的墙体形成一种明朗素雅而又层次分明的韵律美,原本笨重的墙体具有了灵动的美感。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而徽派民居中的马头墙则成为了这一建筑样式的标志性符号。

五、土楼

土楼是一种规模庞大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虽然在广东、江西两省也有分布,却以福建省的土楼最具有代表性。由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人们不断向南方迁徙,为了抵御强盗和野兽的侵袭,人们修建了这种可以供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共同居住的、封闭式的大型民居。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迁徙的人群到达一处,往往就地取材,用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古老的“捣筑”方式建造墙壁,外墙厚达一两米。内部用木柱支撑,层层递接,有的可以高达四五层,能供好几代人同楼聚居。虽然土楼最知名的形式是圆楼,像是地底长出的蘑菇,又像从天而降的飞碟,但更常见的土楼却是方形的,也是现存最多的一种土楼。

土楼对外具有防御功能,只要关上“寨门”,里面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大型的土楼内部有水井,还会划分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既有一个小小的单元供家庭居住,又有开阔的可供大家集会的公共区域,高处还有t望台。所以,一座土楼就像是平原上的一个村楼。例如,位于福建永定的“承启楼”是现存最大圆形土楼,它直径73米,高四层,环环相套共有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鼎盛时期住过八百多人,可以说是民居之最了。

土楼的建筑非常合理,具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非常宜居。可以说,土楼既是建筑的奇迹,也是文化的明珠。

六、干栏

干栏又叫高栏、阁栏、干阑等,是壮族语言用汉语的音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干栏”就是那种下面用竹木支撑悬空、上面是居住房屋的建筑。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民居样式,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居住形式。

干栏的构筑方法是先在地上打入木桩,上架横梁以承托地板,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屋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将其楼板垫高,以楼梯上下住所。干栏的上层是用以居住的民房,下层悬空用以通风、避湿,也用以饲养牲畜。

在广西省最西端的那岩古寨,完整地保留着一大片古老的干栏建筑。这座干栏寨共有109幢干栏式木楼,悬空而起,气势非凡。这里的干栏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回廊众多而且悠长,有的长达数十米,连通好几户人家。有的单门独户的干栏也建有盘旋的回廊,环绕着整座干栏,一圈走下来可以把四周景色观赏一遍。通过回廊每一幢干栏互相连接,户户相联,家家相通,即使是隔一条村路的两户人家也用天桥连接,甚至连走几十户人家都能“脚不沾地”。与其他地区小规模的干栏民居不同,那岩古寨干栏的楼上厅堂也十分宽敞,一般四开间,更有六间甚至更宽的,可容纳一百多人开会和就餐。

干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研究,有着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这种民居的遗迹。同时,干栏分布也十分广泛,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使用,著名的吊脚楼、棚屋、高脚屋等,都属于干栏式建筑。

七、吊脚楼

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民居样式,今天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许多地区都还有分布。由于这些地区多以山地、斜坡的地形为主,很多地方还紧邻河溪,可用以建筑房屋的平地非常稀缺,当地的人们便发挥聪明才智,依坡建房。房屋的一半落脚在土地上,另一半用木柱支撑起来,倚山就势,龙蹲虎踞,形成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如果是多人聚居的地方,这样的吊脚楼会沿着山坡一直建上去,回还盘旋,错落有致,具有一般民居所没有的立体美感,非常壮观。

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半接地面半悬空的底层通常不住人,而是用于堆放杂物或喂养牲口,架空非常有利于通风,也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往上的一层是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光线充足,视野开阔,堂屋、卧室、厨房都集中在这里。堂屋外侧还有宽阔的走廊,走廊的栏杆下是一排长凳,是一家人休息玩乐的地方。一般的人家还要在上面再隔出一层,用以储藏粮食,或者是隔出更多的居室。

吊脚楼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就地取材,用木料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屋的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门扇易于打开,窗子又宽大。有的人家把房屋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又防雨防潮,舒适程度丝毫不比平地上的砖石民居差。

八、一颗印

在云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外观、平面和格局方方正正,非常小巧,就像是散布在村落里的一颗颗印章,所以被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类似四合院,却又与四合院不同。和四合院一样,它通常由正房、厢房、门廊等围成独立的院落;和四合院不同,它通常有两层,没有游廊,所有的外墙壁都是里面房屋的组成部分,所以四合院中心的院落变成了一颗印的天井,因此显得更加高深、小巧,也更加紧凑。这种民居是由汉族和彝族先民共同创造的,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云南地处高原,气候适宜,四季如春,没有严寒酷暑,只是大风较多,当地人民发明的这种民居能够有效防风防沙,又能保持采光和阴凉、避免潮湿,非常宜居。

