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男孩起名 女孩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牛年起名 虎年起名 生辰八字起名 英文起名 诗词起名
励志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文案 励志电影 励志名言 励志句子 励志歌曲 励志签名 励志格言 高考励志 励志诗句 励志网名 励志书籍 励志演讲稿 励志小说 励志座右铭 励志人物 励志对联 励志说说 励志作文
句子
伤感的句子 唯美的句子 爱情的句子 优美句子 正能量句子 经典句子 表白的句子 哲理句子 友情的句子 好词好句好段 美好的句子 朋友圈说说的好句子 搞笑的句子 想你的句子
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QQ个性签名 伤感个性签名 霸气的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 女生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非主流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火星文个性签名 唯美个性签名
十二星座
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星座知识
十二生肖
属鼠 属牛 属虎 属兔 属龙 属蛇 属马 属羊 属猴 属鸡 属狗 属猪 生肖基础知识
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订婚祝福语 新年祝福语 情人节祝福语 母亲节祝福语 父亲节祝福语 建党节祝福语 七夕节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 国庆节祝福语 中秋节祝福语 爱情祝福语 毕业祝福语 开业祝福语 升学祝福语 高考祝福语 中考祝福语 考试祝福语 搬新家祝福语
说说大全
个性说说 伤感说说 搞笑说说 心情说说 爱情说说 经典说说 qq说说 朋友圈说说 情感说说 晚安说说 下雨说说 霸气说说 七夕说说
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书 入团申请书 自我鉴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个人简历 辞职报告 检讨书 演讲稿 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转正申请书 导游词 述职报告 策划书 加油稿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邀请函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优秀7篇 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优秀7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旅游业在他们各自经济中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一

【关键字】太行山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引言:旅游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作为第三产业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小觑的作用。太行山区旅游业为邢台市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达到“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行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文中将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释,为推动太行山旅游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收入。太行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10家景区合而为一,门票总价由450元降至125元。运行近一年,门票收入同比上涨七成。同时组建新股份公司,出资4.1亿元,买断大峡谷等10个景区的经营权。这消除了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弊端,使景区投资、营销、服务、合作拳打一处。十一期间,太行山大峡谷门票收入1980.8万元,同比增长42.3%;社会总收入达到18.21亿元,同比增长37.85%。

(二)旅游接待情况。太行山大峡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国际攀岩赛事,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增强,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攀岩基地、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十一期间,大峡谷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8.2%,使其在接待游客方面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其中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面增长,创历年最好成绩,居全市旅游行业的前列,良好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全国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上缺少立足全国的规划和统筹,缺少自身发展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二)行业管理差。红色景点以前多属民政、文化部门,体制不完善,资金渠道单一,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在景区发掘、修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景点设施及配套陈旧;复建和扩建项目较多,急需资金;景点自身整体包装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包装不够,急需观念更新。红色旅游产业运行缺乏火力和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宣传力度不够。红色旅游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却看不到一块醒目的景点宣传牌。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太行山有革命名胜景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的红色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初级的和粗放型的,宣传、展示、解说的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不够形象生动,对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达和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深入人心,缺乏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

(四)品牌化发展力度不足。一是产业规模较小,目前仅有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这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总体产业规模不足全省的3%;二是产业覆盖面小,效益低,在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排位滞后,全省红色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高。

三、推动太行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

(一)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旅游景区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第一层面是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第二层面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

(二)重视旅游营销并加大力度宣传。按市场规律,搞好宣传推广,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环节。强化市场意识、宣传意识、促销意识,启动和培育一个长期、稳定、健康的旅游市场,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同时,旅行社与旅游业之间是紧密连接的,因此旅行社也要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一个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健全的硬件管理设施。道路情况的好坏不容忽视,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畅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2)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厕所等。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一个景区的完善与否。一般大的方面都会引起大部分景区的重视,而小小的厕所更能可以体现景区对游客细微的关心。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到位的话,就会对其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也就不能使旅游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众所周知,一个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看他的票房多少,更要看它后期产品的开发。景区开发也是如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放长线钓大鱼,立足长远。纪念品不仅可以发挥宣传的作用也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4)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不协调的是具有旅游从业资格和具备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稀缺。还有就是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对游客漫天要价,在安全保障方面做的也不到位。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太行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红色旅游传导的是政治内容,利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大众的需求,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在推动产业结构健康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总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居民对于外出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必须要针对自身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加以解决,不能再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的旅游城市,通过合理的投入、加大营销策划力度、开发力度和完善旅游产业链和塑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行社和丰富旅游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太行山的旅游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高速发展,太行山的旅游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太行山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12

旅游业发展 篇二

一、强化旅游资源整体策划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城镇建设、道路、通讯、环保等多方面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整体策划。通常情况下,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方面。旅游类型的划分为就比较具体,包括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探险旅游、康体疗养旅游等不同类型。依托我市山水资源、民风民俗、人文景观和古均州文化的现状,在旅游资源整体策划中,既要尊重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具体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加快旅游项目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竟争力,加速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步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把旅游业培育建设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第一、在自然资源整合策划方面。坚持山水一体化策划思路,通过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或规划,开展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把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等景点整体串点,对自然资源加以包装和功能划分,使丹江水体旅游与武当山交相辉映,形成整个旅游目的地内部的不同特色旅游功能服务区,把一山一水一城建设成为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山水一体”的旅游发展态势。使名山秀水珠联璧合,成为华中区域旅游圈和湖北“一江两山”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门。