这种民居采用了厚土墙和筒瓦屋顶的形式,四周的高墙通常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用内土外砖形式筑成的,称为“金包银”。环绕的高墙可以防火防盗,泥砖的建材有助于保持冬暖夏凉。里面房舍通常采用木质,木屋四角的梁柱,都用铁拉杆与外面砖墙紧紧地拉着,形成坚固的整体。屋顶铺以青灰筒瓦,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汇聚成紧凑的天井。

“一颗印”民居通常是二层小楼,基本规则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坐北朝南的正房三间较高一些,东西两厢各有两间耳房,称为“三间四耳”;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中间围成的天井不够四合院中间院子的规模大,但采光极好,通常还打有水井,同样具有院子的功能。

“一颗印”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民居建筑,无论在山区的村寨还是在平原的城镇,都曾是最常见也最温馨的平民住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颗印”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九、碉楼

广东开平地区的碉楼是当地著名的民居样式,它们外形奇特、结构新颖,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和造型特征,不仅是当地的日常住房,也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此地也因为把民居住房修建成碉楼样式而闻名遐迩。

在历史上,开平社会治安混乱,土匪猖獗到抢劫县城、掠夺学校,由于地域偏僻,成了著名的“四不管”地带。在地理上,开平地势低洼,河流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为了防卫自身安全、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防洪防匪功能的碉楼就格外受到青睐。碉楼建筑从16世纪开始出现,到了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碉楼的修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由于大量华侨回乡置业,这里曾修建了大大小小三千多座碉楼,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

碉楼高出一般的民居很多,最低两层,高的可达四层、五层。它的墙壁厚实而坚固,窗户较小,楼顶四角建有突出的角堡,居高临下,有t望塔的作用。可以说,开平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为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

最为迷人的是,这些碉楼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归来的华侨把他们在海外见到的各式建筑风格纷纷引进。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伊斯兰风格拱券、葡式建筑中的骑楼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所以开平碉楼呈现出包容性强、多元化色彩浓重的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融合的结果,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十、中考链接

1.(2014福建厦门卷)为发现并传承闽南文化,厦门某中学开展了 “走进我们身边的历史遗存――闽南红砖古厝”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识红砖古厝之“源”】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闽南红砖古厝的资料,请概括出其关键信息。(至少写出三点)

材料一:“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古厝的建筑极有特色,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屋顶多为燕尾脊,细部装饰多用砖雕、木雕、石刻。红砖古厝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壮丽的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厦漳泉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金门县民俗文化村,始建于1900年,所有建筑材料及建筑师傅都来自闽南地区。可以说,两岸红砖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佐证着两岸的同根同源。

【品红砖古厝之“韵”】

(2)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

①族本中郎派 家承学士风

②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拓红砖古厝之“用”】

(3)如今,红砖古厝的元素得到充分运用。请观察以下各图,任选一图谈谈设计者的用意,并说说红砖古厝元素在生活中还能有哪些用途。(举出两例即可)

2.(2009浙江丽水卷)迎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2009年6月13日,班级开展了“走近丽水古建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播放专题短片

解说词(节选):我市古建筑遗产丰富,有布局合理、工艺精细、造型各异的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村落古宅、庆元大济明清古民居,还有历史悠久的处州府古城墙、大猷街……但城乡改建、风雨侵蚀、火灾所殃、疯狂偷盗等原因使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坏。如历史上颇雄伟的处州府古城墙,现在能看到的仅几十米。

【活动二】展评人物事迹

武巧莲,普通市民,她风雨无阻地在老街巡查,满腔热忱地投入文物保护工作。当听说一老屋的木雕窗户被盗走时,她迅速赶到现场,追回文物交到了丽水市博物馆;当得知一个已列入保护的抱鼓石被人抬走时,她带病寻找了三天才找回。人们说她是这个城市的良心,她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是想为这个城市留下一点记忆。”

毛传书,古稀老人,多年来不辞劳苦,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他最先奔走呼吁保护处州府古老城墙,曾联名提案,挽救了被埋没的部分古城墙遗址;在丽阳门古城墙遭遇漠视,即将被拆除时,他多次直言力谏并发表《爱惜无价之宝》等文章,促成了保留古城墙的决议尘埃落定。他说,做这件事是出于一种责任,古城墙毁掉容易,后悔时就无法挽回了。

【活动三】步入市民中间

活动小组步入市民中间,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时,听到一位中年市民这么说:“旧街旧巷、古民居古城墙破旧落伍,与现在的洋房高楼不协调,影响现代文明形象,应该拆除。”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专题短片解说词的内容。

(2)今年,毛传书老人将参加“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请你仿照示例的句式为他写一则推荐语。

示例:武巧莲,老街文物的巡查者,她满腔热忱、风雨无阻,抒写了保护建筑文物的动人诗篇。

(3)“活动三”中,当听到这位市民的话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2013广西南宁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数理顺序

(2)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 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 第④段的三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 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风的“并联式”。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 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三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传统民居

我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地形地貌复杂,且少数民族众多,该地区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当地居民建筑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其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由于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的分布着四种基本的建筑类型,即井干干栏式建筑、千脚落地式建筑、吊楼式建筑和典型干栏式建筑,该地区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原生态建筑的博物馆”。

一、西南居民建筑的基本艺术类型

(一)傣族竹楼

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是傣族的标志性建筑。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且河流众多,每年的降雨非常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竹楼下面是设计为架空的,且其屋墙为留有空隙的竹子,这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躲避洪水、并维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西南地区多雨的自然气候,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因此竹子也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竹楼的房梁、房柱、墙和家具大部分都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的。其房子一般修建在平地和山坡的交汇处或半山腰处,用竹子进行搭建。竹楼冬暖夏凉,且具有防潮防水的作用,受到了西南民族居民的喜爱。

(二)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居民建筑的典型代表。为了不占用耕地资源,吊脚楼依山而建,在适应沟壑纵横的地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空间。土家吊脚楼的外形多种多样,包括单吊、双吊等多种形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同,都能给人的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土家吊脚楼将土家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直接呈现了出来,其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直接的反应,记录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和传统的文化思想,展现着土家族的精神风貌。

(三)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在修建的过程中,融入了哈尼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蘑菇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经久耐用且冬暖夏凉。哈尼族在村落选址的过程中,将村落选定在茂密的森林之中,这里不仅水土肥沃且风景宜人,还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蘑菇房的墙面是由石料和砖块修砌而成的,屋顶是由多层茅草铺盖而成的,因为房子最后的样子和蘑菇比较相似,而被称为蘑菇房。

(四)摩挲木楞房

木楞房是由摩挲人所发明的,由于他们喜欢依山傍水的居住习惯,木材就成为了搭建房子最好的材料。木楞房不仅冬暖夏凉,其防震效果也非常好。房屋的四壁是由一节节圆木垒落而成,屋顶是用木板进行铺盖,然后压上石头即可,整个房屋没有用钉子和砖瓦,仅仅只用木材搭建而成,因此这种房子被称作“木楞房”。

(五)藏族碉房

碉房是藏族人民最常见的居住方式,多为石头所砌而成,防风御寒且坚固。由于房子的外形和碉堡非常相似,所以被藏民称之为碉房。这种房屋外形非常稳固,风格粗犷,大多为三到四层,底层作为储藏室,二层作为藏族居民居住的地方,顶层一般多为经堂。

二、西南居民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地域民族色彩浓重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色,决定了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属于与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有着自己浓韵的民族色彩。其在房屋设计中,将各自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表现的异常明显。比如,傣族竹楼,竹楼的顶梁柱是竹楼中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柱子,而同时在竹楼里也有代表男女的柱子等。这些地域文化不仅使房屋在构建的过程中更有特色,也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地域文化、生活特色和。