第二、在文化资源整合策划方面。重点对历史文化、民俗、传说故事等当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旅游项目或游憩方式,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首先,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丹江口市,春秋战国史称均陵,秦灭楚国置县武当,汉承秦制,隋唐改称均州,宋、元、明、清历代皆为重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均州历史文化。其次,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部级风景名胜区,武当武术享誉世界,成为武当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民间文化活化石”——伍家沟故事村,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村。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策划,有利于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第三、在革命历史资源整合策划方面。针对我市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的现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市红色旅游景区进行规划,编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江南片,重点是对武当山均房苏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江南片红三军司令部,官山镇均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等进行规划开发;江北片主要是对石鼓镇红军团长纪大纲烈士墓等红色旅游遗址进行规划开发。借助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扩大对我市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积极向游客宣传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对现有的红色旅游参与性项目进行挖掘,对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红色旅游项目进行整理包装,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对外进行信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一切有实力和诚信的客商参与到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中。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红色旅游的核心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面突破,协调推进旅游交通、饭店宾馆、旅游购物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旅游交通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道路交通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景区的可进入性、区域旅游交通环线的建设等是决定景区发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必备的硬件基础设施。甚至火车站、机场、码头等都会对旅游目的地建设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我市现状,旅游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旅游干线的通行能力,建设市区至景区、景点至景点的道路网络。重点规划建设好景区旅游干线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火车站、飞机场的道路连接;全面提高丹土路全线、灵习路、浪河到银梦湖、吕家河到南神道、六里坪到伍家沟、凉水河到百喜岛小太平洋、丹郧路到玉皇顶果园场、蔡家渡果园场道路等级;认真规划建设好旅游码头、游船公司,确保水上旅游安全快捷。

第二、饭店宾馆方面。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满足游客“食”和“住”两个旅游要素的饭店、宾馆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础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量预测合理规划布局,分期建设能满足工薪族、青少年、旅行社团队、高端消费等不同游客群体的各种档次的饭店、宾馆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充分的窗口行业的教育工作,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卫生条件。结合我市实际,要积极发展中、低档饭店,适度发展星级饭店,到“十一五”末,我市星级饭店的数量逐步从目前的17家扩大到30家左右,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档次。

第三、旅游购物方面。一般情况下,游客对旅游购物有较大的需求,但普遍对提篮叫卖,甚至纠缠游客购物的旅游商品售卖方式表示不愿接受。结合我市的实际,除土特产外,其他旅游商品的特色性明显不足,反映丹江口市特色的产品不多。因此,对于旅游目的地建设来说,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购物一条街等购物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并强化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把“中国水都、调水源头”旅游品牌,开发成系列产品,精心策划,整体包装,打响品牌。

第四、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很多旅游发达城市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可以方便的在集散中心乘车到达区域内任何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了解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游览线路、门票价格、食宿条件、文化特色等相关信息;游客也可以在集散中心对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举报或投诉。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在规范旅游市场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对于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目前,我市也应及时把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同时,城市风貌建设对发展旅游业也很重要,通过对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设计包装、对大街小巷的文化名人雕塑建设、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等,塑造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氛围,展现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综合旅游环境创新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需要不断地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在完善旅游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旅游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在旅游体制创新方面。要建成一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就必须在创新体制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创新旅游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模式,完善旅游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其次,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改革,组建旅游发展集团,成立在市场化机制下运作的旅游开发总公司。由旅游开发总公司来整合区域旅游景区,打造区域旅游业的航母。组建旅行社的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期末,旅行社总量从现有的19家达到30家,其中,骨干旅行社达到10家以上。同时,主动引进外地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我市旅游集团重组、并购、参股、控股、合作、合资、独资经营,通过一系列的资源和资产的整合,在较期内培养出具有较强自身造血和发展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加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第二、在旅游环境治理方面。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治理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我市旅游市场还存在私拉乱带现象、拦截游客车辆导致游客投诉现象、各景区在旅游宣传时各自为政现象,影响到了我市旅游品牌创建,也制约了景区的客源市场和游客数量。因此,旅游大环境的治理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工作,必须进一步规范治理,为广大游客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治理的重点应该放在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与改造、旅游道路的改造和建设、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等方面。

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40-0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也是对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索的重要阶段,这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具有地方风貌的旅游区域

根据旅游地区的地域、经济、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劳作等多方面的不同,结合当地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的差异,并且抓住这一差异作为宣传要点,这也是在旅游景区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在宣传当地景观的同时能扩大地域影响力,对于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游客可以从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区域和周边产品中体会不同的地域风貌,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

二、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

毋庸置疑,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不能单纯地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型发展,这就需要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在传统的旅游景区规划上,更多的是从景观和经济性的角度来规划,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破坏很难逆转,直接缩短旅游景区的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改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找寻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工作人员和游客自觉地树立可持续的旅游观念,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也要让游客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经济的优势。

三、建立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

从旅游景点当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实现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目标一致。同时也可以和当地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共赢。根据旅游景区当地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作为旅游看点,这也是能体现当地风情的旅游模式,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构建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时,需要均衡分配各方利益,将各个单位的权责和利益联系起来,既能保护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也能保证其经济效益。

四、延长旅游景区的寿命

旅游区域(包括旅游产品)的寿命是从产生到衰退的过程,一般来说旅游区域在建成之后会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周边产品,而旅游产品的寿命也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这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衡量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延长旅游区域的寿命,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例如对旅游产品的寿命分析,包括旅游区域探索,明确游客的需求,然后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并且逐步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之后旅游产品饱和停滞不前,最后进入到衰退阶段,根据旅游区域的不同也可能会出现复苏的阶段。

五、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

根据“5R”的基本原则,在旅游景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建设,对旅游景区可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污染物,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至最低,建立完善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在旅游景点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就需要实现将旅游资源中的可代谢的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对于不能再生利用的资源及时移出景区,以免破坏景区原本的生态环境。旅游景区是当地特色的写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实现旅游景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由于旅游人数过多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否则对于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处理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发现破坏旅游景点环境的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从旅游业的现状来看,旅游资源开发极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极为必要,应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保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雪。关于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6:226-227.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四

关键词:烟台旅游 会展旅游 休闲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环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烟台海岸线长达909公里,具有丰富的临海资源,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山、海、城”一色,“岛、林、泉”相融,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及纯朴的民俗风情。

烟台市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烟台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烟台市对应的海域面积约260万公顷,其中全市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65.6万公顷。全市12个县市区有11个临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面积较大的海湾有太平湾、龙口湾、庙岛湾、套子湾、芝罘湾、四十里湾、丁字湾等。全市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其中有居民的岛屿17个),岛屿总面积6455公顷,岛岸线长206.6公里。烟台市人均公共绿地7.33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35.81%、96.25%,建成区噪声平均值小于58分贝,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

芝罘岛景区:芝罘岛横亘于市区北部海面上,又称芝罘山,主峰高298米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三面环海,南面连陆,是我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主要旅游资源有天然形成的月牙湾、婆婆石、石门春波;有经海风、海浪多年侵袭形成的海蚀礁、海蚀洞;有阳主庙、射鱼台。

养马岛景区:养马岛位于牟平区宁海镇以北海面上,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四面环海,丘陵起伏,山海秀丽,气候宜人,相传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养马,因而得名。

长岛景区:长岛历称庙岛群岛或长山列岛,是黄渤海的分界线,距蓬莱7海里,由32个大小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岛岸曲线长146公里,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和全国第一个小康县。

崆峒岛景区:崆峒岛位于市区北部7.4海里处,由大小13个岛屿组成,总面积0.84平方公里。主岛呈丁字形,周围由十几个小岛拱卫。海岛的景观十分奇特,而且岛与岛之间相距较近。

昆嵛山景区:昆嵛山是部级森林公园,位于烟台东部50公里处,总面积48平方公里,最高峰泰礴顶,海拔923米。昆嵛山的旅游资源有四大特点:一是道教文化名山;二是自然景观壮美;三是林木资源丰富;四是山泉众多,泉水甘甜。

七峰山景区:七峰山位于海阳市,距市区约90公里,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竹林,总面积约合1300亩,在竹林的环抱中,有一建于隋代(581~618年)的佛教丛麻禅院。

(二)人文资源

蓬莱阁:座落于蓬莱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主要景观有“仙阁凌空”、“海市蜃楼”、“狮洞烟云”、“渔梁歌钓”、“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里澄波”、“万斛珠玑”、“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十大胜景。

蓬莱水城:位于蓬莱市区西北丹崖山东侧,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蓬莱水城由此而扬名海内外。

登州古市:水城旧为登州古港,历代商贾云集,市场繁盛。小海东岸的小街南端立古牌坊,坊额书“登州古市”。

烟台市博物馆:原为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会馆结构典雅,雕饰精美,具有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栋枋梁柱之间的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木石雕刻巧夺天工,匠心独具,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重醴泉”。1915年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百年地下大酒窖和酒文化展厅,展示了中国民族酿酒工业的百年辉煌历史。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典型特征的封建地主庄园,吸收了中国北方民俗建筑的优秀成果,是最典型的民俗旅游点。

毓璜顶公园:又名小蓬莱,座落在芝罘区中心南部的毓璜顶上,是保留较完整的元代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小蓬莱坊、玉皇庙和玉皇阁三部分,置身其间犹如入蓬莱仙境。

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市场现状

烟台市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突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地位稳步提高,一举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旅游收入占当年GDP的5.6%,而到2002年这个比例达到7.1%,其中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9.5%。烟台旅游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其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稳步提高。

国际市场方面,把韩国作为首要客源市场,1996年以来韩国客源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2000年接待韩国游客21904人次,占接待外国游客的41%。而到2001年同比增长到56%。第二大客源国―日本2001年的市场份额也达到24%,韩日两国合计占到总量的80%,由此可见韩日两国对烟台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欧美市场,推出了“慕拉蒂之旅”专项旅游线路,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如表1所示,海外游客数量在1999年达到高峰,其后逐年回升,在2002年已接近1999年的水平。而海外旅游收入除1997年外一直呈逐步递增的态势。

国内市场方面,把省内和交通干线附近城市作为首选客源市场,把周边省区作为二级客源市场,把其他省区作为三级客源市场。近几年全市接待的国内游客总量中,首选市场占60%以上,二级市场所占比重将近30%,其余为三级市场。总体上看,国内市场规模是逐步扩大的。如表2所示,国内游客的人次数及其旅游收入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主要制约因素

1.拳头产品不多,海上旅游开发尚没有形成规模。目前,烟台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有较强知名度的有蓬莱、长岛旅游区和龙口南山旅游区,其他产品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烟台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绵延长达909公里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岛、礁、滩、林及海洋生物资源,沿海区域中,礁石林立,形态优美,鬼斧神工,其特殊的自然优势不可多得,沙滩质量优良,可供开发的大型浴场有多处,但目前海上旅游项目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旅游投资机制不完善,启动不利、渠道不畅。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要遵循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规律。从目前的情况看,解决旅游业投入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资源滚动发展;二是吸引外资;三是社会办旅游。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太慢,第二种太远,第三种太散。三种传统的融资投资方式,都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若要真正实现旅游业的跳跃性发展,必须建立新的投资融资机制,以尽快改变旅游投资渠道不畅,力度不大的局面。

3.旅游产业各要素整合不够,旅游购物和娱乐尚存在很大差距。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哪个要素太弱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目前,烟台不能很好地把这六个要素整合在一起,不能充分发挥“游”对其他要素的拉动作用,旅游购物和娱乐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4.客源市场发展不平衡,宣传促销力度尚欠。目前,在国际客源市场方面,烟台对周边日韩市场依赖严重,韩、日两国占国际客源的80%,而欧美等其他地区客源市场份额很小;国内客源市场方面,对传统客源市场依赖很大,开拓远距离、新的客源市场力度不够,山东、北京、上海三地的客源约占83%,其他客源市场所占份额较小。

5.交通存在着一定的瓶颈现象,直达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线路不足。铁路方面,烟台只开通了至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石家庄、西安、佳木斯、天津、淄博等城市的直达列车,华中、华南和西部地区的列车很少,尤其是直达旅游目的地的线路明显不足;烟台每天与以上城市对开10对普通列车,班次与档次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铁路交通成为烟台市旅游业一大交通瓶径。航空方面,目前烟台只开通了通往韩国和香港地区的航线,甚至第二大客源国日本的航线至今仍没开通,国际航线太少,严重制约着国际客源市场的发展。