(二)讲究和谐统一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在对房屋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将房屋建造在风景宜人、水土肥沃的崇山峻岭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且,为了不占用耕地面积,房屋的选址尽量因地制宜,保持着自然地原始风貌。不论是依山而建的傣族竹楼和土家族吊脚楼,还是处在茂密森林的哈尼族蘑菇房和喜爱依山傍水的摩挲木楞房,其建筑特征都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他们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并没有破坏沟、脊、壁、坡的原始自然特色,而是在这些原有的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并巧妙地运用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将气候与地形地势相结合,使这些原始的房子都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建筑装饰独具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对建筑的装修也独具特色,主要包括木雕、彩绘、泥塑、石刻等。这些都是依据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俗习惯和增教信仰进行装饰的,极具民族特色2。彩绘是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装饰方法,主要是对墙面、门楣和门框进行彩绘装饰,而图案多以白描的方式为主。总的来说,西南民族居民在进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原材料主体颜色相接近的风格进行建筑装饰,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三、西南居民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为了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标识性,很多旅游景点和城市建筑都吸取了西南居民建筑的中的一些优秀元素,使城市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公共汽车站牌、住宅楼还是商城,都可以将西南吊脚楼建筑中的吊脚、雕花装饰、丝檐和走栏等元素融入其设计建造中去,从而更好的彰显出建筑的独特品味,进而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为居民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将西南居民建筑的元素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是这些民族在特定的地域内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的完美诠释。了解西南建筑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体会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更好地继承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柳。浅析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4):135-139.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四

关键词:地域特色; 新民居; 发展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idence should learn and evolve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rather than dissociate from it, and reflect local features in a better w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have been undergoing changes, which requires modern residence to be innovated while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features.

Keywords:Local features; Modern resid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86-02

我国农村民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具特色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的湘西民居,其公众关注度较高,受到的保护力度也较强;另一种是有特色,但在历史、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均不足以使其进入特殊保护行列的民居,如安化民居,人们对其采取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结果导致随处可见的一栋栋方方正正、白瓷砖贴面的几乎不带任何民族表情的新民房,严重破坏了村落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形式简单、功能单一、表情冷漠的民房,将这些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充满地域风情的传统民居一一取代,并有着“千村一面”发展趋势。(图1)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农村民居的发展进行引导,在充分体现其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机更新。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新民居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这是新民居发展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安化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尤其是在老民居已遭破坏急待更新的村镇,我们就可以大力展开新民居建设。至于怎样建设一个有着自己浓厚地域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就成了本文探索的方向。

1什么是地域特色

任何建筑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新民居也一样。地域环境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影响着建筑的发展。物质方面,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面,包括自然的地理、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精神方面,即一个地区的人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的社会方式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及审美风格。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2体现新民居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和手法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历经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阶段积淀而成。传统民居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累之后,与地域环境已然充分融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家乐业,也就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民居建筑风格。因此,新民居的发展不应该割裂传统,而是应该向传统民居学习并提炼,以更好地体现其地域特色。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也就要求新民居要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机更新。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整体规划的原则;

2)以人为本,新农村民居应该是为农民设计的居住建筑;

3)民居与自然最亲近,在新民居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的统一;

4)生态、环保、绿色的建筑方法。

3安化新民居怎样与地域环境结合来体现其地域特色

3.1从地理、地貌方面来体现

地理、地貌方面要体现地域特色就要更好的结合地理地貌来进行设计。

整体而言,传统村落大多是自发选址形成,其空间形态及建筑分布体现了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在地理、地貌方面,安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安化民居建筑群落组合及布局呈带状形式,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与自然山体保持了适宜的比例尺度,且竖向层次分明。

从流线上来看,安化民居有独特的空间景观序列:以山峦及森林为门户空间,由外而内,蜿蜒展开,呈线性层层递进;建筑群高低错落,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较好地展现出了村落、建筑、山体及人文等多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就民居单体而言,安化民居一般以散屋的形式存在,有别于北方民居的院落布局。随着建筑理论和建筑技术方法的进步,山地建筑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像J.斯大林在1955年设计的乡村建筑方案就可以适应各种坡度的基地要求,利用平行的结构墙在不同坡度的基地上形成错落的空间,以便人们在不同的标高均可进入住宅。笔者认为,此种住宅形式为安化新民居建筑设计在地形的处理方法上提供了参考的可能。(图2)

3.2 从气候方面来体现地域特色

传统民居作为各地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大多出于明确的功能目的。他们采用天然的材料和适宜的低技术,在满足人的基本舒适度要求的同时,也做到了与大自然保持长久的和谐。安化属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严寒期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秋多旱。相应地,在其民居设计中,就常利用朝南坡以获得更多的日照;采用坡屋顶以适应大雨天气;利用深远挑檐以减少雨水侵蚀;利用架空地板来防潮防腐;利用开敞阁楼来储谷藏物等。这些处理方式使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更为亲近、协调。同时,这种利用建筑自身形态、布局、朝向、空间关系等的被动式设计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是健康的,也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设计方法。这些对我们未来的新民居设计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安化传统民居在应对气候条件的种种做法已日臻成熟,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新民居设计时很好的参照和借鉴。诚然,“照搬”不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正确方法,我们在传承的同时,还应注意精华的吸收与适当的改进。像安化的坡屋顶和房顶之间的小阁楼基本是开敞的储放杂物的空间,人们除了在存取东西时会搭梯子上去之外,基本无人问津。而这样的空间在新民居中却可以更好地进行挖掘和利用。首先,在适应气候条件方面它有通风隔热的作用;其次,若适当加高阁楼作为单独的一层,同时在阁楼中加入方便自由出入的小天台,则小小的阁楼既可储物晾晒,又可赏月纳凉,功能得到了拓展。(图3)