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前瞻

(一)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能否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到旅游地对旅游开发投资生产的旅游产品进行消费,是旅游开发投资是否成功的惟一衡量标准。而要吸引足够多的游客,对拟投资开发的旅游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至关重要。因此,对旅游地的定位对旅游开发投资的成败十分关键而且重要。

1.形象定位:它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旅游地形象定位受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制约,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基础,尤其是具有惟一性、垄断性、排他性的旅游资源更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根本。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对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客观上使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加剧,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表现为形象竞争和产品竞争。形象竞争的核心是差别化、个性化。差别化形象定位突出了不同旅游地的个性化形象,在同一区域内产生“形象叠加”的效果,使该区域的吸引力倍增,可以吸引不同的目标细分市场关注该区域。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山、海、城”一色,“岛、林、泉”相融,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及纯朴的民俗风情。据此,我们把烟台市的旅游地形象定位于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

2.产品定位: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是建立在旅游地旅游资源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的。要把旅游资源要素开发成旅游产品,就要:第一,发现发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判断其开发为旅游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市场的需求。第二,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将各种相关的旅游资源按一定的主题组合构建巨大的旅游产品平台,再进行商业化运作。据不完全统计,烟台市共有各类旅游景区(点)80余处,国家AAAA级景区两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际高尔夫球场3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座。据此,我们把烟台市的旅游地产品定位于以近代开埠文化产品和黄金海岸线产品为核心的,多样化、特色型诸项旅游产品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

3.市场定位:旅游地市场定位,要确定旅游地的目标市场群,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以便进行针对性营销,并开发出适应目标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要根据旅游消费购买圈与市场圈理论,对客源市场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再结合旅游地资源特色,对旅游地的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定位。从国内市场结构来看,到烟台旅游的商务、公务客人占了较大比重;省内客源的比重偏大;省外客源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东北等地。从国外市场结构来看,客源集中,韩日两国合计占到总量的80%,商务客的比重占到51%。据此,我们把烟台市的旅游地市场定位于环黄渤海地区的国内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以及国外的韩国、日本为主。

(二)烟台市旅游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确定的方向,本文将侧重阐述其发展的两大方向。

1.会展旅游业

从旅游需求来看,会展旅游是指特定群体到特定地方去参与各类会议、展览活动,并附带有相关的参观、游览及考察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从旅游供给来看,会展旅游是特定机构或企业以组织参与各类会议、展览等相关活动为目的而推出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具有6个突出特点,即:旅游方式新、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人员花费多、经济效益高和带动作用强。

会展旅游业能够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交通、住宿、餐饮、商业、金融、房地产、文化艺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国际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国家、地区和城市带来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的效益,一次千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大都能带起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消费链”。有经验数据表明,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收益与综合社会经济收益的比例为1:9,可见通过举办会展活动不仅可以宣传烟台的新形象,而且可以有效地带动烟台经济的发展。

目前,烟台市固定举办的主要会展有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APEC投资博览会、蓬莱和平颂、昆嵛山踏青节、烟台美食节、崆峒岛海洋旅游节等。APEC成员来烟投资合作项目已累计达到5451个,合同外资额累计达到65.3亿美元,实际投资累计达到39.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3%,85%和87%。前三届果蔬会,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协议498个,总投资29.8亿美元,其中外资21.3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成交21.69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30.97亿元人民币。

但是,烟台的会展旅游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小、散、旧、单、”。“小”――即单个会展场馆规模小,多数场馆不能承接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国际展览会。“散”――即会展场馆布局分散,场馆之间距离较远,举办会展时由于客流量大,易造成交通拥挤,难以联手承接大型展览,发挥其组合效应。“旧”――即会展场馆设施陈旧,近几年没有新建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单”――即功能单一,综合性差,供水、供电、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和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尚不够完善。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制定城市的会展旅游业发展规划。会展场馆建设的规模、功能、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创立会展品牌,提升经营服务理念。

2.城市休闲化

休闲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其它日常必要时间(睡眠、进餐、家务、个人卫生等)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烟台构建“休闲型”城市是对烟台城市性质、特征、功能的科学定位,对于开发休闲产业的巨大市场,促进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以及商贸零售、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烟台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作为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经济保持强势增长的城市,构建“休闲型”城市的优势极为明显。首先,烟台具有深厚的休闲文化氛围。休闲文化是休闲城市的灵魂。烟台是国内外休闲文化、休闲传统比较深厚、比较浓郁的城市之一。自明朝开始,烟台就以仙海文化、精武文化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社会名流来此游览、观光、休闲,或海上泛舟、或书院求学、或酒肆对酌,展现了一幅休闲、安逸的历史画卷。从国内区位看,烟台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东部,环渤海地区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比较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和休闲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与日俱增。烟台市在资源禀赋上与青岛、大连市均有显著差异,这也决定了烟台市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旅游目的地,进而发挥减弱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旅游替代性的作用。

烟台构造“休闲型”城市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首先,对内要培育现代化的休闲理念,对外要打造烟台休闲城市的品牌形象。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咨询策划,导入城市CI系统,再通过会展业来提升烟台作为国际性休闲城市的地位,实现会展旅游与休闲旅游的相互促进功能。其次要完善标准化的休闲设施。根据打造“休闲型”城市的要求,全面提升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会展中心、游乐场、步行街、文化、体育、娱乐、健身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旅游休闲功能。积极推进轻轨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市中心区交通状况,增开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增强国际游客的可直达性,促进交通口岸的国际化。加强居民区公共场地、活动中心建设,增设健身苑(点),搞好居民区和公共场地的绿化美化,完善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休憩场所。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克服风格雷同,凸显景区特色,整合旅游休闲资源,增强关联度和互补性,不断开辟新的观光游览项目,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强对历史文物、历史区街、古树、老字号的保护,保持历史传统,突出都市个性。按照数字化、国际化的要求,搞好书店、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的配套建设,为打造“休闲型”城市提供一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作者简介: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五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扣除1989年因素),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1986年,散客旅游者仍占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类旅行社组织招徕国内旅游者423.623万人,散客仍占86%。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5、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6、我国国内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1992年这类旅行社己发展到1400多家,但是,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为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旅游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离享受差距很大。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按照全国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1993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的文件,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的“三不”方针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到今天的“积极发展”的转变,我国的国内旅游业将愈来愈受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本世纪末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内旅游的发展步伐。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1、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人均GNP将达到800—1000美元,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我国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车带空调、坐软卧,有的要求乘坐飞机往返,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现,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扣除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由于负责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旅行社增长速度过慢以及经营中的不正之风,服务质量的低劣造成目前国内旅游者多以散客出现。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改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也将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它3、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