4从人文传统方面探索安化地域特色

4.1 民族文化差异方面

在湖南的民居中,有很多在地理气候方面和安化相同或相似,所以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点,而相同或相似之余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各异,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审美观念各异。

像湘西的苗族民居和安化民居,它们在很多地方相似,如堂屋在中间、火塘在两旁的布局;底层架空以防腐防潮;又如用阁楼来储谷藏物;再如因受到地形限制而没有像北方民居那样的天井院落等。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安化依托山峦为屏障,进入村庄后,一般以开敞的散屋形式存在,没有院落更没有院子。开敞的堂屋,开敞的生活方式,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然而湘西苗族民居在经过山险的屏障后,就是一个个带着院落的村庄,表现出很强的防御性。这是因为苗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之前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有交融也有冲突,他们的村庄与汉人的居住区往往相互隔绝,民居中的院落就起到了极强的防御作用。

4.2 安化的民俗民风方面

安化人热情好客,客人一到主人就忙着泡茶。安化的茶可以分为很多种,有茶叶茶、豆子茶、擂茶等。安化的茶有名,同时安化的会客空间――火塘,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火塘是村民们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火塘也是一个集中了客厅、厨房、餐厅等功能的场所,同时也是村民熏制腊肉的地方。笔者认为在安化新民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火塘这个空间考虑到新民居的设计中去。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火塘有易生灰尘、污染墙面等弊端。对此,我们可以把火塘在逢年过节时作为一家人“围炉向火话丰年”的特色场所功能予以保留,而将它作为厨房、餐厅的功能分离出去,在建筑布局上将火塘独立出来,并把它的地位提升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或会见重要宾客时的传统文化空间。这样既保留了火塘在农村的神圣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居住空间的质量。(图4)

4.3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影响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设计新民居时首先应该弄清我们在为谁做设计。新民居是当地农民的居所,我们要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为他们设计出适合他们居住的建筑。

堂屋是安化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它一般处在房屋的正中间,开敞布置。这里是一家举行重要仪式或解决重大事件的场所,像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进餐等都在堂屋举行。在民居左右两边是火塘,这里是平时安化人饮食、进餐、会客的场所。在堂屋和火塘之间是卧室。左右两边布局相仿,受中国左尊右卑的传统思想影响,一般左边是住年老的父母,右边是成家了的大儿子住的地方。

安化民居一般只有一层,这是安化民居的基本布局,是由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特色生活空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民居空间。但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进,我们的新民居的空间在顺应安化特色民居空间的同时也应进行调整和改善。我们可以把堂屋、火塘等公共空间按原有布局放在首层,把卧室、主人房等私密空间放在二层,这样空间更合理,并且还可以节约更多的耕地面积。或者可以将堂屋的空间分离出来,单独建一个或几个全村的正堂屋,村民们可以在这举行他们的重大活动。这样不仅将全村人联系得更紧,最重要的是可以将民居从“一明两暗”式的三开间的布局方式中解放出来。

5总结

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同样,我们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变化发展。这种变化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论长短、不论曲折或顺畅,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清醒头脑,去粗取精,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我们的新民居得以进化性的发展。

一栋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亦即该地的文化标志,她能传承历史,能体现现实,也能影射将来。也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也只有坚持这样的设计方法,我们方能杜绝“千城一面”、“全球共容”的建筑界现状,方能再绘我们原本丰富多姿、个性共存的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 柳肃。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中).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五

关 键 词 :民居 建筑装饰 自然和谐 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以上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提供的5篇《各具特色的民居》,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

上一篇:你迷了路优秀6篇(你迷了路优秀6篇阅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最新农村学校工作计划(模板16篇)
  • 最新农村学校工作计划(实用10篇)
  • 最新农村自建房合同协议书简约版(
  • 最新建筑材料购买合同及采购清单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