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了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5、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公费旅游中的职工奖励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仍将在国内旅游中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6、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旅游交通将有所缓解落后局面,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紧张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7、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由于边境旅游口岸的增加,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焦点。中国旅游者到越南、缅甸,前苏联人数日益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小部分富裕阶层把目光投向州际旅游。

8、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在本世纪末,第三产业比重将达1/3强,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它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必须探讨一下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因而一提到旅游,人们就会想到接待海外游者,全国各地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在国际旅游上,一方面是热点人满为患,一方面是温冷点的高档设施的闲置浪费,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国内旅游业长期从属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国内旅游者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统计资料不全,国内旅游业除了旅游收入和人数的统计,其他方面还是空白。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

2、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自费和公费的纠缠不休,一提起国内旅游业,人们就会敏感地想到“自费”、“公费”问题,“不许到风景区开会”“不许公款旅游”虽三令五申,但收效甚微,如何正确认识自费公费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

3、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被骗,瘘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如报纸上披露的庐山、华山垄断旅游景点,旅游者拍照要收费。广西桂林“野马”宰客十分厉害。有的甚至规定只准本地车辆上山接送客,外地车辆严禁上山(如山西五台山)。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

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1)交通瓶颈的制约: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交通超负荷运载:从火车看,一般超员50%—80%,全国每天约有80万人站着乘车。长江和沿海航行的客轮经常超员30%,有时甚至高达50-80%,我国航空运输更是爆满,一般人购票都要靠关系。我国公路诅车里程有沥

青和水泥路面的仅占23%。因此,发展我国国内旅游业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交通问题。

(2)旅游景点缺乏规划: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桂林市1992年同时出现1O家民俗旅游点便属此类。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

(3)其它问题:有关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教育落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国内旅游业真正向效益质量型过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2、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二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骑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

(2)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法律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并不折不扣地贯彻。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管理,改善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3)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在产业布局上,热点要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业;冷点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旅游业;温点努力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花一定力量抓好国内旅游业,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

3、正确认识公费旅游,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属于计人成本旅游。

(2)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疗养旅游,工会和党团组织为了丰富职工生活组织的观光旅游,这是合理的,应当提倡,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集体公积金组织旅游活动,开拓农民眼界,增长见识,这都属于福利型旅游。

4、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旅游经济》1984—1992年合订本,1994年第1期。

《消费经济》1988—1993合订本。

旅游业发展 篇六

近四十年来,旅游业在台湾的国际收支、国民所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税收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其中一些问题已有论文涉及。这里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发展的过程看,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有所不同的阶段。第一,平衡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56年至1983年前后)。1949年后,台湾经济重建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是外汇,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诸如发展进口替代工作、保护关税等措施,以限制进口,防止外汇流失。从1951年起,台湾开始接受美国的“军援”和“经援”,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公布的数字,1951一1965年间,台湾接受“经援”和“军援”金额累计达14.8亿美元,“美援”成为刺激台湾经济复苏、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力量。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创汇能力有限,1956—1964年间,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累计达2.925万美元。但是,到六十年代中期后,随着“美援”的终止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能力的增强,国际旅游接待业逐步发挥了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积极作用。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弥补外汇逆差的积极作用是相当明显的。1965--1969年间,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对外贸逆差的弥补率分别为17.2%、35.3%、25.3%、46.7%和34.3%。

自七十年代起,台湾外贸开始出现顺差,但我们发现,1970一1982年间,旅游业外汇收入累计达67.4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国际收支累计余额为72.8亿美元,经常帐收支累计为49.7亿美元,商品与劳务收支累计为47.8亿美元。这表明如果扣除旅游业的创汇收入,该期间台湾国际总收支只有5.4亿美元的盈余,而经常帐项目和商品与劳务项目就要出现17.7亿和19.6亿美元的逆差。

第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时期(1983年前后到1992年前后)。从198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急速膨胀,1982年的外贸顺差不过是15亿美元,1983年则增加到34亿美元。据统计,1983—1989年间,外贸顺差累计达752.7亿美元。但伴随着庞大的外贸顺差而来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针对台湾的政治压力,八十年代起,美国频频对美台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作出强烈反应,直至威胁要援用贸易法第301条款进行报复。为了维护美台关系,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诸如多次派采购团赴美采购、促使台市对美元大幅升值、开放岛内市场、放宽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限制、降低关税、解除外汇管制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大都是是牺牲了台湾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有形贸易顺差无法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国民出岛旅游,以无形贸易的方式把大量的外汇以旅游支出的形式重新流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而且也可以缓和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衍生的政治压力。据统计,1984--1990年间,台湾国际旅游业创汇累计达117亿美元,而同期出岛旅游支出则大大超过200亿美元。总之,旅游业通过调整国际收支结构表现出来的政治影响已相当明显。

第三,冲击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92年前后至今)。进入九十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都没有取得预定的目标,而出岛旅游支出却持续扩大。到1992年,旅游外汇支出已达72.8亿美元,而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3.6亿美元,旅游外汇收支呈现49.2亿美元的巨大逆差,成为该年度台湾国际收支自七十年代以来首次转呈逆差(6亿美元)的主要原因。而据台湾“中央银行”估计,1993年前9个月旅游外汇支出为58.5亿美元,已超过同期外贸顺差的57亿美元,而同期旅游外汇收入只有17.3亿美元,已经严重地冲击着台湾国际收支结构,并且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据1993年世界经济竞争力调查表明,台湾的服务业贸易收支状况排在倒数第2位(第40位)[2],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外汇收支逆差不断增大。1993年9月3日,“行政院长”连战指示“财政部”研究采取租税手段,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以提高签证费和征收观光税等手法阻止旅游外汇支出的持续增大[3],就表明了当局的极度关切。

(二)旅游业对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在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空间结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逐渐形成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北部高度工业化,而南部和东部特别是东部较为落后的产业发展局。战后,当局一直寻找开发东部地区的有效方案,旅游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3月,前“经济部长”赵耀东在回答“立委”质询时指出,未来东部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游事业为考量[4],这是较早地确认旅游业在改善产业空间结构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八十年代末,台湾当局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休闲旅游业则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1994年1月1日,捷地尔公司投资240亿新台市在台东兴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旅游饭店、购物中心,金盾理想度假村产业公司投资120亿新台市在花莲开发水上花园。“行政院经建会”官员认为,“我们要用捷地尔与金盾的大型投资案,让产业东移看到效果”[5]。在南部,早在八十年代初,投资20亿新台币的高雄国宾饭店开业时就备受瞩目,认为高雄国宾饭店的建设将为高雄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离岛地区,“行政院经建会”和台湾“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都说明澎湖应以发展旅游特区为主[6],金门战役国家公园的建立也表明旅游业在金门经济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其次,旅游业对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部门结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极有特色地表现在初级产业上。六十年代末后,随着工商业社会形态的形成,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自耕农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1969年,当局制定“新农业政策”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经济低迷状况。七十年代未,农业问题更为突出,使得台湾当局被迫推动第二次,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扮演独特的角色。1978年,以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偶然开辟为发端,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80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产业观光区(主要是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今,台湾当局在开放农产品市场问题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及岛内利益集团的双重压力。所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农业的精致化和服务业化应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有益思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产业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一种产业升级。农业专家李登辉指出,“要将农业与观光、服务业相结合,配合消费形态的转变,才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7]

(三)国际旅游业的政治影响

国际旅游业能起到“民众交流”或“民间外交”的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人民的交流,并在其过程表现其政治属性,如1967年国际旅游年就是要“使旅游成为和平的护照”。由于台湾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性,台湾国际旅游业的政治作用似乎更为突出了。华侨历来被台湾当局视为“革命之母”,当局一直较重视侨务工作,企图加强华侨对台湾当局的向心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当局的这一企图。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网络过于薄弱,主要客源的华侨名流和华侨社团素为当局所倚重,成为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八十年代,日本游客访台大都由当地的华侨华人旅行业者组织。同时,台当局还对华侨到台湾观光旅游采取诸如提供出入境签证便利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华侨游客市场占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市场份额多在15%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江河日下,为了和“非邦交”国家增进“实质关系”,台湾当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商务、文化及观光之类的半官方机构,从事“实质外交”,借以维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目前,不仅和台湾有“邦交”的少数国家对台湾游客实行免签证优惠措施,甚至许多“非邦交”国家也提供免签证或落地签证措施。更有甚者,近年来台湾当局高层领导直接利用私人“度假”,频频从事“度假外交”,以加强和某些国家的“实质关系”。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及岛内发生多起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民众对当局缺乏信心,并产生“信心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旅游业,特别是1979年台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和1987年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举措,不能说对当局企盼的信心回流没有裨益。因为当时的台湾经济、民众生活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较而言还是比较好的,客观上必然增进对当局的信任。

台湾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共性和台湾旅游业发展的个性的统一。从其发展四十年的历程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台湾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国际旅游业作为一种“民间外交”,从来就不排除其客观上的政治属性,但台湾的国际旅游业由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政治属性表现得为突出。早在六十年代,就说“发展现光事业我们主要的是观光事业有助于经济发展,亦即从其有助于反攻力量之充实着眼,不是苟安,更非为享乐”,这说明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为““服务的。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台湾当局国际地位的削弱,旅游业则成了“沟通民族情感,促进人类合体之栋梁,实乃粉碎‘’此种孤文之战术之有力武器……而于我复国大业之完成,亦必隆贡献”[8]。1979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固然有其必然的经济前提条件,但也有其必要的政治前提条件。“政治所寄望出国旅游者,较以往尤为殷切”[9],“除为增加国人见闻外,加强国际民间交流,促进国民外交亦为重要目的之一”[10]。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事实上成了当局大陆政策演变的转折点和新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注意到台湾岛内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呼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逐渐强烈起来了,台当局为什么长期加以打压而终于在1987年底宣布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显然和八十年代中期岛内蓬勃发展的民主化运动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当时有许多政治团体就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政治诉求,而台湾当局基于对大陆的“反统制”也是开放探亲的重要目的。进入九十年代,台湾政要纷纷赴东南亚“度假”,从而开创了“度假外交”这一“高层出访模式”。[11]突出的政治倾向性于是和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属性长期地纠缠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确立。如今台湾旅游业发展落后于许多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突出的政治倾向性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2.旅游业实际产业地位和实际产业政策的矛盾。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业在台湾有否必要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许多人认为,甚至“观光局”的决策人物也认为台湾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主要是基于配合外交、经贸需要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妥的,台湾经济属于一种对外依存度很强的岛屿型经济,并且由于政治上的脆弱性,使得其应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其衍生的政治压力的能力相当弱。因此,大力发展月匠务业应属明智选择.事实上,八十年代起,台湾当局就逐渐认识到服务业将成为经济主要增长源,旅游业当然应该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就目前而言,旅游业已拥有包括综合、甲种和乙种在内的1,800余家旅游业、90余家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各类客房15,000余间以及遍布全岛的颇具规模的观光旅游区;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近100亿美元。这表明旅游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已经在实践中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但这种重要的产业地位却缺乏适当的产业政策来保障,尤其在产业主导政策上没有因应旅游业的实际生产能力。1981年底,“行政院长”孙运旋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台湾当局正式把旅游业认定为一项产业。但也正如我们在前一部分的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台湾的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很大程度上深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必然地,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取向被扭曲了,1990年,“观光局长”毛治国指出,鉴于台湾已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配合外交、经贸,以提高台湾整体形象为目的地。就典型地体现了台湾当局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取向。即旅游业作为‘附庸性的,不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事业特征的产业来发展;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坚持旅游业基本经济属性的产业来发展,从而在政策上保障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并支持其生产能力的扩大。

3.旅游业管理体制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管理体制的存在是台湾旅游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1971年“观光局”的成立就是因应了“近年来观光事业由于主管机关过多,其成就上不如理想,应如何谋求统一”的迫切需要。但“观光局”的成立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谋求统一”的任务,根据1972年(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主管机构为内政部”;1982年的《文化资产保存法)规定,“古物与民族艺术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保管机构之指定、设立与监督等事项,由教育部主管”;“古迹,民俗及有关文物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内政部主管”;“自然文化景观之维护、保育、宣扬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经济部主管”。“观光局”所能掌握的就只有若干风景特定区。为了协调各部门在旅游监督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一致性,台当局于1982年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松散型组织即“行政院观光资源开发小组”起协调作用。然而,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经常制约着协调的有效性。另外,随着七十年代未台湾“地方自治化”进程沏加速,地方政府往往对“观光局”的整体旅游规划计划持不合作态度,从而在垂直面上又暴露其次,行业管理能力长期以来没有质的提高,仅从职能部门管理来看,“观光局”对旅行社和饭店业的行业管理能力就不能让人满意。如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观光局”没能根据当时旅游业萧条的现实有效控制饭店业的过速膨胀,使得饭店业在旅游业萧条时期更加雪上加霜。并且,直到现在,“观光局”似乎也无法解决饭店业中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旅行杜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1977年起“观光局”鉴于当时岛内旅游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暂停了旅行业的登记,但这一暂停就是十年。这种暂停政策非但没有解决旅行业间的恶性竞争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使得恶性竞争成为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间制约台湾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两大毒瘤”之一。19088年重新开放旅行业登记后,在缺乏有效的控制下,旅行业短短五年间增加了1,200余家,即从1987年的302家增加到1992年的1,500多家。

4.旅游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致说来,北部和南部的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中部次之,东部较慢。1984年时,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659.74人次/km2,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178.45人次/km2,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只为454.98人次/km2和241.95人次/km2[15]。到1991年,统计资料表明,在46家国际观光旅馆、48家一般观光旅馆以及19,780间客房中,台北市就分别占了26家、25家和13,073间客房,整个东部只有3家国际观光旅馆和2家一般观光旅馆,在1,373家各类旅行社中,台北市就占了716家,超过总数的一半。一般来说,国际游客的60--70%是集中在北部旅游区。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南部和东部旅游业有望和北部缩小差距。

5.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的二元经济特征。七十年代前,台湾旅游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外)阶段。1956年和197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分别为14,974人次、47,245人次和93.6万美元、817万美元。而由于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台湾社会还处于高度封闭状态。农业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还根深蒂固、旅游业本身供给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岛内旅游业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1970年,主要风景区游客不过560余万。进入七十年代后,在国际旅游接待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提高、台湾社会的渐趋开放、传统消费观念的变更以及旅游业供给能力的增强,岛内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台湾旅游业逐渐进入岛外--岛内阶段。1975年,岛内主要风景区游客达到2,357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2,614万,1987年增加到3,368万。目前,岛内旅游人数大致在3,000--4,000万之间。到1979年,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开放居民出岛观光旅游,台湾旅行业开始了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内旅游业和出岛旅游业三者并行阶段旅游业的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而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1990年当局原则同意民众可以观光名义赴大陆探亲旅游时则赋予该发展模式的更加完整的意义。

相较台湾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旅游业的二元结构特征始终非常明显。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即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国际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就第一层次而言,1975—1985年间,主要风景区游客只增加了250万人。八十年代末期,岛内旅游人次更趋减少;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饭店业奇缺,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如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饭店业在整个八十年代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总之,和蓬勃发展的国际旅游业相比,岛内旅游业落后了许多。就第二层次而言,1979--1992年间,人岛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1.4倍和2.5倍,而出岛旅游人数和出岛的旅游的支出则分别增加了9倍和12倍,分别达到421万人次和72.8亿美元,致使出岛旅游支出冲击正常的国际收支,引起台当局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国际旅游待业和出岛旅游业间也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

注释:

[1]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9月14日。

[2]台湾《经济日报》1993年9月3日。

[3]台湾《自立晚报》1984年3月14日。

[4]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月10日。

[5]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4日。

[6]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2日。

[7]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华文化大学等编印,1984年版,第3,777页。

[8]台湾《自立晚报》1979年1月3日。

[9]台湾《自立晚报》1978年10月11日。

[10]台湾《中央时报》1994年2月9日。

旅游业发展 篇七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首先应该解决对旅游产业的认识问题。

旅游业被喻为朝阳产业,这一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就业机会,富裕城乡居民的有效途径。*地处内陆平原,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三是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也比较少,加上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开发力度小,因此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在思想认识上,旅游曾一度被看成是吃喝消遣、游山玩水,接待服务的福利型、娱乐型、事业型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受全国、全省加快旅游发展环境的影响,人们开始对旅游业有了新看法和思考,在经历了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出加快发展,应该说,我们对旅游业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认识的变化与提高,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据今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统计,在此期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9.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5倍,旅游收入274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43%,长期以来处于温冷地带的*旅游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所以在正视困难与差距的同时,还应看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的优势,如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南北旅游热点城市的重要连接点、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旺盛的市场需求、强烈的发展愿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在旅游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也可以这样认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得益于全市上下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对“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旅不优”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我们才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是一台好戏,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要切实解决旅游载体问题,搞好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这几年,我们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没钱办事。在有了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之后,旅游建设为什么引不来资,弄不到钱,甚至争取上级扶持也很费劲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旅游产业认知的思维放大不够,前瞻性宏观规划不力。拿不出几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过得硬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旅游项目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要求很高,如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高品味的文化气息、雅俗共赏的格调、温馨的人文关怀、健全的综合功能、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论是上级支持,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投入,关键要看项目的市场前景,这也是决策者投入的关键之处。在这方面,近邻聊城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实施旅游开发大战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全力打造“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多方融资,舍得投入,如今名桥、名水、名城初具规模,并与海源阁、光岳楼、山陕会馆等景观串联、整合,巧妙解决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成为鲁西北靓丽的风景线。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是资源开发不够,项目建设力度小,那么就应集中精力,抓住牛鼻子下功夫,狠抓旅游项目的筛选、立项,这是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大市,应该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上多动脑筋。聘请旅游、生态、环保、农业、林业、园林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提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见,如仙人湖、红坛寺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万亩枣林、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均应按旅游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作一个统盘的规划,使其特色鲜明,规划到位。

其次,在人文景观上要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外延。如苏禄王墓可展现异域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建成北方最大的东南亚风情园;禹王亭可以将神话故事、美好传说演绎,增加吸引力;东方朔放在秦皇汉武大背景下来塑造形象,提升知名度。

再次,要做好“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文章。在摆脱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局限、跳出就*旅游谈*旅游的小圈子之后,“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成为新的发展思路。深圳当年几乎无旅游资源可言,现在游人如织;新加坡弹丸之地,而今旅游业红红火火;常州不是恐龙化石发掘地,却搞起了全国最大的恐龙博物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上旅游项目,可以与地域特征、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结合,也完全可以打破区域、时代的局限,以南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为大背景进行项目选择,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平原如何运作,在这个问题上应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集思广益,帮助*筛选出有轰动效应的旅游项目。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还应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

旅游作为一项十分活跃的产业,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旅游资源,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还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不断改革完善,走创新之路,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目前,我市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少,许多文物还是部级、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景观、景点规模初具,投入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长期以来,门可罗雀,所收门票了了无几,靠财政饭供养,甚至维修费用也无着落,其潜在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全市景点没有一家舍得出资宣传促销,招徕游客,有的连普通的简介、小册子也没有,有时旅行社登门谈生意,反而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游客多少与自己关系不大,这样的状况显然与加快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我市的景观、景点大多是政府一些部门按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由于所有权、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关系,文物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没有妥善处理好,所以难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旅游的发展。

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城市广场、公益设施可以冠以企业名称,出让经营权、管理权,使政府放下包袱,不用为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电费、维修费、管理费犯难;禹王亭是个很好的景点,而且还有先祖酿酒的故事,可以让禹王亭酒业集团参与管理、经营,企业会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宣传、促销的事不劳政府操心了,也可能改变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景;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也可以经营吃、住、行一条龙的旅行社,改变我市现有旅行社弱、小、散的不利局面;准备新上的民俗文化村、大型游乐场等几个大型旅游项目,要鼓励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投入,企业化管理。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就应将旅游业办出特色,使之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特色的旅游对旅游者形不成强烈的吸引力,难以形成大气候,搞出大名堂。特色旅游的形成,有的是仰仗一个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地域特点,由造物主的鬼工神斧所赐予;有的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漫长历史的积淀而形成;有的是得益于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目前我市旅游业应该说有亮点、有卖点、有特点,但无特色。因此必须开动脑筋,独辟蹊径,一是把特点形成特色,形成产业,如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扒鸡、金丝小枣、金丝贴画、黑陶、彩陶、名优特产、名吃小吃等产品做强、做出大文章,树立名牌、品牌的意识。二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地方经济的丰富内涵,如运河文化内涵,燕赵、齐鲁文化交融的内涵,杂技、名类民间艺术,东方朔、弥衡、刘备、颜真卿、邢侗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时传祥、王为民等英模事迹都可从多角度进行策划,发挥其文学艺术、人生教育的宣传功能,营造本地强烈的文化气息;我们的民营经济、禹城三糖、皇明太阳能基地、许多新兴的工业园区也独具魅力,完全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新景观。三是学会“拿来主义”,善于整合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各类旅游题材进行包装、串联,为我所有,为我所用,造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局面。总之,*旅游的特色只有依靠后天的努力,靠我们以智慧和开拓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来打造,在普通人眼里一块平常的石头、一堆泥巴、一条树根,能工巧匠可以运用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形成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美靠发现、靠挖掘、靠创造,特色旅游资源问题也是如此。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就要有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有所作为。

有“为”才能有“位”,一味等、靠、要,等不来工作的新局面,为此,二OO一年市旅游局独立办公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解放思想,克服经费紧、人手少、办公条件差等困难,针对当前全市旅游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先后组织参加者了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经贸洽谈会、曲阜旅游交易会,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宣传*旅游品牌,推介线路,并与企业、新闻部门相配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成功组织了“十一旅游黄金周、*人游*”活动,“欢度九九重阳节、*人游*”活动,以及“*人游*征文、摄影大赛”等活动,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激活了本地旅游市场。在此基础上,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取缔无证经营、违法经营行为,净化环境,创造宽松、和谐、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使*的旅游管理工作初步纳入正规。目前,三家星级旅游涉外饭店,近20家旅行社经过复核、整顿,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游客,为市民提供良好服务。

上一篇: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及建议最新9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及建议最新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心得体会推荐
  • 2024年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支书心得体
  • 中学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简报 中学
  • 期末论文的格式模板范文(实用精选8
  • 旅游策划书最新8篇 旅游策划案怎么
  • 中国最大的贪官落马排名情况(中国历史最大贪高官排行)
  • 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 党员与群众谈心谈话记录内容最新13篇范文
  • 看守所执法细则(看守所执法细则(2013最新版本))
  • 2017年中国最大的黑帮排名(中国黑道排名前十名)
  •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
  • 猜你喜欢的心得体会